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懷念小時候看過的露天電影嗎
怎麼不懷念,就是因為有那些不要錢的露天電影,讓我了解了解放前的許許多事;知道紅軍、解放軍是怎樣打白匪,打鬼子漢奸,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以及農民是怎樣鬥地主分田地,後來又是怎樣熱火朝天建設 社會 主義的等等。它培養了我、教育了我,使我長大後成為了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很多的正能量都開始從電影故事中學到的,直到今天,那些放電影、看電影的情景以及不少電影的故事情節仍然還記憶猶新。可現在不那麼喜歡了,記得前凣天,社區在壩子上放了一場電影,前去觀看的人了了無幾。那種人山人海擠著看,事先還搶著佔位置的場面再也不會有了。
現在的電影和電視劇拍得非常離譜,有的內容更是瞎編亂造,嚴重脫離實際,誤導人特別是誤導了不少的青少年,只有那些革命 歷史 故事劇略還好一點。
要說看露天電影,小時候看的真不少。當時也沒有電影院,大部分都是露天電影。家屬院,小路上都是演電影的場地。只要聽說今晚演電影,早早佔地方。看的最多,印像最深的像: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李向陽,打擊侵略者,白毛女,紅燈記等。現在想想記憶猶新,彷彿就在眼前。
每逢周末,操場上就會拉起一張大大的白底黑邊的電影幕布。
人們奔走相告著晚上的電影片名。臉上洋溢著興奮和期待的笑容,真有點像過節的感覺。
有些家庭,早早的就將櫈子佔地找好位子,也有的用磚塊 代櫈霸位子。更有甚者,為了位子爭吵而後發生肢體沖突,不過這都是孩子們之間的事情,電影看完了,也和解了。還津津有味、你一句我一言、義猶未盡的在議論著劇情。
我們一般都會坐在放映員的旁邊,視線非常好。放映員還會時不時的給以解說。但我並不喜歡解說,反而有點討厭!還是自我領會好!
露天電影,一代人的懷念和回憶!
小時候看的都是露天電影,學校操場上,大隊部門前,莊上空場子,村頭荒地邊,牛屋院等這些都是放電影的最佳場地。那時候除了看電影沒有其它誤樂節目不象現在電視、手機、電腦看不完使瞎眼,結果是電影現在在農村已絕跡了。
那時農村那個莊上有玩電影的信息全都是靠人傳人知道的(戲稱肉廣播),玩電影的村子在傍晚收了工或喝湯時(晚飯),用大隊喇叭播一播在村那那玩電影望老少爺們喝了去看,順便再發點通知,開個小會,交待個事,布置個啥任務等。為了能在電影場占個好位置,男女老少都是早早吃飯搬椅拿橙去趕場。最喜歡最愛看電影的當然是年輕人了,不過好惹事的也只有年輕人。八十年代左右流行綠軍帽、喇叭褲、男留長發、穿高跟鞋、花襯衫(人稱流皮、流光蛋、流氓),個別小青年看電影是幌子,實是去找事,打個架(打群架),抓個帽子,招個女的,往電影場里扔個坷垃、搞個磚頭,電影場里成圈溜達找目標好下手,打架斗毆大多數是因耍流氓,賤女的引起的。(導致第一次"嚴打"開始)
步行看電影是常有的事(黑夜裡,庄與庄之間的士路上象過部隊一樣),往往是跑步去或捎地去,為此也沒少跑空腿(信息不準確加上好看電影),極少數人騎自行車(車子少,電影場里也不安全)去,一個大二八車上連騎帶馱三四個人。有時遇到跑片(一個片子兩個地方演上下集輪演)還要趕場去看,一跑大半夜。哪時電力供應緊張,停電要用汽油發電機發電才能看完電影。看過的電影已記不多少了。《第二次握手》《一江春水向東流》《冰上的來客》《帶手銬的族客》《花為媒》《少林寺》《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渡江偵察記》《兵臨城下》《小兵張嘎》《江姐》《神秘的大佛》《徐九經陞官記》《西遊記》《大刀記》《紅牡丹》《草原兒女》《東進序曲》《戰上海》……等等等等。有的電影故事能從頭背到尾,男女主演姓名全說出來(看誰記的多記的准)。夥伴間經常說就是這電影那電影。
看露天電影,對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說,是太普遍了,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值得回憶。六十年代,各公社成立了電影放映隊,輪流在各村放電影,因為農村平時晚上也沒啥事,看電影成了年輕人的主要 娛樂 活動。時間長了,和放映員都熟悉,一場結束了,就打聽下一場在那個村,晚上又成群結隊的去看。那時,咱們國家拍的電影不是很多,還有蘇聯進口的幾部電影,翻來復去就那幾個,看的多了,台詞都熟悉了,平時開玩笑都能用台詞。後來把幾個京劇樣板戲也拍成電影了,大家一邊看,一邊學唱,看著唱著,人人都會來兩句。到了八十年代初,電視還比較少,不管是農村還是城裡,露天電影仍然是很受歡迎的,在一些大的單位工會,每周也放露天電影,後來拍的影片也多了,因為改革開放,內容也不像原來那麼固化,比較精彩,同時又涌現出了許多電影明星,好多現在還活躍在屏幕上。
實際上,早期年輕人看露天電影,不光是一種 娛樂 ,也是一種交流。隨著電視的普及,露天電影成為過去。年輕人看電影都到影院去了。
我不會懷念露天電影,一起想看露天電影時,就感覺到無比的寒酸和痛苦!
那時看電影要走七八里,有時看電影的中途時就下雨,一身淋得像落水雞,回家路上沒有電筒或火把帶上,山區地方全是泥巴小路,不知要摔多少跤,遇上冬天就更慘了,一定是會感冒的!
現在在家裡就能看電影、電視了,而且喜歡看什麼就看什麼,再不會像看露天電影那樣受活罪!
你好題主,很懷念小時候看過的露天電影,因為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放電影是孩子們最高興的事。
不象現在家裡有電視、平板、電腦、手機等想看什麼就看什麼,隨時隨地都能看。那時的農村幾乎沒有什麼 娛樂 活動,好幾個月來一次的電影成為孩子們最大的企盼。有時想看場電影要跑出十多里地到鄰庄去看。
那時放的電影多數是黑白的,記得有《紅燈記》、《春苗》、《地道戰》、《電雷戰》、《小兵張嘎》、《渡江偵察記》、《雞毛信》、《智取威虎山》等等。
露天電影太平常,
影院平生未賞光。
生在農村條件差,
差別自古有城鄉。
當然懷念。1958年,我讀小學5年級,才11歲,在班級最小,聽說街上露天電影場晚上放《豬八戒招親》,街離我家12里,沒人帶我父母不給去。大男同學不帶我,我央求幾個十八九歲二十歲的女同學帶我去。不知哪個同學為我打了5分錢的票。進場後,才知電影場地小,售票太多,我擠進去根本看不到影幕。幾個女同學也很難擠到前面,但帶我來又不能不讓我看上一眼電影,於是幾個人一商量,硬是在人叢中幾人合力把我托起,我就看到"豬八戒躺在大樹下"一個秒把鍾的鏡頭,卻永刻心中。
至於在鄉村放電影,更是難得,無論十里八里必去,有時消息不準跑空腿也不怨。《追魚》電影連看三晚不嫌夠。到十幾歲時,農村每一兩月,電影隊都到大隊放次電影,從電影隊推著車進村,小孩跟著前呼後擁。從影幕豎起,小孩不吃飯坐等,大人早早搬凳子佔位置。發電機一響,一陣歡呼。電影隊員了不起,大隊要招待晚飯,人人尊重,試片時,千人注目。一旦停了,眾人焦慮,隊員修不好,盼隊長上來。等個半小時一小時常有。當宣布修不好時,戀戀不舍走好遠還回頭…
Ⅱ 50-60年代在桐廬拍攝的老電影叫啥名,反映農村種田插秧的
樓主,你要找的影片應該是:《飛來的女婿》
具體的請看網路http://ke..com/view/939451.htm
這是影片開頭的截圖,畫面顯示的是在桐君山上看到的富春江及東門頭:
Ⅲ 小時候農村放電影正片之前放加片,你還能說出一部加片名字嗎
一般都是《新聞簡報》和動畫片,如《哪吒鬧海》《三打白骨精》等等。最後才放 電影正片啊!謝謝!
主要是新聞簡報紀錄片。科教片!防止病蟲害,施肥,農葯,土地改良,下雨,刮風,乾旱的形成!
是那部電影,我就不清楚了,我只知道在電影正片開放之前,播放員都會按照國家政策或者地方政策,推薦播放一些農業或者工業宣傳廣告,同時有時也會插播一點國家新聞等。
小時看電影在正片開始之前都要加放(新聞簡報),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部(世界未解之謎)。
記得是先演一些新聞記錄片,大多都是「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攝制的,然後才演「正片」。
《農業學大寨》
一般放正片兒之前放夾片兒,都是些國家新聞農業知識,還有兒童故事片兒,那時候放電影兒在大街上,佳片兒也是在召集人,人們都陸陸續續全來了,這時,就開始放正片兒了,不記得加天兒的名字,有好多佳片兒都沒名字
問:小時候農村放電影正片之前放夾片,你能說出一部夾片的名字嗎?
過去農村放電影,那是縣放映隊的巡迴放映,不是商業放映,所以每放正片之前都可能帶有夾片,這些夾片有新聞片,有科教片,還有動畫片。
那時夾片里的新聞片就是《新聞簡報》,說是新聞,其實也是早就過時的新聞,因為它是隨著電影正片而來的,有的電影兩三個月才轉過一次,有的甚至還長,這新聞也就是幾個月以前的新聞了。有一次看《新聞簡報》毛主席接見某國政要,還是上一年的事。
科教夾片記得有一部是《豬囊蟲》,說的是人和豬共同寄生的絛蟲。還有一部是《節柴灶》,說的是燒火做飯修節約柴草鍋灶的影片。還有說小麥移栽玉米移栽技術的。
動畫片和木偶片還有剪紙片也有很多夾片,《大鬧天宮》,
《哪吒鬧海》,
《半夜雞叫》,
還有《紅軍橋》,
《小螺號》,《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是動畫木偶夾片。
讓說一部,我卻說了這么多部,超額了,其實還有很多很多,還有的都記不清了。
看正片過癮,看夾片也很入神的。
回答問題:
小時候農村露天影院放電影的場景,大家還記得嗎。
八十年代,露天電影的場景,大家還記得嗎?
我是七九年的,八十年代露天電影依然在我心裡記得,小時候最喜歡過年和放露天電影。那個時候還是放黑白的,電影機器需要2、3個人拉,一到放電影的時候村裡廣播就會通知。聽說要放電影,小孩子們有的早早的拿著板凳去村等。有的飯都不吃,就去等放電影,在那個時候,農村看一場電影很不容易。
現在時代變了,農村也變化大了,都沒有來農村放電影了,而去城裡看電影現在電影票很貴。很少時間去看,而八十年代放露天電影的那種情景不會在有了?
農村露天電影,我
記憶憂新
曾記得,那些年,我們農村看過露天電影.
顧名思義,露天電影就是在室外看電影。
露天電影,在七十,八十年代流行。
農村放電影,一般情況下,都是先擇生產隊場里,學校操場,農民寬敞的大門口。採用放映機,有的是活動影片。
在8o年代的農村電影放映隊,是公社組織的,如果哪個村放電影,其它村的社員也會跑上個三里…五里的路途去看露天電影
網友老伙計:
七十年代的露天電影是我孩時最有情懷的一段美好記憶。
暑假中每逢八一建軍節晚上 體育 場必有駐軍慰問給當地民眾放映露天電影,而且連映二部故事片,那天傍晚我總是興奮地馬虎吃幾口飯,嘴中叼著一
餅,肩上扛著長板凳和幾個小夥伴去占最佳觀影位置,每當布幕上出現閃閃放光芒的八一五角星時,我們就拍手呼喊,肯定是我們小孩最愛看的戰爭打仗片。《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上甘嶺》、《戰上海》、《英雄兒女》、《小兵張嘎》、《打擊侵略者》、《地下游擊隊》、《海岸風雷》、《第八個是銅像》、《列寧在十月》等中外電影如數家珍,百看不厭。
加片?哈!要不是你提問,我根本想不起來「加片」這個片語了。一是我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和電影票的漲價,看電影少了,更別提在農村看電影了;二是現在電影院里都是提前放廣告,完全想不到加片的概念。不過題主的提問,很快讓我回憶起了小時候,在老家看電影的一些情形。
「加片」這個詞還在我的記憶深處,它就像是一個歡快地從父老鄉親嘴裡蹦出的精靈,帶著驚喜,卻又忽的不見了——我實在想不起來,在農村看電影時,看過哪些加片,只感覺是加演了一部電影。但顯然這不是事實。
小時候看電影,主要記住的是情節,而不是片名。我敢肯定的是:那時候電影開演前,絕對沒有商業廣告。
Ⅳ 關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電影,像王家衛花樣年華的這種。
5.6十年代的片子,你沒有分析過電影。外國這個年代正好是叛逆的一代時期,現在拍的那時候的電影大多都是反思的。比如像阿甘正傳之類的。不過60年代的,有一部,叫朗讀者,也叫生死朗讀 不過裡面沒有旗袍。一部叫海盜電台 ,英國的,講流行音樂的事情,更是沒旗袍。 中國這個年代屬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時期,是不會拍這類電影的,如果這個時候中國片里出現旗袍,那是導演腦袋壞掉了。要不是往前二戰,要不就是往後80年代之後,描寫那時候的國產片,都是紅片,像高山下的花環,地雷戰,地道戰之類的。電視劇有 幸福像花兒一樣。但是都沒有帶旗袍的。網上找了好久 只有一部 叫 茉莉花開 你看看。 香港那個時候處在四大偵探時期,也基本上沒有什麼可演的。除了一部電視劇,叫流氓大亨。 台灣應該片應該多一些。但是沒有找到幾部。
Ⅳ 求講述70—80年代的農村歷史生活電視劇和電影
1、《上門女婿》
主演:張豐毅,曲國強,張莉莉,趙倩
該劇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黃河流域的農村生活為背景,講述了地地道道的中國農民在由貧困走向致富的時代變革中,觀念、心靈、情感、命運的變化。
2、《當家的女人》
張曉春擔任導演,王茜華、孫濤、蔣寶英、戈治均等主演的農村電視劇。
該劇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10年為歷史背景,圍繞著女主人公菊香的曲折人生經歷,透過幾個家庭錯綜復雜的矛盾糾葛,展現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進而揭示了中國農民在生存、生活、情感、觀念上的變化。
3、《我的土地我的家》
楊晶執導,譚文峰、仧演編劇,張洪傑、由力、關小平、初星一、霍亞明、張二丹、張錚主演的農村題材電視劇。
該劇是以1978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的發展變化為背景,描述了三十年來農村改革開放的歷程。劇中以農民張老存一家人的恩怨糾葛為縮影,講述了農村和農民在改革開放30年間的悲歡。
4、《老農民》
編劇:高滿堂、李洲,總導演:張新建,導演、攝像指導:王濱、張開宙。
該劇從1948年開始,講述山東黃河岸邊的麥香村,由土地改革始發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故事。
5、《絕戀》
張元龍執導,謝蘭、孫岩主演的家庭倫理劇。該劇根據何群倉同名小說改編,描述的是上世紀70至80年代,發生在原長安縣3戶人家之間的愛情、親情和友情故事。
6、《平凡的世界》
簡介:以農村題材為主,通過對年輕人生活的描述,反映了新生活中一代年輕人的價值觀。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而最引人感動的,還是孫氏兄弟不甘為命運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發掘自己被禁錮的價值,自強不息的命運主旋律。
Ⅵ 【合集】60年代農村題材的老電影,【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60年代農村題材的老電影,免費高清資源在線觀看
劇名:哥倆好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Ⅶ 60年代人民公社電影
《天山紅花》是20世紀60年代拍攝的一部以新疆哈薩克族生活為主題的電影,片中「阿依古麗大嫂」、「阿斯哈勒大哥」等形象,曾深深定格在許多人的腦海里。
由陳懷皚,劉寶德,崔嵬導演執導的《天山的紅花》別名(天山的紅花),0年在中國大陸上映至今獲得了不錯的口碑,由法蒂哈,阿力別克,木特里夫,薩黑妲,周文傑等主演的一部不錯的劇情,劇情片電影。《天山紅花》是20世紀60年代拍攝的一部以新疆哈薩克族生活為主題的片子,片中「阿依古麗大年夜嫂」、「阿斯哈勒大年夜哥」等形象,曾深深定格在很多人的腦海本故事。
30多年後,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舉辦的檔案展覽中,一張這部片子的老劇照使人記憶猶新,良久以前的片子畫面又在面前浮現,故工作節也一點點被記起。《天山的紅花》在中國大陸發行,破曉電影收集了天山的紅花網頁端在線觀看、手機mp4免費觀看、高清網路雲播放等資訊信息,如果你有更好看更高清的天山的紅花影視資源請聯系破曉電影。
Ⅷ 五六十年代電影怎麼播放
五六十年代電影用放映機裝上電影膠片光投放到銀幕上播放
60年代放電影都是用放映機裝上電影膠片光投放到銀幕上放的,電影膠片有35毫米和16毫米之分由電影放映人員帶著機器,到各地操場、曬谷場等寬敞地方支起銀幕放映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時候看電影一般是在村裡的場院(村裡用來收儲農作物的地方),想先睹為快就得跑十幾里地,到公社(鎮上)的文化大院。還想再早點看就得到縣城的電影院,一般小孩子一個人是去不了的,大一點的帶著,結伙去。那時候電影放映隊到誰家吃派飯都是高接遠迎的,孩子們圍著問這問那,對他們的崇拜不亞於現在的一線明星。
60年代放電影都是用放映機裝上電影膠片光投放到銀幕上放的,電影膠片有35毫米和16毫米之分由電影放映人員帶著機器,到各地操場、曬谷場等寬敞地方支起銀幕放映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時候看電影一般是在村裡的場院(村裡用來收儲農作物的地方),想先睹為快就得跑十幾里地,到公社(鎮上)的文化大院。還想再早點看就得到縣城的電影院,一般小孩子一個人是去不了的,大一點的帶著,結伙去。那時候電影放映隊到誰家吃派飯都是高接遠迎的,孩子們圍著問這問那,對他們的崇拜不亞於現在的一線明星。
Ⅸ 生產隊時期,有哪些好看的老電影知道的說一下
生產隊時期,那時我們正年輕,一聽說本村過外村有電影,就會早早吃晚飯,結伴去看電影。
那時,大都是縣電影隊來農村巡迴演出。那時,電影大都是些戰斗故事片,像《鐵道游擊隊》,《南征北戰,》《平原游擊隊》《小兵張嘎》《林海雪原》等,都是我們愛看的。比如說,有一次我們出村看了《鐵道游擊隊》回來的路上,小夥伴們分成兩組,像電影里一樣,一組扮演游擊隊,一組扮演鬼子漢奸,打起仗來。最後,游擊隊戰勝了鬼子漢奸,跑著回家去了,睡夢里還在喊著:「沖啊,殺呀,打鬼子啊!」
生產隊時期正是我們長身體,學知識的時期。七十年代初,八出樣板戲搬上了銀幕拍成了電影,也正是我們的高中時期,有文藝才能的同學參加了文宣隊,有的扮演了李玉和,有的扮演了李鐵梅,有的扮演了楊子榮,成為了宣傳毛澤東思想,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骨幹。
幾十年過去了,生產隊時期,人民公社時期,難忘的記憶,美好的回憶,是那些電影里的英雄人物,鼓舞著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今天,偶爾在網上看看那些難忘的老電影,仍然記憶猶新,仍然激起我們對那段青春歲月的美好回憶。
生產隊地時期,每一塊電影都好看,只要有電影,不管這片子看了多少次,一收工人們有時顧不得吃晚飯先去看電影,感覺看一場電影太好了,有時步行到很遠的地方去看露天電影,不管天氣如何
我的小學六年級剛畢業,那時候還是公社、大隊、生產隊。社員出工還是記工分,記得有一次公社放電影:沙漠追匪記、急風驟雨。結果是在一個夏天的黑夜裡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遇到了真正的暴風聚雨!幾十年過去了至今沒忘!最有意思的是:那時候的農民伯伯們自言自語的說:看了一晩上也沒看見沙漠抽水機![捂臉][捂臉][捂臉][呲牙][呲牙][呲牙]
Ⅹ 抗戰經典老電影戰爭片大全有哪些
一、《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年)
電影內容: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結為夫婦。婚後一年,抗戰爆發,孩子呱呱墜地,取名抗生。忠良參加救護隊,奉命隨軍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