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燒腦流經典電影《記憶大師》,你看懂了嗎
在當年,關於「記憶」的電影真的不是很多,比較著名的就是《全面回憶》之類的,但是到了新千年之後,同元素不同題材的作品一下子多了起來,包括懸疑片《記憶碎片》《記憶裂痕》,愛情片《暖暖內含光》。甚至連《諜影重重》這類作品,也有「失憶」的梗。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記憶的電影不少,但真正涉及到「記憶移植」的電影,也是比較罕見。 《記憶大師》就是一部「記憶移植」作品,確切的說,跟去年那一對《超腦48小時》和《幻體》那樣主動進行記憶移植不同的是,本片中的記憶移植是「被動」的驅動,因為是黃渤被人偷換了記憶,這樣一來,就跟《全面回憶》的開場有些類似了,主人公遭遇莫名其妙的記憶片段,莫名其妙的惹禍上身,從而捲入一場兇案之中。 從這方面來看,陳正道是一為影迷,尤其是一位懸疑電影的粉絲,因為對於喜歡看電影的朋友來說,電影中的橋段和噱頭,能看到很多電影的影子,真的是如數家珍。 比如《記憶碎片》,片中這樣用未知記憶進行倒敘和插敘的手法,就是取材於前者。 還有《禁閉島》,片中花房的破落外景,像極了小李子回憶中的家園。 而《記憶大師》中提取記憶的裝置、那座遍布齒輪、機械感十足的機器,讓人想起了庫布里克的《發條橙》。 而整部電影的故事靈感,這里不敢多說,畢竟電影的故事原創性很高,除了上文提過的《全面回憶》,但還是讓俺想起了當年基努·里維斯的《捍衛機密》,後者主要描述「人腦運輸機密」,與本片「腦中開戰」的設定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㈡ 電影《記憶大師》主要講的是什麼內容
我覺得電影《記憶大師》劇情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近未來的懸疑科幻故事,在電影精心設定的時代背景中,人體的記憶具備移植與重載的功能,極具懸疑感與科技感,也預示著影片將以復雜的軟科幻元素為觀眾呈現一場集視覺與腦力於一體的懸疑巨制。
《記憶大師》在層層揭秘真凶的過程中,曾到達過這種效果,但編劇的野心還未止。在影片的結尾,觀眾可以感受到編劇在創造「懸疑」效果上的努力,但也難免重蹈多數國產劇情片故弄玄虛的覆轍。甚至在真相大白後的一些片段,讓觀眾笑出聲,恐怕這並不是創作者想要的結果。
㈢ 《記憶大師》電影觀後感
《記憶大師》是陳正道導演“大師”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演員陣容相比《催眠大師》更讓我喜歡,在相對觀影預期較高的情況下還能有一個相對滿意的觀影體驗,個人覺得此片已經做的不錯了!
首先影片裡面架空的城市概念和故意做的比較模糊的時代感,混搭的復古和未來科技的美術風格很有意思,也契合了故事科幻的背景。許多場景和空間的搭建,以及夢境的表現都很出色,如果下文有涉及場景再細說。
《記憶大師》為何非要反轉
?關於反轉
本片最被人詬病的就是結局的強行反轉,我看的時候也對這個結局感到突兀和不滿,所以我試圖分析一下導演為何會做出這樣的安排:
眾所周知導演的上一部作品《催眠大師》問鼎當年國產懸疑電影票房冠軍,在口碑票房雙豐收的情況下唯一被人吐槽的就是《催眠大師》的故事太過簡單!由此可以推論,這次的《記憶大師》他想做一個升級版的大反轉。
但是作為一個愛好看推理懸疑或者是燒腦劇的觀眾來說,在整個觀影過程中,我腦內的所有復雜情節均被推翻,電影依然按照了一個最便捷的道路發展,按照這樣下去,楊子姍成為殺手,不但沒有反轉,就連復雜程度都不如《催眠大師》。於是導演安排了段奕宏這個並不算高明的反轉,當然細推回去還是有一些線索的,暫時不表。
先說他走了最便捷的一條路:所謂最便捷,就是表面設定是什麼,結果就是什麼,那麼觀眾就沒有更多的猜測空間,既然明確了就是黃渤的記憶和兇手的記憶交換了,那麼故事的復雜性就已經堵上了。
假設此處表面設定是交換了記憶,而本質黃渤其實就是殺手本人,他以為拿錯別人的記憶,其實那隻是他多重人格中的其中一個或兩個,那麼這個故事就復雜多了,結尾反轉也會更震撼!
再假設,如果殺手是小女孩,而黃渤是他幻想出來的一個人,故事同樣也會更復雜並且也可以合理,因為影片涉及到的家庭暴力,在我看來家庭暴力最直接的受害者,並且會給人留下陰影的一定是個孩子,這點猜測導演也有體現,不過他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
以上所舉的例子都是為了表明,要想讓故事復雜更具有觀看性,並且結尾有出乎意料的反轉,那必須從一開始就讓觀眾沒法明確判斷出故事的設定和走向,故事中的每一個人必須都值得懷疑,而不是前面順理成章,不設置疑點,結尾突然反轉,讓人不適。
段奕宏
這個角色由於出場和給出的線索太少,導致最後反轉讓人很難接受,也會讓人懷疑他的行為合理性。事實上他作為殺手的鋪墊是有的,只不過不明顯。
?首先他一再扣留一個前來提供線索的非嫌疑人,並且在對方提出要求警方保護他妻子的情況下也不予理會的行為很怪異,有明顯拖延時間和伺機從他口中打聽出他知道多少作案細節的伏筆。但是這種伏筆就是知其結果而去反推才會覺得是個伏筆,因此都有牽強的成分。
此處只有一個細節是可以說他利用了自己掌握住了黃渤記憶里的弱點而給他下了一個套,就是故意讓他看到的電話號碼,誤導他兇手是楊子姍。
?另外他失手推徒弟下樓梯也是一個細節關聯,他那時候的腦內對於作案的細節已經不記得了,但是下意識的動作和情緒會流露出來。
這里我要說最能看出段奕宏就是兇手的另一個細節應該就是黃渤的眼神了!當黃渤由作家轉換到殺手的眼神以及快速冷酷的手段,怎麼看都不像一個只為保護被家暴閨蜜而變態的女殺手,更像的一定是段奕宏,結合他結尾的手段和眼神其實是很像的!
小孩
影片由於涉及到家庭暴力,讓我聯想到殺手很有可能是個小孩,在一個家庭中,除了被害人,受家庭暴力最大傷害的一定是孩子,而且這種陰影極有可能伴隨他一生,並且產生變態心理。顯然導演也是這么想的,因此殺害一個受害者的時候,殺手還是個孩子。
關於孩子的伏筆是很多的,比如在車里嚇尿;比如要拿椅子才能鉤到的葯瓶;比如他所處的家庭位置,在黃渤的夢境里他是在受害者家裡的,而受害者的老公是在門外敲門的,如果他是個第三者身份,那麼所在的環境就很奇怪。在遭遇危險的時候,受害者提出讓黃渤先下車,這些都換成孩子就全部合理了。在小孩的伏筆上,是做的最到位的。
楊子姍
正如大家的感覺一樣,如果殺手的設定就是楊子姍會更合理些,而小孩的身份放在楊子姍身上也是可以合理的。第一個受害者的家庭里,受害者是有個妹妹的,楊子姍可以是那個妹妹,從小看到姐姐被家暴,因此心裡扭曲,她先殺了自己的姐姐,長大後又從事了相關行業,一直關注著被家暴的家庭,當她發現無法解救那些被家暴的人就選擇殺死她們!
而當她每次對受害者發出好感的時候,會令受害者覺得惡心,寧願選擇和自己的丈夫待在一起,也不選擇和她在一起,特別的合情合理。另外以她的職業和女性的身份去接近這些被家暴的性格比較孤僻的人群本身就更容易一些!
再就是,如果是她換取了黃渤的記憶,那麼她邀請徐靜蕾去聽音樂會,莫名的對她有特殊的好感和曖昧就全都合理化了。最後帶著她去自己老家的玻璃花房也是再自然不過了!
黃渤
毫無疑問,本片最大亮點就是看黃渤秀演技!一個不靠長相,光靠一個眼神就能讓我看燃的男演員。這部片子如果說許多牽強的細節我能忍的原因就是黃渤的演技讓我可以忽略那些。他的表演就是讓我相信他演出來的一切。
要注意他演的這個作家是個智商非常高,記憶力驚人的人,並不是有些人以為的,他切換到殺手就變高智商了,而是他本來就高智商。他可以在夢境里通過不直接的觀察記住電話號碼的一部分和家庭地址,也可以在快速瞄一眼通話記錄單的情況下記住完整的手機號碼。他在得知自己被植入了殺手的記憶後,快速的反應到自己的妻子可能會面臨的危險,這些都是快速的聯想和判斷力。
當然這里有個需要探討的假設問題,不能明確的說是不是bug,在他刪除了對妻子的感覺之後,那種豁出命去保護自己妻子的感情是出自於哪裡?
黃渤在切換到殺手模式後的執行力和果斷冷酷與之後段奕宏一槍射殺楊子姍的殺手行為模式確實有相似之處。其中兩次越獄的戲份簡直太帥了!
幾次夢境處理的也非常棒!以旁觀者身份觀察自己,最後夢境里的自己和旁觀者自己對視的場景,一直是我自己覺得最怕夢到的一個場景。另外特別喜歡漂浮的.魚的設置和被困在同一個場景里走不出去的設定。幾個場景的構圖都很有矛盾空間的感覺,也很符合對於記憶死角的刻畫。
最後,黃渤和徐靜蕾這兩個作家的結合,貫穿整個劇情的情感始末,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的。最初設梗的疑問在最後得到了解答,影片最後的落腳點彷彿是在情感上,就如我之前假設的,記憶和情感的關聯到底是怎麼樣的?
《記憶大師》看一遍可能會錯過很多細節,因為這是一部雙主角電影,觀眾第一次看時,代表的是江豐的未知視角,享受對案件抽絲剝繭的過程,也許你會覺得第二個反轉是為了反轉而反轉;
但看第二遍時則能透過兇手的全知視角,觀察到他在暗處的心理細節,可能會理解更多,帶有布局設套的快感。兩個角色頗有《奪面雙雄》的意思,只不過他們交換的是記憶和性格。
故事套用了一層科幻前提,看上去像是《黑鏡》所鍾愛的“黑科技的反作用”。然而,科幻只是引子,仍服務於懸疑,讓案件本身能夠碎片化的重組。
故事發生在三種時態下:A、兇手的童年,B、兇手前幾日行凶時、C、現實時空。
影像上,攝影採用黑白表現記憶,以區別彩色的現實時空。編劇還特意模糊了A、B之間的邊界,因而造成了江豐(觀眾)先前對案件本身的誤讀。背景也被架空成“T國”,甚至混搭了各種年代元素,一來能夠規避警察犯罪的審查問題,二來避免讓觀眾通過服化道看出記憶部分是發生在兩組不同時空下。
「記憶大師手術」刪除的不是記憶,而是刪除這段記憶之中的情感依託,讓參與者變成旁觀者,切斷情感聯系。兇手在記憶中是以江豐自己的面貌出現的,避免觀眾過早知曉真凶。
在科幻的前提下,江豐等於被賦予了一種超自然的能力,讓他可以洞悉兇手的犯罪經歷。不過劇情始終沒從警局角度對展開案件細節,完全通過江豐一己之力去破案,警察對他提供的證詞也沒有一個合理的反饋。
影片主要吸引我的是兩個角色因記憶導致的性格互換:江豐第一次因為記憶發生變化,是在「記憶大師診所」內,與醫生產生分歧,從而喚醒了“兇手推倒李慧蘭”的閃回記憶,他靠慣性推搡了醫生。後來,與江豐一同關押的犯人說他在江豐身上看不到殺人犯的眼神,後來又被他的眼神嚇到。
這都是兇手的記憶對江豐產生的影響,反過來看,兇手(沈警官)也延續了江豐在審訊室敲桌子的細微動作,此時已經代表雙方被各自的記憶影響,也為結尾兇手的一絲憐憫做了鋪墊。
兩個角色一個變好,一個變壞。他們在檔案科查證家暴受害者照片時,身後電視機里放的是環球經典老片《科學怪人》(1931),對應沈警官說過的台詞:“我們不能為了抓住一個怪物,而去製造另一個怪物。”
其實沈警官才是《記憶大師》的真正主角,江豐是觀眾的視角,是代入者。但是沈警官這個角色比江豐復雜得多,並且所有記憶都是服務於這個角色的。
他始終躲在暗處左右為難——在江豐和徒弟面前,既要表現出破案的積極,又不能露出狐狸尾巴,城府很深。
當他知曉了江豐的洞悉能力後,就在亦步亦趨跟隨江豐的腳步,每一步都要走在江豐的前面,包括借用到「記憶大師診所」調查為名,實則還原了江豐的記憶。因為他擔心江豐能在記憶中看到自己的樣貌,也是確保知己知彼,完成他天衣無縫的嫁禍計劃。
在這段時間內,他讓江豐名為配合調查,實為軟禁,還讓他有任何看到均向他報告,完全將江豐玩弄於手掌之中。
即便在所愛的人(母親和李慧蘭)面前,沈警官也是一個左右為難的人——愛你愛到殺死你。這個角色,老段演的細膩,收著表演一直都是老段的強項。
記憶中,另一名受害人(許瑋甯扮演的角色)被溺斃在浴缸里。江豐認為兩名受害者都有家暴史,性格也相像,但兇手對待他們的方式卻截然不同。
觀眾後續了解到,這一時空是兇手的童年時代,受害者是她的母親。兇手在這段記憶中是失語的,因為當時作為一個孩子,心智還不成熟,無法與家長對話,更不能用實際行動幫助忍受家暴的母親。最後唯有讓母親誤服安眠葯,以求解脫。
片中有場超現實段落,母親將一條金魚放飛天上。這場戲是江豐做夢時出現的(沈警官當時說江豐最重要的就是好好睡一覺),後來有一組閃回,能看到這不過是沈母畫在手背上哄孩子開心的方式(同時也是遮擋家暴留下的傷口)。
飛魚是沈警官對兒時記憶的朦朧臆想,“魚”也是有象徵隱喻的:魚想要掙脫自由,即便飛出水面,以死解脫。對應沈母當時的心境。
沈警官成人後,他遇到了有夫之婦李慧蘭,一個同樣有著家暴史,也同樣忍氣吞聲的女人。
沈警官對她的好感,有一定程度俄狄浦斯情結(會讓他想到他的母親)及童年弒母的贖罪心理作祟。所以,當李慧蘭夫婦關系緊張時,他讓她躲在自己的老宅,希望能贏得她的芳心。可這個女人不愛她,她原本認為沈警官只是出於好心幫他,誰想到他是想拆散他和丈夫(李航),她還心甘情願陪伴粗暴的丈夫。也導致沈警官情急之下,再度重演了當年弒母的歷史。
在李慧蘭被他悶死時,既是為死者(離開家暴)感到高興,也流下了淚水,淚水是因為自己也變成了他曾經所討厭的那種人——像他父親那樣的人。他甚至比父親和李慧蘭的丈夫還要窮凶極惡。
案發前,是李慧蘭的女兒李曉芸打電話讓沈警官來到家裡幫忙,沈警官上樓見到曉芸時,讓她戴上了耳機,所以她事後並不了解案發時的狀況。沈警官製造了李航是第一嫌疑人的假象,所以曉芸自始至終認為兇手是喝了酒的父親。
沈警官和雷子後來到學校找曉芸問話時,她的說辭明顯是有人教的,看看沈警官當時的反應就不難猜測是怎麼一回事了。
其實影片早就交代過沈警官與李慧蘭有關,江豐首次以兇手的身份進入記憶,與慧蘭在花房相見,當時有一通電話留言就是沈警官的聲音,不過初看的觀眾不會留意到這處細節。這是編導有意安排的伏筆,就好像布萊恩.德.帕爾馬在《剃刀邊緣》中,兇手正式露面前,就已經在人群中驚鴻一瞥一樣。
影片的角色都是功能性的,沒有一個多餘的人物。喬斯.韋登曾經在“給編劇朋友的十條忠告”中就告誡過大家,劇本中每個角色都應該有存在下去的理由。
當劇情揭露出兇手的童年時代,選角導演還找來一個中性打扮的孩子來出演,這也是為劇作上放出陳珊珊這個“煙霧彈”做了准備。
她的法醫身份也能對應兇手行凶時使用的手套(江豐有一句台詞說:“什麼職業的人才會在行凶時戴手套呢?”大概是這么說的),加上徒弟的合理懷疑,沈警官順水推舟給陳珊珊。但熟悉懸疑推理的觀眾,都能猜到這不過是一個“煙霧彈”,真凶會另有其人。
沈警官成功利用了陳珊珊的弱點將嫌疑對象指向她——最早李慧蘭家暴到醫院時,是陳珊珊處理的,李慧蘭一再強調是摔傷,李曉芸說明明是被打,陳珊珊發現她是多處軟組織挫傷,必然是被毆打的。當她再度見到李慧蘭時,對方已經成了一具屍骸。
後來她了解到家暴的事,便對這件事感到自責。陳警官也是成功利用這一點,用張代晨胳膊的小傷作誘餌,博得陳珊珊同情,讓她誤認為江豐也是家暴男,並利用職務之便毀滅自己的證據,包括更換死者家最後一通電話(也使江豐開始誤認為陳珊珊是兇手)。
沈警官是如何知道張代晨懷孕的?是陳珊珊告知的,音樂廳一場戲,陳珊珊對張代晨說:“您別擔心,我會幫你介紹這個城市最好的醫生(指的是婦產科醫生)。”正是出於這一點,陳珊珊更加關注張代晨的安全。
陳珊珊告訴了沈警官,才使得沈警官提出讓她帶張代晨去他的老宅躲(嫁)避(禍)的計謀。當然,陳珊珊對張代晨說是自己老宅,只為讓她放鬆警惕,因為陳珊珊始終認為張代晨在替她的“家暴”丈夫著想。同樣,沈警官也再度誤導了江豐去懷疑陳珊珊,一石二鳥。
雷子一直都是沈警官的跟班,沒有主心骨。他的作用是在劇情中間引發對“煙霧彈”的合理性懷疑,以及“最後一分鍾營救”,並帶來自身的成長。他在載李曉芸時,用了沈警官的車,他發現曉芸對這輛車很熟悉。恰巧沈父(童年記憶中對母親施暴的丈夫,斷指有所交代,前面也到警局要過一次錢)又來找兒子要錢,見到了沈母的素描像。
江豐和張代晨夫妻感情失衡的原因,影片未做明確交代,但許多細節可以了解到,著名女作家成為男作家的妻子,女作家為了相夫放棄理想。男作家後來變得比女作家更有名氣,但她卻因為無法生育做不了母親,作家夢和母親夢的幻滅是婚姻失敗的導火索。
由於「記憶大師手術」切斷的是記憶之中的情感聯系。所以,江豐用DV直觀的記錄下了他與妻子的感情記憶,並鎖在了保險箱中,而保險箱的密碼是1021,也就是他們初次見面的那天(兩人相遇時散落的手稿處可見)。
《記憶大師》有別於《催眠大師》的是,這次劇作上加強了情感戲,不過由於時長所限又削弱了很多。有的觀眾只關心案情,卻忽視了情感與案件所產生的共鳴,我認為影片各種的情感關系才是影片最值得探究的問題。就連江豐夫妻的感情隔閡,最後還是通過沈警官的感受來化解的。兩個男主角都因為對方記憶和性格的介入,才找到了他們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陳正道的電影,依然有著自己風格獨到的審美。全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場戲發生在江豐的深度睡眠中,他在夢境中進入了一場記憶的鏡淵(mise en abyme)。陳正道御用美指羅順福功不可沒,我在不少電影中見識過鏡淵,如《公民凱恩》、《走廊的鏡子》、《鬼鏡》和《盜夢空間》等,但穿梭其中還真是頭一遭。
㈣ 記憶大師電影結局什麼意思
最後一通電話是沈警官自己的,他自己把它改成了姍姍的號碼,姍姍和他沒有關系,只是成了可憐的替罪羊,可能真因為法醫有白手套很正常,所以他選擇嫁禍給她,沈警官年幼之時看盡父親對母親的家暴,而母親選擇忍。
他為了讓母親解脫,所以選擇殺害母親,魚缸淹死那段是沈警官小時候的記憶而已,前面的鋪墊黃渤發現了最後通電話的號碼,質問沈警官為什麼說沒查到,沈警官閃爍其詞,其實是故意讓黃渤發現,因為電話已經是姍姍的了。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2025年,因為和妻子張代晨(徐靜蕾飾)婚姻破裂,男主角江豐(黃渤飾)走進記憶大師醫療中心接受手術,卻不料手術失誤記憶被錯誤重載,他莫名其妙變成了「殺人兇手」。警官沈漢強(段奕宏飾)的窮追不舍讓他逐漸發現,自己腦內的錯誤記憶不僅是破案的關鍵,更是救贖自己的唯一希望。
與此同時,妻子身邊出現的女人陳姍姍(楊子姍飾)、記憶中浮現出的神秘女子(許瑋甯飾),似乎也和真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場記憶燒腦戰也隨之開始。
《記憶大師》多數時間色調清冷幽暗,回憶的部分偶爾也會出現暖融的麥田和浪漫頹靡的廢棄花房,鮮紅血漬一旦出現便觸目驚心,而2025年的「記憶大師」醫療中心和警察局又展現出了科幻感。
㈤ 關於電影記憶大師深度解析
《記憶大師》這部電影的明暗線分的極為清楚,往往會把大部分忽略細節觀眾引導進入明線軌道而少部分觀察細膩的觀眾引導入暗線軌道。下面我為你整理《記憶大師》深度解析,希望能幫到你。
故事真正開始是在記憶大師中心有一對夫妻鬧事開始,正因為那個不滿女友私自刪除記憶的男士潮天空開了一槍,使得黃渤手裡的取回記憶的金屬號牌與殺人犯的金屬號牌都掉落在了地上。導致後面倆人都在撿的時候互相拿錯了。
(這里我要說的是對那些質疑dna才能提取記憶的人,你們也許沒有注意到在護士給黃渤抽血的時候說了,需要提取你的dna樣本製作成金屬號碼牌,以此為憑證來取記憶。所以抽出來的那管血不僅已經記錄在冊也同時為客戶生成了金屬號牌。以此為鑰匙,這樣就不必每次來提取或刪除記憶都要重新抽血,是為了方便客戶建立檔案好下次來直接使用。這就好比我們現在的醫院用的病例。你不可能每次去醫院都帶一張新病例。肯定是從第一次去醫院建立一個病例一直用下去。提取的dna樣本也是一樣。作為一把鑰匙只負責開啟用戶檔案而存在,而不具備檢驗持有者身份的功能。也可以理解為你家門的鑰匙不管誰撿了都能打開你家的門,但他不一定是你本人。)
倆人撿錯了號碼牌導致故事走向明暗分層。
明線:明線的內容就是用來隱藏暗線的幌子。
幌子1.
徐靜蕾強行要求黃渤去找回剛消除的記憶這里有些觀眾會疑問為什麼決定離婚的人,還要逼著黃渤一定要取回記憶才能說出一些事情,讓人不得不聯想到也許她知道黃渤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需要黃渤找回來或者黃渤有哪些不能失去的記憶必須找回來。(而這個疑問在後續劇情也有了交代,是因為徐靜蕾終於懷孕了,作為一個母親希望自己的丈夫保留著與自己美好的記憶下得知這個好消息也是情有可原的)
幌子2.
後來記憶中心的院長說的那句“我怎麼知道你存的是你的情感記憶,還是你的殺人記憶”這句話與前面徐靜蕾奇怪的舉動一聯想,也可能誘導觀眾誤以為黃渤自己可能就是殺人兇手只是他一直埋藏在心裡不願意喚醒這段記憶卻被記憶中心喚醒。
幌子3.
劇情的發展很快否定了前面的說法。因為來到了警察局,黃渤看到了這個記憶中的女受害者正在被警方當作案件處理,而兇手被指認是受害者丈夫。與黃渤毫無關系。把觀眾又引導到也許兇手是李慧蘭丈夫的可能。
幌子4.
女醫生陳珊珊的出現,以及她對於去年的死者李慧蘭的受傷狀況倒背如流,這可疑的現象不禁讓觀眾聯想以及懷疑兇手又有可能是陳珊珊。到了這里故事的明線總算確立了目標,設定兇手就是陳珊珊從而對後續明線劇情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陳珊珊是兇手做鋪墊。其中最明顯的暗示當屬李慧蘭說的那句“你讓我覺得惡心”,因為只有同性戀才會讓部分性取向正常的人覺得惡心感。以及神秘女受害者在浴缸里毫不避諱的讓兇手幫自己拿葯,也正如閨蜜才會如此不避諱。這些劇情的襯托讓大部分觀眾在50分鍾的時候,看到陳珊珊在為徐靜蕾擦傷口的時候說“他不是故意的,但你自己要小心”表現出了一種對家暴的反感,斷定兇手就是陳珊珊。從這時候開始看後面的劇情幾乎都帶著有色眼鏡,覺得她來找徐靜蕾聽演唱會也是出於陰謀,故意把包留在徐靜蕾家中以及黃渤打電話給陳珊珊種種暗示表明陳珊珊無疑就是兇手,這樣一切都說的通了。最後還把徐靜蕾約到了花房古宅里,那個曾經的兇案現場。讓觀眾以為故事馬上要真相大白了結局肯定如觀眾所想是陳珊珊的兇手。導演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大部分觀眾順著明線走到了盡頭,可故事還沒有結束。暗線還在繼續著。
暗線:
從22分鍾的那段記憶里有很多細節可以判斷出兇手與神秘女受害者的關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神秘女受害者的妹妹。她在打電話報警,想把姐姐從家暴中拯救出來。(這里不難看出她妹妹是一個很有主見思想很前衛的女子,絕對絕對絕對不是李慧蘭那種性格。李慧蘭膽小怕事,被打也要說自己是摔得,怎麼可能是沈隊的小姨。所以說什麼李慧蘭是沈警官小姨的觀眾可以回去重刷了。整部片子下來沈警官對李慧蘭的稱呼都是直呼其名沒有敬語,也沒有對處理她案子有特殊的親人情感在裡面,彷彿就在處理路人案子一般面無表情。所以小姨子假設,不存在的。)
細節1.
神秘女受害者聽到丈夫要割手指,起身准備開門時,兇手雙手握著女受害者手的姿勢看起來並不像同齡人之間的握手法,倆人都是站著的,而男方選擇用雙手去拉住女方的單手,並且女方把另一隻手拍在男方肩膀上這種動作看起來就好像有身高差一般毫無違和感,就好比男方應該是一個年齡很小個子很矮的人才配用這種肢體語言。
細節2.
神秘女受害者的丈夫對兇手冷淡地訓斥道“你還留在這干嗎。”以及兇手小姨說的“你別亂來”都彷彿是在對小孩子說的,一個是來自大人的訓斥,一個是來自大人的保護。
細節3.
在車上,神秘女受害者懇求丈夫慢點開,甚至求他讓後面坐著的兇手先下車,以及那時兇手的害怕,和後面尿褲子,足以證明兇手確定是一個小孩子,而且從尿褲子的位置可以斷定確實是個男孩,從女受害者對他的關心程度來看足以證明兩人之間有著很親密的感情,由此可以斷定兇手是神秘女受害者的兒子,並且那時年紀還小。
細節4.
25分鍾出現在警局的老人仔細觀察的話糊發現他右手小拇指是斷掉的,和記憶中兇手的父親斷的是同一個指頭,而沈警官拿著自己的錢包給他小弟讓他給那老人錢,證明那老人一定是他長輩也許就是他父親,那麼兇手也就可能是沈警官。
細節5.
沈警官看監控之後說自己要去一趟記憶中心,這里雖然沒有明說,但他去記憶中心明為調查,實則是去提取黃渤的記憶,深知自己即將暴露,為了了解黃渤的弱點而做。這點暗線的觀眾應該都能聯想的到。
細節6.
沈警官在車上的時候無意間做過一個開門的動作是把車窗搖下來從外面開,這與後面李慧蘭女兒下他的車用的開門方式相同,足以見得曾經那個送李慧蘭女兒回家的人就是沈警官。以及後面沈警官的父親拿著黃渤描述出來的神秘女受害者的畫像時的表情和更清晰的斷指,把真正的兇手沈警官推出了水面。
還有很多細節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只想說雖然這部影片叫記憶大師,但是我卻在這部影片中看到了母愛的偉大,不知道觀眾是否注意過這部影片中的幾對夫妻。他們有著驚人的相似處。
李慧蘭和沈警官母親所受到的家暴都是肉體上實實在在的家暴,而徐靜蕾在某種程度上也受著精神上的家暴。她本來和黃渤一樣都是青年作家,甚至實力不遜於黃渤,她曾經在喝醉的時候問過黃渤,自己如果不嫁給他是否會比自己的同事ada寫出來的作品更好,黃渤當時卻無言以對,黃渤深知自己的妻子為了自己甘願放棄事業做一個家庭主婦,並且為了能生孩子每天打很多針受很多罪,這對她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家暴,雖然不是黃渤施加在她身上的,卻是父母輩的家庭壓力帶給她的。黃渤心疼她,卻什麼都做不了,只能安慰她說大不了不要孩子了。徐靜蕾也是怕自己不能生育才提出的離婚,其實他們彼此是很相愛的。但是轉折點在於徐靜蕾懷孕了。有了新生命的誕生對於一個母親來說勝過一切,她彷彿覺得為了這個小傢伙,之前所遭受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所以她不想離婚了,想讓黃渤找回記憶並和他分享這個喜訊。那麼可不可以把徐靜蕾和黃渤的夫妻感情帶入到另外兩個受害人身上去考慮呢。對於徐靜蕾來說精神家暴無疑也是一種折磨,李慧蘭和沈警官母親的肉體家暴也是一種折磨。但是她們三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她們都有了孩子。試問天底下哪個母親願意自己的孩子沒有父親,哪個母親願意自己的孩子跟著自己過苦日子。相信李慧蘭和沈警官的母親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能過得更好,而選擇被家暴卻依然不肯離去。沈警官問母親“為什麼不肯離婚”,母親的回答是“你不會懂的”,沈警官又說“我不想看到你在被他打了”,母親說“至少我還有你啊”足以看出母親所承受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兒子能過得幸福。李慧蘭也在被沈警官問到“離開他”的時候說過“那我女兒怎麼辦”可見李慧蘭也是為了孩子。這三對夫妻為了自己的孩子,都選擇不離婚,是母愛最大的體現。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李慧蘭要對沈警官說“你讓我覺得惡心”這句話,而且這句話,這個鏡頭在整部影片中出現了三次,算是著重強調了。我仔細想了想,第一次出現,記憶里的那個兇手扮演者是黃渤,第二次是陳珊珊,第三次是沈警官。可以說這句話對這三個人每個人都說了一遍,劇情效果也不一樣。所以要分析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也要分場合。
第一次的時候,黃渤作為一個原景重現者,最完整的還原了當時的情景,把這句話作為一個誘餌撒給觀眾,勾起觀眾對兇手性別的好奇心。以及對這句話深意的思考。其實這句話真的沒什麼深意,就是一個女人處於對自己反感的男人的一種宣洩。至於為什麼反感之前有埋下伏筆,曾經在花房的時候,沈警官一度想鎖住李慧蘭不讓她與外界接觸甚至電話也不要打,李慧蘭開始感受到沈警官的控制欲,因此感到反感。本來就反感,再加上樓梯上沈警官對自己動手動腳挑逗情話對她來說都是無比的惡心,任誰面對自己不愛的人對自己這樣說這樣做做都會覺得惡心吧。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她會這樣說。
第二次出現純粹為了帶入陳珊珊的角色讓觀眾感受一下來自同性戀之間的那種惡心感。
㈥ 記憶大師影評有哪些
《記憶大師》是一部由陳正道執導,黃渤、段奕宏、徐靜蕾主演的一部劇情、犯罪、懸疑、驚悚類型的電影,下面我為你整理關於電影的影評,希望能幫到你。
《記憶大師》影評(一):放錯重點
電影中的時間地點為2025年的亞洲,可能是因為想要記憶手術這么一個科幻未實現的東西,所以把時間設定為未來。但是電影里的建築、車、以及警察局內部的裝潢風格(我真得想吐槽下那個臨時關押犯人的地方,真有設計感,可是為啥要把那個地方設計成那樣?好像沒啥有力的理由。還有審訊室那個臟兮兮的牆壁、窗子之類的,這是啥金屬工業風嗎?),包括裡面幾乎所有出現的文字都是英文…但幾乎大部分又都是中國人(音樂廳里看到了外國人),讓我對故事發生的地點產生了懷疑…這到底是哪?這到底是啥時候發生的事兒?所以我覺得導演可能是想設定個架空的地點——T國,一個幾乎所有都說中文,但是警察局的檔案全是英文記錄的,人民寫字也是寫得繁體字的地方。這樣的設定是不是會讓故事講起來方便點?可能糾結於這么一個地方會讓覺得有點吹毛求疵,但是我真得有點在意這種場景的設定,電影美學啥的我不懂,只是覺得看起來怪怪的。
細節我覺得很棒,是那種觀眾可以發現但是不會很容易就發現真相的提示。比如江豐在記憶中出現的:1.墊著板凳夠葯瓶;2.在車後座嚇得尿褲子;3.擦鏡子卻看不到自己的臉;4.從手中飛出的魚;5.李曉芸嫻熟地搖車窗打開車門。前四點都讓後來揭示這其實是江漢強小時候的記憶這樣的劇情反轉很合理。第五點說明李曉芸確實和沈警官認識。
我開始真的以為陳珊珊是兇手來著,掉進陷阱里了…但是直到出現陳珊珊和李慧蘭那段略百合的“假記憶”片段時,又覺得事情好像並不是這么簡單。最後反轉還是不錯,段奕宏演這樣的大boss—沈漢強挺適合的,因為他的演技還是能比較好詮釋出一個這樣復雜的角色的。
家暴的題材,懸疑的風格,反轉的劇情,真的不錯!
最後提一句,江豐一段記憶中那個連續不斷的屋子和浴缸那段,還有人物從活動到突然靜止的轉換,我覺得很棒!
《記憶大師》影評(二):《記憶大師》讓中國懸疑片進步了
首先,對於一部懸疑片來說,電影還是能賺取觀眾的些許腦細胞的,在看電影的過程中,也聽到周圍很多人在竊竊私語,預測著兇手,懸疑還是值得肯定的。燒腦做到了,但就情節、節奏來看,為了懸疑而懸疑,未免有點刻意,中間部分反轉太多,所以使得結尾處好像故事沒有講完,結束的太刻意。 另外,電影其實也有很多漏洞,比如說黃渤把記憶找回來是因為想跟妻子離婚,而段奕宏既然拜託了這段記憶,為什麼又要去找回來呢?最後段奕宏因為有了黃渤的記憶才沒有開槍打死其妻子,以此推理,黃渤最後為什麼沒有一點段奕宏思想的掌控?反而很機智。看到黃渤從車里醒來的時候,老是有種段奕宏將會醒過來的感覺,但電影中的黃渤卻還是他自己,只是與妻子更恩愛了。
《記憶大師》影評(三):劇透,簡單的觀影感受
總體來講,片子委實不錯。除了一些邏輯比較生硬,推動情節時人物行為不大合理。
1.黃渤要帶走徐靜蕾時,按正常人思維都會說,她是殺人犯,你快跟我走,然而黃渤一句話都不解釋,即使這里受了段奕宏記憶的影響,他也不應該不說清楚話強行帶走徐靜蕾。
2.智商一直下線的徒弟,上線的非常突然,在分析兇手和被害者關系的時候,強行上線並且科普他們的關系可能是閨蜜,故意把我們的懷疑引導到楊子姍身上來。
3.楊子姍個性塑造太不強烈了,前半部分就完全故意演成一個跟受害者曖昧的女同性戀,實際上她真的只是同情而已,尤其是突然要約去聽音樂,並且被黃渤抓到時眼裡有殺人的意味,如果劇情最後強行反轉,這里她不應該表露如此明顯,使大 boss的曝光很生硬。
4.段奕宏明明只是個童年受到傷害的小男孩,因此殺了自己母親,那為什麼那麼小的孩子會分得清止痛葯和安眠葯,並且這里本來是想把疑點引向楊子姍的。最後結局突轉使這個點也很硬。
5.段奕宏在任這么多年,卻只殺了這么一個女人,而且最後還要嫁禍給完全無關的楊子姍,這符合他犯罪的動機嗎?
在看到一半的時候,男朋友跟我說這boss是楊子姍,當時覺得他好聰明哦(主要我倆晚上看劇包場了,所以盡情討論也沒關系)後來結局反轉,我倆齊聲驚呼,果然還是編劇厲害啊!
這劇真的很適合拿去做反家暴宣傳片,我看得時候整個人都在發抖,太可怕了。後來男票問我是不是有心理陰影,我才忽然想起來,其實我也是另一個段奕宏,但是時間太久遠了,我爸我媽也不常在一起,懂事以後他倆也不打架了,完全處於一句話都懶得跟對方說的狀態。
所以這段記憶,在我的腦海里就這么淡化了,童年陰影在我身上具體表現為什麼樣子我一點也不清楚。可能也是因為我不知道正常長大的小孩子是什麼樣吧。
《記憶大師》影評(四):說說我的感受
㈦ 電影《記憶大師》好看嗎
《記憶大師》是一部好看的劇情懸疑電影。
講述了江豐因手術失誤載入一段殺人犯的記憶,進而引發了一連串錯綜復雜的驚險故事。
㈧ 電影記憶大師主要講的是什麼內容 電影記憶大師劇情簡單介紹
1、電影《記憶大師》的主要內容介紹:故事發生在2025年,因為和妻子張代晨(徐靜蕾飾)婚姻破裂,男主角江豐(黃渤飾)走進記憶大師醫療中心接受手術,卻不料手術失誤記憶被錯誤重載,他莫名其妙變成了「殺人兇手」。警官沈漢強(段奕宏飾)的窮追不舍讓他逐漸發現,自己腦內的錯誤記憶不僅是破案的關鍵,更是救贖自己的希望。與此同時,妻子身邊出現的女人陳姍姍(楊子姍飾)、記憶中浮現出的神秘女子(許瑋甯飾),似乎也和真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場記憶燒腦戰也隨之開始。
2、《記憶大師》是由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 上海瀚納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劇情懸疑片,由陳正道執導,任鵬擔任編劇,黃渤、徐靜蕾、段奕宏、楊子姍、許瑋甯聯合主演,影片於2017年4月28日全國上映。影片講述了江豐因手術失誤載入一段殺人犯的記憶,進而引發了一連串錯綜復雜的驚險故事。2018年6月22日,該劇獲2017年度「無煙電影獎」。
㈨ 記憶大師電影值得看么
《記憶大師》電影豆瓣評分為:7.2分
主演: 黃渤 / 段奕宏 / 徐靜蕾 / 楊子姍 / 梁傑理 /
類型: 劇情 / 懸疑 / 驚悚 / 犯罪
故事發生在2025年,因為和妻子張代晨(徐靜蕾 飾)婚姻破裂,男主角江豐(黃渤 飾)走進記憶大師醫療中心接受手術,卻不料手術失誤記憶被錯誤重載,他莫名其妙變成了「殺人兇手」。警官沈漢強(段奕宏 飾)的窮追不舍讓他逐漸發現,自己腦內的錯誤記憶不僅是破案的關鍵,更是救贖自己的唯一希望。與此同時,妻子身邊出現的女人陳姍姍(楊子姍 飾)、記憶中浮現出的神秘女子(許瑋甯 飾),似乎也和真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場記憶燒腦戰也隨之開始。
用戶評論:復雜的人物動機,情節一直在兇手是誰的推理上,人物的情感和成長沒了,情節太多以致於情感的力度達不到,加上大反派是缺失的,因此這個故事也不可能是高智商,只是在各種繞,拖到最後一秒的大招顯得有點刻意。不過小格局的片子很精緻,記憶改變人的行為,在人物身份互換的細節上很下功夫,值得二刷。
觀看搜索:番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