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菅野洋子音樂賞析分析
首先,我們看看何為「商業化」現象。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主義時期的輝煌音樂,只能從後人演繹遺留下的曲譜來領略大師風采。而留聲機的發明和現代音樂的興起,音樂以唱片,磁帶等記錄載體流通在商品社會中。靡靡之音成了發達的娛樂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批量生產。既然音樂作為商品,不可避免沾上價值規律,於是出現吡棄個性,流於媚俗,粉飾包裝取代精工細作的嚴謹傳統。當然,這淌混水邊上,仍有忠實自己心意,快樂於既是本職又是享受的音樂的潛行者。
菅野的本行是作曲家,對樂器樂理的深厚造詣乃是她多姿多彩的音樂作品的創作基礎。光是注意歌手們的個性表演,忽略背景音樂的完美烘托,光是聽歌而不理會更加精彩的配樂BGM那是大錯特錯。代表她動畫音樂的高起點作品《Macross Plus》,除了著名的newage電子合成音樂,其它樂種的BGM的光彩互不遜色。那首National Anthem of Macross描述夢想和事業即將展開之時噴薄欲出的興奮激動,由小號獨奏起頭,接著管弦樂器相繼應和,層層渲染,步步推進。描寫翱翔空際意氣風發的音樂,在四部動畫里菅野都有詮釋。這里的Fly Up In The Air,大鑔嗡隆一聲直沖雲霄,由瞭望遠景,仰望天空,俯瞰大地,鏡頭拉長旋轉到折射艷陽的光暈,前段富於感染力的激烈管弦樂,轉調復調頻繁且條理清晰,而後沉重的大鼓圓號,形勢陡轉急下,雙簧管探頭探腦的觀望,此處些許無調性的張皇,笛,號,提琴三個音符小節越來越短的切換,過渡到急促緊張的小提琴,扣人心弦的節奏不言而喻危機的降臨。天空之艾斯嘉科尼中,W』re flying 掀起波瀾萬丈的弦樂是由上而下張開廣闊的空間,和聲鋪墊出深遠的意境,使得音樂感受從個人體驗轉移到觀眾震撼的狀態。Final Vision是指張開白翼的潘恩在空中接住女孩一幕,高漲的弦樂和滾動的鼓聲托起耀眼的光芒,洪大的音弦拉長來配合畫面的慢動作,女和聲映襯著漫天聖潔的羽毛。《Brain Power》里,飛行曲Run頗代表菅野此類音樂的特點,短促跳躍的拉弓和上小號嘹亮的主旋律,小旋風式的短笛嗚嚕嗚嚕,鏗鏘的木琴敲擊閃閃發光,緊湊鼓點聲聲催。全曲大致分三段,簡潔的前奏段,迅速的揚起旗幟,中間既有進行曲的速度與力量並重又如御風行於秀麗山巒間景色不斷,末尾重復主題,圓滿結束。這樣的樂曲在動畫里一晃而過,單獨完整聽下來才覺得行雲流水,啟承轉合而滴水不漏之妙。《Turn A Gundam》又是另外一景,重型機器高達在戰場上空壓倒性的身影造成黑雲壓城城欲摧的The first advent ̄神のぁざけ,降臨時氣勢凜然,在高音和大調上不斷加重的Second advent ̄神の爪先が觸れた岸。一首不疾不許的進行曲「木製飛行機」,小號和長號的二重奏,一前一後二聲部交織,活潑又規整,嚴肅又親切。
我把動畫音樂(非歌曲)分為兩種,一種按照劇情畫面的要求,作出貼和氣氛,烘托情感的曲子,這其中不乏有許多優秀之作。特別是觀眾身臨其境,得到畫面和想像的雙重解釋,情緒化地對某段音樂感觸極深,若熱情冷去,或給不相乾的人聽,就顯得或生硬或單調或雷同;另一種不僅是為動畫做解說詞,更是全身心的投入在揮彩作詩,灌注自己的音樂理念,使用拿手的體裁形式,還要不斷的開拓創新,它能完全獨立於動畫,散發出久遠魅力。毫無疑議,橫溢才華和繆斯註定菅野的作品屬於後者。
追溯至早稻田大學在讀生的菅野洋子,1987年加入樂團Tetsu100%當了兩年鍵盤手,88年加入光榮游戲公司,做過一些早期的PC策略游戲和歷史模擬游戲音樂,具體有信長の野望—天翔記,信長の野望—維新の嵐(部分),蒼狼與白鹿—元朝秘史,信長の野望·全國版/三國志,信長の野望·覇王伝,信長の野望·武將風雲錄,大航海時代1、2。
剛出道的菅野,就以良好的音樂基礎,涉獵各種樂器范疇的多面手而初露鋒芒。信長系列的音樂主要是管弦樂,間或鋼琴,吉他,曼陀鈴,手鼓,營造戰國時期風雲莫測的壯烈古風。菅野後來的同類作品中也看得出此時手法和技巧的影子,她將古典樂的深邃用激越和華美的感性表達,這也是她引申到其他音樂范疇的靈感源泉。畢竟某些樂曲中規中矩,技巧和音律多於個人風格,可稱音樂學院的優秀習作(我們知道菅野洋子從未上過任何音樂學院),只是普通人缺乏對古典生冷、晦澀曲式的理解。現代音樂意識的發展開辟了廣大自由空間,年輕的音樂家菅野洋子也沒有拘泥於古典音樂要素,並把民族風味應用到多姿多彩的配樂工作中。比如湖上の弓月,一種類似拍板的梆梆聲拉開帷幕,碎鈴描繪波光粼粼的湖面,提琴的顫音是傾灑的月光,琴弦的旋律線著重音色模擬夜色的柔美,變化更象是流轉的音樂畫面,結尾吉他不經意的幾下彈撥,總體上東方的含蓄和沉靜叫人回味不已。雄偉の將,看標題似乎熱鬧的交響樂是首選,實際上它給我第一眼的強烈印象是日本某種手拍擊鑼檫(似乎),寥落幾聲,又驟然滾動,沙槌彷彿風搖樹葉隨後響應,疏朗有致的幾句,歷史的風土就展現出來了。大鼓三個音的敲擊正好引出鋼琴的節拍。後面慢板的鋼琴曲主題,旋律簡單,卻沉抑不住悲壯的氣息,前段鋼琴背後只是暗暗和著拍子的拍擊和沙槌,後段雖然是前段的再現,卻加入其它樂器的和聲伴奏,濃厚的音響就如給工筆畫再渲染一重色彩。
大航海時代的音樂,思路放得更寬。航海旅程到處風情各異,於是有日本民歌合唱A SEIREN SONG〔セイレンの歌〕,THE PALACE〔神秘の王宮〕使用教堂樂中常見的管風琴,PRINCESS CHRIS〔プリンセス·クリス〕是義大利語輕歌劇,THE CARD MASTER〔ザ·カード·マスター〕不折不扣一酒吧間優雅爵士小調,Olive Wind貫穿全曲的吉他爛漫如海風,Moslem Dance Islam Dance,穆斯林教蛇跳舞的笛子,手鼓,熱瓦甫(一種回族樂器),讓人聯想起回教大叔翹翹的鬍子,姑娘彎彎的眉毛 ,浪漫的海島國家PORTUGAL(葡萄牙),悠悠有中國古樂百轉回腸之氣的Land of Luxury(可那確實是小提琴主奏,而不是二胡或三弦什麼的)。
這段時間的游戲音樂作品,由於題材狹窄和硬體限制,代表不了她的音樂全貌。不過六年的經驗和成長奠定了1994年動畫音樂《Macross Plus》的巨大成功。雖然是導演要求菅野為劇中一台擁有人工智慧的電腦,利用數字化技術虛擬出來的電子偶像莎朗·艾普寫作未來世界的歌曲,但她沒有沿襲Macross前傳歌曲甜美的歌謠方式,結果也證明作出前衛電子音樂和飄渺女聲的菅野洋子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其實早在信長音樂,她就已經涉足插電樂器。例如「卧龍」的貝司,「蒼い波頭」的電吉他,「遙かなる山河」的MIDI,「心」中的合成音樂背景,只是電音與傳統的不插電樂器協作,還不是純粹意義上的電子音樂。
Idol Talk,Border Line,Santi-U,即莎朗演唱會上的歌曲,令人完全置身夢幻、神秘的空間,漂浮在虛無的,無著落的,冰冷的電子世界,恍惚的意識跟隨電子波動,碰觸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經過合成器處理的疏離的歌聲,無機質的,彷彿電流通過的皮膚,酥麻麻的,又似迷醉的熏煙,令人眼朦神離。「電子音樂營造一個徹底的合成聽覺環境,這是造成它游離的表象的部分原因。它可以在錄音環境中,通過音序編程,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建構起來,並通過復制達到極致。在結構上,它是機械化般精確的,但其表達卻又是極度個性化的。」(摘錄自一位網友的文章,遺憾我沒有記錄姓名標題)Information High是首明顯歐美化的激進的電子舞曲,和Border Line,Santi-U深沉的低音、空曠感、瑩亮跳躍的合成器主線和夢幻般疏離的歌聲相比,強烈的脈沖律動,大堆的音符造成的復雜的聽感信息高速流動,意識放不下的焦慮反映到身體的沖動。
大家都會注意到音樂中攙雜了一些莫名其妙的電台噪音,嬰孩嬉笑,收音機節目,甚至野獸的嘶吼,它們與其它部分毫無干係,卻好像是嚮往著某種意義和存在的目的。或許聽者可能解讀,但實際上它不隸屬於任何意義,只是詭異的空氣中飄來的一條魚,明凈水面上彎折的裂縫。「在電子音樂中,采樣仍常被認作是指向的,但它可以從任何素材中來。采樣——聲音、噪音、樂句或別的什麼——從它原來的環境中被剝離了下來,整合到一個新的音樂環境中。有時它的原初模樣還可辯識,但經常是面目全非的。因此某個采樣,重復的節奏編程、太空人聲或是音效帶給聽者的都是一種素材而非確定的指向,沒有可靠的邏輯關系。」(摘錄同上)
我所說明的,也許很籠統。電子音樂由於它特殊的素材,采樣器和音序器產生的音樂是人工化,非自然,策劃性的,但這並不影響音樂家的創造力。日本做電子音樂有名的幾位,喜多郎深遠冥想,神思者的甜美輕柔,川井憲次的渾厚沉抑,菅野的比較偏向歐美化,我倒認為她成功的繼承了歐美音樂的熱量和活力,但意識是屬於自己的。還要注意,《Macross Plus》不僅僅有電子音樂,交響樂,爵士都佔有一席之地,這是個開始,一個光耀的開始。
《Macross Plus》是菅野洋子獨立製作的第一部動畫音樂,而在此之前,93年,為《姬ちゃんのリポン》(我不知道是什麼)作曲「流れ星にのって」,《ぼくの地球を守って》(地球守護靈)的「時の記憶「等6首歌曲,2首BGM,由於CD停版,現在都極難找到。94年,她離開光榮公司,從事動畫、紀錄片的配樂作曲編曲,藝人專輯製作工作,似乎是日劇《高校教師》、《星の金貨》、《誰かが彼女を愛してる》、《素顏のままで》等的鋼琴擔當,並加入音樂團體Samply Red,做CM(電視廣告)的音樂。
95年出版一張《NHKスペシャル中國12億人の改革開放》的配樂CD。想想菅野縱橫在古典現代民族各個領域,難得和我們國家有了聯系(我妄想她是自願請纓的罷),不由得叫人會心一笑(痴笑?)。信長系列的音樂中已經有過木簫蒼涼梭瑟,古箏彈指(昴の集い),且不說那是關山明月、沙場戰魂的暗啞抒懷,恐怕潮打空城寂寞回的空靜也是這個八面玲瓏的女子能參透出來的(可惜「絲綢之路」,「敦煌」,「故宮」的題材給喜多郎搶了先)。回到這張NHK電視台做的中國改革開放的記實片的配樂,即使沒有看過原片的人,從活躍悠揚的音樂看得出論調是善意和肯定的。Main Theme一段音樂有五個版本:一首交響樂,一首Duet(二重奏),一首Percussions(打擊樂),一首鋼琴曲,一首重新編曲的交響樂,再現主題的ENDING THEME其實後三首是前一首的變奏。交響樂首當其沖,博大、歡騰、聲情並茂的前奏,應該是展現改革開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中間那部分,節奏緩慢下來,由管弦樂的宏大變為長笛小家碧玉的低吟心事,最後情緒猛然高漲的鋼琴把樂隊推向了熱情的頂峰。Duet是兩把小提琴,先在一條旋律線上合奏,接著細密的琴弦音上出現一個一個音符慢慢吐出的長笛,當感情漸漸豐滿溢漾,兩把小提琴在節奏上稍稍錯開,仍然是同一旋律,音效卻更連綿不絕。這是首傷情的歌。Percussions,木琴急匆匆地輕輕敲擊,時不時閃過木魚,吉他撥音,三角鐵,西班牙響板,聽不出完整旋律,別出心裁的可愛。而鋼琴奏的是春雨夜憂郁的歌,清涼的撫慰心靈。ENDING THEME可謂上面四個版本的匯總,打擊樂,鋼琴,小提琴,長笛的演出使得音響更飽滿,比第一首節奏更平穩,感情更細膩。五首樂曲,四次變奏,卻不叫人膩煩,反而美不勝收。這是在古典音樂中經典的曲式體裁,開始於17世紀巴洛克音樂時期的「帕薩卡利亞」(譯作「夏空」):在一個不變的固定旋律之上尋求音樂的多樣化。後來發展的變奏方法多種多樣,極大限度的賦予主題新的面貌和性格。配樂靈活的將變奏部分分開,將微妙的聯系系於不同的畫面故事。 菅野是屬於後一種人罷,即使是為商業目的做音樂,在這些千變萬化遠遠超過人類歷史長度的音符組合(概率問題,請自行討論)上,創新並非神話。
我們還可以在許多不可思議的地方見識到菅野奇妙的藝術想像力,Medicine Eater,Cat's Delicacy,Arcadia三首歌中不知所雲的語言,有人猜是拉丁語,卻被菅野本人親口否決(詳見美國網路雜志EX對菅野的采訪)。其實Macross Plus里的SANTI-U,A Sai En,After,in the dark,Torch song,Wanna Be an Angel都是外星語歌。沒有明確證據說明那是菅野本人所寫,但是她參一腳的可能性很大,要不怎麼幾乎每部動畫音樂作品都有此類非她母語的歌曲出現,有時我也分不清那是不是地球語言。與其說這是菅野的個人癖好,不如說是一個機靈古怪的女孩喜歡的游戲罷了(和她大學學習的文學有關嗎?)
《天》中還有一些怪異的聲響,ASK THE OWL我想稱其為機器舞曲,它簡直就是整個樂隊一齊做機械振動,用節奏和音階造成笨重滑稽的如生效果。CHARM里機械鍾咔嚓的走秒聲,聽診器傳來砰砰的心跳,低音曲上敲擊的銅管,煞是詭秘恐怖。MACHINE SOLDIER里,首先是一條鋼板撞擊另一條鋼板,之後是彈簧跳動,又冒出火力機發動時波——的響聲,還有若隱若現的金屬質感女聲。What'cha Gonna Do的開頭彷彿小老鼠玩耍玻璃泡,溜下來,輕輕砰響的童話世界。能把這種素材編入音樂,一則是孩子般的質朴敏感,二則工夫到了飛花摘葉,皆為兵器的境界。 《天》的浪漫主題下恢弘壯麗的古典樂詩篇(我指的是現代精神的古典)是我認識菅野洋子音樂的第一門檻,它在我收集到的亂花漸欲迷人眼的音樂作品裡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如果有人對兩位音樂家的風格在合作中互相影響而心存懷疑(註:我上文舉例的曲名都是標明的菅野洋子所作),接下來的Brain Power和Turn A高達中完全獨立的本色表演將回答這個問題。
98—99年是菅野洋子碩果累累的兩年,三部重頭的動畫TV音樂,一張個人Album《Song to fly》發行,99年11月12日在日本東京國際會議廳舉行Turn A 高達音樂會,參加美國Anime Expo動畫展覽會並受采訪(哈,這是我們眼巴巴想知道的信息)。
首先我們看看震驚動畫迷視聽的COWBOY BEBOP。動畫情節發生在未來星際之間一艘飛船上,幾位背負過去的成員做賞金獵人的冒險故事。色調明顯帶著陳腐的懷舊氣息,主題並非輕松的故事,格調卻處理成一出黑色幽默喜劇。在發行的COWBOY BEBOP OST I,COWBOY BEBOP No Disc,COWBOY BEBOP BLUE,COWBOY BEBOP Vitaminless,Knockin'on heaven's door O。S。T FUTURE BLUES,Cowgirl ED O。S。T,SEATBELTS Ask DNA 7張相關CD以及補充不少細節,重新錄音部分曲目以及樂團SEATSELTS現場演出記實的COWBOY BEBOP CD-BOX中,我們可以聽到西方二十世紀早中期風靡一時的音樂,BLUE(藍調),Jazz(爵士),鄉村音樂,HEAVY METAL ROCK(重金屬搖滾),PUNK(朋克),RAP(說唱),已經冷淡下來的FOLK SONG(民謠),SAMBA(桑巴舞曲),BOOGIE(布吉舞),對比強烈的CAROL(頌歌),RHAPSODY(狂想曲)。
動畫的標題BEBOP本身就是四十年代由Charlie Parker和Dizzy Gillespie合作創出的爵士樂形態「咆哮爵士」,是以高速、華麗、激烈節奏,需要在復雜多變的和弦的即興中維持旋律的優美和組織性而著稱。監督渡邊信一郎給予菅野充分的自由度,據說不惜改變劇情來配合音樂,可見動畫和音樂的聯系之緊。細看每一話的副題,即包涵一首爵士音樂。明顯如第一話Asterroid Blues,第五話Ballad(抒情曲)of the fallen angels,第七話的Heavy Metal qreen,第十二,十三話jupiter jazz,第二十四話hard rock women,末話the real folk blue即片尾曲名。你若熟悉現代音樂,便不難看出其中的許多典故,第二話 stray dog strut來源自rockbilly(一種融合鄉村音樂和搖滾的狂野的音樂形式)經典曲目stray cat strut,第四話gateway stuffle中stuffle指腳步在地板上滑移的舞步,也是種舞曲節奏,第七話Heavy Metal qreen或許是指皇後合唱團,第八話的Waltz For Venus取自Bill Evans三重奏的Waltz For Debby,第三話honky tonk women為老牌英國樂隊Rolling Stones(滾石合唱團)所出專輯through the past,darkly中收錄曲名,同樣第六話Sympathy for the Devil收錄於1968年專輯Beggars Banquet,槍與玫瑰亦翻唱過,第十九話Wild Horses收錄於1971年專輯Sticky Finger鋼鏈手指,第十五話的My Funny Valentine則與Jazz名人Miles Davis於1964年的專輯同名,也是電影《天才瑞普利》的主題曲,第十六話的Black Dog Serenade的Black Dog為Led Zeppelin(齊柏林飛船)專輯「LED ZEPPELINⅣ」(1971)其中的一首曲名。十八話Speak Like a Child改自Wayne Shorter的代表唱片Speak no Evil。(今年的新動畫RAHXEPHON也是副題與音樂息息相關,音樂製作橋本一子,兩者水平高下,可見一斑)
不少樂曲的特色風格不僅是引起懷舊情緒,亦是菅野藉此向爵士前輩致敬。Tank是Dizzy Gillespie高速、興奮的小號,Waltz for Zizi是Gerry Mulligan優雅而沉靜的低音色士風,籠罩在夕陽里的溫情濃得化不開的次中音色薩克斯Goodnight Julia和Space Lion屬於Lester Young,Flying Teapot中細氣婉轉的小號彷彿Chet Baker所奏,Pot City中詼諧俏皮的次中音色士風出自Sonny Rollins,Slipper Sleaze鋼琴Bill Evans,Stan Getz的Bossa Nova次中音色士風Forever Broke,Meade Lux Lewis如小鹿奔跑跳躍山澗的鋼琴Piano Bar,Adieu極象Billie Holiday早年那如玻璃般、美得不得了的歌聲,Wo Qui Non Coin的伴奏之一是Miles Davis加了弱音器、有如少女低語的小號,Slipper Sleaze是Bill Evans隨興浪漫的琴音,What planet is this和Yo pumpkin head代表John Coltrane的力量十足的Blue Train時代次中音色士風,Waste Land將爵士樂引入管弦樂是John Lewis的第三潮流音樂的嘗試。但風格相近不是說拙劣模仿,她在細細回顧這些已故的音樂瑰寶,溶入的是自己的體會和對爵士樂的熱愛。 爵士這種音樂類型,即興演奏(adlib)的自由奔放與獨奏(solo)的天馬行空是其不朽的精髓。動畫片的配樂大半由菅野領軍的樂團SEATSELTS演奏,鋼琴和鍵盤均由她擔當,其名稱(英文直譯是座椅安全帶)由來,據說是因為樂風自由無拘無束,所以在演奏時團員都必須繫上安全帶才不致發生危險(真正的咆哮爵士精神)。過去西方電影等媒體讓我以為那是屬於另一人群文化的喧嘩做作、有些自我陶醉的小資情調,而今從她的音樂里才賞味到經由歷史和人性沉澱的憂郁感傷和歡愉發泄,果真是年紀見長的緣故么?
動畫由於題材和戲劇性上比真人電視電影開放許多,相應音樂也可以趣味的多。American Money是劇中懸賞廣告的音樂,一首一分鍾的鄉村小酒館的土風舞曲,錢幣叮當,男人們「GO、GO 」的叫喊,長膛手槍開火聲,熱鬧非凡。Vitamin (維他命)A,Vitamin B,Vitamin C,每首長度不過十秒,彷彿只是劃一個符號就嘎然而止,想必是菅野做CM音樂的經驗技巧,類似還有Telephone Shopping,都是短時間內玩弄音色音響的組合。「かぶとがに 古代の魚」,不屬西方范疇的曲子之一,但即刻給風水師一節蒙上一層東方的神秘色彩。Go Go Cactus Man是那個牛崽裝男人騎馬出場的誇張場面,馬的響鼻,小夥子快活飛揚的口哨,觀眾便知覺起一切關於西部荒原的景物來。Bonus Track是講一個男人央求女招待給他一杯咖啡或茶卻被再三拒絕,明亮的小號是高傲的女招待的輕蔑態度,稍低沉的薩克斯是男人無奈又有些不甘,准備再次開口,一直不停響的鼓聲表示焦躁的氣氛。24hours OPEN和「游園地」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百老匯霓紅燈色的喧鬧音樂,過去時代的標志物出現在未來的某個星球的人類社會,只覺得繁華若夢、恍若隔世。而在「道化師的鎮魂歌」一章,那個極端恐怖危險的怪人的出場前奏Eyeball,利用雜亂無章的高低不同音色的金屬輪軸轉動聲與一陣一陣的堅硬擂鼓組合,這樣預示未知事物的不協調感的表現手法在配音界恐怕也是新奇的創造。On the Run那種由里到外,由淺入深的熔化蒸發過程通過電子音樂無序和有序的序列組合,彷彿是可以感覺到的。這種音樂,因為怪誕或恍惚的捉摸不定,似乎是不需要譜的,計劃好大致的節奏韻律,獲得一種朦朧的感覺,短短幾分鍾即可解決的思路。
COWBOY BEBOP的音樂備受矚目,不只是各式各樣的風格和種類,而且菅野洋子對於一般音樂家們窮盡畢生精力達到完美狀態的音樂名目舉重若輕,和諧的擺放到一張拼盤里,實在叫人嘆為觀止。一些人用「轉折」、「轉型」、「巔峰」、「分水嶺」等字眼輕率地議論菅野一部作品的地位,他們犯了「以偏蓋全」「淺嘗輒止」毛病,喜歡一撅而就的傳奇,也看輕了音樂家的成長之路。評價菅野的音樂歷程、風格特性,至少請把迄今為止各時各期的主要作品聽過一遍吧(區區自詡有這個資格)。光說爵士音樂,前文提過,大航海時代里有一、兩首應景之作,Macross Plus里約六首,雖然樂器比較單純,不十分顯眼,但已經表明作曲家絕不是新手上路,相反頗得神韻,那時她已成功地涵蓋傳統和現代的廣泛領域。與此相隔的四、五年裡,不間斷的學習和創作是她越來越豐富的表現力,成熟的音樂技巧和氣質的成長基石。她自己毫不忸怩的說:「我聽很多人談論我能夠創作出多少種風格音樂,象classical,jazz以及其他的。但是個人來說,在創作的時候,我並沒有將風格分門別類。我並不是邊創作邊說『我在這兒要加一段古典樂』,或者『我在那兒要加上一段爵士樂』。我創作音樂的時候,並不是根據什麼是我最喜愛的風格,而是看這個場景或者動畫需要的是哪種風格,就像是一個愛情主題還是一種情緒。我並沒有對某一種風格有特別的偏愛。他們都很適合我,能夠在不同的方面激發我的靈感。」事實證明這絕不是自以為是的誇張,與COWBOY BEBOP同期的Brain Power和稍後的Turn A高達均不能規劃到一類音樂,雖然三部音樂一樣優秀,但似乎COWBOY BEBOP更多討人喜歡的嗦頭,故此有人知前而不知後了。
Ⅱ 人物名字是赤連山,王嵐,木琴的小說名是什麼急求
婚婚欲醉,總裁情深不獸
鄉村艷事
好色艷婦
我和屍體有個約會
天生絕配:傻子王爺廢材妃
鄉村獵艷記
(我不知道在不在這裡面QAQ)
東臨獅吃了人類異常的高興,身形更加肆意的朝著那侍衛襲擊。
「哈哈……太好了,太好了,赤連澈死了,死的好,死的好!」赤連山大笑,不是很厲害嗎,還不是無法抵禦這強大的魔獸。
「你,找死……」雷鳴雷火幾人怒了,持著長劍就攻擊了上期,還未到赤連山的身邊,那烈日象的長鼻子一卷就將雷鳴直直甩出了幾丈之遠。
眾多侍衛看著那十幾只巨大的魔獸,心有餘力不足,他們沒辦法對敵。
『嘶嘶……』
『吼吼……』
又是一陣叫聲,眾人轉頭驚呆了,成千上萬的大蟒蛇,練成一片,地面上皆是五顏六色,看到人心底里產生恐懼,那蟒蛇的身後跟著的皆是高級的龐大魔獸,那數量比現在場內的數量還要多。
「我的老娘啊。」
「這……是什麼狀況,太可怕了……」
「難道咱們要和著群強大的東西對戰?」
「這……這……」
場面現在及其不受控制,誰也沒見到過這種強大的陣勢,都為此驚嘆不已。
赤連山瞪大眼睛如此之多的魔獸,是來幫他們的?
「母後,這也是木琴姑姑找來的魔獸?」赤連山轉頭疑問。
王嵐皺著眉頭,不知道,木琴之說十幾只的高級魔獸,和一群鳥類的初級魔獸,並未說著一群蟒蛇,和身後的幾十隻猶如高級的魔獸!
木琴是她小時候的玩伴,由於嫁給暗魔族內的長老,所以暗魔族類的魔獸很多她都能驅動。
但是她感覺這群蟒蛇不似暗魔族內的魔獸,那蟒蛇……
她看著都心都再跳,若是被咬傷一口,必死無疑啊。
白冰轉頭看著那群蟒蛇嘴角揚起嗜血的味道,現在不是她們的戰場了,而是魔獸對魔獸。
「小岩,呆到保護罩內別出來。」白冰抬眼看了一眼保護罩內的赤連旋,那眼神空洞的傻了一般,瞪著眼睛驚恐的看著東臨獅。
她眼神閃了閃,也看向東臨獅,她的澈不會死!絕對不會!
白岩老實的點頭,其實白岩很冷漠,只是對於白冰他有著依賴,會撒嬌,這也許就是親情的驅動……
這邊眾人驚恐的同時,成千上萬的蟒蛇和那身後的幾十隻魔獸,動了,就在侍衛們以為朝著他們攻擊的時候,蟒蛇和魔獸瘋狂的朝著禁衛軍和場中的其它魔獸攻擊過去……
這場面有點說不出來的震撼,皆是強者魔獸對戰強者魔獸。
「是……是幫我們的嗎?」
「不可思議……」
「是,好像是幫我們的……」
「真的是幫我們,好好……」
「好好……」
驚恐過後,見魔獸們攻擊的對象,眾位士兵們興奮了。
雷鳴、雷火、雷霄、雷雲也皆是瞪大眼睛,跟著王爺什麼陣勢,什麼大戰沒有過,可是今天這陣勢卻讓他們震驚的連話都說不出口。
成千上萬的蟒蛇,幾十隻高級魔獸對陣幾只高級魔獸,那魔獸一吼皆是驚天動地。
「母後……這……這魔獸不是我們的。」赤連山瞪著眼睛,這戰役看起來一目瞭然,蟒蛇太多,一口就是一人的性命。
魔獸太強,一招皆是十幾人斷命,他們的魔獸只有幾只,要說先前的確有贏的把握,但是現在看來,贏?贏個屁啊!
「山兒,看準機會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王嵐也看出了事情的緊急,沒把握贏,贏不了就走,到時候,投靠木琴,暗魔族的魔獸數不勝數,到時候害怕得不到皇城!
這邊,東臨獅字興奮,好似沒有殺過癮,轉身朝著那蟒蛇中間而去。
狂風席捲,白冰殺氣蒸騰,飛身擋住東臨獅的路。
「你的對手是我!」冷若冰霜的聲音,猙獰的殺氣,滔天的憤怒。
烏雲籠罩於空,雷聲依舊在上空滾滾,濃烈的血腥之氣,鋪天蓋地的卷動著。
「吼吼……」被攔住了去路,東臨獅一聲大叫,小小人類也配是和它叫囂,看不將你嘶的七八碎!
東臨獅巨大的爪子往下一拍,白冰的身影從爪子下一閃而過。
嘴角冷笑,低著的腦袋,猛然抬起,一瞬間,通身的殺氣驟然而出,陰寒,恐怖,猶如來自地獄的修羅,雙眸閃爍著狂野而殘忍的血色光芒,那層層嗜血光芒猶如巨浪在翻滾著。
吃了她的澈,她會將它開膛破肚!
「死!」幽冷似魔鬼,神情突現狠毒凌厲,冰冷的嗓音帶著絕度的殺戮。
東臨獅那發怒輕蔑的實現一怔,這氣息好強,竟然讓他六級的高級魔獸都身上一冷,這個人類……
白冰那一抹的冷笑消失在嘴角,手中的長劍劍柄一番,在東臨獅還未反應過來的時候,那剛剛拍向白冰的爪子就和身體分了家。
眾人瞪大眼睛,強悍,太強悍了!
那東臨獅的爪子猶如幾百年的大叔那麼粗,幾個人圍著都抱不過來,她這一劍竟然給削掉了!
神啊!
「嗷嗷……」東臨獅被削掉了前爪子,頓時慘叫聲連連。
往後退了幾步,站穩看向面前極小的人類,滔天的憤怒,強大的魔獸氣流在四散。
這個小小的人類,它要吃了她。
東臨獅張氣血盆大口就朝白冰身咬去,白冰迎上那血盆大口,一劍貫穿東臨獅的上顎,身影一個漂亮的反轉立在東臨獅的身上,揪著它腦袋上毛,長劍再次一劍從上面貫穿!
「嗷嗷……」東臨獅大吼,腦袋劇烈的搖擺,身體也跟著不斷的搖擺,那幾乎是都能將這一片的土地震動。
Ⅲ 聖桑的死亡圓舞曲背後有什麼故事嗎好恐怖哦!
交響詩《骷髏之舞》 又名《死之舞》,作品完成於1874年,1875年在巴黎首次上演,是作者所作的四部交響詩中最負盛名的作品。樂曲是根據法國詩人亨利·
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詩寫成.樂曲旋律採用了中世紀末日審判的聖詠《憤怒的日子》的曲調,給人以陰陽怪氣的感覺。起初音很弱,逐漸發展到全奏,好像聚集到墓場上的骷髏越來越多,舞跳得越來越熱烈。
樂曲賞析
木琴的乾枯音色,描繪了骷髏在跳舞中的互相碰撞聲。樂曲根據詩的內容,從半夜的鍾響開始,先用豎琴在D音上反復了十二次,象徵鍾鳴12下。突然,獨奏小提琴奏出圓舞曲的節奏,描寫死神的骷髏互相擊碰著出現了。根據作品要求,這把小提琴的定弦必須是G
D A bE,空弦A
bE,形象地刻畫出骸骨的擊碰聲。接著由長笛以弱音奏出富有特徵的主題,小提琴奏出墳墓的主題,也就是第二主題,描繪出深夜墓地寂靜和恐怖的氣氛(片段1)。整部作品具有神秘、恐怖的特色。
作者簡介
夏爾·卡米爾·聖-桑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國作曲家。五歲起開始作曲,十一歲即以鋼琴家姿態登台演出,十三歲進巴黎音樂院學管風琴和作曲,後在教堂任管風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爾音樂學校教鋼琴。1877年辭去教堂的職務,埋頭作曲。他是法國民族音樂協會的創始人之一,積極從事音樂活動,又以鋼琴家和指揮家身份到各國演出。其創作技巧純熟,作品數量超過一百七十部,幾乎涉及每個音樂領域,旋律流暢,和聲典雅,結構工整,配器華麗,色彩豐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過於追求表面的華彩效果,質量不勻。其代表作有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交響詩《骷髏之舞》、《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和小提琴與樂隊的《引子與迴旋隨想曲》等
作品詳解
這是一則古老的神話所敘述的萬聖節之夜,
曲子開始的時候,豎琴在弦樂器持續和弦的陪伴下,准確的撥出來十二個附近二分音符。
宣告鬼魔的時辰,已經到來,墓地的石門隨即大開,眾鬼魂都從自己的墳墓中爬了出來,
為首的一個拿著一把小提琴,這就是死神,他正在調試他的樂器..接著群魔亂舞的時刻便開始了....
"骷髏之舞"又名"死之舞",從字面上看似乎有點毛骨悚然,
但細聽之下卻發現是一首非常優美和富有想像力的交響詩!
是法國近代作曲家卡米爾·聖桑繼《動物狂歡節》後最為世人熟知的名曲。
旋律採用了中世紀末日審判的聖詠曲調,深刻而生動地描繪了死神在墓地里為一群骷髏拉小提琴的「派對」場景。
盡管音樂是講述所謂「不吉利的東西,但由於旋律娓娓動聽、高潮時澎湃激昂,
再加上以小提琴、木琴、鼓樂打擊為主的大型管弦樂作鳴奏,栩栩如生地塑造出大批骷髏聞曲起舞的「卡通」形象。
不僅沒有幽怨、恐怖的感覺,還煥發出一種熱鬧、激揚的舞會氣氛,使人百聽不厭!
這首曲子根據法國詩人卡扎利的詩歌而作:
咕咕,咕咕,咕咕,
這是死亡之舞,
腳跟著節拍起舞,
死神也敲著基石,
在深夜裡猛奏舞蹈的音符;
咕咕,咕咕,咕咕。
這是死亡之舞,
深夜裡寒風呼叫,
菩提樹的呻吟像海浪呼嘯,
發亮的骨架,
帶著帷帳在東奔西逃;
咕咕,咕咕,咕咕,
骷髏擁抱著狂舞,
帶給人們恐懼和痛苦,
噓,
舞蹈的聲浪已經停止,
骷髏們倉皇逃跑,
因為已雞鳴破曉。
Ⅳ 《誰的木琴》高清電影完整版
《誰的木琴》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R7jblV1_LNZcOWsCvBwcRA
誰的木琴的劇情簡介 · · · · · ·
影片講述一名平凡的主婦收到一封來自美容師的郵件,因此為契機主婦化作一名跟蹤者而引發了一系列故事。主婦小夜子由常盤貴子飾演,美容師海斗則由池松壯亮擔當。另外,小夜子的丈夫光太郎由勝村政信出演,海斗的戀人唯則是佐津川愛美擔任。
《誰的木琴》的主題是在人類之間的聯系逐漸變淡的現代,女性在精神上的飢餓感、疏離感以及不得不和其對峙的男性之間所產生的共鳴。
Ⅳ 焦木琴的出處
焦木琴我沒有聽說過,不過焦尾琴都是聽說過 焦尾琴,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與其他三張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無華,但其身世非同尋常,皆因此琴系東漢名人蔡邕所創制。《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後因稱琴為焦桐。
Ⅵ 求歷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獲獎名單
歷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獲獎名單(1962—2018)
2018年(第55屆)
獲獎
張藝謀 Yimou Zhang
影 Shadow
2017年(第54屆)
獲獎
文晏 Vivian Qu 文晏 Vivian Qu
嘉年華 Angels Wear White
2016年(第53屆)
獲獎
馮小剛 Xiaogang Feng
我不是潘金蓮 I Am Not Madame Bovary
2015年(第52屆)
獲獎
侯孝賢 Hsiao-hsien Hou
刺客聶隱娘 The Assassin
2014年(第51屆)
獲獎
許鞍華 Ann Hui
黃金時代 The Golden Era
2013年(第50屆)
獲獎
蔡明亮 Ming-liang Tsai
郊遊 Stray Dogs
2012年(第49屆)
獲獎
杜琪峰 Johnnie To
奪命金 Life Without Principle
2011年(第48屆)
獲獎
許鞍華 Ann Hui
桃姐 A Simple Life
2010年(第47屆)
獲獎
鍾孟宏 Mong-Hong Chung
第四張畫 The Fourth Portrait
2009年(第46屆)
獲獎
戴立忍 Leon Dai
不能沒有你 No Puedo Vivir Sin Ti
2008年(第45屆)
獲獎
陳可辛 Peter Chan
投名狀 The Warlords
2007年(第44屆)
獲獎
李安 Ang Lee
色戒
2006年(第43屆)
獲獎
陳可辛 Peter Chan
如果·愛 Perhaps Love
2005年(第42屆)
獲獎
周星馳 Stephen Chow
功夫 Kung Fu Hustle
2004年(第41屆)
獲獎
杜琪峰 Johnnie To
大事件 Breaking News
2003年(第40屆)
獲獎
麥兆輝 Alan Mak,劉偉強 Andrew Lau
無間道 Infernal Affairs
2002年(第39屆)
獲獎
陳果 Fruit Chan
香港有個好萊塢 Hollywood Hong-Kong
2001年(第38屆)
獲獎
關錦鵬 Stanley Kwan
藍宇 Lan yu
2000年(第37屆)
獲獎
杜琪峰 Johnnie To
槍火 The Mission
1999年(第36屆)
獲獎
許鞍華 Ann Hui
千言萬語 Ordinary Heroes
1998年(第35屆)
獲獎
陳沖 Joan Chen
天浴
1997年(第34屆)
獲獎
陳果 Fruit Chan
香港製造 Made in Hong Kong
1996年(第33屆)
獲獎
姜文 Wen Jiang
陽光燦爛的日子 In the Heat of the Sun
1995年(第32屆)
獲獎
侯孝賢 Hsiao-hsien Hou
好男好女 Good Men, Good Women
1994年(第31屆)
獲獎
蔡明亮 Ming-liang Tsai
愛情萬歲 Vive L'Amour
1993年(第30屆)
獲獎
李安 Ang Lee
喜宴 The Wedding Banquet
1992年(第29屆)
獲獎
王童 T'ung Wang
無言的山丘 Hill of No Return
1991年(第28屆)
獲獎
王家衛 Kar Wai Wong
阿飛正傳 Days of Being Wild(feature film)
1990年(第27屆)
獲獎
嚴浩 Ho Yim
滾滾紅塵 Red Dust
1989年(第26屆)
獲獎
侯孝賢 Hsiao-hsien Hou
悲情城市 City of Sadness
1988年(第25屆)
獲獎
羅啟銳 Alex Law
七小福 Painted Faces
1987年(第24屆)
獲獎
王童 T'ung Wang
稻草人 Straw man
1986年(第23屆)
獲獎
吳宇森 John Woo
英雄本色 A Better Tomorrow
1985年(第22屆)
獲獎
張毅 Yi Zhang
我這樣過了一生 Kuei-mei, a Woman
1984年(第21屆)
獲獎
麥當雄 Johnny Mak
省港旗兵 Long Arm of the Law
1983年(第20屆)
獲獎
陳坤厚 Chen Kunhou
小畢的故事 Growing Up
1982年(第19屆)
獲獎
章國明 Alex Cheung Siuhing
邊緣人 Man on the Brink
1981年(第18屆)
獲獎
徐克 Hark Tsui
鬼馬智多星 All the Wrong Clues
1980年(第17屆)
獲獎
王菊金 Wong Guk-Gam
六朝怪談 The legend of the six dynasty
1979年(第16屆)
獲獎
胡金銓 King Hu
山中傳奇 Legend of the Mountain
1978年(第15屆)
獲獎
李行 Hsing Lee
汪洋中的一條船 He Never Gives Up
1977年(第14屆)
獲獎
張曾澤 Tseng-chai Chang
筧橋英烈傳 Heroes of the Eastern Skies
1976年(第13屆)
獲獎
張佩成 Pei-Shing Chang
狼牙口 The Venturer
1975年(第12屆)
獲獎
劉藝 Liu James
長情萬縷 Long Way from Home
1973年(第11屆)
獲獎
程剛 Kang Cheng
十四女英豪 The 14 Amazons
1972年(第10屆)
獲獎
李行 Hsing Lee
秋決 Qiu Jue
1971年(第9屆)
獲獎
丁善璽 Shan-si Ting
落鷹峽 The ammunition hunters
1970年(第8屆)
獲獎
張曾澤 Tseng-chai Chang
路客與刀客 Lu ke yu ke
1969年(第7屆)
獲獎
白景瑞 Ching-Zue Bai
新娘與我 The Bride and I
1968年(第6屆)
獲獎
白景瑞 Ching-Zue Bai
寂寞的十七歲 Lonely Seventeen
1967年(第5屆)
獲獎
李嘉 Li Jia 李嘉 Li Jia
我女若蘭 Orchids and My Love
1966年(第4屆)
獲獎
李翰祥 Han Hsiang Li
西施 Hsi shih
1965年(第3屆)
獲獎
李行 Hsing Lee
養鴨人家 Beautiful Duckling
1963年(第2屆)
獲獎
李翰祥 Han Hsiang Li
梁山伯與祝英台 The Love Eterne
1962年(第1屆)
獲獎
陶秦 Qin Tao
Ⅶ 小孩彈木琴讓老女人分屍了電影叫什麼名
《女雕刻家》 The Sculptress (2000)? 導演: Ian Merrick 編劇: 米涅・渥特絲 主演: (傑夫·費伊 Jeff Fahey) (帕特里克·波查 Patrick Bauchau) ( Katie Wright) (艾瑪奴勒·瓦吉爾 Emmanuelle Vaugier) ( Allen Cutler) ( Vivis Cortez) 類型: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0-10-27 片長: 101 分鍾
Ⅷ 小弟跪求有關於木琴的歷史故事。
木琴-發展起源
擊奏體鳴樂器。主要流行於東南亞、非洲和中南美洲民間的旋律性打擊樂器。木琴的基本結構是以若干不同長度的音條按鋼琴的黑白琴鍵那樣排列成兩行。優良的木琴常用熱帶的紅木和花梨木等硬質材料製成。演奏者雙手執一對球形頭的琴槌敲
七彩木琴擊,可發出音階半音。槌頭的軟硬影響音色。管弦樂隊中使用的木琴通常有一組固定在木條下面的金屬管 ,起共鳴的作用。木琴的音域從中央C向上有 3~4個八度,實際音高比記譜高1個八度。另外一種木琴是橫排式,音條分4行排列成梯形,槌形似一把長柄勺。最早用 5 條草束墊在音條下放在桌子上演奏,故成草墊木琴,在俄羅斯和東歐流行。木琴的起源最早在14世紀的非洲和爪哇的樂隊中被發現,16世紀的歐洲被使用,但僅用於特殊效果 。直到 19 世紀中葉,它主要是作為一件新奇的樂器由表演者用於音樂會上,很少在其他地方使用。不過,各種精心的改進使其在調音和音質方面更好。19世紀後半葉,它進入大多數交響樂隊的打擊樂組,第一次是由法國作曲家 C.聖-桑斯在他的《死之舞》中首次使用,用來表現骨架的搖動聲。大多數20世紀的作曲家都使用過木琴,如G.馬勒的《第六交響曲》,R.斯特勞斯的《莎樂美》和D.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五交響曲》等作品。
木琴(Xylophone)由一排長度漸進的木條組成,排列的方式很像鋼琴鍵盤,置於金屬架之上。木條下方有配置共嗚器,從前是用開口葫蘆,現今則用木料或金屬製成,以加強音響。
木琴的尺寸各有不同,從具有四個八度音程的音域到只有一個八度程的音域到只有一個八度音程的都有。敲擊用的槌子有木料、橡樛或毛氈製成的,用來產生不同音響效果。木琴的音質乾澀而呆滯,回聲無法持久。
木琴的悠久歷史可遠溯到東南亞,在當地的傳統音樂?至今仍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印尼的「甘美朗」樂隊裏,木琴、鑼和鼓都是主奏樂器。
木琴在16紀傳到歐洲,不久就成為北歐民族民樂?非常受歡迎的樂器。雖然專為木琴在當時木琴譜寫的作品不多,但是木琴在當音樂會的舞台上確實出現過。
1874年,法國作曲家聖桑在交響詩」骷髏之舞」裏,用木琴來表示骷髏晃動的聲音。蘇俄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在其《第5號交響曲》裏,也採用了木琴。
近年來,木琴已是交響樂團編制的一分子。此外,木琴不但是用於演奏輕音樂的樂隊裏,也經常在笑鬧劇、喜劇出現,尤以專為孩子們製作的電影和卡通最受歡迎。 後來木琴從亞洲流傳到非洲大陸。
Ⅸ 敲擊樂器的分類
敲擊樂器的分類
敲擊樂器是指敲打樂器本體而發出聲音的,下面我為你介紹敲擊樂器的分類,希望大家喜歡!
敲擊樂器(The Percussion Family)
由敲打而發出聲音的樂器,故稱為敲擊樂器或打擊樂器。分成有固定音高及無固定音高兩種,前者如鐵琴、木琴、定音鼓等,後者如銅鈸、三角鐵、鈴鼓、木魚、響板等,偶而也會有你想像不到的東西也成了敲擊樂器,如皮鞭、鐵鑽、齒輪器等。
敲擊樂器雖無法如旋律樂器般的善於旋律的歌唱表現。但在強化激動、緊張、急躁、恐怖或大自然的音效,常有畫龍點睛之效。敲擊樂近年來已因演奏技巧之精進而倍受矚目,如國內的朱宗慶打擊樂團、英國的傳奇耳聾打擊樂家葛蘭妮(E. Glennie1965-)的演出。
固定音高(Definite Pitch)
定音鼓(Timpani)
是一種可以調音的鼓樂器,由銅皮打造的盆狀鼓身蒙上皮面,現今在管弦樂團中通常用是成對使用,五度音互相配合。
木琴(Xylophone)
它是由一組長短不同的硬木條組成,排成兩列,和鋼琴上的白鍵與黑鍵的關系相似,品質較佳的木琴在每個木條下均附裝一支金屬制的共鳴管以增加音量,演奏時用兩支硬頭錘輪流敲擊,也可以同時握四支擊出和弦。木琴音色乾枯生硬、清脆,可以表達俏皮、輕快、詼諧之類的效果。
馬林巴木琴(Marimba)
又稱柔音木琴,是非洲及中南美洲的一種樂器,1895年由瓜地馬拉的赫它多(S. Hurtado)改良,現今的馬林巴琴是由厚度相同的木塊及調好音高的管狀金屬共鳴器製成,以橡皮或氈質的木槌槌擊演奏,音色溫暖柔潤。
鐵琴(Glockenspiel)
外形與木琴相似,只是以鋼條代替木條而已。鐵琴的種類復雜,中文名稱也頗不統一,主要可分三類:
(1)豎式鐵琴:
外形如里拉(Lyre)。英文有時亦稱Lyre
bells.可供攜帶,使用於行進演奏的`管樂隊中。很多人習慣稱其為鍾琴。
(2)平式鐵琴:
全部金屬棒均平放於架上,與簡單式的木琴相似,鐵條下無共鳴管,但聲音極為清脆明亮,大部用於管弦樂團。這一型也有人稱為鍾琴。
(3)立式鐵琴:
外形與上述附有共鳴管的木琴相似,音色豐滿,但無平式鐵琴之亮麗感。
(4)波音琴(Vibrahone)
外形與立式鐵琴相同,但在共鳴管上方裝有電力驅動旋轉之小盤,使其聲音產生一種波動感。
(5)管鍾(Chimes或Tubular Bells)
由十八根長短不同的圓形金屬管垂直排列而成,用木槌敲擊,可產生教堂鍾聲的音效,柴科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年序曲」的結尾用來模仿教堂鍾聲齊鳴的效果。
無固定音高(Indefinite Pitch)
大鼓(Bass Drum)
小鼓(Side Drum)
小鼓的特色是,其中一個鼓面裝有弦線或鋼絲等線狀或波形線狀響弦,敲擊時可與鼓皮之震動而發出清脆的聲音,在講求節奏鮮明清晰的樂句中極有效果。
鈴鼓(Tambourine)
打法很多,左手拿樂器以右手拳頭敲打、用右手指細打、以左手搖動做出顫音等,主要是製造鼓聲與鈴聲混合的效果,柴科夫斯基的《胡桃鉗》組曲中的阿拉伯之舞有很好的效果。
鈸(Cymbals)
合奏時可帶來具光輝而突出的效果,杜卡的《小魔術師》中用來模仿海浪拍岸的聲音。
三角鐵(Triangle)
音色高而透明,以鐵棒敲打三角形之底邊,也可打出震音的音型,海頓的軍隊交響曲中有好的效果。
響板(Castanetas)
使人有西班牙風味之感,比才的歌劇《卡門》中有出色的表現。
木魚(Wood Block)
將木頭刻成魚形,中空,本是宗教法器,用小槌敲擊,音色沉著穩健,深遠含蓄。
鑼(Gong or Tam Tam)
圓形、銅制,為民間常用的樂器,大鑼直徑三尺左右聲音宏大低沉,宛若雷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