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熱門電影 > 老電影特徵

老電影特徵

發布時間:2022-09-22 21:04:26

❶ 九十年代中國電影特點

20世紀中國,歷演了一幕幕驚天動地的歷史戲劇。在百年歷史上,這最後的10年,也許算不上驚心動魄,似乎也沒有出現像千年轉折那樣的歷史里程碑,人們在令人眼花繚亂的高速旋轉中,不斷忘卻的同時甚至還來不及產生新的記憶。

❷ 請問中國二十年代電影有什麼藝術審美特徵

二十年代的中國電影類型,尚處於類型形態的初始階段,由於是以
風潮的形式出現,決定了其最顯著的特徵:即不成熟性。與同時期的美
國電影類型相比,不論就其人物型造、主題,還是沖突的展開,都沒有
達到一種高度的自覺。
二十年代中國的電影類型一經產生,便顯示了它強大的功能作用,
具體表現在如下幾點:
1、由於類型的存在, 使二十年代中國影片的創作隊伍得以形成並
迅速獲得發展。
2、促進了電影觀念與技術的進步。 使電影製作人員其本身素質獲
得了空前的提高,電影觀念的逐漸成熟(如擺脫戲劇化)以及電影技術
研究上的飛速發展,二十年代後期出現的神怪片電影特技的運用,便證
明了這一點。
3、使公眾消費更為順暢,文化深入人心, 將社會民主化程度加以
擴大。
4、 使二十年代的中國人產生了一種凝聚力:社會片通過家的重新
建立,穩固了危機中的社會秩序;愛情片通過青年男女的結合,完成了
秩序的沿續,宣揚了封建的忠貞觀念;家庭倫理片通過倫理的再次整合
,穩固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
二十年代的中國電影類型意識形態效果的獲取,實際上是對正統思
想的認同,不能僅僅把它視為一種文化現象或商業現象,實際上是整個
二十年代主流意識形態在大變革之前的一次「類化」,在觀眾和意識形
態機器之間起了調節作用。
由於類型的存在,使得二十年代的電影創作顯得生機勃勃,雖然還
不很成熟,但正是由於類型的運動,才使得三十年代的中國電影類型形
態漸趨成熟並最終得以形成。
二十年代的中國電影類型,雖處於初始形態,但功不可沒!

❸ 舊好萊塢電影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舊好萊塢電影創作遵循著一種戲劇電影的美學原則,其基本特徵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戲劇化的故事結構,類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

一、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的沖突,故事結構完整封閉,故事發展逐次遞進直到結尾的高潮並總離不開大團圓的結局。如《卡薩布蘭卡》《魂斷藍橋》。

二、在戲劇化故事情節結構模式確立之後,好萊塢經典敘事的人物形象構成也自然呈類型化的傾向。根據戲劇沖突原則,人物形象被確立為正反兩個陣營,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例如西部片總有代表正義和法律的警長及貪婪野蠻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對峙。

當然,在經典好萊塢敘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類型原則的大前提下又有無窮的取捨和 變化,但正反兩方人物所構成的戲劇沖突則是好萊塢永恆的法寶。


三、好萊塢經典敘事系統的核心是前面已經提到的連續性剪輯,連續性剪輯代表了好萊塢經典敘事的特徵,既是對戲劇化故事和類型化人物的發展,又是好萊塢製造夢幻和歡笑的基本前提。

因為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簡潔方便而又真實可信的銀幕世界。

由於經典敘事系統的剪輯旨在實現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別使用的順序便具有了特殊涵義:先是建制鏡頭展現整體環境和人物。

然後是中景的鏡頭交待人物的動作和反動作,再切入近景鏡頭(包括特寫)將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現給觀眾。

最後還得回到全景鏡頭來結束段落敘事或重建新的時空關系。

四、好萊塢大團圓結局作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好萊塢主流影片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簡單來說,其有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是循環型或封閉型故事結構;其二是達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結局。

例如在奧遜.威爾斯的不朽傑作《公民凱恩》開始時,鏡頭從報業大亨極盡豪華的「天堂庄園」的大門和大門上「禁止入內」的警告牌緩緩移入,最後則用一個慢慢拉出庄園大門的反向鏡頭結束全片,在影片的敘事結構和鏡頭語言上完成了封閉型的循環。

(3)老電影特徵擴展閱讀:

20世紀30—40 年代是美國好萊塢的全盛時期,這期間在好萊塢影片創作中占統治地位的是類型電影,類型電影就是按照不同的類型(或樣式)的規則要求創作出來的影片,實質上它是一種藝術產品標准化的規范。

這種規范的電影的實質就是運用一切能夠抓住觀眾視覺和心理的電影表現程式,它常常要比個人構思的有意識追求藝術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觀眾的興趣和道德標准。

類型片是好萊塢製片制度的產物,它從商業和票房的角度進行影片生產,並在大量的藝術實踐中建立並完善了一套電影創作方法。

類型片的主要特徵體現為:

1. 情節公式化

2.人物定性化

3.銀幕敘事標准化(類型片大都採用單一的線性結構,以時空轉換為順序,以事件發展為線索,較少使用閃回,交叉蒙太奇手法,而著重講述單向發展的故事)

4.視覺形象圖解化(如古堡或塔樓象徵危險,幽暗的森林隱藏著災難,實驗室里汩汩作響的試管則孕育著罪惡等)

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代的發展經歷了形成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復興期則出現在新好萊塢時代。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包括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恐怖片等。

50年代到60年代,由於電視產業的發展以及其他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方面的原因,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出現了衰退。

❹ 20世紀的影視有哪些最明顯的特徵啊

1、用綜合的方式實施藝術創造與傳達。

含:內容上的綜合展示;形式上的綜合手段;創作上的綜合表達;接受上的綜合美感。其效應是豐富性,無所不包。一切其他藝術的審美優點均為所用,但不是機械拼合,而是有機融合,服從自身目標,從而成為其實體的有機組成部分。

2、直觀形象強似實際生活表象。

由直觀性而來,但其能量獨一無二。要在:實感,質感;無所不至,無所不能;既現實又超現實;以一個假定性的宏觀前提,實現自己迄今為止唯一的在這方面的巨大的效應。旨在紀錄式地再現生活情景,使觀眾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傳統電影的特點

傳統的電影剪輯是真正的剪接。拍攝得到的底版經過沖洗,要製作一套工作樣片,利用這套樣片進行剪輯,剪輯師從大量的樣片中挑選需要的鏡頭和膠片,用剪刀將膠片剪開,再用膠條或膠水把它們粘在一起,然後在剪輯台上觀看剪輯的效果。

這個剪開、粘上的過程要不斷地重復,直到最終得到理想的效果。這個過程雖然看起來很原始,但這種剪接卻是真正非線性的。剪輯師不必從頭到尾順序地工作,因為他可以隨時將樣片從中間剪開,插入一個鏡頭,或者剪掉一些畫面,都不會影響整個片子。

❺ 5060年代國產電影特徵

黑白電影,革命化、很多是抗日、抗國民黨一類的革命斗爭片。比如烈火中永生、永不消逝的電波、狼牙戰五壯士、小兵張嘎一類,也有一些反應當時人民生活的喜劇電影,比如李雙雙、今天我休息、滿意不滿意等,還有驚險反特片,也就是現在的諜戰片,比如羊城暗哨、秘密圖紙、冰山上的來客等,還有愛情片,比如五朵金花、阿詩瑪等,總之那是個百花齊放的年代,電影片種比現在還多,也有很多經典。到文革以後就只剩革命電影和樣板戲了。

❻ 香港七八十年代電影特點

1、趕時間:領銜主演的明星同唱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2、飛紙仔: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3、第二組制度:由於香港武術指導的經驗豐富、十分專業,王晶這樣的導演經常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的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這樣,一部普通的商業片同唱之用十幾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製作,則會在武術指導這個組下面繼續啟用「子組」(第一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組武指)。說到香港電影的這種工業特徵的形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那時香港「新浪潮」風起雲涌,不少新銳製片公司紛紛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壟斷地位,而邵氏經營多年的「東方好萊塢」片廠制度及風格亦由此逐漸沒落。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呈現「三魁報春、百花齊放」的興旺局面,從籌劃到攝制再到公映收成本,電影工業流程更呈現出香港獨有的迅速、機動、靈活、即興的特徵。這一特徵既為香港電影走向極盛奠定基礎,又為香港電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筆。若檢討香港電影衰落根源,創作過於即興投機當是禍因之一。昔日港片興盛時,是檔期等片的盛況:香港影人多是同時身兼數組戲,只管悶頭拍就是,完全不必擔心賠本。即興、靈活、迅速、投機的拍攝優勢亦成為了香港電影產量劇增、質量驟降的重要禍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時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檔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賠無賺。明星趕檔期、編劇飛紙仔的情況只出現在少數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電影的產量也逐年縮小,由當年的年產兩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產三四時部。
具體案例:《英雄本色》及《英雄好漢》、《江湖情》。1986年《英雄本色》創了票房紀錄,於是1987年徐克開始拍攝續集,徐克讓吳宇森帶領周潤發、石天去美國拍攝,自己則指導狄龍、張國榮演出香港的部分,並且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吳宇森在美國導的那一部分《英雄本色續集》根本沒有劇本,只有故事大綱,然而影片上映時卻仍然斬獲了2200萬票房。《英雄本色》及續集的票房大旺,惹動了向氏兄弟找麥氏兄弟跟風拍攝黑幫英雄片。

❼ 簡述世界早期電影的特點

電影誕生在1895年,法國里昂照相器材廠廠主奧古斯特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運用「視覺暫留」原理,成功地製成電影放映機。同年年底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科技代表大會」上展出,並演示了自己的作品,從而宣告電影的正式誕生。電影從它誕生的那一時刻開始,便作為一種特殊的公眾藝術,以它運動與變化著的光、影,以及後來發展的聲、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盧米埃爾兄弟所攝制的影片,主要是基於他們所強調的復現功能而出現的,其電影主要的特點在於記錄生活,但無太多的表現手法,不久這種單純復現和記錄生活的表現方式開始漸漸的讓觀眾對電影失去了興趣。

梅里愛一開始是盧米埃爾電影的模仿者,但最終卻形成了自身的與盧米埃爾截然不同的風格,成了電影美學中的表現美學的源頭。梅里愛對電影突出的貢獻在於對電影特效攝影的探索,認識到電影有突破時空束縛的無限的可能性,將電影從平凡、枯燥敘述中解脫了出來,為電影附上了科幻與特效的色彩。下面我想談談奠定他在電影史中地位的經典作品《月球旅行記》的特點及對後這部電影拍攝於1902年,是一部具有非凡想像力的幻想片,也是梅里愛的電影藝術達到頂峰的代表作。影片的內容是描寫一批穿著星相學家服裝的天文學家決定到月球上去探險。他們來到一座復雜而奇特的機器工廠,在一群漂亮的女海員幫助下,搬來一顆大炮彈。科學家們坐進炮彈里,猶如在一艘宇宙飛船中,炮彈被發射到月球上,那裡的仙女熱情地接待了這批科學家,引導他們興致勃勃地瀏覽沉寂而神秘的月亮風光。晚上,科學家們欣賞著仙女們神秘的舞蹈,她們分別代表著北斗星、金星、火星……等等星座的神靈。漸漸地科學家們進入了夢境,鑽進山洞裡去避寒,又遇到巨大的蘑菇、蜘蛛、多腳怪物和月亮神。歷盡險阻後,科學家終於逃出山洞,找出炮彈,飛離月球,重新落回到地球上的大海,他們在海底遨遊一番之後,安全地回到了出發地,這里正為他們建造一座永恆而奇特的塑像。

在這部電影中梅里愛利用了他熟練地各種技術(包括疊印、倒拍、三次及多次曝光合成照相等),添加進許多吸引人的幽默,讓人驚嘆的險情和一些幻想因素,並讓整部影片表現出了完整的故事情節。雖然這部影片才短短十幾分鍾,但卻充滿了精巧別致的特技、悠悠漫長的空間旅行、海底的奇花異草、外星的火山洞穴、利己的科學家和迷人的姑娘等都直至今天都在使用的科幻片的必備元素,如果說像盧卡斯的《星球大戰》這樣的影片成了科幻的經典,梅里愛無疑則是開創了科幻的時代,可以當之無愧的被稱為「科幻電影之父」。

梅里愛一生拍攝了400多部電影,其中包括了很多著名的科學幻想作品,在不斷拍攝的過程中,他發現並開拓了攝影的基本特技:停機再拍、慢動作、溶暗、淡出、疊印和兩次曝光等。他首開使用舞台演員、布景、道具、服裝、化裝手段等方法進行攝影,開創了與L-盧米埃爾「捕捉自然」相對立的另外一種風格,並創造了真正的戲劇電影,第一次有系統地將絕大部分戲劇上的方法,如劇本、演員、服裝、化裝、布景、機器裝置,以及景和幕的劃分等等,都運用到電影中去,這些手段直到當代電影仍被廣泛採用著。

梅里愛雖然在最終破產中結束了他的電影歲月,但他對早期世界電影的發展和貢獻卻是功不可沒的。

來電影發展的貢獻:

❽ 誰知道中國十七年電影各個階段特徵和作品

1、革命歷史、英雄主義影片(軍事題材影片):20世紀五十六年代是英雄模範輩出的時代,也是英雄電影創作的大好時機,宣揚革命英雄主義的「十七年電影」不勝枚舉,尤以軍事題材居多。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南征北戰》、《中華女兒》、《鋼鐵戰士》、《翠崗紅旗》、《風暴》、《老兵新傳》(中國第一部寬銀幕影片)、《紅色娘子軍》、《紅日》、《燎原》、《霓虹燈下的哨兵》、《上甘甘嶺》、《戰火中的青春》、《英雄虎膽》、《永不消逝的電波》、《英雄兒女》、《回民支隊》、《海鷹》、《戰上海》、《東進序曲》、《苦菜花》、《南海潮》等,英雄人物傳記則有《雷鋒》、《趙一曼〉、《劉胡蘭》、《董存瑞〉、《狼牙山五壯士》、《白求恩大夫》,表現歷史人物事跡或歷史事件的有《聶耳》、《林則徐》、《甲午風雲》等。在戰爭敘事中融入健康的抒情場景,是「十七年電影」不少軍事題材影片至今魅力不衰的「奧秘」。如由新中國第一位女電影導演王蘋執導的《柳堡的故事》,以女性的視聽語言,述說了一段兵民之間的經歷,從而使人們對戰爭歷史的追憶平添出一份浪溫和溫馨。

2、名著改編的影片:這是「十七年電影」的主流之一,如《祝神速》(魯迅原著)、《林家鋪子》(茅盾原著)、《家》(巴金原著)、《龍須溝》(老舍原著),以及《早春二月》、《青春之歌》、《紅旗譜》、《革命家庭》、《暴風驟雨》、《小二黑結婚》、《烈火中永生》、《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其中《林家鋪子》是「十七年」諸多名著改編的方式成為銀幕經典的創作範例之一。影片傳達原中國古典美學神韻,始終是研究者們饒有興趣的。

3、驚險片:驚險片歷來是中國各時期電影創作最精彩的樣式之一,是當代中國形態較完備的「類型片」,「十七年電影」自然也不例外,出現了《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秘密圖紙》、《跟蹤追擊》、《鐵道游擊隊》、《羊城暗哨》、《51號兵站》、《國慶十點鍾》、《地下尖兵》、《徐秋影案件》、《冰山上來客》等一批作品,與現在大量的驚險動作片不同,「十七年電影」中的驚險片少有追逐和格鬥場面,但也出現了少數武術功夫片,如《飛刀華》、《林沖》等。

4、愛情片:這無疑是「十七年電影」中最為優美抒情的一個板塊,與當代愛情片相比,更顯得細膩、精緻、盡管有些「保守」,但十分動人,給人以美好向上的追求。代表作大多以民間傳說為題材,以喜劇、悲劇或音樂片的樣式出現。比如:集音樂、舞蹈和詩歌於一身的《阿詩碼》(楊麗坤主演)當屬中國愛情電影的巔峰作品之一;《劉三姐(黃婉秋主演)、《畫中人》(李憶蘭主演)等也是詩情畫意的精品之作。同時,一批現實題材的愛情片大量涌現,如《五朵金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

5、兒童片:「十七年電影」中的兒童形象從不「失真」,既堅強勇敢又天真可愛,其影片甚至吸引了許多的成年人,如:《祖國的花朵》、《小兵張嘎》、《雞毛信》、《小鈴鐺》、《英雄小八路》等。

6、體育片:競技體育的魅力被眾人傾倒,體育電影則藝術地再現了運動員的風采,如《女藍五號》、《水上春秋》、《冰上姐妹》、《女跳水隊員》等。

7、喜劇片:「十七年電影」中的喜劇片以輕喜劇和諷刺喜劇居多,演員表演到位,無矯揉造作,幽默詼諧,如《游園驚夢》(侯寶林主演)、《今天我休息》、《喬老爺上轎》、《李雙雙》、《魔術師的奇遇》(中國第一部立體故事片》、《女理發師》《錦上添花》、《大李、小李和老李》、《球迷》、《滿意不滿意》、《哥倆好》、《抓壯丁》、《七十二家房客》(「十七年電影」中唯一的內地與香港合白的故事片)等。

8、戲曲片:屬中國獨有的影片樣式。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梅蘭芳的舞台藝術》(上下集)、《紅樓夢》、《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野豬林》、《群英會》、《梁山泊與祝英台》(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牛郎織女》、《天仙配》、《楊門女將》、《鍘美案》、《花木蘭》、《花為媒》、《劉巧兒》等。其中多部與香港合拍。

9、藝術性紀錄片:這也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故事影片樣式,是紀錄片與故事片結合的產物,其大多產生於「大躍進」時期的1958年至1959年,代表作是由真人真事改編,並由本人扮演的《黃寶妹》。

10、少數民族題材影片:中國是一個具有56個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意義,除了具有影視人類學的意義(即紀錄或表現少數民族的真實生活狀況)以外,還可以以其奇觀性而具有對非少數民族觀念的娛樂性意義。代表作品有《阿詩瑪》、《劉三姐》、《農奴》、《達吉和她的父親》等。其中,反映===========民主進程的《農奴》,以版畫式的粗獷、遒勁的光影處理,成為「攝影參與劇作」的一個極佳例證。

11、其他:舞台藝術片《東方紅》、動畫片《大鬧天空》(上下集》等。

閱讀全文

與老電影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裝修鏡子看電影 瀏覽:134
鄭愷演的所有電影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446
趙奕歡青春期電影在哪看 瀏覽:443
芭蕾女孩舞蹈電影 瀏覽:85
四個女生並排坐電影是什麼太平間 瀏覽:232
電影青春夢工廠完整版在線 瀏覽:21
美女跳舞視頻美國電影 瀏覽:502
下載電影用什麼儲存卡上 瀏覽:439
電影人物介紹技巧 瀏覽:257
所有僵屍新電影 瀏覽:458
電影清晰國語 瀏覽:154
電影人物茜茜 瀏覽:616
電影裡面5張撲克牌的玩法叫什麼 瀏覽:469
電影奶爸中國 瀏覽:424
韓國最帥男保鏢電影叫什麼 瀏覽:616
2017在線倫理在線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403
外國電影戰爭片 瀏覽:397
電影英語告別的句子 瀏覽:20
倫理電影高h在線觀看 瀏覽:6
去看電影表情包 瀏覽: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