① 國外的電影為什麼不同期或短期內在國內同步上映,而是過半個月或更久才上映
這要從引進片的分類說起。國內的引進片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分賬片」,指的是上映之後,發行方要與製片方,要將總票房按一定比例分成;另一種叫做「買斷片」。指的是一次性買斷播放權,製片方不再享受票房分成。
不管是分賬片還是買斷片,數量都受到嚴格限制。每年的分賬片有34部的限額,一般都會給大製作的好萊塢影片,其他外來影片都要靠後站。
比如日本動畫電影絕大多數,都是作為「買斷片」引進的。一般分賬片上映時間都比較及時,甚至有同步上映的。但買斷片不一樣,需要給分賬片讓檔期,具體上線時間也都是總局定的,甚至還有買了播不了的情況。間隔半年以上再上映也算是一種規律了。
其實技審主要就是完成電影的譯制工作,確保發放到全國影院的拷貝沒問題,整個過程只要兩周左右。 然而要完成技審的前提是能拿到《復聯3》 完整的片源,但迪士尼全球院線發行部門卻以「保密」為由拒絕提前將最終片源送到中國。 據說迪士尼中國部門曾向總部爭取過,但總部始終不妥協,最終導致趕不上 4 月 27 日的全球首映。
② 關於國外電影在內地上映問題
大片兒可能會全球同步或者差幾天,那些一般的電影在全球上映都是不同步的,引進到中國的話一是在制度層面,我國好象每年只引進二十部外國片兒吧,二是還有一個電影審核的問題.不過現在那些熱門大片兒還是很快的啊,波西鋼鐵俠波斯王子什麼的還挺快的
③ 外國電影在中國上映的時候是配音版本,還是原版加上字幕是中文字幕還是英文字幕
正式引進公映的電影,大部分是普通話配音的,少部分是配音版、原聲中文字幕版同時上映,電影院有多個電影廳,觀眾可以選擇不同的廳觀看不同的版本。極少幾部電影,因為全球同時首映,首映時只有原聲中文字幕版,之後才有配音版。
④ 求第一部在中國上映的外國電影
1924年以前,中國上映的外國影片有659部,第一部在中國上映的外國電影已不可考;
解放後第一部譯製片是1948年的蘇聯影片《普通一兵》;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譯製片是1950年的《團的兒子》,原名《小英雄》
新中國第一部引進大片是《亡命天涯》。
⑤ 為什麼外國電影在中國上映,基本上都會有很高的票房
因為國內的電影大都不如人意,要劇情沒劇情,要特效沒特效。
⑥ 為什麼國外的電影在中國總要晚上映,是因為中國電影不發達嗎
因為中國要上映電影要經過廣電總局的審查,只有審查過了才能上映,所以上映的晚。
審查流程,首先是由製片單位「自審」,再由製片單位向電影局遞交審查申請書,接著就是電審會看片,正式進入審查流程。電影能否通過審查采「委員意見多寡」決定,提的意見越多代表影片問題越大,若委員們無意見則直接通過。
製片單位必須在三十天內,針對電影局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正並回復結果,影片經復審後若無問題,即取得電影局頒發的「電影公映許可證」,復審未通過需繼續修改,除非片商決定不上映,電審會委員掌握電影生殺大權,但審片時卻毋須全部到齊,只要大多數到場即可。
(6)外國電影在中國上映擴展閱讀:
在《電影劇本(梗概)備案、電影片管理規定》第十四條中規定
電影片有下列情形,應刪剪修改:
1、曲解中華文明和中國歷史,嚴重違背歷史史實;曲解他國歷史,不尊重他國文明和風俗習慣;貶損革命領袖、英雄人物、重要歷史人物形象;篡改中外名著及名著中重要人物形象的;
2、夾雜淫穢色情和庸俗低級內容,展現淫亂、強奸、賣淫、嫖娼、性行為、性變態等情節及男女性器官等其他隱秘部位;夾雜骯臟低俗的台詞、歌曲、背景音樂及聲音效果等;
3、宣揚消極、頹廢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刻意渲染、誇大民族愚昧落後或社會陰暗面的。
⑦ 為什麼外國的電影會在中國放映
中國的電影都不夠國際化,而且外國拍的在中國上映的電影,一般都是商業大片,就是為了賺錢的,人家投入的成本也大啊,中國現在少有那種大成本,大製作的商業片,我自己瞎說的,我是這么理解的
⑧ 為什麼當外國電影在中國上映會有原聲版和國語版之分
目前,有很多國外的電影在中國內地放映,包括像美國、英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的電影在中國市場都非常火熱。但是,一般都會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原聲版,一個是國語版。做出這樣的區分,也是為了考慮到觀影人的習慣。
所以說,還是看大家的喜歡,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喜好去選擇最合適自己的。因此,電影也是在這方面的考慮,因此設置了原聲版和國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