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各種版本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白蛇傳》、《孟姜女》、《牛郎與織女》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傳說。其中,梁祝傳說是我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惟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梁祝故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有東方《羅密歐與朱麗葉》之稱。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朴,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鄮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鄮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歷史淵源(1)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馬庄、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2)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的馬坡村,有一立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墓碑,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發掘出來。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了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志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台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3)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興人氏。(4)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麻承照說,根據他對《鄞州縣志》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台應是上虞人
②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主要內容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事見《梁山伯寶卷》、《華山畿》樂府及《訪友記》、《同窗記》傳奇,又名《雙蝴蝶》,諸多的戲曲劇種都搬演過這一經典的愛情名劇,其中以越劇的《梁祝》和川劇的《柳蔭記》最為知名,京劇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時期推出:如建國初期沈陽京劇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京劇大師程硯秋整理的《英台抗婚》、葉少蘭和杜近芳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以及近年來遲小秋和朱強創排的新版《梁祝》等。
該劇的大意是: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許。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筆者曾看到過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因電影版的廣泛傳播而成為這一題材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名劇。
袁雪芬與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時間是1945年,1951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重排該劇,增尾「化蝶」,劇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進等執筆,黃沙導演,陳捷、薛岩音樂整理,幸熙、蘇石風布景設計。范瑞娟飾梁山伯、傅全香飾祝英台、張桂鳳飾祝公遠、呂瑞英飾銀心、魏小雲飾四九、金艷芳飾師母。該劇於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獎、演出一等獎、音樂作曲獎、舞美設計獎,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獲演員一等獎、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呂瑞英獲演員三等獎。1953年,該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第一部國產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徐進、桑弧編劇,桑弧、黃沙導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劇《柳蔭記》也1952年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演出,榮獲劇本獎,陳書舫獲演員一等獎,袁玉昆和劉成基獲演員二等獎。
京劇關於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馬彥祥根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和程硯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傳最廣。
《柳蔭記》由王瑤卿設計唱腔,杜近芳、葉盛蘭在1953年首演。全劇分10場,重要場次有「英台別家」、「柳蔭結拜」、「書館談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訪友」、「祭墳化蝶」。此劇最大的特色在唱詞方面,典雅華麗,優美雋永,許多語句打破京劇傳統的七字、十字句,給人以清新脫俗的藝術美感,同時在唱腔設計上很是精緻,無論是曲調的選擇,還是板式的變換,即保持了傳統韻味,又出新求變。被公認為是建國初期戲曲推陳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劇大師程硯秋參考其它劇種的相關劇目編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劇《英台抗婚》,此劇是程硯秋解放後編演的唯一一部大戲,也是他一生中最後的作品。此劇劇情無變,包括「別家」、「結拜」、「書館」、「相送」、「驚聘」、「拒婚」、「祭墳」、「化蝶」等場次,後來,因覺前部結構較散,便從「驚聘」開始了。這出戲的唱詞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創造。以唱詞看:「望爹爹退婚禮隨我願,使我嫁梁君,你是我親愛的老嚴親」,「卻為何你執意要把女兒我嫁與一個陌生生不識之人」……這樣幾乎等同於散文詩的句子竟然被大師「裝」進唱腔,且嚴絲合縫,感人至深,不能不讓人嘆服大師的功力。李世濟曾在建國10周年獻禮演出時上演此劇。
薌劇傳統劇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編劇,源出「錦歌」唱本。劇本保留了「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幾乎每一場都有大段獨唱或對唱。其中「英台哭靈二十四拜」最為突出,一百多句唱詞纏綿悱惻,曲牌使用了薌劇的所有哭調,一拜一調,連接緊密和諧,組成了類似曲牌聯綴體的成套唱腔。在「安童買菜宴山伯」、「樓台宴請十二盤」等出中,從菜名、菜譜到俗例、俗語都來自閩南特有的民情風俗。「討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絲、割褲帶寄贈,也屬閩南風俗。全劇情節不同於其他劇種。如英台無父而有母張氏,馬俊也同在杭城求學,無「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見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著重表現英台奔喪哭靈。幕表戲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獄見證前身」、「還魂生子征番」等情節,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盡情傾吐了梁山伯愛、恨、戀、怨的復雜心情。1978年歲陳德根根據邵江海本、台灣歌仔戲和越劇演出本綜合整理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漳州市薌劇團演出,在一個劇場曾連續上演三百場。1979年,錢天真、洪彩蓮分別扮演祝英台、梁山伯,獲得福建省優秀青年演員的稱號。
另外,豫劇、評劇等幾乎所有的大小劇種都有該劇的整本或摺子戲傳世。
近年來有兩台重新敷衍的梁祝故事劇目引起爭議。一台由沈陽京劇院遲小秋和朱強主演,一台是杭州越劇團排演。這兩台新戲無論是情節設置還是主題開掘,特別在舞台的呈現方式上都有大幅度的反傳統般的「跳躍」,由於演出場次不多,范圍也不廣,筆者無緣窺其全貌也就不好妄加評論,只就所見到過的遲小秋的「哭墳」一折說幾句當時的觀感。這一折戲給我的整體感覺尚好,尤其是水袖功的重新編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回憶部分的唱腔設計也很感人,只是在唱段的開始幾句有些「繞」,聽起來不順。
近年,浙江越劇團的傅派傳人陳藝主演了新版《梁祝》的「祭墳」和「化蝶」兩場。
總之,經典就是經典,彷彿有演不完的故事,說不完的意韻,道不完的感嘆。
③ 跪求《梁山伯與祝英台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百度網盤免費在線觀看,李翰祥導演的
鏈接:
④ 《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共有哪些版本(要全)
電影版本有:1963年李翰祥的黃梅調戲曲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凌波和樂蒂主演;1964年尤敏、嚴俊主演版本;2004年動畫片版本,劉若英和蕭亞軒配音;大陸1994年版本電影,濮存昕和胡慧中主演;還有一個越劇電影版是范瑞娟和傅全香主演的;香港方面還有另外就是吳奇隆和楊采妮主演的徐克版本;電視版本有:TVB1974年民間傳奇《梁祝》,劉松仁和李琳琳主演;台灣2000年版《少年梁祝》羅志祥和梁小冰;最新的版本就是何潤東和董潔主演的;不過電影版本方面,在40-50年代也有過,沒看過,演員也不熟悉,所以就不寫了。
⑤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大概內容50字
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
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5)梁山伯與祝英台老電影全劇擴展閱讀:
史籍記載
明朝著名文學家張岱(浙江紹興人)在其著作集《陶庵夢憶》第二卷《孔廟檜》一文中寫道:「己巳,至曲阜謁孔廟,買門者門以入。宮牆上有樓聳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讀書處』,駭異之。」
據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專家樊存常先生考證:梁祝二人在濟寧市鄒城市嶧山讀書,曾慕名而至濟寧市曲阜孔廟拜祭過孔子,並參閱過孔廟的經文藏書,後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戀而死,驚天動地,曲阜孔廟為了表彰紀念他們忠義精神,特地於二人在曲阜孔廟讀書的地方標以牌匾,以示紀念。
歷史影響
中國的梁祝故事,流傳到國外至今發現的最早要屬近鄰朝鮮、韓國了。新近研究發現,在五代十國至宋代(918一1200年)時期,唐代詩人羅鄴的七律詩《蛺蝶》,已被高麗王國時代人輯人了《十抄詩》,其中有「俗說義妻衣化狀」的詩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並且衣化為蝶。
到中國宋代,高麗人編輯的《夾注名賢十抄詩》,不但收入了羅鄴的《蛺蝶》詩,而且在注釋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傳》。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傳到國外的梁祝故事,而且從「女扮男裝」到衣裳「片片化為蝴蝶子」,比較全面完整地敘述了梁祝傳奇故事。可見,梁祝文化走向世界,歷史久遠。而且以後幾乎傳遍了整個朝鮮半島。
⑥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電影劇情
祝員外之女英台女扮男裝去萬松書院求學,遇梁山伯,一見如故。同窗三年山伯不知英台女兒身。後英台因家信促其速歸,留定情信物於山伯。山伯來提親卻被告知英台已許配給馬文才,氣急身亡。英台跟著跳入墓中,梁祝化蝶
⑦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劇本台詞(全部)
劇中人物列表
祝英台——祝家莊小姐,才華橫溢,喜愛讀書,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
梁山伯——飽讀詩書,儒雅多情,對英台痴情一片。
祝老爺--英台的父親,威嚴,頑固,封建家長的代表。
祝夫人——軟弱、糊塗,雖然疼愛女兒,但是不敢為女兒作主。
師母——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師母,慈愛,願為有情人做媒人。
銀心——祝英台的丫鬟,活潑。
四九——梁山伯的書童,天真無邪。
【旁白】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個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也已經有了電視劇、戲曲、電影、小提琴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特別是梁祝化蝶一場,感動了古往今來無數的痴情人。由於時間的關系,此次文化節網路廣播劇版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我們專門選了十八相送和梁祝話別兩場。
「十八相送」說的是祝英台順利說服父母,喬裝進入學堂,得遇才子梁山伯,英台為梁山伯才情所動,產生了愛慕之情;而梁山伯不知英台是女子,一直以賢弟相稱,這樣同窗三載,英台因為父母的催促,無奈離開學堂回家,梁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多方暗示,但木訥(音 n è )的粱山伯仍然不知面前的「賢弟」竟是「賢妹」。兩個人對話璣珠相應,情趣盎然。
祝英台(以下簡稱「祝」):梁兄,你看,今日天氣晴和,不辜負大好時光,你我弟兄二人沿途吟詩以訴衷腸如何?
梁山伯(以下簡稱「粱」):愚兄才疏學淺,不如賢弟滿腹文章,只怕對不上啊。
祝:梁兄過謙了。
【旁白】兩人正說著,迎面過來一位樵夫,於是梁山伯吟道
梁:前面見一樵夫走奔忙,汗流浹背意慌慌!
【旁白】祝英台微微一笑,對到
祝:他為何人把柴打,梁兄你為何人下山崗?
粱:他為妻子把柴打,我為你賢弟下山崗。
【旁白】梁山伯話音剛落,祝英台輕輕搖了搖頭
祝:不對。
梁:怎麼不對?
祝:他為兄弟把柴打,梁兄哥!你為妻子下山崗。
【旁白】梁山伯聽言,驚道
梁:為兄尚未成婚配,胡言亂語你太荒唐。
【旁白】就這樣邊說邊笑,兩個人來到一個池塘旁邊,見池中鯉魚游得正歡,梁山伯又吟道
梁:兄送賢弟到池塘,金色鯉魚一雙雙。
【旁白】聽此言,英台不禁有些傷感,長嘆一聲說
祝:好似比目魚兒相依傍,弟兄分別誠感傷。
【旁白】梁山伯聽此嘆,竟好似包含了萬般的遺憾和無奈,不免有些奇怪,問
梁:賢弟,你為何長嘆呢?
祝:梁兄,你看魚兒在塘里游來游去,他們總也不肯分開。
梁:只要沒有人垂釣,他們是永遠不分開的。
祝:這么說,我們是魚就好了。
梁:唉!你看。
【旁白】此時游過來一對鴛鴦,彩色的羽毛煞是漂亮,梁山伯用手一指,吟道
梁:微風吹動水盪漾,漂來一對美鴛鴦。
祝:形影不離同來往,兩兩相依情意長,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紅妝,梁兄願不願配鴛鴦?
【旁白】梁山伯聽此言,覺得好笑,說道
梁:配鴛鴦,配鴛鴦,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紅妝。
【旁白】祝英台又接著道
祝:鳳凰山上花開遍。
梁:可惜中間缺牡丹。
祝:牡丹花,你愛它,我家園里牡丹好,要摘牡丹上我家呀。
梁:牡丹花,我愛它,山重水復路遙遠,怎能為花到你家呀。
祝:梁兄哥!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惹心煩。
【旁白】祝英台好一番提示,只可惜梁山伯還是不明其意,英台心中不免微微有些悵然,正在此時,兩人同時看見前面有一座觀音廟,於是邁步進去。梁山伯指著供台上的神像說:
梁:送子觀音堂中坐,金童玉女列兩旁。
祝:他二人分明夫妻樣,誰來撮合一爐香?
梁:這金童玉女怎麼能成為夫妻呢?
祝:哦,不能成為夫妻的呀!你看,那是誰啊!?
梁:那是月下老人,專門管男女婚姻之事的。
祝:既是月下老人,為什麼不用紅線把他們二人系在一起呢?
梁:月老雖把婚姻掌,有情人才能配成雙,泥塑木雕是偶像,不解人間鳳求凰。
祝:梁兄呀!他二人有情又有意,只因為泥塑木雕難把口兒張,觀音大士把媒來做,來來來,我們替他來拜堂!
梁:賢弟愈說愈荒唐,兩個男子怎拜堂!?
祝:梁兄啊!你別動肝火別生氣!小弟作揖賠罪你且把怒息。
【旁白】看著梁山伯真有些生氣,祝英台又不能直說原由,趕忙住口,向梁山伯作揖賠罪。就這樣行了一路,終於要分手了,英台千言萬語在心頭,但是言短情長,她眼眶微紅,對梁山伯說:
祝:勞君遠送感情深,到此分離欲斷魂,一事在心臨別問,問梁兄可有意中人?
梁:愚兄生長在貧門,無勢無財怎訂婚?學業未成名未就,一時那有意中人?
祝:聞說梁兄未訂婚,英台有妹守閨門,梁兄如有求凰意,有我為媒事可成。
梁:路遠無緣見玉人,青春美貌定無倫。
祝:問人與我無差異,問貌叫人兩不分,我與她是同年同月同胞生!
梁:上前一拜謝媒人,賢弟情深意更深,不怪出言多比喻,原來一味想聯婚,
可笑我冬烘頭腦太昏昏哪!
祝:此行何日再相逢,珍重春寒客里身,萬恨千愁言不盡,臨行一語意重深,
莫忘了求親早到祝家村。
【旁白】一對有情人就這樣不得不暫時分開了。
【旁白】過了數日,有一天,祝家莊熱鬧非凡,祝英台的丫鬟銀心跑進屋內。
銀心:小姐,梁相公家派人提親來了。
祝:你怎麼知道呀?
銀心:我怎麼不知道,剛才我在門口看見媒婆子打咱們家門口出去,說是來向咱們家員外給你提親的,不用說準是梁相公家派來的。
祝:(又嗔怪又驚喜地)不許胡說!
銀心:真的啊!小姐,怪不得昨晚燭花結了雙蕊,燭花雙蕊必有喜事。
【旁白】正在這時,祝老爺高興地嚷嚷著和祝夫人一起走了進來
祝老爺:喜事!喜事!這真是天大的喜事。哈哈 …..
祝:爹、媽。
銀心:參見員外夫人。
祝老爺:英台,為父正惦記著我兒的親事呢!偏偏今天就有人來為我兒提親,這豈非不是喜上門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門親事真是天賜良緣,為父已應允了,選吉日成親!
祝:不知爹爹、母親將女兒許配何人?
祝老爺:這門親事非比尋常,提將起來我兒是知道的,就是本郡太守之子馬文才。怎樣?
祝英台:女兒不嫁。
祝老爺:門當戶對,為什麼不嫁?
祝:誰不知道馬文才是不學無術的紈褲子弟啊!
祝老爺:傳說之言,怎麼可以深信呢?
祝:女兒不能從命!
祝老爺:(嗔怒道)兒女婚事應遵父母之命,不聽父命就是不孝!
祝:女兒願意侍候爹爹終老一生。
祝老爺:這是什麽話,焉有終生不嫁之理!
祝:女兒就是要嫁也不嫁給馬文才!
【旁白】祝老爺聞聽英台此話,似乎有所醒悟
祝老爺:我明白了,你在杭城讀書的時候,莫非……銀心,你陪小姐讀書三載,做了些什麼?講!
祝:銀心,你直說好了!
銀心:(吞吞吐吐地)小姐在杭城讀書的時候,與梁山伯相公義結金蘭,形影不離,臨行之時,小姐還……
祝老爺:(惱怒的)還什麼,講!
銀心:小姐還親口將自己許給了粱相公。
祝老爺:(惱羞成怒地)英台,你……,怪不得好言相勸勸不醒,卻原來在外有了兒女情,美滿姻緣你不願,辜負老父一片心,自從盤古開天地,那有閨女自訂親,馬家有財有勢有媒聘,梁山伯他與我祝家難聯姻!這樁婚事萬萬不行!
祝:(懇求地)爹爹,女兒與粱相公三載同窗,情投意合,馬家婚事女兒萬萬不能從命!
祝老爺:(氣憤地)我已將你許配馬家,擇日下聘,萬難更改。
祝:(堅決地)女兒心願已定,任憑爹爹……
祝老爺:你,好你個奴才,你竟敢違抗父命 ……..
銀心:小姐。
祝夫人:你何必發這么大的脾氣,待會我慢慢勸勸她也就是了。
祝老爺:(怒氣沖沖)越大越沒有規矩,今天從也要從,不從也要從。
祝:媽……
祝夫人:英台,你爹的脾氣你是知道的,事到如今,你還是答應了吧!他們馬家有財有勢,你爹爹既已許了親,怎麼能再反悔呢!再說你自己許的親,傳說出去了總不大好聽,我看你就委曲了吧!
祝:寒梅豈怕風雪壓,鳳凰怎肯配烏鴉,無論他馬家權勢有多大,要成親除非是日出西山,鐵樹開花!
祝夫人:(無奈地)英台 ……
銀心:夫人,您看這可怎麼辦呢?
祝夫人:偏偏那梁山伯又不早點來。
銀心:小姐,梁相公來了。
【旁白】梁山伯急匆匆趕來
祝:梁兄。
梁:小弟與令兄有八拜之交,今日特來拜訪,請問令兄何在啊!
祝:梁兄,你仔細地看看。
梁:(驚異道)你……你 …….
祝:我就是英台。三年前我想出外求學,故而改扮男裝,不期與梁兄相遇,三載同窗多蒙照顧,英台感激不盡。
梁:賢弟,哦,念書的時候,咱們是兄弟相稱,如今你這樣的打扮,我該稱你賢弟
呢,還是……
祝:讀書時節我是女扮男裝,理該兄弟相稱,如今不妨改稱兄妹。
梁:如此,賢妹。
祝:梁兄,梁兄請坐。
梁:有坐,賢妹請坐。
銀心:梁相公請用茶。
祝:梁兄,你我長亭分手,別來可好。
梁:好,賢妹家居想必安適?
祝:托梁兄之福,也還好。梁兄此來是路過,還是特地光臨。
梁:愚兄特地到此,一來向仁伯大人問安,二來想看看你家九妹。
祝:九妹?
梁:賢妹啊!那一日錢塘道上送君歸,柳蔭之下做大媒,九妹的婚姻你親口許,求親我特為上門來。
祝:梁兄啊!你道九妹是哪一個,就是小妹祝英台。
梁:(驚喜道)啊呀,原來九妹就是你!梁山伯與祝英台,天公有意巧安排,美滿姻緣償夙願,今生今世不分開。
祝:(哀惋道)無奈爹爹已將我終身……,許給那花花公子馬文才!
梁:(著急道)你與我海誓山盟情義在,我心中只有你祝英台,你爹爹作主許馬家,你就該快把親事退。
祝:我也曾千方百計把親退,拒絕馬家聘和媒,無奈是爹爹絕了父女情,他不肯把馬家親事退。
梁:啊!不肯退親。
梁:你爹不肯把親退,我家花轎先來抬,杭城請來老師母,祝家廳上坐起來,你我有媒也有聘,白玉環與蝴蝶墜,為何不能夫妻配。
祝:白玉環蝴蝶墜,蝴蝶本應成雙對,豈知你我自作主,無人當它是聘媒!
梁:縱然是無人當它是聘媒,我也要與你生死兩相隨。
祝:梁兄句句痴心話,英台點點淚雙垂,梁兄啊!梁門唯有你單丁子,白發娘親指望誰?只怪我,英台無福份,梁兄你還是另婚配。
梁:那怕是九天仙女我都不愛,定要與英台把婚配。愚兄先辭了。
祝:梁兄……梁兄特地到寒舍,小妹無言可慰,親斟薄酒敬梁兄。梁兄啊,草橋相遇便相親,同學三載更有情,留下玉環為信物,相煩師母說婚姻,臨行送我錢塘路,幾度忘羞露本心,我與你水面成雙留儷影,我與你堂前作對拜觀音,豈知好事成虛話,棒打鴛鴦兩離分,爹爹許了馬家婚,心已碎,意難伸;尚有何言對故人?
梁:我只道兩心相照成佳偶,又誰知並蒂蓮被狂風吹!我滿懷悲憤向誰訴?我滿眶熱淚流與誰?一場好夢匆匆醒,萬丈情絲寸寸灰,從今不到錢塘路,怕見鴛鴦作對飛。
祝:梁兄!梁兄!這都是我把梁兄累!梁兄!不是英台無情無義,只是父命難違!
【旁白】梁山伯返家之後,終於因為多日勞累,加上郁結難消,一病不起。昏迷之中,只喚著英台的名字。山伯的母親端了一碗葯走進屋內。
梁母:伯兒,伯兒,吃葯了。
【旁白】病重的梁山伯睜開雙眼,問道
梁:母親,你看英台會來嗎?
梁母:四九已經去報信了,我想她會來的,快吃葯吧!
梁:孩兒的病不是葯石可以醫得好的,我恐怕不行了。母親,你是空疼了我一場了。想不到未盡半點孝道,就要你白發人反送我這黑發人,母親的養育之恩,孩兒只有來生圖報。
梁母:伯兒!不要說這樣的話,你讓母親怎麼辦呢,安心養病,一切都會好的。
【旁白】山伯氣力已盡,不再多言,輕輕推開葯碗,又重新閉上了眼睛。這時四九跑進來
四九:相公,相公。
【旁白】梁山伯聽見四九的聲音,趕忙睜開眼睛,又欲支撐著坐起來,但是只看見四九一人,並無英台的身影,心知此事已經不可挽回,頓時感到無比絕望和灰心。只道:
梁:母親,孩兒死後,請將孩兒埋葬在南山路旁。
【旁白】說完,又掏出一塊絹帕,遞給四九
梁:這是我隨身之物,你去送給小姐,她看了這個,就跟看見我一樣。英台,愚兄先走一步了。
【旁白】就這樣,梁山伯帶著對祝英台無限的思念和情意,含恨離世。而此時祝家莊里正張燈結綵,馬家迎親的隊伍馬上就到。祝英台心中凄苦,正座在妝台前,銀心神色慌張地跑進屋內。
銀心:小姐不好了,梁相公他……
祝:(驚慌地)他,他怎麼樣?
銀心:(悲痛地)他 …… 他死了,今天剛剛下葬在南山路旁。
【旁白】英台得聞此言,幾乎昏死過去,頓時大聲痛哭起來。
祝:梁兄啊!實指望與兄共接連理,誰知爹爹棒打鴛鴦各西東,樓台一別成永訣。梁兄啊!是我害了你!(哭腔)想當日十八相送,情誼無限,如今兄長又在可處可尋呢。兄先走一步,小妹必將跟隨。
【旁白】正在此時,祝員外和祝夫人走了進來,想看看女兒是不是打扮好了。銀心一見,慌忙上前施禮。
銀心:員外,夫人。
祝老爺:花轎已經上門了,你們怎麼還不替小姐打扮起來!
【旁白】英台稍稍收起了心中的悲傷,滿面淚痕地抬頭看著自己的父親。
祝:爹爹一定要女兒上轎,那就一定要依我一件事。
祝老爺:說吧!
祝:轎前兩盞白紗燈,轎後三千銀紙錠,花轎先往南山旁,英台要草橋鎮上祭兄墳!
祝夫人:兒啊!馬家馬上就來迎親,怎可去祭墳!
祝老爺:太不像話,那有新娘上轎去祭墳的道理,一派胡言,簡直是一派胡言。
祝:爹爹若是不答應,我是寧死也不會上花轎的。
【旁白】無奈之下,祝老爺答應了英台的請求。一路上,英台悲悲切切,哭泣著來到山伯墓前,但見活生生的心愛之人,今日已經成了一座孤墳。英台忍不住痛哭起來,撲到墳頭上。
祝:(哭腔)梁兄啊!我們心心相許,原以為天從人願成佳偶,誰知曉姻緣薄上名不標。實指望你喚月老來做媒,誰知曉喜鵲未報烏鴉叫,實指望笙管笛簫來迎娶,誰知曉未報銀河斷鵲橋,實指望大紅花轎到你家,誰知曉白衣素服來節孝。梁兄啊!不見梁兄見墳台,呼天喚地喚不歸,英台立志難更改,我豈能嫁與馬文才。梁兄啊!不能同生求同死啊!
【旁白】此時天地變色,雷電大作,一陣巨響之後,墳頭竟然裂出一條縫隙,英台毅然縱身躍入。旁人拉將不住,但見那墳頭又慢慢合上。說來奇怪,天地又重新恢復了平靜。從此,人們在萬里彩虹、百花盛開之中,見到兩只蝴蝶翩翩起舞,相依相隨。人們都傳說那就是梁祝所化,相愛之人沖破了世俗的藩籬,地老天荒永不再分離。
⑧ 《梁山伯與祝英台》主要內容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事見《梁山伯寶卷》、《華山畿》樂府及《訪友記》、《同窗記》傳奇,又名《雙蝴蝶》,諸多的戲曲劇種都搬演過這一經典的愛情名劇,其中以越劇的《梁祝》和川劇的《柳蔭記》最為知名,京劇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時期推出:如建國初期沈陽京劇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京劇大師程硯秋整理的《英台抗婚》、葉少蘭和杜近芳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以及近年來遲小秋和朱強創排的新版《梁祝》等。
該劇的大意是: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許。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筆者曾看到過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東晉永和年間,在風景秀麗的善卷山南,有一個祝家莊。莊裡有一戶殷實富戶,人稱祝員外。祝家族規,財產傳男不傳女。因祝員外沒有兒子,為繼承家產,祝員外將女兒英台自小男裝打扮。英台才貌雙絕、聰穎好學。到了讀書年齡,祝員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鮮庵讀書。在碧鮮庵讀書時,有一位同學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莊,兩人一見如故,意氣相投,引為知己,遂於善卷後洞的草橋結義金蘭,兄弟共勉,相互提攜。
英台與山伯在碧鮮庵同窗三載,期間曾同往齊魯謁拜孔聖,又同到東吳游學。兩人日則同食,夜則同眠,詩文唱和,形影相隨。山伯不僅才高學富,而且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愛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終衣不解帶,山伯雖屢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過去。山伯始終不知英台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篤,祝英台對梁山伯產生了愛意。三年後,梁山伯要繼續去餘杭游學,而祝父因英台年屆及笄,不許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捨,互贈信物。山伯贈與英台古琴長劍,英台回贈山伯鎦金摺扇,親書「碧鮮」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時,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懷,暗示愛慕之情。但忠厚淳樸的山伯渾然不覺,不解其意。臨別時,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許於梁山伯,並約定時日,請山伯來祝家相訪求婚。
英台學成回家後,豈料其父母已將英台許配邑西鯨塘馬氏。山伯從餘杭游學回來,到祝家造訪,英台紅妝翠袖,羅扇遮面,前來相見,山伯方知其為女子。當得知英台已聘馬氏後,柔腸寸斷,悲痛至極。兩人臨別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雙。」
梁祝淚別後,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橋。英台聞訊悲痛欲絕,決意以身殉情。出閣當日,堅持要經胡橋祭奠。轎至胡橋山伯墓時,英台上前祭弔,慟哭撞碑,突然狂風大作,天空混沌,飛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墮入其中。風停雨過後,彩虹高懸,有二隻碩大的蝴蝶,蹁躚起舞,傳為梁祝兩人之精靈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黃者即梁山伯,情侶依依,形影不離,比翼雙飛於天地之間。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因電影版的廣泛傳播而成為這一題材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名劇。
袁雪芬與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時間是1945年,1951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重排該劇,增尾「化蝶」,劇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進等執筆,黃沙導演,陳捷、薛岩音樂整理,幸熙、蘇石風布景設計。范瑞娟飾梁山伯、傅全香飾祝英台、張桂鳳飾祝公遠、呂瑞英飾銀心、魏小雲飾四九、金艷芳飾師母。該劇於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獎、演出一等獎、音樂作曲獎、舞美設計獎,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獲演員一等獎、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呂瑞英獲演員三等獎。1953年,該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第一部國產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徐進、桑弧編劇,桑弧、黃沙導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劇《柳蔭記》也1952年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演出,榮獲劇本獎,陳書舫獲演員一等獎,袁玉昆和劉成基獲演員二等獎。
京劇關於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馬彥祥根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和程硯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傳最廣。
《柳蔭記》由王瑤卿設計唱腔,杜近芳、葉盛蘭在1953年首演。全劇分10場,重要場次有「英台別家」、「柳蔭結拜」、「書館談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訪友」、「祭墳化蝶」。此劇最大的特色在唱詞方面,典雅華麗,優美雋永,許多語句打破京劇傳統的七字、十字句,給人以清新脫俗的藝術美感,同時在唱腔設計上很是精緻,無論是曲調的選擇,還是板式的變換,即保持了傳統韻味,又出新求變。被公認為是建國初期戲曲推陳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劇大師程硯秋參考其它劇種的相關劇目編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劇《英台抗婚》,此劇是程硯秋解放後編演的唯一一部大戲,也是他一生中最後的作品。此劇劇情無變,包括「別家」、「結拜」、「書館」、「相送」、「驚聘」、「拒婚」、「祭墳」、「化蝶」等場次,後來,因覺前部結構較散,便從「驚聘」開始了。這出戲的唱詞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創造。以唱詞看:「望爹爹退婚禮隨我願,使我嫁梁君,你是我親愛的老嚴親」,「卻為何你執意要把女兒我嫁與一個陌生生不識之人」……這樣幾乎等同於散文詩的句子竟然被大師「裝」進唱腔,且嚴絲合縫,感人至深,不能不讓人嘆服大師的功力。李世濟曾在建國10周年獻禮演出時上演此劇。
薌劇傳統劇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編劇,源出「錦歌」唱本。劇本保留了「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幾乎每一場都有大段獨唱或對唱。其中「英台哭靈二十四拜」最為突出,一百多句唱詞纏綿悱惻,曲牌使用了薌劇的所有哭調,一拜一調,連接緊密和諧,組成了類似曲牌聯綴體的成套唱腔。在「安童買菜宴山伯」、「樓台宴請十二盤」等出中,從菜名、菜譜到俗例、俗語都來自閩南特有的民情風俗。「討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絲、割褲帶寄贈,也屬閩南風俗。全劇情節不同於其他劇種。如英台無父而有母張氏,馬俊也同在杭城求學,無「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見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著重表現英台奔喪哭靈。幕表戲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獄見證前身」、「還魂生子征番」等情節,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盡情傾吐了梁山伯愛、恨、戀、怨的復雜心情。1978年歲陳德根根據邵江海本、台灣歌仔戲和越劇演出本綜合整理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漳州市薌劇團演出,在一個劇場曾連續上演三百場。1979年,錢天真、洪彩蓮分別扮演祝英台、梁山伯,獲得福建省優秀青年演員的稱號。
另外,豫劇、評劇等幾乎所有的大小劇種都有該劇的整本或摺子戲傳世。
近年來有兩台重新敷衍的梁祝故事劇目引起爭議。一台由沈陽京劇院遲小秋和朱強主演,一台是杭州越劇團排演。這兩台新戲無論是情節設置還是主題開掘,特別在舞台的呈現方式上都有大幅度的反傳統般的「跳躍」,由於演出場次不多,范圍也不廣,筆者無緣窺其全貌也就不好妄加評論,只就所見到過的遲小秋的「哭墳」一折說幾句當時的觀感。這一折戲給我的整體感覺尚好,尤其是水袖功的重新編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回憶部分的唱腔設計也很感人,只是在唱段的開始幾句有些「繞」,聽起來不順。
近年,浙江越劇團的傅派傳人陳藝主演了新版《梁祝》的「祭墳」和「化蝶」兩場。
總之,經典就是經典,彷彿有演不完的故事,說不完的意韻,道不完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