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外國人眼中中國人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管是雅是俗,總能激起那些對中國文化有深刻感情的外國人深深的好奇心。
在中國文化氣息濃厚得地方,經常能夠看到外國遊客的身影。在京劇劇場,很多外國人像本地人一樣,圍著四方桌悠閑地泡杯龍井,合著鼓點輕輕地敲著桌沿,看到精彩之處時不時地叫聲好。
「我知道中國有京劇、崑曲,甚至知道粵劇、河北梆子,還有臉上的油彩可以變來變去的川劇。」,稱「中國通」的丹尼斯滔滔不絕的說,「還喜歡中國的五糧液,口感比我自己家窖藏15年的威士忌還棒,我要帶他回愛爾蘭給我的老父親嘗嘗。」
張藝謀的一部《千里走單騎》讓我們看到了外國人多中國傳統文化深深的眷戀和感動。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國人,他們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對中國的文化,中國人的衣食住行,有了自己獨特的認知,並著書成冊,將中國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能反映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它同時也是外國人和中國溝通的橋梁。」在中國大學任教多年的美國人巴賽爾對中國文化如數家珍,「老子的道家思想很詩意;韓非的法家思想很革新,五行是中國人認識世界普遍的觀點。」閑暇的休息時巴賽爾也學會了眾人的消遣方式:閑適地走在穿梭不息的人流中,偶爾又走進道旁的茶館,細細品一口蓋碗茶。
早在1911年,美國威士康星大學就有一位名為King的農業學家,來到中國調查中國人的飲食文化,King著有一本《五十個世紀的農民》。他是從土地為基礎描寫中國文化。他認為中國人像是整個生態平衡里的一環。這個循環就是人和「土」的循環。人從土裡出生,食物取之於土,瀉物還之於土,一生結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復始。靠著這個自然循環,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為這個循環的一部分。中國的農業不是和土地對立的農業,而是和諧的農業。介於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認識,他親切的稱這種文化為「五穀文化」。
「五穀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縮影。而「五穀」之說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論語�6�1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解釋卻有不同,我們在宜賓五糧液酒廠找到了答案,五糧配方是: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高粱也稱紅糧,所以有說紅糧、大米、糯米、小麥、玉米。「五穀」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因此,籠統地說來,五穀指的就是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食又有五穀雜糧做為底蘊,而五糧液取之於五穀,注重酒文化的濃香、甘醇、色澤,講究酒文化內在的品質,注重飲用後的綿長回味,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體現的中庸和諧的文化精神不謀而合。
❷ 外國人是怎麼看待中國的
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 人家雖然不追著我們中國人看熱鬧,但是卻經常好奇地向中國人提一些問題,在此歸納為10條,以饗國內讀者。 1.你最驚訝的事情是什麼? 到了西方,剛結識的外國同事、朋友或老師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到了我們國家,最令你震驚和奇怪的事情是什麼?"如果我們要以誠實的態度去回答這個問題的話,那答案應該是:這里的一切和我的想像差不多。原因很簡單,今天的中國人通過報刊、電視、電影、網際網路等媒介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實的了解,來到國外,除了一時語言還有所不適應以外,真的怎麼也體會不到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許多外國朋友對這個答案自然很不過癮。以他們對中國的了解,覺得你們來自"黃土地"上那個至今還"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窮鄉僻壤,乍一到我們這燈紅酒綠的發達世界一定覺得頭暈目眩,有很多感觸吧! 2.北京什麼時候"改名"的? 出國在外,總是有外國人問"Peking"("北京"過去在英文中的通常拼法)什麼時候被改成"Beijing"("北京"的漢語拼音,現已經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拼法)的。對這個問題,我總是胸有成竹地答道:北京就是北京,從來就沒改過名,只是拼音的方式改用中國漢語拼音。可就有一次,一位略通漢語的法國人接著問:那為什麼"中國"不用漢語拼成zhongguo"在國外通用呢?我一時語塞。是啊,"中國"在英文里是"China",在法文里是"Chine"(發音"士因呢"),在阿拉伯語中是"思因",在泰語中是"今",還真就是沒有叫"Zhongguo"(中國)或是"Zhonghua"(中華)的。不過不要著急,將來台灣回歸祖國,統一以後的中國的外文名稱說不定就叫Zhongguo。 3.狗肉好吃嗎? 剛到巴黎時,有法國人問:你喜歡吃狗肉嗎?我那時初出神州,不知道這是一個陷阱:不論我怎麼回答,我都承認了吃狗肉這個事實,而這正是他想達到的目的。在這些外國人看來,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你們怎忍食而啖之!?不過,我很難告訴外國人,狗兒在中國雖然一樣可以看家、破案、陪主人,但是地位卻不高,名聲也不大好。比如我們中國人在貶低他人時常說"狗仗人勢"、"走狗"、"臭狗屎"等等。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吃點這"狗東西"的肉也算不上什麼吧。當然在老外面前千萬不要誇耀魚翅熊掌燕窩,免得擔上虐待動物的罪名。 4.用筷子怎麼喝湯? 許多老外下功夫練習使用筷子,到了中國餐館就拒絕用刀叉,說是不使用筷子就吃不出中餐的滋味。可是有一件事許多外國人始終搞不明白,那就是用筷子怎麼喝湯?我聽見有老外自作聰明地說一定是有一種像吸管那樣的筷子,平時夾菜吃飯,喝湯的時候就放在嘴裡吸。我告訴他們,中國人喝湯的時候把筷子放在一邊,或用勺子喝,或端起碗喝。外國人聽了似信非信:就這么簡單? 5.哪個是姓,哪個是名? 對我們中國人而言,姓在前名在後,很符合邏輯。而西方人則不然,要先說名字,然後再說姓。所以外國人見了中國人的名字,不知所以然,往往要問:那個是姓,那個是名?回答當然是:我的前面的名字是姓,後面的名字是名字。別看這么簡單,用英語說就羅嗦了,老外總是弄混。所以現在好多中國人出國後自報家名時乾脆把姓名顛倒。 6.你不高興嗎? 記得那次去法國,在戴高樂機場有法國朋友來接,張牙舞爪,連親帶吻,誇張的動作好像幾輩子沒見面。同時來接機的還有在巴黎的中國同學,老鄉遇老鄉,雖然是兩眼淚汪汪,但僅僅是握握手而已,臉上卻平靜如水。這令老外大為不解:難道你們不高興嗎?怎麼跟外國人解釋呢?中國人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主要指心情的愉悅,而不是嘻嘻哈哈的外在表現。當然,凡事總有個例外。我的一位中國朋友愛說愛笑,表情發達,雖然也是黑眼睛、黑頭發和黃皮膚,但是總是有洋人打聽她是美國還是拉美哪個國家的人? 7.你有沒有"關系"? 中文"關系"(guanxi)一詞已經成為打入西方語匯的少數中文詞之一。有一次我在一家出口公司申請職位,公司人事主管以神秘的口吻問我:"在中國有沒有'關系'?"實際上,西方人與中國人一樣講究關系。我的一位美國朋友告訴我,美國人從小學起就知道"KISSING-UP",類似於中文的"溜須拍馬",專門用來取悅老師拉關系,以"提高"課程分數。有一次,一位美籍華人試圖說服我中國人所說的"關系"和美國人心目中的"關系"還是不一樣。他舉了個例子:假設比爾·蓋茨介紹一個年輕人到另一家電腦公司去工作,如果這是家美國公司,那麼那美國老闆會想蓋茨介紹來的人,素質一定不錯,留下;如果這是家中國公司,中國老闆會想這可是蓋茨介紹來的人,我不僱用他豈不是太不給人家面子了嗎? 8.為什麼中文這么難? 許多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想學中文。但是往往練了一會兒"媽、麻、馬、罵"以後就有點泄氣:"為什麼中文這么難?"中文對西方人來說有點難不假,但更要命的是西方人學中文有嚴重的心理障礙。在他們的語匯中,往往用"中文"這個詞泛指不可理喻之事、或看著新鮮但又沒有多少實用價值的東西。英語里有"中國迷宮"(CHINESE PUZZLE)的說法,任何晦澀難懂的事都可以用這個詞形容。另外,"中國盒子"(CHINESE BOXES)原指大盒子套一串小盒子的中國小玩藝兒,現引喻復雜之事;"中國拷貝"(CHINESECOPY)這個詞指一個把原件缺點和疵點都完滿地復制的拷貝方式。記得我在法國讀書時一次考試,卷子發下來後,只聽旁邊的法國同學嘟囔"C'EST DUCHINOIS"("這簡直是中文!")。 9.你會功夫嗎? 走在國外的街頭,時不時一些外國人會莫名其妙地突然沖你劃拳踢腿,嘴裡含混不清地說:kongfu(功夫)或者JackieChang(成龍的外文名)。原來這是些功夫愛好者,想與中國人交流一下體會。一旦聊起來,他們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會功夫嗎?"在許多外國人眼裡,中國人從小就練功夫,雖然不一定能像成龍那樣飛檐走壁,但是對付個把地痞流氓還是綽綽有餘。有一次我到非洲的坦尚尼亞出差,晚飯後想在達累斯薩拉姆的街頭遛彎。出去之前問旅館服務人員外面治安如何,有沒有危險。那黑人看看我,說:有你在就不危險。因為當地人認為中國人個個功夫了得,惹不起。 10.有清涼油嗎? 出國准備行裝帶點什麼東西是很費思量的事。除了個人日常用品,總還是想帶點有特色的紀念品,與外國朋友交往的時候用得上。比如雙面綉、折疊扇、郵票、手絹之類都不失為良好的選擇。以我個人的經驗,最好再帶上幾大盒清涼油。不知為什麼,清涼油這東西國外沒有廠家生產,似乎也沒有店家從中國進口銷售。外國人一般比較喜歡薄荷的味道,再加上清涼油有祛癢提神的奇效,尤其受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朋友的寵愛。許多外國人見了中國人都問:"有清涼油嗎?"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去拉美的一個小國,進海關的時候,邊防警察仔細看了看護照,確認是中國人以後,突然伸出手來,嘴裡念念叨叨,似乎要什麼補充證件:"清涼油……"。這位朋友順手從口袋裡掏出一盒清涼油遞過去,順利進關,皆大歡喜。
❸ 求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_標清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sD66MDGZemqqgbnFWzh05g
這是一部關於外國人對中國人看法的紀錄片,記錄了超過30位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對中國人的印象,希望藉此影片讓國人知道別人如何看待我們,也讓我們反思為什麼會給外國人這樣的印象。
❹ 有哪些中國的傳說或歷史事件被外國人拿去創作成影視作品
有這些歷史事件或傳說被外國人翻拍,花木蘭的故事,末代皇帝故事以及敦煌歷史。
第一個,花木蘭的故事。花木蘭的故事是屬於古代少數民族的一個傳說,但是現在這個傳說被外國人翻拍成為了電影。沒錯,那就是最近在國外上映,由迪士尼拍攝的電影,《花木蘭》。
雖然小說和導演都是日本人,但是這部電影講述的內容卻是中國敦煌的歷史。電影以宋代為背景,講述書生跟敦煌歷史相關的情節,以此來反映出敦煌歷史的輝煌。
這部電影年代雖然有些久遠,但並不妨礙電影對於敦煌的還原程度。因此這是第三個相關的故事。
那麼,你還知道其他由外國人改編的電影嗎?
❺ 外國人到底如何看待中國人
十幾年中周遊亞、非、歐、美,也體會到外國人怎樣看待中國人。人家雖然不追著我們中國人看熱鬧,但是卻經常好奇地向中國人提一些問題,在此歸納,以饗國內讀者。1.到了西方,剛結識的外國同事、朋友或老師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到了我們國家,最令你震驚和奇怪的事情是什麼?」如果我們要以誠實的態度去回答這個問題的話,那答案應該是:這里的一切和我的想像差不多。原因很簡單,今天的中國人通過報刊、電視、電影、網際網路等媒介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實的了解,來到國外,除了一時語言還有所不適應以外,真的怎麼也體會不到CultureShock。許多外國朋友對這個答案自然很不過癮。以他們對中國的了解,覺得你們來自「黃土地」上那個至今還「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窮鄉僻壤,乍一到我們這燈紅酒綠的發達世界一定覺得頭暈目眩,有很多感觸吧!2.出國在外,總是有外國人問「Peking」什麼時候被改成「Beijing」的。對這個問題,我總是胸有成竹地答道:北京就是北京,從來就沒改過名,只是拼音的方式改用中國漢語拼音。可就有一次,一位略通漢語的法國人接著問:那為什麼「中國」不用漢語拼成「Zhongguo」在國外通用呢?我一時語塞。是啊,「中國」在英文里是「China」,在法文里是「Chine」,在阿拉伯語中是「思因」,在泰語中是「今」,還真就是沒有叫「Zhongguo」或是「Zhonghua」的。不過不要著急,將來台灣回歸祖國,統一以後的中國的外文名稱說不定就叫Zhongguo。3.剛到巴黎時,有法國人問:你喜歡吃狗肉嗎?我那時初出神州,不知道這是一個陷阱:不論我怎麼回答,我都承認了吃狗肉這個事實,而這正是他想達到的目的。在這些外國人看來,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你們怎忍食而啖之!?不過,我很難告訴外國人,狗兒在中國雖然一樣可以看家、破案、陪主人,但是地位卻不高,名聲也不大好。比如我們中國人在貶低他人時常說「狗仗人勢」、「走狗」、「臭狗屎」等等。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吃點這「狗東西」的肉也算不上什麼吧。當然在老外面前千萬不要誇耀魚翅熊掌燕窩,免得擔上虐待動物的罪名。4.許多老外下功夫練習使用筷子,到了中國餐館就拒絕用刀叉,說是不使用筷子就吃不出中餐的滋味。可是有一件事許多外國人始終搞不明白,那就是用筷子怎麼喝湯?我聽見有老外自作聰明地說一定是有一種像吸管那樣的筷子,平時夾菜吃飯,喝湯的時候就放在嘴裡吸。我告訴他們,中國人喝湯的時候把筷子放在一邊,或用勺子喝,或端起碗喝。外國人聽了似信非信:就這么簡單?5.對我們中國人而言,姓在前名在後,很符合邏輯。而西方人則不然,要先說名字,然後再說姓。所以外國人見了中國人的名字,不知所以然,往往要問:那個是姓,那個是名?回答當然是:我的前面的名字是姓,後面的名字是名字。別看這么簡單,用英語說就羅嗦了,老外總是弄混。所以現在好多中國人出國後自報家名時乾脆把姓名顛倒。6.記得那次去法國,在戴高樂機場有法國朋友來接,張牙舞爪,連親帶吻,誇張的動作好像幾輩子沒見面。同時來接機的還有在巴黎的中國同學,老鄉遇老鄉,雖然是兩眼淚汪汪,但僅僅是握握手而已,臉上卻平靜如水,絲毫看不出波瀾。法國朋友看見這場面,不解地問:「你們見面不高興嗎?」唉,怎麼跟外國人解釋呢?中國人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主要指心情的愉悅,而不是嘻嘻哈哈的外在表現。當然,凡事總有個例外。我的一位中國朋友愛說愛笑,表情發達,雖然也是黑眼睛、黑頭發和黃皮膚,但是總是有洋人打聽她是美國還是拉美哪個國家的人?100多年來,中國人對於如何認識國外人對自己的評價也幾經變化。從天朝上國到失落自卑,從自信的革命國家到虛心的學習心態。然而,直到今天,什麼人能夠代表中國人??
❻ 歐美電影對中國電影的沖擊分析
從電影著手,淺析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很多人都說,東西方的文化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止局限於語言上,更多的表現在一些細節上。
就像中國人的影片,在外國人眼中,一直以來所被他們看好的還僅止局限於中國功夫,除此之外,對中國的文藝片,他們好像一直不怎麼買帳;
而外國人的影片,似乎在中國人的眼中除了特技以外,一些外國人特有的表達方式也都在翻譯中被消減了。
其實最直接的對比,就是拿中國人拍的武俠片與外國人拍的科幻片來看:中國人的武俠片講究的多半是動作的華麗、大氣,語言上比較蒼白,講究的往往是神態以及一些內心戲的表白,從而體現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那種中華民族精神。並且把很大一部分的力氣用在了選景上,卻乎略了一些人物本身的魅力;
而外國人的科幻片,也許人物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演技要求,但他們的語言方面相當幽默,而且往往從大處著手,把特技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上。無論是場景的特技還是人物打鬥的特技都顯的相當炫目耀眼。人物的個人魅力往往通過外在的更直接的視覺系效果來體現,通過視聽的方式來加深觀眾對人物的個性魅力的理解,而不是從其內心深處的東西來挖掘一個人。可以說西方人表達的一些東西更直接。
從電影本身也可以看出東西方人在個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上的差距。因為外國人他們不論從科幻還是魔幻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往往所反映的都是一些與明天、與未來有關的東西;而中國人則更多的喜歡拍古裝戲,或者就是拍一些五六十年代的農家題材的片子,顯得相當的懷舊。就如同外國人喜歡提前消費,而中國人喜歡把錢存銀行一樣。
這就是中西方人的文化差異。
在影視劇選定角色上也是如此。外國人顯的更加開放大氣,往往喜歡將主人公英雄人物放在一個優秀的團隊里,不論是主人公也好,還是他周邊的夥伴,都是相當有個人魅力的傢伙,而整個團隊則有整個團隊的魅力;
中國式影片如果是武俠的題材,往往將主人公描寫的相當到位,而其他的人物則顯得相對蒼白,而且比較喜歡個人英雄崇拜,團隊精神不足。
我想也許這就是東西方文化在電影的差異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吧··
❼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是怎樣的
還好~~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觀點,但是每個國家的大多數人卻有著極相似的觀點,可能是因為國情和宣傳方面對大多數人的看法起到了作用。
我有個美國同學,他說在美國有很多美國人已經把中國當成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很汗吧~~我起初也不太相信)然後他又說中國的工人都很勤勞,但正因為如此所以搶了大部分美國工人的工作,中國人很有錢~~(這幾年美國媒體在國內一個勁的吹捧中國,先不說它們的目的如何,但的確對很多美國人的觀點起著不小的作用)~~~然後就是關於民注自(由)的和諧問題啦,很大一部分美國人覺得中國人生活在黑暗(恐怖)之下 ,毫無人(泉)~~(美國媒體很喜歡吹捧一些發展得比較快的國家,把這些國家說得已經超過美國似的,以引起國人的注意,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
日本:我們大一時有個日文老師,他有句話我現在還記得:中國今天走的路就是昨天的日本走的路,兩國國情雖不同,但卻有著亞洲國家發際時的驚人相似性,不斷地模仿,學習,對歐美有種從心底的羨慕,但又想著有朝一日超過它們並凌駕於他們之上,在眾多談判中無論你怎樣努力,都會面對歐美人故作驚訝的表情和幾近諷刺的搖頭微笑,無論你怎樣努力,似乎都很難得到歐美人理解和支持,大概這就是亞洲人共有的悲哀吧~~~
澳大利亞:我們高中的外教是個澳洲籍老師,關於中國的評價他只說過一句,翻譯過來是:中國非常和平~~但是他也說過他去菜市場買菜經常被宰,~~~
其它國家的人沒有接觸過,但是發達國家的國民應該大部分都覺得發展中國家很窮,環境很差,或者素質比較低等,但是現在還好了,大部分都不怎麼會表現出來~~
其實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並沒有網上寫的那麼糟,很多都是糞青杜撰出來的,當然也並不是很好,畢竟我們還很窮,畢竟現在是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後面半句你懂的,有關民注(自由)和(協)的,西方國家對這一點是很討厭的~~~
❽ 求一部老電影,兩個外國人來中國尋寶,其中一個很壯的外國人頭上戴著美國國旗頭巾
幸運的星
劇情摩梭族姑娘賓瑪和都瑪是一對孿生姐妹。姐姐賓瑪是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團的舞蹈演員,她決定改變去男朋友陸大鷹的工廠體驗生活的計劃,回家鄉瀘沽湖采風。羨慕姐姐的都瑪,瞞著男朋友扎巴,一人來到北京,誤打誤撞被在陸大鷹的工廠被當成姐姐,鬧了許多誤會。賓瑪回京後,謎底解開了。賓瑪從家鄉帶來的節目《獵人和小鳥》獲得大獎。賓瑪與大鷹解除誤會加深了理解,兩人高興的跳起《幸運的星》。開闊了眼界的都瑪回到了家鄉,扎巴身邊
•
熱戀
劇情內地某師范學院的畢業生文潔非來到新生的特區海南。她的妹妹、小學教師文潔靈和她的同學、中學教師張恕希望文潔非和他們一起從事教育事業。想要自由發展的文潔非認識了百萬富翁范繼原。張恕對事業的執著喚醒了文潔非,也點燃了她的愛火。但商品大潮和教師清苦生活的鮮明對比刺激了文潔非,終於在張恕和范繼原之間,她選擇了後者。失望的張恕返回內地。文潔非與范繼原婚後,為他生了一子,但兩人之間難以彌補的差異常常使她困惑
•
家鄉浪漫曲
劇情打工返鄉的丁石頭在眾人支持下成立了採石承包隊。巧雲和秀蘭都對丁石頭有意。為了深愛巧雲的新華,石頭假裝和秀蘭談起戀愛。哪知追求秀蘭的會計丁明理妒火中燒,開始百般刁難承包隊。巧雲對新華漸漸產生感情,石頭和秀蘭也真正相愛了。採石場沒采出大理石,卻意外發現了礦泉水資源。石頭決定成立「鴛鴦可樂」製造廠。丁明理又一次利用職權阻撓,石頭帶領大家團結一心獲得勝利。姑娘小伙兒們也尋找到了自己生命中最珍貴的愛情
婚禮上的刺客
劇情30年代末,年輕勇敢的王爺巴彥塔拉統治著富饒的巴彥塔拉草原。日本人多次勸王爺歸順均被拒絕,便暗派刺客行刺。羅布森王爺也想獨霸草原陰謀篡權。巴彥塔拉不顧個人安危要借娶親之機聯合個部族一同抗日。婚禮期間,危機四伏,巴彥塔拉險遭暗算。不料新娘烏蘭托婭和表姐塔娜被土匪綁走。悲憤的巴彥塔拉親自出馬,殺死仇敵。已經是日本特務的塔娜希望用自己對巴彥塔拉愛勸他歸順,遭到拒絕,便拿出手槍。巴彥塔拉被救。塔娜含羞自盡。
❾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是怎樣的
普通外國人眼中(在國外看到的旅遊中的中國人),中國人就是暴發戶的形象。有錢、粗魯、大聲喧嘩、炫耀財富、隨地吐痰、不講衛生。。。他們接觸的中國學生就是勤奮、刻苦、數理化奇好。。。他們眼中的中國商人就是勤勞、勇敢、小生意也做,但拚命與同胞相互傾軋、為自己利益不惜出賣自己的民族與同胞。外國人看待整個中國就是赤色中國30多年來迅猛發展,好像什麼危機都與中國無關。中國購買了世界上所有能買到的資源(原油、礦石。。。。),中國生產了世界所有的低廉日用品,中國創新不足,仿製技術高超。中國國力每年以10%速度增長,軍隊預算每年10%增長,武器更新換代速度異常迅速。所以對中國有恐懼感,害怕有朝一日會佔領全世界。
實際上中國沒有對別國領土有任何的企圖,但中國13.9億人口,必須努力發展才有出路。如果30之後中國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以上,中國確實應該是世界的第一強國。
應該看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既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也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中國。它願意看到的是一個分裂的、一盤散沙的中國,與分解後蘇聯一個樣子。
現在世界上有哪一樁大事,身後沒有美國人的影子?中東?海灣?阿富汗?印巴?越南?北朝鮮?南中國海?。。。。。。。。
一句話,走中國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❿ 現在外國人對我們中國了解多少!
這一點卻是比較尷尬,就像「 edd8931136 」一樣,作為華人,也這么認為,真是可悲,西部!非要拿最壞的地方(況且西部的人口並沒有多少,相對人口集中的是中部和南北方),好的地方你不去看,好,不能光挑好的,挑一般的,社會中層的人,現在一台不錯的台式機(組裝的)5000左右就足夠了。現在都什麼年代了,5000塊錢對於一個農民來說都不算什麼了(我家就有農村的親戚),人家早買電腦了,還以為電腦是什麼稀罕東西呢?
每年大學畢業生幾百萬,至少有一半的大學生有電腦吧(筆記本就先不算了)。所以有的家庭好幾台電腦(我自己就2台)
國外對中國的了解少有幾個原因:國際媒體虛假報道,國外民眾不關心,國內媒體不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