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個電影叫什麼 巴黎,是講三個人的畸戀的,很老的電影
戲夢巴黎
『貳』 電影名字誰知道,中年美國女人邂逅了一位法國男人,開車帶她回巴黎,一路上去了很多美麗的南法小鎮.
蹩腳英語
35歲的諾拉(帕克•波西 Parker Posey 飾)是曼哈頓的一個成功的職業女性――她是一間高級酒店的客服主管。雖然她精明能幹,一眼就能看穿客人的需要,但是她卻一直未能找到自己的愛情歸宿,她在處理感情方面簡直一塌糊塗。諾拉曾同酒店的客人――明星尼克發生過關系,但當她滿懷憧憬的時候,才發現對方不過是為了演出而和她體驗生活。
在一個個「第一次約會」失敗後,心灰意冷的諾拉遇上了說著一口蹩腳英語的法國人朱利安(梅爾維•珀波 Melvil Poupaud 飾)。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溫,可是朱利安很快就要回法國了,他邀請諾拉和他一起「私奔」。可是感情屢受挫折的諾拉竟忽然沒了信心,拒絕了朱利安。當朱利安回國後,諾拉才恍然大悟:自己再也沒法忘掉這個男人。於是她在好友陪伴下來到了巴黎。
『叄』 請問是影片名:以一城市命名,描寫三名美國女孩(姐妹)到巴黎旅遊,其中的妹妹後來被錯認成貴族的故事。
美國的雙胞胎姐妹,而且是演戲的我只知道奧爾森姐妹 人物簡介 奧爾森姐妹是指美國電視明星阿什莉·奧爾森 Ashley Olsen(姐姐)、瑪麗·凱特·奧爾森Mary-Kate Olsen(妹妹)這對孿生姐妹。 ★財富:2.49億歐元 ★出生日期:1986年6月13日 ★國籍:美國 ★身份:電視明星、娛樂公司總裁 ●引言:「我們只是普通的年輕人,除了經營著一家公司和游歷過很多地方。」——瑪麗·凱特·奧爾森 ★姐姐:阿什莉·奧爾森 Ashley Olsen ★妹妹:瑪麗·凱特·奧爾森Mary-Kate Olsen [編輯本段]個人履歷 4歲演戲6歲製片18歲總裁 作為美國最紅的電視明星,這對孿生姐妹賺錢的速度比印鈔機都快。她們倆出生才9個月就在電視系列節目「《合家歡》大出風頭,4歲時又出演系列片「在家過節」。每年她們名下出品3000萬銷量的音像製品和4000萬冊銷量的書籍,2003年她們入圍《福布斯》「世界最富有的百位女性」排行榜。 2004年4月30日,美國《人物》雜志2004年「50名全世界最漂亮人物」排行榜特別專輯刊出,除了珍妮佛·安妮斯頓、哈莉·貝瑞、妮可·基德曼這些大牌女星入選外,入選者中還有兩位18歲的女高中生——瑪麗·凱特·奧爾森和阿什莉·奧爾森。在同一天,這對孿生姐妹的名字也永遠地留在了好萊塢星光大道上。幾天後,由這對孿生姐妹主演的電影《紐約時刻》也在美國公映。 瑪麗·凱特和阿什莉是異卵雙生姐妹,1986年6月13日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阿什莉是姐姐,比妹妹瑪麗·凱特早出生兩分鍾。在奧爾森姐妹只有4個月大的時候,一個朋友介紹她們的母親帶兩個孩子去參加電視系列劇《全家福》的演員選拔。當製片人從母親懷中抱過這兩個襁褓中的嬰兒時,兩姐妹表現得出奇地安靜,一點都不哭鬧,於是她們很幸運地出演了有生以來的第一個角色。這次試演是她們演藝生涯中的第一次試演,也是最最簡單的一次。瑪麗·凱特和阿什莉在電視系列劇《全家福》中共同出演了米謝麗·塔娜這一角色,這部家庭喜劇式的連續劇1987年播出後很受歡迎,一直到1995年播出第八季後停止製作。美國的觀眾們在電視中看著這兩個孩子長大,奧爾森姐妹也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童星,其知名度和家喻戶曉的黑人喜劇明星比爾·科斯比不相上下,為她們以後的演藝事業鋪開道路。 電視系列劇《全家福》熱播後奧爾森姐妹成為美國小觀眾們的偶像,特別是小女孩們。《全家福》也同樣給兩姐妹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效應,與劇中人物和兩姐妹形象有關的產品比如玩偶、書籍、游戲軟體、影碟等等隨著系列劇的連續播放而持續熱銷。只要是標志有兩人名字的產品,幾乎一上貨架就會被一搶而空。專門為兩姐妹而打造的雙星娛樂集團為瑪麗·凱特和阿什莉設計好了以後的道路,姐妹倆名利雙收,而且在6歲的時候就成為了電視劇製片人,不可不謂是奇跡。 奧爾森姐妹所帶來的金錢與名譽並沒有阻止父母的離異。她們的父母在1993年離婚時,還不到10歲的姐妹倆表現異常冷靜,家庭的不幸沒有影響到她們的演藝事業。1998年,兩姐妹自己拿主意,一同接手電筒視系列劇《一樣的兩個人》,但這部系列劇並沒有給觀眾帶來太多驚喜,一年之後系列劇無法再維持下去。2001年,兩姐妹再次接手電筒視系列劇《這么點時間》,但播出時間也只有一年。雖然經歷了一些挫折,但奧爾森姐妹的風頭仍然強勁,根據統計,到現在姐妹倆出現在電視上的頻率奇高,平均每星期35次。 電影、電視、唱片、寫真集,還有自己開發的服裝、化裝品為奧爾森姐妹帶來了滾滾的財富。今年6月13日奧爾森姐妹滿18歲後,她們被正式任命為雙星娛樂集團公司的總裁,每個人都擁有1.5億美元財富的控制權。雙星娛樂集團總部位於洛杉磯市,這一龐大娛樂集團的經營范圍非常廣泛,包括所有關於瑪麗·凱特和阿什莉的書籍、影碟、玩偶、服裝、首飾和化妝品等等產品。於1993年創立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羅伯特·索爾尼稱,今年集團營業額計劃突破10億美元大關。該集團總收入的15%來自海外銷售,在2006年之前,這一數字有望達到30%~40%。索爾尼希望隨著這對雙胞胎的日漸成熟,能夠吸引更多不同層次的受眾群體。 奧爾森姐妹在16歲的時候與索爾尼簽了10年的約,索爾尼成為雙星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但這兩方都擁有公司大量股份,目前索爾尼在股份佔有比例上有所減少,而奧爾森姐妹有所增加。憑借演藝事業與商業經營的良性循環,18年後的今天,兩姐妹已成為擁有3億美元個人資產的年輕富姐,共出版40張影碟,銷售量達3000萬張,6張音樂專輯銷售量1500萬張,相關書籍發行2900萬本。 今年秋天,瑪麗·凱特和阿什莉兩人都要開始在紐約大學求學,和普通的大學生不同的是,她們一邊要上學,一邊要照顧生意。雙星公司已經在她們的紐約住所附近買了新的辦公室,新的辦公室裝備了電視會議室,這樣她們早上一起床就可以邊喝著咖啡,邊了解她們在世界各地的生意,處理完生意之後,才去學校上課。對於自己的未來,奧爾森姐妹充滿信心,瑪麗·凱特說,「在台前幕後我都同樣自信,從前如此,今後也同樣如此」,而阿什莉則說:「我覺得我已經成為了事業的主人。」對於這對姐妹的成功,許多人都稱之為奇跡,對於這樣的說法,一直為姐妹倆發展設計藍圖的雙星公司的CEO羅伯特·索恩的看法是:「這是一個長期經營才能有的奇跡。」或許這就是對這對傳奇姐妹與眾不同道路的最正確的描述。 為讓雙星公司經營配合她們的轉型行動,姐妹倆將把生意項目更集中在時尚服飾上,減少那些只吸引小女孩的經營項目,比如以兩人兒時形象為造型的玩偶和影音電子產品等現在已經不再是主要發展項目。而姐妹倆設計的青少年(6-20歲)服裝品牌瑪麗·凱特·阿什莉已經進入了沃爾瑪在全美的2900家分店和全球的5300家分店。「我們出售的不是什麼高端產品,」雙星娛樂集團公司首席執行官羅伯特·索恩說,「我們面向所有的人,不只是那些俊男美女。」這一策略果然有效:瑪麗·凱特·阿什莉已經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青少年服裝品牌,僅去年在沃爾瑪的銷售額就超過了4億美元。奧爾森姐妹設計的服裝由於價格低廉,在世界各地的時尚店裡都極為搶手,她們的產品也從服裝延伸到飾物、時髦玩具、錄像和DVD,從而構築起一個10億美元的商業帝國。另外,奧爾森姐妹還計劃2005年在海外出版一本以兩人名字命名的時尚雜志。 瑪麗·凱特·奧爾森稱,「因為我們的收入都是通過辛苦工作而來的,因此在花費以及投資上都會非常謹慎。今年秋天就要入學紐約大學,因此我們花在生意上的時間會更少。」當被問及兩姐妹會不會考慮各自自立門戶時,阿什莉·奧爾森說,「我們是姐妹,我們一直是一起幹活而且將在某種程度上永遠都一起幹下去,但我相信即便我們自立門戶,也會做得同樣好,我們正在考慮分開做一部分工作,但這事不著急。」 [編輯本段]成名作 ABC電視台肥皂劇《Full House》(客滿/合家歡) [編輯本段]其它作品 To Grandmother's House We Go去外婆家的冒險旅程(1992年12月6日) 《It Takes Two 》好事成雙(1995) <<Billboard Dad>>老爸大出清 (1998年11月10日) <<Passport to Paris>>巴黎護照 (1999年11月9日) <<Our lips are sealed>> (2000)filmed in Sydney, Australia <<Wining London>> (2001) <<Getting there>> (2002年6月11日) <<When in Rome>> (2002年11月26日) 棄影從商前最後作品:《New York Minute》紐約時刻(2004年5月1日)
x
303jk_com
『肆』 電影講述三個女人一次旅行最終找到自己真愛的故事。求片名。
《蒙特卡洛》
影片改編自朱爾斯·貝斯的小說《獵頭族》。
三個年輕女孩Grace (賽琳娜·戈麥斯 Selena Gomez 飾), Emma 凱蒂·卡西迪 Katie Cassidy 飾) 和 Meg (莉頓·梅斯特 Leighton Meester 飾) 決定用她們攢下的錢踏上夢想中的巴黎之旅,卻發現旅行完全變成了災難。當她們決定從他們糟糕的游覽中休息一下,進入了一家5星級酒店大堂時,Grace卻被誤認為是一位叫Cordelia的富有英國繼承人。Grace便將計就計,假扮成Cordelia好讓大家體驗到她們應得的夢想中的假期,但事情並沒有按計劃進行,Grace喜歡上了一個叫Theo(皮埃爾·布朗格 Pierre Boulanger 飾)的法國男孩。Theo愛上了作為Cordelia的Grace,完全不知道Grace是個騙子。當真正的Cordelia到達酒店時,女孩子們該如何搞定這場意外呢?
『伍』 求有一部電影講的是兩個女孩到巴黎的故事.而且她們的外公好象還是外交官
巴黎護照 【劇集名稱】《巴黎護照》
【劇集別名】 Passport to Paris/《姐妹雙行:巴黎護照 》
【劇集類型】 美國 喜劇 兒童 影視劇
【所屬地區】 美國
【年代】 1999
【導演】 Alan Metter
【主要演員】
Ashley Olsen 飾 Allyson Ally Port Mary-Kate Olsen 飾 Melanie Mel Port
Matt Winston 飾 Jeremy Bluff Matt McCoy 飾 Jack Porter
Phil Hawn 飾 Teacher Peter White 飾 Grandpa Ambassado
Yvonne Sciò 飾 Brigitte
【劇集簡介】
Melanie和Ally是一對13歲的雙胞胎,她們心地善良,聰明可愛,但性情不羈,對未來有著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在學校里兩人功課學得很好,但是她們更渴望可以學到更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比如如何與人相處。
學校里的兩個帥哥邀請兩姐妹參加假期的跳操,兩人異常興奮,然而父母已經為她們的暑假安排好了新去處。爸媽讓姐妹倆去巴黎外公那裡,外公是美國駐法國大使,根本沒有時間陪她們玩,因此兩人不是很樂意去。
抗議無效後,兩人終於踏上了去法國的征程。去機場接他們的是外公的助理Jeremy,這是一個呆板的年輕人。到了外公那裡,外公派Jeremy帶她們去看法國的各種博物館以及「知性場所」,兩人覺得特別無趣。這里的一切都和美國生活格格不入,就連吃飯也成了個難題。兩人於是就訂了比薩的外賣,但被廚師昂利發現,他覺得特別不理解孩子們為何喜歡吃垃圾食品。
外公讓Jeremy陪他們兩人去盧浮宮觀看,剛開始姐妹倆還挺熱情,漸漸的就覺得特別無趣。在街頭他們認識兩個送花的法國小男孩,他們一見如故,雖然語言溝通有障礙,但他們在一起非常愉快。由於法語不好,在點飲料時出了差錯,幸虧美國來的模特Brigitte為她們解了圍,並邀請她們去看自己的時裝表演。
兩姐妹甩開了Jeremy,和那兩個法國男孩一起去看真正的巴黎,兩個男孩帶她們到巴黎的街頭,吃巴黎的街頭小吃,和姐妹倆一起看巴黎的街頭藝術家的繪畫。短暫的一下午讓她們覺得學到很多東西,她們也覺得有點對不起Jeremy。
Melanie和Ally將Jeremy領到了Brigitte時裝表演的公園,吉瑞米對Brigitte一見鍾情,Melanie和Ally提出要求去見那兩個法國男孩,Jeremy同意了。法國男孩帶姐妹倆來到艾菲爾鐵塔對面,他們爬上了一個不許遊人去的地方進行浪漫的晚餐,可是被警方抓走了。
法國男孩還邀請兩姐妹參加她們的音樂會,外公對於姐妹倆和法國男孩被警察抓住很生氣,不許她們再出去。外公在大使館舉行招待酒會,邀請法國外交部部長參加,和他商量法國政府治理污水的情況。外公沒有說服法國外交部長,Ally和Melanie想出了辦法,讓部長喝了污染的自來水,並且給他講了自己的感受,部長被打動了,同意回去商量治理污水的事情。
外公慢慢的明白了孩子們的想法,同意她們去參加法國男孩的音樂會,並且親自送她們去。Ally和梅Melanie在巴黎呆的一星期,學到了許多課本外的知識,也感染了大使館的其他人,大家都很不捨得她們回去。 外公最後和兩姐妹去美國度假了。
【插曲】《Sugar》-Strench Prencess
【下載】 http://s5.koook.com/d04/2003/11/16/163.mp3
【精彩視點】
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姐妹到巴黎度假,原本想過一個浪漫的假期,不料卻被古板的外公安排的行程所破壞。不過她們在法國朋友的幫助下,依然感受到了真正的巴黎文化,同時也讓美國和法國這兩種不同的文化碰撞產生了火花。
片中的主演雙胞胎姐妹,除了演技超一流外,還是最會賺錢的明星,作為美國最紅的電視明星,不到18歲時就擁有了雙星娛樂公司,以1.37億美元的收入被美國福布斯評為2006年最會賺錢的女明星。
『陸』 一部關於巴黎的電影
巴黎,我愛你》是去年嘎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的開幕電影,製片方邀請了全球知名的21位導演在巴黎的18個區分別拍攝了18部5分鍾的短片。形式上有點像4年前的《十分鍾年華老去》,區別在於當年邀請的導演們個個威名震天,主題又是「時間」這種哲學概念,各位大導難免暗中較勁,整部電影的基調比較沉重。如今主題換成了「愛」這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導演們興致高昂了很多,電影氣氛輕松明快。簡單的說,當年導演們致力於搞藝術,現在大家的心態傾向於搞搞藝術。
由於電影的時間縮短為5分鍾,地點也限定於巴黎的某一個區,所以大多數導演都選擇了老老實實的講故事。也許藝術性不如當年的《十分鍾年華老去》,但趣味性有過之而無不及。開篇第一部是《蒙馬特》,一個中年男子開車在蒙馬特高地的胡同里漫無目的的穿梭,無聊的通過後視鏡觀察路人,然後一個女人陰差陽錯得暈倒在他的車旁,一段簡單而且尷尬的對話後,巴黎雲霧下投射出一縷簡約的陽光,照射出一段可能發生的愛情。
第二段的《塞納河畔》也許是其中最好的一部,如果不是說教意味稍強了一點點。一個黑人,一個阿拉伯人,一個白人,三個青年閑坐在塞納河畔與路過的女孩們無理的搭訕。一個阿拉伯少女在旁邊輕笑,女孩離開時被一塊石頭絆倒,引起人們一陣鬨笑。白人男孩忙跑上去幫助她,男孩笨拙的幫女孩帶頭巾的動作大概是民族差異的體現,但女孩對於頭巾的解釋明顯是導演的政治說教,在這里顯得突兀了一點。後來男孩在清真寺外等到女孩和她的爺爺,老人並不排斥這個白人孩子,三人一起行走在塞納河邊的巴黎。美中不足的是導演對種族和諧的願望表達的流於表面,如果乾脆講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也許效果更好。
最怪異的一段來自於加斯·范·桑特的《勒馬雷》,電影莫名其妙的設置了一段一個美國人和一個法國英語翻譯之間的語言障礙,讓人摸不著頭腦。另外這樣一段男性同性戀的一見鍾情缺乏必要的說服力,而且故事也並不吸引人,總之是其中比較弱的一部。
在《杜伊勒里》中科恩兄弟延續了他們一貫的黑色幽默風格。一個美國遊客在等地鐵的時候無意看到兩個法國青年的熱吻,卻被脾氣暴躁的男孩一頓臭罵,女孩不滿情人的表現賭氣跑過來舌吻這個無辜的遊客以示威。男孩一怒之下把遊客暴打一頓,發泄完怒火之後,兩人重歸於好。這一段的表現不過不失。
《中央車站》的巴西導演瓦爾特·塞萊斯帶來了最溫情脈脈的章節——《遠離16區》,外來移民安娜有一個可愛的孩子,一天早上她把自己的孩子寄送到公共的幼兒園照看,臨走時深情地對著孩子唱一首動聽的搖籃曲,直到孩子入睡。然後她趕公共汽車來到遙遠的富人區,進入一間高檔的公寓樓。她是來照看別人的孩子,面對哭泣的嬰兒,安娜唱著同一首搖籃曲,臉上卻沒有了愛意,雙眼也望向了窗外,自己孩子的方向。
另附導演名單(所執導片斷,即巴黎的18個區):
Olivier Assayas (segment "Quartier des Enfants Rouges")
Frédéric Auburtin (segment "Quartier Latin") (transitions)
Emmanuel Benbihy (transitions)
Gurinder Chadha (segment "Quais de Seine")
Sylvain Chomet (segment "Tour Eiffel")
Ethan Coen (segment "Tuileries")
Joel Coen (segment "Tuileries")
Isabel Coixet (segment "Bastille")
Wes Craven (segment "Père-Lachaise")
Alfonso Cuarón (segment "Parc Monceau")
Gérard Depardieu (segment "Quartier Latin")
Christopher Doyle (segment "Porte de Choisy")
Richard LaGravenese (segment "Pigalle")
Vincenzo Natali (segment "Quartier de la Madeleine")
Alexander Payne (segment "14th arrondissement")
Bruno Podalydès (segment "Montmartre")
Walter Salles (segment "Loin 16ème")
Oliver Schmitz (segment "Place des Fêtes")
Nobuhiro Suwa (segment "Place des Victoires")
Daniela Thomas (segment "Loin 16ème")
Tom Tykwer (segment "Faubourg Saint-Denis")
Gus Van Sant (segment "Le Marais")
『柒』 有個老電影,英語的,跟巴黎有關,愛情的,男主比女主大不少,最後是大團圓,黑白的
巴黎最後的探戈 Ultimo tango a Parigi (1972)
導演: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編劇: 阿涅斯·瓦爾達 /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 Franco Arcalli
主演: 馬龍·白蘭度 / 瑪利亞·施奈德 / 讓-皮埃爾·利奧德 / 馬西莫·吉洛提 / Maria Michi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 法國
語言: 英語 / 法語
上映日期: 1972-10-14(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