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個小男孩要死了,一個小女孩給他疊了1000個千紙鶴是什麼電影
有一個小女孩,爸爸死了,媽媽不忍心告訴他,說疊1000隻千紙鶴爸爸就回來了那叫什麼啊
⑵ 一部老武俠片,有千紙鶴,千紙鶴可以報信。
畫中仙(1988)
導演: 午馬
編劇: 午馬 / 陳錦昌
主演: 元彪 / 王祖賢 / 午馬 / 李美鳳 / 吳啟華
類型: 喜劇 / 奇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語言: 粵語
上映日期: 1988-03-18
片長: 97 分鍾
又名: Picture Of A Nymph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79821/
該電影有紙鶴傳信的情節
⑶ 折的千紙鶴會飛起來的電影 恐怖電影的 一部很老的電影
如果是香港的有可能是
《畫中仙》裡面有午馬教元彪折紙鶴的告訴他折一千隻就可以讓紙鶴飛起來。。鬼片
中文名:畫中仙 外文名:Picture of a Nymph 出品時間:1988年 製片地區:中國香港 導演:午馬 編劇:午馬,陳錦昌 主演:元彪, 元華, 王祖賢, 林威, 吳啟華, 李美鳳, 薛芷倫, 午馬 類型:幻想,冒險,喜劇 片長:84分
⑷ 有誰知道,在抗日年代,有關千紙鶴的電影
我的兄弟叫順溜之有關千紙鶴的電影
⑸ 有誰知道,在抗日年代,有關千紙鶴的電影!!!
第一次聽到有關千紙鶴的傳說,是在上小學的時候。
學校放了一個抗日題材的電影,名字忘記了,只是還依稀的記得內容是一個小男孩被日軍抓去做實驗,然後和一個日本軍官的小女兒成為了好朋友。後來實驗失敗,小男孩危在旦夕,小女孩便開始偷偷的把紙帶到關押小男孩的實驗室里折紙鶴,她說一千隻紙鶴可以許一個願望,而她的願望就是要小男孩快點好起來。結果,當小女孩折完第九百九十九隻的時候,她找不到紙了,小男孩咽氣的前一刻,她突然想起了自己有一個白色的風箏,就在她拿了風箏往實驗室跑的時候,小男孩死了。
記憶里,小女孩抱著風箏在狹長的走廊里奔跑的身影是異樣的清晰,那個白色的風箏已經被扯破,呼啦啦的長線在小女孩身後飄盪,像是小男孩死不瞑目的靈魂,茫然而無目的的在人間游盪。
看完電影後好像還有被老師要求寫觀後感,寫了些什麼都忘記了,唯一的受益是學會了疊千紙鶴,然後被班裡班外的男生追著幫他們疊紙鶴,然後像紅娘一樣成就了至少十對以上的「青梅竹馬」。
讓我相信千紙鶴傳說的是電影,而讓我不再相信的是現實。
五年級的時候,爺爺病重。
我開始折紙鶴,希望爺爺可以好起來。
不想因為期末考試的來臨,最終沒有折好一千隻,而爺爺也在期末考試完結後的第二天夜裡去世。
我記得很清楚,那天夜裡鄰家大娘突然闖進卧室把我和CC抱走,路過客廳的時候聽到裡面的哭嚎,迷迷糊糊的從鄰居家睡著,入夢前聽到了救護車警笛刺耳的拉扯。
第二天,家裡門外就掛滿了黑布白綾,爺爺的屍體擺在屋子的最中央,我幾乎沒有勇氣走過去磕個頭。
五年級,剛剛懂事的年齡,知道死亡的含義卻無法理解,只能一味的認為死亡就是永遠的離開。
永遠的離開,好像是很遙遠的事情,卻又真實的發生在身邊。
對爺爺離開的感傷隨著時間消逝,千紙鶴卻存活了下來。
CC比我聰明,當她班裡的同學要她幫忙折紙鶴的時候五十個一元錢,那一千隻呢?二十元,二十元就可以換到一千隻用來許願的千紙鶴。
CC要我幫忙,我沒有拒絕。
CC問我會不會折星星,星星比紙鶴貴,三十個一元錢。
我靜靜的說,會,把材料拿來。
不過要五五分。
然後我看到了CC鄙夷的眼神。
⑹ 一個小男孩要死了,一個小女孩給他疊了1000個千紙鶴是什麼電影
我看過這個,忘了名了。。等我找找。。。小男孩是中國人,一次偶然闖入日本人的禁區碰到了小女孩成了朋友女孩一家都是日本人,小男孩被女孩的父親拿去做生化研究了女孩媽媽告訴她只要疊一千隻紙鶴小男孩就可以康復了小女孩就一直疊,但最後還是來不及缺了一隻,男孩臨死前她送了個紙鳶過去不過最後小男孩還是死了
⑺ 求小時候看過的一個電影名子,父親是一名油田工人,在一次油田大火中英勇犧牲,女兒疊了千紙鶴等父親回來
通河油田402大火,好像是的
⑻ 一部很老的香港僵屍電影,裡面的女主角能使法術讓千紙鶴飛起來…
《畫中仙》不過讓紙鶴飛的是元彪和午馬。如果不是,歡迎追問。。
導演: 午馬
編劇: 午馬 / 陳錦昌
主演: 元彪 / 王祖賢 / 午馬 / 李美鳳 / 吳啟華
類型: 喜劇 / 奇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語言: 粵語
上映日期: 1988-03-18
片長: 97 分鍾劇情簡介 · · · · · · 拾兒(元彪 飾)是老道士(午馬 飾)在河邊一個木盆里發現的孤兒,起名拾兒將其撫養成人。拾兒自小跟著老道士捉鬼降妖,與俗世沾染不多,只得崔書生(吳啟華 飾)這一個朋友。鬼王(李美鳳 飾)向來作惡多端,常將無辜少女劫走,帶入陰間。莫愁就是鬼王帶走的一個年輕女孩,在出嫁路上被劫走,做了孤魂野鬼,受制於鬼王。崔書生偶遇可附於畫中的莫愁,對其曼妙可愛的身姿戀戀不忘,鬼王卻始終不肯放過莫愁。
崔書生決心解救莫愁,反被鬼王所抓,拾兒一心想救出朋友,老道士卻不通人情不願幫忙。拾兒是否能夠救出崔書生?好心收養孤兒的道士真是如此絕情?
⑼ 川端康成的《千紙鶴》的簡介
在川端康成的整個創作中,《千隻鶴》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且這部作品從多方面反映了作家創作的獨特風格。同時,《千隻鶴》也是一部十分復雜、非常容易引起歧義的小說。
《千隻鶴》和《雪國》一樣,是曾長期在報紙上連載的作品。這部小說共五章:《千隻鶴》發表於1949年5月《時事讀物》別冊, 《森林的夕陽》發表於1949 年8 月《文藝春秋》別冊, 《志野彩陶》發表於1950年《小說公園》,《母親的口紅》發表於1950年11~12月的《小說公園》,《二重星》發表於1951年《文藝春秋》別冊。
如果僅僅從情節上來看的話,這部小說寫的是不道德的亂倫。三谷菊治的父親是個著名的茶道師匠,他生前與一位叫千加子的女人有染,後來又鍾情於太田夫人,而且由於後者而疏遠了前者,但前者仍出入於三谷家。在三谷先生去世四年之後的一天,在千加子舉行的一次茶會上,太田夫人與菊治不期而遇,太田夫人思戀她的昔日情人三谷,竟移情於他的兒子菊治,菊治也接受了這一不道德的愛,在圓覺寺附近的一家旅館過了一夜。後來太田夫人似乎出於負罪感的恐懼而自殺。太田夫人的女兒文子在代母謝罪和以後與菊治的接觸中又成為母親的分身,繼續對菊治作了「奉獻」。千加子原本要把她的一個女弟子雪子這位純潔的處女介紹給菊治,後來雪子渺無蹤影。最後只有那位左乳上長著巴掌大的黑痣而且長著毛成了中性人的千加子仍按原來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
顯然這種以情節為線索的復述會使得讀者對川端這篇作品產生簡單化理解的導讀,進而對這些內容會產生令人反感、作嘔的感覺。如果僅以社會批評的方法來評判川端的這部作品自然除了對他的頹廢的批評、否定很難得出其他結論。
然而,川端康成是位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都很復雜的作家。《千隻鶴》也絕非僅用這種批評方法就能全面把握的作品。
從接受美學角度來看,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讀者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接受屏幕而見仁見智。比如說歐美的日本文學接受者對於作品中的文子摔碎志野茶碗這一小說的高潮的細節是這樣解讀的:「在北美的學生中把這一細節作為文子張揚個性來接受而進行闡釋的人很多:因為她認為自己是與母親不同的人,就必須斬斷母親的羈絆,讓把文子作為獨立的個人來對待,為此她才打碎了茶碗……」(註:鶴田欣也《川端康成の芸術》,國文學研究叢書,明治書院,第131頁。)
川端康成本人在1952年因《千隻鶴》和《山之音》獲藝術院獎時,曾在天皇面前陳述過對《千隻鶴》的思考:「小說中的一位姑娘手拿千隻鶴圖案包袱皮,因而題名為《千隻鶴》。自古以來,千隻鶴的模樣或圖案,這是日本美術工藝和服飾方面所喜歡使用的。這是日本美的一種象徵。從總體來說,可以稱作日本式的。作者的心底,彷彿有一種觀賞千隻鶴在晨空或暮色之中飛舞的憧憬。」(註:葉渭渠著《冷艷文士——川端康成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13頁。)
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發表的演說辭《我在美麗的日本》中又作過這樣的表述:「我的小說《千隻鶴》,如果人們以為是描寫日本茶道的『心靈』與『形式的美』,那就錯了,毋寧說這部作品是對當今社會低級趣味的茶道發出的懷疑和警惕,並予以否定。」
我們盡管不能完全把川端本人的話作為揭示這部作品主題的唯一定論而妨礙讀者各式各樣的解讀,但是,它畢竟為我們提供了把握這篇小說的切入點。不管對川端上述兩次談話會有多少紛繁的解釋,但是有一點是很明確的:這部作品是與日本傳統美有著密切關系的。但是,川端在作品裡不是對日本傳統美的簡單的褒揚,而是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作者介紹:
川端康成生於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輩為地方有名的富貴,家道中落後遷於東京,其父親習醫。2歲喪父 ,3歲喪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養;祖父將他帶回大阪府扶養,他唯一的姐姐則寄養在另一親戚處。由於身體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而這種過分的保護並沒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憂郁、扭曲的性格。上學後這種生活有所變化,但不幸又接踵而來,8歲時祖母去世,12歲時姐姐也去世了,16時歲祖父亦亡,最後被接到外公家扶養,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涼,也對他以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續過世,這種對於死亡的體驗給他留下的恐懼的影響是一生的。孤獨的川端康成一邊拒絕現實中的熱量,一邊在文字的世界裡繪制著想像中熱量,那個時候他開始閱讀《源氏物語》,在他的一生中,這本書是另一個重大的影響,評價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語》。中學時,川端康成對於《源》還僅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體會到的感覺,他開始嘗試自己寫作。
16歲時,川端預感到祖父將不久於人世時,就決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記錄來。於是他寫起了《十六歲的日記》。這既是作者痛苦的現實的寫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現實內里的詩情,在這里也顯露了康成的創作才華的端倪。可以看出這種不幸的經歷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獨。他還在中學讀書時即傾慕《源氏物語》等日本古典小說和散文等,這對他後來的創作影響極大。上中學三年級的時候,就把過去所寫的詩文稿子,裝訂成冊,從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開始具有文人的意識,最初的寫作慾望已經萌發。
中學時代,他無數次投稿石沉大海,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創作天分,認真考慮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為文學家。在1916年作為中學四年級生,在大皈《團欒》雜志上發表了習作小說《肩扛教師的靈柩》,他就經常給《文章世界》寫小品、掌小說。《文章世界》舉辦投票選舉「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對於立志當作家的少年來說,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紀念的一年。他在大學預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許多志向文學者,他們一起談論文學,議論文壇現狀和探討當時日本很流行的俄羅斯文學,使來自農村的他頓開茅塞,受益匪淺。這期間,他在學校的《校友會雜志》上,發表了習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同三個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戀愛故事。
1920年9月 ,他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系,第二年轉入國文系。在大學期間,熱心文學事業,改革和更新文藝,復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描寫馬戲團女演員的悲苦生活是比較成功的,受到文壇老前輩的稱贊。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文藝年鑒》上,標志著這位文學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壇。
川端發表了《招魂節一景》以後,由於戀愛的失意,特別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約,他感到幸福的幻滅,經常懷著憂郁的心情到伊豆湯島,寫了未定稿的《湯島回憶》。此後他為了訴說和發泄自己心頭的積郁,又藉助自己手中的筆,為雜志寫出短篇小說《林金花的憂郁》和《參加葬禮的名人》。與此同時,他在愛與怨的交織下,以他的戀愛生活的體驗,寫了《非常》、《南方的火》、《處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說,有的是以其戀愛的事件為素材直接寫就,有的則加以虛構化。川端這一階段的創作,歸納起來,主要是描寫孤兒的生活,表現對已故親人的深切懷念與哀思,以及描寫自己的愛情波折,敘述自己失意的煩惱和哀怨。這些小說構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個鮮明的特徵。這些作品所表現的感傷與悲哀的調子,以及難以排解的寂寞和憂郁的心緒,貫穿著他的整個創作生涯,成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調。川端本人也說:「這種孤兒的悲哀成為我的處女作的潛流」,「說不定還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
1924年大學畢業後,川端康成踏上社會,就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活。他積極與橫光利一等人發起新感覺派文學運動,並發表了著名論文《新進作家的新傾向解說》,和創作了《感情的裝飾》、《春天的景色》、《淺草紅團》等少數幾篇具有某些新感覺派特色的作品,並無多大的建樹,他甚至被稱為「新感覺派集團中的異端分子」。後來他公開表明他不願意成為他們的同路人,決心走自己獨特的文學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兒的氣質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憂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機會,偶遇巡迴藝人一行,與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對待,並說他是個好人,他便對她油然產生了純潔的友情;同樣地,受人歧視和凌辱的舞女遇到這樣友善的中學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瀾。他們彼此建立了真摯的、誠實的友情,還彼此流露了淡淡的愛。川端將這段經歷化為藝術,便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小說《伊豆的舞女》了。
1926年,除了發表了《伊豆舞娘》,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劇本《瘋狂的一頁》也被拍成電影,獲得贊譽的川端康成並沒有停留不前,其寫作風格從新感覺到新心理主義,又到意識流,1931年的《針、玻璃和霧》可以說是其中一個的代表,接下來,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開始出現佛教空、無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開始寫《雪國》連載,3年後出了單行本,並獲得第三屆文藝懇話會獎。
1936年,川端康成因為對於戰爭的反抗而宣布停筆不寫文藝時評類文章,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廣泛參加相關活動。
1940年,川端康成參與成立日本文學會。
1941年受關東軍邀請訪問中國滿洲等地,訪問結束後他自費留在中國,並將妻子一同接到中國,兩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編輯了《滿洲各民族創作選集》。
1944年以《故園》等文章獲戰前日本最後一屆菊池寬獎。
1947年,歷經13年《雪國》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說《千隻鶴》開始連載,1952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歌舞伎。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寫作《古都》,同年獲得文學勛章。
1968年10月17日,憑借《雪國》、《千羽鶴》及《古都》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日本人,也是繼泰戈爾之後55年第二位獲此獎項的東方人。當他在瑞典科學院領獎時朗誦了論文《美麗日本之下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這篇論文中川端康成引用了幾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詩詞,來抒發自己對於日本,日本這個民族的審美體驗。
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川端很受刺激,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川端康成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但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