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IMAX標志性的1.43:1全畫幅最終會妥協成16:9嗎
已經妥協了,起碼在商業院線是這樣。
要實現1.43:1必須全鏈條都是這個畫幅比,目前來說除了科教級別的膠片IMAX,商業片應該沒有哪部能做到吧(諾蘭笑而不語)。所以16:9(准確來說是1.9:1)就算是數字IMAX的規范了。
簡介
其次,本人在北京,杜比影院在北京也有好幾家了,但是除了五棵松之外,我不認為其他的廳夠格叫杜比影院,不是用杜比的系統就能達到杜比想要達到的效果,IMAX同理。
IMAX過往的技術優勢在近年已經逐漸被新出現的影院系統打破了,激光廳其實也沒有特別明顯的改觀。
26%的這個宣傳,其實並不是所有IMAX放映的影片都能達到這個效果,本來IMAX DMR技術對片源的畫幅比就沒有什麼強制要求,不然為什麼那麼多ALEXA普通攝影機2K拍攝的片子都發行了IMAX版。只有本身影片針對IMAX做過專門的畫幅設計,甚至像《復聯4》一樣全片ALEXA 65,這多出來的26%才能體現得出來,不然就算看IMAX依然是上下帶黑邊的。
⑵ IMAX藍光電影有哪些
星際穿越
演員: 馬修·麥康納 韋斯·本特利 安妮·海瑟薇 傑西卡·查斯坦
導演: 克里斯托弗·諾蘭
簡介:世界在歷經極端氣候與糧食危機,地球瀕臨末日之際,一位電機工程師(馬修·麥康納 Matthew McConaughey 飾)與一群專業研究者還有頂尖太空人(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飾),扛起人類史上最重要的任務,越過已知的銀河,在星際間尋找未來出路。同時必須先割捨無法與家人見面的親情牽絆,在愛與勇氣、生存與挑戰中,跨越星際拯救人類。
⑶ imax電影有哪些
1) 《阿凡達》
2) 《夢想成真》
3) 《攀登珠峰》
4) 《飛行》
5) 《大峽谷》
6) 《埃及的秘密》
7) 《幻想曲2000:IMAX體驗》
8) 《非洲》
9) 《海洋》The Living Sea
10) 《回到白堊紀 3D》
11)《玩具總動員3》
*根據世界票房收入總計
⑷ 《美國隊長3》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撕逼沒關系,只要我「老婆」活著就行!
如果說整部《美國隊長3》的劇情是為了鋪墊一場浩大的撕逼大戰,那麼這場撕逼大戰的核心矛盾就是:美隊對冬兵的矢志不渝,即使冬兵曾經殺了哥們鋼鐵俠的父母,也得死命護著,畢竟,復聯的小夥伴有很多,冬兵這個「基」了快一百年的「友」只有一個。
這個「漫威宇宙世界」的一個小星球,之所以在首映日就能在豆瓣拿到8.5的高分,雖然有膨脹的成分,但是即使縮水,也不會低於8分,這是我給這部電影的定性,換句話說,你可以在這個周末走進電影院,讓腎上腺激素活躍一下啦!
如果說《復聯》的第一部是整個漫威製作的電影中最好的一部,那麼這部《美隊3》則是僅次於《復聯1》。至於《復聯2》,我除了記得升起的大陸和一片混戰之外,貌似整部電影都讓人昏昏欲睡,毫無第一部的神采。
而這部《美隊3》卻大大超出了我的觀影預期,動作場面的精緻出色,應該是最大的亮點,好的動作場景最起碼應該有這樣幾個標准:
1.場景集中,標識性強,沒有讓人顧盼不暇的雜亂感。這一點從本片的一個追車場面中可以看出,美隊和獵鷹、黑豹追逐冬兵,但是同時獵鷹和黑豹也在互相廝打,其中的隧道場面讓動作和特效視覺更加集中,不雜亂,這點很重要,《復聯2》中最後的大陸升起動作情節就是反面教材;
2.場面分開,有較為階段性的發展和升級。本片的動作場面主要有開篇集體逮捕恐怖分子、美隊逮捕冬兵和隧道追車、美隊派和鋼鐵派兩幫飛機場對殺、美隊和冬兵對打鋼鐵俠這樣四個動作場面,而夾雜在這四個情節之外的部分,本片也用了逗趣的情節和必要的人物線鋪敘來交代,147分鍾,基本沒有多餘的場面;
3.場景真實,動作到位,不虛假。這一點,不用我來說,可以借用導演羅素兄弟的一段話來說明:「我喜歡真實的動作場面,我從小就喜歡看動作片,這也是我喜歡拍動作片的原因。我是看吳宇森和約翰-麥克蒂爾南的片子長大的,所以我喜歡拳拳到肉的感覺。為了實現這個效果,演員常常需要親自上陣。」具體的效果去電影院一看便知啦!
當然除了以上三個動作場面的撐足之外,這部可以說帶給那些處於超級英雄審美疲勞的觀眾一絲新意,而這樣的一絲新意卻和《死侍》不同,很多人都說《死侍》代表了漫威超級英雄的一個變調,那就是「普世英雄觀的倒塌,草根英雄觀的崛起」。如果你之前看過這部無下限逗趣的《死侍》,相信應該能理解我說的這段話,但是《美隊3》不同,普世的英雄觀沒有倒塌,但是開始處於被質疑的位置,這種質疑立場其實從《鋼鐵俠3》中已經初露端倪,隨著漫威世界的進行,這種原先的隱匿情緒被擴大為暴露的公眾態度。
促使這一態度登台的事件是片中的一個小情節,那是托尼-斯塔克在演講完之後,碰到一位女人,聽到她對自己的控訴,因為她的兒子在《復聯2》的那場大災難中喪生,托尼也是「兇手」之一。
而隨後117個國家聯名限制復聯組織行動的協議書更是促使聯盟內部的分裂:自覺復聯得接受政府監管,或是依然堅持復聯自己的態度。所以才導致鋼鐵俠派和美隊派的產生。但是冬兵事件就是絕對的導火索了,他雖然被人陷害製造恐怖行動,但是兩派觀點的不同自然導致了分裂和機場大撕逼。
當然有人看到這里會說,這年頭,要是不來場說開始就開始的撕逼,還真不符合當下的審美了,可是,套路可以用,只要不過頭,那好電影自然還是好電影,雖然是商業類型片,但是一樣可以看得很歡快,至少沒覺得這147分鍾被浪費了,那就挺值。
當然,對於本片雖然很是喜歡,比漫威最愛的系列「鋼鐵俠」都要勝一籌,但是由於冠在「美國隊長」的系列中,自然會覺得讓他撿了便宜,畢竟這部電影中,隨著蜘蛛俠版權回歸漫威,首次露面在漫威自己製作的電影中,蟻人也同樣加入,更不用說鋼鐵俠、鷹眼、黑寡婦、幻視、猩紅女巫等人的加盟了,使得本片被評論家譽為「復聯2.5版本」,陣容和製作直逼「復聯」本尊。
可是如果你看到最後,對於美隊一味袒護冬兵,而不顧鋼鐵俠的感受這種行為感到深惡痛絕,那麼,請不要太過氣憤,你可以想想這個情節是不是和接下來的這個很像,那就是一男的女朋友在酒後撞死了他哥們的父母,當哥們第二天要她償命的時候,他把女友藏的遠遠的,覺得女朋友當時腦子不清楚,不該接受這么殘酷的懲罰。
如果你想通了這個情節,那麼美隊這么做的原因就不難解釋啦!
⑸ 電影八佰觀後感怎麼寫
電影《八佰》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
1937年,是中國風雨飄搖的一年;1937年,是中國山河破碎的一年。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對華全面侵略戰爭。正面戰場上,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正規軍,面對日軍節節敗退,北平天津相繼淪陷;在布魯塞爾會議上的外交失敗更是讓中華民國成了一葉飄盪在洶涌大海上的小船,隨著海浪起起伏伏,毫無反抗之力。沒人知道中華民國的未來怎樣,也沒人知道中華民國的未來在哪。
9月1日,新豐熱電公司組織我們這些學員觀看了剛剛上映的電影《八佰》。故事就發生在1937年的中國上海。滬松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在與租界一河之隔的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面對日軍多次狂風暴雨般的進攻,524團在團長謝晉元的指揮下,像是一顆堅韌的小草。無論怎樣的風雨,也無法讓它真正低頭。524團的堅守就像是燈塔穿過海霧里的一點點燈光,為大海上飄搖的小船指出方向,為山河日下的舊中國送來了一絲希望。
顧炎武在三百多年前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有力的吶喊。今天的《八佰》便是對這句話的再次演繹。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愛我祖國,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身體力行:戰爭年代,那些愛國的仁人志士為心中的大義毫不猶豫的獻出自己的生命;現在是和平年代,我們只需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便是對「國人當如此」最好的踐行。
我從懵懵懂懂的入職,到現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各種培訓學習,在領隊和集控師傅們的帶領下,我們正在慢慢的尋找自己的定位,也正在一點點習慣自己電廠人的身份。生活在當下的我們需要一種堅守——在現在的學習中,堅持每個分分秒秒,用心學習運行相關知識;在未來的工作中,守護好每個日日夜夜,堅守在汽輪機旁;堅守在鍋爐邊;堅守在電廠的每一個設備、每一個閥門、每一根管道旁,保證值好每一班崗,就是我們電廠人對「國人當如此」的最好踐行
⑹ IMAX電影都有什麼
imax影院的構造也與普通電影院有很大的分別。根據形狀的不同,imax銀幕分為矩形幕和球形幕兩種,標准imax幕尺寸指矩形幕,而球形幕的直徑可達三十米。球形幕主要放映全天域電影(imax
dome,舊稱omnimax)。此類電影採用「魚眼」鏡頭拍攝,使得180度的景物能成像於平坦的膠片上。放映時再採用另一個魚眼鏡頭即可讓全景重現銀幕。
由於imax畫面解析度極高,觀眾可以更靠近銀幕,一般所有座位的范圍都在一個銀幕的高度內
(而普通傳統影院座位跨度可達到8~12個銀幕)。而且座位傾斜度也比一般影院大(球形幕的放映廳傾斜度達23度),以便觀眾能夠更好地面向銀幕中心。
⑺ 最近有什麼imax電影片子
IMAX影廳專候天神下凡 巨幕電影2010年觀影指南
整合北美多家媒體的報道,匯總可知未來一年將被轉制為IMAX版本的影片約為11部,具體情況如下——
1. 《阿凡達/ Avatar》: IMAX 3D – 2010年1月4日(中國)
2. 《愛麗絲夢游奇境記/ Alice In Wonderland》:IMAX 3D - 2010年3月5日
3. 《哈勃望遠鏡/ Hubble》: IMAX 3D - 2010年3月19日
4. 《馴龍記/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IMAX 3D - 2010年3月26日
5. 《史瑞克4/ Shrek Forever After》: IMAX 3D - 2010年5月21日
6. 《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 IMAX 3D - 2010年6月18日
7. 《暮色3:月食/ The Twilight Saga: Eclipse》: The IMAX –2010年6月30日
8. 《開端/ Inception》:IMAX –2010年7月16日
9. 《唐山大地震/ Aftershock》:IMAX –2010年7月28日
10.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I》:IMAX(含部分3D片段)–2010年11月19日
11. 《電子世界爭霸賽/ Tron: Legacy》:IMAX 3D–2010年12月17日
(註:以上影片,除《阿凡達》外,其他均為北美地區首映時間)
綜上,2010年,已至少有11部IMAX版的影片將逐一呈現給全球觀眾,確實令人歡欣鼓舞。這也是歷年來好萊塢電影被轉化為IMAX格式的電影在全球IMAX銀幕上映數量最多的一年。在上述的這份清單中,我們可以看出IMAX影片近年來的一些發展趨勢:最重要的信息是3D影片數量已佔據半壁江山。雖然IMAX-3D影片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在過去幾年,我們能看到的IMAX影片仍然是以2D版居多。2009年立體電影風靡全球,《怪獸大戰外星人》《冰河世紀3》《飛屋環游記》在票房上的大獲成功證明了電影院是完全可以通過更震撼的視效把觀眾從電視熒屏前重新拉回到電影院。片商們也堅信立體與巨幕的迭加效應將會更具票房感召力。這也是促成2010年IMAX影片更多的以3D格式推出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最讓國人感到振奮的當屬《唐山大地震》IMAX版的橫空出世。該片不僅僅是中國本土電影第一次被IMAX化,同時也是IMAX在全球推出的首部北美以外地區的IMAX格式的影片,相信在2010年暑期檔上映時定會在國內掀起新一輪觀影沖擊波。
當然,內地的電影觀眾最關注的當然還是上述的11部IMAX巨幕電影,有多少能順利引入內地。據業內資深人士分析,除了已經鎖定1月4日上映的《阿凡達》,以及板上釘釘的《唐山大地震》外,其他九部的引進前景應該也是非常樂觀的,因為從這些電影的宣傳介紹來看大多數屬於和諧的合家歡影片。比照過去幾年進口片引進和排檔的不成文規矩,《愛麗絲夢游奇境記》如無意外應該會於3月5日與北美同步上映,而《馴龍記》《史瑞克4》《玩具總動員3》《哈利?波特與死聖(上)》過審應該均無懸念,唯一的變數無非是能否全球同步上映的問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IMAX公司與華納兄弟合作拍攝的科普紀錄片《哈勃望遠鏡》相當有看頭,該片中所涉的太空景象均以IMAX專用攝像機拍攝而成,為此還專門對宇航員進行了培訓,即使本片不在商業IMAX影院上映,被納入國內科技館IMAX影廳放映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被認為引進存在不確定性的影片主要有三部----《暮光之城3:月食》《開端》和《電子世界爭霸賽》。《暮光之城1》已於2009年11月25日在國內進行了小規模的放映,但較北美遲了整整一年,又踩上了賀歲檔的邊線,票房成績可想而知,加之《暮光之城》小說在國內反響一般,遠不及其在北美的號召力,在《暮光之城2》明年是否能以買斷片引進尚存疑問的情況下,現在就來妄斷《暮光之城3:月食》IMAX版在國內上映的勝算,確實是為時尚早。《開端》(又名《奠基》)目前在國內的知名度非常小,尚未進入大多數影迷的視線,但提起它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和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國內觀眾應該都是耳熟能詳的,前者執導的《黑暗騎士》去年僅北美票房入賬就達五億多美金,位居北美票房史第二;後者主演的《泰坦尼克號》至今仍是深受內地影迷喜愛的海外影片。唯一的問題在於,倘若《開端》真如片方宣傳的那樣過於玄奧與詭異,不合國情的話,也許該片的引進將難免重蹈09年春季檔強片《守望者》的覆轍,被拒之門外...
繼《阿凡達》之後,最令人期待的3億元巨制《電子世界爭霸戰》將於明年聖誕全面來襲
之所以把《電子世界爭霸賽》也列為引進不靠譜的IMAX影片,並非擔心其內容不夠和諧。事實上,這樣一部以特效取勝的3億元奇幻大片的引進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但其上映的時間為2010年12月17日,按照國內的慣例,這個時間段一定要全部騰出來貢獻給12月的年度國產大片的,看看《阿凡達》的待遇便知道了:北美的公映日期為 2009年12月18日,但硬是「被協商」到了半個月後才踏上中國之旅,如果這個不成文的規矩不改變的話,那麼《電子世界爭霸賽》IMAX-3D版也必將步《阿凡達》的後塵,讓出聖誕檔,去爭2011年的元旦檔了。
本文來源於 武漢一卡通 網站 , 原文地址:
⑻ imax是什麼意思(95%的IMAX影廳都是垃圾)
當下兩部最火的電影,國內 《八佰》 ,國外 《信條》 。
除了都被寄予重振影院雄風的眾望之外,它們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 全片都用IMAX攝影機拍攝。
IMAX是啥?
IMAX,Image Maximum的縮寫,直譯為影像最大化。
但IMAX真的只是大嗎?
當然不是,它代表的是影片從拍攝到放映的一整套系統。 就算是大,也大的不一樣 ,不同攝影機拍出來和不同影廳放出來的影片效果都差了大了去了。
舉個例子,單一部《敦刻爾克》就分這么多個版本,其中單算IMAX版就有三種。
因此你就算你買了一張IMAX票,它也不一定能給你帶來最好的體驗。
想要獲得最好的觀影體驗,我們得從IMAX的拍攝和放映說起。
在說IMAX攝影機和影院前,我們需要先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畫幅。
1 畫幅
什麼是畫幅?
畫幅指的是 膠片的成像面積 。對應到數碼相機上就是指感測器(感光元件)的尺寸。
在膠片中,成像面積的大小(畫幅大小)則是由所選膠片的尺寸和所用膠片的長度共同決定的。
常見的膠片尺寸以膠片的寬度不同而分為:16mm、35mm和65mm等。
單幅畫面所佔膠片長度則一般以齒孔(分布在膠片兩側的小孔)數來表示。
比如目前主流的寬屏商業電影採用的是35mm 4齒孔畫幅。
這代表的是在35mm寬的膠片上以4齒孔的間距 豎拍 ,所得到的畫面大小約為24x10 mm,畫幅比例為 2.40:1 (畫面的長寬比)。
世界上最大的IMAX膠片攝影機則用的是65mm膠片 橫拍 ,單幅畫面長度達到15齒孔,實際畫幅約為70x48.5mm,畫幅比例可達 1.43:1 。這種特殊的畫幅版本也常被稱作「70mm IMAX 15齒孔」。
(上圖為各類常見畫幅的直接對比)
常規情況下,如果其它參數相同,使用膠片的畫幅(感光元件的面積)越大,記錄的畫面細節就越多,畫質也越好。
上面這些知識聽著有點繞,但它很重要。理解了畫幅,我們才能對不同制式的電影有一個准確的把握。
2 IMAX攝影機
接下來我們說說IMAX攝影機。
《八佰》和《信條》雖然都號稱用IMAX攝影機拍攝,但它們用的卻不是同一種。
第一種是上面提到的IMAX 70mm膠片攝影機。
這種機器全球就幾台,諾蘭在拍《黑暗騎士》時砸過一台,後來拍《黑暗騎士崛起》的時候又砸了一台。
雖然這機器又大又貴雜訊還高,但優點則是可以拍出1.43畫幅比的超大底片(70x48.5mm),等效解析度可以達到 8K~18K 。《信條》用的就是這種。
第二種是Arri Alexa 65 IMAX數字攝影機。
這是一種阿萊公司在原ALEXA 65攝影機的基礎上,專門為IMAX電影鼓搗出來的聯名版。
原版機器的感測器尺寸大概相當於65mm 5齒孔膠片,這幾乎是目前數字攝影機能達到的極限,有效畫幅約為54.12x25.58mm,原始畫幅比為2.11:1、
聯名版則是在原版基礎上剪裁出專為IMAX影片使用的 1.90:1 版本,解析度在6K左右。
這是目前比較主流的IMAX攝影機,並且只租不賣。像《復聯3》、《八佰》用的都是這種。
下面我們再來次直觀的對比,就以諾蘭的電影為例,看看畫幅最大的1.43:1IMAX版在畫面上到底能比2.40:1的非IMAX版多出多少內容。
《黑暗騎士》
《敦刻爾克》
影片拍攝的原始畫幅越大,放映這類影片所需要的影院屏幕也就越大。
看到這可能有人會問,如果我把這些大畫幅原片縮放一下,不一樣可以在普通影院里放映嗎?
確實,可以是可以,但這和把法拉利的發動機放拖拉機上用有啥區別。
3 IMAX影院
下面說影院。
目前IMAX影院一共有4類。
IMAX膠片廳 (IMAX 70mm)、 數字廳 (IMAX Xenon)、 激光廳 (IMAX GT with Laser)和 新一代激光廳 (IMAX with Laser)。
膠片廳(IMAX 70mm)在我國幾乎沒有,僅有的幾家科技館也只用來放科普影片,不作商用。
這種廳和膠片攝影機一樣,今後只會越來越少,畢竟膠片正在慢慢退出歷史舞台。
氙燈(Xenon)
而占據了我國IMAX廳總數95%以上的,是一種IMAX公司在08年推出的數字IMAX系統,用的是氙燈(Xenon)來放映。
但它能放映的最高解析度只有 2K ,經常被說成是 偽IMAX 。
15年,IMAX公司為了彌補數字IMAX遭到的詬病,推出了激光版IMAX(IMAX GT with Laser),採用兩台4K激光機放映,並為了阻擊杜比,配上了全新的12聲道音響系統。
最最重要的是,它的銀幕長寬比可達1.3(不同影院有出入),在放映畫幅比為1.43:1的IMAX影片時效果非常好,解析度也相較普通數字廳提升到了 4K 。
所以看一些諾蘭的影片,除了膠片廳外,現存最好的就是這種廳。
但在內地,IMAX激光廳的數量同樣少得可憐,一共還不過6家。(見上圖)
最後一種是新一代激光廳(IMAX with Laser),採用一台雙鏡版4K激光機放映。
它可以沿用原來普通數字廳1.77:1的銀幕和場地,所以提升了畫質,改造成本也不高,主要是IMAX公司開發來迭代大量普通數字廳(IMAX Xenon)的。
總結一下,從銀幕大小來看,
數字廳的銀幕寬度在14m-26m之間,高度為7m-14m,銀幕長寬比≈ 1.77:1
激光廳銀幕寬度在23m-32m間,高度為17m-21m,銀幕長寬比≈ 1.3:1
新一代激光廳銀幕和數字廳差不多,寬度在16m-26m間,高度為8m-14m,銀幕長寬比≈ 1.77:1
現在IMAX公司幾乎只在激光廳中放映1.43:1畫幅的IMAX電影,其它兩種廳都只放映在此基礎上剪裁出來的1.80:1版。
因此除幾乎遇不到的IMAX膠片廳外,剩下三種廳中,如果你想體驗到完整的1.43:1畫幅的IMAX電影,比如即將上映的《信條》,那激光廳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普通數字廳雖然常見,但體驗是最差的(僅限於各類IMAX廳的橫向對比)。
而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沒有激光廳,並且你看的是諸如《八佰》或者之後要上映的《唐探3》,那其實去新一代激光廳也是不錯的選擇。
因為他們拍攝時使用的都是Alexa 65 IMAX數字攝影機,1.90:1的原片放映在1.77:1的銀幕上幾乎填滿,能看到的內容比非IMAX影院放映的2.39:1版本 多出26%左右。
並且新一代激光廳在 解析度、亮度、對比度 上都遠遠超過普通數字廳。
這類廳雖然也不多,但還算能找得到,具體哪些地方有,可以在維基網路上搜索IMAX中國,上面全都列出來了。
最後多說一句,雖然之後將在內地上映的《奪冠》和《花木蘭》也有IMAX版本,但它們並不是通過IMAX攝像機拍攝的,他們只是用了一個叫IMAX DMR的數字翻版技術。
因此,它們的IMAX版只是大小得到了整體縮放和改善,相比普通版,並不會有更多的畫面內容出現。
⑼ 有哪些片子是用IMAX攝影機拍的
《虎之子》(Tiger Child)(1970年):第一部正式的IMAX電影
《花園島》(Garden Isle)(1973年):第一部IMAX球幕電影
《嗨!哥倫比亞》(Hail Columbia!)(1982年):第一部IMAX太空電影
《飛吧!》(To Fly!)(1976年):累計票房第二高的IMAX電影(總票房8250萬美元)
《珠穆朗瑪峰》(Everest)(1998年):累計票房最高的IMAX電影(全球總票房1.206億美元,其中北美票房8440萬美元)
《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99年):第一部獲奧斯卡獎的IMAX影片
《哈勃望遠鏡3D》(IMAX: Hubble 3D)(2010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2012年) 2013年第8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 2013年第85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 2013年第85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 2013年第85屆奧斯卡最佳攝影
《阿波羅13號》(Apollo 13)
《幻想曲2000》(Fantasia 2000)
《星戰前傳II:克隆人的進攻》(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
《獅子王》(The Lion King)
《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
《黑客帝國2 重裝上陣》(The Matrix Reloaded)
IMAX上映《超人歸來》
IMAX上映《超人歸來》
《小黑駒》(The Young Black Stallion)
《黑客帝國3 革命》(The Matrix Revolutions)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蜘蛛俠II》(Spider-Man 2)
《極地特快:IMAX立體體驗》(The Polar Express3D)
《機器人歷險記》(Robots)
《蝙蝠俠:俠影之謎》(Batman Begins)
《查里和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V字仇殺隊》(V for Vendetta )
《海神號》(Poseidon)
《超人歸來》(Superman Returns)
《別惹螞蟻3D》(The Ant Bully3D)
《狩獵季3D》(Open Season3D)
《歡快的大腳3D》(Happy Feet3D)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
《變形金剛2:墮落者的復仇》(Transformers : Revenge of the Fallen)
《邁克爾·傑克遜:就是這樣》 (This is it)
《聖誕頌歌》( A CHRISTMAS CAROL)
《變形金剛3:月黑之時》(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