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熱門電影 > 天河配老電影

天河配老電影

發布時間:2022-04-18 21:43:34

A. 黃梅戲天河配電影怎麼下載

帳號:戲曲下載h
登陸密碼是888888a
這是360網盤的,
可以登錄去下載
裡面有黃梅戲下載

B. 電影天河配的牛郎是誰演的

《天河配》講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七月七日天河配,天上織女會牛郎。」據《荊楚歲時記》載:「傳玄《擬天問》雲:『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又說:「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愉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唐代大詩人杜甫就在《牽牛織女》詩中寫過「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的名句。
貌似是常豐收

C. 天河配的故事梗概

牛郎只有一頭老牛、一張犁,他每天剛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後還要自己做飯洗衣,日子過得十分辛苦。誰料有一天,奇跡發生了!牛郎幹完活回到家,一進家門,就看見屋子裡被打掃得乾乾凈凈,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還擺著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牛郎吃驚得瞪大了眼睛,心想:這是怎麼回事?神仙下凡了嗎?不管了,先吃飯吧。
此後,一連幾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這天,牛郎象往常一樣,一大早就出了門,其實,他走了幾步就轉身回來了,沒進家門,而是找了個隱蔽的地方躲了起來,偷偷地觀察著。果然,沒過多久,來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進門就忙著收拾屋子、做飯,甭提多勤勞了!牛郎實在忍不住了,站了出來道:「姑娘,請問你為什麼要來幫我做家務呢?」那姑娘吃了一驚,臉紅了,小聲說道:「我叫織女,看你日子過得辛苦,就來幫幫你。」牛郎聽得心花怒放,趕忙接著說:「那你就留下來吧,我們同甘共苦,一起用雙手建設幸福的生活!」織女紅著臉點了點頭,他們就此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活得很美滿。
過了幾年,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過得開心極了。一天,突然間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織女不見了,兩個孩子哭個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著急時,烏雲又突然全散了,天氣又變得風和日麗,織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臉上卻滿是愁雲。只見她輕輕地拉住牛郎,又把兩個孩子攬入懷中,說道:「其實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現在,天宮來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們自己多多保重!」說罷,淚如雨下,騰雲而去。
牛郎摟著兩個年幼的孩子,欲哭無淚,獃獃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讓妻子就這樣離我而去,我不能讓孩子就這樣失去母親,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織女找回來!這時,那頭老牛突然開口了:「別難過!你把我殺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編兩個籮筐裝著兩個孩子,就可以上天宮去找織女了。」牛郎說什麼也不願意這樣對待這個陪伴了自己數十年的夥伴,但拗不過它,又沒有別的辦法,只得忍著痛、含著淚照它的話去做了。
到了天宮,王母娘娘不願認牛郎這個人間的外孫女婿,不讓織女出來見他,而是找來七個蒙著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樣的女子,對牛郎說:「你認吧,認對了就讓你們見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懷中兩個孩子卻歡蹦亂跳地奔向自己的媽媽,原來,母子之間的血親是什麼也無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沒辦法了,但她還是不甘心織女再回到人間,於是就下令把織女帶走。牛郎急了,牽著兩個孩子趕緊追上去。他們跑著跑著,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來,眼看著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頭上的金簪一劃,在他們中間劃出了一道寬寬的銀河。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站在銀河的兩端,遙遙相望。而到了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萬的喜鵲飛來,在銀河上架起一座長長的鵲橋,讓牛郎織女一家再次團聚。

D. 中國古代愛情故事在哪能看到啊

牛郎織女�

夏夜納涼,望著碧海青天、閃爍銀河,遙指隔河相望的牽牛、織女星,聽著老祖母永遠也講不厭的牛郎織女的美麗故事……中年以上的中國人,都會有著這樣美好的記憶——如今,青年一代對這些越來越隔膜了,「孟姜女爭風吃醋,丑小鴨吃肯特雞」,物慾世界,光怪陸離,使一切都走樣變味,人們又開始重提「自然」和「回歸」。願牛郎織女的故事不被「搖滾」,為人們多少留一點清純。�
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為天空紡織美麗的雲錦。牛郎是一個勤勞朴實的苦孩子,受兄嫂虐待的放牛郎。一天,老牛突然說話,告訴牛郎,某天仙女們要到湖裡去洗澡,讓他去抱織女的衣服,然後再還給她,向她求婚。就這樣牛郎織女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小家庭。後來王母娘娘知道了,拆散了這一美好姻緣。牛郎聽老牛的話,披上牛皮,擔著兩個孩子到天上追趕,王母娘娘拔上發簪一劃,一條天河就活生生地把這一對夫妻分開。天河再寬,只能隔開他們的身,可分不開他們的心。他們隔河相泣,終於感動了王母娘娘,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這一天地上的喜鵲都到天上去,為這一對生死不渝的有情人搭橋鋪路。——所以表演牛郎織女故事的戲劇,也叫《天河配》或《鵲橋會》。
這就是中國最古老、最普及的民間神話傳說的基本內容——然而,這種形態的完成卻經過了幾千年的歷程。�
《詩經》《大東》篇就記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

維天有漢,監爾有光。跂(qǐ)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huǎn)彼牽牛,不以服箱。�

說的是那天上的天河,用做鏡子也該有光。三角排列的織女星,一天到晚不停地擺動著梭子織布。然而織啊織啊,總不能織成紋章。而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箱。據任昉《述異記》:織女乃天帝之子,一年到頭忙於織布,十分辛苦,天帝憐其獨處,將她嫁給河西的牽牛。他們婚後貪歡廢織,天帝發怒,仍將織女遣歸河東,只讓他們每年相會一次。從這里,或可看出《詩經》牛女故事的影子。�
漢魏之際,牛郎織女隔河相望的愛情故事已經成形。《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寫得最美:��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淚水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曹子桓《燕歌行》、子建《洛神賦》、陸士衡《擬迢迢牽牛星》、謝惠連《七月七日詠牛女》等,都詠過牛女的故事。�
漢末應劭《風俗通》已記載了七夕喜鵲搭橋的情節:「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kūn),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從南朝梁代宗懍(lǐn)的《荊楚歲時記》可見,在民間風俗中,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與婦女的乞巧風習,已經結合起來。乞巧活動由來已久,《西京雜記》中已有記載,而且這種活動也不限於「七夕」,後來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融為一體。到了唐代,這一故事和風習已由民間傳到宮庭。《長恨傳》雲:「天寶十載,(楊貴妃)侍輦避暑驪山宮,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夕……時夜殆半……獨侍上,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言畢,執手各嗚咽。」白樂天《長恨歌》亦雲:「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到了清代戲劇家筆下,楊李題材則徑以《長生殿》命名了。�
千百年來,牛郎織女的故事深受人們群眾喜愛,它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被人民豐富著、發展著,使它越來越接近勞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於生活氣息和人情味,經過世代積累的創造,才形成今天這樣的面貌。�

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流布最廣的民間傳說之一,兩千多年來,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於戲劇,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種樣式的媒體傳布,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與演變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齊國。齊為姜太公的封國,讀過《東周列國志》的人都會知道,書中出現的「×姜」,總是齊國人。孟姜者,姜氏之長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見之於《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梁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庄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弔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吊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裡進行了弔唁。孟姜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於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在齊地產生了孟姜哭調。�
西漢時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記載(劉向《說苑》及《列女傳》)。至於哭崩的城牆在何處,雖然有莒城說、杞梁說和梁山說不一,但均在齊地,而非秦之萬里長城。酈道元《水經注》認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大約到了唐代,這一題材演變成了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崩萬里長城的故事,具備了今天的芻形。《周賢記》把故事搬到了燕國,孟姜名孟仲姿,杞梁變成杞良。杞良為逃築城之役,誤入孟超後園。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後來杞良回到長城工地後被處死,埋屍長城之下,於是仲姿千里尋夫,哭崩長城,又於累累白骨中滴血驗骨,終得丈夫遺骸雲。�古
代戰爭頻仍,徭役繁重,征夫離婦之怨,乃為傳統主題。漢末陳琳即有《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其後歷代詩人皆有詠其事者。唐代詩僧貫休,則有《杞梁妻》,竟詠孟姜女哭長城之事。其後這一題材乃進入許多詩人筆下,為這一故事的廣為流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開始搬上舞台。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鍾嗣成《錄鬼簿》等對此均有記載。在這些戲曲中,孟姜轉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萬喜良等名。
隨著孟姜女故事的流傳,各地興起了建廟熱。現知孟姜女最早的廟建於北宋,河北徐水和陝西銅川都發現北宋祥符和嘉�年間重修姜女廟的碑刻。許多方誌都把孟姜女說成是本地人,臨淄、同官(銅川)、安肅(徐水)、山海關和潼關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馬路時曾於老北門城腳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萬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間上海建城時所埋。據《孟姜仙女寶卷》,始皇築長城,太白星降童謠:「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後封長城做大王,萬里長城永堅剛。」秦皇固城捉喜良,引發出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秦皇允許孟姜三件事,修橋、造墳、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後投水而死。在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它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流傳與演變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白蛇傳�

《白蛇傳》也是由人民群眾經過幾百年的世代積累創造出來的美麗傳說,它至今仍在戲劇舞台上久演不衰,「游湖」、「盜仙草」、「水漫金山」、「斷橋」、「祭塔」等故事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連金山寺、雷峰塔、斷橋等名勝之所以成為名勝,多半也得力於《白蛇傳》。�
馮夢龍《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傳》。在這之前的傳說中,白蛇精都是兇狠的妖怪,它玩厭了男人還要食其心肝,故事的主題不過只告訴人們人妖不可以共居。《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已經人格化,她執著地追求著愛情、自由和幸福,堅貞不二。比起來許仙則是個軟耳朵,而且有點負心。他一聽見別人閑話,就動搖變心,幾次讓人甚至請人用法術驅除、收服白娘子,最後是他聽從法海教唆,親手將妻子用缽盂罩住,永鎮雷鋒塔下。故事的主要矛盾乃是白娘子和許仙的矛盾,是痴情女子和負心漢的矛盾。從《警世通言》中白娘子的故事,能看出這一傳統題材演變的痕跡。�
在白娘子故事流傳的過程中,反封建的主題被逐漸突出。清代初年的戲曲《雷峰塔傳奇》中,白娘子和法海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法海作為封建勢力的代表成為破壞白許婚姻的罪魁禍首。「盜草」、「水斗」的情節強化了白娘子的性格,為了愛情,赴湯蹈火,她在所不辭。許仙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白氏雖系妖魔,待我恩情不薄,今日之事,目擊傷情,太覺負心了些。唉,恩怨相尋,一場懡忄羅(mǒluó),我今省悟了也。弟子塵心已斷,願隨師父出家。」這是他最後的自白。�
到了彈詞《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中,故事的反封建主題進一步明確起來。「許仙心內來思想,僧人做事太凶心。我妻如是妖和怪,與你無涉半毫分。你今休得來生事,拆我夫妻兩下分。」魯迅先生在他的名文《論雷峰塔的倒掉》里,就曾提到彈詞《義妖傳》,「試到吳越的山間海濱,探聽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蠶婦村氓,除了腦髓里有點貴恙的之外,可有誰不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幾百年來,正是無數「田夫野老,蠶婦村氓」的不斷創造,使得《白蛇傳》在藝術上不斷升華,完成其批判封建主義、歌頌自由與愛情的主題。

�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早有流傳,50年代以來,由於嚴鳳英主演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的上映,更使這一故事迅速走向全國,形成「天仙配熱」。時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晚會上,「夫妻雙雙來相會」和「我挑水來你澆園」,仍然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幾句的膾炙人口的唱段。董永到底有無其人?他的故事產生在哪一朝代?�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處的,它見之於史乘、類書、筆記、子集之中較早的有三四處。普遍地認為他是漢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東北部,至於他賣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發生地點,則說法不一。�
湖北《孝感縣志》(光緒8年)記載:董永青州千乘人,早年喪母,漢末遭黃巾之亂,奉父流落該處,佣耕為生,後來乃有了賣身葬父、路遇仙女的故事。「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順治、康熙間修的《孝感縣志》同樣說是「以漢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陸縣東境置孝昌縣」。到了五代後唐時,又改孝昌縣為孝感縣。孝感者,因孝而感動天地也。孝昌也好,孝感也好,在官修的方誌中,突出的是一個「孝」字。�
著名筆記小說晉干寶的《搜神記》也記有董永的故事。「漢董永,千乘人,少遍孤,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亡,無葬,乃賣身以供喪事……」�
魏曹植長詩《鼙(pí)鼓歌五首·靈芝篇》歌詠孝子的故事,也寫到董永:「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責(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可見在漢末董永的故事已廣為流傳,其產生的年代可能更早。�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所編的《太平御覽》也記有董永的故事:「劉向《孝子圖》……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若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主甚憫之。永得錢葬父畢,將往為奴,於路逢一婦人,求為永妻。永曰:『今貧若是,身復為奴,何敢屈夫人之為妻?』婦人曰:『願為君婦,不恥貧賤。』永遂將婦人至。錢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問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織耳。』主曰:『為我識千匹娟,即放爾夫妻。』於是索絲,十日之內,千匹絹足。主驚,遂放夫婦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處,乃謂永曰:『我是天之織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償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語訖,雲霞四垂,忽飛而去。」劉向,西漢宣、成間人,著名經學家、目錄學家,他之所記必有所本,故董永的故事至遲也應發生在西漢中期。

E. 電影《天河》觀後感500字

  重大現實題材之作《天河》講述了中線工程從具體規劃到竣工通水共11年的歷史,再現了國家意志與人民渴望在漫長的歲月里攻克難題的勇氣、智慧與大愛。用「南水北調」這一大背景下的人物與家庭的命運來折射出舉世矚目工程的「險」和「辛」、移民搬遷的「情」和「痛」、環保治污的「艱」和「難」,真實還原出「南水北調」工程背後感人至深的故事,也引發了我關於這一工程鏡像世界中的「飲水思源」問題的思考。
南水北調,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它實現了自己更高的價值。水利人,歷時十一年,用世界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實現了他們的個人價值,圓了我們的中國夢。南水北調是中國集體意識形態的一次集中體現,對於國人來說,是大國崛起在當下書寫的天河奔流。影片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為背景,將千千萬萬建設者們的「犧牲」濃縮在董望川、江浩、周曉丹等人物身上,讓我們真實的看到了水利人的愛國情懷、敬業精神,以及他們為國家建設所做出的貢獻,折射出這一工程背後是一個有愛的世界,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中國。
這部影片感動了當天觀影的所有人,讓我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因為南水北調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是南水北調的受益都,南水北調,看似簡簡單單的四個漢字,其實卻包含有很多偉大的生命意義!南水北調不僅僅是一個工程,更是一次生命活動。這部影片讓更多人感受到南水北調工程的動人故事,讓更多的人體會到,為了解決北方水資源缺乏的問題,丹江口庫區移民所做出的犧牲和奉獻,讓節約用水這個非常簡單但足以致命的道理銘刻在所有人的心上。飲水思源,學會珍惜,學會感恩,才不枉這凝結心血的工程。南水北調工程這么多年的籌備建設,終於要接近它的夢想,就讓我們一起靜待天河奔流。

F. 《天河配》的內容是什麼

在牛郎和織女故事的基礎上,後來,人們編演了曲目《天河配》。舊時,每逢七夕的時候,各個戲班都會爭先上演這部經典的曲目《天河配》,成為人們生活中最大的亮點。

據說,《天河配》編演於清代,有一次,戲班在上演這部曲目的時候,精心在劇中設計了擺七巧圖、蓮池出浴、鵲橋相會等布景。在最後一場,從鵲橋下還飛出成百隻鳥雀,一時傳為美談。

《天河配》在故事情節上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劇中說,牛郎只有一頭老牛、一張犁,他每天剛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後還要自己做飯洗衣,日子過得十分辛苦。

誰料有一天,奇跡竟然發生在了牛郎身上!有一天,牛郎幹完活回到家,一進家門,細心的牛郎就看見屋子裡被打掃得乾乾凈凈,自己換下的臟衣服也被洗得清清爽爽,整齊地放在一邊,桌子上還擺放著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

牛郎看到這一切,吃驚得瞪大了眼睛,心想,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神仙下凡了嗎?可是肚子咕咕的叫聲將他拉回了現實,牛郎一橫心,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飯吧!

此後,一連好幾天,每天都是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這天,牛郎像往常一樣,一大早就出了家門,其實,牛郎沒走出幾步就悄悄轉身回來了,但是牛郎並沒有進自己的家門,而是找了個隱蔽的地方躲了起來,偷偷地觀察著。

果然,沒過多久,就來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進門就忙著收拾屋子、做飯,甭提多勤勞了!牛郎實在忍不住了,就站了出來問道:「姑娘,請問你為什麼要來幫我做家務呢?」

那姑娘聞聲吃了一驚,臉刷地一下紅起來了,小聲地說道:「我叫織女,看你日子過得如此辛苦,就來幫幫你。」

牛郎聽得心花怒放,趕忙接著說:「那你就留下來吧,我們同甘共苦,一起用雙手建設幸福的生活!」

織女紅著臉點了點頭,他們就此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活得很美滿。就這樣過了幾年,牛郎和織女恩恩愛愛,並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過得開心極了。

一天,突然間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雷電交加,轉瞬間織女就不見了,兩個孩子找不到媽媽,哭個不停,牛郎也是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正著急時,烏雲又突然全散了,天氣又變得風和日麗,織女也回到了家中,但是她的臉上卻布滿了愁雲。只見她輕輕地拉住牛郎,又把兩個孩子攬入懷中,欲語淚先流,很久很久,織女才哽咽著對牛郎說道:「其實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現在,天宮來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們自己多多保重!」說罷,眼淚再次控制不住地掉下來,轉頭騰雲而去。

牛郎摟著兩個年幼的孩子,欲哭無淚,獃獃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讓妻子就這樣離我而去,我不能讓孩子就這樣失去母親,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織女找回來!

這時,那頭老牛突然開口了:「別難過!你把我殺了,然後把我的皮給剝下來,披在身上,再編兩個籮筐裝著兩個孩子,你就可以上天宮去找織女了。」

牛郎說什麼也不願意這樣對待這個陪伴了自己數十年的夥伴,但拗不過它,又沒有別的辦法,只得忍著痛、含著淚照它的話去做了。

到了天宮,王母娘娘不願認牛郎這個人間的外孫女婿,更不允許織女出來見他,而是找來7個蒙著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樣的女子,對牛郎說:「你認吧,認對了就讓你們見面。」

牛郎一看就傻了眼,可是懷中的兩個孩子卻歡蹦亂跳地奔向自己的媽媽,原來,母子之間的血親是什麼也無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見此情景,沒辦法了,但她還是不甘心織女再回到人間,於是就下令把織女帶走。

牛郎急了,牽著兩個孩子趕緊追上去。

他們跑著跑著,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來,眼看著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頭上的金簪一劃,在他們中間劃出了一道寬寬的銀河。

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站在銀河的兩端,遙遙相望。而到了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這天,會有成千上萬的喜鵲飛來,在銀河上架起一座長長的鵲橋,讓牛郎織女一家再次團聚。

《天河配》這個劇本,本來是沒有定本的,各個戲班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加以發揮創造。有的戲班在戲中有靈霄寶殿的壯麗場面,吵架分家的喜劇風格,織女下凡的繁重唱段,喜鵲搭橋翻撲跟頭的技巧等等。

有的戲班還在歡慶牛郎織女拜堂成親一場戲中,加入戲中串戲雜耍的表演。在擺七巧燈中,眾多仙童執蓮花燈依次擺出「天下太平」的字樣。

有的戲班還在劇情中加上牛郎的哥哥遭受火災,到牛郎處借貸求助,嫂嫂悔過認錯,牛郎和織女慷慨相助的情節,非常具有人情味。

劇情發展,大喜大悲,曲折動人,是一出非常優秀的神話戲。

《天河配》這個在我國民間流傳很廣的神話故事,幾千年來,一直盛傳不衰。因為它集中表達了人們的願望。任何力量,哪怕是象徵天庭最高權威的王母娘娘,企圖硬將牛郎與織女隔開也是徒勞的。人們那樣熱烈地切望著鵲雀搭成的天橋可以把銀河溝通,永遠不再有隔河相望的哀愁與悵惘。

G. 木版年畫的民俗含義有哪些特點

歷史地看,木版年畫的出現與雕版印刷密切相關。我國的雕版印刷興於唐,盛於宋。最初主要應用於佛教經書插圖的製作上。漸漸地,民間木版印製的紙馬開始流行。《東京夢華錄》與《武林舊事》都記載著當時的開封已有了專事銷售此類版畫的紙馬鋪。這表明至遲在宋代,逢到歲時,以木版印刷的神靈乞求平安的習俗即已出現。但是,更完備的張貼年畫的風俗及其文化體系並未形成。也就是說雕版印刷———從刻版到印刷的技術早已成熟,卻一直耐心地等待著大規模的張貼年畫的風俗姍姍到來。這一風俗的真正形成應是明末清初。尤其是康乾之盛世,使得這五彩繽紛的風習得以普及到九州廣大的鄉野。盡管,明確的「年畫」一詞最早出現於道光年間的《鄉言解頤》一書,但張貼年畫的風俗在康乾年間已是定不可移。一旦大眾有了這樣的民俗需要,具有巨大復制能力的木版印刷的年畫便揚帆啟程,並得以迅猛的發展。南北各個年畫產地幾乎是同時崛起,並齊頭進入了輝煌期。就其本質而言,木版年畫不是單純的藝術。在民間的生活中,它更是一種風俗的需要,是年俗的方式與載體。濃厚的人文精神與年心理便注入其間。年畫自然也就不是一般意義的繪畫了。

人文的價值

首先進入年俗並成為一種雛形的木版年畫的是作為神靈崇拜的紙馬。已知宋代的紙馬有「鍾馗、財馬、回頭鹿馬」等數種。這里邊有避邪的內容,也有祈福的含義。有人認為宋代畫家劉松年那幅失傳的《新年接喜》、蘇漢臣的《開泰圖》和李嵩的《歲朝圖》這些節令畫就是一種准年畫,而且有一種祈福的含意。其實這種在過年時拿出來掛一掛的吉祥瑞慶的圖畫在史籍中記載得很多。雖然它還不是木版印刷品,更不是廣大民間過年時使用的風俗用品,但這表明祈福是普遍存在的年心理。等到這些祈福的願望真正成為年畫的主題,並進入了風俗范疇,木版年畫的題材就變得汪洋恣肆了。

面對年畫,人們可以直觀地看自己心中的想像。一切對生活的欲求與嚮往,比如生活富足、家庭安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仕途得意、生意興隆、人際和睦、天下太平、老人長壽、小兒無疾、諸事吉順、出行平安等等,都在年畫上。其中金錢的形象是民間年畫中最常見的形象。楊家埠、武強和楊柳青的木版年畫都有掛滿金錢的搖錢樹。山西臨汾地區甚至有一種把金錢作為敬祀對象的紙馬,更別提民間無處不在的財神了。但這並不能說是一種拜金主義。在物質匱乏的農耕時代,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號罷了。就其本質而言,年畫是理想主義的圖畫。不管年畫中有多麼真切的生活場景和細節,但它所展示的卻是普通大眾理想主義的形象世界。特別是在送舊迎新的日子裡,這些畫面就分外具有感染力和親切感,給人們帶來安慰、鼓勵、希冀;為年助興就是為生活助興。還有哪一種民間藝術能夠如此充分地展示人們的生命理想與生活情感?所以年畫中最重要的價值是精神價值。

年畫中另一層民俗內容是在張貼上。民俗是經過約定俗成、最終成為一種共同遵守的生活規定與文化的規范,誰也不能違抗。年畫的張貼時間(比如灶王、財神、門神、各種紙馬等都有各自的張貼時間)、地點(大門、影壁、房門、倉房、炕圍、窗旁、水缸、錢櫃、艙門、車廂、馬廄、豬圈、牛棚等)及其張貼的具體部位和內容都有嚴格的規定。在規定的時間,把特定的年畫貼在規定的位置上,是一種民俗行為。而在不同地域,生活環境不同,年畫的需求不同,也就自然會產生出不同體裁的年畫來。此中包含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十分豐富的文化記憶。因此,這些內容也是本次中國木版年畫普查的重點之一。

木版年畫往往是在廣大民間進行道德倫理規范、生活知識教育、文化藝術傳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畫所涉及的歷史、宗教、神話、傳說、小說、生產、建築、風光、戲曲、自然、游戲、節慶和社會生活之廣闊,可謂無所不包。在農耕時代,戲曲藝術的魅力不小於今天的電影電視,木版年畫描繪過的戲出多不勝數,各地的戲曲年畫所表現的又多是自己的地方戲,不少在年畫上繪聲繪色出現過的劇目如今早已絕跡不存。此外,究竟還有多少小說與傳說被搬到木版年畫上?單說《白蛇傳》和《天河配》,就被各個產地、各個時期以各種形式———單幅、多幅、成套的條屏以及連環畫一遍又一遍地描繪過。至於那種無以數計的描寫民俗風情的年畫,帶著不同地域與時代的氣質,記錄下大量的珍貴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畫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畫面都是農民獨特的視角。農民是木版年畫的原創者。他們的畫筆與刻刀直接反映著自己的愛憎、趣味、生活態度、文化心理以及價值觀。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的一幅楊柳青的木版年畫《一人一性,百鳥百音》,表達著農民對人的不同性格的一種寬容的心態,由此讓我們了解到民間對美好的人際關系的追求。還有一幅《豬羊一刀菜》,描繪屠夫宰殺一頭大豬後,小豬崽們到天上玉皇大帝那裡去告狀,玉皇大帝勸告小豬崽們要寬心,因為「豬羊活在世上,只是供給人們的『一刀菜』罷了」。農民正是用這種詼諧的方式來化解掉世間的弱肉強食帶來的不平。這詼諧是不是也含著一種嘲諷與無奈?如此深刻地外化農民心靈的年畫何止這兩幅,它們大量地深藏在年畫的遺存中。然而,這些遺存卻不為人知地散布在田野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現當時社會情景與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畫,其中體現出農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維視野,其價值不亞於大都市的時事畫刊。在楊柳青、桃花塢、楊家埠、小教場、武強等產地都曾有不少這樣的作品問世。它們一反傳統,十分寫實,細節非常逼真。在照相術尚未流行之時,這些木版年畫成了當時社會的琳琅滿目的寫真。在這個層面上,其他哪一種民間美術能夠與之相比?

數百年的木版年畫的歷史究竟創造了多少畫面,無人能做出回答。年畫是消費品,沒人保存,也沒人將其視為歷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紀年畫走上消亡,仍不為世人重視與收藏,更別提各種人為的損壞與銷毀。但如今只要在民間發現一幅老畫或一塊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見過的孤品!存世於中外的年畫應該數以萬計。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畫作品中,蘊藏著的是農耕時代中國民間立體的影像,廣角的生活與社會,還有過往不復的精神情感。木版年畫的人文價值可以說既是深不見底,又是浩無際涯。

藝術的價值

木版年畫另一個巨大的價值是藝術價值。它的藝術特色鮮明,表現手段紛繁,審美含量極高,自成一個十分獨特的審美系統。這里分做三方面,即特定性、鄉土性和地域性加以論述:

首先,木版年畫藝術的特性,來自於年俗的特定要求。為了滿足殷實與豐足的年心理的需要,其特色則是畫面的飽滿和內容的紅火。年畫的畫面基本不留空白,即使天空與地面也被各種形象充實與填滿。畫中所有人物大都面含笑意,這與年的禁忌———禁哭有關。畫里的孩童個個健碩豐腴,人人新衣新褲,所有器物全是完美無缺,這都是象徵著生活的富足與吉祥。為了努力表達這種渴求與熱望,大量的吉祥圖案(各種具有吉瑞喜慶含意的動物、花卉、瓜果、物品、暗八仙以及紫氣祥雲等等)便被一樣樣地添加在畫面上。藝人們不怕這些蜂擁而至的吉祥物彼此無關,因為這種一再被強化的吉慶才是人們對年的願望。藝人的高明則是把這些密集的形象用裝飾手法和諧而優美地組合在一起。於是歡樂、祥瑞、紅火、繁盛、飽滿和裝飾性是年畫最突出的特徵,也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年畫美。

渲染著這種年畫特徵的是木版年畫的色彩。年畫大多是套版印刷。最多的套版也只有六色。所以顏色必須既簡練又有表現力。木版年畫為了順應年心理的要求,色彩追求鮮明熱烈;在各種顏色中以火熱的大紅為主,用得也最多。因為大紅是年文化的主色。在色彩關系方面,多採用對比色,比如民間口訣說「紅配綠,一塊肉;黃配紫,不會死」(天津)。「紅間黃,喜煞娘;紅重紫,臭其屎」(山東)。這些經驗都說明木版年畫的色彩基調是相互對比而非諧調,以達到彼此強調的作用,使畫面強烈又明快。年畫的顏色多用植物和礦物原料直接製成原色,很少用調和色。為了使這簡單的幾種原色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藝人採取色彩相互交錯的方式,使得整個畫面花花綠綠,斑駁響亮,簡潔又豐富,具有很強的沖擊力。這正是木版年畫獨有的色彩語言。

木版年畫藝術的鄉土性,是它價值之所在。這種在田野中誕生、在鄉土中成長起來的藝術,淳樸真率,樂觀詼諧。藝人們在農忙時耕作,農閑時作畫。他們身在天高地遠的窮鄉僻壤,與朝廷里的文字獄全然無關。整個中國木版年畫史上,沒有一幅年畫由於抨擊時弊而招來麻煩。它們是農民的自娛自樂,嬉笑怒罵,一任自由。於是畫面上的人情物態,都是充分的農民的性格形態。農民作畫沒有多少理性的技術,除去一代代口傳心授而積累下來的程式化的經驗,便是各自的天性與自生自滅的才華。雖然他們筆下的形象時而簡率,時而稚拙,卻有一種樸直的、天真的、極其生動和一任天然的鄉土美感。這種鄉土美包含一種情感的自由與自然。

同時,這種農民們的藝術又是具有很高智慧的。最高超的表現手法便是諧音的圖像。在農耕時代,農民識字有限或者乾脆是文盲,他們巧妙地利用與字同音的形象,將美好的詞句可視地展現出來。諧音的圖像分兩種。一種為一個形象與一兩個字的諧音(如雞的形象與「吉」字;蝙蝠的形象與「福」字;打開外皮而露出許多籽兒的石榴形象與「多子」等);另一種為兩三個形象的組合與一句成語的諧音(如一匹馬、一隻蜜蜂和一隻猴子的組合與成語「馬上封侯」的諧音;一隻喜鵲和一株梅樹的組合與成語「喜上眉梢」的諧音;蓮花和金魚的組合與成語「連年有餘」的諧音等)。諧音的文字與成語都是兆征幸福的吉祥詞語,所以這些具有特殊意味的圖像又被稱之為吉祥圖案。奇妙的是,組合在一起的諧音的形象,在生活中本來是相互無關的,但在這里卻意趣橫生地組成並呈現出人們心中的嚮往。農民真是聰明之極,他們巧妙地繞開不識字的缺憾,通過這些諧音的形象,讓人去猜畫中的寓意(成語)。而這成語人人皆知,誰都能通過畫中的圖像慢慢把藏在其中的成語找到。這樣,一方面提高畫面的趣味性,一方面使得觀賞者在猜解畫中的題旨時獲得了欣賞的快感。同時,諧音形象本身的內涵也被奇妙地擴充了。

木版年畫中的吉祥圖像,除去諧音的,還有另一類不諧音的。不諧音的吉祥圖像大多來自於歷史典故,具有象徵與寓意的性質。比如蟠桃象徵長壽,松竹梅(歲寒三友)寓意情義長在,鯉魚躍龍門表示一種平步青雲和飛黃騰達等等。在年畫中,這些大量的諧音與不諧音的圖像與各種年畫的畫面相互搭配,組成一片濃烈豐盈、富麗華美又富於浪漫色彩的景象。這種奇特的繪畫氛圍與境界,只有在年畫中才能見到。

另一個能夠體現木版年畫藝術非凡價值的,是它的地域性。木版年畫幾乎覆蓋整個中國。除去青海、內蒙、寧夏、新疆和吉林之外,幾乎全都有自己的木版年畫產地。由於中國地域多元,民族多樣,文化姿質有別,風俗各具特異,木版年畫———從題材、體裁、風格、手法和製作方式又迥然不同,因而呈現出絢麗多姿之局面。

北方年畫如楊家埠與武強之粗獷豪放,南方年畫如桃花塢與佛山之細膩柔媚,是一望而知的。然而,往細處瞧,單是北方各個產地的畫風也相去甚遠。比如山東楊家埠、高密和河北武強置身於林莽與鄉野之間,具有強烈的鄉土氣息,農民的氣質最為醇厚;河南朱仙鎮地處中原腹地,雕版歷史可上溯兩宋,至今帶著中古時代的典雅與大氣;天津楊柳青地處京畿,為了順應都市大戶人家的審美要求,崇尚精雅與華美。清代中晚期,一些都市的職業畫家如錢慧安等介入其間,當地作坊又冒出高桐軒等一些丹青高手,木版年畫出現一種主動靠近都市文人性質繪畫的傾向,同時在構圖和技法上又吸收外來的營養,故而手工彩繪日臻其妙,妝金飾銀,華貴富麗,達到了另一種極致。這些北方木版年畫產地雖然同屬北方的鄉間美術,彼此又都是獨樹一幟。

再進一步看,皆以北方農民氣質為其特色的楊家埠與武強年畫,藝術個性上也存在很大差異。楊家埠的文化背景是齊魯文化,雄強、陽剛、渾厚和樂觀;武強的文化背景是燕趙文化,帶著蒼勁和辛辣的味道,在清末時期它曾引入過都市流行的「諷畫」,冒出過許多揶揄、譏諷甚至怪異的圖畫來,將這塊燕趙大地人們的個性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楊家埠所沒有的。

各地年畫由於自然和地理環境的差別太大,歷史與民俗的傳統各不相同,年畫的題材與體裁都自持獨有的特點。楊家埠冬天寒冷,牆體很厚,年畫中便有專門貼在窗口的「窗頂」與「窗旁」;楊柳青鄉間多在屋內置一水缸,貯備飲用水,故有半印半繪的粗路貨「缸魚」一種,專門貼在水缸之上的牆壁上,每每打開缸蓋,大紅大綠的魚影即入缸中晃晃盪盪,如游其中;河北一帶農村喜好燈彩,故武強的「燈方」是年畫中的主項;山西風沙大,故在櫥櫃與門首垂掛一種年畫,叫「拂塵紙」,一為裝飾,一為遮塵。對這些百別千差的畫兒,將在本圖集各卷中盡述。

各個產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自己的一整套製作經驗和藝術與技術的特點,也創造出一批大眾喜聞樂見、經久不衰的典型的年畫形象。比如,楊柳青年畫的《連年有餘》、綿竹滇水腳的《門神》、朱仙鎮的《大馗頭》、桃花塢的《一團和氣》、楊家埠的《深山猛虎》、武強的《六子爭頭》等等。到了進入全球化的今天,這些風靡了數百年的藝術形象已經成了這些產地、乃至中國民間文化最耀眼、最迷人的符號了。

中國木版年畫還有一個重要的貢獻,是在雕版方面。如前所述,木版年畫肇始於唐宋以來的雕版。但是,宋代的雕版作坊主要是刻印經卷與圖書,大規模製作年畫的產地的形成要到明代中期以後。刻印圖書屬於典籍文化,印刷年畫屬於民間文化。前者多在都市,後者皆在鄉間。從大的方面比較,刻印圖書受文人審美的影響,崇尚典雅精緻、含蓄和詩意;印製年畫受大眾審美和年俗的要求,追求鮮明強烈,熱情洋溢。於是,刻版的手法、技巧、審美,完全是兩種語言。許多年畫產地的刻版刀法純熟,刻技高超,稱得上是木雕中的上品。但線條追求簡練流暢,刀隨情走,極其生動,富於張力;印出畫來,版味十足。如果將明清時期徽派和金陵派經典的書版和皇家的殿版拿出來,與楊柳青、朱仙鎮、武強、楊家埠的年畫古版比較一下,一望而知全然是兩個審美世界。木版年畫為中國雕版印刷史的貢獻是「另一半的江山」。 木版年畫是我國民間美術一筆巨大的遺產。由於漫長而縱向的歷史變遷,多元而橫向的地域背景,獨特而深刻的年俗底蘊,還有一代代才情並茂的藝人的創造,使年畫發展成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高峰。峰頂之上,幾近雲天,燦爛迷人。

它最清晰地描繪出農耕時代人們的精神天地,最熾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靈嚮往,最繽紛地表達了那個漫長的歷史時代社會生活的全相。因此說: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的龍頭。

H. 想問一個關於盤古的電影 誰能告訴我個

盤古開天闢地
來源:中國兒童文學網 時間:2004-12-27 10:12:03

在遙遠的太古時代,宇宙好像一顆碩大無比的雞蛋,裡面漆黑一片,沒有東南西北,也沒有前後左右。就在這樣的世界中,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盤古。
盤古在「雞蛋」中沉睡了一萬八千多年,終於蘇醒過來。當他睜開朦朧的睡眼時,眼前除了黑暗還是黑暗。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雞蛋」緊緊包裹著身子,他感到渾身燥熱不堪,呼吸非常困難。天哪!這該死的地方!
盤古不能想像可以在這種環境中忍辱地生存下去。他火冒三丈,勃然大怒,隨手操起一把巨大而鋒利的斧頭,使出渾身氣力,大吼一聲,奮力揮舞開來。
「嘩啦啦啦——」一陣巨響過後,「雞蛋」中一股清新的氣體散發開來,飄飄揚揚升到高處,變成天空;另外一些渾濁的東西緩緩下沉,變成大地。從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變而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人置身其中,只覺得神清氣爽。
天空高遠,大地遼闊。但盤古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擔心天地會重新合在一起,於是叉開雙腳,穩穩地踩在地上,高高昂起頭顱,頂住天空,然後施展法術,身體在一天之內變化九次。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尺,天空就隨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丈,天空就隨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
經過一萬八千多年的努力,盤古變成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變得厚實無比。
盤古仍不罷休,繼續施展法術,不知又過了多少年,天終於不能再高了,地也不能再厚了。
這時,盤古已耗盡全身力氣,他緩緩睜開雙眼,滿懷深情地望瞭望自己親手開辟的天地。
啊!太偉大了,自己竟然創造出這樣一個嶄新的世界!從此,天地間的萬物再也不會生活在黑暗中了。
盤古長長地吐出一口氣,慢慢地躺在地上,閉上沉重的眼皮,與世長辭了。
偉大的英雄死了,但他的遺體並沒有消失:盤古的左眼變成太陽,照耀大地;右眼變成浩潔的月亮,給夜晚帶來光明;千萬縷頭發變成顆顆星星,點綴美麗的夜空;而他的四肢和身軀卻變成三山五嶽,給大地以雄壯;鮮血變成江河湖海,奔騰不息;肌肉變成千里沃野,供萬物生存;骨骼變成樹木花草,供人們欣賞;牙齒變成石頭和金屬,供人們使用;精髓變成明亮的珍珠,供人們收藏;汗水變成雨露,滋潤禾苗;呼出的空氣變成輕風和白去,匯成美麗的人間風光……
盤古生前完成開天闢地的偉大業績,死後永遠留給後人無窮無盡的寶藏,成為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

田螺姑娘
來源:中國兒童文學網 時間:2004-7-19 19:21:37

某村有一位單身漢,年紀三十多了,還沒娶上媳婦,他勤懇能幹,每天都辛勤勞作在田間。
有一天,他下田時,無意中拾到一隻大田螺,他高興地帶回家,養在自家的水缸里。時間過得可真快,轉眼已過去三年。有一天,單身漢從田地里幹完活回家,發現桌子上擺滿了熱氣騰騰的飯菜,單身漢左看右瞧又不見有人,他肚子餓極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桌吃了起來。他邊吃邊想,會有誰給他煮這么好吃的一桌飯菜呢?他連續幾天幹活回來都同樣是滿桌的好飯菜。於是,他想此事一定是鄰居 李大嫂幫的忙,今天我要好好去感謝人家。於是他問了鄰居李大嫂,大嫂說:「沒有呀?我聽到你廚房有做飯、炒菜聲,我還以為是你提前回家來做飯呢?」單身漢感到奇怪,會有誰這樣做呢?他一定要弄個明白。
有一天,他象往常一樣扛上勞動工具出工去了。過一會兒他又偷偷返回家來,躲進家門外偷看個究竟,快到中午時,水缸的蓋子被慢慢掀開了,從水缸里走出一位象仙女般的姑娘接著就很熟練地做起飯、炒起菜來。很快就擺滿一桌飯菜。飯菜做好之後,它又躲進水缸里去了。單身漢心想,今天該不會是我看走了眼?於是,他連續幾天都偷偷躲在屋外著看,結果千真萬確,確是一位美麗的姑娘每天在幫他做飯炒菜。
單身漢想,這么一位漂亮賢惠的姑娘天天來幫忙他煮飯,究竟為了什麼?我一定要問個清楚,又一天的中午,姑娘正在專心做飯時,單身漢推門突然闖了進去,一把將姑娘抱住,並將她鎖進房間。他急忙打開水缸蓋子,一看傻了眼,怎麼那隻田螺只剩下個空殼游盪在水中?這水仙般的姑娘難道是這只田螺變成的?單身漢想出個聰明的辦法來,他把空螺殼藏到後花園里去。再到房間把姑娘給放出來問個清楚,誰知那姑娘從房間出來直往水缸里跑,當她看見螺殼沒了時傷心地大哭了起來。她邊哭邊給單身漢說出了自己經過的實情,她說,她是個螺精,因前世單身漢救過她的命,今生又養了她三年,她是投身來報恩的。單身漢聽後好感動,
於是,他就與這位姑娘結了婚,婚後她們還生下一對兒女。據說她們夫妻一直很恩愛如初,日子越過越好。

鯉魚跳龍門
來源:中國兒童文學網 時間:2004-7-19 19:16:43

廟峽,又名妙峽。兩座巍峨雄奇的鳳凰大山,拔水擎天,夾江而立,引人入勝的鯉魚跳龍門,活靈活現,雄奇壯觀。進入峽谷,兩山雄峙,懸崖疊壘,峭壁崢嶸,壁峰刺天;奇特的岩花,依壁競開,把峽谷裝綴成仙境一般。這個神奇美妙的峽谷,流傳著一個優美動人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龍溪河畔的鄉民,男耕女織,過著安居樂業的美滿生活。一年,不知從哪兒飛來一條大黃孽龍,作惡多端。它不是呼風喚雨破壞莊稼,就是吞雲吐霧殘害生靈,把整個峽谷搞得烏煙瘴氣,不得安寧。每年六月六日它的生日這天,更是強迫人們獻上一對童男童女和十頭大黃牛,一百頭豬、羊等物供它享用。如若不然,它就發怒作惡,張開血盆大口,竄上村莊吞噬人畜,破壞田園,害得寧河黎民怨聲載道,叫苦連天。
峽口龍溪鎮上,有一位聰明俊美的小姑娘,名叫玉姑,她下決心,非除掉這條惡龍不可。有幾次,她登上雲台觀去找雲台仙子求救,都未找著。她仍不灰心,繼續去找。這天清晨,她登上雲台觀,仙子被玉姑心誠志堅的精神感動了,就出現在她眼前,向她指點說:「離這兒千里之外有個鯉魚洞,你可前去會見一位鯉魚仙子,她定能相助於你。」
玉姑辭別雲台仙子,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來到鯉魚洞中,找到鯉魚仙子,說明來意。鯉魚仙子對玉姑說:「你想為民除害,這是件大好事,可是必須犧牲你自己啊!你能這樣做嗎?」玉姑毫不猶豫地說:「只要是為鄉親們除害,消滅那惡龍,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我也心甘!」鯉魚仙子見玉姑這樣誠懇堅決,十分滿意地點了點頭,朝玉姑噴了三口白泉,她頓時變成了一條美麗剛勁的紅鯉魚。
小紅鯉逆江而上,經過七七四十九天,游回家鄉。這天正是六月六日清晨,她搖身變還原貌,見鄉親們已准備就緒:一對童男童女,十頭大黃牛,一百頭肥羊肥豬。人們敲鑼打鼓,宛如一條長龍向祭黃龍的峽口走來,前面那一對身著紅衣紅裙的童男童女,早已哭成淚人了。
黃龍見百姓送到盛餐佳餚,早已垂涎三尺,得意地張開大口。就在這千釣一發之時,玉姑搶先上前,攔住父老鄉親們說道:「大家在此暫停等著,讓我前去收拾這個害人精。」話剛說完,只見玉姑縱身跳下水中,霎時變成一條大紅鯉魚,騰空飛躍,直朝惡龍口中沖去,一下竄進它的肚中,東刺西戳,把龍的五臟六腑搗得稀爛,惡龍拚命掙扎,渾身翻滾,但無濟於事,終於被玉姑殺死了。可是,玉姑自己也葬身在黃龍腹中。
從此,寧河人民又過著安居樂業的日子。人們為了緬懷玉姑為民除害,在峽口半山腰修起了一座鯉魚廟。至今在寧河一帶,還廣為流傳著鯉魚跳龍門的故事。

吳剛伐桂
來源:中國兒童文學網 時間:2004-7-19 18:44:42

神話傳說中吳剛學仙有過,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所以必須不斷砍伐。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天咫》。
又《山海經》中,吳剛又叫吳權,是西河人。炎帝之孫伯陵,趁吳剛離家三年學仙道,和吳剛的妻子私通,還生了三個兒子,還生了三個兒子,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陽神炎帝,把吳剛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
而吳剛的妻子對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飛上月亮,陪伴吳剛,一個變成「蟾蜍」,一個變成「兔」,一個不詳。

八仙斗花龍
來源:中國兒童文學網 時間:2004-7-19 19:15:15

傳說,有一天八仙要到東海去游蓬萊島。本來,騰雲駕霧,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呂純陽
偏偏別出心裁,提出要乘船過海,觀賞海景。他拿來鐵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拋,喝聲」變
〃,頓時變成一艘寬敞、漂亮的大龍船,八位大仙坐船觀景,喝酒斗歌,好不熱鬧。不料,
因此惹出一場麻煩來。
原來,龍宮里有條花鱗惡龍,是龍王的第七個兒子,稱為「花龍太子」。這天,他閑得
沒事,在水晶宮外游盪,忽聞海面上有仙樂之聲,便循聲尋去,猛見一條雕花龍船,內坐八
位奇形怪狀的大仙,其中有個妙齡女郎,桃臉杏腮,楚楚動人花龍太子見此仙姿,魂魄俱
消,早忘了師傅南極仙翁的忠告,忘了龍王母的訓導,想入非非,似魔似痴的迷上何仙姑了。
八仙在海上尋歡作樂,怎會想到花龍太子半路擋道。平靜的海面突然掀起一個浪頭,將
雕花龍船打翻了。張果老眼尖,翻身爬上毛驢背;曹國舅心細,腳踏巧板浪里漂;韓湘子放
下仙笛當坐騎;漢鍾離打開蒲扇蟄腳底;藍采和攀住了花籃邊;鐵拐李失了拐杖,幸虧抱著
個葫蘆;只有呂純陽,毫無戒備,弄了個渾身濕透。
這時,漢鍾離慌忙檢點人數。點過來,點過去,只有七位大仙。男的俱在,獨缺一個何
仙姑。奇怪,這何仙姑到哪裡去了呢?漢鍾離掐指一算,大吃一驚,原來是花龍太子攔路搶
親,把何仙姑搶到龍宮里去了。
這一回,大仙們可大動肝火了。個個咬牙切齒,殺氣騰騰,直奔龍宮。
花龍太子知道七仙不會善罷干休,早在半路上伺候著。他見大仙們來勢兇猛,慌忙揮舞
珍珠鰲魚旗,催動蝦兵蟹將,掀起漫海大潮,向七仙淹來。漢鍾離挺著大肚子,飄飄然降落
潮頭,輕輕煽動蒲扇。只聽「嗚…忽…」一聲,一陣狂風把萬丈高的和蝦兵蟹將都煽到九霄
雲外去了,嚇得四大天王連忙關了南天門。花龍太子見漢鍾離破了它的陣勢,忙把臉一抹,
喝聲「變」。海里突然竄出一倏巨鯨,張開閘門似的大口來吞漢鍾離。
漢鍾離急忙煽動蒲扇,不料那巨鯨毫無懼色,嘴巴越張越大。這下,漢鍾離可慌了神
了。正在危急中,忽然傳來韓湘子的仙笛聲。那笛聲悠揚悅耳,鯨魚聽了,鬥志全無,竟朝
韓湘子歌舞參拜起來,漸漸渾身酥軟,癱成一團。
呂純陽揮劍來斬鯨魚,誰知一劍劈下去火星四濺,鋒利的寶劍斬出個缺口。
仔細一著,眼前哪兒有什麼鯨魚,分明是塊大礁石。呂純陽惱得火冒頭頂,鐵拐李卻在
一旁笑謎謎說:
「莫惱!莫惱!待我來收拾它!」
只見鐵拐李向海中一招手,它的那根拐杖"唰"地竄出海面。鐵拐李拿在手中,一杖打下
去,不料打在一堆軟肉里。原來,海礁已變成一隻大章魚,拐杖被章魚的手腳纏住了。要不
是藍采和的花籃罩下來,鐵拐李早被章魚吸到肚皮里去了。原來這巨鯨和章魚都是花龍太子
變的。這時,他見花籃當頭罩來,慌忙化作一條海蛇,向東逃竄。張果老拍手叫驢,撒蹄追
趕。眼著就要追上,不料毛驢被蟹精咬住腳蹄,一聲狂叫把張果老拋下驢背。幸虧曹國舅眼
明手快,救起張果老,打死了蟹精。
花龍太子輸紅了眼,現出本相,閃耀著五顏六色的龍鱗,擺動著七枝八權的龍角,張舞
著尖利的龍爪,向大仙們猛撲過來。七位大仙各顯法寶,一齊圍攻花龍太子。
花龍斗不過七仙,只得向龍王求救。
龍王聽了,把花龍太子痛罵了一頓,連忙送出何仙姑,好話講了一百零五斗,八仙還是
不肯罷休。龍王沒辦法只好請來南海觀音大士講和,一場風波總算平息。八仙再也沒有興趣
去游蓬萊島了。大家都怪呂純陽節外生枝,才尋來一場懊惱。呂純陽笑著說:
「這要怪何仙姑,誰叫她是個女的,又生得這么漂亮!」

織女牛郎鵲橋相會
來源:中國兒童文學網 時間:2004-7-19 18:43:43

農歷七月七日是民間的「乞巧」節,婦女們這晚在庭院中擺下酒脯瓜果,虔誠地向夜空膜拜,以盼望織女星賜予技巧。由於詩人的吟詠,畫家的描繪,文人的鋪排,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於是流傳人間,纏綿緋惻,委婉動人,這便是牛郎與織女的故事。
《詩經》的《小雅》中有一首詩:

「或以其酒,不認其漿;鞙鞙佩璲,不認其長。
維天有漢,鑒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

大意是說天上的織女星,坐在織布機旁,無心織絹,卻一心一意地想著銀河對岸的牽牛星,而為之眷念不已。
可見在西周時代,就有了牛郎與織女愛情故事的想像與傳說。《史記天宮書》和《漢書天文志》中,也都有牽牛、織女雙星的記載。晉代宗懷的《荊楚歲時記》里,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女,七月七日夜晚與牽牛在銀河相會,已經為這個戀愛的故事勾勒出一個鮮明的輪廓。到了南北朝時,任眆在《述異記》中記載:「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這項記載准確他講是從「古詩十九首」中獲得靈感,其中的一首描寫《七夕雙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攜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兒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首詩比起《詩經》中的那首,更描繪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對有情人,兩地相思,愁昔滿懷的悲涼況味。
此外,晉代於寶的《搜神記》中把天上的牛郎與織女雙星,說成是漢代孝子董永夫婦的故事。甫北朝時吳均的《續齊諧記》里記載:「桂陽成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牛郎。』至今雲:『織女嫁牛郎也』。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記述唐玄宗與楊玉環,以牛郎織女為例,共誓白頭之約。
宋代秦少游專門寫過一首《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總之,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素材的詩詞、戲曲,不勝枚舉。
綜上所述,可以推斷牛郎與織女的凄美愛情故事,大約是發生在西周時代,當時的奴隸社會,等級十分嚴苛,這個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聲與飽受壓抑的寫照,託言天上雙星,也就是人間的實情。
據說西周時齊地,也就是今山東一帶,有一貧苦人家,父母早喪,幼弟依兄嫂度日,每日出外牧牛,人們都把他叫作「牛郎」。
牛郎漸漸長大了,他的嫂子一直不喜歡他,於是他牽著一條老黃牛流浪到一片荒山下結茅而居。一面墾荒,一面哭泣,淚珠點點滴滴落地上,不久後就生出一朵朵艷麗的牽牛花來。繼而,有粉蝶雙雙在上面飛舞,小鳥在枝頭碉啾和嗚,叫個不停,田地里也長出了茂盛的莊稼。
老黃牛的來歷不凡,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觸犯天條而被謫降人間受苦受難,有感於小主人牛郎對它的飼養和愛護,除了感恩圖報辛勤耕作外,還挖空心思想要為牛郎撮合一段美滿的良緣。
終於,金牛星得知天上的七仙女,時常結伴到人間來溜達,甚至在東邊山谷中的明鏡湖裡沐浴。於是便在夜間托夢給牛郎,要他第二天清晨天未明時到湖畔,趁仙女們戲水時,取走一件仙女掛在樹上的衣衫,頭也不回地跑回家來,便會獲得一位美麗的仙女做妻子。
牛郎將信將疑地翻山越嶺,在曉霧彌漫中,果然瞥見七個絕色美女在湖中嬉戲,粉裝玉飾,雲鬢花顏,不覺為之心神盪漾;旋即抱起矮樹上一件粉紅衣衫,飛奔而回。
這個被搶走衣衫而無法返回天庭的仙女就是織女,當天夜裡,她趁著夜幕的掩護,赤身露體地輕敲牛郎的柴扉。在微明的燈影里,一個是誠實憨厚,壯碩俊朗的少年農夫,一個是美艷如花,柔情似水的天上仙女,四目相接,一見鍾情,於是在靜襤的春夜裡,兩情相悅,同赴巫山雲雨。
幸福的生活過得總比痛苦的生活要快一些,時光荏苒,眨眼三年,織女已為牛郎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老黃牛已死,留下的一對牛角掛在牆上,牛郎捨不得老黃牛,天天對著牛角發楞。織女私自偷下凡間的事終於被天帝知道,天兵天將把她拘回宮里,牛郎此時真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一對小兒女也天天哭著要媽媽,牛郎肝腸寸斷,想著曾給過他無限幫助和關懷的老黃牛,抱著牛角痛哭。誰料一不小心,牛角掉到地上,奇跡發生了,兩只牛角竟然變成兩只籮筐,牛郎把兩個孩子放入籮筐中,准備一肩挑起,尋找嬌妻,一陣清風吹過,兩只籮筐像兩只強有力的翅膀,驀然平地飛升,騰雲駕霧,風馳電掣般地飄飛在霄漢之中,眼看嬌妻就在前面,牛郎奮力追求,眼看趕上了,卻被王母娘娘察覺,拔下頭上的金釵,在牛郎與織女之間一劃,立刻出現了波濤洶涌,白浪滔天地銀色河川,從此一個河東,一個在河西,遙遙相對,卻無法相見。
鵲鳥非常同情牛郎與織女的情真意摯,每年夏秋之間,趁銀河風平浪靜的時候,群集河上,口尾相銜,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相聚。「鵲橋崔鬼河宛轉,織女牽牛夜相見。」據說七夕過後,鵲鳥的羽毛都會七零八落地脫掉不少,就是因為辛苦搭橋的緣故。
牛郎織女的故事大致如此,後世的《天河配》、《天仙配》、《鵲橋會》等平話或戲曲都大同小異;不但把人仙化,也把神仙凡人化,仙女可以下凡,凡人也可以升天,一段天人揉合的愛情故事,充滿了馥郁甜蜜的人情味,也洋溢著農牧社會的生活面貌與倫理道德色彩。
杜牧的《秋夕詩》:「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杜甫《銀河詩》:「牛女年年渡,何曾風波生?」
這些都為世人傳誦,還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兒百條。」

這詩傳說是一個六歲的兒童,唐代的林傑寫的,可見一般人對七夕的故事已經耳熟能詳,連六歲小兒也能執筆成詩,朗朗上口。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最為少年男女所向慕。南北朝所謂「七夕節」,禁中優伶扮演《鵲橋仙》戲曲,進時新果品,市井兒童手執荷葉,歡呼雀躍。唐時在七夕夜登高樓危樹,安排筵會,以賞節序。宋時以七夕為「女兒節」,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空際,默默禱告,根據所看到的迷濛景象,以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稱七夕為「七巧節」,當夜的花樣更多。
最常見的是在庭中擺設香案,盛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後一口氣在朦朧中以絲線連穿七個針孔,能有如此眼力,想必也有一雙巧手,還有捉取小蜘蛛以小盒盛著,翌晨觀看如果網絲圓正,叫「得巧」,另有「丟針」,盛清水一碗,在星光下把綉花針輕輕地丟在水中,能浮在水面的叫「大吉」,事實上這就是物理學上的表面張力,只要小心翼翼,大概不難辦到。
還有兩首描寫七夕的詩,字麗句清,可堪一讀。一首是:

「乞巧樓前雨乍晴,彎彎新月伴雙星;
鄰家少女都相學,斗取金盆卜他生。」

一首是: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尋看。」

這兩首詩對七夕夜晚婦女們的活動和心態形容得入木三分。
時至今日,少男少女們的情感已了無阻隔,不只是抽象的銀河無法隔絕,就連實質的尊長約束,社會道德法律,也已發生不了多大效果,然而重溫牛郎與織女的故事,則可對少年男女的情愛,產生了一種虛幻而浪漫的憧憬,從而喚起更加珍惜的意念,則認七夕為「情人節」,就有了積極的意義。

I. 天仙配和牛郎織女是同一回事嗎

是一回事,只是《天仙配》是牛郎織女這個故事的黃梅戲版。
《天仙配》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它寄託著下層勞動人民對自由純真愛情的嚮往。影片系根據同名黃梅戲改編,劇本改編桑弧,主演是在戲曲界享有盛名的黃梅戲演員嚴風英、王少舫。嚴鳳英創造的七仙女形象,既是天上神仙,又是人間村姑,既熱情大膽,又勤勞智慧;嚴鳳英尤其把是把七仙女對董永誠摯的愛情,表現得十分深沉動人。王少舫塑造的董永形象,朴實、敦厚、可親。這兩個形象,富有濃郁的人情味與強烈的真實感,雖系神話,實際上是現實生活中美好人物精神的折射.是勞動人民審美理想的體現。
《牛郎織女》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明白了嗎???這個答案不知你還滿意嗎?

閱讀全文

與天河配老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什麼網電影 瀏覽:867
最新恐怖電影排行榜 瀏覽:477
和女孩看電影第幾排 瀏覽:381
電影南海長城演員 瀏覽:42
送你一朵小紅花同期上映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06
中國人電影網百度 瀏覽:151
新電影信念 瀏覽:222
一人分飾兩個角色經典電影 瀏覽:453
青春期電影里的演員都有誰 瀏覽:61
陳百祥和馮淬帆搶銀行是什麼電影 瀏覽:376
在膠州取景的老電影 瀏覽:891
從哪裡看赤色黎明電影 瀏覽:911
2020年七夕都有什麼電影 瀏覽:393
怎樣用英語談論電影 瀏覽:288
養父對女兒畸形的愛是什麼電影 瀏覽:131
經典武打老電影有哪些 瀏覽:331
爸爸和女人的電影 瀏覽:810
高清電影有哪些國產 瀏覽:504
電影妖鈴鈴劇情 瀏覽:697
周迅導演的青春電影有哪些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