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產電影的英譯(看了電影,覺得它們英譯的名字很搞笑)
《霸王別姬》——《farewell my concubine》(再見了,我的小老婆)
《回家過年》——《seventeen years》(十七年)
《東邪西毒》——《ashes of time》(時間的灰燼,這個譯名以為深長,無論你是東邪還是西毒,武功再高還不是最後都成了時間的灰燼?)
《水滸傳》——《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內皆兄弟)
《甲方乙方》——《dream factory》(夢工廠)
《烈火金剛》——《steel meets fire》(鋼遇上了火)
《劉三姐》——《third sister liu》(第三個姐姐劉)
《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在愛的情緒中)
《人鬼情》——《woman-demon-human》(女人-惡魔-人類)
《國產007》——《from beijing with love》(從北京帶著愛)
《唐伯虎點秋香》——《flirting scholar》(正在調情的學者)
《鹿鼎記》——《royal tramp》(皇家流浪漢)
《海上花》——《flowers of shanghai》(上海之花)
《英雄本色》——《a better tomorrow》(明天會更好)
《神鵰俠侶》——《saviour of the soul》(靈魂的救星)
《三國演義》——《romantic of three kingdoms》(三個王國的羅曼史)《求求你,表揚你》——《gimme kudos》(貪心的名聲)
《精武家庭》——《house of fury 》(狂怒的房子)
《千杯不醉》——《drink drank drunk》(喝酒 喝酒 喝酒)
② 求一些在翻譯上有錯誤的中國電影片名翻譯。是中譯英
在別處找的,應該可以吧
《Farewell My Concubine》--意思是:再見了,我的小老婆(《霸王別姬》的英文譯名)
《Be There or Be Square》--在那裡或者是平等的(《不見不散》,雲山霧罩的還是見了就快點散了吧)
《Seventeen Years》--十七年(故弄玄虛,《回家過年》)
《So Close to Paradise》--天堂如此之近(《扁擔,姑娘》,譯名比原名有意思,原名讓人想起什麼《轆轤,女人和狗》之類的東東, 「 解不開的小疙瘩呀 」 )
《Ashes of Time》--時間的灰燼(《東邪西毒》,這個譯名意味深長,無論你是東邪還是西毒,武功再高還不是最後都成了時間的灰燼?)
《All Men Are Brothers: 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內皆兄弟:豹子的血(《水滸傳》,《水滸傳》有個英文譯名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
《Chinese Odyssey 1: Pandora『s Box》--中國的奧德賽1:潘多拉寶盒(《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這個絕對是入鄉隨俗了,不過好象都挨不上邊耶,葡萄)
《Chinese Odyssey 2: Cinderella, A》灰姑娘(《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至尊寶成了孫悟空,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天才啊!葡萄)
《Funeral of the Famous Star》--明星的葬禮(淡出鳥來,《大腕》)
《Treatment》--治療(《刮痧》,如果美國法律這么認為就好了)
《Dream Factory》--夢工廠(《甲方乙方》,夠NB的)
《Steel Meets Fire》--鋼遇上了火(翻譯遇上了鬼?《烈火金剛》)
《Third Sister Liu》--第三個姐姐劉(《劉三姐》,典型的不動腦筋)
《Steal Happiness》--偷喜(《沒事偷著樂》,直接聯想到了 「 偷歡 」 ,以為是限制級的)
《Red Firecracker, Green Firecracker》--紅鞭炮,綠鞭炮(《炮打雙燈》,兒童片?)
《Breaking the Silence》--打破沉默(《漂亮媽媽》,譯名直接,反觀原名倒有賣弄風情之感)
《Emperor『s Shadow》--帝國的陰影(《秦頌》,是說希特勒的?)
《In the Mood for Love》-- 在愛的情緒中(《花樣年華》,戀愛中的譯者)
《Woman-Demon-Human》--女人-惡魔-人類(《人鬼情》,失戀中的譯者)
《From Beijing with Love》--從北京帶著愛(到香港換不了菜,《國產007》)
《Fatal Decision》--重大選擇(可惜FATAL有致命的意思,致命的抉擇?《生死抉擇》)
《In the Heat of the Sun》--在炎熱的太陽下(《陽光燦爛的日子》,原文的 「 陽光燦爛 」 可有寓意啊。譯文讓JEWAYS想起中學語文第幾課來著--祥子拉著人力車在街上走)
《Keep Cool》--保持冷靜(《有話好好說》,郁詎!)
《Far Far Place》--很遠很遠的地方(《在那遙遠的地方》,想起LONG LONG AGO)
《Sixty Million Dollar Man》--六千萬美圓的男人(《百變星君》,談錢很俗耶)
《Flirting Scholar》--正在調情的學者(別人看《紅樓夢》看到詩,你看到了屎?《唐伯虎點秋香》)
《Royal Tramp》--皇家流浪漢(《鹿鼎記》,為什麼不譯成 「 皇家馬德里 」 ?)
《Flowers of Shanghai》--上海之花(PG18?《海上花》)
《A Better Tomorrow》--明天會更好( 「 玉山白雪飄零,燃燒少年的心。」 ,《英雄本色》)
《Color of a Hero 》--英雄的顏色(《英雄本色》的另一譯名,是不是李陽的學生譯的啊?--GIVE YOU COLORS TO SEE SEE-- 給你點顏色瞧瞧)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從前在中國(《黃飛鴻》,大而無邊)
《Twin Warriors》--孿生勇士(《太極張三豐》,張三豐是雙胞胎嗎?)
《A Man Called Hero》--一個叫做英雄的男人(《中華英雄》,譯者偷懶,照抄影評的第一句)
《Swordsman 3:The East is Red》--劍客3之東方紅(《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東方一紅就不敗)
《Mr. Nice Guy》--好人先生(《一個好人》,有美國本土片名風格,國內譯者可能會譯成A GOOD MAN)
《Skinny Tiger and Fatty Dragon》--(《瘦虎肥龍》這位譯者一定是後來翻譯《卧虎藏龍》的那位吧)
《Saviour of the Soul》--靈魂的救星(《九一神鵰俠侶》)
③ 那些被翻譯成英文的影視劇名有多奇怪
那些被翻譯成英文的影視劇名非常的奇怪,比如《隱秘的角落》被翻譯為Cat's Cradle、《怪你過分美麗 》譯為We Are All Alone等,看名字大家絕對猜不到是哪個電視劇。
我國優秀的電視劇非常多,不僅國內人喜歡看,國外人也喜歡看,當這些優秀電視劇被搬到國外的時候,就會被國外的一些人起一些英文的名字,這樣有利於他們觀看,可是有的時候他們翻譯的英文的名字跟中文電視劇名字相差甚遠,讓人覺得非常的奇怪,光看名字的話還以為是新出的作品,小編建議在起名字的時候一定要思考一番,不要直白的去翻譯,那樣沒有美感也會讓人迷惑。
一、光看英文名字的話是猜不到是哪部電視劇的。
在之前很火的一部電視劇叫作《隱秘的角落 》,這部電視劇講的是一群孩子發現了一個殺人的秘密,從而進行周旋的故事,在英文上這部劇的名字被翻譯成了Cat's Cradle,如果大家直白的去看這個名字的話,還以為是貓的搖籃,跟這部電視劇是一點也沒有關系,讓人覺得非常的奇怪。
④ 為什麼大陸、香港、台灣翻譯的外國電影名字或者是人名有很多差別。比如同樣是音譯:一個反應泰坦尼克號,一
香港用粵語翻譯,跟普通話不同。比如Marlboro,「萬寶路」顯然不是一個說普通話的人最先翻譯的。因為如果用普通話來翻譯,第一個字應該發M而不是W。粵語保留古音,「古無輕唇音」,萬wan在粵語的發音就是man。再比如Watsons,「屈臣氏」也是一個粵語的譯音。「屈」在粵語中不念qu,而的確是類似於wat。粵語保留了古音中入聲的特點,「屈」是一個入聲字,在母音後面還有輔音,正好與Watsons中的t對應。還有Beckham,香港翻譯為「碧咸」,比普通話的「貝克漢姆」少了一半的字數。因為普通話用「克」對譯k,用「姆」對譯m,而粵語里「碧」是入聲,入聲的那個末尾輔音對應了k,而鹹的末尾輔音也是m,正好與英語里的m對應。不過了解粵語的這個特點,似乎還不能完全解釋「鐵達尼」的問題。從對應來看,「鐵」對應ti,「達」對應ta,」尼「對應ni(c)。看起來是一個很奇怪的翻譯,因為」鐵「和」達「都是入聲,而ti和ta的母音之後其實都沒有輔音。而」尼「不是入聲字,卻似乎還要對應最後的c。不過因為」鐵「國語念tie,與ti差別更大,所以雖然港台和新加坡等地都用這個名字,我還是傾向於這是一個粵語發音的翻譯。從大陸的翻譯看,」泰坦尼克「是一個比較忠實於英文發音的翻譯,ti的i,發音是[ai],而不是,所以」鐵「這個對譯顯然是一個從字面而不根據讀音進行的翻譯。大概某個英文水平較次的記者首先從某個英國報紙獲取了這部電影開拍的信息,在並不清楚Titanic讀音的情況下進行了一次低水平的英譯漢。為什麼要這么猜測呢,因為現在我們常說的」烏龍「,似乎就有人指出是從」wrong"這個單詞來的。「烏」對譯的是實際上並不發音的w。如果再考慮上Hobbit的例子(我之前並不清楚原來「哈比」也是港台譯名啊),「比」對譯bit,似乎有些時候香港的譯者對最後的輔音不是那麼關心?所以「鐵達尼」的「尼」也對譯了nic?至於我自己嘛,念英語的時候的確是常常把一些讀起來感覺比較輕的輔音直接忽略掉……粵語的「霍」發音不是h,所以香港譯者不會用這個字來對譯ho。我也沒想明白為什麼用念ha的「哈」對譯ho……至於有人覺得什麼「總動員」的翻譯不好,我倒不這么覺得。至少一看到什麼「總動員」的動畫片,我就知道迪斯尼的新片來了~挺成系列的~
⑤ 為什麼譯製片的電影名翻譯總是不按照原文去翻譯
這應該就是文化的差異。就如非常有名的《Go with the Wind》譯成《亂世佳人》。以前有一部著名的日本電影,原名應該為《你啊,渡過憤怒的河吧!》,中國根據故事情節翻譯成了《追捕》。不知道外國人翻譯中國電影時是否也有這種情況,曾聽人說笑話,外國人把《水滸》翻譯成《105個男人和3個女人的故事》。
還有一個比較失敗的譯名《碟中諜》,第一部也是根據故事情節翻譯的,結果人家出了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與「碟」毫無關系,中國人但只好繼續《碟》下去。
還有一部比較搞笑的是《蘭博》,中國譯成《第一滴血》,結果人家也繼續出片,中國人有了《第一滴血(二)》《第一滴血(三)》《第一滴血(四)》,到了老百姓嘴裡就變成了《第一滴血》《第二滴血》《第三滴血》《第四滴血》一直滴下去……
⑥ 有哪些國外好片被翻譯成了中文以後就奇奇怪怪了
這幾年因為國產電影和電視劇基本上沒有什麼創新的故事情節,很多都是套用外國的電影或電視劇,翻譯整合後播出。我們國內基本上就是翻拍經典篡改劇情,最後呈現的效果卻是面目全非。其實在翻譯國外電影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問題,看的時候會明顯發現劇情和語句表達很奇怪。
但是真的對這個語言進行研究後,你會發現,整個影片的翻譯非常奇怪,很多語句都缺乏嚴謹,中文知識去了大概的意思,很容易被忽略內在的意義,很多時候就沒法把電影想要傳達的精神意義表達的明確。所以說電影還是要原著的好。
⑦ 為什麼外國電影翻譯成中文語音之後,會出現奇怪的語調
有很多的外國電影,拿到國內看的話,最有必要的就是來進行中文翻譯了。如果翻譯的話,肯定是跟以前的意思有一點不同的。畢竟要讓人們所接受,如果直意的話,會讓人們有一種看不懂電影的感覺。所以在外國電影翻譯成中文之後,總是會有一種奇怪的音調。中文和外文它的話語是不一樣的,而且同一個意思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果進行翻譯的話,就會有不同的差別,再加上外國的話。
在國內來的時候還會有不同的配音,最近根本就對不上,可能就會有一種奇怪的語調,甚至難以跟得上原來的版本。如果我們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去看那些已經翻譯過來的版本的話,就會有一種聲音,音節不同的感覺。這導致了畫中人本來就已經說完了,但是裡面的聲音卻還在說話,這就是中文和英文的不同。
外國人在講話的時候跟中國人也有著千差萬別的改變,他們講話基本上要運用面部的一些表情來誇張的表現自己的語調,在配音的時候也要盡量符合電影,所以在說的時候會有一種怪異,讓人們難以接受。其實這也是比較正常的,如果難以接受這種音調的話,其實可以學會英語。在觀看的時候只看英版的,就不需要去看英漢互譯,讓人們感覺到調調實在是難以接受了。
⑧ 誰知道一些比較有趣的中文電影或中國名著的英文譯名呢
《Be There or Be Square》--在那裡或者是平等的(《不見不散》,雲山霧罩的還是見了就快點散 了吧)
《Seventeen Years》--十七年(故弄玄虛,《回家過年》)
《So Close to Paradise》--天堂如此之近(《扁擔,姑娘》,譯名比原名有意思,原名讓人想起什麼《轆轤,女人和狗》之類的東東, 「 解不開的小疙瘩呀 」 )
《Ashes of Time》--時間的灰燼(《東邪西毒》,這個譯名意味深長,無論你是東邪還是西毒,武功再高還不是最後都成了時間的灰燼?)
《All Men Are Brothers: 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內皆兄弟:豹子的血(《水滸傳》,《水滸傳》有個英文譯名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
《Chinese Odyssey 1: Pandora『s Box》--中國的奧德賽1:潘多拉寶盒(《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這個絕對是入鄉隨俗了,不過好象都挨不上邊耶,葡萄)
《Chinese Odyssey 2: Cinderella, A》灰姑娘(《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至尊寶成了孫悟空,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天才啊!葡萄)
《Funeral of the Famous Star》--明星的葬禮(淡出鳥來,《大腕》)
《Treatment》--治療(《刮痧》,如果美國法律這么認為就好了)
《Dream Factory》--夢工廠(《甲方乙方》,夠NB的)
《Steel Meets Fire》--鋼遇上了火(翻譯遇上了鬼?《烈火金剛》)
《Third Sister Liu》--第三個姐姐劉(《劉三姐》,典型的不動腦筋)
《Steal Happiness》--偷喜(《沒事偷著樂》,直接聯想到了 「 偷歡 」 ,以為是限制級的)
《Red Firecracker, Green Firecracker》--紅鞭炮,綠鞭炮(《炮打雙燈》,兒童片?)
《Breaking the Silence》--打破沉默(《漂亮媽媽》,譯名直接,反觀原名倒有賣弄風情之感)
《Emperor『s Shadow》--帝國的陰影(《秦頌》,是說希特勒的?)
《In the Mood for Love》-- 在愛的情緒中(《花樣年華》,戀愛中的譯者)
《Woman-Demon-Human》--女人-惡魔-人類(《人鬼情》,失戀中的譯者)
《From Beijing with Love》--從北京帶著愛(到香港換不了菜,《國產007》)
《Fatal Decision》--重大選擇(可惜FATAL有致命的意思,致命的抉擇?《生死抉擇》)
《In the Heat of the Sun》--在炎熱的太陽下(《陽光燦爛的日子》,原文的 「 陽光燦爛 」 可有寓意啊。譯文讓JEWAYS想起中學語文第幾課來著--祥子拉著人力車在街上走)
《Keep Cool》--保持冷靜(《有話好好說》,郁詎!)
《Far Far Place》--很遠很遠的地方(《在那遙遠的地方》,想起LONG LONG AGO)
《Sixty Million Dollar Man》--六千萬美圓的男人(《百變星君》,談錢很俗耶)
《Flirting Scholar》--正在調情的學者(別人看《紅樓夢》看到詩,你看到了屎?《唐伯虎點秋香》)
《Royal Tramp》--皇家流浪漢(《鹿鼎記》,為什麼不譯成 「 皇家馬德里 」 ?)
《Flowers of Shanghai》--上海之花(PG18?《海上花》)
《A Better Tomorrow》--明天會更好( 「 玉山白雪飄零,燃燒少年的心...」 ,《英雄本色》)
《Color of a Hero 》--英雄的顏色(《英雄本色》的另一譯名,是不是李陽的學生譯的啊?--GIVE YOU COLORS TO SEE SEE-- 給你點顏色瞧瞧)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從前在中國(《黃飛鴻》,大而無邊)
《Twin Warriors》--孿生勇士(《太極張三豐》,張三豐是雙胞胎嗎?)
《A Man Called Hero》--一個叫做英雄的男人(《中華英雄》,譯者偷懶,照抄影評的第一句)
《Swordsman 3:The East is Red》--劍客3之東方紅(《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東方一紅就不敗)
《Mr. Nice Guy》--好人先生(《一個好人》,有美國本土片名風格,國內譯者可能會譯成A GOOD MAN)
《Skinny Tiger and Fatty Dragon》--(《瘦虎肥龍》這位譯者一定是後來翻譯《卧虎藏龍》的那位吧)
《Saviour of the Soul》--靈魂的救星(啊呸!真不要臉!《九一神鵰俠侶》)
-----------------------------------------------------------
名著:
[明]羅貫中 《三國演義》
公元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日本人把《三國演義》譯成了日文,這是《三國演義》最早的外文澤本。
1802年由國王拉馬一世指示本隆主持翻譯了泰文版《三國演義》。
[明]吳承恩 《西 游 記》
1831年日譯本《通俗西遊記》。
1942年,英國著名漢學家亞瑟·韋利節譯了《西遊記》全書一百回中的約三十回,改編並取書名為《猴》,以其行文流暢生動,很快在西方流行起來。
1957年出版路易·阿韋諾萊譯《西遊記》。
其它譯本有《猴王》、《猴子歷險記》、《猴子取經記》、《俠與豬》、《神魔歷險記》等。
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最早德文譯名是《強盜與士兵》;法文譯名是《中國的勇士們》;英文譯本為《在河邊發生的故事》。
《西遊記》英譯名是《猴》;
《西廂記》譯成法文,題目成了《熱戀的少女·中國13世紀的愛情故事》;
《聊齋志異》的義大利文版譯作《老虎作客》;
《趙氏孤兒》由法國文學家伏爾泰改寫後易名為《中國孤兒》。
30年代,美國著名女作家賽珍珠翻譯《水滸》七十一回本,取名為《四海之內
皆兄弟》;
《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德莫朗譯成《蒙辱的東方女性》,而英文譯名則是《名妓》。
⑨ 有哪些外國電影翻譯「奇特」
《Brave Heart》。大陸譯名:勇敢的心,香港譯名:英雄本色,台灣譯名:驚世未了緣,大陸譯名堅持了她的風格,直譯。英文名叫brave heart,翻譯就叫勇敢的心。而香港譯的英雄本色感覺頗有古惑仔的味道,不過也把電影主旨表達出來了:主人公威廉·華萊士追求自由的信仰就是他的英雄本色。台灣的譯名,怎麼說呢,就是有種台灣偶像劇的味道。電影中華萊士與伊莎貝拉的凄美愛情也是影片中的一抹亮色。不過主要的還是講蘇格蘭人民追求自由獨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