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關於..............................
絕對是《幸福終點站》啊!
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維克多(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飾)從故國乘坐飛機前往美國肯尼迪機場,但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了:他被告知祖國發生政變,而他的身份證護照一一失效,同時他的簽證也無法再使用。進退兩難的維克多隻有在機場滯留,等待新證件的辦理。
但是,他在機場等待了整整9個月。在這9個月裡面,他用機場的洗手間洗漱,在候機室睡覺,他已經學懂因地制宜,在機場照料自己的生活,甚至還找了一份建築工地工作。然而維克多的邋遢晦氣卻招來了機場負責人弗蘭克(史坦利•圖齊 Stanley Tucci 飾)的不滿,而恐怕更令他氣憤妒忌的是,美麗的空姐艾米利亞(凱瑟琳•澤塔-瓊斯 Catherine Zeta-Jones 飾)竟然愛上了維克多。處在甜蜜中的維克多,也在慢慢觀察機場的人生百態,自得其樂。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274/
Ⅱ 三峽好人影片分析
劇情介紹:
三明的老婆是花錢從四川買來的,兩人結婚生子後,公安將三明老婆拯救出來,遣返回四川。但在這幾年,兩人已有了感情,三明決定來四川尋找老婆。
一位35歲左右的婦女來四川是為找老公,老公多年前離開家鄉來四川做生意,在找尋老公的過程中,她決定和老公離婚。
一個山西漢子(由賈樟柯的表弟扮演)到四川尋找跑掉的媳婦。他的媳婦是買來的,生下孩子後,被救回了四川。另一個山西女人( 趙濤扮演) 到四川尋找打工多年,失去音信的丈夫。結果,前者那段不合法的婚姻,只好作罷。而後者那段合法的婚姻,在女人找到丈夫,看到他的第一眼時,卻被舍棄了。
煤礦工人韓三明從汾陽來到奉節,尋找他十六年未見的前妻。兩人在長江邊相會,彼此相望,決定復婚。
女護士沈紅從太原來到奉節,尋找她兩年未歸的丈夫,他們在三峽大壩前相擁相抱,一隻舞後黯然分手,決定離婚。
老縣城已經淹沒,新縣城還未蓋好,一些該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該舍棄的要舍棄。
一句話評論:
很多外國人仍覺得中國是個貧困的國度,因此賈樟柯的片子拍得越真實,給人的震撼越大———我們自己看了都覺得苦得講不出話,怎麼能指望從小吃牛排長大的義大利人搞清楚狀況呢,他們看到那些連麵包都吃不上的工人,無論如何也會動一點惻隱之心的。
—— 影評人張小北
畫面美麗、故事出眾。我們非常感動,非常吃驚。這是一部非常、非常特別的電影。
—— 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凱瑟琳·德納芙
《三峽好人》其實是在講述生命與社會里慢慢流淌的東西,是時間,也是空間,人被它左右著,並悄悄地改變著。
—— 孫孟晉
幕後製作:
導演闡述
有一天闖入一間無人的房間,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滿塵土的物品,似乎突然發現了靜物的秘密,那些長年不變的擺設,桌子上布滿灰塵的器物,窗檯上的酒瓶,牆上的飾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種憂傷的詩意。靜物代表著一種被我們忽略的現實,雖然它深深地留有時間的痕跡,但它依舊沉默,保守著生活的秘密。
這部電影拍攝於古老的奉節縣城,這里因為三峽水利工程的進行而發生著巨大的動盪: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無數家庭被遷往外地,兩千年歷史的舊縣城在兩年之內拆掉並將永遠沉沒於水底。
帶著攝影機闖入這座即將消失的城市,看拆毀、爆炸、坍塌,在喧囂的噪音和飛舞的塵土中,我慢慢感覺到即使在如此絕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會綻放燦爛的顏色。
鏡頭前一批又一批勞動者來來去去,他們如靜物般沉默無語的表情讓我肅然起敬。
關於劇情
賈樟柯說:「電影的素材,來源於一次三峽之行的靈感爆發,從有了想法,到整理出故事梗概,再到送審,前後短短11天。如果說以前的電影作品是一種慢慢釋放,那這次完全是生命的突然燃燒,現在想來都讓我心潮澎湃。
擁有幾千年歷史的老城奉節很快就要被淹沒了! 那是一座有狂歡氣息的縣城,那裡的人特別有激情,喜歡交朋友喜歡外地人。比如我在當地遇到一個13 歲的小男孩,他整天不停唱流行歌,《紅高粱》和《老鼠愛大米》,非常熱情。他們很貧窮,但他們就像被石頭壓著的草一樣,沒有穿破石頭,自己就躥出來了。
以前我的電影人物都是『窒息而死』,苟且地生活下去,而這部電影里的人物都是狂歡而死的。過去我描寫的基本上是人面對生存時的壓力,從根源看生命。而這次我截取了生命的一個片段。在生命的每個片段,生命都是要延續下去,都是很有活力的。雖然視角變了,但從總體來說,三峽地區還是悲情的,那麼少的資源,那麼苦的生活,但是近距離地看他們的每一天,每個人都是茁壯的、狂歡的。
剛拍電影時我還年輕,覺得眼前的生活不是生命的本質,所以會去尋找。現在,我覺得生命的本質沒有變化,但我會去感受每一天的生活。怎麼說呢?譬如在這部電影開場,長江里的一艘船,慢慢開著。然後鏡頭拉進,我很仔細地拍攝每一個人,一共拍攝了80 多個,有人在說閑話、有的人在打牌,有的人在看手機簡訊,有的人在算卦。眾生相看上去沒有什麼痛苦,但是鏡頭一收,其實那是一條很孤獨的小船,在長江上漂流著。」
關於劇中演員
電影中的兩個主人公,一個是有女兒的男人,還有一個有丈夫的女人。和我表弟搭戲的女演員,是一個小賣部的女老闆。我們在奉節縣城拍戲時,天很熱,總去她那個冷飲攤買飲料喝。她見人就笑,沒有不笑的時候。但我一直被她笑容背後的苦澀底色所吸引,那種底色,就是她的經歷。我請她來演,大家都覺得特別不靠譜。因為角色的經歷和復雜——她被賣給人家做老婆,生了孩子,被解救出來後,去跑船,船老闆的老婆癱瘓了,她跟船老闆有了關系?到了拍攝現場,我給她講劇情,她還在笑,攝影機開的時候,她還在笑,但開始拍攝的時候,她馬上不笑了,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當地一個76 歲的旅店老闆,他一個在山麓上走,就像一個民國人在走。他永遠戴一頂禮帽,衣著整潔,見人就作揖,說話用古語。從解放戰爭到現在,那個地方的生生死死,他都見過。拍戲時,我們讓他站在縣城的高處,在夜色中看著即將消失的縣城。他根本不用演,本人就有很多歷史訊息,特別好。
趙濤的表演在片中的表演特別好,甚至這是趙濤所有電影里演得最好的一部。她以前一直演少女,這次演中年婦女。她的造型被我們做得特別狠,她被拔光了眉毛,畫成中年婦女的紋眉,有一道濃濃的黑印。頭發也紮成一個大圈,很老氣,整個人看起來老了10 歲。
關於劇中愛情
以前我拍攝的愛情都是顧慮重重的愛情,到現在為止還是如此。因為我覺得大多數人沒有愛情,或者說,沒有得到愛情。我覺得沒有讓人爽的愛情,這可能跟我從中學到現在看到的所有愛情有關。在中學,不能談戀愛,在大學,愛情是一瞬間、單方面的。
在我電影里,感情也是剎那間的快樂。可能在生活里,愛情不一定是這樣,但在我精神世界裡,它就是這樣的。
「大巧若拙」的敘事手法
本片講述手法簡單朴實,將敘事重點放在故事的每一個小細節上,卻又飽含了寓意。
主線條由兩個獨立的故事組成:一個是山西煤礦工人韓山明,為了能再次看到自己十六年前跟被拐賣到山西的妻子所生的女兒,他憑著一紙發黃的地址到奉節去尋找妻女;一個普通的護士,獨自一人找尋兩年來音訊杳無的丈夫。故事在他們的尋找之路上展開。
隨著敘事重心的轉變影片共分煙、酒、茶、糖四大部分,賈樟柯說這四件東西都是中國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代表了中國人的普通生活,但同時又各有蘊意。這些普通元素不斷以各種直接或暗示地形式出現,猶如「靜物畫」,在「靜中」傳遞深意傳達感情。
本片仍舊採用方言對白,用朴實的方言傳達底層人民被迫離開家園的沉重主題。賈樟柯沿用其一貫堅持的「樸素手法」,不做渲染夜不煽情,只是將鏡頭對准普通人的生活,點到為止。故事結尾,那些在奉節的拆遷工人,和山西礦工一起背上包袱離開家園,為了生存找尋新的駐足之地。蒼涼的歌聲中遠處有人在三峽高處獨走鋼絲。這是影片中最後悲壯煽情的一幕,也是唯一的一幕。
花絮:
·影片的片名來自布萊西特的《四川好人》
·本片的英文片名為「靜物」。
·賈樟柯同期拍攝的記錄片《東》在用觀點說話,而《三峽好人》則是用故事闡述觀點。
·賈樟柯說:「三峽是一個江湖。來來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碼頭。」也許正是這個江湖吸引了他,在拍攝紀錄片《東》的同時,拍攝了這部故事片。
·本片男主角的扮演者韓三明是賈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賈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礦工人、《世界》中鄉下到北京的勞工,表現這樣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戲。
·本片對音樂的選擇可圈可點,電影結束後,影片中那個以「發哥」為英雄榜樣的「小馬哥」的悲劇還在腦海里搖晃,此刻電視連續劇《上海灘》中的這首主題歌,再次在影片中響起,令人倍感悲涼。
·本片在威尼斯選片工作結束以後,因為威尼斯電影節主席的關注和堅持,終於在最後一刻完成影片的後期製作,趕上電影節的末班車,最終以「驚喜電影」的身份入圍競賽單元。最終在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金獅大獎。
Ⅲ 《三峽好人》屬於什麼類型的電影
[影片類型] 情感片
劇情簡介
煤礦工人韓三明從汾陽來到奉節,尋找他十六年未見的前妻。兩人在長江邊相會,彼此相望,決定復婚。
女護士沈紅從太原來到奉節,尋找她兩年未歸的丈夫,他們在三峽大壩前相擁相抱,一隻舞後黯然分手,決定離婚……
導演闡述
有一天闖入一間無人的房間,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滿塵土的物品,似乎突然發現了靜物的秘密,那些長年不變的擺設,桌子上布滿灰塵的器物,窗檯上的酒瓶,牆上的飾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種憂傷的詩意。靜物代表著一種被我們忽略的現實,雖然它深深地留有時間的痕跡,但它依舊沉默,保守著生活的秘密。
這部電影拍攝於古老的奉節縣城,這里因為三峽水利工程的進行而發生著巨大的動盪: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無數家庭被遷往外地,兩千年歷史的舊縣城在兩年之內拆掉並將永遠沉沒於水底。
帶著攝影機闖入這座即將消失的城市,看拆毀、爆炸、坍塌,在喧囂的噪音和飛舞的塵土中,我慢慢感覺到即使在如此絕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會綻放燦爛的顏色。
鏡頭前一批又一批勞動者來來去去,他們如靜物般沉默無語的表情讓我肅然起敬
影片簡評
三峽是一個江湖。來來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碼頭。」賈樟柯這樣說。也許正是這個江湖吸引了他,在拍攝紀錄片《東》的同時,他還拍攝了故事片《三峽好人》。看《三峽好人》之前,擔心在同一個背景之下拍出的兩部影片會給人以重疊的影像,看過之後,才覺得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故事闡述觀點
《三峽好人》男主角的扮演者韓三明是賈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賈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礦工人、《世界》中鄉下到北京的勞工,表現這樣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戲。被人欺詐或是粗暴對待的時候,都溫和遲鈍,但對於自己所認定的目標,卻絲毫不肯動搖,眼神無辜卻堅定,有特別的行動能力。韓三明的身影也曾經出現在《東》中,但在紀錄片里,他只是三峽變化背景的一部分,只是導演拍攝的一點素材,但在《三峽好人》里,他卻成了一個行動著的外來客,一個見證者。《東》在用觀點說話,而《三峽好人》則是用故事闡述觀點。
鏡頭展現內心
影片的英文名被翻譯成「靜物」,三峽在變化,房子街道被淹沒在水底,人們離開了舊居,四散到中國的各個地方,舊的生活被改變了,但新的生活還要繼續。那些尚未清除的廢墟、新居里的擺設、看旅店的老人,都已經從最初的紛亂里安靜了下來,在三峽的陽光里透出了生活的氣息,影片正是通過四處走動的韓三明的眼睛,表達出這樣一種意味。《東》雖然直接記錄了主人公的語言,但這樣直接表述的感染力是有限的,而在《三峽好人》里,主人公沒有向觀眾刻意說教,而是通過鏡頭語言展現內心,用韓三明的眼睛看三峽的人們面對新生活的自我調適,這個江湖風平浪靜。
風格流暢平實
影片流暢平實的風格頗為賞心悅目,即便是不了解三峽工程背景的外國觀眾,也能夠感受到那種平靜流淌著的情緒。但導演似乎對這樣的平靜並不滿意,特意增加了兩處特別處理。每隔一段,導演就會將某一件物品單獨抽離出來,在銀幕右下方打出說明,並停頓數秒,比如「煙」「酒」「糖」「茶」。而韓三明和趙濤在尋找愛人的過程中,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地方,大白天都看到空中有UFO飛過。影片最後,一幢廢舊建築突然變成了火箭,直沖而上消失不見。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影片有一種荒誕的感覺,與之前的平靜敘事完全不搭調,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一個煤礦工人被強行換上了朋克裝束,有些手足無措的茫然在裡面。(特派記者 夏琦)
《三峽好人》梗概
山西的一個普通煤礦工人,16年前買回了一個四川媳婦,媳婦剛懷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後,煤礦工人去三峽地區尋找他的女兒,而因三峽工程的緣故,前妻家所在的縣城早已被淹沒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對他也不怎麼友善,幾次三番折騰之後,他終於見到了前妻,兩人決定結婚。另外一個尋找的故事,結局沒那麼皆大歡喜,趙濤演的護士雖然找到了自己的丈夫,但心知感情不再,終於還是黯然分手。
Ⅳ 我記得有部電影是在奉節老城拍的,很久的
《三峽好人》
Ⅳ 《三峽好人》影片分析
這部電影的題材並不新鮮,「尋找」的故事在影史上比比皆是。但賈樟柯聰明的是,選擇了 「三峽」拆遷這樣一個大背景,來講故事。如果影片不在三峽拍攝,比如換成在賈的故鄉,變成「汾陽好人」,也行的通, 但信息量會少很多。不可否認,「三峽」工程不僅在表現巨變中的中國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而且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所提供的豐富視覺與社會信息,也令影片事半功倍。賈氏電影特有的動人細節、狀態描繪,鑲嵌於三峽搬遷的社會變動圖景中,虛構與真實紀錄的融會,令電影的震撼力倍增。
其次,選擇「尋找」的故事題材對於表達賈樟柯一貫的「變化」主題也是很恰切的。在《三峽好人》中,各種各樣的敘事要素圍繞著變化而展開,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鄰里、親朋的關系也在變異,伴隨這個變化的主題或不確定性的主題的,就是對於不變或確定性的追尋。但到頭來,尋找到的東西也在變質,「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說,「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於是,沈紅找到了丈夫,卻決定了結這段愛情和婚姻。而韓三明的非法婚姻卻因為尋找獲得了破鏡重圓的可能。
主題及意義:我們為什麼喜歡賈樟柯?
好些人提到賈樟柯的電影意義時,常說他發現了「縣城」。把這作為他的一種創舉。而我覺著賈樟柯影像更大的價值,在於他把目光投向了生活於社會邊緣,城市邊緣的人們。在中國,對底層、邊緣人物的書寫並不是從賈樟柯這開始的,但沒有誰用了他這么集中的目光。我們的電影里對底層人物的書寫,也往往要提煉,要升華其英雄性。如果他們有幸成為一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斷然不會以普通人的面目得以呈現的。而更多時候他們僅僅以配角的面目出現,在鏡頭前一晃而過,帶著統一的、程式化的表情,像是城市的一道配景。對他們的世界,我們全無了解,盡管那個世界就在都市繁華腳下,在盛世華章的背面,但許多人選擇了看不見,而看見的人,將接受來自內心的疼痛。捏著火炭,一言不發。誰也不說,說出來的人,我們不能不向他致敬。於是,我們看到,像小武般的小偷,在賈樟柯的鏡頭里也獲得了尊嚴。像尹瑞娟、崔明亮這些最普通不過的,甚至稱得上失敗的年輕人的愛恨都得以在銀幕上呈現。
不僅於此,賈樟柯是以一種詩意的方式呈現著他們的真實生活和狀態。這種詩意並非不真實的方式,而是指他發現了底層的、邊緣的人們那種被遺漏的打動人的細節。底層人物的生活被審美化了。在《三峽好人》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這樣的細節。比如一群赤裸著上身的砸牆工人討論著人民幣上的景色,以最樸素的語言,述說著我們日常毫不注意的美。錢的詩意化,或許只有在窮人那才有可能,而在富人那裡,錢不過是資本。再比如韓三明與他的前妻分吃一顆大白兔奶糖的鏡頭,賈樟柯濃墨重彩地書寫著這種物質匱乏狀態下的浪漫,令那些對著大魚大肉食之無味,閑著沒事干就整天吵架鬧離婚的所謂主流之人汗顏。賈樟柯鏡頭里的底層人、邊緣人,再不是那種臉譜化、程式化的呈現。他還原了他們本身的豐富性,狡黠、幽默、溫情、暴戾、堅忍、怯弱……對這樣的邊緣人群,賈樟柯給予了詩意的關懷和尊重。
曾經有篇對賈樟柯的訪談叫「黃金時代的尷尬好人」。指他絕然地讓《三峽好人》與《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期上映,用行動向「大片霸權」示。這使我想到,我們之所以喜歡賈樟柯,或許更在於他的堅持讓我們體驗了另一種電影可能性。
優缺點評價:
(一):更從容的賈樟柯
從「故鄉三部曲」到《世界》、《三峽好人》,我們在賈樟柯電影中所看到的,幾乎全是人的基本生存狀態和感受。也正是對基本生存感的強調,使得賈樟柯的地方書寫獲得了超越地域限制的審美可能。這也正是他的電影之所以能引起那麼多國際共鳴的原因。
這種人的基本生存狀態和感受在賈樟柯的電影並不是雜亂無章地堆積起來的,有其內在的邏輯,那就是時代的變遷。如何用影像來表達個人在時代變遷中的體驗,什麼樣的節奏?什麼樣的角度?賈樟柯一直在探索,也經歷了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我想從《站台》與《三峽好人》的對照中來說明這一問題。
在《站台》中,飽含著賈樟柯的個人體驗,影片沒有太多的情節要素,更多的是一些細節的堆積,一些狀態,一些聲響,一些視覺上的景觀,是屬於80年代的回憶。關於人的生存狀態和感受的描述當然有其打動人的力量在,但我們也要注意到《站台》中的節奏是混亂的,那些代表性極強的歌曲、聲音、政治語言,以一種和畫面極不相稱的跳躍,通過極高的密度給人灌輸「時代」的概念,但是這些素材除了製造特定氛圍,沒有更深的進入情節,我們並不能看到社會變化和人物之間的互動聯系,甚至不能感受到時間的具體變遷。對於60、70年代生人來說,他們或許可以通過自身經歷來補充其中的線索。但對於那些沒有類似經歷的人,簡單呈現的符號恰恰導致疏離感。或許因為賈樟柯對這十年(同樣是他的成長歲月)有太多的感觸,我們從《站台》看到了了一個經歷了諸多沿途風景的人,他要訴說,有點急速,有點慌不擇言。但說故事的人,自己要先平靜,才能打動別人。
而在《三峽好人》中,我們感受到的正是這種平靜的控制力。賈樟柯變得從容起來。比如在鏡頭運用上,他不再執著於長鏡頭,同樣用了很多短切鏡頭。他的電影中也第一次有了超現實的元素。這部電影里同樣有很多時代符號,但並不是生硬地填充其中,而是與劇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比如影片中用到了很多老歌、流行歌曲。《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潮濕的心》、《酒剛倘賣無》等等,是跟劇中人物的心情聯系在一起的,形成了呼應的關系,參與了影片的敘事。以《潮濕的心》略作分析,三峽彩虹橋邊的舞池裡,人們在《潮濕的心》的旋律中起舞,三峽的天氣是潮濕的,沈紅的心也是潮濕的,即將破裂的婚姻像潮濕又悶熱的天氣,讓她焦躁不安,因此她手上總是拿著一個礦泉水瓶,不斷地喝水,不斷地擦汗,不斷地琢磨自己的婚姻何去何從。而在《站台》中,各種各樣的音樂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單純的環境音在使用。
(二)更積極的主人公
為什麼《三峽好人》比「故鄉三部曲」,《世界》更打動我呢,是因為這些影片的書寫對象同樣是社會的底層、邊緣人物。但前面的電影中,那些主人公就像脫離了人類社會種種塑造性關系的茫然動物,他們永遠處在被動,等待的狀態,我們看不到他們更想要什麼,更渴望什麼。似乎他們沒有這些。
而在《三峽好人》中,這種情況有了變化。主人公不再是無助無力無望的消極典型,兩人面對生活的苦難或尷尬,皆堅強地選擇了尊嚴。韓三明在故事的結尾決定回山西辛苦工作以掙3萬塊錢為16年前買來的妻子贖身,而趙濤扮演的沈紅則在一支舞後告訴丈夫,自己有了別人。她選擇以這樣的方式來結束戀情,沒有哭泣,也沒有譴責。內心或許難過,但外表顯現的卻是平靜的決斷。用賈樟柯自己的話來說,片中的主人公是有行動力的人,他們懷著希望之心,他們都要尋找他們的幸福。相對於那種「我的心在等待,永遠在等待」的狀態,這或許是更值得我們提倡的人生態度。
(三)一點或許是苛求的批評
賈樟柯的非比尋常,在於他對底層或邊緣人物生存處境的細節把握之藝術敏銳外,不斷迂迴著一種宏大時代背景的舒緩呈現。它是難言的,卻是有力的。我們看到在好萊塢大片中,在中國的大多電影中,時代背景往往被抽離,被虛化。它們不是為觀照現實而拍的,它們只負責提供夢幻與麻醉。而在賈樟柯的影像中,是時代的變遷形塑著主人公們的生存狀態。這種時代不是抽象的,而是進行時的,是我們已經經歷過並且正在經歷的。
但或許正是因為形塑關系表達的復雜性,在賈的作品中,我們並不能清晰地感覺到人性與社會政治、道德、倫理的交鋒和形塑關系。時代的變遷作為背景被很好地呈現出來了,但這還不夠。我們不僅僅需要被煽動得熱淚盈眶,我們更需要感動之後的沉靜與反思。在《三峽好人》中,對於時代尖銳的與人相沖突的地方,賈樟柯隱隱約約地提及了,但隨即話鋒一轉。比如三峽移民,鏡頭很多次停留在他們身上,但並沒有深入他們內心的嘗試。就像一個法國影評人所說的: 「《三峽好人》一直是以曖昧和模糊的手法,觀察這個著名的遷徙……」
同樣是「小人物大時代」的模式,相較之下,我更喜歡《霸王別姬》那樣的表達,用個體遭遇來投影出時代,蘊含著對歷史的反思。而賈樟柯專注於表現時代影響在個體身上的結果,而不是過程。在賈導以後的作品中,我更希望看到主人公的命運是沉浮於時代之中,而不是游離其外。
(四)細節上的一些問題
賈樟柯在《三峽好人》中用了一些超現實的元素,寫實的電影里引入一些超現實的鏡頭,有時候的確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甜蜜的生活》最後出現的怪魚,《毒太陽》里幾次出現的火球,都為影片、為主題加了分數。而賈樟柯在此片中的運用,手法比較毛糙,略顯做作。如在影片的66分鍾處,趙濤晾完衣服出畫之後,三峽移民紀念館突然像火箭一般飛升而去,我認為此處可以處理地更好,演員出畫後大樓突然飛升實在突兀,如果能處理成角色的幻覺就比較容易讓觀眾接受了,跟人物及情節的聯系就可以更緊密些了。再如在影片的82分鍾處,鏡頭跟隨韓三明的視線轉到三個穿戲服打游戲的人身上,雖然也挺有意思,但我覺得表現的重心錯了,如果鏡頭能再回到韓三明身上就好了。如果不回到韓三明身上,那麼鏡頭應該在三個唱戲的人身上停留的時間再長一點,最好能發生點什麼事,否則讓觀眾覺得是為拍而拍,而不是敘事或情感上的需要。
此外,可能因為准備時間過於倉促的原因。影片的一些對白我認為存在一些瑕疵。如第90分鍾,韓三明問麻幺妹孩子的下落,麻幺妹回答在「更南的南方。」這種文藝腔似乎不太符合一個農婦的身份。再如第46分鍾沈紅被一個路邊的孩子攔下,孩子問:「姐姐,你們那需不需要保姆,我已經整16歲了。」沈紅回答:「噢,才16歲啊。」轉而岔開話題說「天陰了。」便離開了。這有點不符合對話的邏輯。那怕再增加一句「你還太小了。」也會自然得多。當然如果從沈紅當時心亂如麻的狀態考慮,這種心不在焉的回答也有可能。
人物及表演分析:
一個成功的導演在選擇演員方面是有天分的,換言之,一部好電影離不開恰當的演員,就像李安選擇了湯唯,成全了《色戒》。而賈樟柯選擇了自己的表弟韓三明,也保證了《三峽好人》的真實質地。
韓三明常常是一言不發,矮小的他在廢墟中緩緩走著,一副木訥,無辜的表情,這種真實感並不是表演出來的,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礦工,就是一個勞苦大眾,在被人欺詐或是粗暴對待的時候,顯得溫和遲鈍,但對於自己所認定的目標,卻絲毫不肯動搖,眼神無辜卻堅定,有股子執拗在里頭。這也正是底層人民的生存智慧。
小馬哥的表演,活靈活現地呈現了一個街頭小混混的形象,他沉浸在對周潤發的敬仰和模仿中,他學《英雄本色》里的周潤發用紙點煙,用《上海灘》的插曲作為自己的手機鈴聲,學周潤發的話「現在的社會不適合我們了,因為我們太懷舊了」。這是《三峽好人》中唯一帶有喜劇性的人物,賈樟柯用他增加了影片的豐富性。在沉重的底色上增添了一絲幽默的顏色。
從《站台》開始,趙濤就成了賈樟柯電影的御用女主角。經過《站台》的尹瑞娟、《任逍遙》中的巧巧、《世界》中的趙小桃的歷練,趙濤已經稱得上非專業出身的專業演員了。在《三峽好人》中,趙濤的表演是到位的,那種痛苦之下的堅忍,被她陰郁但不失控的表情表現的恰到好處。但因為角色的限制,《三峽好人》中的趙濤也未能有爆發性的展現空間,不像韓三明和小馬哥那樣出彩。
敘事結構與敘事技巧分析
敘事結構上,《三峽好人》採用的是板塊式結構,和王家衛的《重慶森林》類似。趙濤的故事插在韓三明的故事中間,兩者在影片里幾乎沒有交集,但在主題上是共同的,他們都在「尋找」。一個尋找16年不見的妻子和女兒,在奉節舊城穿梭,一個尋找兩年沒回家關系日益冷淡的丈夫,在奉節新城行走,能夠保留感情的是一個非法的婚姻,而那個開始於自由戀愛的婚姻反而什麼也留不下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意義。
敘事視點上,賈導選擇了以兩個外來者的身份來講述這個故事,而不是從一個生長於此的人的視角展開,對他來說是個新的突破,兩個外來人眼中的三峽庫區,也是觀眾(他者)眼中三峽庫區的景象,觀眾不再只是劇中人故事的觀望者,而與劇中人一起成了中國變遷社會的觀望者,有如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視聽語言分析
鏡頭方面,《三峽好人》跟賈導以前的作品一樣,用了很多的長鏡頭,但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是,長鏡頭也運動起來了,固定機位的長鏡頭少了,拿《站台》的開頭與《三峽好人》的開頭進行對照就能明顯看出這種變化。《站台》的第一個鏡頭是站台一堵破牆下,一大群人站著,只能聽見他們嘈雜的聲音,看不清他們臉上的表情。而《三峽好人》開片,鏡頭緩緩移過一艘長江客輪上的乘客們,他們各異的表情、動作、聲音,盡收觀眾眼底。三分鍾後鏡頭才落到坐在船尾的主人公韓三明身上。
《三峽好人》中也有很多的遠景,空鏡頭,應當是天氣的緣故,一拍遠景,便是灰濛蒙的一片,看不真切。這朦朧的山水之間,給人蒼茫的感覺。山蒼蒼,水茫茫,宏闊的.背景又使得人物在畫面上很渺小,往往置於邊緣。而且背後往往是正在消亡的城市和船舶漂停的長江水面。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免發出有限對無限的唏噓吧。鏡頭把人幾乎逼進長江和消失的城鎮之中,人卻沒有任何選擇的「空間」。 這同樣也加深了觀眾的在場感。
在鏡頭的轉接上,顯得粗糙而生猛,沒有什麼設計,這使得《三峽好人》雖然講述了故事,但故事性並不強,因為觀眾時刻會被打斷,在沒有過場的鏡頭間游離出來。這種突兀的剪接方法,是一貫的賈氏風格,或許就像賈樟柯自己所解釋的:「因為現實里沒有平滑的過場啊!」
對聲音的重視也是賈導一貫的風格,《三峽好人》中聲音的運用是很巧妙的,並不是同期錄音,但影片中的環境音卻很具體,很有表現力,錄音師錄制了大量的現實的聲音,把音效采樣回來以後,像作曲一樣,重新編排,有5、6個段落都像是用音效來作曲,包括砸牆的聲音、波浪的聲音、風的聲音、小孩的喊叫、很低沉的人的喘氣聲,像音樂一樣組合了起來。
對流行音樂的運用已經在優缺點里分析過了,就不啰嗦了。
段落、場面和細節分析
之一:開片鏡頭分析:
《三峽好人》開片是一個長達3分多鍾的長鏡頭,最開始只聽到行船經過的浪聲,而後船上面目模糊的人出現,鏡頭逐漸由虛轉實,緩緩移過船上的乘客,打牌的,談笑風生的,抽煙的,喝酒的……形形色色的面孔,生動而真實。以近景鏡頭描摹了幾十個人之後,鏡頭才緩緩落到坐在船尾的韓三明身上,他手裡摟著一個軍綠色旅行包,面色凝重。但和別的乘客並無多大差別。隨後他擦了擦臉上的汗,脫下了外套,轉過頭,目光移向前方,鏡頭里出現一座高架橋,橫跨兩岸崇山。故事便由此開始了。
解讀:這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常用的手法,他們的故事常常從大街上的人群開始,鏡頭靜默地注視著來往、喧鬧的人流,描摹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數分鍾過後,鏡頭才緩緩地似乎是不經意地落到主人公身上。主人公並無什麼特別之處,他只是普通人的一員,隨時會淹沒在人群里。這正是導演們想特別強調的,主人公的故事是普通人的故事。在他身上發生的一切,也可能在人群中的任何人身上降臨。
之二:結尾段落分析:
三明和老鬼等工友一起吃菜喝酒。三明告訴工友他明天就要回去好好掙錢了,工友們舉杯送行。老鬼問三明能不能幫忙找活路,三明說可以下黑煤窯,工友們聽說一天可以掙200元,比起拆房子一天四五十元高多了,都願意跟著三明走。三明說下煤窯很危險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每年要死十幾個人,早上下午不知道下午還上不上得來。」大家沉默了,默默的吸煙,吃菜、碰杯喝酒。次日清晨,三明和工友們帶著行李出發了。韓三明轉過頭發現,一邊是工人掄著大錘繼續敲打著樓磚,一邊是一個拿著平衡桿的人在兩座廢墟間的高空走鋼絲。隨即《林沖夜奔》的唱曲響起。三明和工友消失在鏡頭之外。劇終。
解讀:
在中國所有導演中,用鏡頭表現平靜下面的潛流暗涌,賈樟柯絕對稱得上是最牛的一個。太多的壓迫,太多的天災人禍,太多的生存壓力已使底層人民看似麻木了。賈樟柯的鏡頭,從來都是如此平靜而安詳。當小武被銬在大街上的電線柱上時,當彬彬拿著乙肝通知單面對從軍夢破滅時,當《站台》中的三明面對煤窯的生死契約時,當《世界》中的三明來處理二姑娘的喪事時,當沈紅決定與丈夫離婚時,當工友們聽說下煤窯其實就是提著腦袋幹活時,所有人毫不例外選擇了平靜和沉默。但隱忍的外表之下,內心的波瀾壯闊或許一點也不遜於呼天搶地歇斯底里。正如過去的長江三峽,它的險峻之美就在於看起來風平浪靜,江面下卻是暗涌滔滔。賈樟柯鏡頭下人物平靜的心湖下同樣是波濤洶涌的,這需要我們用一顆悲憫之心去感同身受。正是這種克制這種反差造成了對我們心靈的沖擊力,也造就了影片的感染力。
拆房的工人和回山西挖煤的三明,就像走鋼絲的人一樣,同樣的前途未卜。人物的命運和不確定的未來都凝聚在那個場面中了。背景音樂是川劇《林沖夜奔》里的唱詞:「望家鄉山遙水遙/但則見白雲飄渺/老萱堂恐喪了/哎呀呀劬勞/嬌妻兒無依靠/哎呀呀悲嚎!/嘆英雄/嘆英雄氣恨怎消?」天意從來高難問,轉身回首已經沒有了家鄉。沒有英雄的時代,英雄末路的時代,普通的人們,仍然在夜奔。誰知道他們會奔向哪裡,前方有沒有一個企盼。蒼茫的歌聲中,一股悲壯之情充溢其中。我們身處其中,我們百感交集。
之三:煙酒茶糖的細節分析。
「煙酒糖茶」分別作為字幕卡出現在銀幕的右下方,是賈樟柯在《三峽好人》中標示情節段落的標志。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件,往往被忽略了。就像人民幣背面的景色一樣,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東西,我們反而常常忽視它們的存在。而在《三峽好人》中,鏡頭多次定格在這些東西上面,呈現出了深層次的啟發含義。
「煙」,最先出現在影片中,是韓三明用來與麻幺妹家人套近乎的工具。在與小馬哥交談時,他掏出來的寫著麻幺妹地址的紙,是一張芒果煙盒,他說,那是16年前的好煙。影片中重復出現的掏煙,點煙,吸煙的動作,也無不折射出他復雜的心理活動。這個木納沉默的山西男人,那吐出的變幻上升的煙圈正是他無聲的語言。
「酒」,韓三明用來再次與麻幺妹家人套近乎。之後也是在喝酒中韓三明與小馬哥結下了兄弟情誼,在喝酒中大夥做出無奈的抉擇——以生命為賭注,與韓三明去山西挖煤。
煙和酒,似乎讓人更親近,也讓人更添豪氣更有勇氣。而糖與茶的功能又與煙酒不同。
「糖」,是生活幸福感的象徵,在物質匱乏的狀態下更是如此。這個最讓人想到幸福的東西,在影片中卻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殘酷。第一個與糖有關的情景是是三明去上工,遇上小馬哥提著一袋大白兔奶糖,他一邊遞給三明一顆糖,一邊告訴他「兄弟,我們今天去雲陽擺平一個人,老闆每個人給50塊吶。」帶著誇張的語氣,彷彿50塊是一筆巨款。然後他挨個給那些兄弟發糖。爾後,他們便嚼著糖去擺平人了。而正是這50塊直接使得小馬哥喪失了他的生命,糖在這起到了反襯的作用。第二個與糖有關的情景是韓三明與麻幺妹一顆糖兩個人分著吃,而且是蹲著吃的,這種物質匱乏狀態下的浪漫,讓人心酸,也令人汗顏。一方面,這顆糖透露著麻幺妹對韓三明的依賴感和關愛,也包含了韓三明對麻幺妹的許諾和責任感。為了一家團圓,他決定回山西繼續下黑煤礦以給她贖身。16年後,他們已不再年輕,也明了了生活的沉重,明白了自己當初的決定或許是錯誤的。於是選擇重續16年前的那份孽緣。、這里頭有一種窮人的悲哀,但這同樣有一股子底層人的韌性和智慧。雖然貧窮沒有留給他們的生活多少選擇的餘地,但他們都在毅然地面對和承受。
「茶」是在沈紅尋夫的段落里出現的,沈紅在丈夫舊日物件里發現了一袋巫山雲霧茶,包裝新亮如初。而後,在船上,當沈紅喝盡了瓶中最後一滴水,想起了郭斌,想起了那飄渺如雲霧的茶,如同虛幻的愛情一樣。她將茶葉倒入了杯中,最後卻沒有沖水去喝。兩年了,茶可能已經變質,而人不也一樣么?在這里,茶和前三者的作用又是不一樣的,它是感情的象徵物。而且它更多的是針對中產階級而言的,像郭斌、沈紅這樣有固定收入的人。對於底層百姓來說,可能並沒有品茶的需求,一杯白開水便已足夠。對於麻幺妹來說,生活只留給了她活下去的空間,而對沈紅來說,生活留給她的選擇空間大的多,她的渴求也多得多,愛情不在了, 她可以選擇結束婚姻。麻幺妹沒能獲得這種權利,她被買來賣去。但我們並不能說沈紅的痛苦要比麻幺妹少,會比她幸福。賈樟柯曾說:「我覺得,中國的變化已經結束,最大的變化已經結束,剩下的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現實,做一個決定。」每個人面對的現實不一樣,每個人要做的決定也不一樣,他們內心的波瀾起伏並不能給以度量。但一樣的是我們都同樣需要面對的勇氣與決心,在劫難逃。
Ⅵ 《等到滿山紅葉時》影片中那個奉節信號台還在嗎
《等到滿山紅葉時》___1979年的奉節回憶
1979年,一部即將轟動整個中國的優秀生活故事片《等到滿山紅葉時》正在三峽奉節外景地緊張拍攝。故事以倒序的方式,採用當時最流行的「音樂風光片」敘事手法,講述了長江「朝雲號」輪船上一個奉節女三副凄美的愛情故事!
影片回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艘從上海始發上行,向著當時最熱門的旅遊景點長江三峽進發的江輪上.....奉節瞿塘峽川江邊,住著一戶只有父子兩人的瞿塘人家,父親是奉節長航的信號員,兒子楊明還是一個7、8歲的少年。有一次,他們在搶救一艘即將在瞿塘峽沉沒的行船時,救起一個只有2歲的女孩,父子倆收養了這個可憐的女孩,取名楊英,從此三人相依為命。
今天,早已純情不再的中國,有一個叫廬山的地方,電影院里常年堅持放映著一部電影,叫《廬山戀》!已成為廬山的標志旅遊項目,到廬山看電影《廬山戀》,是外地人到廬山旅遊的保留節目。而對同樣曾經家喻戶曉的電影《等到滿山紅葉時》,奉節人卻沒能傾心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浪漫戀城,實在可惜!
電影插曲《滿山紅葉似彩霞》
演唱:朱逢博 錢曼華
滿山那個紅葉哎~似彩霞
彩霞年年映三峽
滿山紅葉似彩霞
紅葉彩霞千般好
怎比阿妹在山崖
手捧紅葉望阿哥
紅葉映在妹心窩
哥是川江長流水
妹是川江水上波
Ⅶ 低成本高口碑,這十部國產電影我給滿分!
一部好的電影,你慶幸看過,但又後悔看過。
慶幸的是看了這么好的一部電影,而後悔的是,再找不到這么好的電影可以看!
電影如是,做人如是。
導演: 忻鈺坤
主演: 霍衛民 / 王笑天 / 羅芸 / 楊瑜珍 / 孫黎
類型:劇情 / 懸疑 / 犯罪
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2015-10-16(中國大陸) / 2014-07-21(FIRST青年影展) / 2014-08-24(威尼斯電影節)
又名: 殯棺 / The Coffin in the Mountain / Deep in the Heart
最記得的,是電影里的一段對白:你為啥非要問出來呢?有些事兒啊,放在他心裡,像一塊石頭,壓他一輩子,他一輩子就會對你好,你要是問出來了,那這石頭,就搬到你心裡了!
簡介:一個想要掙脫父權控制的青年,在一次爭執中失手殺死了同村的痞子,被迫逃亡。他沒有想過會用這樣的方式逃離安逸的生活,離開之際卻驚人的發現宿命早已將他和專制的父親緊緊連接在一起,走或留他都將失去一切。 一個飽受家庭暴力摧殘的留守女人,在曾經戀人的懷抱里找到了慰藉。黑暗裡絕望的女人與情夫密謀殺夫,可當莽夫的死訊真的傳來時,情夫卻避而不見矢口否認一切。當女人又一次陷入絕望,另一個男人出現在她的生活里,他給女人帶來的不僅僅是關心。一個行為正直嚴格自律的老村長,精心設計著自己退休後的晚年生活。一生忠誠於信仰的他,卻在本性面前輕易地低下了頭;一個污點掉落在命運藍圖上,他竭力去擦掉污跡,卻剝開了一個黑洞,深陷其中。
被譽為2015年度神作的犯罪懸疑電影。作為青年導演忻鈺坤的長片處女作,不僅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斬獲多項大獎,更被業內人士及影迷推崇為2015最佳華語片,而這部電影170萬的超低預算更是創造了低成本電影的神話。
敘事結構,過去跟現在將來混合,多人視角交叉重疊連鎖反應,最後完美銜接,沒有一個多餘情節,荒誕諷刺,千奇百巧,抽絲剝繭,百轉千回。
2.三峽好人(2006)導演: 賈樟柯
主演: 趙濤 / 韓三明 / 王宏偉
類型:劇情 / 愛情
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四川話 / 晉語
上映日期:2006-12-14(中國大陸)
又名: Still Life
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狀態,痛苦掙扎之下仍然堅持最初的執著。
簡介:三峽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的奉節縣城,迎來一男一女兩個山西人。男人韓三明(韓三明 飾)來自汾陽,是名忠厚老實的煤礦工人,來奉節為尋十六年未見的前妻。前妻是他當年用錢買來的,生完孩子後跑回了奉節。尋找前妻的過程中波折不斷,韓三明決定留下來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現。女人沈紅(趙濤 飾)來自太原,是名沉默寡言的護士,為尋多日不曾與自己聯系的丈夫而來奉節。丈夫與她的夫妻關系早已是有名無實,這點她雖然深知,仍想讓丈夫當面給她個說法。趙紅的找尋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丈夫在有意無意地躲著她。韓三明和沈紅雖不認識,卻因為要做相對意義上的「拿起」與「舍棄」抉擇,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種神秘的聯系。
本片榮獲2006年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每一個鏡頭都那麼富有表現力,每一處對話都那麼發人深省!
電影魅力所在
3.盲山 (2007)和《盲井》一脈相承,用紀錄片的樣式講述出女大學生被拐賣至某法盲山區,多年後被解救的故事。
導演: 李楊
主演: 黃璐 / 楊幼安 / 賀運樂 / 張玉玲 / 張友平
類型:劇情 / 犯罪
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四川話 / 陝西話
上映日期:2007-05-20(戛納電影節) / 2007-10-25(香港)
又名: 回家路 / Blind Mountain
簡介:1990年代末,初踏上社會的大學畢業生白春梅(黃璐)急於幫父母分擔重擔,無奈一直找不到合適工作,在她發愁之際,裝扮成醫葯采購公司員工的人販子向她伸來熱情的雙手,她隨他們來到中國西北某個偏僻山村采購中葯,結果一杯水喝下肚,她倒床昏睡。
醒來後,白春梅遍地不尋她的「醫葯公司同事」,檢查身份證和錢包時,發現它們也一同消失,瞬間,她醒悟自己已被賣給當地人,苦苦哀求一番後,白雪梅明白重獲尊嚴和自由的唯一方式是逃出去,她開始了一次次的出逃冒險,而該過程中,她漸漸知道能相信的人只有自己。
導演李揚解釋盲字說:「眼睛死亡了跟眼睛瞎了還不一樣,衍生開去,就是對良知視而不見,對外部殘忍視而不見。」電影看完堵人難受。
4.天狗 (2006) 豆瓣評分:8.4改編自山西作家張平20世紀九十年代初寫的中篇小說《兇犯》。影片描述了小人物李天狗歷經苦難、拼盡全力與黑惡愚昧勢力堅決斗爭,用生命和鮮血守護國有山林的故事。
簡介:傷殘軍人李天狗(富大龍)復員後,聽從組織安排攜帶妻子桃花(朱媛媛)和兒子來到偏遠山區當起國有林場的護林員,他沒想到的是,眼前淳樸善良的農民發家致富的招數竟是亂砍亂伐亂賣林區的樹木,而被當地人稱為「三條龍」的孔家三兄弟是始作俑者兼幕後推手。
為履行自己的護林人職責,李天狗開始了一個人的戰斗,在這一過程中,他遭遇的威脅一次比一次升級(桃花甚至遭到侮辱),可是,他始終沒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用自己的實際行為譜寫了一麴生命贊歌。
題材較為敏感,反應當年真實的鄉村社會,比想像中好看,難得的國產良心片!
5.天註定(2013)在一切都不公平的時候,或許只有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每個人都只有很有限的一次生命。如果不得不結束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是不是只能看作是天註定?
簡介某些字眼較為敏感,此處不作過多介紹!這部電影也被BAN了,原因的話,你們自己搜索吧。
6.十二公民(2014)向真理低頭是件幸福的事情。故事和劇本本身已不新鮮,但讓國內一個新導演依然能拍的如此扣人心弦,非常難得。
導演:徐昂
主演: 何冰 / 韓童生 / 錢波 / 趙龍豪 / 米鐵增
類型:劇情
地區: 中國大陸
上映日期:2015-05-15(中國大陸) / 2014-10-19(羅馬電影節)
又名: 12公民 / 十二個中國人
簡介:略
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
這一群演員基本上都有著神一般的演技,尤其韓童生,真的太出彩。
7.我們天上見 (2009)中國人的愛,含蓄,細膩,溫情,沉重,偉大,大愛,不動聲色,潤物細無聲,但卻影響著每個人的一生。
導演: 蔣雯麗
主演: 朱旭 / 姚君 / 朱一諾 / 劉燁 / 馬思純
類型:劇情 / 家庭
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 蚌埠話
上映日期:2010-04-02(中國大陸) / 2009-10-10(釜山電影節)
又名: 蘭草 / 傘 / Lan
簡介:上世紀70年代末,時代的狂潮正漸漸退去熱度。在南方某個古樸的小鎮,小女孩蔣曉蘭(朱一諾 飾)和姥爺(朱旭 飾)相依為命。曉蘭的父母早年下放邊疆,在學校她又因與「最大的階級敵人」同姓而倍受欺負和排擠。破舊的小院是曉蘭最為自由的天地,而家裡的大衣櫃則是她最後的避難之所。早年因戰亂和疾病,姥爺幾乎失去所有的親人,因此這個調皮又善良的外孫女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時光緩緩流逝,細雨綿綿的小鎮永遠帶著化不開的愁緒,渴望成為體操冠軍的曉蘭(姚君 飾)一天天長大,而那個永遠牽掛著她的姥爺卻慢慢地老去。
8. 鋼的琴 (2010)一部喜劇,一部有溫度、有深度的喜劇電影。一位父親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後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
導演: 張猛
主演: 王千源 / 秦海璐 / 張申英 / 劉謙 / 羅二羊
類型:劇情 / 喜劇
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 俄語
上映日期:2011-07-15(中國大陸) / 2010-09-11(多倫多電影節)
又名: The Piano in a Factory
簡介:上世紀90年代初,東北某重工業城市。原鋼廠工人陳桂林(王千源 飾)在下崗後,獨自拉起了一支樂隊,終日奔波在婚喪嫁娶、店鋪開業的營生之中,生活勉強維持。他的妻子小菊(張申英 飾)離家出走,轉投有錢的假葯商人懷抱。如今小菊光鮮回歸,不僅要與桂林離婚,還要爭奪獨生女小元的撫養權。桂林慨嘆自己失敗的命運,於是一心要將女兒培養成鋼琴家。為了得到女兒,他四處籌措買鋼琴的錢,甚至和女友淑嫻(秦海璐 飾)以及當年鋼廠的好哥們夜入學校偷鋼琴。 當所有的辦法都失敗後,桂林偶然翻到一本關於鋼琴的俄國文獻,於是叫上夥伴們在早已破敗的廠房中開始了手工製造鋼琴的征途。
平民的悲喜,男人同樣有力量。依然是張猛擅長的黑色幽默,還有他的蘇聯情結。順帶還回憶了一整個工廠時代,裡面的情懷是只能親身體會的。
9. 人在囧途 (2010)一部超過了我預期的喜劇片,它讓觀眾笑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一些溫暖。作為一部低成本喜劇,這種溫情喜劇路線可能會又開創一種新的類型片市場。
導演:葉偉民
主演: 徐崢 / 王寶強 / 李曼 / 李小璐 / 左小青
類型:喜劇
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2010-06-04(中國大陸)
又名: Lost on Journey
簡介:大老闆李成功(徐崢 飾)遇上擠奶工牛耿(王寶強 飾)之後,旅途便頻出狀況。被情人逼迫回長沙老家跟老婆攤牌的李成功,機場遭遇到前往長沙討債的烏鴉嘴牛耿。牛耿人如其名,不但耿直憨厚,而且透出一股傻氣。先是登機前安檢一口氣喝完一大罐牛奶,後來又飛機上讓乘務員開窗,好不容易折騰到飛機到達長沙上空,結果讓他咒得因長沙大雪飛機被迫返航。無奈擠上火車硬座車廂的李成功剛鬆了一口氣,卻又一次在人群中看到牛耿。牛耿就像李成功生命中的瘟神一樣,只要他「金口一開」,便會出現如他所言的意外。由於途中的頻頻意外,兩人從火車換乘巴士,又從巴士爬上拖拉機。盡管牛耿的烏鴉嘴讓李成功吃盡苦頭,但這個混身透著傻氣的青年卻用自己真誠與樂觀感染著李成功。一路的顛簸之後,兩人最終到達長沙又回到各自的生活軌跡中去,然而旅途中所遭遇的種種卻影響著兩人之後的生活。
經典台詞:過了安檢,你就找到2B了!
這是電影指導哦!
10.驢得水 (2016)這樣的劇本,這樣的電影,任憑你們怎麼說風涼話,都休想模仿出來,國產片的普通貨色離它差距太大。
導演: 周申 / 劉露
主演: 任素汐 / 大力 / 劉帥良 / 裴魁山 / 阿如那
類型:劇情 / 喜劇
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2016-10-28(中國大陸)
又名: Mr. Donkey
簡介:一群「品行不端」卻懷揣教育夢想的大學教師,從大城市來到偏遠鄉村開辦了一所小學校。學校待遇慘淡、生活艱苦,但老師們都自得其樂,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員要來突擊檢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寧,因為學校有一位「驢得水老師」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擔心醜事即將敗露的時候,一個神奇天才的出現拯救了大家,然而誰能料到真正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Ⅷ 在奉節天坑地縫拍攝的一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應該是武隆的天坑吧,《滿城盡帶黃金甲》
Ⅸ 求故事發生在重慶的電影
有關重慶題材和在重慶拍攝的電影
片名 主要景點
《烈火中永生》(1964年) 渣滓洞、白公館
《等到滿山紅葉時》(1978年) 奉節、巫山三峽航標站
《報童》(1979年) 新華日報舊址、臨江門
《巴山夜雨》(1981年) 朝天門碼頭、長江三峽
《霧都茫茫》(1982年) 重慶題材:根據《一雙秀花鞋》改編
《江姐》(1983年) 重慶題材:歌劇舞台片
《寒夜》(1983年) 渝中區部份舊景
《重慶談判》(1993年) 上清寺桂園、林園、一號橋等
《席捲大西南》(1996年) 酉陽、黔江、南泉
《芬芳誓言》(2000年) 朝天門、江北嘴、黃埆椏等
《生活秀》(2001年) 後慈街、索道、解放碑
《周漁的火車》(2001年) 圖書館、大街小巷
《押解的故事》(2002年) 酉陽龔灘
《華子良》(2003年) 重慶題材:京劇舞台片
《十面埋伏》(2004年) 永川竹海
《背軍挎上學的娃》(2005年) 北培金刀峽
《瘋狂的石頭》(2006年) 索道、輕軌、羅漢寺、朝天門等
《好奇害死貓》(2006年) 索道、輕軌、濱江路等
《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年) 天坑地縫
《三峽好人》(2006年) 奉節縣城、萬洲區
《門》(2007年) 輕軌、南山文峰塔、解放碑、長江大橋、
《雙食記》(2007年) 南濱路順風123 拍攝中
《鳳凰》(2007年) 導演金琛 拍攝中
《七彩馬拉松》(2007年) 導演易華拍攝中
《青龍偃月刀》(2007年) 導演李少紅北碚金刀峽 籌拍中
《少年》(2007年) 導演張一白 籌拍中
《迷失重慶》(2007年) 香港導演 籌拍中
《麥田跑道》(2007年) 導演江一禾 綦江趕水鎮 籌拍片
《火車站旁的紅泥屋》(2007年) 導演江一禾 東溪古鎮籌拍片
門》(2007年) 輕軌、南山文峰塔、解放碑、長江大橋、
《雙食記》(2007年) 南濱路順風123 拍攝中
《鳳凰》(2007年) 導演金琛 拍攝中
《七彩馬拉松》(2007年) 導演易華拍攝中
《青龍偃月刀》(2007年) 導演李少紅北碚金刀峽 籌拍中
《少年》(2007年) 導演張一白 籌拍中
《迷失重慶》(2007年) 香港導演 籌拍中
《麥田跑道》(2007年) 導演江一禾 綦江趕水鎮 籌拍片
《火車站旁的紅泥屋》(2007年) 導演江一禾 東溪古鎮籌拍片
Ⅹ 1989年有什麼電影
1、《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是1989年夏鋼執導的電影,羅鋼,紀玲,解蕾主演。影片根據王朔的同名小說改編,同樣講述一個小混混與純情少女的糾葛,不過城市背景放在了香港。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主要劇情
公園里,女大學生吳迪與以敲詐勒索為生的張明偶然相遇。張明感到自己麻木而混沌的心被美麗純真的吳迪所打動;而吳迪亦被張明那與眾不同的氣質和透著一絲神秘的坦率深深吸引。她毅然離開了自己的男朋友,不顧好友的勸告與張明開始了同居生活。
不久,吳迪發現了張明一夥的罪惡行徑,她感到震駭和憎惡,然而,她已深深陷入了對張明的熱戀中不能自拔。善良的吳迪試圖以純真熾熱的愛使張明轉變,而張明既無力擺脫罪惡的生活,又不願讓吳迪涉足自己的圈子而受到傷害,因此,有意疏遠吳迪,並與同夥亞紅廝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