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熱門電影 > 科幻電影製作星球技術

科幻電影製作星球技術

發布時間:2022-10-16 03:15:32

1. 以前看過一部科幻電影,好像是地球被毀滅後一家飛船重新將物質聚攏再造一個星球誰知道叫什麼名字

這個電影我喜歡,叫《泰坦地球之後》,Titan: After Erth
————————————————————————————
要下載的話可能只有在電驢能找到了:
http://www.verycd.com/search/folders/%E5%86%B0%E5%86%BB%E6%98%9F%E7%90%83

資料在這里: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2919/
冰凍星球 Titan A.E.
Titan A.E.

放在你的blog里!
導演: Art Vitello / 唐 布盧茲 (Don Bluth) / 加里 戈德曼 (Gary Goldman (I))
編劇: Ben Edlund / 漢斯 鮑爾 (Hans Bauer) / John August
官方網站: http://www.afterearth.com/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上映日期: 2000-06-29 >更多
又名: 宇宙奇艦泰坦號 / 泰坦A.E.
imdb鏈接: tt0120913

故事梗概: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在三十一世紀前期,人類開展了泰坦計劃,確立了在宇宙中的地位。但人類的強大也引起了其他星球居民的恐慌,邪惡的捷爾人正在計劃著摧毀人類。公元3028年,捷爾人入侵地球,將地球摧毀,地球人四處逃散,僅剩的倖存者搭著太空船逃離家園。4歲的凱爾與父親分別,目送著父親乘坐的巨大飛船消失在太空深出處從此,失去家鄉星球的地球人作為弱勢群體,在太空中到處受歧視。15 年後,淪落在一個太空垃圾回收站工作的凱爾偶遇父親當年的同事高索船長,高索告訴他,他父親當年開走的飛船泰坦號,是地球人重新壯大的唯一希望,而他父親臨走時交給他的戒指中,藏有泰坦號所在之處的地圖。
凱爾左右為難,拯救人類並不是他的理想,但殘酷的現實又把他逼上絕境。在高索船長的一番勸說之後,凱爾答應和他們一起尋找泰坦號。但神秘的光纖地圖復雜難懂,凱爾與船長等人只能向智慧的聒耳人求助... (展開全部) 故事梗概: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在三十一世紀前期,人類開展了泰坦計劃,確立了在宇宙中的地位。但人類的強大也引起了其他星球居民的恐慌,邪惡的捷爾人正在計劃著摧毀人類。公元3028年,捷爾人入侵地球,將地球摧毀,地球人四處逃散,僅剩的倖存者搭著太空船逃離家園。4歲的凱爾與父親分別,目送著父親乘坐的巨大飛船消失在太空深出處從此,失去家鄉星球的地球人作為弱勢群體,在太空中到處受歧視。15年後,淪落在一個太空垃圾回收站工作的凱爾偶遇父親當年的同事高索船長,高索告訴他,他父親當年開走的飛船泰坦號,是地球人重新壯大的唯一希望,而他父親臨走時交給他的戒指中,藏有泰坦號所在之處的地圖。
凱爾左右為難,拯救人類並不是他的理想,但殘酷的現實又把他逼上絕境。在高索船長的一番勸說之後,凱爾答應和他們一起尋找泰坦號。但神秘的光纖地圖復雜難懂,凱爾與船長等人只能向智慧的聒耳人求助。沒想到,一路上捷爾人對其狂追猛打,凱爾和女船員埃吉瑪不幸被抓走。高索和手下喬裝打扮混進捷爾人的領地,沒想到卻被敵人識破。捷爾人千方百計復制了凱爾的光纖地圖,醞釀著徹底摧毀人類的陰謀。更令人驚訝的是,高索居然是捷爾人的同黨。
無奈之下,凱爾和埃吉瑪只能帶著一群外星朋友,沖破重重嚴密的監禁。凱爾必須僅憑著父親遺留下的一支戒指中的光纖地圖,趕在兇殘的敵人之前找到泰坦號,發掘出它所蘊藏的秘密。在打鬥中,凱爾不計前嫌救了高索。緊急時刻,高索知恩圖報,冒著生命危險幫助凱爾修復泰坦號。捷爾人的陰謀被摧毀,地球再次重生,人類又迎來了光明。
精彩視點:
同樣是動畫片,20世紀福克斯公司新出品的《冰凍星球》創造出了與迪斯尼的《獅子王》很不一樣的動畫效果。該片投資7500萬美元巨資,幕後陣容強大,好萊塢超人氣偶像級明星麥特·戴蒙,比爾·普曼,茱·巴瑞摩,為該片的配音增添異彩。
為了突顯出自己的標志性特徵,避免與迪斯尼的動畫片雷同,導演唐·布魯斯和加里·古德曼在利用電腦科技方面達成了共識,即大量使用三維動畫設計並採用電腦特技與實景拍攝相結合的手段。同時在處理部分場景、音效方面借鑒了《星球大戰》的技巧。他們把《冰凍星球》的技術起點定得很高,為了取得身臨其境的效果,他們往往為了獲得一個最佳鏡頭而准備數十個鏡頭。

2. 為什麼美國科幻電影如此成功

1.先進的科學理念。比如在《終結者2》(Terminator 2:Judgment Day)中曾經出現過一個「液體金屬機器人」的反派角色。它可以更具環境的需要變化成各種形態且有自動癒合的功能,正是這些奇特的功能使得少年時代約翰?康納(John Connor)的逃亡顯得異常艱辛。可能人們覺著液態金屬聽上去像是天方夜譚,但事實上,雖然還是初級階段,但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了液態金屬,而且可以改變其形狀。在2015年3月23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官方網站上登出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了「液態金屬可在吞食少量物質後以可變形機器形態長時間高速運動,實現了無需外部電力的自主運動,從而為研製實用化智能馬達、血管機器人、流體泵送系統、柔性執行器乃至更為復雜的液態金屬機器人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在2004年上映的《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這一經典之作裡面就又運用到了一個科學概念溫鹽環流。又如在《星際穿越》中運用的「引力彈弓效應」使飛船僅用14個月就從火星飛往土星,而正常飛行卻需要數年;不僅如此,該片還大量使用了「蟲洞」理論及相對論,使看似不可思議的情節有了權威的科學支撐。所以說成功的科幻電影一定要以科學理論為基礎,這樣製作出來的電影才會讓人們感覺真實而非胡編亂造。而這也是為何「科」是「幻」的基礎。

2.雄厚的資金保障。其次便是資金投入方面。毋容置疑,美國科幻電影的攝制擁有足夠的資金作為後盾,其每部優秀的科幻作品基本上都是投資過億。還是以先前提到的《阿凡達》為例,「《阿凡達》的製作費用超過了2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宣傳費用等。」可以說,巨大的資金投入讓電影在特效製作及後期渲染上得到了提升,從而進一步從藝術表現上升華了主題。

二、美國的科幻電影成功的文化因素

如果說先進的科學理念巨額的投資是美國科幻電影成功的外部因素的話,文化因素則應該屬於內部因素。且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處於主導地位。同時,文化會對民族心理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向該民族對待事物的態度和對事物的選擇施加持續性的影響。

1.美國的時間取向。美國學者弗洛倫薩?克拉克洪在1961年出版的《價值取向的變奏》一書認為有五種價值取向,其分別是人的天性取向,人與自然的關系取向,時間取向,活動取向及社會關系取向。而在時間取向中,又分為過去取向、現在取向以及未來取向,並認為美國的時間取向屬於「未來型」。雖然在美國文化里也有「現在」和「過去」的影子,但是對「未來」的嚮往已經遠遠超過了對「現在」和「過去」的把握,因為美國人認為「來自過去的時間流(the temporal flow)在現時中略微緩行,但卻飛快向未來賓士」所以總體來說,美國社會傾向於「未來型」的時間取向。

2.從時間取向分析美國的科幻電影的成功。既然美國的時間取向屬於「未來型」,那麼在這種文化的大背景下,美國科幻電影大多數都和這種文化導向是吻合的。因為科幻電影是基於現實的科學對於未來發展的展望,美國人可以通過科幻電影合理想像目前某種科技可能會給將來的美國帶來怎麼樣的影響,然後就可以對該種科技進行理性的評判。

在上世紀80、90年代拍攝《終結者》系列時,正逢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也正是意識到了有可能在將來人類會越來越離不開電腦而最終被電腦「天網」所統治,屆時啟示錄將由人類自己書寫。而電影中的大部分預測在當今的生活中正在發生。試想,在當今社會人們對電腦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以至於沒有電腦和網路人們就無法正常生活。另外,自上世紀越來越多的不明飛行物被「發現」以來,人類對於地球外生命越來越好奇。為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曾多次發射飛船試圖尋找外星人的蹤跡。但是,假如地球外生命的文明程度遠高於地球文明時會出現什麼狀況?如果他們是邪惡的,是好戰的種族,地球人又改何去何從呢?會不會再次出現象當年西方人入侵美洲、非洲時掠奪、殘殺當地民眾的慘劇呢?假如我們找到的地外生命是低等生命或發展程度低,我們會不會去掠奪他們呢?那麼人類到底該不該主動尋找外星人呢?正是由於科技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和控制,美國人才會熱衷於科幻電影,所以類似於《外星人ET》(E.T. the Extra-Terrestrial)、《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等影片才廣受歡迎。同時,也正是在「未來型」為時間取向的影響下,對未來世界的渴望激發了眾多劇作家和導演的潛能,他們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和強大的藝術和科技手段為我們描繪了諸多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從一定程度上更加廣闊地打開了人們的想像力。

所以說,成功的科幻電影一定要通過對未來給現實或未來以啟迪,給民眾一個保護生態,保護地球重要性的啟示。而這正是科幻電影的精髓所在。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民眾酷愛科幻電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觀看電影作為茶餘飯後的娛樂活動。但是,人們已經不滿足於電影對於生活本身的描寫,逐漸開始轉向對想像力的刻畫。其中的代表便是科幻電影。而在科幻電影的世界中,美國正是通過其強大的資金和科技優勢保證了其科幻電影在娛樂性、藝術學及科學性的平衡結合,給觀眾以視覺和科技的盛宴。美國科幻電影的成功因素也是值得借鑒的。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藝術的表現手法也在不斷成熟。所以只要能在「科」與「幻」之間做到平衡勢必會拍攝出,甚至是超越美國科幻電影的作品。

3. 科幻片是怎麼製作

科幻片製作是通過拍攝,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通過後期軟體,有的時候要幾種軟體一起用,最後才能合成一個完整的特效鏡頭,摳像,比如<<神話>>在山洞裡面的戲,都是綠屏摳像製作出來的.虛擬形象:一般都是用三維軟體製作(類似3D,MAYA都可以做),只用做一個模型就好,動作用捕捉儀,根據真人的動作捕捉.所以效果很真科幻電影是電影的一類,採用科幻作為題材。確切來說,科幻電影是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或假設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電影。科幻電影所採用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時間旅行等等。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故事背景,用宇宙飛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許多科幻電影會表現出對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關注,以及哲學方面如人類處境的探討。一些科幻電影是從科幻文學作品改編而成,但科幻電影會注重擷取其中的文學或人文方面的元素,而無視科幻文學比較注重的科學嚴謹性和邏輯性。
一、背景多樣但內部邏輯嚴格,對於科幻片來說,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並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換年代,但實際上它要敘述的真正內容所佔據的期限仍然很有限;類似地,科幻故事發生的地點看似不著邊際,但實際上也非常有限。雖然好萊塢科幻片在想像上天馬行空,但它在邏輯規則上卻最為嚴格,講求一個內部真實性統一連貫而不矛盾的虛幻世界。
二、人物塑造比較簡單,好萊塢科幻片大多希望觀眾將注意力集中於特效和情節,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於其它類型片來說是較為簡單。人物的維度較少,表面和內心較為一致,性格沒有變化或只有簡單的變化。但近些年來這種狀況也有所改變,科幻片也開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對人物內心的沖突和矛盾以及生活中的苦惱和困難的描述開始加大力度。
三、「激勵事件」往往具科幻因素,比如時間的錯位、外星人的入侵、恐龍公園的建立等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應。和其它類型片一樣,科幻片的沖突也包括內心沖突、人際沖突、外界沖突(包括社會沖突和更大的環境沖突)這幾個層面,但一般來說,科幻片中最大的沖突是人與大的環境力量的沖突,比如自然災害來襲、外星生物侵略等。
四、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義、珍惜人生這樣傳統而永恆的價值。

4. 那些年科幻電影里的黑科技有哪些成為了現實

電影中的2001與現實中的1969

無論是光怪陸離的的星際穿越,還是頹垣敗井的廢土世界,科幻電影架空的時空,一直在努力營造距離感和割裂感拉長時間維度,將觀眾迅速帶入科幻世界。不過,正如火爆的《頭號玩家》,科幻電影的最大價值在於天馬行空描繪出可以跨越銀幕的硬核科幻,人工智慧,作為硬科幻電影的寵兒,充當了填補觀眾探尋未來意義心理溝壑的潤滑劑。

自1965年正式提出人工智慧算起,50多年,AI在好萊塢電影和現實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大銀幕上,以夢工廠為代表的電影製作公司,塑造了無數出神入化的AI形象,成為普羅大眾對科技崇拜的源泉所在,滿足了人類對未知生活方式的嚮往。

一定程度上,科幻電影也成為科技行業的啟蒙者,行動電話之父馬丁庫帕就承認,他發明第一台行動電話正是受了《星際迷航》中「通訊器」(communicator)的啟發。正如迪斯尼動畫電影中,總會有一個捧哏的話嘮動物角色,人工智慧機器人也是科幻電影的標配。伴隨著電影塑造的經典AI根深蒂固形象,人工智慧被視為下一個從銀幕上走出來的科技。

《星際迷航》中的通訊器

電影2001年:人工智慧飛船邁向木星

現實1969年:登月飛船算力不如手機

1968年一部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的電影橫空出世,這就是《2001漫遊太空》,電影將未來鎖定在了33年後的2001年,「發現一號」太空飛船向木星進發執行太空任務。除了飛行員和宇航員,還有一台具有人工智慧、掌控飛船的電腦哈爾9000,哈爾9000被設定為一個永遠不需要關機,從不出錯的人工智慧形象,它可以用自然語言溝通,帶有人類情感和趨利避害的生物屬性。

哈爾9000(圖片引自網路)

哈爾的聲音溫和友善,讓人產生發自內心的暖意,在茫茫太空孤獨旅行,它也成為了人類最好的交流夥伴。

影片大篇幅展示了2001年人工智慧哈爾與人類的互動,比如與鮑曼下國際象棋並輕松贏了對方。它可以毫無障礙的理解人類的語言和情感,甚至能夠在人類躲著自己談話的時候,讀出唇語。在得知自己會被強行關機之後,哈爾還能夠作出先發制人的反應。最終,在殺死三位宇航員之後,哈爾被男主拔出了記憶板。

哈爾與人類下國際象棋(圖片引自網路)

這部電影展現了人們對2001年的暢想,盡管我們距離「未來」已經過去17年,人類仍未實現隨心所欲的漫遊太空,但當時一些接近想像力巔峰的預測已經實現。比如電影出現的iPad、視頻通話的雛型已經普遍使用,甚至iPod的名字都源於電影維修小飛船的名字Pod。

視頻通話(圖片引自網路)

電影中iPad的原型(圖片引自網路)

而哈爾作為人工智慧的雛型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Siri在內的現有語音助手都是對哈爾的一脈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上映幾個月後,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26年以後的1997年,IBM深藍超級計算機打敗世界排名第一的國際象棋選手加里卡斯帕羅夫,讓深埋電影中的隱喻變為現實。

NASA登月導航計算機算力綜合不如手機(圖片引自NASA)

《2001漫遊太空》寄託了人類開拓星球的思潮,但1968年的現實是,即便登月用的導航計算機主頻也只有2.048MHz,所有登月電腦的性能加起來都不如現在一部手機的運算能力,更不用談人工智慧所需要的強大算力和海量數據的支撐。

80年代到90年代的很多電影很少有揉入硬科幻的人工智慧形象展現,無論是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慧》還是《機械公敵》、《月球》、《銀河系漫遊指南》AI 機器人 Marvin,電影更多的是披著科幻外衣去對人性復雜的探討,鮮有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

電影《人工智慧》(圖片引自網路)

集中在2013年到2014年上映的幾部電影,開始繼續從硬科幻的角度探討人工智慧,與此前天馬行空的機器人相比,這些人工智慧形象更加超前,但也更加接近現實。

電影中的2025與現實中的2016

電影2025年:手機女友成為現實

現實2016年:語音識別與人類打平

《星際穿越》大量展示了蟲洞、黑洞、多維空間以及廣袤的星際旅行場景,諾蘭導演甚至邀請到了天體物理領域的頂尖大牛基普索恩擔任影片的科學顧問,保證了影片科幻屬性足夠硬。TARS作為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帶給觀眾很多亮眼之處。

《星際穿越》中的智能機器人(圖片引自互聯網)

在電影中,TARS會說話能思考,甚至能夠麻溜利索的變形在滔天巨浪撲來之前拯救安妮海瑟薇。在解密引力之謎甚至在五維空間里,TARS都以恪盡職守的高級助理形象出現,高效完成任務指令,可以說缺少TARS,人類的智慧無法完成這項艱巨的太空任務。而重建TARS時,那個幽默度的橋段讓冰冷的機器形象多了一份人性。

《星際穿越》中的智能機器人(圖片引自互聯網)

觀眾偏愛TARS,更多在於,相比於無所不能的機器人,TARS沒有被設定為擬人形象,不銹鋼拼接起來的外觀更符合人類世界設定下的工業產品,與現實更接近。

而約翰尼德普在《超驗駭客》的人工智慧突破就顯得驚世駭俗,你能想像有一天你的軀體死去精神意識卻被保留在互聯網上,而且可以無所不能,《超驗駭客》打造的一流的科幻概念超越了很多硬科幻設定的范疇,將我們能想像到的人工智慧進一步升級,以去實體化的虛擬形態存在。

電影《超驗駭客》(圖片引自互聯網)

在電影中,生化形態的人工智慧高概念讓德普無所不能,與此同時去中心化的生存方式讓他無處不在,如同正在火熱的區塊鏈,這種繁衍形態讓傳統勢力很難通過拔電源將其消滅。

電影《超驗駭客》(圖片引自互聯網)

如果說《星際穿越》和《超驗駭客》還距離我們認為的人工智慧太遠,電影《Her》所打造的智能環境簡直是死宅單身狗的天堂。故事發生在17年以後的2025年,內向宅男西奧多托姆布里遭遇分手後,尋求一款叫做OS1的智能操作系統聊以慰藉,操作系統化身為一名叫做薩曼莎的「女性」(斯嘉麗約翰遜聲),她風趣幽默又善解人意,她學習和進化的速度讓西奧多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能夠幫助以寫情書為本職工作的男主檢查拼寫和語法。

電影《Her》(圖片引自網路)

薩曼莎脫胎於類似蘋果HomePod/亞馬遜Echo這樣的智能音響,以機器人女友的形象對外展示,並以卡片機的終端對外銷售。OS1所代表的人工智慧比17年前的智能音響有了長足的進步,它所有的交互通過自然語言完成,背後有一套完成的養成邏輯,依靠語音、圖像識別和神經網路演算法,能夠與用戶溝通迅速成長,並依靠與數千名用戶「談戀愛」不斷進化,達成完美情侶,可以說這一形象幾乎滿足了人類對未來智能伴侶的所有想像。無疑,在眾多人工智慧形象中,OS1更接近我們真實生活。

OS1幫助男主檢查語法和錯別字(圖片引自網路)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計算機科學家 Pierre 受電影中 AI 作音樂的啟發,研製了一款先進的能作曲的 AI —— Avia,不僅所作曲子出了專輯,應用到重要慶典、NVIDIA GTC 2017中,而且 Avia 還成了國際作曲家。

OS1的終端形態更像目前的智能手機(圖片引自網路)

這是觀眾的反饋,同時也有這足夠牢固的現實基礎。OS1有著足夠強大的演算法和硬體配套,與現實生活中的智能音箱相同的交互邏輯和演化路線,增強了用戶的認同感。

從亞馬遜Echo到OS1還有17年的路要走。

單拿語音識別來說,從1952年貝爾實驗室研製了第一個可十個英文數字的特定人語音增強系統一Audry系統,到2016年微軟發表論文稱語音識別上的技術已經高於專業的人工速記員,達到了與人類同等交流對話的水平,中間走了64年。這背後涉及到的卷積神經網路及LSTM神經網路,以及自由格人機界面聽覺訓練雖非易事,但我們有理由相信17年以後的Echo就是OS1的原型機。

從2001年走到2025年,科幻電影所塑造的人工智慧形象愈發保守,好萊塢電影開始通過與現實接軌的方式應對觀眾的審美疲勞。對應到現實世界,人類的人工智慧則來到了一個集中爆發的階段。在看過了無數個哈爾、Marvin、TARS之後,我們也正在按照電影中的酷炫思路打造活生生的人工智慧。

比如AlphaGo,它是第一個擊敗人類職業圍棋選手、第一個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的人工智慧程序,和IBM的深藍超級電腦有著同樣舉足輕重的意義,意味著人工智慧的時代從電影銀幕走到現實中來。

人工智慧對弈圍棋(圖片引自谷歌)

Google的AI法寶還不止有AlphaGo,引入NMT神經網路的Google翻譯、會主動管理照片的Google Photo、像OS1跟你聊天的Google Allo、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以及更幫你看到東西的Google Lens都是Google組裝一款超級人工智慧終端的模塊化產品。

而這一切模塊化產品都可以組裝在一款智能手機上,尤其是5G網路帶來的速度和數據支撐,被認為是人工智慧最終爆發增長的終端。隨著移動設備的增加,數據也逐漸海量,尤其是5G時代,大數據的支撐,讓人工智慧有了爆發基礎。

手機中Siri曾經被視為人工智慧在現實中的形象,但爛尾的效果最終讓Siri成為眾人調侃的形象,甚至對消費者對人工智慧產生了負面影響,據一份2016年的調查顯示,只有3%的用戶在公共場合使用過Siri,如此尷尬的數據以至於最後庫克不得不連夜從Google挖人。

手機人工智慧初探

4月4日,蘋果公司宣布,前一天離職的谷歌前搜索兼AI高級副總裁John Giannandrea(約翰詹南德雷)加入蘋果,擔任「機器學習及人工智慧戰略」總負責人,成為蘋果第16位核心管理層高管,直接向CEO庫克匯報。急切的挖人舉動讓蘋果的AI焦慮一覽無遺。

吾家有AI初長成 Jovi初探銀幕夢想

除了蘋果,趕赴人工智慧這波浪潮的手機公司大有所在,並開始為人工智慧打造形象,這裡面還包括打造AI品牌Jovi的vivo,Jovi和哈爾、TARS、Alexa一樣,是駐留在智能手機中的人工智慧。

現在Jovi雖然只是探索AI的第一階段,但卻為人工智慧提供了很好的演化路徑。背靠驍龍AIE(人工智慧引擎),以驍龍神經處理引擎(NPE)軟體框架和神經網路(NN)庫為介面的異構計算方案。其具有廣泛接納性的邏輯,極高的兼容性,精準而龐大的計算力,成為了Jovi AI的推動力,並為消費者量身打造實現智能場景應用的vivo X21手機。

vivo打造的人工智慧想像Jovi

功能上Jovi 助理擁有系統全局級的智慧識屏功能,可以讓用戶的所有操作節點智能化,替代繁瑣重復甚至需要思考的操作,讓我們可以高效管理生活和工作事物。比如在界面中長按一段文字即可觸發識屏功能,該功能會快速識別並智能提取用戶長按的文字信息,然後用戶就可以就此信息進行快速查閱/擴展及相關操作。

Jovi人工智慧

AI應用到相機,Jovi則可以自動識別你的膚質、膚色、性別、年齡,並且會學習你的使用習慣,在你每次自拍的時候為你選擇一種最適合的美顏效果。回望2001年的哈爾,Jovi正在替代它的角色,只不過不是在宇宙飛船,而是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你定了車票、機票,它會提醒你時間、目的地天氣和機場路況;你上網購買了快遞,它會告訴你快遞單號是多少並一鍵幫你快速查詢物流;如果你喜歡看球賽,它會幫你跟蹤歐冠和NBA賽事;它能在你出行前,為你安排行程。

Jovi人工智慧

我們可能習慣了手機作為一個冰冷的連通機器,但Jovi賦予了機器血肉,Jovi能夠不斷地學習,就像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夥伴一樣,認識越久就越懂你的需求,隨時給你最好的生活建議,並打理好了生活的一切。

未來,你和手機不再是簡單的交互,而是養成關系,Jovi所代表的人工智慧可以被養成高效貼心的商務管家,也可以被養成為體貼入微的女友。它不會隨著你更換設備而丟失,正如《超驗駭客》中的德普一樣,跟隨互聯網隨遇而安。現在Jovi所代表的手機人工智慧,正在朝《Her》中的2025年走去。

盡管霍金臨終前曾警告人類要警惕人工智慧,但他仍然承認「創造AI的成功可能是我們人類文明歷史上最大的事件,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面都會因為人工智慧改變。」

我們會在「綠洲」里匯聚,還是在2049相遇

時間隨著電影往前走,在《銀翼殺手2049》中的2049年,城市已經失控並崩潰。虛擬人工智慧喬伊成為復制人K慰藉的對象,在2049年依靠全息投影投射成像的虛擬人可以隨意出售,除了沒有實體,她已經完全和人類無異,情商智商超高也更為體貼,成為不少宅男傾慕的對象。

電影(銀翼殺手2049)中的虛擬投射人工智慧(圖片引自網路)

作為一款成熟的人工智慧產品,我們在電影里見證了喬伊從機械裝置投影到投影設備移動化全新升級的過程。盡管很多人認為復制人是鬼扯,但這個投射裝置的升級讓不少人認為在2049年更容易實現。距離2049還有21年,依靠現有的人工智慧基礎,我們相信喬伊真的有可能在2049年從銀幕走出來與我們相遇。

可移動版喬伊(圖片引自網路)

無獨有偶,斯皮爾伯格在《頭號玩家》中也將2045年設定為世界崩潰的邊緣,眼花繚亂的VR世界讓快要涼了的VR廠商起死回生,終於有了用例可以背書。人工智慧也好,VR也好,都是科技高速發展的終極產物,或許那天世界依舊運轉良好,我們和朋友在「綠洲」里相聚,回家在2049里纏綿。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科幻電影則完全源於天馬行空的想像,科幻與現實看似兩條平行的世界,我們深信二者的時間線和想像力最終會因為不懈努力在未來交匯在一起,這一天我想並不遙遠。

5. 科幻片里的「死星」相當強大,人類能不能造出死星武器

隨著電影《星球大戰》的播出,很多人都見識到科幻作者的厲害之處,很多恐怖的武器連科學家都沒想過,卻被他們想到了,如在星球大戰中提到的終極武器“死星”,就是一種讓科學家都不敢想像的武器,據說,要研究出“死星”最起碼掏空地球的全部物質,所以說,科學家不敢想也是正常的。

不得不說,這些網友考慮事情的角度很正確,但他們還是疏忽了一點,那就是,在未來,人類真的需要建造“死星”的時候,我們可能已經有辦法移居多顆星球,也就是說,到那時,太陽系可能都是我們的殖民范圍,而關於鋼材等礦產資源,我們只需要在其餘星球上開采即可,地球上的礦產雖然不多,但是太陽系內有很多星球的資源可是相當豐富。

6. 科幻片快樂星球的技術有幾級文明

應該是7級吧,7級都可以穿越平行宇宙了

7. 美國的科幻片都是怎麼拍的,

演員們站在綠色背景前表演(稱為摳像技術),屏幕上只有·演員的圖像而沒有背景,背景另外拍攝或製作,到後期製作的時候合到一起就完了。

科幻電影採用科幻元素作為題材,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影視作品。

科幻片所採用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時間旅行等等。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故事背景,用宇宙飛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7)科幻電影製作星球技術擴展閱讀

美國著名科幻片介紹

1、《地心引力》由阿方索·卡隆執導,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克魯尼主演。

劇本由導演阿方索·卡隆與兒子喬納斯·卡隆共同撰寫。影片於2014年3月3日獲得第86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以及最佳配樂獎七項大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在探索者號太空梭上的兩名男宇航員和一個女宇航員出艙進行哈勃望遠鏡維修時,遭遇太空碎片襲擊導致飛船發生嚴重事故後在太空中發生的故事。

2、《星球大戰》(Star Wars),又名《星球大戰4: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是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系列的第四集,也是正傳系列的第一部。

本片由喬治·盧卡斯執導,哈里森·福特、馬克·哈米爾、凱麗·費雪等主演,於1977年5月25日上映。影片講述了主角盧克·天行者走上絕地武士之路的冒險歷程。

8. 科幻電影中,有哪些技術我們已經實現了

3D列印,VR,大作死破壞環境,各種病毒(持續進化中),探索外星(目前還是初級),飛船,深海潛艇什麼的。《星球大戰》里的全息投影,已經實現了,當初看電影時,銀幕上的這個視覺效果著實讓我痴迷啊

9. 對於各類科幻電影中的星際飛船,人類什麼時候能造出來

答:人類目前處在太空時代的探索期,星際航行需要眾多先進技術得到突破,快者幾百年內能實現,慢則需要數千年。

人類從發明蒸汽機開始,到汽車出現用了100多年,再到飛機出現花了100多年,人類進入太空又花了50多年的時間,下一步就是登陸外星球建立永久基地,然後實現星際航行飛出太陽系。

不過目前來看,推進技術和能源技術,在短時間內是無法解決的,而且星際航行需要的遠不止這兩項技術;或許人類的星際航行,在未來數百年內能夠實現,慢則需要數千年。

10. 一部好的科幻電影需要什麼技術要求

世紀70年代起,喬治·盧卡斯、雷德利·斯科特、斯蒂文·斯皮爾伯格等人用一批高質量的科幻電影開啟了新好萊塢的「技術革命」。詹姆斯·卡梅隆雖然是後來者,但他憑借《阿凡達》《泰坦尼克號》兩部電影,以及在3D電影上的突破成為了好萊塢不可動搖的技術引領者。


從斯坦利·庫布里克時期的前端投影實踐,到被廣泛使用的越來越精細的實體特效,再到「工業光魔」和詹姆斯·卡梅隆引領的CG技術和3D技術,過去四五十年,好萊塢一直用技術改進不斷拓寬著電影想像力所能到達的邊界。《阿凡達》《星球大戰》,甚至是更早的《2001太空漫遊》即便放在今天,很多技術上的創新和視覺呈現都不過時。
和傳統藝術相比,電影向來都不是一門自由的藝術,它依賴設備、技術和團隊協作,但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理性與感性,運籌帷幄與直覺,它們有望在電影的世界裡得到完美的結合。
正如苗千在他本期封面文章《如何科學地製造一個「異世界」?》中所說,構建出一個與人類社會不同的異世界,再將這個源於想像的產物通過一兩個小時時長的電影表現出來,絕非只靠靈光一現就能夠做到。構建這樣的世界,需要對人類社會的規則有深刻理解,還要能夠對其進行變換,使之適用於各種不同的虛構環境之中。作為科幻作品,異世界中的運行規則又不能有過於明顯的科學錯誤。
站在詹姆斯·卡梅隆和這些電影技術引領者身後的是維塔工作室、工業光魔特效公司、3D設備支持等眾多專業化的合作和人才供給。這些創意、技術、人才和規范化流程共同構成了今天的好萊塢電影工業。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說,好萊塢的考察經驗讓他更切實地理解了電影工業化的意義。與詹姆斯·卡梅隆合作20多年的好萊塢資深製片人喬恩·蘭多說:「當前中國的電影環境與好萊塢幾十年前的大環境很像。」
或許,回望並了解好萊塢這一路走來的技術流變,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確立標准,實現更具突破性的電影探索。

閱讀全文

與科幻電影製作星球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經典電影比如肖申克的救贖 瀏覽:605
國外超能力兒童的電影 瀏覽:200
國內好看的懸疑電影 瀏覽:141
近期恐怖的電影 瀏覽:516
香港瑪利亞電影 瀏覽:95
什麼兒童動畫電影最好看又好笑 瀏覽:114
植物人懷孕什麼電影 瀏覽:338
香港私會電影 瀏覽:270
哪個網址電影更新的快 瀏覽:150
電影情況不妙演員 瀏覽:130
世界上1大最經典電影 瀏覽:717
冰原電影套怎麼獲得 瀏覽:761
教會孩子自信的電影 瀏覽:277
班會電影中文版 瀏覽:759
史前一萬年電影高清免費播放 瀏覽:947
2021怎麼買電影票便宜 瀏覽:640
科幻電影大全免費 瀏覽:520
大人物之新婚燕爾電影 瀏覽:142
李小龍電影的美女 瀏覽:461
qq搜電影機器人怎麼設置 瀏覽: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