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表現主義電影的優秀作品賞析
Das Cabinett des Dr. Caligari (1920)
羅伯特·維內導演。標志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誕生,「卡里加里主義」成為表現主義的代名詞。《卡里加里博士》在敘事上富有創造性的主觀表現,被克拉考爾評價為:「即使在今天,電影敘事也沒有能夠普遍地取得這樣出色的成就」。
《卡里加里博士》屬於首映後不久就被奉為經典的影片,1920年代時就被認為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作。不斷有人對這部電影進行剖析,但是沒有人模仿它去拍攝電影,當時的時代背景決定了它所體現的美學思想殘酷而極端。 Metropolis(1927)
這是弗里茨·朗一生中拍攝的最重要的影片之一,也是德國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影片,這部影片帶有表現主義和科幻色彩,通過對一個虛構的大都會的建築的描繪,分析了未來的技術社會,而這個社會將導致人類走向毀滅。影片獨特,風格怪異犀利,無可爭議地使他確立了自己在德國電影史上牢固的地位。
影片以具象的場景設計與空間建構創造出機械化未來世界的虛擬時空,引領觀眾走入一個基於機械美學而創造的冰冷空間,機械文明的過度發展所帶來的可能是人性的泯滅,一如片中邪惡的科學家及其所創造的機械人瑪麗亞。因此,對科學文明的質疑與檢視,成為貫穿《大都會》全劇的主題思想。 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 (1927)
茂瑙到美國拍攝的第一部作品,本片標志著默片時代最高藝術水準,也是德國表現主義的創作巔峰,獲第一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最佳攝影兩項金像獎及一項特別獎——藝術質量獎。茂瑙對光影的觸覺非常敏感,在默片時代所營造的畫面構圖,不單為大多數導演仿效,他的作品在80多年後的今天,魅力依然沒法抵擋。堪稱光與影一代宗師的茂瑙,在電影史上多方面創先河,他不斷探索電影新技巧——歌特式古堡、吸血僵屍、幽魅的影子、浮士德和魔鬼遨遊萬里的壯觀場面。茂瑙一生只拍過21部影片,流傳下來的只有12部。 M M (1931) (別名《兇手是M》
弗里茨·朗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有聲電影,講述了一個精神變態的人殘害兒童的故事,他在影片當中出色地運用了聲音和畫面結合的手法,把氣氛渲染得十分成功。《M》的場面調度、懸疑性、光影和聲音的運用、節奏、細節的利用,為日後黑色電影的片種奠定了基礎。這部影片給弗里茨·朗帶來的聲譽,甚至超過了影片《大都會》,此片成為電影研究的範本。 Ministry of Fear(1944)
弗里茨·朗為好萊塢拍攝的一部懸疑片,導演很好地把握了神秘氣氛。從這部影片緊湊的故事情節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脈絡,我們可以看到,表現主義與好萊塢商業電影系統的成功融合。此片的風格和希區柯克電影非常相象。
②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什麼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在德國出現的把文學、戲劇和繪畫上的表現主義原則運用於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
表現主義電影用荒誕離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確地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德國人民帶來的極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銀幕上呈現的是高度誇張、變形、主觀化的世界。
表現主義電影特徵:
風格化的平面,對稱、扭曲、誇張;相似形狀的並列,
1、影像
表現主義的導演注重具有象徵意味的造型,傾向認為電影的影像應該成為平面藝術。在構圖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往往在一個構圖中用相似的形狀並列而形成相當具有表現力的鏡頭。
2、表演
表現主義的表演一般比較誇張,基本放棄了寫實主義的表演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展示迅速的變動、舞蹈般的動作、變形或扭曲的表情。
3、題材和類型
在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品中,題材的特徵是顯而易見的,恐怖、災難、犯罪題材是最常見的,表現主義電影藝術家們往往從被扭曲的、陰暗的世界中去尋找素材,在那似乎與現實隔絕的、封閉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內心深處的孤獨、殘暴、恐怖、狂亂的精神狀態。
內容荒誕離奇,有時結構散亂,情節變化突兀,故事人物類型化,往往鬼魂與活人同時出現(《吸血鬼》等),生與死、夢幻與現實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
表現主義電影導演們關注畸形社會中的心理非常態,關注那些焦慮與緊張的情緒,力圖透視那些狂亂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和原因,用主觀化的影像風格來反證社會事實,作品因此具有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
③ 【高分】表現主義紀錄片
表現主義電影指的是德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將文學,戲劇跟繪畫中的表現主義風格運用到電影創作中的電影流派。按照電影史學家的分析,表現主義電影之所以誕生並得以發展的原因,是德國電影藝術家一直熱衷於三種頗具日爾曼風格的主題:
1,神秘的傳說。2,在等級地位和集體主義下的個性淪喪。3,帶有瘋狂虐待和精神錯亂的性場面。
羅伯特-維內導演的《諾斯費杜拉》(1921)最完美的體現了這一理論。它們幾乎集中了表現主義電影的所有特徵:一切真實的事物都通過彎曲的線條或傾斜的角度,不自然的,令人恐懼的展現在布景上,甚至光影也通過奇形怪狀的線條畫在布景上;角度古怪的攝影,陰郁的高反差照明;演員風格化的服裝,化妝與舞台動作。
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作品還有保羅-維格納的《泥人歌連》(1920),弗里茨-朗格的《疲倦的死》(1921),F-W-茂瑙的《最卑賤的人》(1924)。。。而保羅-萊尼的《蠟人館》(1924)則被認為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最後一部作品。
④ 電影史:簡述德國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是從1919至1924出現在德國的一個把文學、戲劇和繪畫上的表現主義風格運用於影片創作的電影流派。它的藝術目的是力圖通過不自然的形式和極度失真、變形的世界形象來強烈的表達出人物內心的恐懼、焦慮、愛和憎的情緒。布景高度失真變形、攝影角度古怪奇特、照明陰沉朦朧,表達的共同的主題是謀殺、死亡和暴力,描繪了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孤獨、悲憤、痛苦和恐懼。其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疲倦的死》、《吸血鬼諾斯費拉杜》、《蠟像陳列館》等。
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下後續發展出了兩個分支流派:街道電影和室內劇電影。街道電影的代表作有卡爾格呂納《街道》、派布斯特《沒有歡樂的街》、布魯諾拉恩《街頭慘劇》;室內劇電影的代表作有卡爾梅育爾《後樓梯》、羅布辟克《聖蘇爾維斯特之夜》、茂瑙《最卑賤的人》。
⑤ 下面哪一項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作
德國人善拍帶有反思的片子,其中的二大主流是「政治反思片」和「戰爭反思片」,對於前者,我看過並不多,但看過的每一部都非常經典。除了以上這兩種,還有一些片子據網友反映也很不錯,比如《羅拉快跑》、《柏林蒼穹下》等等。
〔政治反思片〕
《卡桑德拉大橋》(強烈推薦!!)
(如果犧牲掉數百個人的生命,可以挽救成千上萬人,你會否把他們犧牲掉?哪怕,這些人是無辜的。這部片子是和英國、義大利合拍的,影片對人性作出了深層的拷問,一列火車上的乘員不幸感染了病菌,政府為了保全「大局」,不惜要把這列火車引向毀滅的道路——卡桑德拉大橋。)
《竊聽風暴》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德國版的《1984》,對極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提出了質問,但片子拍得很客觀,沒有過多煽情的成分,導演無意把柏林牆的倒塌形容為西方民主的勝利,反而刻畫出了東德人在信仰破滅後的失落感。片中扮演「竊聽者」的光頭演員,在現實中,他是「竊聽風暴」的受害者……)
《再見列寧》
(故事發生在兩德剛統一後,影片非但沒有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反而講述了一個普通婦女,信仰共產主義的那種樸素精神,揭示了信仰與政治始終是不同的,政治家把社會主義信仰強加於民眾是一回事,老百姓信仰社會主義又是另一回事。)
⑥ 德國表現主義的代表電影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蓋努茵》,《三生計》,《泥人哥連》。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表現主義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遜·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⑦ 表現主義電影有什麼特點
1919年,表現主義電影首次出現於德國,主要運用在畫面構圖、音樂、音響等非語詞傳播手段方面,以深化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並加強反理性主義的因素。著名電影導演維恩、皮克以及電影評論家豪森施坦為表現主義的電影作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