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熱門電影 > 老電影談遷

老電影談遷

發布時間:2022-09-21 12:50:39

❶ 談遷簡介

談遷(1594~1658)。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今海寧馬橋)。遠祖即生活在這種國破之時,自己也是生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你,馬橋人。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改名「遷」,寄託了對歷史、對自己的一種境遇,當然也有可能是追尋大歷史家司馬遷的意思。當代就有一個外國研究中國歷史的人取漢名叫「史景遷」。(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喬納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維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來維護生活。用我現在的話說,是真正獻身學術的人,自學成才,然後私人寫史。不計報酬,不慕虛名,貧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氣、很有節氣、很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談遷博鑒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編撰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餘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500萬言,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發憤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搜集明朝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今臨汾)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客地。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劇場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游錄》、《西遊錄》、《史論》、《海昌外志》等。

《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無法流傳。直至建國後,里人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108卷,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萬字的巨著《國榷》。。豈料兩年後,清順治四年(1647)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順治十年(年),60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搜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

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這個小偷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可惡的小偷!小偷無非時盜些銀錢衣物,然而這個貧寒的家沒有給小偷驚喜,於是他順手拿走了談遷的書稿,算是泄憤吧。這是一個「史家」二十六年的嘔心瀝血啊,這個小偷,改殺!如果我有歷史的審判權,我就去捉了這個小偷,讓他償還談遷的「心血」,這是無價的心血啊!我們完全可以理解談遷在書稿被盜後的痛苦,一個貧寒一生,終其所能才完成書稿的53歲的老文人,這個打擊無疑是天大的!談遷發出這樣的感嘆:噫,吾力殫矣!文人的堅韌這個時候起了作用,談遷迅速從沉淪終走出,說道:吾手尚在,寧已乎!
命運對這個老人,何其不公也!嗚呼!
這個小偷的「盜品」還不如縱橫江湖的大盜,那個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順治十四年,談遷逝世前不久,他應同鄉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錢大球去山西平陽,路過山東聊城一帶,碰見兩個強盜持刀打劫。談遷鎮定自若說道:「我們都是讀書人,箱子里都是破書,那裡來的錢財?」強盜見狀抱拳說「驚動」而去。

可見,這兩個強盜比起那個卑劣的小偷,可愛多了!
二,談遷的節操,作文和拒文:
談遷一直是考給別人抄寫謀生的,這是很艱苦的。盡管艱苦,他也從不為錢財和骨氣而放棄自己的原則。
崇禎十五年冬,有商船從日本走私人參,價值十萬金。在海寧登陸,前往嘉興。邑令劉憲模抓了私販,但不上報,企圖侵吞這批人參,肯托談遷寫信給浙江巡撫,買通關節。談遷認為此時重大,隱瞞不住,拒絕寫信,後果然事情敗露,劉憲模被罷官。
順治十二年,談遷在北京。自己的同鄉,新科的進士楊雍建托談遷的老友沈仲嘉,轉求談遷代擬兩份信稿。談遷很不情願的答應了。後來楊雍建又派人來找他,談遷一口拒絕了。在日記中寫道:我年紀老了,不受年輕人的侮辱。姓楊的雖然是海寧同鄉,卻讓我干著干哪。無非是仗著自己的進士頭銜,你做你的高官,我當我的窮書生,我們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卻肯為一些人寫東西,不計報酬。史可法在揚州督師的時候,那篇《史相國誓師文》就出自談遷之手。此外,還為史可法擬過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❷ 介紹幾個意志小故事

1、談遷寫國榷的故事

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萬字的巨著《國榷》。

豈料兩年後,清順治四年(1647)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順治十年(年),60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搜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談遷的意志之堅強讓人感概不已。

2、張海迪

5歲的時候,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但她身殘志堅,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為"當代保爾"。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被譽為"80年代新雷鋒"的張海迪同志"優秀共青團員"稱號。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

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3、霍金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後來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現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電腦和語言合成器幫。

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後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跡,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4、邰麗華

邰麗華兩歲時,因一次高燒失去了聽力。沒過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關閉了。那以後,她陷入了無聲世界,自己卻茫然不知。直到5歲,幼兒園的小朋友輪流蒙著眼睛,玩辨別聲音的游戲,她才意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她傷心地哭了。為此,父親帶她輾轉武漢、上海、北京等地求醫問葯,只要聽說哪裡有一線治療希望就不會放過,但始終不見好轉。眼看要滿7歲了,父母將她送人市聾啞學校學習。

舞蹈使邰麗華品嘗到無窮的歡樂,但她知道,在現代化的今天,知識對於一個人的重要。17歲那年,她給自己定下新的目標:上大學。於是她又將自己練舞的倔勁放在學習文化課上,1994年如願以償地考取了湖北美術學院裝潢設計系,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如今,邰麗華成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里的台柱子。她不僅擔任了殘疾人藝術團演員隊隊長,出任了中國特殊藝術協會的副主席,同時她也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形象大使」,先後在40多個國家巡迴演出,她的演出劇照總是出現在藝術團宣傳材料最醒目的位置。

5、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能夠不因缺廢而自暴自棄,反而更加努力上進,所以最後才有卓絕的成就。我們平常人既聰明又健康,假如還不知道努力用功的話,真是很對不起自己啊!

你相信奇跡嗎?你相信既盲又聾又啞的人也能成為作家嗎?有的,這個人便是偉大的海倫凱勒女士。她在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生病,從此眼睛看不見,並且又聾又啞了。由於這個原因,海倫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摔東西。她家裡人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便替她請來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師蘇麗文小姐。海倫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漸改變了。她了解每個人都很愛她,所以她不能辜負他們對她的期望。她利用僅有的觸覺、味覺和嗅覺來認識四周的環境,努力充實自己,後來更進一步學習寫作。

幾年以來,當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時,立即轟動了全美國。海倫凱勒雖然五官殘缺,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學教育。以後更致力於教育殘缺兒童的社會工作,這種努力上進的精神,實在值得我們效法,海倫凱勒真可算是個身殘志堅的人。

❸ 談遷資料

談遷(1594~1658)。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今海寧馬橋)。遠祖即生活在這種國破之時,自己也是生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你,馬橋人。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改名「遷」,寄託了對歷史、對自己的一種境遇,當然也有可能是追尋大歷史家司馬遷的意思。當代就有一個外國研究中國歷史的人取漢名叫「史景遷」。(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喬納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維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來維護生活。用我現在的話說,是真正獻身學術的人,自學成才,然後私人寫史。不計報酬,不慕虛名,貧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氣、很有節氣、很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談遷博鑒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編撰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餘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500萬言,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發憤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搜集明朝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今臨汾)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客地。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劇場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游錄》、《西遊錄》、《史論》、《海昌外志》等。
《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無法流傳。直至建國後,里人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108卷,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萬字的巨著《國榷》。。豈料兩年後,清順治四年(1647)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順治十年(年),60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搜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這個小偷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可惡的小偷!小偷無非時盜些銀錢衣物,然而這個貧寒的家沒有給小偷驚喜,於是他順手拿走了談遷的書稿,算是泄憤吧。這是一個「史家」二十六年的嘔心瀝血啊,這個小偷,改殺!如果我有歷史的審判權,我就去捉了這個小偷,讓他償還談遷的「心血」,這是無價的心血啊!我們完全可以理解談遷在書稿被盜後的痛苦,一個貧寒一生,終其所能才完成書稿的53歲的老文人,這個打擊無疑是天大的!談遷發出這樣的感嘆:噫,吾力殫矣!文人的堅韌這個時候起了作用,談遷迅速從沉淪終走出,說道:吾手尚在,寧已乎!
命運對這個老人,何其不公也!嗚呼!
這個小偷的「盜品」還不如縱橫江湖的大盜,那個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順治十四年,談遷逝世前不久,他應同鄉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錢大球去山西平陽,路過山東聊城一帶,碰見兩個強盜持刀打劫。談遷鎮定自若說道:「我們都是讀書人,箱子里都是破書,那裡來的錢財?」強盜見狀抱拳說「驚動」而去。
可見,這兩個強盜比起那個卑劣的小偷,可愛多了!
二,談遷的節操,作文和拒文:
談遷一直是考給別人抄寫謀生的,這是很艱苦的。盡管艱苦,他也從不為錢財和骨氣而放棄自己的原則。
崇禎十五年冬,有商船從日本走私人參,價值十萬金。在海寧登陸,前往嘉興。邑令劉憲模抓了私販,但不上報,企圖侵吞這批人參,肯托談遷寫信給浙江巡撫,買通關節。談遷認為此時重大,隱瞞不住,拒絕寫信,後果然事情敗露,劉憲模被罷官。
順治十二年,談遷在北京。自己的同鄉,新科的進士楊雍建托談遷的老友沈仲嘉,轉求談遷代擬兩份信稿。談遷很不情願的答應了。後來楊雍建又派人來找他,談遷一口拒絕了。在日記中寫道:我年紀老了,不受年輕人的侮辱。姓楊的雖然是海寧同鄉,卻讓我干著干哪。無非是仗著自己的進士頭銜,你做你的高官,我當我的窮書生,我們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卻肯為一些人寫東西,不計報酬。史可法在揚州督師的時候,那篇《史相國誓師文》就出自談遷之手。此外,還為史可法擬過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談遷,tanqian(1593~1657),原名以訓,字觀若,明朝滅亡後改名遷,以寄託忘國之痛,海寧人。明清之際史學家。他自幼刻苦好學,是明代的諸生,但終生未曾做官。他家道清貧,靠充當幕友,辦些文墨事務,代寫應酬文章來維持生活。
談遷性喜博綜,致力於子史百家之言,諳於歷代掌故,尤其注重於明朝的典故。因覺得明朝實錄中有幾朝實錄內容失實,而諸家所撰有關明代的史書又多有淺陋訛誤之處,於是立志編寫出一部真實可信的明史。天啟元年(1621)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辨正是非,著《國榷》。天啟六年完成初稿,以後陸續修訂補充,「且六易稿,匯至百卷。」清順治二年(1645年),他不忍國亡史泯,又訪求邸報,續補崇禎、弘光兩朝史事。兩年後書稿被竊,50多歲的談遷發憤重寫。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如願以償。順治十年,攜書稿北上, 在京兩年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候門客,探訪了許多歷史遺跡,搜集 明朝遺聞,加以補充、訂正。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
談遷(1594—1658) 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馬橋人。明諸生。他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維持生活。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很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後回家隱居。談遷博鑒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朝典故。他立志編撰翔實可信的明文,從明天啟元年(1621)開始,歷時20餘年,前後「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完成一部編年體明文,共500萬字,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國榷》手稿被竊。他時已53歲,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矢志不撓,終於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隨人北上,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旅舍。《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當代歷史學家吳晗曾作《談遷寫國榷》一文贊頌其事跡。書中對清朝頗多貶責,因此當時無法流傳。直至建國後,里人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108卷,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著作《北游錄》亦由中華書局出版。著作另有:《棗林雜組》、《棗林集》等,詳見本志《著作目錄》篇。
談遷(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你,馬橋人。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維持生活。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談遷博鑒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編撰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餘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500萬言,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發憤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搜集明朝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今臨汾)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客地。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劇場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游錄》、《西遊錄》、《史論》、《海昌外志》等。
《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無法流傳。直至建國後,里人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108卷,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或:
談遷,tanqian(1593~1657),原名以訓,字觀若,明朝滅亡後改名遷,以寄託忘國之痛,海寧人。明清之際史學家。他自幼刻苦好學,是明代的諸生,但終生未曾做官。他家道清貧,靠充當幕友,辦些文墨事務,代寫應酬文章來維持生活。
談遷性喜博綜,致力於子史百家之言,諳於歷代掌故,尤其注重於明朝的典故。因覺得明朝實錄中有幾朝實錄內容失實,而諸家所撰有關明代的史書又多有淺陋訛誤之處,於是立志編寫出一部真實可信的明史。天啟元年(1621)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辨正是非,著《國榷》。天啟六年完成初稿,以後陸續修訂補充,「且六易稿,匯至百卷。」清順治二年(1645年),他不忍國亡史泯,又訪求邸報,續補崇禎、弘光兩朝史事。兩年後書稿被竊,50多歲的談遷發憤重寫。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如願以償。順治十年,攜書稿北上, 在京兩年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候門客,探訪了許多歷史遺跡,搜集 明朝遺聞,加以補充、訂正。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
談遷是我國清代著名史學家,代表作《國榷》。
它是記載明代重要史實的編年體史書。談遷專長於史,鑒於明代歷朝實錄經史官壠斷,曲筆聚訟,多忌諱失實,而各家編年史書又多偽陋膚冗,艱辛尋訪各種資料,廣徵博採,力求徵信。天啟元年(1621)始編著,先後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順治四年(1647)全稿被竊,又發憤重寫,以三十餘年編成《國榷》一書。該書記敘從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權滅亡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間的歷史。書中敢於直書《明實錄》避而不談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實;對一些重要事件,常以個人和諸家的評論並列於後。其史實注意考訂精審,材料有相當的可靠性或參考價值。萬曆以後七十多年的歷史,以及建州女真的發展和後金同明的關系的記載,尤為他書所少見。根據邸報、方誌和官吏遺民口述材料編補的崇禎朝十七年的史實,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回答者:dadiella - 助理 二級 12-5 17:16
談遷(1594~1658)。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今海寧馬橋)。遠祖即生活在這種國破之時,自己也是生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你,馬橋人。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改名「遷」,寄託了對歷史、對自己的一種境遇,當然也有可能是追尋大歷史家司馬遷的意思。當代就有一個外國研究中國歷史的人取漢名叫「史景遷」。(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喬納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維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來維護生活。用我現在的話說,是真正獻身學術的人,自學成才,然後私人寫史。不計報酬,不慕虛名,貧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氣、很有節氣、很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談遷博鑒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編撰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餘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500萬言,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發憤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搜集明朝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今臨汾)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客地。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劇場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游錄》、《西遊錄》、《史論》、《海昌外志》等。

談遷(1593~1657),原名以訓,字觀若,明朝滅亡後改名遷,以寄託忘國之痛,海寧人。明清之際史學家。他自幼刻苦好學,是明代的諸生,但終生未曾做官。他家道清貧,靠充當幕友,辦些文墨事務,代寫應酬文章來維持生活。
談遷性喜博綜,致力於子史百家之言,諳於歷代掌故,尤其注重於明朝的典故。因覺得明朝實錄中有幾朝實錄內容失實,而諸家所撰有關明代的史書又多有淺陋訛誤之處,於是立志編寫出一部真實可信的明史。天啟元年(1621)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辨正是非,著《國榷》。天啟六年完成初稿,以後陸續修訂補充,「且六易稿,匯至百卷。」清順治二年(1645年),他不忍國亡史泯,又訪求邸報,續補崇禎、弘光兩朝史事。兩年後書稿被竊,50多歲的談遷發憤重寫。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如願以償。順治十年,攜書稿北上, 在京兩年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候門客,探訪了許多歷史遺跡,搜集 明朝遺聞,加以補充、訂正。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

(1594~1657) 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佣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子史百家無不致力,對明代史事尤所注心。天啟元年(1621)始,以明實錄為本,遍查群籍,考訂偽誤,按實編年,序以月日,歷時六年,完成《國榷》初稿。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為內閣大學士高弘圖幕僚,為高弘圖和張慎言所器重,薦為中書舍人、禮部司務,參與修史,但不願「以國之不幸博一官」,力辭未就。清順治二年(1645)回原籍,增補《國榷》中崇禎、弘光兩朝史事。四年,全稿被竊,憤而重寫。十年,應弘文院編修朱之錫聘,攜稿赴京,探求公私著述,訪詢故明遺老,尤重邸報和公文等政府檔案材料,校補厘訂《國榷》。對清初賦役制度混亂繁重,曾上書戶部,建議「立法定製」、「輕徭薄賦」。十三年夏,南歸海寧。次年夏又應沈貞亨聘,去山西平陽(今山西臨汾)作幕,是年冬病死於幕所。其他著述有《棗林雜俎》、《棗林外索》六卷、《棗林集》十二卷、《棗林詩集》三卷、《北游錄》、《西遊錄》二卷、《海昌外志》八卷、《史論》二卷等。


談遷,海寧棗林人,明末清初著名歷史學家。他用了大半生精力,寫下了108卷,計500萬字的明史著作——《國榷》,為我國史學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談遷節操高尚,據《海寧縣志》載:「處士(指談遷)操行廉,雖游大人先生之門,不妄取一介,至今家徒四壁立。」去年11月23日是談遷誕生400周年,今特記談遷二三軼事以作記念。不畏權貴 談遷在北京時,經常應友人之請,代為草擬文稿,但對於一些並非舊識,又持權自傲的達官貴人卻深為厭惡。他對同鄉新進士、後來做過兵部尚書,以直聲震天下的楊雍建就是這樣。 清順治十二年三月初二日這天,楊雍建托談遷的老朋友沈仲嘉,轉求談遷代擬兩份信稿。談遷因情面難卻,勉強答應了,但心裡卻老大不痛快,認為姓楊的雖是同鄉,卻並不相識,何以這般指使我。而楊雍建以新取進士自傲,仍舊不客氣地要談遷為他代勞。這使得談遷十分反感,他在日記里寫道:「姓楊的又拿兩元錢來要我為他寫文章,我推掉了。我年紀已老了,不能再受這些少年人的侮弄。」不料事隔不久,不識相的楊雍建第三次讓人來找談遷,談遷則乾脆拒絕了。事後他在日記里寫道:「姓楊的雖然也是海寧人,卻從未謀面,卻多次要我干這干那,無非是依仗他的進士頭銜。我年紀已老,頭發已脫,你做你的高官,我當我的窮書生,毫不相干。以後再也不要拿死老鼠嚇唬人了。」同時他還寫了一首題為《甘侮》的詩,題意是怎能甘心忍受侮辱。談遷就是這樣一個秉性剛直,講求氣節的人。求食貧友一次,談遷從外地遠道回來,因為他賦性倔強,不願求人資助,更謝絕那些達官貴人的饋贈,身上一貧如洗。路經嘉興梅里(今王店),因腹中飢餓不堪,就不客氣地找到老朋友王介人家裡。王介人也是—位富有才學且重氣節的窮書生,家裡僅破屋一間,平時遇到友好或官府里人造訪,也往往避而不見。可是他對談遷卻非常敬重,曾寫了《寒夜談遷至》一詩,記述那天會見談遷的情形。大意是:一個下雨天的夜晚,老朋友坐著小船,越過江海來敲門找我。他一叩門見面就講個不停,說是又餓又疲乏,遠道歸來,一路上受盡窮困之苦。並非沒有相識的朋友,實在是不願求人。現在肚子餓極了,問我能不能給他一點吃的東西。聽了他這番話,我真為我們這些講求氣節的讀書人嘆息難過。自古以來,要得人重視已經很不容易。何況是在當前這樣衰敗的社會?我盡管貧窮,無論如何也得招待你。當下從菜園里割下自種的韭菜,拿出自己釀的土酒,兩個人吃得的酒醉飯飽......。談遷對這位患難知己也念念不忘,對於這「一飯之恩」更是銘記在心。當王介人在去廣東途中病逝時,消息傳來,談遷非常悲痛,並為他寫了傳記,表示哀悼。旅途退盜 清順治十四年,談遷逝世前不久,應同鄉友人沈仲嘉之邀,偕同另一位海寧人錢朝瑋(又名錢大球),—道往山西平陽任職。在路過山東東昌時(今山東聊城—帶),突然有兩名強人騎馬風馳而至,拔刀相向,索要財物。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險境,談遷鎮靜自若,不慌不忙地說:「我們這些窮書生只有滿箱破書,哪裡來的錢?」兩名攔路搶劫的強人—看果然如此,拱手說聲「驚動」,竟—躍上馬,加鞭而去。
史學家談遷(字孺木)於1594年(明末清初)出生於浙江開封,他刻苦好學、博覽群書。
談遷的代表作《國榷》共104卷、500多萬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代表作另有《棗林詩集》、《史論》、《西遊錄》等等。
談遷(1594-1657),明末清初史學家。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佣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對明代史事尤所注心。天啟元年(1621年)始,以《明實錄》為本,歷時六年,完成《國榷》初稿。清順治四年,全稿被竊,憤而重寫。十年,探求公私著述,尤重邸報和公文等政府檔案材料,校補厘訂《國榷》。其他著述有《棗林雜俎》、《棗林外索》、《棗林集》十二卷、《棗林詩集》三卷、《北游錄》、《西遊錄》二卷、《海昌外志》八卷、《史論》二卷等。其所著《國榷》是記載明代重要史實的編年體史書,記敘從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年)九月時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權滅亡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間的歷史。書中敢於直書《明實錄》避而不談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實;其史實注意考訂精審,材料有相當的可靠性或參考價值。萬曆以後七十多年的歷史,以及建州女真的發展和後金同明的關系的記載,尤為他書所少見。根據邸報、方誌和官吏遺民口述材料編補的崇禎朝十七年的史實,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書之正統史觀、儒家天命論、佛道等色彩較深。《國榷》原稿稱百卷,談遷死後經校補標點共一百零八卷,1958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冊出版。

❹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1

我自從讀了《滴水穿石的啟示》後,我深深地被文章所介紹的三位科學家持之以恆的心給打動了。

他們都是經過了幾十次的失敗才成為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一個人走在理想的道路上,常常有風風雨雨,但不能被它們打垮。古今中外的大科學家都是經過了風雨才見到了成功的彩虹,才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明朝李時珍用二十多年的心血寫完了一部醫學上著名的《本草綱目》。他訪名醫、嘗葯草,不顧生命的危險,無私的奉獻,終於攻破了醫學重重堡壘。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發明幾千種電燈,擁有白熾燈、留聲機、碳粒電話筒、電影放映機等。現代著名畫家齊白石不管晚上、深夜還是早晨都要作畫三幅,因與他堅持不懈的努力,才達到了爐火出純青的境界。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所以才能把石頭滴穿。如果我們都像水滴一樣持之以恆,還能有做不成的事么?

我們做事不要三心二意,有人雖然聰明,但不學也是很無知的,所以我們要持之以恆,不要半途而廢,就一定能把理想化為現實。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2

今天我學習了《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通過馬老師耐心細致的輔導和生動講解,讓我發現了古今中外的名人成功秘密,更加懂得了持之以恆的道理。

滴水能夠穿石的道理好懂,而且大多數人也知道滴水穿石的故事,但是為什麼很多人卻做不到呢?為什麼李時珍,愛迪生等人成功了,而我們大多數人卻碌碌無為呢?我想:這與我們大多數人喜歡知難而退,遇到困難繞著走,缺乏「滴穿頑石」的精神有關吧?就拿我來說吧,我為了提高寫作水平,建了一個博客,經常寫點文章,並且也嘗到了堅持寫作帶給我的甜頭,但就是沒有主動的堅持下來,還是總要在媽媽的催促下才更新博文,也常常想著放棄,稍微遇到點困難就打退堂鼓,沒有持之以恆的毅力和決心。所以我就正如馬老師所講的那個淺嘗輒止的挖井人一樣,在看到成功的井水之前早已經跑得無影無蹤了,勢必一事無成。

看來,一個人只要能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要能始終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不懈奮斗;只要能有「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南西北風」的韌勁、決心,他才能成功,成為天才。學了《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真的讓我頓悟,受益匪淺。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3

我學了《滴水穿石的啟示》這一課後,有很深的感受: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一定可以成功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一樣。

今年夏天我開始學習騎自行車。開始的時候,我的膽子十分小,每次都讓爸爸在後面扶著車子。有一次,我在馬路上看見一位大哥哥騎自行車,雙手不用扶車把,照樣行駛的很快,我吃驚的眼珠都跳出來了,十分羨慕。於是,我從那一刻起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騎自行車。從此,我便不再讓爸爸扶我,我自己練,當時我感覺到自己要摔倒時,就猛地從自行車上跳了下來,嘿嘿!我很聰明吧!後來,我漸漸地有了進步,20米、30米,雖然進步不大,但我還是堅持不懈,其實,在途中我也想過放棄,當我一個人在院子里苦練時,我很惱火,把車子往地上一摔,大叫一聲「我不練了」!就坐在地上嗚嗚地哭了起來,但我想到那位大哥哥,我一下子蹦了起來,重新開始了艱苦的訓練。最後我終於掌握了基本要領,學會了騎自行車。

由此可見,只要目標專一,不三心二意,就一定可以成功。

《滴水穿石的啟示》真的給我了不少啟示。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4

今天,郭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滴水穿石》的啟示。

文中寫到了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愛迪生發明了許多東西;齊白石的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從正面描寫了持之以恆的道理。

我們要銘記一句話: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願望。

在我的生活中,就可以舉一兩個例子。第一例子是我從四年級開始,郭老師要求我們每天堅持寫日記,連暑假每天都要寫。我有好幾次都想放棄,但都堅持下來了。現在我已經寫了十本日記本了,想想心裡就十分高興。第二個例子是我喜愛的畫畫。畫畫課是我星期六必不可少的課,從幼兒園就開始學了。隨著年級的增長,作業也慢慢地變多了,畫畫的時間也少了。媽媽幾次勸過我讓我不要再學了,但是我依然堅持著,現在我已經學到素描了,以後我還會堅持下去。

堅持,讓我養成了目標專一的好習慣,讓我們一起實現我們美好的願望吧!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5

「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這便是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例子,我就舉一個我的例子吧。

暑假裡,媽媽帶我學游泳。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我連眼睛都不敢睜開,很害怕。媽媽為了鼓勵我,給我買了一套游泳裝備,我漸漸膽子大了起來,教練叔叔教我的動作很多,我都刻苦研究其中的奧秘。使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兩個動作。第一:打水,教練叔叔要我把頭抬得很高,打水,腿伸直。但是我有很多次練習時腿總是彎曲。一連幾次都是,我漸漸有點灰心喪氣了,但是,滴水穿石的啟示鼓舞著我,使我最終克服了這個困難。第二:飄在水上並滑行。叔叔讓我吸一口氣,從水面中鑽進去,飄起來,但是我每次練習,不是嗆水就是喝水,我漸漸又有一點灰心喪氣。但是,還是滴水穿石的精神鼓舞著我,最終,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

我們要把滴水穿石的啟示銘記在心: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三心二意。面對可怕的困難,我們不要向它示弱!要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要堅信陽光總在風雨後!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6

這幾天,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在一開始就寫了一個在安徽廣德太極洞內的一大奇觀:

在洞內的一塊狀如卧兔的石頭,石頭的正中有一個光滑圓潤的小洞。這個小洞的上方,有水滴接連不斷地從岩縫中滴落下來,而且還總是滴在同一個地方。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過去了......水滴鍥而不舍,日雕月琢,終於滴穿了石塊,所以才成了今天太極洞內的一大奇觀。

讀了這篇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我有一個疑問:水滴的力量是那樣的小,是那樣的微不足道,它怎麼能把石塊滴穿的呢?

在課文的第二段,給了我答案: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

讀了這篇課文,我感到:我們也要像李時珍、愛迪生和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一樣,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這樣,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7

學了《滴水穿石的啟示》這一課,水滴鍥而不舍、日雕月琢,終於滴穿了石塊,我們應該學習水滴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精神,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

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美國發明家愛迪生、著名書畫家齊白石,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克服一道道難關,最終取得成功的嗎?

《國榷》的作者談遷在寫這部史書時遇到了許許多多的難關,有一次竟為了抄一點史料,帶著干糧走了一百多里路。經過二十多年的奮斗,六次修改,談遷終於在五十多歲時完成了一部四百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就在書稿即將付印前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裡,小偷溜進他家,以為鎖在竹箱里的《國榷》原稿是值錢的財務,便把竹箱偷了去。談遷不放棄,四年時間,他完成了新書的初稿,又經過許多年的奮斗,一部新的《國榷》誕生了。共104卷,428萬4千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巨著。談遷也因此名垂青史。談遷堅持不懈,不是才取得了成功嗎?

我們做什麼事情應該專心致志、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半途而廢。談遷、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他們都是堅持不懈,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放棄,最終成功了。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8

我們學了《滴水穿石的啟示》一篇課文後,我頗有感觸。是呀,只要有了滴水穿石般的精神,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到呢?

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有一塊形似卧兔的奇石,不是因為它的形狀奇特,而是因為在它的正中有一個小洞,這個小洞,竟然是從岩縫中接連不斷滴出的水滴的「成果」!

課文中,講了李時珍、愛迪生和齊白石通過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成名的故事。他們都是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所以才有了那麼多的成就。就說愛迪生吧,他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他當過小販、報務員,但他迷戀電學研究。這還看不出他的目標專一嗎?最後,他一生竟然擁有一千多項發明專利權。這難道不是他持之以恆的成果嗎?

我們知道,雨水的力量一定比太極洞的水滴要大得多,那它為什麼不能將石塊滴穿呢?因為它三心二意,而且半途而廢,沒法持之以恆。這說明我們如果沒有專一的目標,而且做事半途而費,就會一事無成。

我們如果有了滴水穿石般的信念,一定能實現我們的理想!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9

讀了《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我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由安徽廣德太極洞內的「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觀引出本文的觀點,並從正反兩面說明這個觀點,告訴我們: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能把任何事做成功。古今中外,許多有成就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的。東漢時期的張衡,從小就對星空很著迷,經過許多年出外遠游,求師訪友,擴大了自己的視野,並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終於發明了「地震儀」。英國的發明家瓦特,從鄉下到城裡當學徒,受到了一些壞心眼人的譏諷,瓦特都不理會,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發明了「蒸汽機」。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去年暑假裡,媽媽為我報了小提琴班,由於我非常喜歡拉小提琴,就天天都認真、刻苦的練習,反復回憶老師上課是所講的要領、重點,終於,在暑假班結束的時候,我考過了3級。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也要無論做什麼事,都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10

今天,我們學完了《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作者例舉了三位名人的事例。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從小立志學醫。經過20多年的努力,終於寫成了《本草綱目》。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從小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竟擁有1000多項發明權。有白熾燈、留聲機、碳粒電話筒、電影放映機……現代畫家齊白石,在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始終沒有停止過揮毫作畫,在他的畫室里,有一幅用以自勉的條幅:「不教一日閑過。」到了晚年,仍然每天作畫三幅。

有一次,我期末考試考得很好,為了表揚我,爸爸給我買了一雙溜冰。當時,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溜冰。於是,我迫不及待地穿上溜冰鞋,剛要站起來時,就「撲通」一聲,我像一隻摔跤的小烏龜,四腳朝天。我艱難地爬了起來,可剛走了幾步,又摔了個跟頭。我拍了拍身上的灰塵,扶著牆站了起來。我扶著牆慢慢地滑。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努力,我終於學會了溜冰,開心極了。

做事只有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才能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11

今天,老師帶領我們學習了《滴水穿石》這篇論說文。讀了這篇文章,我受益匪淺,深有感觸。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滴水穿石的啟示,告訴人們要學習滴水穿石持之以恆、目標專一的可貴精神,才能實現美好的理想。 記得以前,我特別羨慕那些會滑輪的人,他們那些優美的動作和技巧使我不由得讓爸爸給我買了一雙滑輪鞋。可是,學滑輪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簡單。當我第一次穿上滑輪鞋時,身體的平衡很難掌握好,總是摔跤。可是我並沒有放棄,摔倒了我再爬起來。可是,隨著一次次摔跤,我已經開始想打退堂鼓了。

這時,爸爸彷彿看透了我的心思,開導我說:「不要放棄,只要持之以恆、目標專一,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的。」頓時,我又打起了精神,將那些放棄的雜念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然後又慢慢地嘗試著滑了起來。不知經過多少次的摔跤,終於有一次,我成功了,我在地上自由自在地滑著。我這滴「水滴」終於滴穿一塊「頑石」了。

讀了這篇課文,我深刻懂得了:做事情要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在生活和學習上,難免有許多的困難,但只要我們有堅持不懈的意志和毅力,和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就一定能夠實現美好的理想。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12

上學期的課文中,我最喜歡第22課《滴水穿石的啟示》,因為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做事情只要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課文介紹的我國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現代著名畫家齊白石和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如何取得成功的故事,他們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之所以能成大事,靠的就是頑強的毅力和滴水穿石的精神。如果他們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就不可能在各自的崗位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們的成就,不僅使人類在歷史上又邁出了新的步伐,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滴水穿石是什麼呢?我認為,滴水穿石就是頑強的毅力和日積月累的決心,我的英語成績不太理想,成績總是上不去,就因為我沒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不能每天堅持刻苦學習英語。英語老師要求我們每天都要背誦單詞,還要背課文。如果我每天都按照老師的要求勤奮學習、日積月累,成績肯定就能提高。

如果我們也能像第22課《滴水穿石的啟示》里的滴水穿石那樣,還有什麼事情做不成呢?我們要銘記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總之,今後我一定要向水滴那樣,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13

我們今天學習了《滴水穿石的啟示》這一課,通過讀這篇文章,我想起了許多,也收獲了許多!

那是一兩個星期前的一節體育課,老師一上課就說:同學們,我們今天還是練習斜身引體向上,不過這次我們來挑戰一下自己的極限!怎麼樣?我們高興極了,都說:好好!沒問題!三組同學,上!隨著體育老師的一聲令下,我們朝氣蓬勃地上陣了!我們一開始還是快速地做,結果過了一會兒,徐偉佳霓就下去了,她下去時,我才正好做了85個。但此時,我的手已是麻麻的了。可我心中在想:如果幹一件這么小事這么的不能堅持,選擇半途而廢,那什麼時候才能辦好一件事?所以,我選擇了堅持!聽著同學們對我的鼓勵聲、加油聲,又讓我有了堅持了下去的動力!一百!我還在做著,雖然腿已經麻了,酸了,但我依舊在堅持,我的腦海中只出現了兩個字:堅持!過了一小會,我實在堅持不住了!於是手輕輕的離開了單杠。

下去之後,我在想,如果每一件事別人放棄了,我也放棄,那還能幹什麼呢?所以,干一件事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恆!如果沒有了耐心和毅力還有堅持,將會一事無成!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14

今天我們學習了《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這篇課文主要由安微廣德太極洞內滴水穿石這一奇觀的由來。告訴我們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一定能夠實現美好的理想。

文中舉了三個中外名人的成功事例。首先舉了明代著名的醫葯學家李時珍為了編寫《本草綱目》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訪名醫,嘗草葯,終於經過了二十幾年的努力才寫出了葯學巨著《本草綱目》。

然後例舉了美國的發明家愛迪生的故事,愛迪生從小就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幼年就自謀生計,雖然他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肯,但他從小就迷戀電學實驗研究,畢生孜孜不倦,竟擁有白熾燈、留生機、電影放咉機等一千多發明的專利權。

最後例舉了現代著名畫家齊白石的故事,在他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始終沒有停止過揮筆作畫,在齊白石的畫室里掛著他寫的一句話不教一日閑過即使到了晚年他也堅持著每天作畫。

從這三位名人的故事中我知道了只要堅持不懈,就會取得成功。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後感15

老師帶領我們學完了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主要講,在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有一塊狀如卧兔的石頭,石頭正中有一個光滑圓潤的小洞,它是怎麼形成的呢?

原來在這一塊石頭的上方,有水滴不斷地滴落下來,而且總是滴在同一個地方,這水滴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它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什麼事情都能做成了。

文中還舉了幾個名人的例子:李時珍從小立志學醫,經過二十多年才寫出了《本草綱目》;愛迪生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但他畢生孜孜不倦,最後竟擁有一千多項發明專權;還有現代著名的書法家齊白石,他在自己的畫室里掛著他用來自勉的條幅不教一日閑過,正是因為齊白石老人的不懈努力,他的書法才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他們都是擁有著這一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把一塊塊頑石給滴穿了,我們在學習中也要學習這一種精神,在遇到不懂不會的問題時要虛心請教、或是從網上查找,直到弄明白為止。我們在很多地方都要這樣,所以我們要記住,目標專一不要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❺ 有沒有像「談遷」一樣不被厄運擊垮的人

希望對你有幫助蘇武概述
蘇武,中國西漢大臣。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死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人物簡介
蘇武(前140—前60)中國西漢大臣,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早年以父蔭為郎,稍遷中廄監。天漢元年(前100)拜中郎將。當時中原地區的漢朝和西北少數民族政權匈奴的關系時好時壞。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權新單於即位,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帶了許多財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准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於。
最初,單於派衛律向蘇武游說,許以豐厚的奉祿和高官,蘇武嚴辭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單於命人把蘇武關入一個露天的大地穴,斷絕提供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里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過了好幾天,單於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
單於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但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於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於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去。」
與他的同伴分開後,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在這里,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和一小群羊。蘇武每天拿著這根使節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上面的裝飾都掉光了,蘇武的頭發和胡須也都變白了。
當時在貝加爾湖,蘇武牧羊達十九年之久。十幾年來,當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於已去逝了,就是在蘇武的國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兒子繼任皇位。這時候,新單於執行與漢朝和好的政策,漢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蘇武接回自己的國家。
後來,漢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區,終於得知蘇武依然健在,於是揚言說,漢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隻大雁,雁的腳上系著帛書,帛書中清楚地寫著蘇武在北方的沼澤之中。單於只好把蘇武等九人送還。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於回到了長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謀反,蘇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來關系很好,加上他的兒子也參與其中,蘇武被罷官。昭帝死後,蘇武因為參與了擁立漢宣帝,被賜爵關內侯。
與偉人蘇武有關的故事
蘇武字子卿,年輕時憑著父親的職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從,並逐漸被提升為掌管皇帝鞍馬鷹犬射獵工具的官。當時漢朝廷不斷討伐匈奴,多次互派使節彼此暗中偵察。匈奴扣留了漢使節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批人。匈奴使節前來,漢朝廷也扣留他們以相抵。
公元前一○○年,且鞮單於剛剛即位,唯恐受到漢的襲擊,於是說:「漢皇帝,是我的長輩。」全部送還了漢廷使節路充國等人。漢武帝贊許他這種通曉情理的做法,於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單於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他的好意。蘇武同副中郎將張勝以及臨時委派的使臣屬官常惠等,加上招募來的士卒、偵察人員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裡,擺列財物贈給單於。單於越發傲慢,不是漢所期望的那樣。
單於正要派使者護送蘇武等人歸漢,適逢緱王與長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內部謀反。緱王是渾邪王姐姐的兒子,與昆邪王一起降漢,後來又跟隨浞野侯趙破奴重新陷胡地,在衛律統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劃綁架單於的母親閼氏歸漢。正好碰上蘇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漢的時候,一向與副使張勝有交往,私下拜訪張勝,說:「聽說漢天子很怨恨衛律,我虞常能為漢廷埋伏弩弓將他射死。我的母親與弟弟都在漢,希望受到漢廷的照顧。」張勝許諾了他,把財物送給了虞常。
一個多月後,單於外出打獵,只有閼氏和單於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餘人將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們的計劃報告了閼氏及其子弟。單於子弟發兵與他們交戰,緱王等都戰死;虞常被活捉。單於派衛律審處這一案件。張勝聽到這個消息,擔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說的那些話被揭發,便把事情經過告訴了蘇武。蘇武說:「事情到了如此地步,這樣一定會牽連到我們。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對不起國家!」因此想自殺。張勝、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張勝。單於大怒,召集許多貴族前來商議,想殺掉漢使者。左伊秩訾說:「假如是謀殺單於,又用什麼更嚴的刑法呢?應當都叫他們投降。」單於派衛律召喚蘇武來受審訊。蘇武對常惠說:「喪失氣節、玷辱使命,即使活著,還有什麼臉面回到漢廷去呢!」說著拔出佩帶的刀自刎,衛律大吃一驚,自己抱住、扶好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醫生。醫生在地上挖一個坑,在坑中點燃微火,然後把蘇武臉朝下放在坑上,輕輕地敲打他的背部,讓淤血流出來。蘇武本來已經斷了氣,這樣過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著,用車子把蘇武拉回營帳。單於欽佩蘇武的節操,早晚派人探望、詢問蘇武,而把張勝逮捕監禁起來。
蘇武的傷勢逐漸好了。單於派使者通知蘇武,一起來審處虞常,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劍斬虞常後,衛律說:「漢使張勝,謀殺單於親近的大臣,應當處死。單於招降的人,赦免他們的罪。」舉劍要擊殺張勝,張勝請求投降。衛律對蘇武說:「副使有罪,應該連坐到你。」蘇武說:「我本來就沒有參予謀劃,又不是他的親屬,怎麼談得上連坐?」衛律又舉劍對准蘇武,蘇武巋然不動。衛律說:「蘇君!我衛律以前背棄漢廷,歸順匈奴,幸運地受到單於的大恩,賜我爵號,讓我稱王;擁有奴隸數萬、馬和其他牲畜滿山,如此富貴!蘇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這樣。白白地用身體給草地做肥料,又有誰知道你呢!」蘇武毫無反應。衛律說:「你順著我而投降,我與你結為兄弟;今天不聽我的安排,以後再想見我,還能得到機會嗎?」
蘇武痛罵衛律說:「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兒子,不顧及恩德義理,背叛皇上、拋棄親人,在異族那裡做投降的奴隸,我為什麼要見你!況且單於信任你,讓你決定別人的死活,而你卻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漢皇帝和匈奴單於二主相鬥,旁觀兩國的災禍和損失!南越王殺漢使者,結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殺漢使者,自己頭顱被懸掛在宮殿的北門。朝鮮王殺漢使者,隨即被討平。唯獨匈奴未受懲罰。你明知道我決不會投降,想要使漢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滅亡的災禍,將從我開始了!」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於。單於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裡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卧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日不死。匈奴以為他是神仙,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
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氂牛尾毛全部脫盡。一共過了五、六年,單於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獵。蘇武會編結打獵的網,矯正弓弩,於靬王頗器重他,供給他衣服、食品。三年多過後,於靬王得病,賜給蘇武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圓頂的氈帳篷。王死後,他的部下也都遷離。這年冬天,丁令人盜去了蘇武的牛羊,蘇武又陷入了窮困。
當初,蘇武與李陵都為侍中。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訪求蘇武。時間一久,單於派遣李陵去北海,為蘇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機對蘇武說:「單於聽說我與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來勸說足下,願謙誠地相待你。你終究不能回歸本朝了,白白地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你對漢廷的信義又怎能有所表現呢?以前你的大哥蘇嘉做奉車都尉,跟隨皇上到雍的棫宮,扶著皇帝的車駕下殿階,碰到柱子,折斷了車轅,被定為大不敬的罪,用劍自殺了,只不過賜錢二百萬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隨皇上去祭祀河東土神,騎著馬的宦官與駙馬爭船,把駙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騎著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殺。我離開長安的時候,你的母親已去世,我送葬到陽陵。你的夫人年紀還輕,聽說已改嫁了,家中只有兩個妹妹,兩個女兒和一個男孩,如今又過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長久地像這樣折磨自己!我剛投降時,終日若有所失,幾乎要發狂,自己痛心對不起漢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宮,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過當時我李陵呢!並且皇上年紀大了,法令隨時變更,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有十幾家,安危不可預料。你還打算為誰守節呢?希望你聽從我的勸告,不要再說什麼了!」
蘇武說:「我蘇武父子無功勞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官職升到列將,爵位封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親近之臣,常常願意為朝廷犧牲一切。現在得到犧牲自己以效忠國家的機會,即使受到斧鉞和湯鑊這樣的極刑,我也心甘情願。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兒子效忠父親,兒子為父親而死,沒有什麼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說了!」
李陵與蘇武共飲了幾天,又說:「你一定要聽從我的話。」蘇武說:「我料定自己已經是死去的人了!單於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麼就請結束今天的歡樂,讓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見蘇武對朝廷如此真誠,慨然長嘆道:「啊,義士!我李陵與衛律的罪惡,上能達天!」說著眼淚直流,浸濕了衣襟,告別蘇武而去。李陵不好意思親自送禮物給蘇武,讓他的妻子賜給蘇武幾十頭牛羊。
後來李陵又到北海,對蘇武說:「邊界上抓住了雲中郡的一個俘虜,說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喪服,說是皇上死了。」蘇武聽到這個消息,面向南放聲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達幾月之久。
漢昭帝登位,幾年後,匈奴和漢達成和議。漢廷尋求蘇武等人,匈奴撒謊說蘇武已死。後來漢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請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見到了漢使,原原本本地述說了幾年來在匈奴的情況。告訴漢使者要他對單於說:「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射得一隻大雁,腳上系著帛書,上面說蘇武等人在北海。」漢使者萬分高興,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問單於。單於看著身邊的人十分驚訝,向漢使道歉說:「蘇武等人的確還活著。」於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蘇武祝賀,說:「今天你還歸,在匈奴中揚名,在漢皇族中功績顯赫。即使古代史書所記載的事跡,圖畫所繪的人物,怎能超過你!我李陵雖然無能和膽怯,假如漢廷姑且寬恕我的罪過,不殺我的老母,使我能實現在奇恥大辱下積蓄已久的志願,這就同曹沫在柯邑訂盟可能差不多,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記的!逮捕殺戮我的全家,成為當世的奇恥大辱,我還再顧念什麼呢?算了吧,讓你了解我的心罷了!我已成異國之人,這一別就永遠隔絕了!」李陵起舞,唱道:「走過萬里行程啊穿過了沙漠,為君王帶兵啊奮戰匈奴。歸路斷絕啊刀箭毀壞,兵士們全部死亡啊我的名聲已敗壞。老母已死,雖想報恩何處歸!」李陵淚下縱橫,於是同蘇武永別。單於召集蘇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總共跟隨蘇武回來的有九人。
蘇武於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春回到長安。昭帝下令叫蘇武帶一份祭品去拜謁武帝的陵墓和祠廟。任命蘇武做典屬國,俸祿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官田二頃,住宅一處。常惠、徐聖、趙終根都任命為皇帝的侍衛官,賜給絲綢各二百匹。其餘六人,年紀大了,回家,賜錢每人十萬,終身免除徭役。常惠後來做到右將軍,封為列侯,他自己也有傳記。蘇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當初壯年出使,等到回來,胡須頭發全都白了。
蘇武歸漢第二年,上官桀、子安與桑弘羊及燕王、蓋主謀反,蘇武的兒子蘇元因參與上官安的陰謀,而被處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上官桀父子屢次把霍光的過失記下交給燕王,使燕王上書給皇帝,告發霍光。又說蘇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漢廷後,只做典屬國。而大將軍屬下的長史官並無功勞,卻被提升為搜粟都尉,霍光專權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謀反,被殺,追查處治同謀的人,蘇武一向與上官桀、桑弘羊有舊交,燕王又因蘇武功高而官小數次上書,替他抱不平,他的兒子又參與了謀反,主管刑獄的官員上書請求逮捕蘇武。霍光把刑獄官的奏章擱置起來,只免去了蘇武的官職。
過了幾年,昭帝死了。蘇武以從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參與了謀立漢宣帝的計劃,賜封爵位關內侯,食邑三百戶。過了很久,衛將軍張安世推薦說蘇武通達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遺言曾講到蘇武的這兩點長處。宣帝召來蘇武在宦者令的衙門聽候宣召。多次進見,又做了右曹典屬國。因蘇武是節操顯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日入朝,尊稱他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優寵他。蘇武把所得的賞賜,全部施送給弟弟蘇賢和過去的鄰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點財物。皇後的父親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樂昌侯、車騎將軍韓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邴吉,都很敬重蘇武。
蘇武年老了,他的兒子以前被處死,皇帝憐憫他。問左右的人:「蘇武在匈奴很久,有兒子嗎?」蘇武通過平恩侯向宣帝陳述:「以前在匈奴發配時,娶的匈奴婦人正好生了一個兒子,名字叫蘇通國,有消息傳來,想通過漢使者送去金銀、絲綢,把男孩贖回來。」皇帝答應了。後來通國隨漢使者回到了漢朝,皇帝讓他做了郎官。又讓蘇武弟弟的兒子做了右曹。
蘇武活到八十多歲,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❻ 談遷的資料

談遷(1594~1657)

中國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 ,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佣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子史百家無不致力,對明代史事尤所注心。天啟元年(1621)始 ,以明實錄為本,遍查群籍,考訂訛誤,按實編年,序以月日,歷時6年,完成《國榷》初稿。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為內閣大學士高弘圖幕僚,為高弘圖和張慎言所器重,薦為中書舍人、禮部司務,參與修史,但不願以國之不幸博一官,力辭未就。清順治二年(1645)回原籍,增補《國榷》中崇禎、弘光兩朝史事。四年,全稿被竊,憤而重寫。十年,應弘文院編修朱之錫聘,攜稿赴京,探求公私著述,訪詢故明遺老,尤重邸報和公文等政府檔案材料,校補厘訂《國榷》。對清初賦役制度混亂繁重,曾上書戶部,建議「立法定製」、「輕徭薄賦」。十三年夏,南歸海寧。次年夏又應沈貞亨聘,去山西平陽(今山西臨汾)作幕,後卒於幕所。其他著述有《棗林雜俎》、《棗林外索》、《棗林集》等。
《棗林詩文集》,明清之際談遷撰。談遷(一五九四——一六五七);字孺木,號觀若,浙江海寧人,明末諸生,入清後以遺民終老。
談遷自幼聰穎好學,「舞象,入學為弟子員」,後又受「廩餼高等」。但在明朝末年經世致用學術風氣影響下,談遷生精力搜討撰術明代社會的治亂根源。他一生著述,除編年明史《國榷》外,還有方誌《海昌外志》、筆記《棗林雜俎》、《棗林詩集》等。
談氏家境清寒,交遊不廣,所有著作生前竟無一篇刊印,死後只有抄本流傳。在傳抄中難免鈍誤訛奪。更兼清代文網嚴密,學者為避清廷忌諱,抄寫時改動部分字句,甚至抽棄部分篇章,亦勢在難免,清代藏書家吳騫稱其所得變遷詩集一冊即非全豹,又稱談氏全集共十二卷。而今所見風家抄本,均為文四卷、詩一卷,與吳氏所稱相差甚遠,蓋為談遷全集之部分內容。
談遷重寫《國榷》zt
明末清初,年過半百的談遷把寫完的《國榷》藏於家中,不料被貪財的竊賊偷走。面對厄運,堅強剛毅的談遷沒有沉淪,決心重寫《國榷》。從此,談遷不管春夏秋冬、嚴寒酷暑,專心致志編撰《國榷》。為了史實,不顧年邁體衰,不顧日月風雨,堅持考證,堅持走訪知情人。數年後,辛勤的勞動終於換來了豐碩的成果,一部史料詳實的《國榷》完成了。談遷始終不渝的治學精神也和不朽的史書《國榷》一樣,留給後人一座豐碑。明末有位窮秀才,名叫談遷,決意博覽群籍、詳加考訂,編纂一部真實可靠的明朝信史。從1621年開始,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其中的艱辛苦不堪述。就這樣銖積寸累,再經考證取捨,且六易其稿,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七年之不懈努力,撰成了百卷巨著《國榷》。不料天有不測風雲。在1647年8月的一個夜晚,盜入家門,見別無他物,就把《國榷》手稿席捲而去。這時候,談遷已經53歲。面對沉重打擊,談遷不禁老淚縱橫:「噫,吾力殫矣!」但談遷並未就此沉淪,而是迅速從打擊中挺立起來,「吾手尚在,寧已乎!」就這樣,他重新踏上了「走百里之外,遍考群籍」之路。又經四年努力,終於第二次完成《國榷》初稿。這一年,談遷57歲。初稿之後是漫漫的校正之路。年,談遷有機會進北京為人作書記,結識了幾位著名藏書家。經過兩年半的辛勤查訪,又搜集到大量寶貴資料。返鄉之時,談遷在金錢方面一無所獲,唯「筐中錄本,殆千百紙」。他喜不自禁,連稱「余之北游幸哉!余之北游幸哉!」三十多年鍥而不舍的努力沒有白費,《國榷》全書一百零八卷,凡五百萬言,為治明史者46所必讀。

談遷是個窮秀才,從運河返回故里一年多後就去世了,《北游錄》成書後沒有刊刻,只有抄本流傳於世。1947年北京大學教授鄧之誠從傳抄本轉錄《北游錄》,隨筆勘正,寄希望於「好事者能付之梓」,直到書成三百多年後的1960年始有中華書局首次出版。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編修的地方誌,大都把古今名人紀詠當地的詩文作為附錄。可是,翻看當年談遷經過並紀詠的棗庄區域的古今志書,都沒有附錄談遷的詩文。原因是清代、民國初年編修史志的前人大都沒有看到《北游錄》,所以沿運河的地方誌便沒有收入談遷的有關紀詠,後人修志多看的是前人的地方誌書,談遷的《北游錄》雖出版了40多年,至1997年已是第三次印刷,知之者依然甚少。談遷兩次在運河船行,共二百多天,每天他都細心訪問船夫、里老,察看碑記石刻,記錄了有關京杭運河的眾多資料,除嘉興至杭州段運河外,幾乎每處都有他的紀詠。
年閏六月甲子,談遷赴約客居嘉興,5日後與朱之錫沿運河北上,舟行66天至江蘇邳縣、山東嶧縣界。自台兒庄舟行7日至濟寧州,再行17日至臨清,又3日至德州城。此次北上,自嘉興至北京約120天,在運河山東段舟行27天。談遷在北京生活了兩年多的時間,於1656年(順治十三年)早春,從運河乘船返回故里。這次在運河舟行共107天,其中在山東段約50天。往返途中,談遷在運河山東段賦詩40餘首。
談遷北游南返京杭運河,用心收集沿途資料,不辭勞苦。同行北上的朱之錫在《北游錄》序中說,談遷沿途或聽或看,軼事新聞,一堵斷牆,一塊殘碑,都認真考究。因此,他對明末清初有關京杭運河資料的收集整理較為翔實,是研究運河文化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
京杭運河從北京至杭州全長約1800公里,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6個省市,其長度相當於著名的蘇伊士運河的10倍,巴拿馬運河的22倍,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古老的大運河不僅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而且有著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它既是豐富多彩的旅遊文化資源,又是為民造福的水上黃金通道。研究京杭運河的歷史變化,探討保護和開發,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談遷的《北游錄》記述了清初京杭運河北京至嘉興的大量資料,研究運河文化應該感謝這位辛勤的史學家所做的貢獻。

❼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主要內容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記敘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艱難的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巨著《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原文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學家談遷。談遷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群書,尤其喜愛歷史,立志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但由於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買書,只得四處借書抄寫。

有一次,為了抄一點史料,竟帶著干糧走了一百多里路。經過20多年的奮斗,6次修改,談遷終於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5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què)》。

面對這部可以流傳千古的鴻篇巨制,談遷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可是,就在書稿即將付印前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裡,小偷溜進他家偷東西,見家徒四壁,無物可偷,以為鎖在竹箱里的《國榷》原稿是值錢的財物,就把整個竹箱偷走了。

從此,這部珍貴的書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轉眼之間化為烏有,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更何況此時的談遷已經是體弱多病的老人了。

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為他再也站不起來了,但厄(è)運並沒有打垮談遷,他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又回到了書桌旁,下決心從頭撰寫這部史書。

經過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書的初稿。為了使這部書更加完備、准確,59歲的談遷攜帶著書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時間,他四處尋訪,廣泛搜集前朝的逸聞,並親自到郊外去考察歷史的遺跡。他一襲破衫,終日奔波在撲面而來的風沙中。

面對孤燈,他不顧年老體弱,奮筆疾書,他知道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又經過了幾年的奮斗,一部新的《國榷》誕生了。新寫的《國榷》共104卷,500萬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談遷也因此名垂青史。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

(7)老電影談遷擴展閱讀

談遷生於一五九四年死於一六五七年。他是我國古代明末清初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的祖籍為汴梁,也就是如今我們所說的開封地帶。他的家境極其的貧寒。但是他卻從來都沒有抱怨過,反而是奮發圖強,立志在將來要做出一番作為。

他從很小的時候,便很喜歡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書籍,並且對於歷史類的書刊是尤為的喜愛。但是由於他家庭條件的不足,他根本無法暢快的看各種書籍,要看的書籍只能夠去向別人借,然後自己在進行抄寫才能夠無後顧之憂的看。

而伴隨著宋室南渡,他也在鹽官西南的一個村莊定居,後來由於洪澇災害,又再次搬遷至如今海寧的寧馬橋這個地方。

談遷的一生都沒有做過一官半職,維系生活的費用全靠著他抄寫所得來的那點費用。生活的極其艱難。但是,盡管如此,他卻沒有被繁瑣且毫無章程的艱苦生活所打垮。仍然保持著他的夢想,自學成才,一個人寫史。

並且在他經過多年的努力之下,完成了一部有著四百多萬字的擁有巨大歷史意義的書籍——《國榷》。

因為《國榷》這部記載了許多在明朝時候的真實歷史史實的書籍,他自己也從此名垂青史。由他所編寫、經過他多次修改過的這部書籍,記錄了很多在明朝時候避而不談的事情,很多都是當時的歷史社會所不能允許的,被被看作是有違道德倫常,邪門歪道,為此甚至還將《國榷》設為禁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談遷

❽ 關於「談遷」與《國榷》

談遷(1594~1658)。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今海寧馬橋)。遠祖即生活在這種國破之時,自己也是生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你,馬橋人。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改名「遷」,寄託了對歷史、對自己的一種境遇,當然也有可能是追尋大歷史家司馬遷的意思。當代就有一個外國研究中國歷史的人取漢名叫「史景遷」。(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喬納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維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來維護生活。用我現在的話說,是真正獻身學術的人,自學成才,然後私人寫史。不計報酬,不慕虛名,貧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氣、很有節氣、很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談遷博鑒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編撰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餘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500萬言,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發憤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搜集明朝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今臨汾)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客地。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劇場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游錄》、《西遊錄》、《史論》、《海昌外志》等。

《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無法流傳。直至建國後,里人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108卷,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萬字的巨著《國榷》。。豈料兩年後,清順治四年(1647)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順治十年(年),60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搜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

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這個小偷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可惡的小偷!小偷無非時盜些銀錢衣物,然而這個貧寒的家沒有給小偷驚喜,於是他順手拿走了談遷的書稿,算是泄憤吧。這是一個「史家」二十六年的嘔心瀝血啊,這個小偷,改殺!如果我有歷史的審判權,我就去捉了這個小偷,讓他償還談遷的「心血」,這是無價的心血啊!我們完全可以理解談遷在書稿被盜後的痛苦,一個貧寒一生,終其所能才完成書稿的53歲的老文人,這個打擊無疑是天大的!談遷發出這樣的感嘆:噫,吾力殫矣!文人的堅韌這個時候起了作用,談遷迅速從沉淪終走出,說道:吾手尚在,寧已乎!
命運對這個老人,何其不公也!嗚呼!
這個小偷的「盜品」還不如縱橫江湖的大盜,那個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順治十四年,談遷逝世前不久,他應同鄉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錢大球去山西平陽,路過山東聊城一帶,碰見兩個強盜持刀打劫。談遷鎮定自若說道:「我們都是讀書人,箱子里都是破書,那裡來的錢財?」強盜見狀抱拳說「驚動」而去。

可見,這兩個強盜比起那個卑劣的小偷,可愛多了!
二,談遷的節操,作文和拒文:
談遷一直是考給別人抄寫謀生的,這是很艱苦的。盡管艱苦,他也從不為錢財和骨氣而放棄自己的原則。
崇禎十五年冬,有商船從日本走私人參,價值十萬金。在海寧登陸,前往嘉興。邑令劉憲模抓了私販,但不上報,企圖侵吞這批人參,肯托談遷寫信給浙江巡撫,買通關節。談遷認為此時重大,隱瞞不住,拒絕寫信,後果然事情敗露,劉憲模被罷官。
順治十二年,談遷在北京。自己的同鄉,新科的進士楊雍建托談遷的老友沈仲嘉,轉求談遷代擬兩份信稿。談遷很不情願的答應了。後來楊雍建又派人來找他,談遷一口拒絕了。在日記中寫道:我年紀老了,不受年輕人的侮辱。姓楊的雖然是海寧同鄉,卻讓我干著干哪。無非是仗著自己的進士頭銜,你做你的高官,我當我的窮書生,我們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卻肯為一些人寫東西,不計報酬。史可法在揚州督師的時候,那篇《史相國誓師文》就出自談遷之手。此外,還為史可法擬過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閱讀全文

與老電影談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電影父親劇情演講 瀏覽:554
優酷怎麼可以無廣告看電影 瀏覽:534
老師教你談戀愛電影 瀏覽:205
騰訊電影沒字幕 瀏覽:704
螢火計劃科幻懸疑電影 瀏覽:125
劉邦新電影 瀏覽:495
國家管理電影為什麼那麼嚴 瀏覽:171
我一定要讓他幸福是哪個電影 瀏覽:962
好看的懸疑美國電影 瀏覽:310
城市獵人電影全集國語版在線觀看 瀏覽:366
侍應生電影簡介 瀏覽:81
電影三個孩子奇普 瀏覽:816
非常好看抗日電影 瀏覽:466
黑社會題材粵語電影 瀏覽:464
影片劇情是拍攝電影 瀏覽:377
閩南青春電影 瀏覽:52
香港電影女主死了等未婚夫 瀏覽:480
人體雕塑電影完整驚悚中文版 瀏覽:606
電影幺幺結局 瀏覽:54
趙又廷演啞巴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