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0年代父輩愛看的電視劇和電影有哪些
李小龍系列
成龍年輕系列
座山雕系列~
很認真的回答,望給分
謝謝
2. 《我和我的父輩》尋找父輩的信仰
作為國慶三部曲之一,電影《我和我的父輩》,紅色主旋律再加上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等大咖,已然有很可觀的保底票房。事實上,紅色主旋律電影的成功,也是中國紅色文化推廣的成功表現。現在,老百姓願意走進電影院,有心情跟著明星大腕,回顧共和國、家鄉、父輩的往事,因為生活正變得越來越好,昔日的奮斗精神才能稱之為信仰,正可謂:國家有力量、人民有信仰。相比於前面兩部國慶獻禮影片,《我和我的父輩》濃縮成為四個單元,簡練且有深度。四個單元的導演都是演員出身,雖然在劇情把握和表現力方面,水平參差不齊,但基本上都完成了任務:表達出父輩之信仰。
四個單元的名字分別是《乘風》、《詩》、《鴨先知》和《少年行》,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來展開敘事,從抗日戰爭,到建國初期,再到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最後又弄出一段來自2050年的科幻喜劇。毫無疑問,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父愛的內涵也不盡相同。影片把不同類型的父親湊到一起,除了能豐富電影的故事維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讓觀眾理解父愛和信仰,應該與時俱進。
《乘風》和《詩》,為國捐軀的大愛
影片的前兩個章節,基調比較沉重,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要建立一個嶄新的國家,就要殺死一個舊國家,勢必要通過戰爭和流血來完成。為國捐軀的父愛,天然具有高尚之情操,但更多地是一種無奈。毫無疑問,主旋律電影常常把「高尚情操」演繹、渲染到極致,而把人性的無奈「隱藏」得非常好。筆者自然不敢否認這類父愛的偉大,但更希望人間不再有罪惡的戰爭,亦能利用更先進的技術,來完成極危險的任務。
第一個篇章《乘風》,講的是冀中地區抗日武裝故事,由吳京自導自演,自然是「含京量」十足。自《戰狼2》爆紅之後,吳京軍人、硬漢的熒幕形象就深入人心,而在《乘風》中的表演也是上乘之作,包括騎兵團繞後沖擊日軍陣地的大場面,馬匹撞人的力量感,收割人頭的酸爽通透,都令觀眾大為震撼。而且,首次執導的吳京,也不忘致敬經典,《戰狼2》、《亮劍》、《殺破狼》的一些經典鏡頭,都恰到好處地出現在《乘風》之中,比如《亮劍》中騎兵連和日寇對抗的慘烈畫面,就再次於國慶獻禮,平心而論,如此經典場面,致敬100次都不為過。此外,按照一般父子情影視套路,做出犧牲的往往是父親,但《乘風》卻 「反其道而行之」,父親做出的選擇不利於兒子。顯然,這是為了渲染「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愫,是真正偉大父愛的內涵之一。如此父親,給不了兒女豐富的物質條件,卻能交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優良的信仰。
如果說《乘風》的父愛是抗日戰爭中的視死如歸,那麼,《詩》裡面的父親,則是建國初期的奉獻精神,同時,也向女兒傳遞出一種正能量價值觀:笑看風雲、苦難又充滿詩意,唯有如此,才能於物質匱乏的年代完成使命。
第二篇章《詩》,一如片名所指,有著較為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主要講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研製長征一號火箭,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故事。火箭、衛星這些事業總有濃濃的神秘感,記錄成冊的故事也更加新鮮,非常具有審美性,但其中必然有犧牲。《詩》的前半部分是苦情戲,父親是一位「被犧牲」的角色,一位火葯雕刻師。相關史料顯示,我國發射首顆衛星時,火箭所用的助推火葯是用人工雕刻出來的,一些危險的測試無法用相機來捕捉,只能由雕刻師用眼睛在現場查看記錄。如此工作極度危險,不僅要求超高的職業技能,還需要強烈的奉獻精神,而這樣的精神也是那個時代的必需品,唯有具備如此精神的父親,才能駕馭類似火箭發射之類的崇高任務。
據說直到現在,這種「炸葯堆」里的工作,依舊廣泛存在於我國的航天事業中。或許,有些特殊的觀眾會突然意識到:父親可能正從事神秘事業。
和平年代,你就是這樣的英雄父親
《乘風》和《詩》里的父親都是英雄,燃燒自我,為國捐軀,他們有著天然的優勢,給到兒女們最優質的價值觀和信仰。相比之下,和平年代的父親,就不具備這樣的優勢。大概是為了中和氛圍,影片後兩個章節《鴨先知》和《少年行》的導演,由徐崢和沈騰兩位喜劇人來擔當,一下子就把觀眾拉進輕松、愉悅的氛圍之中。作為經驗更豐富的導演,徐崢在敘事節奏和力道方面,把握得更好,故事也更加緊湊、流暢,而沈騰則太依靠肢體語言,笑料比較多,但一如開心麻花的小品,總有堆砌笑料之嫌,比如打敗你的不是天真,而是無邪,就是非常生硬的笑點,有一定概率會導致觀眾「消化不良」。
《鴨先知》的故事背景是改革開放之初,父子倆拍攝中國第一支廣告的尷尬事兒,地點則選擇了走在前沿的上海,是典型的徐氏喜劇。
和《乘風》一樣,《鴨先知》也有大量的致敬,比如父子倆在公交車上拍廣告時,不明所以的群眾擠在車廂一端,這個場景來自於《瘋狂的石頭》,更大的致敬則來自於滾動播放的經典廣告。或許,此前在電視里看廣告時,比較厭煩,如今重回大熒幕,再對比現在直播賣貨的模式,就會感覺此前的廣告簡直都是經典,對於80後來說,還有一點兒「回憶童年」的美好感覺。《鴨先知》故事發生的時間點也頗為特殊,正處於中國經濟全面復甦的階段,父親要創新,要第一個吃螃蟹,給父愛的內涵又多加了一層「賺錢」的含義。
中國文化渲染的父愛,大都是:貧窮者付出自己的一切,供養孩子讀書等等。其實,這樣的父愛雖然深沉,但並不值得提倡,最起碼,這不是健全的父愛,也正因如此父愛,大多數的兒女只是尊重父親,而非欽佩父親。貧窮之所以應該遭遇詛咒,正在於,它不僅讓物質生活變得拮據,就連精神世界也變成了貧瘠的荒漠。所以,一個合格的父親首先應該是一個會賺錢的父親,而主旋律所渲染的父愛之中,也應該加多一層「經濟」的含義,錢理應成為父親的信仰之一。( 科技 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3. 《我和我的父輩》你認為你值得一看嗎
不過《我和我的父輩》因為有《我和我的祖國》以及《我和我的家鄉》兩部做鋪墊,所以觀眾對其更加熟悉,而且也想看看這個系列是否還有延續的必要。
而《我和我的父輩》果然沒有讓大家失望,截止10月2日北京時間10點59分,該片票房突破3.2億,排片佔比高達31.4%。
貓眼上口碑出爐,直接斬獲9.5分好成績,豆瓣上也是有不少4、5星好評,但還是有網友覺得沈騰的部分多餘。
全片中更是有3個亮點和1個遺憾引人矚目,沈騰的單元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畫面寫實,情感細膩,大腕演員前來助陣
《我和我的父輩》這部電影和前幾部一樣是分單元進行的,這次是由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四位自導自演,想要給觀眾呈現出的就是父輩的偉大和對子女濃濃的愛意。
吳京這次採用的是抗日的情節,最主要的內容是講述父輩征戰沙場,所以這一單元中有非常多的戰爭場面,爆破做得相當真實,因為有奮勇殺敵的環節,敵方的炮火呼嘯而來在地方砸出塵土,更是直接帶出了血腥,將馬和人炸得四分五裂。
徐崢執導的《鴨先知》以上海弄堂為背景,講述的是中國第一支電視廣告誕生的背後故事,時代背景放到了改革開放。
該單元最注重的就是年代感,所選用的濾鏡都是霧蒙蒙的,黃色復古的色調特別有看老電影的感覺,從服化道方面也是做得細致入微,交雜的小巷,生銹的水龍頭和「鄧麗君」同款發型等等都彰顯著時代標簽,給觀眾極強的代入感。
再看情節內容,吳京執導的《乘風》演繹的是中國傳統的父子關系,不善言辭的父子得不到對方的理解。
遺憾的是就在大家以為是合家歡結局的時候,馬仁興(吳京飾)為保護百姓,犧牲掉了唯一的兒子馬乘風(吳磊飾)。之後吳京自己一個人跑到田地裡面失聲痛哭的場面,也是讓觀眾不禁流淚。
這部影片中唯一的女導演章子怡執導的《詩》是這幾個單元里最為感性細膩的,章子怡把航天人的工作比喻成在天上作詩,唯美又浪漫。
但實際上黃軒和章子怡飾演的父親和母親,從事的都是工作都是相對比較危險的,可是他們依舊堅守在崗位將父輩的堅持和信仰展現而出。黃軒也將溫文爾雅的父親形象完美演繹,和年長他幾歲的章子怡寫詩傳情也是毫無違和感。
除此之外,還有66歲的影帝陳道明在章子怡執導的《詩》單元出鏡,老藝術家李雪健在沈騰單元宣布研究成功,大導演張藝謀客串徐崢執導的《鴨先知》,雖說鏡頭不多,但絕對是給觀眾的一大驚喜。
經驗不足稍顯青澀,沈騰單元有遺憾
但《我和我的父輩》也是有遺憾的,有網友覺得是四位導演風格迥異,導致畫面不連貫,但他們之間有一條線在牽引著,就是時代,從戰爭時期、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再到近未來,其實客觀性非常強。
全片中最大的遺憾其實是在於這四位導演中,都存在一些小問題,但主要原因還是市場不夠,所以一些細節處理不得當。
但大家最沒想到的是這次被詬病最多的是沈騰執導的《少年行》,網友甚至認為沈騰是全片的最大硬傷,排名也是放到了四位導演之末。
沈騰的《少年行》是講述來自2050年的機器人父親回到過去陪伴孩子的故事,還是秉持著開心麻花慣有的喜劇風格,但融入了《長江七號》和《這個殺手不太冷》的某些設定,有些致敬的意思。
這單元也是將搞笑和愉悅做到位,但情懷的主旨並不突出,甚至在末尾強行扣題的行為有些生硬,主要還是因為沈騰的首次導演作品,經驗不足而且他之前一直接觸的都是喜劇,煽情還是有些難度。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大家對沈騰這位「長在自己笑點上的男人」期待值太高,所以即使這次的作品只是及格難免會有些不滿,希望沈騰之後可以多加打磨。
總而言之,《我和的父輩》的亮點之處非常多,幾乎觀眾看後都是感慨國家的繁榮和父輩精神的偉大,作為一部獻禮劇做到這點已經是成功了。
4. 找些適合父輩愛看的電影、電視劇和歌曲,有好的請推薦下!
《集結號》
《人在囧途》
……
都是我老爸愛看的。
歌曲就是紅色歌曲了唄。
電視劇國產的《闖關東》等
5. 我和我的父輩是什麼類型的電影
《我和我的父輩》是由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聯合執導的劇情片。
該片是繼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2020年《我和我的家鄉》後,「國慶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該片於2021年9月3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以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為歷史坐標,通過「家與國」的視角描寫幾代父輩的奮斗經歷,講述中國人的血脈相連和精神傳承,再現中國人努力拚搏的時代記憶。
《我和我的父輩》延續了「國慶三部曲」系列的一貫傳統,即中國多位優秀電影人集體創作的形式,此次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實力接棒,以四個時代為序,聚焦四個迥然各異的家庭,分別以《乘風》《詩》《鴨先知》和《少年行》為篇章,共憶父母青春。
四位導演以自導自演的創作模式為該系列注入新鮮血液,在導演和演員雙重身份的挑戰和壓力下精益求精,正如章子怡所說:「我們在用真摯濃郁的情感向我們的父母一輩獻上深深的敬意」。
6. 關於我和我的父輩電影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2021關於我和我的父輩電影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電影《我和我的父輩》延續《我和我的祖國》等以往模式,分四個章節拍攝,分別反映解放前,建國初期,改革開放和當下四個時期的故事。
《乘風》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故事,吳京飾演的父親為了保護群眾,發信號彈假裝到達安全地帶,兒子看到信號彈信守約定發電報,被敵人發現,兒子在敵人炮火下犧牲。父親用兒子的犧牲換來了群眾的安全和大部隊的勝利。父親解救下來的孕婦,後來生下的孩子取名乘風,這就是生命和精神的延續。
《詩》講述的是我國科研人員為研究試驗火箭做出的犧牲。黃軒飾演的父親溫文爾雅,堅強又溫情,體現了老一代科學家們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電影還影射了已經去世的男孩的親生父親為國家做出的犧牲,章子怡飾演的母親後期又承擔了一個父親角色,照顧兒女生活,補充缺失父親的孩子們的精神支撐,她代替父親為兒子寫詩,看到詩的內容,會讓人潸然淚下,是詩背後的故事讓人感動。父親們都犧牲了,孩子們在詩中,在父親們的影響下成長。
《鴨先知》講述八十年代初以後改革開放的故事,徐崢飾演的父親幽默風趣,有頭腦敢於開拓創新,在啼笑皆非的系列操作下,拍成了全國第一個廣告宣傳片,這部片子終於不用流淚了,父親帶著兒子快樂的體驗生活,觀眾也在會心大笑中體會改革開放的春風。
《少年行》講述的是未來機器人回到現在參與到一個少年的成長經歷的故事,少年的父親因為研究機器人早逝,少年迷戀研究飛機等先進的智能機器人。機器人冒充少年的父親參加學校發明創造展示,參加家長互動游戲,通過交往,機器人有了感情,當機器人回到未來,他的工程師就是那個當初的少年,他回到了那個少年的過去時空。
這四個故事所反映出來的父輩有著一個共同的形象,做兒女的榜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言傳身教的父親責任。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老師。他們雖然沒有天天陪在孩子身邊盯作業、講作業,也顧不上接送孩子為孩子洗手做湯羹,但精神的指引讓孩子們受益終生。現實生活中,我和我的父輩有各種版本,中國人的父親形象早就刻在了千千萬萬個兒女心上。
「爸爸,你到底是做什麼的?」「我啊,是個詩人,在天上寫詩。」
國慶節那天,媽媽帶著我去看了「我和我的」三部曲之一——《我和我的父輩》。部電影由[乘風][詩][鴨先知][少年行]四個部分組成。從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抗日戰爭時期,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發展時期,再到改革開放經濟復甦的初期,一直到我們現在繁榮的現代科技時期??依次從「犧牲」「奉獻」「發展」走到了「探索」「追夢」,理想和信念貫穿全程,卻又相輔相成相互呼應。剛開始我感動得熱淚盈眶,劇情後半部分又讓我哈哈大笑,笑得喘不過氣,情緒泛濫。當然最令我感動的便是章子怡導演的第二部作品《詩》。
施儒宏叔叔為觀測衛星起火點而為科學的獻身,劇中母親不顧身體,努力減小誤差卻差點喪命於此的偉大,施小小雖然才十歲卻努力撐起一個家的成熟,妹妹立志像爸爸一樣去天上寫詩的夢想,無一不讓我動容。
誰都想成為一名宇航員,去天上摘星星。可我們知道,成為一名宇航員很困難並且很危險!電影中的母親,為了將精確度提高到0。2,不顧身體的疲憊不停地實驗、練習。當助手高興地發現成功時,她差點倒下。當她多次試驗時,火葯突然發生了爆炸,她和助手差點為科學獻身。而在此之前,她的丈夫為了搞明白試爆失敗的原因,日夜不停地仔細觀察,而他生前的觀察手冊也為固體燃料試驗的成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他們的事例只是當時為了研製自己的衛星而犧牲人員的冰山一角,許多重要的科研人員為了科學犧牲了自己,成就了東方紅一號的成功。其實,不止宇航員的工作危險,他們身後的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員也許更危險,更默默無聞,他們的名字不為人知,默默地永遠地留在了當年黃沙滾滾的戈壁灘上……
在最後,他們吟誦了一首詩,「我的孩子,如果可以,我想告訴你世間的一切奧秘,告訴你山川大河,日升月落,光榮和夢想,挫折和悲傷,告訴你,燃料是點燃自己,照亮別人的東西,火箭是為了自由,拋棄自己的東西,生命是用來燃燒的東西,死亡是驗證生命的東西,宇宙,是讓死亡渺小的東西,渺小的塵埃,是宇宙的開始,平凡的渺小,是偉大的開始,而你,我的孩子,是讓平凡的我,想創造,新世界的開始。」
平凡的他們創造了不平凡的新世界。看,風吹了,一面面紅星紅旗迎風招展,目光所至皆為華夏,五星閃耀皆為信仰,讓我們向為了科學獻身的科研人員致敬!
第一部分:《乘風》吳京
這個故事是在抗戰時期,馬仁興(吳京)率領的冀中騎兵團與日寇斗爭。騎兵團在被日寇裝甲部隊追擊的同時,還要保護路上遇到的百姓。在被圍困之際,馬仁興為了大局犧牲了自己外出執行任務的兒子馬乘風等人(吳磊)。最後大部隊與日寇的部隊決戰取得勝利。這個故事名為———犧牲。
第二部分《詩》章子怡
這個故事和名字一樣,沒有那麼多的戲劇化的情節,是奉獻精神的紀實,是一首值得品味詩歌。改革開放後,大批的科研人員為了航天事業的發展奉獻自己,放棄了家庭,投入了祖國的`事業。而這種精神也在影響著他們的後輩,這個故事叫奉獻。
第三部分《鴨先知》徐崢
鴨先知」是形容勇於嘗試的人的。那時候我們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會。但是我們勇敢嘗試,到如今,我們的生活發生這么巨大的變化,都是拜那些「鴨先知」所賜。他們代表的是:創新。
第四個部分《少年行》沈騰
很多人覺得這部分有些拉垮,我不能同意。這一部分我認為說的不是父輩,而是後輩,父輩們的努力就是為了後輩們的生活變得更好,所以以這樣輕松的方式結尾很適合。因為他們說的是未來。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響應時代的召喚,讓民族精神傳統的火炬—代—代的傳下去吧!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去電影院看了《我和我的父輩》。裡面一共有四個小故事,都讓我深深感動。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解放之前,一位當兵的父親犧牲了自己的兒子,但卻救了一個村的老百姓和隊友的故事。那位父親的兒子叫做乘風,是一名發報員。日本鬼子就是通過部隊的發報信息點來尋找到他們的行蹤。撤退中的部隊帶著老百姓被鬼子包圍,隊長發出信號彈,出去找政委,兒子看見了,以為安全部隊已經撤離過河,就發出了電報。於是,日本鬼子跟蹤發報點便趕了過去,殲滅了乘風所在的四人小部隊。隊長犧牲了自己的兒子,換取了整個村長老百姓的安全,那是多麼偉大又悲壯的故事。
第二個小故事,講的是一個新中國建設期間的一個家庭。父母都在火箭發射中心當工人,製造發動機,經常要試驗助力發動機,而發動機並不穩定,經常發生爆炸事故。
有一次,父親出去加班,結果在實驗中犧牲了。母親沒有將這些告訴孩子們,是因為怕打擊到他們,可是有一次,因為暴雨太猛烈,所有加班的人都回來了,除了他的爸爸。哥哥發瘋似的沖回家,問他的媽媽爸爸是不是死了?媽媽讓他先進門,他耍脾氣不進來,就這樣賭氣,最後媽媽只好說出了爸爸確實已經死了。晚上,哥哥帶著妹妹拿著媽媽送他的孔明燈,將孔明燈點燃許願,希望爸爸能平安活著,放飛到了天空,一個小紅點在黑夜中,飄來飄去。兩兄妹長大以後,膽小怕鬼的小妹妹施天諾成了神舟11號的航天員。
第三個小故事講述的是一個經常出醜的父親,外號叫做鴨先知,結果最後卻成了中國第一個拍廣告的人。他是通過各種省錢的方法,不懼怕挑戰,成為葯酒廠銷售科長。他囤了一堆葯酒在家裡,怎麼也賣不出去。最後他想盡了辦法,開創新中國第一個做電視廣告的人,成功地讓葯酒火了起來,銷售一空。
第四個講的是一個2050年的機器人,一下子穿越到了2021年,偶然認識了一個叫做小小的男孩。小小的爸爸死了,他見到了這個機器人,想讓他做自己的爸爸,可是因為一次展示會上機器人沒有幫小小解圍,小小一氣之下跑回了家,把他關在門外了。後來,小小為了撿回飛機掉到海里,機器人不顧短路的危險,把小小救了回來。最後,小小原諒了機器人,機器人走了,回到了2050年,他竟然在發明自己的科學家中找到了小小!原來,2050年,小小也成了科學家,並創造出了這個機器人。
從《我和我的父輩》中,我感悟到了父輩們是多麼的偉大,我們中國發展到今天是多麼坎坷。父愛如山,祖國的強盛離不開父輩們,謝謝我的父輩們!
7. 《我和我的父輩》這部電影值不值得一看
國慶節剛剛過去不久,很多人都還沉浸在假期的歡樂之中,還沒有恢復到上班的狀態中。在這個國慶節,我們見證了很多部主旋律電影的上映,他們的票房都非常不錯。有關《我和我的父輩》這部電影值不值得一看?我以為當然值得一看,大致有以下的原因。
該系列的電影已經連續三年了,作為老觀眾,當然要去看。該電影是以一個一個篇幅的故事向觀眾們講述平凡人物的偉大故事,在優秀的領導班子帶領之下,我國發展越來越好。從電影的名字就知道該電影是講述父輩們艱苦奮斗的故事,所以有必要和自己的家人一同前往電影院觀看,相信父輩們會有更多的感觸。該電影現在評分一直持續在九分以上,可見大家對該作品的評價非常高。不光是普通觀眾去觀看,很多明星也去電影院支持了票房,還沒有觀看的小夥伴趕緊去看,國慶節已經過去了,票價會有所下浮。
1、該系列的電影已經連續三年了,作為老觀眾,當然要去看。
該電影是以一個一個篇幅的故事向觀眾們講述平凡人物的偉大故事,在優秀的領導班子帶領之下,我國發展越來越好。
有關《我和我的父輩》這部電影值不值得一看?大家還有什麼想要補充的,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如果你也認可本篇文章,記得點贊加關注哦。
8. 《我和我的父輩》在哪裡看
《我和我的父輩》可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芒果TV觀看。
《我和我的父輩》是由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聯合執導的劇情片,該片是繼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2020年《我和我的家鄉》後,「國慶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該片於2021年9月3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由《乘風》《詩》《鴨先知》《少年行》四個單元組成,以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為歷史坐標, 通過「家與國」的視角描寫幾代父輩的奮斗經歷,講述中國人的血脈相連和精神傳承,再現中國人努力拚搏的時代記憶。在線播放平台為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芒果TV。
《我和我的父輩》影片評價:
四個故事,四種風格,以家寫國,家國同構,電影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的時間坐標中,鋪展開父輩的奮斗畫卷。電影為我們推開了時光的旋轉門,父輩,不再是模糊的「背影」,而是如山偉岸、如水溫柔的群像。
《我和我的父輩》的邏輯主線不再僅僅是時空的歷史閃回或空間的地理分區,而是在人物情感邏輯中,找到了充滿詩意與浪漫的中國式表達。那是親情中的互相信任與彼此成就,也是代際間的價值認同與精神傳承,是我們的國家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接續奮斗。
9. 電影我們的父輩劇情介紹
截至2021年10月,沒有《我們的父輩》的電影,只有《我和我的父輩》。《我和我的父輩》講述了不同歷史時期、各個代表性階層群體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奮斗歷程,以家庭關系為載體,反映時代的變遷和民族精神的傳承延續。
1、《我和我的父輩之乘風》
沈騰導演的《少年行》,搞笑卻又不失深刻。講述了一個從2050年穿越到現代的人工智慧機器人星一浩,遇到了熱愛科學的小小,兩人通過相處漸漸產生了感情,並讓小小從此走上了機器人研發的道路。
而這個機器人星一浩,正是長大後的小小參與研發的,並安排他回到過去彌補了自己童年時缺失的父愛,整個情節頗有些「莫比烏斯環」的味道。
10. 推薦一些父輩喜歡看的戰爭電影,要有簡介。
《晚鍾》
電影《晚鍾》
八一電影製片廠1988年攝制。 電影海報
編劇: 吳子牛、 王一飛 導演: 吳子牛 攝影: 侯詠 美術: 那樹楓 作曲:馬劍平 主 演:陶澤如 劉若鐳 葛亞明 葉楠秋 周琦
編輯本段劇情
1945年秋,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在中國北方一座日軍兵營里,一排排日軍士兵雙膝跪地,身上澆滿汽油,於機槍聲中集體自焚。八路軍某排排長帶領四名戰士奉命在戰場上掩埋戰友的遺體,同時也將日軍屍體集中埋葬 。後在一個破廟里,他們發現一個餓昏的日本兵,並得知不遠的山洞裡還有守備秘密軍火庫的日軍三十二人, 因斷糧多日,已瀕臨死亡。排長率戰士們包圍了山洞,命日本兵喊話。一批形同餓殍的日軍士兵在軍曹率領下搖搖晃晃走出來。八路軍戰士拿出身邊的全部食物,日本兵狼吞虎咽搶吃起來。 突然,一名骨瘦如柴的中國女勞工踉蹌著沖出洞口,遭到躲在洞里的日軍中尉的槍擊。排長奮不顧身地將她救下,她在奄奄一息中揭露日軍擄去勞工四人,一人已遭慘害分食 ,言畢即死去。排長嚴厲命令日軍交 出中國人,並繳械投降。日軍中尉被迫交出瀕臨死亡的兩名中國人後,命令全體日軍集體自殺。次日,日軍中尉帶領日軍集合在洞口,同時暗中安排軍曹留在洞內引爆軍火。軍曹在生死關頭因精神崩潰而發瘋,走出山洞 ,嘻笑而去。中尉無奈,當場切腹自殺,其餘日軍放下武器投降。 秘密軍火庫終被炸毀。在晚鍾聲里,一個老農揮動利斧,奮力砍斷了日軍炮樓的木樁,炮樓轟然倒塌。本片於1989 年獲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陶澤如)、最佳男配角獎(孫敏)、最佳攝影獎,第 三十九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1990年獲哥倫比亞第七屆波哥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 佳音響效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