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抗戰經典老電影戰爭片大全有哪些
一、《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年)
電影內容: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結為夫婦。婚後一年,抗戰爆發,孩子呱呱墜地,取名抗生。忠良參加救護隊,奉命隨軍轉移。
B. 有關遼沈戰役、黃海戰役、平津戰役的電影是什麼
《大決戰》系列電影影片分為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3 部 大決戰(第一部:遼沈戰役)年份 1991年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年份 1991年大決戰(第三部:平津戰役)年份 1992年
C. 大決戰系列電影總共拍了幾部
大決戰系列電影總共拍了三部,分別是《大決戰之遼沈戰役》《大決戰2:淮海戰役》《大決戰3:平津戰役》。
1、《大決戰之遼沈戰役》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李俊、楊光遠等聯合執導,古月、趙恆多、蘇林、劉懷正、馬紹信、魯繼先、張衛國等主演,於1991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解放戰爭時期,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統帥部領導、林彪指揮的解放軍為打敗以蔣介石為首統帥的國民黨軍隊而進行遼沈戰役,攻克錦州,全殲廖耀湘兵團,最後攻克沈陽,解放了全東北的故事。
2、《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
《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李俊、蔡繼渭等執導,由古月、蘇林、趙恆多等主演。
影片較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殘酷,詳細描繪了解放軍的指揮高明和英勇善戰。歷史地藝術地把十分復雜的戰爭用電影的手法進行了詮釋。
3、《大決戰3:平津戰役》
《大決戰3:平津戰役》由李俊、韋廉執導,由古月、蘇林、吳志遠、趙恆多主演,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
該電影主要講述了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後,傅作義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決北平的協議的故事,該片於1992年01月01日在中國上映。
(3)全部老電影遼沈戰役擴展閱讀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主要劇情:1948年3月,在東北站穩腳跟的解放軍,在林彪(馬紹信飾)的領導下,發展為近百萬大軍。毛澤東(古月飾)、周恩來(蘇林飾)、任弼時(路希飾)等離開西北來到河北與劉少奇(郭法曾飾)、朱德(劉懷正飾)等會合,並討論了當時的形勢。
毛澤東、朱德等及時把握戰略決戰時機,命令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強攻錦州,切斷東北蔣軍退華北的路。
以徹底殘滅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盧學公飾)集團。林彪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長春,以圍點殲滅沈陽援敵。經過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決定按毛澤東意見辦,南下攻擊錦州。此期間,蔣介石(趙恆多飾)對東北蔣軍的撤、守,也猶豫不絕,出於政治利害考慮,終於沒有下從東北全部撤至華北的決心。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終於在毛澤東的堅持下打響了。10月14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攻,31個小時便克錦州。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D.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是《大決戰》
相關介紹:
《大決戰》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關於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系列電影,分為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三部,三部電影以宏偉逼真的氣勢再現了解放戰爭中三次決定性的偉大戰役。
《大決戰》三部曲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恢弘的戰爭史詩,在電影、軍事、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套電影全景地展示了那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偉大決戰。
(4)全部老電影遼沈戰役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1.遼沈戰役:
1948年3月,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離開陝北,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與劉少奇、朱德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相會合,在這里共同指揮南北兩線五大戰場。
2.淮海戰役
在遼沈戰役打響的同時,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著手策動淮海戰役。
3.平津戰役
1948年秋,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以防守平津的重要意義說服了蔣介石,將自己所指揮的60萬軍隊留在了華北,並取得了國民黨在華北的黨政軍及經濟大權。
E. 大決戰高清完整版電影
鏈接:https://pan..com/s/1lFe02wflZwFXkTDUHOvmNA
《大決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關於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系列電影,分為《大決戰之遼沈戰役》、《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大決戰第三部:平津戰役》三部六集,《大決戰之遼沈戰役》和《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分別於1991年上映,《大決戰第三部:平津戰役》於1992年上映。三部電影以宏偉逼真的氣勢再現了解放戰爭中三次決定性的偉大戰役。
F.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 電影完整版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1Fl4vcvYqAgFm8WQcLPImg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李俊、楊光遠等聯合執導,古月、趙恆多、蘇林、劉懷正、馬紹信、魯繼先、張衛國等主演的劇情片,於1991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解放戰爭時期,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統帥部領導、林彪指揮的解放軍為打敗以蔣介石為首統帥的國民黨軍隊而進行遼沈戰役,攻克錦州,全殲廖耀湘兵團,最後攻克沈陽,解放了全東北的故事。
G. 誰知道所有國產戰爭片老電影的名字
1.上甘嶺 2.英雄兒女 3.鐵道衛士 4.三八線上 5.奇襲 6.飛虎 7.激戰無名川 8.打擊侵略者
9.碧海紅波 10.長空比翼 11.長空雄鷹 12.不該凋謝的玫瑰 13.鐵甲○○八一 14.高山下的花環
15.新兵馬強 16.自豪吧母親 17.蛇谷奇兵 18.閃電行動 19.陸軍見習官 20.南征北戰 21.地雷戰
22.紅色娘子軍 23.林海雪原 24.地道戰 25.狼牙山五壯士 26.鐵道游擊隊 27.兩個小八路
28.洪湖赤衛隊 29.平原游擊隊 30.冰山上的來客 31.董存瑞 32.飛虎隊 33.羊城暗哨
34.智取華山 35.野火春風斗古城 36.渡江偵察記 37.小兵張嘎 38.白毛女 39.閃閃的紅星
40.51號兵站 41.北斗 42.沖破黎明的黑暗 43.大刀記 44.大地重光 45.霓虹燈下的哨兵
46.撲不滅的火焰 47.沙漠追匪記 48.六號門 49.七七事變 50.八千里路雲和月 51.暴風中的雄鷹
52.碧海丹心 53.長虹號起義 54.翠崗紅旗 55.長恨天 56.黨的女兒 57.渡江探險 58.地下少先隊
59.烽火少年 60.沸騰的群山 61.鋼鐵戰士 62.黃橋決戰 63.海鷹 64.紅鷹展翅 65.巨瀾
66.雞毛信 67.昆侖鐵騎 68.地下航線 69.冰山雪蓮 70.紅色的種子 71.烈火真金 72.突破烏江
73.留下他打老蔣吧 74.衛國保家 75.湘西剿匪記 76.怒潮 77.八百壯士 78.沙家浜
79.紅色滿洲里 80.許世友出拳 81.革命到底 82.為了和平 83.白馬飛飛 84.紅日 85.苦菜花
86.英雄坦克手 87.紅珊瑚 88.甲午風雲 89.不夜城 90.內蒙人民的勝利 91.七天七夜
92.白衣戰士 93.梅花 94.大渡河 95.湖上的斗爭 96.較量 97.永不消逝的電波 98.地下尖兵
99.戰上海 100.歸心似箭
終於打完了 呵呵 湊個整數100!
H. 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三個系列電影的歷史時間順序是什麼
解放戰爭的歷史時間順序是大轉折、大決戰、大進軍。
大轉折講的是1947年7月為扭轉戰局,劉鄧大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的故事;
大決戰講的是1948年10月到1949年2月國共的三大決戰;
大進軍講的是在三大戰役之後,1949年4月第二次國共和談破裂,二野三野百萬大軍渡過長江。
(8)全部老電影遼沈戰役擴展閱讀:
大轉折共兩部分別是《大轉折之鏖戰魯西南》、《大轉折之挺進大別山》。
1946年6月,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第二次國共合作宣告破裂。
1947年中國革命處於危機關頭,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為了扭轉戰局,劉鄧大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在艱難的作戰環境中,實現了黨中央的戰略意圖,使解放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折,人民解放軍開始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的故事。
《大決戰》三部,分為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三部。
1948年3月,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離開陝北,來到河北西柏坡村,與劉少奇、朱德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相會合,在這里共同指揮南北兩線五大戰場。開始了決定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戰略大決戰,同時也是震驚世界三大戰役。
《大進軍》是一部解放戰爭歷史巨片,全景再現解放戰爭,它包括:
1、大進軍《解放大西北》(上、下集)2碟;
2、大進軍《席捲大西南》(上、下集)2碟;
3、大進軍《南線大追殲》(上、下集)2碟;
4、大進軍《大戰寧滬杭》1碟 。
在三大戰役結束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談判,談判破裂以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遂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全部、干凈地消滅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
I.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沈戰役》
199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了《大決戰之遼沈戰役》,這也是大決戰三部曲的首部。《遼沈戰役》上映後掀起了廣泛的好評,影片著重刻畫了國共兩方面對遼沈戰役從開端到結束時各自的 歷史 背景和戰略戰役布局,幾乎重現了當年大決戰的整個過程。同時,這部電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後,第一次從正面描繪了林彪在當年東北戰場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更令人尊重的是,攝制組在拍攝電影前翻閱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檔案並走訪了很多戰役親歷者,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在電影《遼沈戰役》中,除了我們常見到的各種經典情節外,還有各種各樣的 歷史 細節穿插其中,這些細節到底有多少,讓筆者來述說一二。
蔣家裡的外國人
影片開頭不久就出現了蔣介石和他的家人們,不過在這些人中卻突兀的出現了一個黃頭發白皮膚的外國女人。這個鏡頭在影片中一閃而過,如果不熟悉 歷史 的話很多人根本不會有印象。其實,這名外國女子有著自己的中文名稱,叫 蔣方良, 她就是蔣經國的妻子。蔣方良原名叫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生於1916年,俄國人,父母生前是沙俄貴族。俄國十月革命後,父母去世,蔣方良被姐姐撫養長大,畢業後進入機械廠工作。在工廠,蔣方良結識了正處在困境中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蔣經國俄文名,此時因蔣介石反共反蘇,蘇聯對蔣經國極不信任),隨後雙方墜入愛河,於1935年在蘇聯結婚。1937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方良隨蔣經國一同回到中國,正式成為了蔣家的兒媳。蔣方良雖是蔣經國的妻子,但為人低調隱忍從不張揚,不插手政治,也很少在各種公開場合出席露面,被稱作「神秘的幕後人」。因此,媒體對蔣方良的報道很少,大多數人只知蔣經國而不知蔣方良。蔣方良婚後三子一女,長子蔣孝文,長女蔣孝章,次子蔣孝勇,三子蔣孝武。2004年底蔣方良去世,終年88歲。
《遼沈戰役》中的這個鏡頭很短,但包括蔣經國夫婦和他們孩子在內的細節刻畫一點也不少,可見當年拍攝者之用心。
東三省和東九省
影片中,美軍顧問團建議國民政府放棄東北九省地區。這個東北九省其實就是原來我們常說的東三省。東北九省的存在時間並不長,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東北地區重新劃分的9個省級行政區域,分別為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即對東北九省進行調整,歷經多次行政區域的拆分合並後才形成了現在新中國的行政版圖。
如果不查閱 歷史 資料,估計大多數人已經遺忘了東北九省這個概念。
70年前的高 科技
從這個片段中的對話可以得知,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就已經開始使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搜尋中共中央的具體位置。 無線電測向是依據電磁波傳播特性,使用儀器設備以測定無線電波的發射位置。 上世紀20年代無線電測向技術就已經普及開來,德國、日本等國家都曾利用無線電測向設備來搜捕佔領內的地下電台。當年的中共中央和各解放區之間的通訊絕大多數依靠無線電台組建的通信網路聯系(包括大決戰在內),所以無線電的往來使用十分頻繁密集,這也給國民黨提供了一個有利機會。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曾多次利用「測向儀」搜尋中共架設的電台群,華北方面就是因為美國提供的無線電測設備搜索到了地下電台的大致方位才導致中共北平地下黨被嚴重破壞,而在陝北的中共中央因曾因無線電多次身陷險境。
總體而言當年的國民黨雖有無線電測向設備,但技術相對而言較為落後,無法確定具體方位和距離。解放軍應對得利,反制有效,整體上並沒給全軍造成太大的麻煩,解放後也曾利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抓捕潛伏在國內的特務,成效未知。還有一點要注意,抗戰時期的日軍曾從德國引進這項技術來偵測國共諜報組織的無線電台,而國民黨普遍使用的無線電測向則是在抗戰勝利之後出現的,要是在抗戰期間露面可就「穿越」了。
復刻的西柏坡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於1948年4到5月間先後到達,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在這里毛澤東等先後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並召開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毛澤東率中共中央進京「趕考」。
現在我們知道平山縣還建有一個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少單位和個人還曾組織或自發前去參觀游覽。實際上,真正的西柏坡舊址現在已經成為了水庫的庫區。原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因1958年崗南水庫修建而被拆遷,拆遷前河北省古代建築修整所對中共中央舊址進行了詳細的測繪、制圖、拍照,對文物及房屋木料逐一編號登記。1970年後河北省政府另外選址按原布局、利用原房屋構件進行復原建設,修建了現在的西柏坡舊址。
林彪第一次登場
影片在12分40秒時林彪第一次出現在熒幕上,這也時9.13事件後林彪第一次以正面形象登上舞台。在這次出場中,攝制組加入了大量反應真實人物的細節描寫。比如這個情節中屋外人聲鼎沸,而屋內悄無聲息,外面天光大亮可屋內卻被窗簾遮住,光影交錯的場景,實際上是當年林彪真實生活的反映。抗戰期間林彪被誤傷後。子彈擊中肺部,還傷到了神經,傷勢很重,後經過蘇聯的治療,身體基本痊癒。卻也留下了怕光、喜靜、失眠、敏感多疑等後遺症。在東北,林彪的住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是最安靜的。據說受傷後的林彪還很不信任醫生,常常自己開方抓葯。除此外,林彪特別喜歡吃黃豆,平時有事沒事就拿著黃豆當零食,戰況緊急時吃,研究部署時吃,就是來了客人,也是拿出黃豆來招呼,更別提一日三餐了。這上面的截圖中,林彪就是在昏暗的指揮部中一邊吃著黃豆一般研究中央發來的電報。
多說一點,當年黑龍江省會哈爾濱一直掌握在東北野戰軍手中,未被國民黨攻佔,東北野戰軍舊址就是現在的哈爾濱雙城區。
地方局的作用
在上面的一段對話中,羅榮桓提出先提交東北局討論,再報告中央的建議。這里出現了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 「東北局」 。東北局是解放戰爭期間中共中央的地方局之一。在戰爭時期,為了能夠深入貫徹黨中央的指示,各解放區相繼建立了中共中央地方局,以代表黨中央領導各解放區或根據地的工作 。解放戰爭中,中共中央先後組建了東北局、西北局、華北局、華東局、中原局等五大地方局。 中共中央地方局的權利很大,是各地區的最高領導機關,掌握著當地的黨政軍大權。東北局就是中共中央在東北建立的最高權利機構,東北野戰軍也僅僅只是東北局領導下的軍事力量之一。經過東北局討論後再上報中央屬於當地領導的集體意見,其重要性遠比一個野戰軍司令的建議要強得多,所以在片中毛主席對東北局的電報也相當重視,甚至也組織集體討論。
因為黨政軍大權都落在了地方局手中,所以各解放區在一元化的領導下整體上權利集中、責任明確、決策快、效率高,但也容易滋生特權階級和極端思想,算是戰爭時期特殊情況下的產物。解放後,地方局的權利被大大限制,隨後被逐步取消。
逃亡問題
逃亡,是一個躲不開的詞彙,在電影中也並不諱言。逃亡問題也曾是當時東野部隊的一項老大難問題。逃亡的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怕」字當先,尤其是傳統思想仍然濃厚的東北地區,怕離家成為了當年逃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資料記載,當年黃克誠率新四軍三師由蘇北出發共3萬2千餘人,除後勤機關及地方團收容的掉隊逃亡傷員病號約3千人外,到達冀東後只有2萬8千人。遼沈戰役勝利後,在獲知東北野戰軍即將進關的消息後,某縱某師幾天內逃亡200餘人。在東北野戰軍的隊伍中甚至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行軍打仗路過誰家,誰就成為「鞏固對象」,防止開小差回家。
算了不多說啦,放些當年的電報原文吧。
1948年9月7日,「林羅劉譚」在給「毛主席」的電報「中說:
11月11日,「林羅譚」在給「東北局並報中央軍委」的電報中說:
粟裕的KPI(績效考核)
這段情節大家比較熟悉,1948年初粟裕和陳毅來到西柏坡城南庄面見毛主席直陳過長江的利害得失。最終毛主席同意了粟裕暫不率部過江的意見,不過也讓粟裕立下了軍令狀,即在四到八個月的時間內消滅中原地區數量相當的國民黨軍隊,尤其是精銳的第五軍。應該說,這算是毛主席給粟裕的一次KPI考核,不要小看這個問題,正所謂「軍令如山」。一旦粟裕率領的華野無法完成這個目標,很可能將面臨一次自上而下的內部洗牌,中國革命戰爭史也很可能將是另一個樣子。幸而,華野在隨後的時間內抓住戰機連續發起了數次大戰役,並在1948年底發起了淮海戰役,徹底消滅了中原地區的國民黨主力,圓滿完成當初中央賦予的任務。(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