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童《妻妾成群》(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4個太太都是怎樣的人
《妻妾成群》被改編成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由張藝謀導演,獲奧斯卡金像提名,2018年9月《妻妾成群》入選改革開放40年最具影響力的小說。
《妻妾成群》是當代文學大家蘇童的中篇小說,也是他驚艷文壇、蜚聲海內外的震撼之作。蘇童本人也是茅盾文學獎得主。
大家怎麼認為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❷ 大紅燈籠高高掛高清完整版電影
《大紅燈籠高高掛》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由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何賽飛、曹翠芬、孔琳、金淑媛等主演。該片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影片圍繞封建禮教展開話題,講述了民國年間一個大戶人家的幾房姨太太爭風吃醋,並引發一系列悲劇的故事。1992年3月13日,該片在北美上映,以260萬美元的票房創下當時華語電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紀錄。1991年,該片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
❸ 根據蘇童小說改編的電影《告訴他們,我乘仙鶴去了》,哪裡有下載或者能夠觀看到!謝拉!
鏈接:https://pan..com/s/1jCn9h3-QDDRY8Ney6ZuYYg
《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是一部由李睿珺執導,馬興春、張敏等主演的電影,改編自蘇童同名小說。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甘肅的一個山村裡,村裡的木匠老馬在面對漸行漸近的死神,不願被火化,而是希望實行土葬駕鶴西去,於是老馬的孫子和外孫女幫他完成心願。
❹ 蘇童的哪些作品改編成了電影
就我所知,目前一共有兩部:
《妻妾成群》改編為《大紅燈籠高高掛》
《婦女生活》改編為《茉莉花開》
據說還有即將的第三部,詳情請看
http://www.eww.com/xsxk8010/ShowArticle.asp?ArticleID=7292
❺ 有小說改編的電影有哪些
1、《白鹿原》
這是陳忠實最為著名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在前幾年被拍成了電影,也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個人認為,這主要還是小說前期比較成功的原因,所以不論是電影還是小說,那都非常值得一看。
故事講述的是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背景宏大,陳忠實寫得氣勢磅礴,相信每一個人讀過這部小說的人,都會有這么一種感覺,認為這是當代最著名的小說。
2、《紅高粱》
《紅高粱》是張藝謀的第一部電影,而且這部電影,使得張藝謀一時之間,成為了一位名導演。這部電影也是以小說改編,那就是莫言的同名小說《紅高粱》。
3、《大紅燈籠高高掛》
這還是張藝謀的電影,同樣的這部電影,也是以小說改編,是蘇童的《妻妾成群》,這部電影拍攝的非常唯美。講述了某個江南小鎮,一家陳姓大戶,四位姨太的勾心鬥角的故事。
4、《暖》
這部電影是我個人非常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它是以莫言的小說《白狗鞦韆架》改編,霍建起把這部電影拍攝的非常不錯,影片講述了一個很青春、很含蓄的愛情故事,在外地工作的林井河回到10年沒有回過的農村老家,他在家鄉的橋頭遇到了昔日的初戀情人暖,就此展開了一段他和曾經的戀人暖之間的回憶的故事。所以也是非常的值得一看。
5、《半生緣》
張愛玲有很多的小說都被拍攝成了電影,可是這部電影,拍攝的非常不錯,比小說還要好,也是很值得一看。
講述了在三十年代舊上海的一個悲涼的愛情故事。大學畢業的顧曼楨來到一家工廠的寫字間做事。同事沈世鈞英俊溫厚,曼楨和他互相傾慕,漸入熱戀。只是最後可惜,由於種種的原因,兩個相愛的年輕,卻並沒有走在一起。
6、《霸王別姬》
這是陳凱歌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部電影,它也是以小說改編,是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同名小說。
故事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這部電影對於人性的剖析,個人認為是非常的深刻。
❻ 電影《罌粟》劇情介紹
電影《罌粟》根本作家蘇童小說《罌粟之家》改編,講的是一個苦命的女人,年輕時嫁給在外工作常年不回家的丈夫,一肩挑起家計,後來受到從事販賣罌粟生意的富商的喜歡。
楓樹村地主沉草淪為吸毒者,並迷戀寡婦馬氏。馬氏暗戀年輕農夫陳茂,而陳茂在沉草的安排下,與七姨太翠花借種。
陳茂在馬氏和翠花之間難以取捨,唯有選擇一走了之……
(6)蘇童小說改編的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罌粟》
上映日期:1994年
導演:何藩(何藩,1937年8月8日出生於上海,攝影師、演員、導演。何藩攝影作品連續八界贏得由美國攝影學會舉辦的世界攝影十傑的榮銜。)
主演:岳虹(岳虹,1969年7月26日出生於台灣台北。台灣女演員。)、諸志剛(諸志剛,演員,主要作品有《罌粟》等)。
地區:香港
時長:71分鍾
❼ 談人物塑造||讀蘇童的《妻妾成群》
兩三年前曾看過張藝謀的一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這部電影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講的是舊社會下,陳宅里五個女人和兩個男人的故事。
當時,電影里高懸在屋檐下的紅燈籠,受寵的姨太太房裡傳出的「噠噠噠」的捶腳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大宅里的女人們似乎和馬戲團里的小動物沒有什麼兩樣。聽話時給點甜頭,不聽話就教訓一頓,很快,什麼樣的女人都能被馴服。
近日讀書,偶然翻到了蘇童的《妻妾成群》,一口氣讀了兩三遍。讀完以後,心裡好像下過一場綿綿的秋雨,說不上來的感覺。有人說,讀了蘇童的書以後,要到溫暖的太陽底下站一站,這話實在不假。
電影和小說給我的感覺截然不同,在相同的背景下,它們講述的是兩個不同的「頌蓮」。電影中的頌蓮一聽到從別的姨太太房裡傳來的捶腳聲,腳底心就犯癢。小說里的頌蓮,被陳家花園里那口深不見底的井占據了全部的心房。
《大紅燈籠高高掛》展現了一個女大學生被封建男權社會逐步扭曲,馴化的悲慘人生。小說《妻妾成群》則展現了更多,它讓我們看到了頌蓮的孤獨與恐懼,感受到了一種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相比較電影中的頌蓮,我對小說中頌蓮更加有興趣。所以,我想就小說中頌蓮的塑造,說一點自己的發現。
妻妾成群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陳宅的主人陳佐千是個色鬼,家裡除了原配夫人毓如,還養著二太太卓雲,三太太梅珊。到了五十歲,他又納十九歲的女大學生頌蓮做四姨太。
頌蓮剛進陳宅的時候,宅子里一個名叫雁兒的下房丫頭見她穿著窮酸,便取笑她。陰差陽錯地,陳佐千把雁兒指給頌蓮做了使喚丫頭。頌蓮借機發揮,趾高氣昂地問雁兒頭上有沒有虱子,一會兒又嫌棄她頭上氣味兒難聞,逼著她去洗頭。
受到羞辱的雁兒,就此懷恨在心。這對主僕一上來就不對付,日後更是互相厭惡。
陳佐千的原配夫人毓如是個守成迂訥的老古董;二太太卓雲面上慈眉善目,實際蛇蠍心腸,最難對付;三太太梅珊是個貌美如花的戲子,性子潑辣直接。
頌蓮喜歡聽梅珊唱戲,她聽戲的時候不知不覺流下的眼淚,拉近了一點她與梅珊的距離。
對陳佐千來說,頌蓮不過是一個洩慾工具,只是比他的其他女人年輕一些,帶著點潔凈的學生氣。至於宅子里的女人們,就算不是明面上的敵人,也做不了真心相待的朋友。
頌蓮很孤獨。她不知道自己在這個大家庭中,究竟算個什麼東西!
重陽節前一天,大太太毓如給陳佐千生的大兒子陳飛浦回家來了。賞菊的時候,頌蓮說她不喜歡蟹爪,飛浦就把蟹爪換掉,擺上了墨菊。飛浦吹簫很好聽,一日他忽然帶了一個朋友來教頌蓮吹簫。那個朋友對頌蓮說,飛浦對她很好。
冷冰冰的大宅里,終於有一個人真心待她好了。這讓頌蓮覺得自己有了一點價值,跟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他們不一樣。
陳家幾代男人都好色,可是到了陳飛浦這里,他卻怕女人。飛浦是喜歡頌蓮,但他更怕作為女人的頌蓮。頌蓮絕望了。
三太太梅珊有個相好,是個醫生。頌蓮被梅珊叫去房裡打牌,彎腰去撿地上的牌時,看到了桌子底下梅珊和醫生原本緊緊糾纏,後又忽然分開的四條腿,就什麼都明白了。
冬天,梅珊冒著大雪,扭著腰出了門。回來的時候,她是被兩個家丁像押犯人一樣給押回來的。梅珊與醫生在酒店通姦,被二太太卓雲逮個正著。
陳家後花園的紫藤架下有一口井,卓雲叫它死人井,傳說那裡面死過兩個女人,都是姨太太。這口井一直像夢魘一般糾纏著頌蓮,帶給她深深的恐懼。
夜裡,頌蓮聽到從死人井那邊傳來的一聲沉悶的水聲。梅珊被扔到井裡去了。
頌蓮受到巨大的刺激,瘋了。後來,她時常繞著井口轉,一遍遍地說,她不跳井。
蘇童在《妻妾成群》的創作中運用了大量的白描手法,用一根一根或冷硬或輕飄的線條,在蒼白的底色上勾畫出互相撕扯的五個女人與兩個男人,最後以一口圓的,填滿黑色的井和井邊站著的瘋女人作結。
對比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濃烈的紅,深刻的灰,小說的畫面顯得非常寡淡,但是並不缺少力量 ,反而營造出了一種隱隱的壓迫感。
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來談一談,蘇童在小說中是如何塑造頌蓮這一性格鮮明的女性角色的。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分析角度,如果你也有同樣的感觸,那麼我們不妨在自己的創作中也嘗試著運用這些技法。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和補充,歡迎在評論處留言,大家一起討論,互相增益。
反彈琵琶
頌蓮其實內心脆弱自卑,作者卻常常刻意表現她剛硬跋扈的一面,讓她的脆弱與自卑被無限放大。
初進陳家時,頌蓮就以一種非常囂張的面孔出現在陳家下人的面前,面對下人的嘲諷,她揚言道:「我是誰?你們遲早要知道的。」但是,那天她向丫鬟雁兒要到水洗臉後,卻把臉埋進水裡,偷偷地哭,身子簌簌地抖動。
一晚,頌蓮與陳佐千行房的時候,陳佐千順嘴說了一句「你要什麼我不給你?只是千萬別告訴她們。」 「她們」說的是陳佐千的其他太太。頌蓮一聽就惱了,嚷道:「她們?她們算什麼東西?我才不在乎她們呢。」
在頌蓮的眼裡,陳家的女人們算不得什麼東西。可悲的是,她也想不通她自己又算個什麼東西。她對三太太梅珊說:「我就是不明白女人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女人到底算個什麼東西,就像狗、像貓、像金魚、像老鼠,什麼都像,就是不像人。」
秋天,頌蓮為著女傭在她窗前燒樹葉的事,大發脾氣,憤怒地把手中的木梳砸向回嘴的女傭。飯桌上,頌蓮的臉色很難看,她抱緊雙臂,一副不可侵犯的樣子,不肯吃飯,說她聞樹葉的糊焦味聞飽了。
大太太毓如知道頌蓮是為著燒樹葉的事給她臉色,氣得罵她。事後,頌蓮把自己關在屋子裡。飛浦來安慰頌蓮,頌蓮卻說:「我這樣的人讓誰罵一頓也是應該的。」
頌蓮時而跋扈,時而自我輕賤。然而,事實上,她只是敏感脆弱。
近距離描寫
這篇小說創造了一個非常狹窄的空間——陳宅。遠距離的環境描寫少得可憐,幾乎沒有,這就少了一種「庭院春深深幾許」那般的縱深感。
故事中,頌蓮從嫁進陳家之後,也再沒有出去過。人物與人物之間的空間距離被壓縮得非常近。推動故事情節的人物對話,多數是人物在擦著彼此的衣袖間完成的。
這種設計增加了故事中的人物在畫面中的佔比。碩大的人物幾乎占據小說畫面的百分之九十,從而讓小說具備了一種極強的壓迫感。
蘇童刻畫的頌蓮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女子。閱讀的時候,我時常感覺頌蓮的臉就在離我不到一拳的地方,我似乎可以看到她濃黑細長而又根根分明的眉毛,氤氳含淚的眼睛。
這種閱讀體驗跟蘇童在文中運用的大量近距離描寫密不可分,這種手法在電影藝術中叫做蒙太奇。在整篇小說中,蘇童的鏡頭與頌蓮之間的距離,幾乎從來沒有超過三步以外。例如,頌蓮與陳佐千第一次見面時的這一段描寫:
「陳佐千說,這是干什麼,你今天過生日?頌蓮只是笑笑,她把蠟燭點上,看著蠟燭亮起小小的火苗。頌蓮的臉在燭光里變得玲瓏剔透,她說,你看這火苗多可愛。陳佐千說,是可愛。」
大量的近距離描寫,尤其是眼部特寫,很容易給讀者帶來心靈上的震顫,使得讀者更加容易地捕捉到人物的內心感受。頌蓮為著在後院燒樹葉的事在飯桌上與大太太大吵,大太太氣得罵她算個什麼東西。就在這里,蘇童有一段特別精彩的描寫,他寫道:
「頌蓮站起來。目光矜持地停留在毓如蠟黃有點浮腫的臉上。說對了,我算個什麼東西?頌蓮輕輕地像在自言自語,她微笑著轉過身離開,再回頭時已經淚光盈盈,她說,天知道你們又算個什麼東西?」
人物陪襯
在蘇童的安排下,除頌蓮以外的所有主要角色都成了頌蓮的鏡子,映照出頌蓮的多面性,從不同的角度揭露出頌蓮的性格、渴望以及恐懼。
頌蓮對自己的使喚丫頭雁兒,始終是一副刻薄憎惡的態度。當然,雁兒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不僅對主不忠,更一心想憑著自己的三分姿色,飛上枝頭。這樣的女人可悲,可憐,也的確可厭。
雁兒夥同二太太卓雲,做了一個頌蓮的小布人,寫上頌蓮的名字,拿細針插在布人的胸口上,詛咒頌蓮。頌蓮發現後,心中惡寒,惱怒地把雁兒的頭一次一次往牆上撞。
第二次,雁兒把畫著頌蓮小相的草紙丟在馬桶里,被頌蓮看見了。頌蓮忍無可忍,逼雁兒在卷鋪蓋走人和吃下草紙之間做選擇。雁兒選擇了吃草紙,然後因此得病,死了。
虛偽的卓雲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找頌蓮給她剪頭發,頌蓮一剪子剪到了她的耳朵上。三太太梅珊冷眼旁觀,對頌蓮說道:「我要是恨誰也會把她的耳朵剪掉,全部剪掉,一點不剩。」
頌蓮恨,並且有仇必報。在這一點上,她和梅珊有點像。
另一方面,陳佐千的存在映照出頌蓮身上非常物質的一面。頌蓮選擇嫁給可以給她當爹的陳佐千做妾,除了是因為錢,沒有第二個原因。頌蓮非常討好陳佐千,她在床事上極力逢迎,在陳佐千的生日會上當著眾人的面親他,見到陳佐千的第一反應是掐滅煙頭。她所做的這一切都不是因為愛陳佐千。
陳飛浦的出現,揭開了頌蓮內心的柔軟脆弱。她與陳飛浦之間展開了一場秘不可宣,卻又註定有始無終的愛戀。頌蓮身世飄零,渴望被愛,被真心相待。偌大的陳宅里,只有陳飛浦把她真正放在了心上。可他又偏偏怕女人。
在這個密不透風的大宅子里,頌蓮的靈魂突襲無門,困頓而死。
象徵和暗示
象徵和暗示在小說中運用的十分廣泛,用以側面刻畫頌蓮。
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說中多次描繪的後花園那口井。這口井貫穿全篇小說,象徵著頌蓮內心深處最大的恐懼。這口井是死亡,是深不見底的痛苦。
此外,小說中還有「陳佐千看見頌蓮眼圈紅腫著,一個人呆坐在沙發上,手裡捻著一枝枯萎的雛菊」,以及「頌蓮獨坐窗前,看見梳妝台上的那瓶大麗菊已經枯萎的發黑……」這樣虛實相生的意象。
枯萎的豈止是雛菊和大麗菊,更是頌蓮。作者用這樣的敘述和描寫,處處暗示著頌蓮命運的走向。
其餘的還有「頌蓮的裙擺在冷風中飄來飄去,就像一隻白色的蝴蝶」等諸如此類的描寫,都象徵了頌蓮飄零悲涼的人生。
心理描寫和語言刻畫
心理描寫和語言刻畫是塑造人物的兩大主力,在蘇童的《妻妾成群》中更是如此。
小說對頌蓮的心理描寫很多,對頌蓮立體形象的塑造發揮了很大作用。舉個例子,頌蓮搬個椅子坐在門廊上聽花園里陳飛浦對著一群人吹簫。沒多久,陳飛浦不吹了,和那群人開始說話。
這時候頌蓮覺著沒趣,心想,說話多無聊,還不是你誆我騙的,人一說起話來就變得虛情假意了。
再如,陳飛浦重陽節回家,頌蓮見陳飛浦的接風宴菜餚豐富,遠比自己初進陳府那天的要豐盛,心裡便犯酸。
陳佐千五十大壽的晚宴上,頌蓮姍姍來遲,見眾人不等自己便已落座,頌蓮心酸地想:他們不等我就開桌了。眾人都給陳佐千送上了奢華的禮物,而頌蓮的禮物只是一條不起眼的羊毛圍巾。
但是,頌蓮卻想著她應該讓大家看到她在老爺面前的特殊地位,她不能做出卑賤的樣子。於是,她討好地當著眾人的面親了陳佐千一下,又親了一下,結果可想而知,陳佐千惱羞成怒。
《妻妾成群》篇幅較短,語言非常的凝煉,內中多數的談話都直擊人物內心,每一句都擲地有聲。
陳佐千罵三太太梅珊是狗娘養的小婊子,說遲早要收拾她。頌蓮聽了,說:「你也別太狠心了,她其實挺可憐的,沒親沒故的,怕你不疼她,脾氣就壞了。」
這話說的是梅珊,也是頌蓮自己的心聲。父親死後,頌蓮也是一樣沒親沒故,唯一指望的只有陳佐千。
後來,頌蓮與陳佐千談到死人井,頌蓮對陳佐千說:「……我走到那井口邊,一眼就看見兩個女人浮在井底里,一個像我,另一個還是像我。」
在後院燒樹葉一事上,頌蓮與大太太毓如爭論說:「樹葉自己會爛掉的,用得著去燒嗎?樹葉又不是人。」可是,當她獃獃地看著樹葉燒成的黑灰的時候,會不會想起自己在陳家的命運,也是這樣虛無?
梅珊被投井後,頌蓮受到極大的刺激,在房中大喊大叫。陳佐千來了,頌蓮徹底放下所有的尊嚴,摟住陳佐千的脖子說:"我沒人疼,你疼疼我。"
無需更多的語言,聽到這樣的話,我們就知道,頌蓮完了。
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一個都沒有。
———查理芒格
❽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由哪部小說改編的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是根據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的,《妻妾成群》於1989年問世,它是蘇童的成名作。小說的核心意念是由「一夫多妻制」生成的封建家庭內部互相傾軋的人生景象及相應的生存原則。小說突出主人公頌蓮是個受過教育的女性,父親去世後,她迫於無奈,自願做了一個有錢人家的四姨太太,從此,她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她進入大院的開始,她便進入了一個陰森恐怖、勾心鬥角的生存環境當中,為了爭取一席之地,頌蓮的個性在這種生存環境下有了驚人的體現,生活到處充滿著無奈與順從。
❾ 小說《妻妾成群》與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之比較
《妻妾成群》是1990年前後,蘇童在《收獲》雜志上發表的一篇中篇小說,小說一經發表便引起軒然大波。張藝謀拜讀後,將其改編為著名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一上映便造成了萬人空巷的局面。而本文將比較小說與電影在人物、意象和主旨方面的不同。
一、 小說與電影之人物比較(以頌蓮為例)
1.外形差異
在小說《妻妾成群》中,頌蓮是一個「身影單薄纖細,散發出紙人一樣呆板氣息」的瘦弱女學生形象,臉圓圓的,留著一頭短發,不施粉黛所以臉色看上去有一些蒼白。而電影展現給我們的鞏俐式頌蓮卻大不相同了,紅潤豐腴的鵝蛋臉和中國北方女性高大壯實的典型身材顯得她干練而又決絕,胸前兩條又黑又粗的麻花辮帶有濃重的鄉土化氣息,與小說中沒落貴小姐、先進女學生的形象也不符。
總之我認為,導演張藝謀在頌蓮這個人物形象上的改動是不成功的,觀眾非但沒有享受到視覺上的美感而且在觀影時會產生「跳戲」之感。但是,鞏俐身上有一種中國女性莊重典雅的典型特質,且長相大氣沉穩,有利於在電影參與國際大獎評比時,宣揚中國審美,增強競爭力。
2.性格差異
頌蓮原本生於一個富裕家庭,父親經營著一家工廠,有能力供她上大學。可天有不測風雲,父親在工廠倒閉後選擇了割脈自殺,繼母讓頌蓮在嫁人與做工之間選擇,她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嫁人;當繼母又問她是嫁給普通人做妻子還是給有錢人做小妾時,她也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做妾。
頌蓮沒有普通女孩子面對家破人亡時表現出的那種悲傷與絕望,更沒有嬌小姐面對繼母刁難時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把戲,她表現出了超出年齡的冷靜和現實,她知道自己從來沒有受過苦,在以後的生後中也受不了苦,所以她選擇了一條在物質上繼續富裕的道路。
但是說到底,頌蓮終究是一個剛剛踏出大學校門的青春女孩,率真的個性與鮮明的個性是不能完全被遮掩住的。她和陳府的其他太太們不一樣,她擦汗用的是衣袖而不是手帕,正是這一舉動使陳家的僕人們認為頌蓮是陳家的一個窮親戚,從這一點便可以看出雖然她出身富裕但卻還沒有學會富人或者說成年人那種迂腐而又矯揉造作的行為舉動,她的身上仍然持有孩童般天真直率的特點。
面對雁兒的鄙夷她也給以有力的回擊,她沒有想過自己推搡下人的行為有失風度會引起眾人日後的不滿,她只是逞一時之快,可見在她是一個毫無城府的女孩子。次日,雁兒成為了她的貼身丫頭,當雁兒為自己曾經沖撞四太太而感到害怕時,頌蓮卻全然忘記了這件事。
可電影中卻絲毫沒有表現出頌蓮身上天真率直的這一特點。同樣是頌蓮剛進府的這一情節,在小說中,頌蓮雖然現實的選擇了嫁給陳佐千,但她還保留了中國傳統女性婚前矜持保守的特點,坐著轎子進府。
而電影中的頌蓮,是自己走進陳府的,帶著出人意料的決絕和堅定,甚至堅定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和可怕,她拋卻了自己所有的驕傲和自尊,帶著絕對的物慾走進「地獄」。當她感受到雁兒對自己看不起的態度時,立即表明自己四太太的身份並趾高氣昂的讓雁兒幫自己把箱子提進屋裡,次日當她得知雁兒是自己的貼身丫鬟時,以害怕虱子為由羞辱雁兒,使自己的丫鬟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地步,同樣這也為頌蓮的悲劇結局做了鋪墊。
由這些小事可以看出,電影塑造的頌蓮缺少健全的人格,或者說,電影沒有完全展現出一個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而是側重於描繪其性格中陰暗消極的一面。
說到性格差異,不得不提的就是頌蓮的情感生活了。在小說中,有著三次婚姻經歷的陳佐千見到熱情可愛的女大學生頌蓮「心情又新奇又溫馨」,這是他前三次婚姻中前所未有的,當他看見頌蓮打著油紙傘姍姍而來的時候,開心的笑了。我想正是因為頌蓮漂亮整潔的模樣和時代新女性獨立自信的表現吸引了陳佐千。
而電影里因為頌蓮這一性格的缺失使陳佐千對於頌蓮的喜愛顯得毫無根據,或者說在電影里陳佐千對頌蓮一點點真心也沒有,他只是秉持著一種玩弄女性的心理,這使陳佐千封建大家長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卻與小說情節少有偏差。而頌蓮為了爭奪陳佐千的喜愛,不擇手段,甚至為了與雁兒賭氣,想出假懷孕的辦法來爭寵,最後偷雞不成蝕把米。這樣的頌蓮,和深宅大院里那些依附於男人生活的女性有什麼分別,她已經徹底淪為封建家庭的犧牲品和陪葬品,並且安於這種墮落,這與她接受過新思想的女學生形象不符。
小說中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就是大少爺飛浦。在飛浦沒有出現之前,頌蓮總是帶著淡淡的哀愁,面對太太們的明爭暗鬥,下人們的拜高踩低,陳佐千的絕對男權主義思想,頌蓮雖然沒有明顯的表現出自己的不滿和憂愁,卻常常坐在紫藤花架下發呆,回憶她學生時代美好的事情。直到飛浦的出現,頌蓮的生活里才重新亮起了光,飛浦叫她頌蓮而不是四太太;一起賞菊的時候頌蓮看見飛浦眼裡有異彩閃過;後來兩個人又一起吹簫,我想彼時的頌蓮對飛浦是動了心的,不能說他們是同一個世界的人,但飛浦身上的青春活力就像大學里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那時頌蓮嚮往的生活,雖然往事早已不可追,但內心的期望總是躍躍欲試。
所以與其說頌蓮是對飛浦動了心,不如說是頌蓮對自由生活和對美好愛情還有嚮往和期盼。而電影中飛浦的出現,並沒有對頌蓮的情感生活產生什麼波動,只是充當了她與陳佐千感情變化的一個導火索而已,而准確的說,也並非是頌蓮與飛浦兩人的感情引起的,只因為陳佐千燒了頌蓮的簫。可見這個頌蓮是冷漠的,消極到了連對生活的期望和追求也沒有了,就像行屍走肉,過一天是一天,我想總有一天,她會活成大太太的模樣,老的像一百歲,其實人啊,老的不是容貌,是心。
綜上,我認為小說中的頌蓮,她是現實的但她也是率真的;她是不幸的但她也是抗爭的;她陷於泥淖卻仍嚮往陽光;她向黑暗低頭可她的人格依然獨立。而在電影中的頌蓮,她墜於深淵且一步步越陷越深,她身上沒有新女性的獨立和自強,她有的只是奴顏和媚骨,她和大院里勾心鬥角的女人沒有什麼差別。
二.小說與電影之意象比較
在《妻妾成群》中,蘇童用舒緩的筆觸,講述了陳家五位性格迥異的太太的悲慘命運,冷靜地描繪陳家花園那口冒著陰森冷氣的古井,它吞噬過幾代不貞女性的生命。在小說中,井是蘇童藉助的,極具象徵意味的載體。井水是藍黑色的,上面漂浮著陳年的落葉,當頌蓮彎腰朝井中看時,她看見自己的臉在水中閃爍不定,連喘息聲都被放大了。這口井的水不是純凈甘甜的,它也不再是萬物的生命之源,即使是投下一顆石子也不會泛起動人的漣漪。這口井,是陳家的象徵,它扼殺生命,摧毀女性的尊嚴,是一夫多妻制度的幫凶。
十九歲的頌蓮,從踏進陳家大門的那一刻到最後受刺激發瘋,都與這口古井有著密切的聯系。頌蓮先後四次出現在井邊,四次的反應各不相同,且恐怖程度逐次加深,這些恐懼的來源不僅僅是這口陰森的古井,更是陳家沉悶的精神折磨。這口井就像惡魔一樣陰魂不散的圍繞在頌蓮身邊,預示著她不可逃避的悲劇結局。
井作為一種意象,不僅有內容上的象徵意義,還有結構上的推動作用,它將一些細碎的小事串聯起來,使小說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它對於頌蓮多愁善感的細膩敏感又受過新式教育的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靈魂的形象刻畫有很好的作用,通過一次次的古井呈現,把頌蓮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一點點飽滿起來,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形象。她執著的查明死人井的秘密,這使得她成為陳家惟一孤零零的浮萍,她想走出這個家庭但最終也沒有走出,她想融入這個家庭可最終也沒有融入,直到她堅守的精神世界被現實的利刃戳穿,最終徹底崩潰。
而電影的意象,從片名就可以看出來,《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一開始,陳家大院就是一片紅彤彤,連床頭也掛滿了紅燈籠。新婚之夜,三太太以自己生病為由騙走了陳佐千。老爺剛踏出門就聽見管家拖著嗓子喊道「三院點燈」這毫無情感波動的一句叫喊聲回盪在陳家死氣沉沉的宅子里,使人汗毛豎立。
第二天一早,頌蓮去拜見各位太太,又以頌蓮的所見來展現紅燈籠的地位。頌蓮來到三院,因為老爺還沒起所以燈就亮著。紅燈籠代表著的不僅是陳佐千這個人,也是老爺的恩寵和在大院里尊貴的地位,只有晚上點了燈的太太才能在第二天的飯桌上點菜。正是這樣的規矩,紅燈籠就成了陳家所有女人的追求,連丫鬟雁兒也不例外。
新太太來的前九天可以不聽「招呼」,可到了第十天就得每天晚上在老爺睡覺之前站在自己院子門口聽「招呼」,紅燈籠點在哪院門口哪院就有了侍寢的機會。這真真比皇帝的綠頭牌還氣派呢。沒點燈的太太門就只能垂頭喪氣的回去。
點燈的另一面就是封燈。頌蓮假孕後房間里就點上了「長明燈」,寓意「長命」。當謊言被識破後,陳佐千發出了封燈的命令。於是下人們從舊箱子里取出黑色的燈籠罩,上面綉著龍紋卻蒙著一層厚厚的灰,想來是很久沒人敢於挑戰老爺的權威了。山西大院,一片白雪皚皚,陰森的黑燈籠罩顯得格外刺眼,整個四院都籠罩著陰霾。而行事的下人們一個個面無表情,他們早已麻木了。
整個影片使我映象最深刻的就是點燈後的敲腳聲。新婚之夜,頌蓮還不習慣敲腳,後來一聽到別的太太的敲腳聲,自己的腳便癢得不行,就像犯了毒癮一樣,閉目享受的樣子就像在抽大煙。敲腳聲響徹整個陳府,或許這把錘子敲得不是太太們的腳,是她們的恩寵,是她們的命。
在小說中,關於大紅燈籠的描述只有一句話,而在影片中燈籠卻被演化成一種主題,一種隨情節變化的儀式,甚者是不可剝離的一部分。我認為這一改動是整個影片最成功之處。大紅燈籠這一富有色彩感的意象,是火焰的象徵,是一種靜態的血腥與暴力,也代表著大院里女人們被壓制的熱情。且大紅色與陳家陰暗昏沉的色調形成鮮明對比,表現出極具諷刺的效果,也照應著大院里所有女性的悲劇。而井這個意象作為電影的主要意象,表現力不夠,且沒有強烈的視覺沖擊。
三.小說與電影之主旨比較
關於《妻妾成群》的主旨,我想分兩組來講。第一組是大太太和二太太。大太太和二太太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年老色衰,她們已經失去了用美色來爭奪寵愛的資本。於是大太太靠吃齋念佛來躲避爭端,她兩耳不聽窗外事,當頌蓮去拜見她的時候她只說「罪過罪過。」而二太太採取的手段則是一味的陪笑和討好,當頌蓮去拜訪她的時候,她就像招待親姐妹一般親熱還送她上好的綢緞做衣裳,可暗地裡卻唆使雁兒扎小人行巫蠱之術詛咒頌蓮。
但是分析著兩人的處境,能發現這兩人的表現有著深層原因。在傳統男權社會,母憑子貴思想深入人心,大太太育有大少爺飛浦,且飛浦已經成年,未來勢必會成為陳家的接班人,且大太太作為老爺明媒正娶的妻子負責陳家所有的大小事務,有一定的權利。因此,大太太作為當家主母選擇明哲保身實在是明智之舉,她是封建男權社會的受益者。
而二太太的情況就不同了,她身為妾室又沒有兒子撐腰,在陳家的地位就只能自己爭取,於是她的笑臉之下就隱藏著比誰都狠毒的禍心,在男權的壓迫下,她變成一個扭曲的形象,表面唯唯諾諾和內心的陰險狠毒造成了她人格的分裂。
雖然兩人表現不同,但她們對於男權的態度都是絕對的維護和服從,對於造成自己本劇命運的根源她們沒有絲毫醒悟,她們把和自己一樣處於壓迫地位的同性當成自己的敵人,試圖通過女性之間的爭斗來得到解放,確立自己牢不可破的地位。她們只會對男權思想搖尾乞憐,她們想像不到甚至從未像想過男女平等的局面。她們兩個是完全不覺醒的形象,是舊思想,舊文化的捍衛者。
第二組是三太太和頌蓮。與大太太和二太太不同,她們表現出的是一種抗爭的態度。她們平等意識的覺醒使她們產生了同病相憐之感。在男權社會實行一夫多妻制,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卻只能從一而終,但是三太太梅珊沒有恪守這種婦德,她用和高醫生偷情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父系社會和男權思想的反抗,但這是對男權主義最嚴重的背叛,於是她也受到了非常慘烈的對待。而頌蓮作為讀過書,受過新思想影響的女性,她具有女性意識的覺醒。能自覺思考女性的命運。
但在殘酷現實的壓迫下,她又選擇討好陳佐千,主動給陳佐千做妾。就這樣,她一方面無法像大太太和二太太那樣成為男權思想的衛道者,一方面又無法像三太太那樣站起來勇敢反抗,於是她在這種心理矛盾的折磨中發瘋了。
陳家大院的女性們在男權思想的壓制下做出了各種努力,或屈服,或反抗,但最終誰也沒有拜託悲劇的命運,小說的最後,五太太進府了,殘酷的爭斗遠遠沒有結束。所以,在男權社會,女性只能淪為男人的附庸和商品,永遠沒有平等的地位。雖然梅珊和頌蓮淪為斗爭的犧牲品,但她們的犧牲值得引起我們的思考。只要女性樹立主體意識,不終止對主體地位的追求,終有一天會擺脫自己的悲劇命運。
而《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電影,以女性的視角,通過女性之間的爭斗來表現女性在男權社會下的悲劇命運。全片圍繞大紅燈籠展開故事,營造了凄涼的氛圍。雁兒這個角色是所有下人的代表,更是社會底層女性的代表。丫鬟相當太太的念頭最終葬送了她,她對於頌蓮的嫉妒和迫害是一種被長期壓制下形成的病態心理。
可見,男權思想對於女性的迫害,不僅僅是陳家的故事,是整個社會的悲劇。可與小說相比,電影中的頌蓮並沒有明顯的反抗意識,她更像是一個趨炎附勢的屈於男性勢力的女性。發瘋之後,她仍沉浸在點大紅燈籠的情境之中,諷刺意味不言而喻,讓觀眾唏噓不已,我想頌蓮最後的瘋癲似乎由於內心的矛盾與掙扎,而是由於心裡對不小心說出梅珊偷情事件的愧疚與目睹梅珊被殺死過程的恐懼,這也與影片過度執著於表現表現大紅燈籠這一意象而鮮有涉及「酷刑」有關,使沒有看過小說的觀眾有雲里霧里之感。
而梅珊所謂的反抗也只停留在偷情的層面,她沒有獨立人格的覺醒,就像是在長期壓迫下做出的「跳牆」反應。我想張藝謀想要表現的單純只是制度對於女性的迫害,從而加劇了影片的悲劇色彩,使觀眾產生共鳴和深切的代入感。但是,這樣的表現手法使影片內涵過於單一,教育和啟發意義也不及小說。
我想,小說和電影各有千秋。
《妻妾成群》是一部意蘊非常豐富,主題深刻的優秀小說,而《大紅燈籠高高掛》也是一部技巧精妙,場面宏大,令人驚嘆的優秀電影。
❿ 介紹一下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故事情節和主要演員
主演:鞏俐,何賽飛,曹翠芬,金淑媛
故事情節:
民國時期,一個城鎮里有一座城堡般的陳府。有錢的陳佐千已經有了妻子余茹、二姨太卓雲和三姨太梅珊。19歲的女大學生頌蓮被迫輟學嫁給陳輔,因為她的家庭發生了變化,她成為了陳的四個阿姨太。
陳府的規矩,當陳老爺要到哪房姨太處過夜,該姨太房門前就會高高掛起一個大紅燈籠;但若犯了錯事得罪老爺,就會被「封燈」,用黑布套包上紅燈籠高高掛起,以示不再被受恩寵。
年輕漂亮頌蓮一入陳府變捲入幾房太太懂得明爭暗鬥中,夢想成妾的丫鬟雁兒也對她充滿敵意。
逐漸失寵的頌蓮為奪勢,假裝懷孕,使自己門前掛起了日夜不媳的「長明燈」。但雁兒為她洗衣服時發現了了真相,並將此事密告給二姨太卓雲,頌蓮被「封燈」。
在雁兒告密之前,頌蓮就發現雁兒私藏舊燈籠,原本打算保守秘密,但後來她發覺是雁兒告密後,便將此事揭發出來。
雁兒跪在雪地上卻始終不肯認錯,最終死去。雁兒的死令頌蓮精神恍惚、日漸消沉,經常借酒澆愁。一次酒醉後,她無意中說破了三姨太梅珊與高醫生私通的秘密。梅珊於是被弔死在陳府角樓小屋中。頌蓮精神崩潰,成了瘋子。
次年春天,陳府又迎來了第五房姨太太,已經瘋了的頌蓮穿著女學生裝在陳府游盪。
(10)蘇童小說改編的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由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何賽飛、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
該片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影片圍繞封建禮教展開話題,講述了民國年間一個大戶人家的幾房姨太太爭風吃醋,並引發一系列悲劇的故事。1992年3月13日,該片在北美上映,以260萬美元的票房創下當時華語電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紀錄。
1991年,該片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1992年,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成為繼《菊豆》後第二部提名該獎項的中國電影。隨後,獲得義大利電影大衛獎最佳外語片,成為第一部獲得該獎的中國電影。
1993年,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2015年,被英國《帝國》雜志評為影史百部最佳外語片第28位,是排名最高的內地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