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不有人有馮小剛的未刪減版電影《一九四二》傳說它應該有四個小時左右。有的話應我一下!
《一九四二》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X0ugYjyJo5qtRlaVrMo3Cg
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
⑵ 電影《1942》為何要偽造岡村寧次和日軍在河南救災,事實是1942年日本人根本沒在河南救災,美化侵化日軍
馮小剛在電影《1942》中有個片段,是岡村寧次和當時的日軍,在河南放糧救人的。而這部電影大量美化了日軍,還偽造了一個不存在的歷史。加上電影是在全國放映的,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而電影偽造歷史的目的,充其量就是為了賺錢。馮小剛說到底就是個商人,他的人品在娛樂圈是眾所周知的,能做出這種事也不足為奇。
國民政府的不作為,到了馮小剛電影里,直接變成了日軍救人。實際上在當時,日軍並沒有救人的作為,這些在很多報道中都有清楚的記載。馮小剛要是真想拍歷史,調查還是很輕松的,而他把偽歷史加入到其中,可想而知他人品如何。
⑶ 1942刪減什麼了
張國立在講述1942年拍攝幕後時說,由於時間的限制,老東家的戲也被剪掉了,包括和阿德里安·布洛迪的對手戲和與張涵予的重頭戲。
張國立透露,在被刪除的場景中,老東家去教堂找安西滿託付,發現安西滿瘋了,「其實我覺得老東家和安西滿這條線也很有意思。
安西滿知道他的主人一直在懷疑和嘲笑他的主人,所以當他給大家傳教佈道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和主人說話,老東家也很實用,說他信主沒用,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但最悲慘的是,老東家最後唯一的希望就是孫子能活下來的時候,他抱著孫子和人流一起跑到教堂去找安西滿,說如果你能把這個孩子留下來,我從現在開始和你信主。
一個信主的人已經被眼前受害者的各種折磨折磨瘋了,一個從不信主的人可以為了唯一的希望馬上相信,這是一個很大的諷刺。」張國立還說,他和阿德里安·布洛迪的重頭戲最終也沒有保留,也很精彩,所以有點遺憾。
⑷ 1942為什麼要把蘇有朋的宋子文片段全都刪掉啊
涉及到政治問題
*還有在中國-言-論-不-自-由-啊
⑸ 《一九四二》:等了18年,兩次被禁拍攝,馮小剛最好的一部電影
苦等18年,兩次禁拍,三次審查,馮小剛說:「過審那天我們都喝高了!」是什麼樣的電影歷經這樣千辛萬苦才最終才得以搬上銀幕,讓馮導堅持這么多年也要將它拍攝完成?
——原來是2012年上映的《1942》
全片沒有過度煽情的戲份,卻讓你體會到絕望,在一個人流離失所孤苦無依找不到希望時,原來絕望也會顯得平凡。
讓我們從角色設計方面看芸芸眾生之相,再將影片深度剖析尋找巨災之下的人性之真和人性之醜陋。
01、老東家
他是一個品性溫和,善良,平凡的地主人家,兢兢業業只為守住一點點家業。
在經歷了糧食減少,日軍轟炸,親人逐一離去,曾經的倔強一點點被消磨,所謂的自尊也轉化為簡單活下去的希望。
大年三十,女兒甘願賣掉自己換來幾升小米,讓他這個從來只有買人沒有賣人的東家徹底拋棄了自己的自尊與虛榮。
然而此時的東家並未放棄所有希望,真正的絕望是抵達唯一能夠逃荒的地方陝西時卻遭到亂槍掃射,最後的香火留成也沒有留成的時候,他絕望了。
絕望的他只抱著死也離家近一點的念頭朝著河南走去。然而結尾處的小女孩和他一起最後是回到河南活下去的,沒有糧食的他們是怎麼活下來的,吃的是什麼?
影片最後說女孩從此之後沒再見她吃過一口肉。
02、瞎鹿
也許沒有太多觀眾會記住瞎鹿這個角色,他的存在太過於短暫,然而飢荒面前,像他這樣短暫的小人物又何其多呢。
瞎鹿和老東家是一個對比,同為整個影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角色,一個原本富裕一個原本貧窮,一個活下去了一個草率的被一巴掌拍進開水鍋就再也沒有起來了。
盡管花枝等了他三天,但他的死也終究只是萬千「瞎鹿」中的一個而已,沒有人會記得他,甚至沒有人會為他流太多的眼淚,畢竟在餓死面前,流淚也是要花力氣的;在死亡面前你還來不及悲傷的時候,可能你也要死了。
03、栓柱與花枝
栓柱與花枝是整個影片當中的兩股精神力量,只不過花枝的精神與信念在不斷被消耗殆盡,而栓柱的精神信念在最後一刻得到了升華(當然也可能是為了過審,突出人性之善日本人之兇殘,不然日本人給災民糧食真成善舉了)。
從少東家對她實施強暴,花枝拚死反抗,到願意和栓柱睡只要兩片餅干就行。影片當中栓柱與花枝最後就著城內大年三十的煙火拜堂(城內闔家歡樂與城外賣女求米的對比多麼諷刺。)
花枝嘴上說希望栓柱死前有個媳婦其實只是想第二天栓柱就有老婆可賣了,這樣她們都能活。
這時候賣一個人能值四升小米,精神與信念還算什麼?
04、東家之女
受過教育,能讀書識字,大富人家出生,她是有自尊有修養有道德底線的文化人。然而經歷了飢餓,身邊的人相繼死去,東家殺貓熬湯的時候她也只淡淡說了句:「我也要喝貓湯。」她的精神世界便是在這一瞬間崩塌的。
將書本全部撕掉燒火,證明她已經徹底擯棄了自以為豪的知識分子的驕傲,承認她只不過是一個隨時面臨死亡的逃荒者而已。
東家之女的變化是合乎情理的,卻又是殘忍至極的,為了活命大年三十將自己賣去換幾升小米,十七歲的她賣入妓院服侍軍大爺時候,含淚說出了那句「吃太飽了蹲不下去」聞者聽之何其心酸。
從東家之女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典型人類的身心蛻化過程,這種變化不是進化也不是退化,只是適應生存法則棄其「糟粕」而已。
然而透過劇情我們更應該看到那些隱藏在黑暗中的人性一面與民族一面,以及整部影片想要體現的核心思考。
05、明流與暗流,眾生並非平等
什麼是「明」什麼是「暗」,明是登得上檯面的,暗是永遠隱晦的。
顧此觀之,政治家眼裡「明」是外交,將領眼裡「明」是戰爭,而統治者眼裡的「明」是口蜜腹劍之流刻意偽造的虛假,真正的「暗」隱藏在死亡當中,在最隱晦的角落暗自凋零。
飢荒固然讓人挨餓和死亡,而真正致使三百萬人民餓死的難道不是一些人的見死不救和腐敗嗎?
巨災面前並非眾生平等,只有底層人民才擁有平等,那就是死亡平等。領導者和投機倒把者只要有心,依然可以夜夜鶯歌,歌舞昇平。
道德是什麼?道德在生存面前什麼都不是,至少在99.99%的人眼裡什麼都不是,因為我們只是人不是神。
道德在中國具有強有力的約束力,孔孟之道千年來作為中國正統思想約束著無數代人的思想,然而在吃飽面前,無論是道德還是性羞恥什麼都約束不了。
06、 歷史 的真實
歷史 發生在過去,而我們生活在現在, 歷史 是什麼樣的, 歷史 是誰來記錄的,影片當中的白修德嗎?現實中是馮小剛是劉震雲嗎?是嗎?都不是。
歷史 的記錄者是死去的人不是活著的人,影片最後奶奶說:「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提它幹嘛,圖個啥?」
那一代活下來的人選擇遺忘 歷史 ,而像我們隔層斷代的這一代人卻不能遺忘 歷史 ,對於我們 歷史 是警鍾也是自省。
歷史 的真實就是死去的人的的確確死去了,真與假再也說不清,唯有對受難者的尊敬值得永存。
1942,死去的人再也回不來,活著的人只能被迫堅強,而後世的我們應當銘記 歷史 避免悲劇再次重演。(撰文:魚肚白)
⑹ 1942劇情詳細介紹
《1942》電影以1942年河南大旱為背景,講述了千百萬百姓離鄉背井、外出逃荒所發生的故事。影片分兩條線來展開,一個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個就是國民黨政府對災情的蔑視不作為促進了災情的發展。
《1942》是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集結一大批老戲骨(包括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主演的劇情片,電影於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曾獲得「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以及「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
電影中張國立飾演東家范殿元,本是河南延津的一個地主,家境殷實,但因為災荒,導致他的萬貫家財付之一炬,最後妻離子散獨身一人。另一個家庭家庭核心佃戶瞎鹿由馮遠征飾,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之家,但兒女雙全,生活齊樂,而一場災荒徹底改變了他。
⑺ 電影1942裡面逃荒的時候少奶奶餓死之後,被把衣服給孩子餵奶,請問為什麼這一幕沒有打碼
這種電影怎麼打碼?只能藝術性的遮擋一下,比如在畫面前面加入一截樹枝。但這樣反而欲蓋彌彰了~
⑻ 電影《1942》講述飢荒的哪個鏡頭最讓你印象深刻
電影《1942》講述飢荒的鏡頭讓我最深刻的是母親把自己的僅有的食物給孩子吃。
⑼ 《一九四二》電影結尾!
《一九四二》電影結局是在火車上拴柱的倆孩子都丟了,拴柱跳下火車去找孩子結果被日本人抓了,因為不想當勞工也不願意把手裡的木風車給日本人而被殺。最後只剩下老東家一個人,老東家往回走,別人問他,是不是陝西那邊也不能活,他說要死也要死在一個離家鄉近的地方。遇到一個小女孩哭自己死去的媽媽,與小女孩說,你叫我一聲爺,咱倆就認識了。小女孩叫一聲爺,兩人相依為命向會走。
《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影片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
2013年,《一九四二》獲得了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