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部科幻電影大體記得: 一個小型飛船,在太空遇到了一艘失蹤多年的大型飛船。 是什麼電影來(看補充)
我也在找這部電影。還是小時候95、97年在電影院里看的。具體時間忘了。 只記得最後那個怪物腿斷了還在地上爬追男女主角,男女主角啟動了飛船逃生艙准備起飛時她的小狗跑回來了。然後關門怪物也到了在拍門好像。
『貳』 一部科幻電影大體記得: 一個小型飛船,在太空遇到了一艘失蹤多年的大型飛船。 是什麼電影來
◎片名黑洞表面 Event Horizon
◎又名撕裂地平線 / 異煞 / 地平線事件 / 黑洞吸入線號飛船
◎年代1997
◎國家英國 / 美國
◎類型科幻懸疑恐怖
◎語言英語 / 拉丁語
◎上映日期1997-08-15(美國)
◎豆瓣評分6.7 分 / (總分10分)
◎豆瓣鏈接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8041/
◎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0119081
◎時長96 分鍾
◎導演保羅·安德森
◎主演勞倫斯·菲什伯恩
山姆·尼爾
凱瑟琳·奎南
◎整理時間2016年05月20日
◎整理編輯此電影信息由【BT天堂】整理排版!
◎簡介
未來幾十年內,人類探索利用太空的程度不斷加深。2040年,利用空間扭曲技術深入宇宙的「新領域號」消失於海王星附近。 2047年,新領域號突然在海王星發回訊號,內容似乎為求救,於是當年設計新領域號的威爾博士(Sam Neill 飾)受命乘坐營救船「路易與克拉克」號前去施救。船長米勒(Laurence Fishburnes 飾)不甚友好,所幸路易與克拉克號很快按計劃與新領域號對接。雖然生命掃描顯示新領域號充滿生命跡象,但搜尋之後營救隊發現所有船員均死亡或消失,新領域號內製造黑洞的核心動力部分產生的震盪破壞了路易與克拉克號的外殼,營救隊被迫暫時停留。 新領域號殘留的影像記錄將當時血腥的一幕呈現給所有人,同時營救隊員們被幻象所困——他們分別看到了自己心中無法釋懷的傷痛。隊員們陷入了崩潰的邊緣。然而更令人驚異的是,新領域號似乎具有了生命。威爾博士相信新領域號的變化是由於它進入過地獄,米勒船長為了拯救隊員們和威爾展開了生死對決……
『叄』 小時候看的科幻片,在太空中和外星人打,主角有一架小的飛船,飛船前面貌似還可以分離,有個女的力氣很大
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科幻電影《異形》,是20世紀福克斯的經典科幻形象,女主角是:西格妮韋弗,就是演《阿凡達》裡面的女博士。
1986年,詹姆斯卡梅隆接手第二部《異形2》,主演依舊是西格妮韋弗。
1992年,大衛芬奇接手第三部《異形3》,其後還有《異形4浴火重生》、《異形大戰鐵血戰士》、今年上映《異形前傳:普羅米修斯》導演依舊是雷德利斯科特。
『肆』 對於各類科幻電影中的星際飛船,人類什麼時候能造出來
電影裡面的星際非常看上去有些不切實際,但是不得不承認,我們現在離實現已經不遠了。偷偷告訴你一個秘密,想看一些星際大片,可以不用在某訊或者是愛某藝充值vip進行觀看了,只需要你關注公眾號:八點半故事,輸入關鍵詞,就能馬上看到,而且所有你想看的vip電影都能看到。動動手指,30秒就能看哦!
預想的星際飛船
伊卡洛斯和其他組織堅信,人類可以在未來百年內建造出一艘「世界艦」,搭載一眾乘客前往太陽系之外的星系旅行,並且平安歸來。因此,泊瑟芬計劃十分必要。該項目負責人、格林威治大學建築和設計高級講師阿姆斯特朗表示:「泊瑟芬計劃涉及世界艦(worldship)內部生態環境。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從地球帶夠物資出行,而是要設計一個閉環生態系統。」
阿姆斯特朗非常確定人類可以在未來百年內打造出星際飛船,而她的團隊研究認為,這艘飛船必須像一個迷你版的地球。土壤、天氣系統以及其他影響人類生存的因素都需要考慮在內。
研究中還提到:「與其預想建設這樣一個系統需要哪些東西,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泊瑟芬計劃使用自底向上的方法建立了一個生存環境。通過認識那些可能會自發形成生態系統並確定物質流向的基本物理和化學反應,為創造生長或分解等自然活動就具備了可行性。人類藉此就可以繁衍生息。」
我們先來看看科幻中的星際飛船長什麼樣。
星際爭霸2中星靈(古老的外星種族, 科技 比人類先進)的「亞頓之矛」,全長74㎞,動力來源於「太陽能碎片反應爐」,即一顆小型人造太陽。
《2001太空漫遊》中,人類實現地球到土星的航行,靠的是巨大的核動力飛船。
《三體》中人類實現由地球到太陽系外的航行,也是靠核聚變動力的飛船。
比較特殊的是《流浪地球》(小說改編的電影即將上映),人類出現了飛船派與地球派之爭:是建造巨大的飛船逃離太陽系,還是將地球改造為宇宙飛船逃離太陽系?
最終地球派獲勝,地球被安裝上一萬多台以岩石為燃料的行星發動機,作為逃離太陽系的動力來源。(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太空軍軍官暗殺了支持飛船派的科學家)
說了這么多,問題的核心就一個:能源。
用什麼作為星際飛船發動機的能源?
答:核聚變
那麼,人類現在對核能的利用水平如何?現在的宇宙飛船使用什麼作為能源?
我們都知道,核能最初的應用是戰爭。1945年,原子彈被投放到日本,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原子彈的原理是不可控的核裂變。之後發展出了可控核裂變的核能發電技術和不可控核聚變的氫彈技術。
核裂變的原料通常是鈾235,運用鏈式反應釋放原子核中的能量——也就是核能,用來燒開水,推動發電機運轉,將核能轉化為電能。
核聚變則是使用氘和氚(俗稱重氫和超重氫)作為原料的核反應,其產物是無毒無害的惰性氣體氦氣。
那麼,為什麼星際航行不考慮用核裂變作為動力呢?因為核裂變的原料鈾235本身數量稀少,難以獲得。而核聚變的原料: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在地球上的水中數量巨大,成本低廉。宇宙中的行星上也含有大量的水(如火星上有冰川,木衛二上有液態水),恆星中更不缺乏核反應的原料。核聚變的產物是氦氣,無毒無害,可以二次利用。可以說,不論是地球上還是宇宙中,核聚變的原料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總結:目前人類要實現星際航行,較為可靠的動力來源是可控核聚變。
那麼,在20世紀和21世紀初,人類的航天器是以什麼為動力的呢?
阿波羅13號,以氧氣電池為動力。
中國的神舟飛船,以太陽能為動力。
現實與科幻小說中星際飛船最本質的區別,是目前仍在採用工質推進,靠電能噴射飛船攜帶的推進劑,而核聚變動力的飛船可以實現無工質推進。
工質推進就意味著,一旦推進劑耗盡,就GG了。
那麼,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
目前看來,對可控核聚變這一全新能源的 探索 ,中國和美國走在世界前列,中國的科研團隊又首推中科大。
據報道,2017年,中科大的托卡馬克裝置(即「人造太陽」)實現了上百秒的隱態高約束運行模式,十年之內,或將實用化。
《太陽的距離》的世界,就要到來了。
最先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將會是中國和美國,解決了動力來源問題,在外部競爭對手的刺激下,一代人的時間里建造出星際飛船,或許不是夢。
既然是星際飛船,那就相當於一個人造的生存環境,每一次星際飛行,時間不會太短,那麼船員的生活與起居需要准備妥帖,不僅如此,船員的心理狀態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茫茫的太空,遠離家鄉,沒有支援,一切靠自己,前路盡是未知,所以星際飛船內部環境必然要比地面環境要優越很多才行,這樣才能緩解船員的糟糕心情。
內部的設計:
空間要足夠大,裡面建設人工的花園,種植鮮花、樹木,這些都是必須的,有條件的,還可以在飛船里製造假山、溪流,極力的營造田園式風光,可以極大的緩解船員本身長期飛行焦慮的心情。
此外,飛船的動力推進用什麼?
常規的核裂變、核聚變,效率很低,不適宜長距離星際飛行,報以希望的可能是反物質推進,雖然現在的研究還沒有任何眉目,但反物質人類確確實實可以製造出來,再來幾個 科技 大爆炸或許可以應用到推進中來。
對於宇宙來說,星體之間、星系之間的距離動輒數百、數千、數萬、億萬光年,亞光速飛船隻適用於鄰近的恆星系飛行,達不到 探索 宇宙的更高目的,但超光速飛船現在處在幻想中,不知道得需要多少個 科技 大爆炸。
至於人類何時能夠造出來,誰都給不了答案,就連100年後物理學、材料學、生物學、化學會發展到什麼層次都不清楚,哪會有人可以知道500年後會發生什麼呢?
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探討。我是科幻船塢,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
按照現在的科學發展速度,至少要上千年,而且是沒有外星文明的幫助下。你看看火箭的發展水平就知道了,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現在,也只能到了火星,而且目前還沒有任何人登陸過火星。如果人類想踏足銀河系以外,上千年是需要的。除了技術的進步,建造那樣的飛船的成本跟建造兩三座城市差不多,而且還不能完全保障可以投入使用。當然,知道前行的道路艱難,但是人類都會一直 探索 。古人類面對的難題和需要思考才能理解的知識,並且很有耐心地記錄下來,如年歷,草葯,通過年復一年的積累和傳承,才成為了現在科學發展的基礎。
人類的科學,永遠造不出如人類科幻構想的所謂星際飛船。人類在近代貌似「突兀」產生的科學幻想,進而有所「兌現」的史實,其實只是「鬼使神差」,讓人相對有限「預言」的造化兌現。並非是人類所有的所謂科學幻想,都必然是人類一定能實現的夢想。有些所謂的科學幻想,其實只是隱晦說明人類行將「踏上」靈魂回歸宇宙自然之旅的天昭。比如,人類對宇宙太空表現出專注的神往,人類對宇宙恍如夢幻之旅「遨遊太空」的祈盼,人類對移居外星球的科學誘惑宣傳,全都是人類時代行將終結,人類靈魂因此可以最終徹底回歸宇宙自然的隱喻昭彰。這個最終的事實,當下人類很快就會因眼前發生的一切而徹底證實。
什麼時候造飛船已經像現在造車一樣簡單的時候。巨大的投入必須有足夠的價值,當前的需要克服的
第一是經濟,以目前的經濟實力,建造一艘戰艦,甚至可能會讓人類 社會 經歷倒退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有可能。
第二是技術:比如可控核聚變所需要的材料無法人工製造,所以沒有材料的加工技術,人類寸步難行
依照現在 科技 發展的速度應該再過幾十年就能夠實現,當然我說的是最差的那種星際飛船,要想達到那種裝幾萬人,有生態系統,有能量護盾,各種攻擊系統,能夠長時間航行的飛船那估計還有等到下個世紀,或者下下個世紀。
那種可以穿行蟲洞的就不知道要多久了。
以上只是我的拙見,有不同意見的朋友,可以留言評論。
照現在登月都這么困難的狀況,要造出星際飛船除非動力方式發生質的飛躍,不然到染污嚴重到不適合人類生存時都無法飛出太陽系。星際飛船,不只是飛船,上面涉及的物理、化學、生物、醫療、環境循環等要素太多,哪怕一個不達標飛船都無法起飛。要載人飛出太陽系並且有平安飛回的能力,激進一些也得二百多年。
已經完全實現!好萊塢很多科幻電影一般都是根據真實發生的背景來創作,多數人覺得恰恰相反是先天馬行空地想像創作劇本然後再一步一步通過現實 科技 來實現!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公眾覺得這些 科技 只是 娛樂 ,只是電影情節的想法植入在潛意識里,從而去否認,就算得知了某些信息也會不假思索地否定!因為這些超級 科技 公布的話就是一連串的多米諾塔牌倒塌一般摧毀目前一切舊有控制體系的鑰匙,這是利益集團不願看到的
我不明白為什麼外星的飛船也是金屬的,也會有燈,也會用點火噴氣的運行方式。我覺得那些都是地球人的,只不過是試驗品。反正又還沒成功,偶然飛一下試試,好使的就成品,批量。不好的就再改改。我不信外星人跟我們一樣的思維方式,跟我們用的是一樣的資源,也要挖礦冶金燒燃料。
『伍』 求一部關於飛船的科幻電影
是太陽浩劫嗎
太陽浩劫的劇情簡介 · · · · · ·
故事發生在遙遠的2057年,太陽的逐漸衰竭讓人類即將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如果失去了日照,大地將會陷入黑暗和冰封之中,永無再見天日之時。為了拯救地球,一支八人行動小組組成了,他們分別是穩重老城的機長凱恩達(真田廣之 飾)、植物學翹楚卡倫佐(楊紫瓊 飾)、航海高手特雷(本尼迪特·王 Benedict Wong 飾)、物理學家卡帕(希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飾)、駕駛員卡西(蘿絲·拜恩 Rose Byrne 飾)和她的助手馬斯(克里斯·埃文斯 Chris Evans 飾),指揮官哈維(特洛伊·格雷提 Troy Garity 飾)以及博士希瑞爾(克利夫·柯蒂斯 Cliff Curtis 飾)。
背負著全人類的使命,八人駕駛著宇宙飛船「伊卡魯斯二號」飛向了太陽。隨著目的地的臨近,問題不斷的出現著,他們不僅和地球失去了聯系,還收到了來自「伊卡魯斯一號」,也就是他們的前任所發來的求救信號。危險和不安的氣息不斷的在八個行業精英之間彌漫和擴散著,他們能夠順利完成任務嗎?又是否能夠平安返回地球呢?
『陸』 有哪些好看的關於飛船的科幻電影
《深空失憶》,這應該是屬於半驚悚的科幻片,如果你承受得住異形,那推薦看
《星河戰隊》,要看一,2、3太難看了,不是劇情問題就是效果問題,1最好看
《獨立日》,要說飛船的科幻電影,我就想起它,如果你拋棄飛船的看法,那他絕對是一部好電影
實在想不起那麼多的飛船科幻片,真對不起,下面是我推薦的科幻片,既然你是科幻迷,可能也看過
《超時空接觸》這個是劇情片,半科幻 《火星任務》
《洛杉磯之戰》 《保羅》(推薦,PPS上有名的)
《異次元駭客》(推薦) 《深淵》
《X星異客》 《當地球停轉之日》
《黑客帝國1、2、3、》
《機械公敵》(極力推薦)
《終結者》
『柒』 一部關於飛船的科幻電影
是《迷失太空》公元22世紀,地球已經面臨毀滅的邊緣。環境極度惡化, 人口飛速膨脹,食物消耗殆盡,人類要繼續存活就必須到別的 星球上開發新的棲身之地。羅伯遜一家被選中承擔開辟新世界的使命,他們將乘坐木星二號宇宙飛船前往阿 爾法星球,其被認為是人類的未來所在。太空研究專家約翰.羅賓遜是一家之長,他親自設計了一條 最近的飛行路線,將花10年到達目的地。他的隊伍中包括妻子 莫琳、兒子威爾和女兒朱迪及事前妮,以及高8英尺的巨型機器人歌利亞。駕駛飛船 的是英俊剽悍的唐.韋斯特。出發前夕,陰險狡猾的扎查理.史密斯博士混上了飛船。 強烈的報復心理使得扎查理一心想破壞尋找新世界的計劃,導 致人類的滅亡。扎查理破壞了飛船的電腦導航系統,從而使木星二號迷失在浩瀚的太空里。飛船像一隻迷途的羔羊,帶著羅賓遜一家不斷地陷入危險境地。他們一會兒誤入 蜘蛛異形的洞穴,一會兒又遭遇神秘的外星飛行物,並意外降落在一個時空顛倒的星 球上。經歷了種種艱難險阻,羅賓遜一家意識到他們必須 結成一個團結的集體,共同對付人類和非人類的敵人,堅信他們終究能找到阿爾法星球……
『捌』 虛空之舟:科幻作品中的宇宙飛船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07分,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起航。這是人類第一次乘坐宇宙飛船,實現太空飛行。而泛舟於群星之間,一直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夢想。
古埃及人相信他們的太陽神荷魯斯能夠泛舟於天上的銀河之中。而居住在地球另一邊的阿茲特克人則宣稱他們的祖先神乘坐著巨船從群星出發來到地上。類似的古代神話傳說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流傳,展現了古代人豐富的想像力。
直到近代早期,人類對於太空飛行的想法仍舊充滿著浪漫主義的色彩。天文學家開普勒在1634年創作的小說《夢》中,主人公靠巫女的魔法飛上了月球。法國人西哈諾在1650年寫出了《日月兩世界旅行記》,小說中的主角是靠著玻璃瓶中的水蒸氣的推動,到月球和太陽上游歷了一番。
到了1835年,美國作家埃德加•海倫•坡在《漢斯•法普爾的奇妙旅行》中,用熱氣球把主角送上了太空。當然,相對來說,比較靠譜的還得說是法國的科幻先驅儒勒•凡爾納在1865年出版的小說《地球到月球》,其中的宇宙飛船被塞進了一門大炮中,直接射向了月球。這個經典的場面在1902年被電影先驅、法國人梅里埃搬上了銀幕,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電影《月球旅行記》。
然而,第一艘揚名世界的宇宙飛船卻是美國通俗小說家愛德華•史密斯筆下的「雲雀」號。在愛德華•史密斯的筆下科學家理查德•西蒙發現了一種神秘的「X」金屬能夠與銅反應,產生巨大的能量。於是,在富商朋友的資助下,西蒙造出了以金屬反應能推進的宇宙飛船「雲雀」號。在經歷了一系列陰差陽錯後,雲雀號載著西蒙和他的未婚妻來到了距離地球5000光年的歐斯納姆星。在那個星球上,兩大帝國已經進行了長達6000年的戰爭,西蒙等人幫助其中一方獲得了勝利,歐斯納姆星終於恢復了和平。西蒙因而獲得了貴族頭銜,並與未婚妻結婚。最後,得到了補給的雲雀號飛回了地球。但這並不是雲雀號故事的終結,後來西蒙駕駛著改進後的「雲雀3號」再度遠征太空,聯合歐斯納姆、烏爾瓦尼亞人,並藉助諾爾拉明星人的先進科學,打敗了妄圖稱霸銀河系的腓那克倫人。
幾乎就是在愛德華•史密斯書寫自己的太空傳奇的同時,被尊為「火箭之父」的俄國人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使用多級火箭把人類送入太空的構想。可惜,當時正是俄國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時期,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暫時無暇顧及宇航事業。但是以列寧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對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科學研究仍舊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和幫助,盡可能地提供便利,並幫助他組織演講活動來宣傳他的思想。而齊奧爾科夫斯基的演講最終點燃了一位青年作家的幻想火焰,他便是被稱為「蘇聯科幻小說之父」的亞歷山大•別列亞耶夫。1933年,他完成了自己的長篇科幻小說《躍入虛空》。小說中,一群懼怕革命浪潮席捲全世界的大資本家們,共同出資製造了一艘名為「方舟」號飛船,以便能在革命風暴來襲時逃離地球。最終,「方舟」號飛離了地球,來到了火星,但是養尊處優慣了的資本家們無法適應外星球的艱苦生活而抱怨連連。此時,廣播里傳來了地球聯邦成立的消息,人們都已經過上了富足安定的生活。於是,他們最終決定駕駛飛船返回地球。這部小說最精彩之處,就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失重環境下,宇宙飛船中發生的種種情況。還描寫了人們如何在宇宙飛船中培育作物以獲得食物和空氣。這在20世紀30年代都是非常超前的科學構想。可以說,別列亞耶夫已經用自己的小說撬開了星際旅行的大門——盡管只是一道縫隙,但對人類而言,仍舊彌足珍貴。
20世紀50年代,隨著UFO熱潮在全世界的流行,碟狀飛行器成了宇宙飛船的標配。在1951年上映的經典科幻片《地球停轉之日》里,外星人乘坐著表明光滑的碟狀飛行器來到地球。本來抱持善意的外星人,卻遭到了地球人的猜忌和襲擊。憤怒的外星人准備對地球人展開報復,但最終兩個文明種族還是達成了和解。
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20世紀60年代,載人航天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隨著「宇宙,人類最後的邊疆」,這段經典台詞從電視機里傳出。一部名為「星際迷航」的系列科幻影視劇呈現在世人面前。而人們自然也就記住了其中的超級飛船企業號。事實上,在整個影視劇幾十年的製作過程中,企業號的形象始終在變化。而人們最熟悉的就是前段一個巨大的圓盤形主體,由支架與後端的兩台「V」字型布置的碩大圓筒相連的造型。其實,那兩個「圓筒」就是大名鼎鼎的曲率引擎——傳說中能夠讓飛船實現超光速飛行的神器。正是在這兩台強大引擎和影視編導們無盡的想像力的推動下,企業號縱橫星海,成就了無數太空傳奇。
然而,另外一些影視編導傾向於寫實性的太空旅行呈現方式。號稱「哲人導演」的庫布里克在他的名作《2001:太空漫遊》中,創造了能夠在行星間穿梭航行的宇宙飛船「發現」號。這艘飛船採用核動力,因此成員的住艙距離動力裝置很遠,以免宇航員遭到核輻射。同時,飛船能夠通過自身旋轉的離心力來模擬重力,使得宇航員能夠在正常重力環境下工作和生活。飛船上甚至還裝備了人工智慧計算機「哈爾9000」(HAL9000)。當然,大家都知道,它也就是在科幻電影中最早叛變的人工智慧之一。正是因為「發現」號最大程度地展現了未來宇宙飛船的樣貌,所以後來美國航空航天局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架太空梭。
從古至今,中國人也對星空充滿了嚮往。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的科幻作家也寫出了大量優秀的太空科幻作品。1954年,新中國科幻文學的奠基者鄭文光先生創作的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里,就講述了幾位少年乘坐飛船飛向火星的故事。小說問世後,反響強烈,眾多青少年爭相前往北京市天文台,通過望遠鏡觀看火星。從此之後,眾多神奇的宇宙飛船出現在了中國科幻作家的筆下。當然,其中想像最為大膽的當屬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小說中,整個地球變成了一艘巨大的飛船。
相比之下,郭亦潔的《歸來》中描寫了一艘能夠在多重宇宙間穿行的飛船。宇航員們從地球出發,卻來到了另一個宇宙中的未來地球。而這個宇宙中的未來地球,已經瀕臨滅亡。生活在此的未來地球人想藉助穿越過來的地球飛船,回到過去的地球上去。小說構思巧妙,懸念迭起,非常耐讀。
從人類首次進入宇宙空間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六十年,當年出現在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中的太空飛船,很多仍舊還停留在幻想中。但這種局面終將改變,只要人類依然抱有縱橫星海的夢想,那麼遠征星辰大海的一天,必將來到。
(本文刊載於《知識就是力量》2018年第11期)
『玖』 有關飛船的太空科幻電影
很多科幻電影都是有關飛船的啊,比如太空旅客,所有事情都發生在飛船上
『拾』 [200分]求一些關於宇宙飛船的科幻電影,不要太恐怖~!
我推薦的是《黑客帝國》系列、《星球大戰》系列、《回到未來》系列、《終結者》系列、《2001太空漫遊》、《E.T外星人》、《人猿星球》、《侏羅紀公園》系列、《銀翼殺手》(有點難懂)、《第三類接觸》、《飛向太空》 、《深淵》、《十二猴子》、《異形》系列(科幻影片中的驚悚片)
如果說傳統的科幻電影以精彩的特技效果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取勝的話,《黑客帝國》系列則為科幻加入了另一個元素:酷。也正是由於這一點,這部影片得到了非常多年輕人的追捧,而它自身的內在品質也同樣沒有辜負全世界的支持者。
《黑客帝國》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徹底顛覆了人們的世界觀。以往的科幻電影令人思考的是:「將來會不會發生」,而它卻在讓人想:「難道這是真的」。電影描述了生活在22世紀(也許是23世紀甚至更遙遠)的人類不僅肉體被機器奴役,精神也被「麻痹」在20世紀的故事。
按照《黑客帝國》的理論,我們現在的各種知覺都是機器傳遞給大腦的信號,其實我們的身體躺在機器帝國的田野之中,每個人都是一節小小的電池,在為機器帝國輸送生物電能。這樣一個看似荒謬的理論,卻被《黑客帝國》講的極其真實。
我曾經在某論壇上面看過這樣的問題:「大家說為什麼那些機器用人而不是用豬做電池?豬同樣能用而且還不會反抗」,得到的回答一針見血:「你怎麼知道你不是一頭豬?」......
《星球大戰》 一代人的光劍情結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網上被下載次數最多的電影預告片是哪部?答案是《星戰前傳:魅影危機》。這是因為從上個世紀70年代《星球大戰》系列的第一集出現在銀幕上,一直到20年之後《星戰前傳》系列的上映,其間整整承載了一代人的期望。
《星球大戰》系列和其他科幻片相比,沒有晦澀的劇情,也沒有所謂「發人深省」的東西。它成功塑造了手持光劍的天行者形象,而且把「願原力與你同在」印在了人們的腦海之中,以至於這句話成了美國警察對平民常說的告別語。
《星球大戰》用武俠小說般的精彩情節和現在看來仍然不落伍的特技效果征服了觀眾,前幾天我陪一個第一次看《星戰》系列電影的朋友,他在看第一集的時候問我:「為什麼人家70年代拍成的電影,我們到現在也達不到這樣的水平?」這一點,恐怕也是《星戰》留給中國電影唯一的思考題。
獨立日 美國式的主旋律電影
本片被譽為災難電影的超級經典,人們經常拿外星人入侵類題材的電影與這部《獨立日》相比。本片講述的是外星人入侵地球之後,全世界人民如何團結在以美國總統為核心的聯合軍周圍,奮起反擊最終擊敗侵略者的故
獨立日》在特效與搧情方面都做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巨大場面無與倫比的畫面和音效令這部電影的DVD一版再版;劇中美國總統慷慨激昂的演講令人不禁思考:為什麼美國的「主旋律影片」在狂賺票房的同時,還能在不經意之間能如此打動人?要知道人家可是沒有單位組織觀看這一說的。
異形 恐怖片的重新定義
如果說《星球大戰》讓一代人明白了什麼是科幻電影,《異形》則成了很多人在恐怖片方面的「啟蒙」作品。這部電影描述的是飛往外太空的人類遭遇外星異形的故事,前後共拍攝了4部作品加一部外傳,並且至今還在籌劃新的故事。
異形》區別於其他外星人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能夠寄生在人類體內,人被感染之後遲早要眼看著怪物從自己的胸口鑽出來,最大的恐懼感也就來源於此。《異形》系列電影的劇本和特效都很成功,讓人在兩小時的觀影過程中脊背徹底發涼。
《異形》最大的成功就是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外星怪物形象,以至於前不久發行珍藏版DVD的時候,出版商用異形頭顱為外包裝發行限量收藏版,雖然價格不菲卻仍然被搶購,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這只恐怖的怪物在影迷心中的地位。
回到未來 前所未有的頭腦風暴
《回到未來》三部曲差不多是與《異形》同一時代的作品,它講述的是與時間機器有關的故事。此類電影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難以在劇情上面自圓其說,因為時間機器這個概念本身就無法讓人完全信服。
但是《回到未來》系列電影不僅成功的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有關時間旅行的故事,而且一講就是三部電影。本片的劇情非常引人入勝,並且你仔細思考之後會發現它在邏輯上也同樣無懈可擊。如此長度的劇本仍然保持了非常高的邏輯性,創作人員在其中付出的心血可見一斑。
《終結者2》
把《終結者2》奉為科幻片中的經典,應該沒有人反對吧。《終結者》系列影片講述的是人類幾乎被自己親手製造的高智能計算機「天網」所毀滅的故事,說起這個系列的電影,其第一集和第三集可以說是中規中矩、製作上乘的動作科幻片,而唯有《終結者2:世界末日》被永遠銘記在了很多人的心裡。
雖然《終結者2》是一部動作科幻片,但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它擁有感人的劇情。而觀眾的感動來自哪裡呢?就是這位T800型機器人,他的任務是從未來回來保護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對抗比他更先進的T1000型機器人。
T800的可愛之處就在於他懂得學習(其實是其核心電路中有一項只讀屬性,去掉之後就可以接受外界事物了,這個劇情在加長版中有交待),比如上面截圖中豎起大拇指的動作,這個不起眼的遠鏡頭為影片中最震撼的一幕做好了鋪墊。
在學習的過程中,T800還在嘗試理解人類的感情。在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T800為了毀掉最後一塊可能危害人類的人工智慧晶元——他自己的核心處理器,把自己也沉入了鋼水之中。
就在所有觀眾都認為已經沒有更多劇情的時候,T800的手放開鐵鏈,緩緩豎起了拇指,那一刻的感動只有影片的觀眾能夠體會到。這個鏡頭曾經令我久久不能平靜,《終結者2》的特技效果拿了當年的奧斯卡獎,但是再好的效果也只是外在的東西,早晚會被更加先進的技術所超越,而這一個鏡頭讓《終結者2》從一部各方面都很優秀的科幻動作電影最終成為了一部經典中的經典。
《2001太空漫遊》
本片的導演是大名鼎鼎的斯坦利·酷布里克,他在《2001太空漫遊》中講述了自己對生命和思想的理解。有人說「看不懂的電影都是好電影」,這句話放在《2001太空漫遊》上面也許很合適。因為它的劇情敘述比較鬆散,似乎讓人有點抓不住重點。
《2001太空漫遊》從人類的起源講起,之後描述了未來的人在進行太空遨遊的時候遇到的驚險,影片的最後一段是生命的結束與新的開始。本片的製作非常精良,很多地方的細節都體現了主創人員在物理學方面的深思熟慮,即時在今天的科幻片之中也很難達到。
從內容上看,本片最出彩的地方就是人類在去往外太空的過程中,控制飛船運作的人工智慧電腦出了一個小錯誤。但致命的問題是,它的人工智慧甚至帶來了「虛榮心」:它不允許這個錯誤被人記錄下來,於是想盡辦法消滅知情的人,不過最終還是敗給了人類。
導演酷布里克一直都有個願望,那就是拍一部「人工智慧」題材的影片,但是限於當時的技術等各方面原因,在他的有生之年一直沒有實現這個願望。後來他欽定了一個人替他實現,這個人就是斯皮爾伯格。
可以看出,酷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遊》之中已經表現出了自己對於人工智慧的理解,並且還帶有很多的疑慮和擔心。他在片中描述的人工智慧反叛會不會發生呢?很多科幻電影也在問著相同的問題。
《E.T外星人》 無數人童年的夢想
《E.T外星人》恐怕是最適合孩子們觀看的科幻片了,裡面沒有嚇人的場面和稱霸地球的怪物,只有貌似醜陋卻心地善良的外星朋友。很多孩子看過之後都會幻想自己也有個這樣的朋友,就像我們都想過要只「機器貓」一樣。
《E.T外星人》給人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那月圓之夜,孩子在外星人的幫助下騎車騰空而起的畫面。從此以後,圓月和騰空騎車人的身影成了這部電影的標志性畫面,如今我們還可以從很多作品中看到它的影子。
最近這部電影發行了收藏版DVD,包裝使用的就是圓月的畫面,碟友習慣將其愛稱為「月餅盒」版,它是收藏這部電影的最佳選擇。
《侏羅紀公園》 電影特效創造的奇跡
斯皮爾伯格前不久剛剛獲得了電影史上最成功的導演這一榮譽,獲獎的最大原因在於他把商業和藝術充分的結合了起來。縱觀這位大導演的作品,既有《奪寶奇兵》和《大白鯊》這樣的商業類作品,也有《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徳勒的名單》這樣的藝術佳作。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同樣擁有成功的票房,商業與藝術被斯皮爾伯格完美的融為一體。
這部《侏羅紀公園》是斯皮爾伯格的一部大製作商業電影,它用無比真實的特效營造了一個恐龍的世界。這部電影一上映就立刻引起了轟動,人們從未見過如此逼真的史前怪物,「侏羅紀公園」這個名字也成了逼真電影特效的代名詞。
侏羅紀公園》的劇情並不復雜,講述的是科學家用DNA技術復原恐龍世界的故事。這個系列電影的最大成功在於以假亂真的恐龍形象,以及讓人透不過氣的緊張情節,是科幻電影難得的精良之作。
《人猿星球》上帝開了個荒唐的玩笑
提起《人猿星球》,可能很多影迷想到的是2001年的那部特效不錯的科幻動作片,但我們在這里要講的是它的前身——那部誕生於1968年的作品。
影片描述泰勒在太空船里一覺醒來後,著陸在一個陌生的星球上。他發現在這個星球上居住的人類已經變得和動物沒什麼區別。而類人猿成了這里的統治者。他吃驚地發現這個星球上的猿類有著和人類相近的等級制度,人猿是統治者,猩猩是居中階層而黑猩猩則是地位最低下的族群。
泰勒和人猿科學家吉拉、考耐利斯交上了朋友,但他卻受到人猿博士贊斯的百般迫害。最後泰勒逃出了人猿的控制,但他走在海灘上突然看到了坍塌的自由女神像!原來這個被人猿統治的星球正是多年以後的地球。人類的核大戰在很久以前將一切化為烏有,而大自然在重新進化過程中開了個荒唐的玩笑......
《銀翼殺手》
主角是洛杉磯警察達克德,任務是尋找並殺死混雜在地球人中的非法復制人。這些復制人體力及智能遠超過人類。達克德在追殺過程中,意外愛上一名女復制人。倫敦國王學院幹細胞生物學家明傑說,這是他看過最棒的科幻電影,「在當時來說,它和整個故事都超越時代,提出了千古不變的問題,包括什麼是人類?我們是誰?」
《飛向太空》
索拉力星球上似乎全是海洋,三名航天員在太空站進行研究,卻突然與地球失去聯絡。一名心理學家前往調查,這時站上一名航天員自殺,另兩人情緒不穩,心理學家更在太空站上看見死去的妻子,後來他發現原來星球的海洋類似大腦物質,可影響記憶。加州大學物理教授班福德表示,片中的太空旅行是人類對宇宙及潛意識的深入研究,「這可能是唯一提及人類知覺帶來科學限制的電影……但它並非只是說明這個問題,它還是一部迷人的悲劇,這加強了其重要性」。
《第三類接觸》
主角目睹來自外層空間的飛碟到達地球,從而展開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件,主角到最後仍一償夙願,登上外星人的母艦,肩負起地球使者與外星人進行友善的接觸。英國倫敦大學科學家方凱文表示,即使真有外星人,他們也不太可能駕駛電影中那種外形像倒聖誕樹的宇宙飛船,但對他而言,《第三類接觸》還是電影史上,有關外星人造訪地球的經典名片。
《十二猴子》
1997年全球50億人死於一種強烈的病毒,倖存者都放棄地表而存活於地底下,在未來世界裡,詹姆士乃是一名被判終身監禁的罪犯,科學家們希望能派人至病毒散發的1997年找出病毒,並帶回未來研究出解葯,拯救人類,而派觀察力敏銳又有韌性的詹姆士去1997年去搜集資料,條件是他可獲得赦免,詹姆士去了幾次都無功而返,但他查到一些蛛絲馬跡,得知12猴子軍所施放的病毒,12猴子軍是傑弗瑞所領導,其父葛瑞士乃是研發病毒博士,詹姆士也認識了茱里醫生,兩人展開了一場拯救人類的行動,最後原來施放病毒者乃是葛瑞士之助手,但為時已晚,詹姆士死於警方追捕 。
《深淵》
當一架美國核子潛艇的隊員在雷達熒幕上發現一件不明物體之際,潛艇突然被撞擊,沉沒於一個無底深淵。由巴德為首的鑽油工人奉命拯救潛艇隊員,這群拯救隊伍包括一名工程師及由考菲中尉率領的水底軍事專家。考菲中尉的秘密任務卻是找回艇上的150枚核彈頭,然而當拯救隊到達了一個位於水面下2000多英尺深的石層上時, 遇到了種種前所未有的困難。先是海面上的風暴和器材的不足給工作帶來阻礙,然後是潛水倉周圍似乎有奇怪的物體出現。考菲中尉認為那是俄軍潛艇,下令向它發動攻擊。而巴德和他分居的妻子林賽知道事實並非如此,聯合拯救隊的其他人反對軍方決定。在異常激烈的爭斗後,考菲中尉被打死,而核炸彈也投向了深淵,巴德夫妻倆被困在一個沒有動力又漏得厲害的小潛艇里,而他們只有一套潛水服。最後他們決定讓林賽進入溺水休克狀態,抓住了千分之一的機會使她得以生存。
此時救援隊的所有人都清楚他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解除那枚核炸彈的待引爆狀態,因為它的爆炸不僅將殺死他們,還會引發海底的異形生物與人類的戰爭。為此巴德必須穿著特製的潛水衣(這種潛水衣是把某種有機溶劑充滿人的呼吸道,替代空氣成為傳遞氧氣的介質)繼續下潛2英里。巴德漸漸下潛,成功地解除了炸彈,但氧氣已經不足以供他返回。巴德安詳地等待死亡,卻被海底異形所救,同時,地球上幾乎所有海濱城市的海面上,都掀起了足有1000英尺高的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