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在《流浪地球》成功後沒有出現很多國產科幻片
《流浪地球》是根據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劉慈欣在科幻題材方面的成就是普通編劇難以達到的水平,劉慈欣作品蟬聯1999-2006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更是在2015年憑借《三體》為亞洲首次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正是因為他有如此成就,才能夠讓《流浪地球》獲得成功。
流浪地球會是中國科幻片的希望,因為這部片子真的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信心,而且各方面做的都還算挺不錯的,中國電影加油。
② 拍攝中國科幻電影為什麼那麼難導演不行嗎我想做點什麼...
電影其實不單單是電影,簡單來說它是從前期的劇本,拍攝,到後期的剪輯。復雜來說它是文學,音樂,技術,工藝的結合。科幻電影的定義為包含著某種因素的電影:這些因素是基於科學(包括現有的科學和假設的科學)而假想出來的;在今天的世界中,它們是不可能發生的,或還沒有發生的。
從歷史文學背景來說科幻在中國的近現代的背景土壤並非深厚,從技術和工藝來說中國更是缺乏,像工業光魔這類好萊塢特效技術的搖籃誕生的時候中國還沒有改革開放嘞。當然其中也會有一點偏見,畢竟我們這一代都是看歐美科幻電影長大的,先入為主的概念其實也很重的。
要說中國科幻電影能在國際立足或者先在中國立足吧,還是有很多路要走的,要做貢獻先從學習做起吧,導演,技術,都不是問題,卡梅隆既是導演也是技術大師呀。
但是還是要相信未來的中國電影,現在市場越來越好了,給新人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的,祝你早日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頂樑柱哈!作為一個影迷,真心期待
③ 中國的科幻片為什麼總是拍不好
中國科幻電影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出現了一次小規模高潮。1988年的《霹靂貝貝》與1990年的《魔錶》可歸類為一種類型,片中盡管都涉及了外星人,但幻想不著邊際,人體帶電、一夜之間長大十年等情節脫離科學實際,只能被看作獻給兒童的童話劇。1989年的《凶宅美人頭》講述頭顱復活,人體再植的故事,由於過度渲染恐怖氣氛而淡化了片中的科幻元素。1990年由馮小寧執導的《大氣層消失》中,幾罐毒氣燒穿臭氧層的情節難免使影片落入「胡思亂想」的俗套。進入21世紀後仍然沒有改變,《寶葫蘆的秘密》與《霹靂貝貝》等類似,童話意味居多,科學依據較少,可以說,是帶有科幻色彩的兒童劇。劉鎮偉執導的《機器俠》,雖噱頭強盛,結果卻不盡人意。山寨式劇情和偽科幻的諸多情節除了引起受眾的吐槽之外,難以引起強烈共鳴。
面對美國經典科幻電影在全球范圍的巨大影響力及科學傳播市場的巨大潛力,通過對美國科幻電影的科學傳播特點探討,使人看到了我國科幻電影在科學傳播中的傳播弱勢與差距。科幻電影在培養科學熱情、激發創造力、提升公民科學素養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如何能讓我國的科幻電影事業得到較快發展,使其成為有效的科學文化傳播工具,獲得經濟效益與文化效益的雙贏,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進一步探討。
④ 胡錫進談中國科幻電影!中國科幻影視究竟缺什麼
如今我國的科幻片感覺想像力不足,還是有些傳統和保守,鮮肉的事大家都再說,這已經不是重點了。特效很重要,憑空想像的東西,只能靠特效實現。
國內影視界對科幻片的認知和涉獵還只是剛開始。所以對科幻影視的理解還很粗淺,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欠缺有兩點。
所以國產科幻片需要好好補足對科幻對科幻片的深入認知,對科幻影視表現技術和表現方法的廣泛深入的認識探索。
⑤ 為什麼中國沒有大製作的科幻電影
對於國產科幻電影的發展,科學家們是怎麼想的?日前,本報記者采訪了部分中國科學家,請他們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孫廣生(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曾參與丁肇中教授主持的宇宙反物質探測器核心磁鐵的開發工作)現在幾乎看不到嚴格意義上的科幻片,像《80天環游地球》這樣的嚴謹的科幻片,還是在孩提時代看的,至今印象十分深刻。這是一部科學與藝術想像結合得非常好的影片,凡爾納時代的幻想,現在幾乎全部變成了事實。 改革開放後。我最早看到的一批外國電影中有《007》系列和《星球大戰》,感到很驚訝,電影居然可以拍成這樣。這些影片不能說是科幻片,《星球大戰》主要是想像,至少從目前我們的科學發現來看,還沒有任何依據能證明其中描述的事情會成為現實,但這些影片有許多細節,在二十年前覺得不可思議,現在卻已經成為現實,像007用的測定方位的小儀器,就同我們常用的全球定位系統差不多,《星球大戰》中的激光武器,現在也已進入應用。還有像《ET》這樣的電影,我認為它主要是一部探討倫理問題的電影,並沒想提供新的科學想像。雖然現在嚴格意義上的科幻片不多,但越來越多的電影引入了科幻的因素,這兩年在我國上映的進口片中,有不少是這類影片,像《最高機密》里那種可以追蹤人的衛星系統,目前還只是幻想,但有一天它會變成現實。 國產科幻片我沒有什麼印象,連那種帶有科幻成分的影片都很少見。科幻電影不是科學教育,但它能鼓勵人們對科學的追求與興趣,這對青少年很是重要。現在一些國外科幻影片對科學所持的態度值得研究。這些影片大多對科學的進展持一種懷疑和悲觀態度,看完以後觀眾會覺得科學與人性是對立的,這不是科學的本質。希望我國的電影藝術家在處理這個問題時要慎重,拍出有中國風格的、有助於人們崇尚科學、學習科學的科幻片。 謝凝高(北京大學園林與環境系教授)過去一說科幻片,總認為是人類要征服自然、征服太空,其實科幻片應當開闊視界,多拍些真正同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事情。我們常宣揚誰登上了哪個高峰,穿越了哪條峽谷,好像科學的使命就是征服自然,其實人類最重要的使命在於認識自然,與自然相和諧,我覺得我們現在的電影藝術家要是想拍科幻片,應當拍一些這樣的內容。 直到今天,人類面臨的來自地球的挑戰要遠遠多於來自天上的危險。如果從銀幕上看,好像地球時時刻刻會被小行星撞擊,會被外星人入侵,而真正的現實是,由於人類對自然的過度「征服」,我們正面臨許多難題:水資源、水土流失、氣候突變、自然災害、森林消失等。但對這些問題可能帶來的後果,許多人並不清楚,科幻電影如果能用高科技手段來描述一下,我相信那種震撼人心的效果,不會比恐龍、外星人、小行星撞地球差。 我國是一個環境問題比較嚴峻的國家,如果有哪位導演願意拍科幻片,希望他能關心一下我國和人類發展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目前,科幻電影的拍攝已成為海外電影的常規拍攝類型,不少影片都獲得了世界聲譽和很高的票房收入。然而,面對世界影壇科幻片拍攝風起雲涌、佳作迭出的局面,中國的科幻片拍攝卻頗為沉寂,從《珊瑚島上的死光》到新近完成的《太空劫持》,其間相隔近二十年一部在美國上映四周就創下總票房逾一億一千萬美元佳績的電腦動畫科幻片《恐龍》即將在上海上映,這是中影公司引進的又一部科幻題材的暑期檔大片。從《侏羅紀公園》、《天地大沖撞》到《星球大戰前傳》、《黑客帝國》,科幻片始終是中影公司引進大片中的主打節目,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今世界電影製作的趨勢。近幾年來,科幻片一直受到世界影壇的關注,不僅好萊塢每年都會推出一系列製作精良、耗資巨大、極富視覺沖擊力和票房價值的大製作,法國的《第五元素》、日本的《哥斯拉》系列也都風靡一時。然而從上海電影製片廠八十年代初推出科幻片《珊瑚島上的死光》,到去年年底拍攝的科幻新片《太空劫持》,近二十年的時間里,中國電影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幻片出現。那麼,相對於科幻片日臻完美、日益火爆的世界影壇,中國電影人的反應為什麼會如此冷淡,國產科幻電影為何斷檔了這么久? 資金和技術是主要原因嗎 不少中國電影人認為技術和資金不到位是我們不拍科幻片最主要的原因。 《珊瑚島上的死光》的導演張鴻眉介紹說,當年拍攝此片時,用的全是硬特技。片中的特技鏡頭(如海邊公路飛車打鬥的場面)是請海外的電影公司拍了空鏡頭,到國內將這些鏡頭與人的鏡頭剪接而成。激光是一格一格畫到膠片上去的。《珊》片上映後,收到過不少科幻劇本,可實在不敢接了,沒有那種製作技術,怕拍砸鍋。《太空劫持》的導演邵智愚說我國一直沒有開發出能拍攝、製作高科技特技的設備,直到拍《緊急迫降》才從外國引進了相關設備,但由於機器少,製作人員無法負擔高科技特技畫面所需要的工作量,再加上臨時學習技術,對機器開發不夠,特技效果欠佳。所以《太空劫持》的三分之二的特技還是在美國做的,國內的鏡頭大多數都是用攝影機硬拍的。 另外,資金不夠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比如拍《珊瑚島上的死光》當時只有三十餘萬元人民幣,《太空劫持》也被控制在七百萬,而這種片子至少有上千萬才拍得好。 但天津《科幻時空》雜志馮志剛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他認為,技術並不是問題,看看港台的神怪武打片,就會發現好萊塢有的特技,我們都有,《侏羅紀公園》和《風雲之雄霸天下》里的特技完全是同一等級的,更不用說後來的《華英雄》。就資金而言,目前國產影片投資在一千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並不少,而像《鴉片戰爭》則要接近一億元人民幣,從純粹的購買力來說,一億人民幣與一億美元之間的差別是不大的。因此他認為,國產科幻片的難產,關鍵還在中國電影的創作傳統和創作觀念上。 傳統與觀念:差距有多大 馮志剛認為,拍科幻片在美國是有傳統的,它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如果我們看過美國五六十年代的科幻片,就會發現其水平與我們的《霹靂貝貝》相差無幾,七十年代末的《星球大戰》可以讓今天的中國觀眾看得睡著,然而在不斷地調整和積累之中發展到現在,他們製作出的科幻片讓我們驚嘆不已。而中國沒有拍科幻片的傳統,所以從意識到技術都比較落後。邵智愚說,中國導演壓根沒學過怎麼拍科幻片,各方面的知識准備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不知道怎樣才會拍出好效果,還處於摸索階段。 我們科幻片的創作在觀念上與國外也有很大的差距。在老外眼裡,科幻片的前提是「幻」,承認科幻片的非現實性,而我們有重「真實」的傳統,凡事講究真實性和生活性,不喜歡太離奇的東西,對遙遠的、未來的東西不感興趣,缺乏想像,拍科幻片也要拍有實現可能的,這就使我們在拍攝思維上受到了限制。 邵智愚說,他在與不少外國導演交談中發現,他們都很有童趣,心態年輕、思維簡單,心理年齡較小,看東西追求視聽刺激。所以他們拍的科幻片情節簡單,主要在特技上搞花樣。而中國人似乎更喜歡復雜曲折的故事,看片評片喜歡談內涵,對作品則要求深沉些,要有含義深刻的東西。用這樣的拍攝思維來拍科幻片是找錯了載體。 另外,從劇本的創作來看,海外不少科幻劇本的創作,會選擇一些歷史上的神秘記載作為故事的原由。那些模糊的、大家感興趣卻普遍不了解的文化記載,充滿了神秘感,當然會吸引很多人的目光。同時,許多國外科幻片雖然情節簡單,但表現的主題都暗含了基本的人性倫理觀念,能被人們普遍接受。上影集團總經理助理賀子壯告訴我們,上影廠每年都會收到一二部由自由撰稿人寫的科幻片劇本,但不吸引人。他認為,我們始終沒有創作出關乎我國文化遺產,同時能引起海外觀眾興趣的科幻劇本,其實我國有很多可以開發的題材,像敦煌石窟,神農架野人這類的內容。 不能失了自家志氣 目前我們拍科幻片的確還有諸多的難處,尤其是國內觀眾看多了海外高質量的科幻片後,對國產低水平的科幻片興趣不大。沒有市場便沒人願拍,沒人拍技術就無法提高,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許多青年導演甚至對科幻片都不願多談,認為拍科幻片沒意思。 我認為,科幻電影的開發,有利於豐富、拓展中國電影的題材和類型,同時對提高國民的科學文化素養有很重要的意義。現在我們已經引進了技術,使高科技拍攝成為可能,《太空劫持》打破了我國科幻片拍攝多年沉寂的狀況,這種勢頭應該堅持下去,逐步提高國產科幻片拍攝水平。雖然國產科幻片的市場不好,但在科幻拍攝已成為國外常規拍攝項目的今天,我們必須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不能失了自家志氣。
⑥ 中國科幻電影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中國科幻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精英知識分子媚外、崇古和對普羅大眾的藐視與不信任帶來的題材選擇困境。
一直以來,總有些人愛拿各種看似成立實則借口的理由來為自己的無能開脫。
當滿屏的清宮辨子戲時,大家看膩了,資本和創作人員說,沒辦法,大家愛看這個,不愛看其他的。然後有人敢挑戰新題材,拍了戰爭戲,大火。
然後開始滿屏戰爭戲,大家看膩了,資本和創作人員說,沒辦法,大家愛看這個,不愛看其他的。再然後有人挑戰了諜戰戲,結果大火。
然後開始滿屏諜戰戲,大家看膩了,資本和創作人員說,沒辦法,大家愛看這個,不愛看其他的。再然後有人挑戰了穿越戲,結果大火。
然後開始滿屏穿越劇,大家又看膩了,資本和創作人員說,沒辦法,大家愛看這個,不愛看其他的。再然後有人挑戰了宮斗戲,結果大火。
然後滿屏又開始宮斗戲,大家看膩了,資本和創作人員說,沒辦法,大家愛看這個,不愛看其他的。
現在宮斗戲的熱還未過,不知下一個敢挑戰新題材的導演會是誰。
⑦ 國產奇幻片平平無常,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每一個國家拍攝的電影有著不同的優勢,比如我國的武打電影具備著很大的優勢,西方國家拍攝的科幻電影和奇幻電影的優勢比較明顯。
雖然我國的製作方也曾經推出過科幻電影,但是國內的奇幻電影卻沒有引起很大的轟動,甚至國內的奇幻電影都引起了網友的吐槽。我國的奇幻電影之所以沒有辦法獲得很大的市場和認可,是因為劇情不過關以及科幻場景不過關。
總的來說,人們追求的奇幻電影是劇情邏輯十分合理,並不會出現明顯的邏輯漏洞,科幻場景變化的非常自然,絕對不會讓人們感受到五毛錢特效。而國內的科幻電影和奇幻電影遠遠達不到兩個標准,這才使得國內的奇幻電影很難殺出重圍。
⑧ 為什麼中國不會拍科幻電影的
一,人才缺乏,擅長拍攝科幻電影的導演極少
二,劇本和編劇缺乏,你看國內影視劇基本都是古裝,抗日,言情,寫實,警匪一類,光功夫武俠就有拍不完的故事。
還有國情因素,科幻電影屬好萊塢做得最好吧,因為美國太年輕而且先祖都是歐洲移民來到美洲殖民掠奪的,很少有光彩的歷史可言,只能往太空和未來想像;
而我們中國不一樣,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在那,什麼時候才能全部研究透啊。當然國內也有很多優秀的科幻作家,但是科幻類的小說作品始終沒有形成熱門,也沒有大佬去投資改編影視劇。
三,技術缺乏,國內的電影拍攝和製作技術,和好萊塢流水線般的電影工廠相比,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廢話,好萊塢都有百年的發展史了,但中國電影發展被抗日戰爭打斷、被文革打斷,2002年才真正放開發展,這才多少年啊?能比嗎?)
特效技術上,其實國內也有不少頂尖人才和技術團隊存在,被國外電影公司包括好萊塢看中和重用,比如功夫熊貓3的特效就是國內團隊製作的,我要是不說你看的出來那特效是國內還是國外做的嗎?
四,國產影視劇和進口影視劇對比,相信你也會吐槽國產的怎麼怎麼不好,國外就是好。。。(其實大家都有好有壞,國內也有不少高分影視劇,尋龍訣和琅琊榜不錯吧。反而很多進口的其實在它原產國就是垃圾,演員陣容也都是六線演員,比如機械師這系列電影,原諒我爆了這么多。。。國人還是有點自信吧,別盲目的崇洋媚外!)且不說到底誰更好,在目前網路一片給國產劇喝倒彩的情況下,誰敢去抓那隻不知道會不會被毒的螃蟹呢?誰又敢鋌而走險去吃它呢?君不見那些號稱科幻的國產劇倒在沙灘上,還是老老實實種豆栽瓜吧。
五,國內科幻電影並不是無可期待,劉慈溪的《三體》獲得雨果獎,亞洲首個獲得者啊,這小說即將拍成電影,據傳劇本前路坎坷,編導權被爭來奪去,希望最後不要讓粉絲失望吧,滿懷期待中。
⑨ 與好萊塢的科幻片相比,國產的科幻片差在哪裡
實話說,看科幻片我首選當然是好萊塢的。畢竟好萊塢的科幻片製作技術先進、商業製作模式又成熟。典型的好萊塢科幻片,如《復聯》、《變形金剛》、《終結者》,《星際穿越》等等。
總之,科幻電影的發展,不僅僅是一種新類型影片的擴張,也能提高國人的文化素質,對於中國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也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期待中國科幻電影未來越來越好。
⑩ 為什麼中國無法大規模拍出像國外那樣的科幻片大片
隨著我們慢慢的長大,我們也對許多電視電影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國內拍的電影越來越沒辦法滿足我們觀看電視的需求,許多人就去觀看國外的電影,就會發現我們國家電影有一個弊端,為什麼中國沒有辦法大規模拍出像國外那樣的科幻大片?
第三,就是我們國家對於科幻類型電影的需求不高,所以,科幻類型的電影沒有危機感,有要求有期待才能夠進步,因為我們的觀眾一直沉迷於對小鮮肉的喜歡,所以,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明星拍的電影,不管劇情多不好,都會看下去,這也間接的降低了導演或者編劇對於劇情的製作,所以,我們看到的電影就沒有讓我們驚艷的感覺。
現在我們國家的電影製作正在一步步向前發展,希望我國的電影製作能夠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