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後天》里有哪些是正確的地球科學知識
為了達到嘩眾取寵,忽悠觀眾的目的,電影《後天》描述的絕大多數場景都是毫無根據和聳人聽聞的偽科學。第一,氣候的確會發生變化,史前已經發生過很多次冰期-暖期的周期變化,但這個變化是漸變的,至少是百年尺度的漸變,絕不是像《後天》所說幾天之間全球發生幾十度的急劇降溫,這在古氣候研究中從來沒有發現過。第二,氣候變化到底是人為因素作用大,還是自然本身周期性節律影響更大,至今尚無絕對的定論。事實上,我們今天仍然處在最後一次冰期的末期,就算沒有人類排放溫室氣體,今後地球仍然會按著既定趨勢朝著繼續變暖的方向發展而不是急劇降溫。最後,即使地球上完全沒有人類(實際就在1萬年前,人類對氣候的影響就是微乎其微的),地球氣候也在發生周期性的劇烈變化,在這種全球尺度甚至星際尺度變化發生時,即使今天掌握了各種高科技的人類使盡吃奶的力,也會無能為力的,人類的選擇恐怕就是積極地去適應,而不是試圖去改變。
《後天》就是一幫似懂非懂的科學盲利用人們的恐懼心理,拿偽科學來賺錢的作品而已。
2. 科幻電影中有哪些常識性或者科學性錯誤
普羅米修斯和銀河護衛隊中,在飛船里有重力,但是無法解釋。鋼鐵俠盔甲裡面沒有緩沖的東西,從高處掉下照樣會受傷,阿斯加德人生命力異常頑強。總之有一大堆,能解釋清楚就不叫科幻了,科幻就是在一定的科學基礎上進行的幻想
3. 看科幻小說或電影需要了解哪些基本知識
我認為看科幻小說或者是電影的話,其實需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知識,就是天文學以及地理學,還有物理學等等。
4. 看電影《火星救援》之前需要了解哪些基本的科學知識
▍火星風暴
故事的起因是火星上突然而來的風暴,風速高達每小時180公里,幾乎摧毀了讓隊員們離開火星的火箭,他們只好提前離開。據果殼網最新一期《科學棒棒棒》主編徐來介紹,火星上形成不了180公里時速的風暴,因為180公里時速的風暴相當15級的強台風。可是火星的大氣壓只有地球的1%,從風的動能來說只相當4級的風。這其實是電影的一個技術bug,雖然原著作者Andy·Weir知道這個問題,不過為了劇情需要他還是利用了這個bug。
▍火星日
月球的重力是地球的 6 分之一,而火星的重力乃地球 2.5 分之一,火星也有自轉與公轉,如果我們依據太陽運動來定義時間,那火星一天的時間為:24 小時 39 分鍾 35.24409 秒,比地球太陽日長 2.7%。因此使用火星日便是根據火星的生態作息來過生活。
▍火星上種土豆
在火星上種土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雖然男主是加州大學的植物學家,但是他並不擅長種土豆。種土豆不光需要活的土豆,還需要陽光、氧氣、二氧化碳和水。
目前科學界認為火星的土壤真的可以種蔬菜,不過要成功可不簡單,曾經有研究人員利用火星上探測器的數據,在地球上彷造火星的土壤,結果成功地讓植物發芽、生長,不過只活50天。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還需要養分,男主是一位植物學家,他看一眼真空廁所就找到了方法,因為糞便中微生物,可以得到植物所需要的養分和礦物質。不過,在火星上種土豆最重要的是:水!
▍水從哪裡來
男主為了種活土豆,他想到利用留下來的火箭燃料。火箭的燃料是「聯氨」(hydrazine,N2H4 )通過燃燒裡面的氫原子與周圍的氧氣結合,就會產生水:N2H4 + O2 → N2 + 2H2O。不過聯氨是傳統的火箭燃料,是有毒的物質,燃燒的過程一個不小心還會爆炸。所以男主沒有直接燃燒燃料,而是先用催化劑,把火箭燃料分離成了氮氣和氫氣。
我們知道氫氣和氧氣一起燃燒就會生成水,不過氫氣經常不能夠充分燃燒,會有小部分逃逸出來,聚集多了之後就會可能引發爆炸。不過男主馬特·達蒙反其道而行之,讓氧氣在氫氣中燃燒,為此他製作了一個設備,在其中充滿了氫氣,然後把氧氣一點點輸入進去,讓氧氣在氫氣中充分燃燒。但是他忘了自己呼出的氣體當中,也是包含氧氣的,這一點造成了後來的爆炸。最後他發現了這裡面的bug,戴上頭盔才解決這一bug。事實上,在Andy·Weir寫《火星救援》的時候,NASA就宣布了火星表面上有液態水,某些地區每到夏天就會有深色的「水漬」往山谷流下。
▍火星任務
NASA開展一次火星任務從開始到結束需要三年時間,前期需要大量的時間分成14次無人飛行任務運送物資到火星固定位置上。物資到位後,宇航員以常規方式進入地球軌道,乘飛船登上赫爾墨斯號。在准備期間,會有四次無人飛行任務為宇航員運送燃料和給養。一旦所有工作準備完成,宇航員就啟程飛向火星。花上數天時間,消耗大量化學燃料,將飛船送入火星軌道。進入火星軌道後,宇航員乘坐MDV(降落倉)抵達火星地表。他們結束31個火星日的任務後,MAV(返航倉)將他們送回赫爾墨斯號。
▍登陸火星
電影《火星救援》虛構了「Ares3號任務」搭載離子推進器的赫耳墨斯號飛船實現人類首次登陸火星。而離子推進器則是真實存在的科技,NASA位於格倫研究中心的電子推進實驗室,其」演進氙離子推進器"(簡稱NEXT)引擎,該7千瓦推進器旨在推動NASA未來的深空探測器,可達到時速32.1萬公里的推進力。"NEXT"的全稱為"NASA's Evolutionary Xenon Thruster",NEXT離子推進器是取代燃料火箭(工質),更適合太空飛行的(非工質)動力引擎。
▍火星救援難度
火星救援最困難的是如何離開火星表面。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想出了有去無回的殖民計劃,因為返航實在太難了。想想我們用來離開地球的火箭,那往往是非常巨大的;再比較一下月球登陸艙:小小的一隻盒子,就能飛離月球表面了。這就是重力和大氣造成的區別。當有人說起甲烷氧氣燃料,他們說的是從火星大氣中製造燃料的做法,這就是MAV(返航倉)起飛的方式,它先是在火星上降落,然後就待在那裡製造燃料。如果你能用火星大氣造出15000公斤的火箭燃料,那就相當於可以隨身少帶15000公斤燃料。
▍火星探測旅居者號
男主如何開著火星探測旅居者號駛過3200公里?主要是直接用太陽能板給蓄電池充電。同時為了保暖,男主做了一件被禁止的事情,就是挖出前幾次任務裝有2.6千克同位素鈈238的發電機,相當於一台大概1500瓦左右的取暖器。男主就是靠太陽能充電和鈈238的發電機取暖,駛過3200公里到了救援准備地點。
▍十六進制
16進制是計算機中數據的一種表示方法。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表示法不一樣。它由0-9,A-F組成,字母不區分大小寫。與10進制的對應關系是:0-9對應0-9;A-F對應10-15;N進制的數可以用0到(N-1)的數表示,超過9的用字母A-F。男主和地球圖片交流的時候為什麼要用16進制呢?不是還有二進制,十進制么?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編成代碼會比較短。畢竟火星到地球發張照片就要半個小時,所以如果用二進制0101寫不得寫死。而如果用26個字母呢?主角也說了,一個圓劃分得太細,不容分的清,造成信息誤讀反而減低效率。
▍星際通訊
電影中常常出現「用衛星來通訊」這個橋段,當然這件事情如果是只限定在地球上的話,從物理的角度來看是沒有錯的。我們行動電話所使用的通訊是透過無線電,基本上無線電只能夠直線前進,高山與大樓都會阻隔無線電訊號,所以地面上需要設立很多無線電基地台。就算沒有高山或大樓,地球本身也是球型,地球表面上就不可能有一條直線(不是弧線)把台灣與美國直接連起來。
所以就需要把訊號發射到天上的衛星,再從天上的衛星把訊號再傳到地球的另一邊。這種衛星就是通訊衛星,通常在地球的同步軌道上,同步衛星在地球赤道面上繞一圈24小時,與地球自轉時間相同,所以從地面上來看,相對於地球上是靜止在同一位置。
只要是同步衛星的訊號范圍內,就可以在任何一個時間做通訊。本片的場景包函了火星與地球,理論上火星與地球可以經由地面上的天線站,經由無線電訊號的傳送直接聯絡、也可以讓地面上的天線站透過火星與地球中間的衛星傳遞無線電訊號來聯絡。無線電訊號基本上是走直線的,因為火星與地球都會自轉,地面天線站隨著火星與地球的自轉,轉到無法讓無線電順利的傳送時,火星和地球就無法聯絡了。
▍中國宇航局在救援中的作用
中國宇航局主要作用是,將中國的太陽神火箭協助美國把愛麗絲號(MAV,男主最後回來的座駕)送到火星,NASA總結出兩份計劃:一是把愛麗絲號直接用太陽神送到火星,讓瓦特尼等到戰神四號的組員抵達;二是把愛麗絲號送到正在減速的哈美斯號(Hermes),並讓其加速,進行重力助推前往火星,把男主接走。NASA選擇了第一個,但有人秘密地把計劃二的內容告知戰神三號的組員,並在全員贊成的情況下告知控制中心,讓他們發射火箭,把愛麗絲號送上來。
▍為什麼要盡可能扔掉返航倉的東西
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研究員發現:因哈美斯號進行重力助推後速度較快,只能進入較高軌道,而上升載具要載著一個人到達這個高度,必需減掉五千公斤的質量。因此,他們指示瓦特尼到達後把鼻錐、窗戶、控制台、座椅等等拆掉,僅剩下一張椅子和船殼,並從哈美斯號遙控升空。
5. 什麼是科學影像作品
科學影像作品,就是指的利用DV影像技術,拍攝青少年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製作完成的能夠體現科學探究、DV技術、人文精神的視頻短片。
科學探究是青少年科學微電影的核心。作品時長為5~8分鍾。
比如說科學探究紀錄片自己科學微電影。
1.科學探究紀錄片:作者要以一個生活現象、科學現象或科學原理為創作選題,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加工和展現。作品內容須客觀、真實,不能虛構,並能夠以藝術的影視手段引發人們對科學的思考。
2.科學微電影:作者可以以科學知識為內核,創作富含科學內容的劇情故事進行拍攝,情節可虛構。微電影講述的故事應該完整、生動,具有較高的觀賞性。
6. 推薦有科學知識的電影!!!
紀錄片,冰凍星球,蟲霸天下,最後的香閣里拉,埃及對人類的貢獻,美劇科學大爆炸,實習醫生格雷,二戰紀錄片,風塵核爆
7. 推薦科幻電影(要有關於科學知識的)跪求呀,高手幫忙呀
你所說的是硬科幻電影。
《創世紀2》、《星際迷航》都不錯。
建議看看這些電影的科學背景,都是根據現有科學基礎推論的。
8. 科幻片《湮滅》上映,觀看需要知道哪些知識點
搞懂這9個問題 你就明白《湮滅》為何是科幻神作
米洛2018.04.13來源:1905電影網
看完《湮滅》,我不禁聯想到去年年初上映的《降臨》。不同於一般的外星人科幻,他們都在用一種沉鬱克制的講故事方式,沖擊著觀眾的既定思維,激發起漣漪般的哲思。
《湮滅》中沒有具體形態,沒有蛋白質、氨基酸的能量體似乎在警醒著人類那些引以為傲的文明和進化史在浩瀚的宇宙中可能僅僅是滄海一粟,在更高級的文明面前,可能渺小到不值一提。
[1905電影網]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9. 電影微觀世界中蘊含的科學知識
《微觀世界》是由克勞德·紐利迪薩尼、 瑪麗·佩萊諾聯合執導的紀實片。該片利用特殊的微觀攝影機,捕捉了昆蟲世界的奧秘。
該片蘊含的科學知識主要包括自然界的萬物共生,物種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和生物多樣性等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