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電影製片人中心制
一種製片管理模式,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全面貫穿營銷策略和團隊協作原則,通過嚴謹的調研、科學的製片流程,最大化的實現商業影片的團隊價值。
世界電影產業發展史上,製片人中心制是上世紀30年代在好萊塢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到了30年代,在好萊塢漸漸形成一整套以「製片人中心制」為後台,以「明星中心制(簡稱明星制)」為前台的製片體制,電影明星的名字成了一種價值體現,「明星制」也使明星成為製片商向廣大觀眾推銷的「系列化標准商品」。
㈡ 製片人中心制的介紹
世界電影產業發展史上,製片人中心制是上世紀30年代在好萊塢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到了30年代,在好萊塢漸漸形成一整套以「製片人中心制」為後台,以「明星中心制(簡稱明星制)」為前台的製片體制,電影明星的名字成了一種價值體現,「明星制」也使明星成為製片商向廣大觀眾推銷的「系列化標准商品」。
㈢ 製片人中心制的升級發展
華爾街為追逐電影工業壟斷經營所蘊含的巨大利益而介入電影業,電影業之間兼並、收購並形成壟斷,迅速掀起了一股兼並浪潮。到20世紀20年代初,好萊塢只剩下八大製片廠, 即米高梅、派拉蒙、華納兄弟、二十世紀福克斯、雷電華、環球、聯美和哥倫比亞公司。八大公司不僅壟斷了美國電影的國內市場,而且迅速取代了法國電影業當時在歐洲市場的霸主地位。製片廠的主要制度特點包括類型電影的配方式生產、流水線配比、大規模製造、明星制營銷和首輪影院體系。由於製片廠強調集體的智慧和細密的分工,最初電影人的完備雛形被消解在集體的合作之中,電影的創作和經營等關鍵職能也被分解,這個體系需要統一的指揮和調度職能,特定電影的控制權被集中到製片人手裡,形成了製片人中心制。大量的拍片機會造就了大批業務嫻熟的職業導演,支撐了好萊塢的大規模生產以及技術升級後帶來的產業發展的黃金時代。
㈣ 西方電影拍攝採取「製片人中心制」,它和我國的「導演中心制」有什麼差別嗎
製片人中心制和導演中心制的差異在製片人中心制是把項目的核心控制權集中在製片人的手中。
這種類型的電影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這類製片人可以統領電影全局。而中國電影正是缺少優秀的製片人。所以只能將所以製片權給導演比較靠譜。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文化心理,投資方更願意相信一個導演,而不是相信一個製片人演員也是如此。所以相對於製片人,導演更受演員資金以及創作團隊的信任。所以正因為現在中國年輕的製作人尚未成長開來,所以現在只進這一階段只能依靠導演來進行電影的挑大樑工作。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年輕的製片人成長起來,我們也會普及製片人中心模式。
㈤ 西方「製片人中心制」的拍攝制度和我國的「導演中心制」優劣各是什麼
製片人中心制的優點是能夠最大化的實現影片的商業價值。缺點是沒有對藝術的進行深入追求。
製片人中心制的前提是得擁有一個好的製片人。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製片人,製片人中心制就無從談起了。所以如果沒有個好的製片人的話,只能把電影全權交給導演。但導演中心制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導演中心制反而可能會使影片的質量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就中國來說,中國觀眾更願意相信導演,而不是相信製片人。就目前的電影業現狀來,中國電影還是需要使用導演中心制。要改變這樣的局面,只能等年輕的製作人成長起來。
㈥ 導演、監制、製片人、出品人的工作是干什麼的
導演、監制、製片人、出品人的工作是干什麼的
大家聽著這些詞都覺得高大上,那麼導演、監制、製片人、出品人的工作是干什麼的?在跟隨我一起去看看吧!歡迎閱讀!
一、導演
首先,導演大概幹嘛大家有基本的概念了吧?大家都知道他是主要的創作者,編劇、演員、攝影、剪輯等分工都是為他的創作服務的(當然理想狀態下各技術部門也都是在進行藝術創作),我再說些在片場和製作期的具體的執行方法。選角就不說了。
對於編劇,導演要審定編劇撰寫的情節的可行性和連貫性,將其轉化為有畫面感的敘事構圖形態(因此最好要親自畫分鏡頭,大家都看過那個姜文、徐克等人的分鏡對比圖吧,一部分繪畫功力不足缺乏構圖概念的導演就會僱人畫分鏡),然後判斷編劇撰寫的台詞是否符合角色和情節需要,大部分導演會在片場親自修改具體的台詞(部分擅長即興表演的演員也會修改,前提是他具備這個許可權或導演很欣賞他的修改)。
對於攝影(攝影指導),導演要提供分鏡構圖、景別要求、鏡頭長度等具體要求,然後由攝影指導、掌機攝影來掌鏡,將導演要求的整場戲(整個鏡頭)拍出來,部分攝影出身的導演如張藝謀偶爾會親自掌鏡,多數導演則只會呆在監視器前看拍攝效果。像昆汀這樣的野路子影迷導演,都是用類比的方式(我要一個某某片某某場景的鏡頭)提要求,而且號稱不拍只導(也就是不會同一個場景拍一堆素材,後期剪輯機房挑去)。
對於演員,導演要為其說戲,講明演員在接下來要表演的一個場景或鏡頭中用何種情緒、眼神、表情、語氣來表演(走位、說台詞、肢體動作),大部分導演會提出明確的表演要求或為演員講述角色的真實狀態,而部分演員出身的導演如姜文會不給演員太多條條框框任其自由發揮,極少數特別擅長指導演員表演的導演如李安會直接做出示範建議(這也是王力宏這樣的爛演員勉強也能演得湊合,章子怡這樣表演方法上不適合玉嬌龍的演員也能演得出彩的重要原因)。
對於剪輯,導演在提出自己基本的創作思路、明確的故事線和重點情節後,理論上應該把一堆素材扔給剪輯讓他慢慢篩選,然後再審閱提出修改意見。比如張叔平剪王家衛電影是最典型的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王家衛電影素材多如牛毛(因為丫想一出是一出,隨便拍,而且說實話王家衛拍戲的作家感強而畫家感很弱,王家衛+張叔平才是完整的創作),演員在看到成片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演的那麼多戲到底能保留哪些(所以就有過王祖賢、關淑怡的倒霉經歷);而像姜文這樣的絕對控制者(暴君),大部分剪輯師是較難100%領會和完成他的敘事意圖和節奏的,所以姜文一般會親自上陣。由於中國的導演中心制,大部分導演都不放剪輯權給片方(出品方)親自剪,可很多導演,比如陸川,對類型片敘事節奏是不懂的,就會折磨死觀眾。哦對還得提一下野路子大師昆汀,他在剪輯機房裡不會說那些術語什麼的,就直接跟他的御用女剪輯師塞利·蒙克(已故)說我要某某片某某鏡頭那樣的效果,真正的審美天才。
對於其它部門,導演主要是提出要求然後審查proction質量,如藝術指導proction director要提供整體的場景服裝道具的設計,是體現導演美學表達的主力環節,大部分導演的個人風格都很依賴藝術指導來提供色彩支撐。說句題外話,大家經常吐槽劇本差(其實就是基於點子趕工的產物,沒經打磨),其實其它技術環節才是中國電影最落後的部分,燈光、道具、爆破等部門都是些草台班子甚至電工,沒有任何審美可言,我曾經聽過某大牌演員吐槽某劇組的服裝組工作人員,拿出一堆衣服只有一件靠譜,還好導演還是配得上自己的名氣挑的就是那件能看的,演員才長舒一口氣。
現實中,由於整體上還是導演中心制,中國的導演自己經常不掛製片人頭銜卻做著製片人的事兒。特別是很多大牌導演,本人就是電影攝制和製作公司的老闆,除了錢不是自己掏的,整個班子就是自己搭的,也就是說,中國的導演很多都是實質上兼任著製片人的職責的,這在好萊塢雖然也很常見,比如盧卡斯自己就是星戰系列的出品人、製片人和導演,但好萊塢會通過合同明確職權(分成也要根據職權分開算,投資出品、親自製作、擔任製片人、擔任導演、擔任編劇,總之干一份活拿一份錢),而中國導演在自己的電影前面很少在製片人中列上自己,近年來很好笑的是反而喜歡把自己列到出品人里去(比如周星馳)。
二、監制和製片人
接下來就說說製片人和監制,這兩個一起說。目前的中國電影行業工業化標准化水平之低其實非常令人發指,就看很多電影的片頭就能看出來,在導演主演和主要技術部門的director之前,掛了一大堆人名和頭銜,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不說公司名,僅是人名頭銜就包括出品人、聯合出品人、監制、製片人、執行製片人、總策劃、策劃等一大堆頭銜。
首先,正如張小北師兄在本題中的答案所說,監制是個引自香港電影工業體系在內地又產生了變體的仔細想想很搞笑的概念。香港出現監制概念,起源於大牌導演演員紛紛脫離大公司自組公司,如王晶文雋劉偉強的最佳拍檔,這三人的組合中,文雋編劇劉偉強導演,王晶就擔任監制,而三人其實都是公司老闆(大股東)和項目的執行manager,也就都是出品人和製片人,所以王晶的監制頭銜約等於但稍微工作量少於現在美劇常見的創作人Creator概念(如Lost迷失就是Created by JJ,目前在知乎上大家都知道的House of Cards的Creator就是David Finch大衛·芬奇),提供概念設想和大的建設性意見,會參與劇組重要決策,但不負責具體的劇本創作和導演拍攝。
而今天內地的監制,如剛離開華誼兄弟的陳國富,相當於一個剝離了製片人的審核預算把控流程進度等財務和資本運作職能,保留平衡導演的藝術創作和電影的商業屬性職責的瘸了腿的製片人。目前在華語電影界,能夠擔任監制職位的一般本身就是導演或編劇(少數是演員,如徐崢為多部喜劇片當過監制),且製作商業片的經驗較豐富,仔細琢磨有點像美劇劇組中排在第二三位的executive procer(註:排在第一位的Executive Procer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其實很少參與劇組實際製作流程的掛名的大牌,比如正在NBC播出的Revolution掛的是JJ艾布拉姆斯的名,CBS台的大部分罪案劇都掛著傑瑞·布魯克海默的名;另一種是製作人或創作人Creator,如前面提到的《紙牌屋》的大衛·芬奇和第一季《行屍走肉Walking Dead》的《肖申克的救贖》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也就是Show Runner),會常駐劇組,監督導演的拍攝進度和創作思路,可能還兼任編劇甚至代班導演的活兒,最典型的除了陳國富在華誼的幾個代表作,特別是《畫皮2》和《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兼任了編劇),再就是《十月圍城》中陳可辛扮演的角色(《十月圍城》陳可辛親自兼任了一部分戲份的導演)。
再說製片人,實際上,原來在香港工業體系裡存在的監制,很接近現在我們談論的`製片人的概念,也就是說,不僅要懂創作(最好自己有創作經驗),還要懂財務把控、商業運作,最重要的是他應該是一部戲作為商業項目開始運作的最初發起者。在好萊塢,能夠擔任製片人的人,一般擁有自己的製作公司,和六大製片廠有一定的固定合作關系,每年要親自審核並參與製作和監控很多部影片,在商業製片領域也就是以票房論英雄的大片中,真正的大佬製片人的權力僅次於製片廠的主席,遠大於絕大多數導演和演員。
舉個典型例子,Jerry Bruckheimer 傑瑞·布魯克海默,迪士尼影業的金牌合作者,CBS罪案劇的主要來源,旗下擁有傑瑞·布魯克海默影業和傑瑞·布魯克海默電視,分別在電影和電視製作領域舉足輕重,他手上直接把控的品牌包括《加勒比海盜》系列、《絕地戰警》系列、《國家寶藏》系列、《壯志凌雲》(可能的系列)等熱門電影品牌,《珍珠港》、《勇闖奪命島》等賣座大片,《CSI》和《Amazing Race》兩大電視品牌。為何說以他為例最為典型呢,因為他製作的最為成功的電影《加勒比海盜》系列,並不是先有劇本或現成的人物,而是來源於他作為製作人和製片人的靈感迸發,也就是說,他看到迪士尼樂園里的加勒比主題就想要以此為靈感來源拍一部電影,於是用命題作文的形式召集編劇人馬開始創作,在他的靈感主導下誕生了劇本後首先確定了男主角的瘋癲氣質和德普這個主演,然後再選擇了導演Gore Verbinski 戈爾·維賓斯基執導組建劇組,組建cast選角導演團隊(註:好萊塢有專業的負責試鏡選角的卡司導演,乾的是比國內的副導演高級得多的活,權力不小),選中新人凱拉·奈特利和當紅小生奧蘭多·布魯姆等等。也就是說,整個項目的發起點是他。而這也是導演中心制和製片人中心制最大的不同。
可能很多人會說好萊塢很多大導演,比如詹姆斯·卡梅隆也是項目發起者,其實那是他作為製片公司老闆和他的製片人搭檔蘭道一起擔任了製片人。而中國的導演由於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發起項目然後尋找投資和發行公司也就實質上自己兼任了製片人,很少會接大公司(華誼等)的命題作文(烏爾善接《畫皮2》乃至之後萬達的《盜墓筆記》、華誼的《封神榜》就是典型的命題作文),所以全職的具備商業和藝術兩方面技能的布魯克海默式的製片人極其少見,而張偉平和王中磊這樣的出品人兼任製片人的情況卻屢見不鮮。
陳國富在華誼期間實質上只有內地式監制職能,他和王中磊加在一起才是華誼的製片人Procer。要靠近好萊塢體制,最合理的方式是,王中磊擔任Executive Procer「總監制」或「總製片人」代表出品方的二號人物,陳國富(現在應該說是陳國富的接替者了)擔任Procer製片人。歷史上,華語電影也不是沒有成功經驗,在香港,從《英雄本色》開始,徐克效仿盧卡斯只擔任製片人(當然那時香港都叫監制,而且施南生實際上才是負責商業部分的,相當於王中磊)讓吳宇森和程小東執導的《英雄本色》1&2、《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倩女幽魂》、《新龍門客棧》等都是經典,相反他們拆夥後徐克自己上陣反倒拍得爛。相信陳國富離開華誼後,以自己工作室的形式與華誼、萬達等合作時,將會更具主動性,應該會有當年徐克的效果。陳可辛是除了陳國富之外最想成為這樣的製片人的電影人,但由於現在還剋制不住自己上陣拍片的沖動,短期內他還成不了,而且他現在投資回報率方面比陳國富差得太遠,就快沒人投錢給他了。另一個有經驗的人當然是王晶,他也是採用呂克·貝松模式做了很久的投資方、製片人、監制的,近兩年復出導演(而且也和貝松一樣拍不好了)其實屬於白費力。像劉偉強、陳嘉上這些香港導演,如今其實都失去了創作能力了,但他們都熟悉商業類型片的規律,如果全都轉型製片人其實前途不錯。內地電影人中,除了徐崢這樣的奇葩(演員-監制-導演兜圈路線),目前還看不到幾個具備從創作領域轉型製片人能力的人,也許寧浩和幾個編劇有戲?
扯個題外話,一部好萊塢電影和一集美劇一般只有一個導演署名(羅伯特·羅德里格斯為了讓弗蘭克·米勒署名《罪惡之城》還退出了工會),但製片人(助理製片人、線上製片人、協作製片人、顧問製片人等)有可能會有一大堆,頭銜包括procer、executive procer、co-executive procer、co-procer、associate procer、line procer、consulting procer、supervising procer、financial line procer等,等咱們這這些職銜都全了也分工明確了,真正工業化就不遠了。
順著題外話說回來,之前那個問line procer的問題里,其實內地一般把這個負責流程的人叫執行製片(不帶個「人」字兒差別就大了,署名時會給你個「人」做),或者更老派的劇組叫製片主任,一般這個人是監管一切雜務的,包括車輛調配、日程安排、群演等等,偶爾還能管主要演員招募,別看這是個雜活,其實這種後勤部長的職位都是投資方的嫡系擔任,因為這個人其實是掌握很大的財權的,劇組的日常開銷都從他這走,流程進度也是由他替投資人盯著(當然投資人如果有私貨塞進來他得保證能實現),有種出品人的監工的味道。由於現在很多公司和明星工作室的核心力量都是辦公室做宣發的人馬,所以一些宣傳領域的宣傳總監和明星經紀人就從下游向上游進入了,當然因為宣傳領域主要都是渠道性的工作(對於劇組來說,宣傳的那點創意營銷不足以稱作內容創作),所以很多宣傳領域的人轉入製作上游,入手的工作都是類似的執行製片或助理製片人工作,特別是陳可辛、姜文等導演工作室的負責人luyao和yanyunfei這樣的,現在在劇組里就成了兼任製片人(甚至還是投資方)的大牌導演aka劇組皇帝的大內總管,並逐漸開始真的分擔一些前期的製片策劃劇本審閱的核心工作。這也是我們從事營銷宣傳向上游發展的最佳路線。
三、出品人
最後說說出品人。這玩意是中國特產,美國只署出品公司presents,老闆們不湊這熱鬧(當然像韋恩斯坦的公司就叫自己名另說)。其實就是出品方(投資方)的法人代表,比如出品有中影集團,那韓三爺就是出品人。如果某公司只是投了一小部分錢,那他就是聯合出品,法人代表掛聯合出品人。還是以華誼兄弟為例,王中軍目前基本只在出品人的欄里出現,而王中磊一般都是掛製片人。近年來有個好玩的趨勢就是會在出品人欄里出現劉德華、周星馳、成龍這些人,其實一般意味著他們是影片的主要投資人之一。像去年五一檔的《匹夫》,敬愛的黃曉明老師就是出品人,因為他投資了嘛。正上映的《廚戲痞》黃渤劉燁張涵予應該都是出品人吧,因為他們都拿片酬入股了。陳坤老師好像也做過出品人了吧?
㈦ 什麼事製片人制度
製片人制度是指廣播電視節目以製作人為中心。製片人是節目的生產製作,包裝,推介,優化,轉產等流程的實際操作經營權和對相關人員的指揮領導權。1,廣播:從主持人中心制到製片人中心制。2,自負盈虧自立門戶自產自銷的電視製片人制。
製片人制的實施對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有什麼意義?製片人是從電影生產中借用過來的一個概念。1. 電視節目特別在電視台內部欄目生產推行製片人制已成為各電視台欄目管理的基本模式。製片人制確立了欄目作為單獨的製作單位,使節目生產決策環節大大減少,對市場反應更加快捷,同時製片人還被賦予很大的人事權和財權。在欄目內,製片人享有人員的錄用、進出、崗位分配、待遇設定等權利。這有利於製片人合理配置欄目內部資源,調動有限的人力、財力來做好節目。在欄目內人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這種動態化的管理,使每個工作人員形成一種良好的競技狀態。2.製片人制是一種符合影視片藝術成產規律的管理制度,即製片人擁有相對獨立的人、財、物權,集多種管理功能於一體。把它引進廣播電視節目生產之中,有利於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3.製片人是廣播電視節目的主創人員之一,是節目的總負責人。在大型節目的製作中,他可以通過自己的助理、製片人或劇務來實施工作。使得電視節目整體性強,經費預算、審核與管理加強。例如《東方時空》5分鍾的廣告收入作為包干經費,自己支配。在製片人機制下,他們在全國颳起了一股TV旋風。這不能不算是製片人制的成功。
㈧ 大家知道中國內地著名電影製片人有哪些啊還有他們的作品
江志強、陳國富、胡曉峰這三個人高居榜首,代表作有《前任》,《捉妖記》,《唐人街探案》還有很多,都是一些票房很高的電影。
㈨ 導演中心制更有效還是製片人中心制更有效
製片人中心制,是指把項目的核心控制權集中在製片人手中,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全面貫穿營銷策略和團隊協作原則,通過嚴謹的調研、科學的製片流程,最大化的實現影片的商業價值的一種機制。導演中心制,則是在影片攝制的全過程中,建立以導演為核心的創作班子的制度。在攝制組內,導演掌握藝術創作領導權和指揮權,遇有不同意見時導演有最後裁決權。導演中心制可保證影片藝術風格、樣式的完整統一,保證藝術質量。"導演中心制"概念來源於蘇聯,英美等國過去往往以製片人為中心。由於中國的文化心理,投資方都更願意選擇信任一個導演,而不是一個製片人;演員都更願意跟導演合作,而不是製片人;編劇更願意跟導演溝通,而不是製片人。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導演相比於製片人更能得到創作、演員、資金的信任。而且,就目前電影業的現狀,以投資方的業余程度、演員及經紀人對製片人的不信任程度、製片人自身水平等原因,製片人中心制不可能從全行業的范圍超越導演中心制。
㈩ 電影藝術引發了哪些藝術觀念的改革和變化
電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亦是具有龐大受眾數量的大眾文化形態、大眾傳媒和重要的文化產業,在文化價值觀的傳播、認知、認同,乃至文化自信力的提升上,起著重要作用,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業在世紀末的低潮和改革的陣痛中艱難但又是大步地前行。回望中國電影的發展,電影觀念的蛻變革新堪稱劇烈。一部電影的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觀念革新的歷史。
人是有觀念的動物,能思想的蘆葦。觀念就是人類支配行為的主觀意識,它對人的一切思想和行動的原則、方向和行為軌跡,起著根本的指示和規范作用。觀念的內核是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和由它決定的行為方式,決定了人最為基本的活動方向和樣式,因此,觀念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行為的結果。
電影觀念的變革,如影隨形相伴於新世紀電影的始終。與這些觀念變化相應,電影的美學形態、敘事形態、美學觀念等也在發生著重要的變化。比如說,我們的電影觀念曾經是宣傳、工具、事業,是主流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或者是像第四、第五代導演那樣把電影當作藝術表達或文化反思的載體;20世紀80年代有過觸動禁忌的電影「娛樂性」的爭論;繼而邵牧君提出「電影工業論」,則曲高和寡,批評聲不絕。但到今天,經過新世紀以來以大片為肇端的電影的全面市場化、商業化運作,不論是電影局的領導,第一線的影人、編劇、導演,還是理論研究者,甚至是普通觀眾,在電影觀念上都認可或是默認了電影的商業、工業的特性。時代的發展已經讓電影的工業或文化產業觀念、電影營銷理念深入人心。
如果說電影的生產主要涉及電影的對象世界、生產者(策劃創意、融資投資、編劇、導演、演員等的集體性創造)、生成品(影視語言、形式結構、生成特性、藝術形態、類型特徵、後期製作、技術的介入)、觀眾與市場(宣傳發行營銷、影院經營等)等環節的話,觀念變革幾乎在每一個環節上都在發生。
本文主要從工業觀念、藝術觀念、文化價值觀念等幾個重要方面(涉及電影的策劃、製片、創作或生產、宣發營銷等幾個環節進行)梳理總結。
一、 電影工業觀念:製片中心制與營銷觀念
電影工業觀念中至為重要的觀念之一是製片觀念與營銷觀念,分別位列電影生產的上游和下游。
1、 製片人中心制與創意製片管理觀念
近些年來,中國電影在製片機制方面凸顯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製片人中心制」,並使得製片管理機制在電影生產中的重要性凸顯出來。
「製片人中心制」觀念是電影工業觀念的核心之一。製片人(Procer)是電影生產體系中的關鍵角色,他的主要工作是製片管理(Procing)。而我們所要重點強調的「製片機制」則是製片人的製片管理模式。就好萊塢視野中,理想意義上而言,「製片管理不僅包括電影製作過程的管理,其更豐富的內容在於電影劇本的開發、電影融資以及製片人通過行使其「樞紐」的職責實現對電影創意的管控和與其他主要工種之間的權力制衡。」[1]
長期計劃經濟體制所形成的電影製片傳統,製片觀念是狹隘的。中國當下製片管理機制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兩個:
一是不以製片人為中心,而以導演為中心(也有以大腕演員為中心的或以現成的劇本)為中心。二是製片人的工作職責狹窄,或者說是對製片的環節或製片人的工作不重視,沒有賦予相應的要求,投資人也沒有在製片這一環節上給出製片人足夠的權力、時間和財力物力。在很多電影中,「製片人」的工作職責甚至還未脫離「製片主任」(通俗點說就是一個財務主管、拍攝及後期製作的管家)的范圍。而對照美國的電影生產,一位美國著名製片人在談及中美製片的不同時曾發人深省地說過,「好萊塢電影工業與中國電影工業的差別在於,中國只重視製作(Proction)這個階段,但製作前的發展(Development)這個階段在中國通常時間很短,差不多隻有兩年,但好萊塢平均將近10年,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從拿到劇本到最後開拍一共整整10年[2]。
如果按照轉換觀念後的製片機制來看,製片人或者說製片管理的工作可以說貫穿於整個影片從策劃創意、編劇導演、生產製作、宣發營銷、後產品開發的所有環節。製片人本身就不僅僅懂投資,也懂藝術,也了解文化動態,他管理資金的合理分配,參與各個部門的工作,安排宣發營銷,提早設計後產品開發等。因為至少從最表面的角度來看,製片人對資金的控制安排和分配就決定了影片各個環節的具體運作——其投入的人力物力、資金、時機與時間的長度,深度與廣度等。例如迄今高居華語電影票房榜首的《畫皮2》就實踐並完善了一種好萊塢化的,極為有效的電影製片管理機制。 他們對品牌戰略的重視,對前期「藝術設計」[3]的重視和不遺餘力,對營銷戰略、後產品開發的重視以及長期性、制度化的運作,都是具有借鑒啟示意義的。
《畫皮》系列電影的成功,正是從製片人品牌策劃創意,到編導藝術設計、文本創意、導演表演創作創意,到畫面造型製作技術創意,外圍宣發創意,營銷運作機制創意、後產品開發創意等等因素的共同組合,才促成了《畫皮》之神話的誕生。
2、營銷與全媒體營銷觀念
新世紀以來的電影大片引發了中國電影的觀念革命,確立了電影的工業或產業觀念——其中一個重要的觀念革命是營銷意識的強化。
電影大片確立的大投入,大製作,大發行,大市場的商業模式是好萊塢電影獲取全球市場的商業運作模式,也是其成功之道。電影大片廣泛吸引資金,注重國際市場,開拓海外明星,以國際化的視點、東方化的奇觀、「高概念電影」的商業化配方等進行經營,表徵了中國電影業的商業化、市場化轉向。在宣發營銷發行上,大片按照「活動經濟」和「事件營銷」的策略,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組織首映禮等各項活動,吸引注意力,強化關注度,拉長事件持續的時間,表現出以產業鏈經營為基礎、產業集群為特徵。除票房外,一些影片還試圖向縱向產業鏈(包括電影版權、廣告、贊助、票房、衍生品開發等)和橫向產業鏈(包括圖書、劇本、電影、電視、音樂、游戲、演出經紀、拍攝基地等系列行業)進發。
由此,中國電影逐漸確立了電影營銷的觀念,張偉平曾說,「《英雄》出現之前,我們的藝術家們,包括電影投資人,他們第一沒有看到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第二沒有看到一部國產片上映會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引起這么大的反響,第三沒有意識到,電影是需要經營、營銷的。」[4]因此,《英雄》成功的宣傳營銷策劃,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宣告了一個電影創意營銷時代的來臨。張偉平創造的一系媒體宣傳手段到現在也被各個大片所沿用和復制。
但張偉平開創的粗放式的、大規模、豪華型的營銷方式很快受到了新媒體營銷的巨大沖擊。近年來,微博、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成為媒體關鍵詞,隨著數字技術和移動通信終端的發展,電影營銷依賴的媒體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媒介特徵和傳播方式的改變對電影營銷的內容和渠道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我們處身於一個全媒介時代,單一的媒介營銷已經遠遠不夠。於是,在傳統宣發模式的基礎上,我們迎來了一個電影營銷的新媒體、多媒體整合營銷宣傳的時代。例如《讓子彈飛》就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微博、手機、戶外移動電視等新媒體營銷。小成本電影《失戀33天》的巨大票房成功,新媒體尤其是微博營銷功不可沒。
製片與營銷的觀念變革促使電影回歸工業本性,深化了市場化經濟,其意義顯而易見。
二、藝術觀念:從藝術電影的創作到類型電影的生產
新時期以來藝術電影的流脈,明顯區別於主旋律電影和商業化電影:「從幾代導演共同努力的藝術的「蘇醒」,到以第四代導演為主體的藝術創新潮流,到以第五代導演為主體的新時期電影藝術的高潮和高潮過後的萎縮與分化以及「後五代」導演對藝術與商業的融合,到第六代導演的邊緣堅持,以及新世紀以後,第六代導演和不斷冒出的新生代導演關注現實,融合藝術與商業、與主流的努力,而呈現出多姿多彩、充滿活力的文化景觀。」[5]
無疑,電影有其工業生產特性和商業性,這種特性一定程度上與藝術電影的追求是相矛盾的。「電影製作的商業和文化現實大大抵消了希望成為一個個性化創作者的願望,抵消了希望擁有自己的主題風格和個人化的世界觀的願望世界范圍內的電影產品的經濟現實和絕大多數電影觀眾的口味抵消了這種願望。」[6]
例如,部分「第六代導演」集中呈現了「小眾化」、非主流、「獨立製片」等特點的藝術電影觀念。導演們走的一般是藝術電影之路,大多對好萊塢比較反感,美學趣味骨子裡是貴族化的、歐洲現代主義和藝術電影式的。
總體而言,第四、五、六代導演所踐行的藝術電影觀念與市場的矛盾是顯而易見的。也因此,他們長期處於與市場、受眾尖銳的矛盾與艱難的磨合之中,都面臨著痛苦的轉型。
但自新世紀以來,這種狀況有了一定的變化。新老導演們更加重視影片進入市場:戲劇化強度的追求,類型片元素的借用以及明星的加入等。姜文的轉變構成重要的標志。從極度自我化、藝術化的《太陽照常升起》到創造中國電影票房奇跡的《讓子彈飛》,表徵了姜文的大眾化趨向。雖然《讓子彈飛》在意識形態上還保留了他個人化的對歷史、對現實的思考。但《讓子彈飛》在商業性、藝術性、主流性的三維中巧妙地保持了某種平衡,姜文的「藝術電影商業化」之路是基本成功的。
約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類型化道路逐漸成為了電影人的共識。類型電影觀念開始確立。類型電影有相應的類型規則,要求反映最深層的民族集體無意識,核心性、普適性的主流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認可、呼籲中國電影的類型化道路,也就是認可其商業性,認可其對最大可能限度的觀眾與票房的追求,
而且,類型化趨勢不僅成為業界的共識,甚至也成為批評界的顯學。電影的類型研究,切近了電影作為大眾文化、文化工業等品性,涉及到中國電影從創意、敘事、形態到生產、宣發、分銷的電影全過程、全方位的眾多問題,因而是一個相當有效的視角。
雖然中國電影的類型性並不充分完備(與好萊塢相比)但毋庸諱言的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電影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中國電影的生產環境與好萊塢會越來越接近,更為接近好萊塢意義上的類型電影也會不斷出現。
在類型觀念和工業體制下編劇、導演的創作觀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傳統的電影創作觀念中,編劇是「一劇之本」的案頭視覺化的文學寫作。導演則是以導演為中心的作者化電影的創作。但在一個市場化和創意經濟的時代,電影生產的經濟因素和技術性要求越來越高,製作因素、團隊協作性越來越強,相應地導演的個性因素、「作者電影」風格被壓抑,這使得編劇導演的主體地位明顯降低。說到底,導演個體的功能必須要結合到整個電影生產的有機環節中才能圓滿發揮。這正如趙寧宇揭示的導演的一種「產業化生存」[7]現狀,在他看來,作為導演,要具有相當綜合全面的素質,甚至也要懂市場、投資、商業和技術。
《畫皮2》導演烏爾善對工業體制上內導演功能與作用的變化認識得很清醒,他誠心服從於體制,服從於工業化的生產並與之達成恰當的張力。正如自覺認識到的那樣,「我們看美國的大型商業電影,如《指環王》、《哈利波特》、《阿凡達》,他們都有一個標准化的工作程序。中國電影行業反倒比較特殊,許多導演不願意按照工作流程去坐,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不知道工作的方向。---我不相信個人能力,我相信的是團隊和組織團隊的方式是否科學,是否能把個人能量凝聚為集體智慧。」[8]
《畫皮2》的藝術總監與營銷總監楊真鑒對「藝術設計」的闡釋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編劇導演工作、功能的某些微妙變化。他認為,「今天的商業電影的藝術設計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那種把前期藝術設計寄託在一個好編劇身上的觀念已經非常過時了。電影前期的藝術設計包含了題材設計、藝術規劃、編劇規劃、編劇實施、美術概念設計、美術視覺設計(含造型、服裝、化妝、場景道具)、鏡頭成像設計(含燈光效果設計)、動作系統設計、 CG技術規劃、表演體系設計等。」就是說,這種藝術設計不是僅限於劇本的平面的設計,而是立體的,影像化的設計。他還具體分析其中的「藝術規劃」部分要做的工作:「一、文化概念體系的設計」、「二、角色設計」、「三、思想概念體系的設計」、「四、美學呈現體系的設計」、「五、互動設計」。這里有些工作自然不必也不可能是由製片人獨力來做的。但楊真鑒對這些工作的總結表明了他們(廣義的製片人)對編劇、導演工作全面介入的深刻程度。楊真鑒這里所強調的「藝術設計」工作其實就是好萊塢所極為重視的「劇本開發(Script Development)」的工作,即「前期製作開始之前的那部分工作,80%跟做劇本相關,20%跟選角、視覺概念設計等有關----好萊塢針對劇本開發自身有一個龐大的產業鏈,裡面有編劇、經紀人、管理人、大片廠創意行政、劇本醫生等多種角色在互相博弈。」[9]
三、文化價值觀: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觀念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占據主導地位的是電影的藝術觀念。與此相應,電影導演主體意識則不乏精英知識分子精神。
如第五代導演就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和精英知識階層。他們所代表的新時期文化精神與五四精神是具有歷史承傳性的。如陳凱歌一直自認為是「文化工作者」而非單純意義上的電影導演,他說,「與其說我是一個電影導演,我寧願說自己是一個文化工作者。我所做的工作,是以自己非常小的力量,去敘說(用弘揚、宣揚這類詞對我來講都太大了)一些自己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現在談對中國文化現狀的憂慮,是徒喚奈何,不一定引起大面積的呼應。但用電影表達自己對文化的思考,卻是我的一種自覺選擇。」[10]他還宣稱,「當民族振興的時代開始來到的時候,我們希望一切從頭開始,希望從受傷的地方生長出足以振奮整個民族精神的思想來。」不難發現陳凱歌所稟有的那種「鐵肩當道義」式的歷史使命感、時代精神和啟蒙理想。
在第五代導演的代表性作品如《黃土地》、《孩子王》、《盜馬賊》等影片中,都寓言式地傳達了當時整個社會文化界反思民族痼弊,批判國民性、追求「現代性」、向蔚藍色文明大踏步邁進的高遠理想。
然而他們很快就面臨著一個大眾文化轉型的事實。時代的大眾文化轉型導致了高雅藝術與精英藝術界限的消失。因為在這樣的時代,大眾彷彿具有了選擇權和評判權,精英文化為了生存,不得不掩蓋自己的先鋒性,磨平自己的稜角,填平雅與俗、高與低、先鋒與大眾的界限與鴻溝。高雅藝術與精英藝術也愈益喪失了標准。
所謂大眾文化,是指在現代都市化工業社會中產生的,主要以現代都市市民大眾為消費對象的,通過當代影視網路新媒體、報刊書籍等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的,不追求深度的,易復制的、按市場規律生產的文化產品。大眾文化是一種都市工業社會或大眾消費社會的特殊產物,其明顯的特徵是主要是為大眾消費而製作。大眾化與精英化、小眾化等相對,應該說大眾文化與大眾的切身利益有關,它是大眾創造出來又為大眾所消費的。實際上,大眾文化是一種利用大眾媒介來進行傳播的現代工業文化。
電影本身是一種以大眾文化為主導定位的新型大眾藝術樣式,但這種電影的大眾文化觀念也不是向來如此的,它也經歷了觀念的復雜而艱難的沉浮變遷。到今天,經過大片的市場運作,影視領域的「娛樂化」大潮等,則是認可了電影的商業、工業的特性及與工業觀念相應的大眾文化觀念。
毫無疑問,大眾文化本身的確是存在問題的(如某種「娛樂至死」的過度娛樂化),是需要主流文化、知識分子精英文化加以監督、調節、引導的,但在一個全球化的、全媒體的、文化劇烈變遷的年代,大眾文化的崛起並且呼喚政府主管部門和學院知識分子更加重視和尊重,以期共榮雙贏和健康發展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隨著大眾文化觀念的確立,中國電影經歷了一個由原來的藝術電影、主旋律電影而向大眾文化轉化的「大眾化」的過程。而原來的具有大眾文化性的商業電影則融合主旋律電影、藝術電影的某些特徵,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為大眾文化的「主流化」。從大眾文化的角度看,我們不妨把這三種電影流向統稱為「中國特色的大眾文化化」。在當代語境中,大眾文化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異,高雅與通俗不再格格不入,精英文化走下神壇,通俗文化步上台階,向主流靠攏,共同在經濟、政治、科技、商業與文化的全面滲透中互相交融。
正視大眾文化的崛起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是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必然結果。到今天,融合了西方大眾文化理論和中國當下文化發展的現實,已經逐漸發展成具有中國本土的獨特性的大眾文化,包括本土文化資源的獨特性、主流意識形態的制約以及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獨特性。
如前所述,中國電影「大眾文化觀念」的實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大眾文化觀念」,是多元文化共生與融合的結果,其中既有主導文化與商業文化、以及市民文化、青年文化等亞文化的沖突與調和,還有傳統文化、香港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與流變。這些文化資源的拼貼、融合乃至錯位,共同營造了多元化的中國當下電影的文化格局。
四、中國電影:觀念變革背景下的文化創新
觀念指導行動,觀念改造現實。在一個百舸爭流、物競天擇的全球化商品經濟時代和觀念變革時代,中國電影別無選擇而與好萊塢共舞,承擔文化傳承傳播與產業經濟的雙重任務,積極實施產業推進和文化創新。
中國電影的文化創新大致在如下幾個方面展開。
1、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中國電影大片昭示了一種新的可能與方向。而「古裝」又使得此類大片更具文化符號性,因為「古裝」本身就因其與現實、當下的疏遠而別具詩性和文化符號性,別有一種超現實美學意味。
從某種角度看,中國電影大片以獨特的影像化方式對中華文化實施一種影像化的轉換。這種轉化可以從傳統詩學的影像符號化表述與寫意性、表現性的影像再現兩個方面來看。
電影大片的發展形成了自己「視覺本位」的美學。在這個視覺文化轉型、視覺為王的大眾文化時代是一種必然選擇。而立足於電影這一大眾文化,傳統文化、中華藝術精神自然也可以成為今日大眾文化的有機源泉。古裝大片堪稱時代最重要的美學表徵。一定程度上,這種視覺轉向趨勢與傳統美學對意象的強調不謀而合。當然,對視覺奇觀的強調會使得「意象」中意、情感這些要素大幅減少,然而以發展的眼光看,也許可以說,古裝大片中的畫面造型、場景、影調等等正是體現於電影的意象(盡管「意」差強人意)。而有些電影所表現的那種開闊的高遠、全景鏡頭、畫面所體現出來的超現實意味,也是傳統美學中寫意精神的流轉,一種傳統的現代影像轉化。
大體而言,以《英雄》為代表的電影大片均極為重視對「場景」的凸顯,以及對於影調、畫面和視覺風格的著意強調。而這些場景均具有一種泛中華文化的味道,是一種多少有點「意味」的「形式」或「符號」。
與場景相應,在古裝大片中,服裝道美這些構成場景要素作為視覺元素的凸現也很明顯。在影視劇中,服裝、道具、美術一般來說只起輔助性的作用,但在古裝華語大片中,其意義卻非同尋常。可以說具備了獨立的審美觀賞的價值。
當然,從大眾文化、消費文化的角度看,這種在中國古典美學形態中並不佔有優勢地位的繁復奇麗、錯彩鏤金的美,成為了一種大眾文化背景下兼具艷俗和奢華的雙重性的新美學。這種新美學表明,在此類視覺化轉向的電影中,色彩與畫面造型的視覺快感追求被發揮到了極致。
在大片中,由於強化觀賞價值,全力追求影像的視覺造型效果、電影運動的景觀和畫面的超現實境界,電影敘事發生了重要的變異。文學性要素、戲劇性要素、思想內涵等明顯弱化了。
當然,奇觀的展示,詩情畫意、總體意境的呈現,也低度性地參與敘事表意的過程(如《英雄》中色彩與色調成為一種重要的敘事手段),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在古裝大片中,傳統的時間性敘事美學變成了空間性造型美學,敘事的時間性線性邏輯常常被空間性的「景觀」(包括作為武俠類型電影重要元素的打鬥場面)所割斷,意義和深度也被表象的形式感所取代。
2、傳統邊緣文化的現代化
在世紀初年崛起的大片漸趨衰落之後,中國的魔幻類電影頗有回升之勢,基於中國古典民間傳奇的《白蛇傳奇》、《畫壁》、《倩女幽魂》都是魔幻愛情題材。這些電影通過奇觀化的建築場景、風格化的服飾道具等物件營造出一種有別於好萊塢科幻大片的東方式魔幻類型電影,把人性、愛情、人與自然事物的原始情感維系從魔幻中詢喚出來,完成大眾對鬼魅的審美想像。《畫皮Ⅱ》把這一類型提升到了一個高度,從而奠定了中國式的魔幻電影大片的類型品質。同時又是有一定哲學思考的魔幻電影類型,關注或涉及了某些超驗性的深層問題。這一電影類型,在當下青少年觀眾當中應該是非常有市場的,票房成就也證明了這一點。
《畫皮1、2》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意義就在於把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一向居於邊緣,非主流地位的狐妖鬼魅的文化,用一種電影的方式把它大眾文化化。在這種大眾文化化的過程當中,又結合很多西方魔幻電影的類型要素。影片中很多場景的設計、畫面的構圖、色彩的渲染,並不是純中國化,有很多西域的魔幻色彩,還有來自西方的東西。因此影片有頗具文化融合特徵。實際上,除了「狐妖」這一角色的原型來自中國民間的志怪妖仙文化外,電影與原著《聊齋志異》的聯系並不是特別緊密。這部映射諸多當代話題(也是一種「接地氣」)的魔幻電影中雜糅了蒙藏、日本等多元文化符號,並以精美奇絕的視覺效果呈現。它既有營造好萊塢式大片視聽奇觀的野心,又有著類乎獨立電影的先鋒性設計理念。
2、 青年邊緣文化的主流化
當下,80後90後年輕一代開始逐漸顯示出文化的重要性,更不用說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暑期檔、寒假檔的重要性愈益凸顯,只有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占據青少年票房市場才能在市場上居於不敗之地。青年文化性特徵是較為徹底的生活化、世俗性的,熱衷游戲,「咸與娛樂」,政治意識不強,商業市場意識倒是不弱,平民意識和公民意識強,社會經驗、直接經驗不足但想像力豐富,崇尚感性,不刻意追求深度、意義。
從電影導演代際的角度看,原來小資、小眾的部分第六代導演及更年輕的電影導演終於「長大成人」了,開始正視社會、票房、受眾口碑了,他們的電影也在艱難地向「主流化」靠攏。這是中國主流電影的生力軍,青年文化因素、第六代導演的藝術電影傳統等的融入主流電影文化,預示著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主流電影的未來發展。
例如《失戀33天》通過「接地氣」的青年「意識形態詢喚」,巧妙的市場把握和營銷策略大獲成功,其中並無牽強附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依賴,也無目的性明顯的主流文化引導,以其大眾化甚至是「電視化」的審美特徵和青年文化的代言方式,獲得了市場主流和廣大青少年受眾的認可,這是一個原居邊緣的青年文化(甚至是一種以「小妞電影」為載體的「小妞文化」)成功進入大眾文化視域並創造大眾票房奇跡的神話,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以支流、偏鋒制勝的案例。毫無疑問,對於作為大眾文化的電影來說,青年文化的潛力是驚人的。
4、西方文化的本土化及融合
好萊塢電影所攜帶的西方文化,在全球市場的全面勝利,成為本土電影學習的榜樣。中國電影在經歷了「內向型」之後開始了全面的「外向化」轉型,開始將眼光瞄準了主流的西方和海外市場,開始將展現醜陋的「偽民俗」策略轉化為普世價值(如和平、天下、仁愛)的弘揚,從對西方「想像中國」的迎合變而為「中國想像」的呈現,將「中國夢」的想像和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念向全世界傳播,將小眾化的藝術電影加工成為高度工業化和商業性,同時又是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想像的中國主流大片。
以《英雄》為發端的中國大片的成功無疑受到好萊塢「高概念」電影生產方式的影響,大投入,大製作,大發行,大市場的商業模式正是好萊塢電影不斷獲取全球市場的商業運作模式。《集結號》開始時的巷戰,近戰手勢語,鋼盔和美式軍備,讓人恍如在看二戰題材的美國大片;《赤壁》被有些人戲稱為中國版的《特洛伊》,「加速了中國商業大片『好萊塢』化進程」;《無極》被人譏稱為到處皆有外來影響痕跡的「大雜儈」、「四不像」……
中小成本影片方面,本土化的痕跡也極為明顯。新世紀以來「以小人物為中心,犯罪行為為線索,社會現象為背景、復現敘事結構、荒誕性為特徵的『黑色喜劇』正在成為一種流行形態,並在觀眾群中形成對一種電影類型的期待觀看。」[11]此外,類型雜糅的特點,符合了古典好萊塢之後,世界電影發展的趨勢——類型邊界的不斷模糊,反類型電影、「超級類型電影」不斷出現。
當然,目前主流電影的生存,已經不是西方與東方簡單對峙的階段,而進入互融、互包、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