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魯班的傳說的魯班記載
魯班符咒記載:伏以,自然山水,鎮宅地板,抵抗一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興旺發達安康。 釋解:伏以於魯班第一個徒弟,自然山水是仙境好風水蘊涵,其指自然山水仙境之中的土地公(神),自然山水同時蘊涵泰山可以鎮宅,所有的災難、大風大浪、雷電鬼怪、土地神泰山可以抵抗,災難被家地板抵抗了家庭自然沒有災難,順應自然給家帶來好運興旺發達,(本可以不用板,僅地一字足以,因魯班乃木工匠開山鼻祖才有其意)。
㈡ 魯班十器是什麼電影
電影名是《魯班的傳說》。
它是上海電影製片廠1958年攝制、著名導演孫瑜執導、魏鶴齡主演的電影。
影片選擇了造橋、建廟、角樓三個故事貫串而成,著重表現了春秋戰國時代的巧匠魯班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化身,證明了不平凡的奇跡都是從平凡的勞動中創造出來的。
㈢ 魯班的傳說怎麼樣
詩人導演依然在這部電影看出,那一彎月。只是生不逢時,各種限制各種教育造就了頗有說教感的畫面。但是布景美工都很敬業ya~王漢倫的母親依然能看出年輕時的風韻,鳳凰的巧兒真是甜呀~
㈣ 魯班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1、魯班的「刨」
在魯班以前,木匠僅用斧子和刀來弄平其建造用的木料,結果既使幹得很好,也難也令人滿意。後來魯班通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他使用的刀片越薄,所製造出來的表面越平,干起來也越容易。
這樣,這種刨逐漸地從魯班的實踐中加以演變,最初用較薄的斧刀片,後來用一個刀片固定到一塊木頭上再橫穿以手柄,最後刀片固定到木槽中--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刨。
2、魯班造鋸:
一天,魯班到一座高山上去尋找木料,突然腳下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路旁的一叢茅草。手被茅草滑破了,滲出血來。
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想:要是也用帶有許多小鋸齒的工具來鋸樹木,不就可以很快地把木頭鋸開了嗎?那肯定比用斧頭砍要省力多了。
於是,魯班請鐵匠師傅打制了幾十根邊緣上帶有鋒利的小鋸齒的鐵片,拿到山上去做實驗。果然,很快就把樹木鋸斷了。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鋸」。
3、墨斗
魯班發明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是工匠用的墨斗,這項發明可能是受其母親的啟發。當時其母正在剪裁和縫制衣服,魯班注視著這一切,見她是用一個小粉末袋和一根線先列印出所要的裁製的形狀。
魯班把這種做法轉到一個墨斗中,通過一根線捏住其兩端放到即將製作的材料之上印出所需的線條。最初需由魯班和他母親握住線的兩端。後來他的母親建議他做一個小鉤系在此線的一端,這樣就把她從這種雜活中解脫出來,使之可由一個人來進行。
4、魯班飛斧救工匠
從前有個張木匠,木工蠻漂亮,可就幹活愛耍小聰明,凡事喜歡想當然,做工下料不是長一點就是短一點。皇帝修宮殿,張木匠被征發到京城負責修建皇宮的主殿。等到上樑這一天,這才發現大梁短了整整一尺。
正在張木匠和眾工匠焦慮萬分時,忽聽一個洪鍾似的聲音從遠處傳來老人和藹可親的臉頓時變得十分莊重、嚴肅,他語重心長地對張木匠說道:「你是個木匠,應該知道尺寸的重要性,希望你今後每劃一線,拉一鋸,砍一斧,刨一分,都萬萬不可粗心大意。切記,切記!」
就見老人取下腰間的斧子,右臂向上輕輕一揚,大家只聽「嗖」的一聲,斧子像一隻矯健的燕子直朝大梁飛去。隨著老人一聲「著」,斧子立刻化作一根不長不短、不粗不細的木頭補齊了大梁。而且補得天衣無縫,毫無痕跡。
張木匠和眾工匠全都看呆了,好半天才回過神來。回頭再看老人,那裡還有他的蹤影。大家這才醒悟過來,敢情剛才是祖師爺魯班顯聖來拯救我們的性命。想到這里,張木匠和眾工匠不約而同地慌忙跪倒在地,朝著祖師爺消失的方向磕頭不已!
為了記住這深刻的教訓,牢記魯班的教誨,張木匠和眾工匠約定,今後斧把的長度定為九寸,並一代一代傳下去,這才有了後來「斧把不過九,過九砍了自己的手」這句木工行話。
5、栓
在古代,人們所使用的栓被製成魚的形狀掛在門上。魯班指出,用形狀象搗棒鑰匙取代了這些栓,這決定於准確的配合部分的功能。魯班的技藝就能製造這樣一個裝置,而且據說,他還發明了"鎖的制栓"至今仍被用在許多鎖中。
魯班的另一些發明的標志是鑽頭、楔、轆轤、鏟和碾米用的石磨。石磨的發明,當時是魯班看到一位老婦人在使用搗捶和臼時費了很大力氣。他反復考慮後,做了兩塊厚石頭片切成圓柱,然後在其表面做上孔洞空心,一個放在另一個上面,將麥子和米置於其間,當上面的圓柱轉動時,粉末便出來了。
㈤ 匠人的祖師爺——魯班的傳說
民間有句俗語:「長木匠,短鐵匠,不長不短是石匠,木匠看尖尖,瓦匠看邊邊,木匠的斧子瓦匠的刀,干磚不上牆,濕木不做門」,這句俗語讓我想起了一段木匠的傳說,木匠們做活時為了瞅得准,喜歡睜一眼閉一眼觀察木材是不是一條直線, 據說這是從匠人的祖師爺魯班那裡傳下來的。
魯班出生於匠人世家,據說木匠用的好多工具如鋸子、刨子等都是魯班發明的,他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很多、發明了很多,青出於藍勝於藍一點也不誇張,他的武藝簡直有點神化。
河北趙州有座古老的石橋——趙州橋,傳說是魯班修的。魯班周遊天下時,一天來到了趙州,遠遠就看見趙州城黃澄澄的城牆,走近卻見一條白茫茫的洨河攔住了去路,河邊上擠了很多人,賣谷的,賣草的,運鹽的,販棗的,挑擔的,推車的,趕驢的,吵吵鬧鬧,爭著要過河進城。河水湍急,只有兩只小船搖來擺去,半天也渡不過幾個人,有人等得不耐煩,就罵了起來,魯班看了問道:「你們怎麼不在河上修座橋呢?」有人答道:「十里寬的河,沙多水深,迎遍天下客,沒有巧匠人」,魯班看看河水地勢,就發善心,當天晚上大刀闊斧,一晚上就造好了一座石橋。
趙州一夜之間架起的大石橋,結實又好看,第二天這件事就轟動了遠近各州府縣。神仙張果老聽說後,就想試試這座橋是否堅固結實,於是牽上他的毛驢,驢背上的褡褳里,左邊裝了日頭,右邊裝了月亮,邀上柴榮,推著金瓦銀把的獨輪車,車上載著四大名山,游游盪盪來到了石橋,到了橋邊,張果老高聲問道:「這橋是誰修的呀?」魯班此時正在橋邊察看橋欄橋洞,聽見有人問就答道:「這橋是我修的「,張果老指指毛驢、小車說:「我們過橋,它撐得住嗎?"魯班一聽仰天大笑說:「大騾子大馬只管過,還在乎這一頭毛驢、小車,不妨事走吧!"張果老、柴榮微微一笑,推車趕驢上橋,他們才上去,石橋就直搖晃,眼看要塌,魯班一看不好,連忙跑到橋下用手把橋托住,這才把橋保住,橋身橋基經過這一壓,不但沒有損壞倒更加牢實了,只是南邊橋頭被壓得向西扭了一丈多遠。所以直到現在,趙州橋上還有七八個驢蹄印子,那就是張果老留下的;三尺多長的一道車溝,那就是柴榮推車碾壓出來的,橋底下還有魯班的兩個手印。
張果老過了橋,看看魯班說:「可惜了你這雙眼睛喲!」魯班覺得有眼不識泰山,越想越慚愧,便把自己一隻眼晴用手挖了,悄悄地走了。魯班是木匠的祖師爺,所以現在木匠做活,吊線的時候也都用一隻眼睛。河北民歌《小放牛》里所唱的就是這一段生動的傳說。
(這個傳說我小時候就聽太姥姥講過,今根據網文整理的)
(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資料記載是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的)。
不過還有其他版本的傳說。
㈥ 魯班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他還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條大蝗蟲,兩個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齒,所以能很快地磨碎葉片。魯班就從這兩件事上得到了啟發。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了一個名字,叫作「鋸」。這就是鋸子的由來,也是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
㈦ 魯班的傳說誰知道要詳細的!
魯班是我國古代一位優秀的手工業工匠和傑出發明家。相傳他在機械、木工工具、土木建築等方面有多項創造發明,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兩千多年以來,他一直被土木工匠們視為「祖師」,受到後人的崇敬。
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等。因為他是魯國人,「般」與「班」同音,古時通用,所以後世稱他為魯班。魯班生於魯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詳。
魯班生活在春秋末年到戰國初期,這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發展,為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建立創造了物質基礎,鐵器的推廣和使用,給農業和手工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工具,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這一時期風起雲涌的奴隸與平民的反抗斗爭和起義,給奴隸主貴族以沉重打擊,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日趨沒落,官府手工業獨霸天下的局面終於被打破,出現了私營手工業和獨立個體手工業;不少世代為奴的手工業奴隸因此獲得了解放,有了遊走各地、到處做工的自由和施展才華的機會。魯班有可能就是這個時期獲得自由的奴隸工匠。 魯班出生在魯國一個世代以工匠為生的家庭。家庭的影響和熏陶,使他從小就喜歡上機械製造、手工工藝、土木建築等古代工匠所從事的活動。小時候他跟隨家人參加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在勞動中,他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傅和家人請教,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並悉心觀察他們在各項勞動中高超的操作技巧。長期的生產實踐和他本人不斷地努力,使魯班逐漸掌握了古代工匠所需要的多方面技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成為當時有名的能工巧匠。
公元前450年以後,魯班從魯國來到楚國,幫助楚國製作兵器。他曾創制了威力較大的攻城器械雲梯,並准備以此來進攻宋國,他為此與當時的著名學者墨子發生了辯論,倆人展開了一場攻城與守城的演習,魯班想盡各種辦法進行攻城,都被墨子—一化解。墨子主張製造實用的生產工具,以造福老百姓,反對為戰爭製造武器。魯班接受了墨子的這種思想,於是便把精力投入到木工工具、機械等各種實用技術上,埋頭從事各種發明創造,留下了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和故事。
例如魯班發明鋸的故事,千百年來就一直流傳在民間。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魯班就讓徒弟們上山砍伐樹木。由於當時還沒有鋸子,他的徒弟們只好用斧頭砍伐,但這樣做效率非常低,工匠們每天起早貪黑拚命去干。累得精疲力盡,也砍伐不了多少樹木,遠遠不能滿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進度一拖再拖,,眼看著工程期限越來越近,這可急壞了魯班。為此,他決定親自上山察看砍伐樹木的情況。上山的時候,由於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細齒劃破的。後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隻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這兩件事給魯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啟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頭的工具做成鋸齒狀,不是同樣會很鋒利嗎?砍伐樹木也就容易多了。於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後到小樹上去做試驗,結果果然不錯,幾下子就把樹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幾下,小樹桿就劃出一道深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就有的斷了,有的變鈍了,需要更換竹片。這樣就影響了砍伐樹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個很大的浪費。看來竹片不宜作為製做鋸齒的材料,應該尋找一種強度、硬度都比較高的材料來代替它,這時魯班想到了鐵片。於是他們立即下山,清鐵匠們幫助製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然後到山上繼續實踐。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在魯班之前,肯定會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劃破的類似情況,為什麼單單只有魯班從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鋸,這無疑值得我們思考。大多數人只是認為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往往在治好傷口以後就把這件事忘掉了。而魯班卻有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和正確的想法,很注意對生活當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觀察、思考和鑽研,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獲得某些創造性發明。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留意生活中許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會增長許多智慧。 鋸發明以後,魯班又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古書對此有很多記載。
魯班在長期的木工實踐中,需要經常與木頭打交道,發現了許多可以進行改進的技術問題。如怎樣才能使木板既平整又光滑,在魯班之前,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影響了木工技術的進一步提高,魯班根據工作需要,經過反復多次試驗,發明了刨子。有了這種工具,就可以把不平的木頭刨平,把不光滑的木料創光滑了,對提高水工技藝很有幫助。其他如鑽(打孔的器具)、鏟、鑿於、墨斗(木工畫線用的)和曲尺等,傳說都是魯班發明的。其中曲尺,後人稱之為魯班尺,是木工用以求直角的,直至今人仍為木工所使用。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在當時有很大影響,它使許多木工工匠從比較繁重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並且成倍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同時也使木工工匠的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改變了以前許多工匠全憑手工和經驗進行操作的落後局面,使木工技術的很多方面可以憑借比較簡單的工具提高工藝水平和質量。 魯班在木工工具的發明創造上,得到家人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尤其是他的母親和妻子對他的幫助更大。例如,魯班在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都是由他的母親拉住墨線的一端,他自已拉住另一端,以便彈墨放線。這樣每次放墨斗線都需要他母親幫忙,很不方便,魯班也覺得有必要想出一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後來經過他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探索、反復試驗,魯班設計了一個小彎鉤,拴在木頭的一端,這樣放線的時候就可以用這個小彎鉤鉤住木頭的一端,以代替原來的手工操作,只需一個人就行了。從此以後,彈墨線就不用再讓母親幫忙。後來木工就把這個小彎鉤稱為「班母」,以紀念他的母親對他的幫助。又如,刨木料時頂住木料的卡口,人們稱之為「班妻」。據說這是因為魯班以前刨木料時候,都是由他妻子扶著木料,後來他發明了卡口,才不用他妻子幫忙了。
史書記載,魯班還發明了石磨。自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後,去掉穀物殼皮和破碎豆麥就成為人們必須的一種煩瑣勞動。為此廣大勞動人民進行了長期探索,作出了不懈努力。相傳在6000年以前人們就開始用石頭將穀物壓碎或者碾碎,4000多年以前,人們發明了一種稱之為「杵臼」的碾米工具。這種工具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稱之為「杵」,它是一個用木頭或其他材料做的律槍;另一部分稱之為「臼」,它是在石頭上鑿出一個圓坑。操作時將米放在「臼」中,然後用「杵」宋春搗。這種裝置比起直接用石頭來碾碎穀物已有很大進步,但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如比較費時,每次只能春少量穀物;比較費力,它全仗手工春搞,時間一長難免腰酸背痛。因此人們迫切希望有一種簡單的機械裝置,以代替手工賽搗。魯班出身於勞動人民家庭,非常了解老百姓的需要和疾苦,因此他決心解決這一難題。為此,他經常到人民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去觀察、思考,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後來在勞動人民智慧的啟發下,經過他的刻苦努力,魯班終於發明了一種更為簡單實用的磨粉工具。他用兩塊比較堅硬、厚實的圓石谷鑿上密布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之轉動,就能夠把谷麥磨成粉末,這就是我國兩千多年以來在廣大農村地區廣泛使用的石磨。石磨的出現是我國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巨大進步,它將「杵臼」的上下運動改造成旋轉運動,將「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並且可以使用畜力等作為動力,這就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從此,將穀物磨成粉就不再是一項非常繁重的勞動,而成為一項比較容易的日常簡單操作,對於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起到非常有益的促進作用。
魯班還是一位傑出的機械發明家,發明創造了多種簡單機械裝置。如魯班曾對古代的鎖進行了重大改進。鎖在我國奴隸社會的周代就已經出現,其形狀象一條魚,構造比較簡單安全性比較差;經過魯班改進後,其形狀、結構均有較大變化,鎖的機關設在裡面,外表不露痕跡,只有藉助配好的鑰匙才能打開,具有很強的安全性和實用性,能夠代替人的看守。史書記載,魯班曾用竹子做成一隻木鳥、能夠藉助風力飛上高空,王天不落地,在當時引起很大震動。還有一種傳說,說魯班曾製成機動的木車馬,這輛木車馬由「木人」駕駛,裝有各種機關,能夠在路上自動行走,一直到漢代還在流傳。後世不少能工巧匠,如三國時的機械發明家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侍封、清朝的黃履庄等,都受到這個傳說的影響,對木車馬進行過研究、探討。史書還記載,魯班曾製作了一種稱之為「機封」的裝置,可以用機械的方法進行下葬,具有很高的技巧,人們對此很佩服,但由於當時盛行厚葬,這種方法未能得到實施。 在兵器方面,鉤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史書記載,魯班曾將鉤改製成舟戰用的「鉤強」,楚國軍隊曾用此兵器與越國軍隊進行水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越船後退就可以鉤住它,越船前進又可以進行阻擋,既能攻、又能守,頗具威力。魯班還曾將梯改造成可以凌空而立的雲梯,用以越過城牆攻佔城地,非常有效。 在雕刻和建築方面,魯班也有很多發明和貢獻。
古書記載,魯班曾在石頭上刻制出「九州圖」,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石刻地圖。《列子·新論·知人篇》中記載了魯班雕刻鳳凰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學到魯班刻苦鑽研、勇往直前的精神。傳說有一次,魯班雕刻一隻鳳凰,當他還沒有雕成時,就有人看了譏笑道,你刻的鳳凰一點都不象,腦袋不象腦袋,身體不象身體。魯班聽了非常生氣,但並沒有灰心喪氣和停止工作,他決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答他人的諷刺。因此他更加努力學習、刻苦鑽研,經過他的木懈努力,最後終於將鳳凰刻成。他刻出的鳳凰栩翎如生、非常逼真,贏得了眾人的贊譽,那些曾經譏笑他的人也不得不佩服魯班的高超技藝和刻苦精神。史書還記載,他曾製作了安裝門環的底座,也深受人們的歡迎。 魯班的妻子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據史書記載,傘就是由她發明的。她看到魯班和很多工匠成年累月在外給人蓋房子,經常是風吹、雨淋、日曬,沒有什麼東西遮擋,很是辛苦。於是她決心幫助他們解決這一問題,經過她開動腦筋,反復試驗,終於做成一把傘,讓魯班出門做工的時候帶上,這樣不論走到那裡,也不論是刮風下雨,都不會受到風吹雨淋的襲擊了。
直至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關於魯班發明創造的故事和傳說很多很多,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這些傳說和故事雖然不一定全部真實,卻表達了人們對魯班的敬仰和懷念,歌頌了中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魯班被人們現為技藝高超的古代工匠的化身,成為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徵。
㈧ 有關魯班的電影
有關魯班的電影:《魯班的傳說》
劇情介紹:
春秋戰國時代,有位巧匠叫魯班,傳說中人稱「木匠之祖」。一日,魯班途經四川某地,看到一座建造中的大石橋。依造橋的趙掌墨師的設計,橋身不能合攏。
魯班鑿了一塊大石頭,送給了快要出嫁但買不起嫁衣的窮姑娘翠兒。在石橋合攏的關口翠兒獻出了石頭,橋造成了,翠兒的嫁妝也不愁了。
江南某地造宗廟,規定要用黃荊樹做正梁,硃砂石做亭蓋,造廟的張掌墨師很犯愁。魯班想出了「魚抬梁」、「土堆亭」的辦法,使宗廟得以建成。
皇帝要造四座宮城的角樓,規定每個角樓都必須有九根梁、十八根柱、七十二條脊。許多設計建築的掌墨師都無力達到這個要求,一連七個名師被皇帝所殺。最後,這項工程落到李掌墨師身上,可他也無能為力。魯班聞知此事,晝夜苦思,幾日之後,他請一個叫巧兒的姑娘按自己設計的尺寸,編成一個麥秸稈蟈蟈籠,送給李掌墨師。李得以啟發,終於將角樓建成。
㈨ 魯班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1、魯班的「刨」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於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班門弄斧」這句話,就是說誰要在魯班面前擺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
由此可見,魯班用斧之純熟。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裡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於是魯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一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來薄薄一層木片。
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可這東西拿在手裡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一個木座,把它裝在裡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2、石墨
魯班一年到頭,四處奔波,給別人幹活。 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來休息。旁邊有一家人正准備做飯,可是沒有麵粉了。他們拿來一些麥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搗。
搗麥的人累得滿頭大汗,才搗碎了很少一點。因為麥粒是橢圓形的,用勁小了,砸不碎;勁大了,又把麥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當時,人們都是用的這種辦法。魯班決心改革它,為人們解決困難。
又一天,魯班來到另一個地方幹活,恰巧看到一個老太太正在搗麥子。老太太年歲大了,舉不起石杵了。她扶著石杵,在石臼里研著麥粒。魯班走過去一看,石臼里的麥粒有不少已經磨成了粉。魯班從這里得到了啟發。
回到家裡魯班叫他的妻子雲氏找來兩塊石料。他把石料鑿成兩個大圓盤,又在每個圓盤的一面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個圓盤,他還安上了木把。鄰居們都很奇怪,魯班做的是什麼呢?
大家都圍過來看。只見魯班把兩個圓盤摞在一起,鑿槽的兩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還裝了個軸。他在圓盤中間放上麥粒,然後轉動上面的石盤,麥粒很快就磨成了麵粉。大家高興極了,魯班真是為人們立了一大功啊!
3、發明班尺
魯班的另一發明標志是能正確畫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稱為班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是不規則的,以及根據占卜的規則(風水)哪些是不吉的。這些尺子在今天的香港仍能買到。鋸對於鋸的發明魯班是非常重視的。
或是受一片齒形邊的草葉割破了手指的啟發或是看到一隻蟋蟀用其鋒利的牙齒切割並吃掉食物而離去。不管怎樣,多數描述如下。魯班和工匠們遇到一個任務,要求他們砍伐大量的木材。一連砍伐幾天,他們都已筋疲力盡,所用的斧頭也鈍了。
這時,魯班忽被一片草葉割破了手指,他當即想:照這樣子做成個工具砍伐木材定是個好辦法。他選了一片竹子,用斧子在其邊緣砍了一行牙齒。這個新鋸很容易鋸斷樹皮,當他來回橫鋸此樹時,軟的竹齒很快就磨光了。然而這卻證明了鋸可斷木的原理。
於是魯班放下手中活去鐵匠那裡,讓他准備一塊象斧頭一樣硬和鋒利的鐵板,然後弄成齒形。魯班有了這個人工製做的第一個鋸片,將其用在一個木屋架上,便可准確而不費力地切割木材。
4、發明雨傘
在古時候,雨天和炙熱的夏天困擾著人們,人們不得不躲避到小亭子的下面而不能外出。有這樣一個傳說,魯班圍繞著他的四鄰建造了許多小亭子供大家使用,但仍然不能讓人們在狂風暴雨的季節自由地外出活動。
魯班的妻子這時照著他丈夫所建亭子的樣式,製成了一個重量輕的竹亭子且帶油紙--這當然就是雨傘。他的妻子對魯班說:「你建造的房子不能搬起移動。我的傘,能帶它到處走動並可以在各種季節里提供防護。」
5、發明墨斗
魯班發明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是工匠用的墨斗(用於設定建築工程),這項發明可能是受其母親的啟發。當時其母正在剪裁和縫制衣服,魯班注視著這一切,見她是用一個小粉末袋和一根線先列印出所要的裁製的形狀。
魯班把這種做法轉到一個墨斗中,通過一根線(用墨斗浸濕的線)捏住其兩端放到即將製作的材料之上印出所需的線條。最初需由魯班和他母親握住線的兩端。
後來他的母親建議他做一個小鉤系在此線的一端,這樣就把她從這種雜活中解脫出來,使之可由一個人來進行。為了紀念魯班的母親,工匠們至今仍稱這種墨斗為班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