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袁家班的介紹
袁家班,香港功夫電影班子,成員包括袁和平、袁祥仁、袁信義、袁振洋、袁日初、袁龍駒、袁振威兄弟及甄子丹。袁家班的成績在動作設計上講究開創和突破,轉變了香港武打片的套路,推出了《蛇形刁手》、《醉拳》、《奇門遁甲》、《林世榮》、《笑太極》一系列新武俠作品,90年代後的動作佳片都有其身影:《黃飛鴻》系列、《精武英雄》、《卧虎藏龍》、《功夫》等。袁家班成員由袁家成員組成雙遼,歸屬起來可以從袁和平的父親袁小田開始算起,然後是袁和平、袁祥仁、袁日初、袁振洋、袁信義等幾個子女。
B. 找一部香港80年代僵屍電影 內容是戲班 一個師傅帶的幾個小孩徒弟還有一個玉佩(好像是袁家班拍的)
僵屍怕怕 (1986) 導演: 袁和平 主演: 梁家仁 / 袁祥仁 / 袁信義 類型: 喜劇 / 動作 / 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語言: 粵語 片長: 90 min
C. 央視版《水滸傳》與袁和平的袁家班!經典是如何創作的!
"央視版《水滸傳》為中央電視台於1994年籌拍,歷時三年拍攝完成,在尊重原著的基礎加以創新,曾經引發萬人空巷的壯景,在全國引起熱烈反響,是一代人成長記憶中不可磨滅的經典版本。本劇根據明代施耐庵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張紹林執導,楊爭光 、冉平改編,李雪健、周野芒、臧金生、丁海峰、趙小銳等領銜主演。
央視《水滸傳》拍攝於1998年,正值大陸和港台影視文化交流的初期階段,而90年代香港武俠電影給大陸民眾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當然徐克袁和平等電影人的名聲也逐漸被內地人所熟知。
而90年代末正值香港電影走向衰落,作為香港電影代表的袁八爺亦不可避免北上,其中袁和平領銜的袁家班憑借其華麗的動作和高超的武術設計逐漸在內地打開局面,其中參與設計的《水滸傳》便是其代表作。《水滸傳》中袁和平展現了強大的專業水準,對內地電視劇動作設計來說,更是一次徹底的革新。
《水滸傳》的動作設計具有很強的寫實風格,在打鬥中展現了很強的個人特色,集中體現在李逵、武松、魯智深和燕青等人身上,尤其對燕青摔跤的設置更是獨具一格。除了個人特色之外,兩軍間的交戰和對壘依然精彩到位、讓人目不暇接,在馬戰的視覺效果上,袁和平更展現了獨特的才華。
而1998年《水滸傳》的成功,離不開多方面的通力協作,在導演、演員和武術設計都十分到位的情況下,才產出這樣一部經典。
張紀中導演當時邀請袁和平先生時曾說過在這之前袁和平是沒有拍過電視劇的,他一直都在拍電影。
張導演介紹說:我第一次到香港去,不是專程找袁先生,是找另外的人想起要去找袁先生,但是沒有能找到。第二次,我知道他在杭州拍戲,就趕到杭州,請他來出山,但他沒有答應。我說你不用著急答應,仔細思考思考,我再來。我拄著雙拐走了,隔了一陣子以後又去找他,他還在杭州拍戲。我記得到了杭州是上午,袁和平正在睡覺。夏天特別熱,我拄著雙拐,到了賓館門口,我當時問了一下,得知袁和平昨天夜戲,還沒起床,我說行,搬個椅子坐在了門口。中午12點送飯的來了,門一開,袁先生看見我了。
「你看我這樣了都來看你,古有劉玄德三顧茅廬,今有張紀中三下江南。我希望請你來出山,你就答應我這個請求唄」袁先生當時真的是哈哈大笑,說:「張先生我看你拄著拐來這么兩次,我答應了!」我們兩個人激動得擊掌為號!
後來的15個月,袁家班一直參與整個拍攝。很難想像拍攝一部電視劇用了這么長的時間。剛才說起紀錄,這件事上創造的紀錄就是我們43集的戲,居然拍了15個月。原本40集的劇本,後來剪成43集,拍攝時拿的是40集的劇本。而且在後面的階段中從開始兩個組,變成了四個組拍攝。
為什麼拍得這么慢?其實當時我們真的是按照電影的要求,在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實現。在我印象里,在水滸城拍攝的時候,每個組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不是A組就是B組,然後就是C組就是D組,4個組輪番作戰。當然演員也非常辛苦,但是好在《水滸傳》的演員眾多,還可以分得出來。水滸城也是當時的一個壯舉,當時我們為了拍這樣的戲建了那麼大一個城。
袁先生他確實沒有拍過電視劇,他不想去拍電視劇,電視劇時間非常長,跟電影也很不相同。
我也跟袁先生談《水滸傳》的武打風格。《水滸傳》是我們中國的四大名著,它在中國的地位非常重要,很希望他能夠來拍。之所以請袁先生是覺得他作為武術指導,武打的風格非常符合《水滸傳》的風格。我們不是拍那種武俠片飛來飛去,就像徐克拍的那些戲一樣的那種風格,而是很實在的一種風格。不管是林沖的槍、魯智深的禪杖、武松的棍、李逵的板斧等等,都是很實的,包括燕青的拳。你可以看到就是整個《水滸傳》的武打風格是非常接地氣的。而不是像有一些戲,失去了對人物的觀照。我從當時的經歷中學習到袁和平先生的造詣:通過動作塑造人物的個性。
從後來的作品,可以看到袁先生對斗殺西門慶的動作設計,包括對林沖,都是用很多動作來刻畫人物的個性。我覺得這是袁和平後來在電影當中展現出的武打風格,像《卧虎藏龍》這些戲。其實對於我來講,我覺得袁和平也是一位啟蒙老師。過去我們雖然拍了《三國演義》,但是在《三國演義》中,真正的動作表現得並不充分。到了拍攝《水滸傳》時,才讓我們大開眼界。
我們從香港請來了有著這樣傳統的導演。尤其是在袁先生這樣卓越的導演身上,可以學到他的創作力。而且當時武打器材的使用,也讓我們大開眼界。那時我像一個學生一樣來學習如何拍動作戲。像燕青的拳,林沖的槍,魯智深的鏟,包括大的戰爭場面,像攻打方臘的戲,都是袁家班非常優秀的拳師來指導設計的。
同時,我覺得在後期,趙箭和其他人員的進入,事實上為後來的中國大陸培養了一大批人。他們在這個戲中實打實地去實踐,作用非常大。參加過《水滸傳》的所有的武師們,動作指導,包括後來的趙箭他們,是到今天都活躍在動作武打戲里的中堅力量。所以《水滸傳》確實意義非凡,對於後來我們整個電視劇的動作片的發展,起到了黃埔軍校的作用。
《水滸傳》中的好漢們都是武功了得,為此主演們進組後都在袁家班的指導下進行了刀叉劍戟的集訓。但出乎意料的是,武大郎的扮演者宋文華居然有真功夫。
為了拍攝好武松景陽岡上打虎這場戲,武松的扮演者丁海峰、李逵的扮演者趙小銳不惜和真老虎演對手戲。劇組也為兩位演員各投保十萬元開拍打虎戲。畫面真實,動作凌厲,而正因為央視水滸就是請袁和平作為武術指導,可以說央視水滸的動作畫面絕對是電影級別的動作畫面。
央視版《水滸傳》的武打動作體現了武術指導袁和平的一貫動作追求,真實清晰,簡潔有效,動作本身以及動作片段都有著嚴密的邏輯性、連貫性。針對不同的人物,袁和平還設計出了符合各個人物特點的不同類型的動作,配合以恰到的鏡頭以及節制的剪輯,使央視版《水滸傳》的武打動作具有了很強的 娛樂 性、觀賞性以及藝術性。「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做動作戲導演,一改之前大陸電視劇動作戲應付簡陋之風,真實精彩的動作打鬥收到了極高評價。
袁和平的寫實派動作設計風格在央視版《水滸傳》中有完美的體現,他追求動作的真實性,同寫意派相比更接近物理和生活真實,動作清晰連貫,簡潔有效,邏輯分明。袁和平在央視版《水滸傳》中貫徹了自己一向的動作追求,使此劇的動作戲洋溢著一股現實主義的暴力美感,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 娛樂 性。
所謂真實是指武打動作比較貼近科學和生活邏輯。《水滸傳》中的各位好漢都身懷絕技,但這些絕技不是如武俠小說中那樣的飛檐走壁,內功護體,而是在尊重物理真實的基礎之上,充分運用身體技能以及各類器具的簡單而有效的制敵招式。絕無誇張,亦無炫技。
袁和平為代表的寫實派所堅持的真實類動作,《水滸傳》亦屬此類。真實類動作同生活常識有所距離,相比之下略有誇張,比如袁和平做武術指導的《卧虎藏龍》中的一些飛檐走壁的輕功動作。但是真實類動作卻不如虛幻類動作那般完全脫離生活邏輯,它在生活真實同完全的虛幻之間取得了一個比較好的平衡。這個平衡既顧及了生活真實,又具備一定的藝術美感。《水滸傳》的真實性並無單純肉搏的枯燥乏味,而是在生活邏輯基礎之上的適當虛構和誇張。這種真實不但保證了動作的可信度,提高了觀眾欣賞過程中的代入感,而又增加了動作的觀賞性和趣味性。
袁和平的動作戲追求一種美感。所有的動作,無論是出現的原因,還是出現後的結果,都明確地展示給觀眾。動機明確,結果同樣明確。因此他很少使用大遠景和近景,更少使用快速剪輯,而是以最佳的景別、鏡頭角度和最合適的剪輯時機,盡可能清晰地展示完整的動作。但這絕不意味著他完全摒棄快速剪輯,而是有節制地,通過較長的鏡頭和較短的鏡頭、較大景別和較小景別的交叉剪輯,創造出一種優美的動作節奏。所以人們說央視版《水滸傳》是無法超越的經典,這與袁和平和袁家班的武術指導是密不可分的!
作為袁和平本人來說,在完成《水滸傳》之後在內地的事業更加順利,而後緊接著親自指導了武俠電視劇《太極宗師》和《小李飛刀》,兩部戲皆成為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D. 袁小田:成龍的酒仙師傅、袁和平的爹,97拳皇鎮元齋都以他為原型
很多80後男孩都還記得 97《拳皇》 這款經典格鬥 游戲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款 游戲 中的中國因素 鎮元齋 ,其實是有原型的,他就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武術指導—— 袁小田 。
在成龍經典電影《醉拳》、《蛇形刁手》中,那個教成龍武功的酒仙師傅就是袁小田, 好酒、滑稽、紅彤彤的大鼻子 ,果然與拳皇中的鎮元齋如出一轍!
別看電影中的袁小田其貌不揚,鼎鼎大名的香港功夫電影班子 袁家班 ,是他創立的,甄子丹、張晉等著名武星,都是從這里走紅。
而作為武術指導兼「玩票」演員,他能讓自己的兒子 袁和平稱為「神」,張國榮因他一句話改名,出演的蘇乞兒令周星馳都折服。
袁小田究竟有何魅力?
了解了袁小田你才能知道,他的一生都是傳奇!
01
1912年,袁小田出生在北平一個普通家庭。
在那個 風雨飄搖、動盪不堪 的年代,要想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習武是最好的方法。
袁小田從小就修習 北派武功 ,我們在電視里能看到的什麼十二路譚腿、鴛鴦腿、八步拳等,他都有研究,是一個有著真本事的武人。
當時還 沒有「武術指導」 這個行當。由於很多戲劇表演中難免碰上打鬥場面,為了讓打鬥場面更精彩,一些 名伶 會邀請 習武之人 進行指導。
1937年,袁小田就受到了 粵劇名伶薛覺先 的邀請,遠赴香港,為其粵劇中的北派武打場面做指導。
將凌厲扎實的武術,轉化成粵劇中瀟灑又不失英氣的動作,給了袁小田不小的挑戰,但這段經歷也讓袁小田喜歡上「表演」的感覺,為其後的發展做下鋪墊。
隨著西洋電影在中國的影響逐漸加深,袁小田也經人介紹 步入影壇 。
不過袁小田的身形容貌實在太普通了,完全沒有電影明星的樣子。但他扎實的武術功底卻深受劇組喜愛,於是袁小田成了一名 武打替身演員 。
當年火極一時的電影 《關東大俠》 ,袁小田就擔任了女主角鄔麗珠的武替,為觀眾們呈現了不少高難度精彩武打動作。
20世紀60年代,香港電影快速發展,袁小田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憑借著專業、扎實的武術功底,袁小田在香港電影圈站穩了腳。尤其是在武打場面上,袁小田已經能為劇組提出建設性的指導,形成絕佳的視覺效果。
1960年,袁小田擔任電影《鐵臂金剛》的武術指導。但是這一次他不再是默默無聞的幕後工作人員,「武術指導袁小田」幾個字正式打在了電影的名單中。
就這樣, 袁小田成了中國武術指導這一行當的「開山鼻祖」。
除此之外,他還成為 最早參與國外影片拍攝的電影演員 ,在英國電影《北京五十五日》中擔任角色。
《劍影恩仇錄》、《倚天屠龍記》、《雪花神劍》、《黃飛鴻》……這一時期的袁小田參與拍攝了大量影視作品, 洪金寶、元彪、成龍等人還是小配角的時候 ,袁小田已經成為劇組十分有分量的大人物。
而隨著袁小田年事漸高,他也有意退居幕後,在他的幾個兒子在他的培養下已經能獨當一面,尤其是二子 袁和平 ,繼承他的衣缽,成為一名武術指導,繼續為香港電影做貢獻。
02
1973,武術巨星李小龍先生意外離世,導致功夫片市場出現斷檔 。很多武師卻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個個躍躍欲試,期望一炮而紅。
香港導演王晶卻諷刺道:
「一時間群雄並起,武館師傅以為自己成了主角,但是各個都失敗了。」
其實,之所以無人脫穎而出,主要是李小龍珠玉在前,其他人一味的模仿,只會讓觀眾感覺膩味、不過癮。
當時, 在袁小田的有意培養之下,他的兒子袁和平已經成材 ,並且在父親的影響下也從事武術指導工作。
袁和平看出來,要想突破當前功夫片的困境,一定要與李小龍的經典風格區分開,或許其他人很少嘗試的 幽默動作片 會大受市場歡迎。
於是袁和平在父親的幫助下,導演了自己的處女作 《蛇形刁手》 。
素有 「票房毒葯」之稱的成龍 被請來做男主角,父親袁小田則成為劇中的隱世高手白長天。
不同於以往李小龍一身正氣的角色,《蛇形刁手》中的成龍是一個市井打雜伙計,他的武打動作很新穎,像是 「蛇偷蛋」 這樣的招式也會用。
電影上映後,鬼馬精靈、詼諧幽默的風格竟大受歡迎,一時間《蛇形刁手》掀起香港喜劇電影的狂潮。
袁和平乘勝追擊,又與父親袁小田推出電影 《醉拳》 。
這次,成龍變成了黃飛鴻,而袁小田則成為 黃飛鴻的酒仙師傅蘇乞兒 。
為了磨練惹是生非的黃飛鴻,不按套路出牌的蘇乞兒讓黃飛鴻大吃苦頭,一會讓他站缸,一會讓他挑水。
後來蘇乞兒將醉八仙拳傳授給他,醉酒後黃飛鴻表情誇張、動作靈巧,讓觀眾看了不禁捧腹大笑。
而酒不離手、鼻子紅彤彤的蘇花子也成為熒幕經典角色。「玩票」的小老頭袁小田一夜之間火遍大江南北。
因為形象太過深入人心,島國的格鬥 游戲 《拳皇》還以袁小田的形象為原型,化身「鎮元齋」。
就連周星馳的《武狀元蘇乞兒》,也大有向其致敬的意味。
而在《醉拳》之後,袁小田又主演了《老頭拳頭大饅頭》、《醉俠蘇乞兒》、《南北醉拳》等作品,並且多以滑稽的怪老頭形象出現,其中《南北醉拳》更是在央視播出,是很多人童年的回憶。
03
不可否認,《蛇形刁手》、《醉拳》兩部電影的成功,與袁和平的創新、成龍的表現力有很大的關系,但袁小田扎實的武術功底以及對角色的絕佳塑造,也是電影成功的助推器。
且袁小田對電影視覺效果的見解以及在武術指導方面的造詣,大大影響了袁和平的電影觀,難怪兒子袁和平在采訪中,會直接向父親表示敬意:
「我把我父親當是神。」
其實,除了袁和平以外,袁小田的其他幾個兒子也在電影領域大有所成。
兒子 袁祥仁 早年混跡武行,從替身演員逐漸成為武術指導。而他的熒幕形象更經典,只要出現,就會成為點睛之筆。
例如《 武狀元蘇乞兒》中的老乞丐。
《功夫》中的流浪漢。
這些蓬頭垢面卻 頗具神秘色彩 的角色中,很有其父袁小田的影子。
兒子 袁信義 是香港著名的反派演員,曾出演《長江七號》、《大內密探零零發》、《少年黃飛鴻》系列、《奇門遁甲》等作品。
兒子 袁日初 曾被袁和平力捧,出演了《鬼馬天師》、《霍元甲》、《奇門遁甲》等作品。
兒子 袁龍駒 亦是武術指導和電影演員,曾出演電影《醉俠蘇乞兒》、《武狀元蘇乞兒》。
幾個兒子在電影方面皆有成就,在袁小田的開創之下,著名的功夫電影班子 「袁家班」成型並走向壯大 ,後續又推出了《黃飛鴻》、《笑太極》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好電影。
至今,袁家班依舊屹立在香港電影圈,很多名氣大、口碑好的電影中,都能看到袁家班的身影。
而袁小田不僅將心思用在幾個兒子身上, 對於其他後輩也很是照顧 。
當年 張國榮 從英國回來後,以張發宗的名字在 娛樂 圈尋發展。後來他遇到了自己的貴人袁小田,袁小田讀著他的名字:
「 發宗、發腫……這個名字不好,很難紅! 」
於是張國榮便把名字改成了「以國為榮」——張國榮。
後來哥哥果然大紅大紫,成為無數人心中的經典。
04
遺憾的是,由於長時間辛苦的劇組工作,袁小田晚年不幸患上了 肺癌 。
1980年,袁小田因治療無效, 在香港病逝 。
中國第一代武術指導袁小田,就這樣告別電影,永遠地與觀眾說再見。
袁老的一生就像一部傳奇,生於動盪不安的年代,於是以武傍身,安身立命。
隨著電影在中國興起,他又投身電影圈,憑借扎實的武術功底為電影做指導,並且 開創了武術指導這一行當,成為袁家班的先驅。
每一部動作電影都融入了袁小田的心血,他用出神入化的武功、精湛的演技為觀眾們奉獻出一幕幕經典。
那個 和藹可親、愛喝酒、紅鼻頭的小老頭 ,承載著無數人的青春與夢想,即便如今已經離去,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快樂的回憶。
袁老雖不在,但我們卻可以重溫他留下的作品中,感受一代傳奇武術指導的風采與魅力!
E. 跪求有關【袁家班】的所有電影,謝
http://..com/question/9559764.html?si=2
http://ke..com/view/2002989.html?wtp=tt
F. 90年代的香港武俠電影
《笑傲江湖》(許冠傑、張學友、葉童、張敏、袁潔瑩)
《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李連傑、林青霞、關之琳、袁潔瑩、李嘉欣、余安安)
《笑傲江湖3風雲再起》(王祖賢、林青霞、余安安、於榮光)
《白發魔女傳》(林青霞、張國榮、吳鎮宇、呂少玲)
《新龍門客棧》(張曼玉、林青霞、梁家輝、甄子丹)
《六指琴魔》(林青霞、劉嘉玲、元彪、午馬、鍾發)
《倚天屠龍記魔教教主》(張敏、邱淑貞、黎姿、李連傑、吳鎮宇)
《新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鞏俐、林青霞、張敏)
《鹿鼎記2神龍教》(張敏、邱淑貞)
《刀劍笑》(張敏、劉德華、張學友)
《刀》(張敏、趙文卓)
《絕代雙驕》(張敏、王祖賢、劉嘉玲)
《太極張三豐》(楊紫瓊、李連傑、錢小豪)
《東邪西毒》(林青霞、張曼玉、梁朝偉、張國榮、梁家輝)
《火燒紅蓮寺》(李若彤)
《射鵰英雄之東成西就》(張曼玉、劉嘉玲、王祖賢、葉玉卿、葉子楣)
《新流星蝴蝶劍》
《新仙鶴神針》
《新冷血十三鷹》
《新唐山大兄》
《血滴子》
《怪俠一枝梅》
《神偷燕子李三》
《少林五祖》
《黃飛鴻系列》
《洪熙官》
《一刀傾城》
《醉拳》
G. 電影《群龍奪寶》的導演信息
袁振洋
袁振洋(Brandy Yuen),香港影壇「袁家班」代表人物,影視演員兼導演。
90年代,袁振洋拍攝了《達摩祖師》以後,由於深受影響,以至於遁入空門,在香港一家寺廟擔任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