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張藝謀電影有哪些
張藝謀電影有以下這些:《一個和八個》,《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金陵十三釵》,《歸來》,《長城》,《影》等等。
張藝謀是中國著名的電影導演,他的很多作品都獲得了各類電影最佳導演獎,還多次獲得票房冠軍,打破中國電影票房紀錄,張藝謀的電影不管是從劇情,還是服裝道具,後期製作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的電影很受觀眾喜愛。
我個人最喜歡看的電影是《紅高粱》,《我的父親母親》,《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釵》這幾部電影。尤其是《紅高粱》和《金陵十三釵》這兩部劇,我已經看了很多遍,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感悟。
B. 電影英雄為什麼被禁
截止2020年,電影《英雄》沒有被禁,並且還提名奧斯卡金像獎和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英雄》主要講述戰國末期,七雄並起,惟秦國最為強大,急欲吞並六國,一統天下。為對抗秦國的吞並,六國各地俠客欲刺殺秦王的故事。
該片中國內地票房達2.5億元人民幣,是2002年華語電影票房冠軍,全球票房共計1.77億美元(。影片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提名奧斯卡金像獎和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獲得多個國內外電影獎項。
(2)張藝謀被禁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英雄》是導演張藝謀面對電影全球化和商業化的背景,實現自身藝術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明星雲集,場面宏大,畫面精美,武打設計揮灑寫意,將中國傳統意境於動作片的暴力美學造型相結合,創造了中國大陸電影新一輪的票房神話和電影產業化模式。
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英雄》真正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帷幕」。同時,《英雄》在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宏大敘事策略,也在知識分子、普羅大眾、官方意識形態和電影專業人事件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
其風格、色彩、意境的東方風格,美輪美奐的視聽奇觀,華語大明星的組合,杜可風、程小東、和田惠美、譚盾等跨國跨地區製作團隊的建構,為後來中國的商業大片提供了可以復制的模式。
C. 張藝謀導演電影《復活》為什麼禁播
活著 涉獵和諷刺太多政治問題 比如 50年代的大躍進 煉鋼趕英超美 60年代的文革等諸多社會弊端和現象被深刻揭露 這部片確實是張藝謀藝術水準很高的一部電影 但題材太過敏感 以使被禁播 支持張藝謀
D. 電影《活著》為什麼沒像小說一樣拍完整
首先《活著》是一部禁片。評論界認為,張藝謀拍完《活著》,他已經「死了」。
事實上,張藝謀沒有料到這部電影對自己的影響這么大,辛辛苦苦拍了部好電影,還讓葛優拿到了戛納影帝,國內卻成了禁片。
作為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余華曾說過,張藝謀敢拍《活著》,我佩服張藝謀。等活著被禁,他 開始佩服D。
作為同名原著小說,《活著》卻是有WG背景的 歷史 。這是影視創作的紅線,張藝謀踩上了。如果拍的和小說一樣,更加觸動上面的神經。然而,即便沒有拍完,影片還是被消失了,只是成為影迷口碑相傳的國產佳作。
小說的審查尺度比電影要寬松一些,這是因為當今的人閱讀群體逐漸縮小,遠遠不如觀影的多。再者說,小說和文本和電影屬於兩種形式的藝術手段,沒有必要完全按照小說來。
以上。
現在流行翻拍重拍,告訴張導重拍一下就完整了!
電影《活著》,比起小說《活著》,給了一個光明的尾巴,讓這個電影的結尾,積極了一些,光明了一些,有希望了一些,而小說,陰郁至死,悲慘到底,絕望終點。
小說中,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台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老婆家珍去世;女婿二喜是搬運工,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
而電影里的光明的尾巴,張藝謀留下了二喜和苦根,電影里叫饅頭。小說里,只剩下一頭牛叫著主人公的名義,福貴。電影里,福貴對饅頭說,「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就越來越好了。」
這部小說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1998年),台灣《中國時報》十本好書獎(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1990年),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2004年),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05年),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2008年);並入選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其實,從獲獎里,我們就能讀出很多信息,還有一個信息是,這部小說很火,但電影被禁。
電影巜活著》改篇自余華的同名小說,我是先讀的小說。當時在南方工廠剛剛上班,一個三十好幾的人一個人租著房,上班、下班,七天試用期剛剛完,廠里說我不合適干這個工作,就辭了,合適的工作很難找,連著找了兩天沒有找到,天又下起雨,就一個人待在租房中,胡亂的看瀏覽器,有人推薦巜活著》這部小說,然後順理成章下載,閱讀。
可以說這本小說讓我一天一夜沒有吃飯,累了抱著手機眯一會,腦子里還是小說里的橋段,福貴的形象扎進腦子里,淚流滿面不止,難過巧珍,難過他們倆個孩子,他的瘸子女婿,外孫,每走一個傷悲一次。
說說電影和小說吧,余華的巜活著》是關於個人的,活著是忍受;張導則全然拋棄了這一點,轉向於時局和政治的悲劇,是「哀民生之多艱」。因此配角們教科書式的存在很出彩。福貴也成了一個政治覺悟很高卻依然淳樸善良的人,但兩場悲劇卻分別由他的審時度勢和善良好心所導致。
電影表現的是「逃不過」,在這一點上還是很成功的。 即便是看過小說,看電影的時候還是感動得稀里嘩啦。電影有很多精彩的部分,首先是劇本,然後是影片中主角的演技,最後是影片製作。To live,活著。
小說中,福貴是最後還活著的人,還有一頭老牛。
大家都看過張藝謀導演的《活著》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講訴了男主人公福貴因為嗜賭如命,輸盡家財由之前的大少爺變成普通農民經歷人生變革悲劇的一生。
看過這部劇的人都知道這是部黑色喜劇,讓人笑中帶淚,透過一個人來看穿命運,人在那個 歷史 時期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主人公是無奈的,看過的都會感慨良多!
電影的目的更多的是給人啟迪,短短的一兩個小時無法把小說全部展現,只要能展現出小說的精髓並給予觀眾共鳴,在我看來都是好的電影,這部電影無疑是成功的!
同時,電影還有過審的問題,這部小說對人性的探討實在太深刻。裡面有很多對人性的諷刺,寫出很多敏感的話題,這些東西在電影里展現都是露骨的,顯然不能過審,適當刪減很重要!
所以說電影沒有按照小說拍攝完整,但是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好的作品,他給我們心靈的震撼!
電影版《活著》只拍了原著的一半多一點內容——原著中,福貴所有的親人都死完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在講著「活著」的故事。電影只拍到了女兒的死,苦根還活著,留給人一線希望。
無疑,這樣的處理會讓看過原著的人覺得這個故事少講了許多內容,給人意猶未盡之感,和淡淡的遺憾,但由於書中有對人性太過深刻的刻畫,以及人物的遭遇太過凄慘,如果全部搬上屏幕的話更容易被禁。
事實上,這部只拍了原著內容一半多的作品後來也被禁過,算是張藝謀導演唯一一部被禁的電影,曾被譽為他拍得最好的電影。
我們大多人都知道,將原著作品影視化後,作品中一些非常尖銳的 社會 問題便會更加具象化,帶來更強的視覺沖擊力,所以很多作品在影視化時導演都得對其進行一定的加工處理,使之不要顯得太過尖銳,畢竟辛辛苦苦拍一部電影都是希望它能上映的。
當然,經過影視化後的《活著》並沒有比原著差,它是另一種呈現方式,而且它顯得柔和了一些,不會像原著那般令人絕望。畢竟電影面向的是更多的觀眾,導演要考慮到觀眾的觀影感受。
總的來說,電影版《活著》注重表現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生存狀況,小說版《活著》則重在表現個體生命在強大的命運面前的承受力,兩者都是經典,都同樣悲傷蒼涼,引人深思,很值得一看。
(鯨魚電影編輯部:原野)
同一時間段三位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各自拍了一部電影,不約而同的涉及到了那一段 歷史 ,分別是田壯壯的《藍風箏》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和張藝謀的《活著》,都被不同程度的禁了,田壯壯尤其慘烈,禁拍10年OR9年,記不清了,當時他的名頭遠大於陳凱歌和張藝謀。
《活著》開拍前,張藝謀和余華說,他是搞電影的,對審批很懂,所以余華放手給張藝謀去弄,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不用說那時候,到了《亮劍》那段 歷史 依然省略。
還有就是抗日題材的影視劇N多,對越反擊戰的題材除了那幾年的《高山下花環》和《閃電行動》等,近幾年看到過這個題材的影視嗎?
我的答案就是:《活著》不好嗎?
如果單從藝術角度來看,我覺得是老謀子想給電影里的主角留下一絲希望,畢竟原著太慘了,外孫太餓了,吃豆子太多撐死,女婿也被壓死,主角的希望被生活這只大手反復蹂躪,最後變成了一個只是活著的軀殼,沒有高興、沒有悲傷、也沒有希望,只剩下活下去的本能。每次看書和電影都覺得心堵。
網友杜耀軍:
首先《活著》是一部禁片。評論界認為,張藝謀拍完《活著》,他已經「死了」。
事實上,張藝謀沒有料到這部電影對自己的影響這么大,辛辛苦苦拍了部好電影,還讓葛優拿到了戛納影帝,國內卻成了禁片。
作為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余華曾說過,張藝謀敢拍《活著》,我佩服張藝謀。等活著被禁,他 開始佩服D。
作為同名原著小說,《活著》卻是有WG背景的 歷史 。這是影視創作的紅線,張藝謀踩上了。如果拍的和小說一樣,更加觸動上面的神經。然而,即便沒有拍完,影片還是被消失了,只是成為影迷口碑相傳的國產佳作。
網友竟與電影:
電影版《活著》只拍了原著的一半多一點內容——原著中,福貴所有的親人都死完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在講著「活著」的故事。電影只拍到了女兒的死,苦根還活著,留給人一線希望。
無疑,這樣的處理會讓看過原著的人覺得這個故事少講了許多內容,給人意猶未盡之感,和淡淡的遺憾,但由於書中有對人性太過深刻的刻畫,以及人物的遭遇太過凄慘,如果全部搬上屏幕的話更容易被禁。
事實上,這部只拍了原著內容一半多的作品後來也被禁過,算是張藝謀導演唯一一部被禁的電影,曾被譽為他拍得最好的電影。
網友鯨魚:
大家都看過張藝謀導演的《活著》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講訴了男主人公福貴因為嗜賭如命,輸盡家財由之前的大少爺變成普通農民經歷人生變革悲劇的一生。
看過這部劇的人都知道這是部黑色喜劇,讓人笑中帶淚,透過一個人來看穿命運,人在那個 歷史 時期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主人公是無奈的,看過的都會感慨良多!
因為太慘了,拍不下去了。我覺得能把小說看兩遍的人,已經能稱為內心強大的人了。如果每個細節都去還原,一般人真的很難做到。拍一半,留點希望也挺好。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那個結局,但是能定格在一家人吃飯的畫面,也是一種安慰吧!
E. 有哪些禁播國產電影
禁播國產電影:
《冬春的日子》(王小帥)1992
《黃金魚》(烏迪)1993
《藍風箏》(田壯壯)1993
《北京雜種》(張元)1993
《兒子》(張元)1993
《懸戀》(何建軍)1993
《極度寒冷》(王小帥)1993
《廣場》(紀錄片,段錦川、張元)1994
《活著》(張藝謀)1994
《飛呀飛》(張健)
《米》(黃建中)1995
《爸爸》(王朔)1995
《東宮西宮》(張元)1995
《郵差》(何建軍)1995
《方便麵時代》(王競)1995
《迷岸》(於小洋)1996
《小武》(賈樟柯)1997
《處女作》(王光利)1997
《趙先生》(呂樂)1998
《誰見過野生動物的節日》(康峰)1998
《紙》(丁建成)1998
《都市天堂》(唐大年)1998
《蘇州河》(婁燁)1999
《鬼子來了》(姜文)1999
《男男女女》(劉冰鑒、崔子恩)1999
《十七歲的單車》(王小帥)2000
《動詞變位》(唐曉白)2000
《站台》(賈樟柯)2000
《海鮮》(朱文)2000
《安陽嬰兒》(王超)2000
《舊約》(崔子恩)2000
《象與魚〉(又名《今年夏天》)(李玉)2001
《我們害怕》(程裕書)2001
《丑角登場》(崔子恩)2001
《哭泣的女人》(劉冰鑒)2001
《任逍遙》(賈樟柯)2001
《心心》(盛志民)2002
《陳默與美婷》(劉浩)2002
《陌生天堂》(楊福東)1997-2002
〈山青水秀〉(甘小二)2002 《盲井》(李楊)2003
F. 為何說張藝謀的《菊豆》很難看懂
因為《菊豆》的內容比較敏感,其中的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沖突過於復雜,描述的比較具象化,所以讓人很難看懂。這部電影對人性進行了深刻的討論,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嚴重誤解。
除了菊豆以外,這部影片中的三個男性角色都是存在缺陷的。這些缺陷其實就是在那個年代的一個縮影,在舊社會的封建禮教下男性的一個特點。
G. 《一秒鍾》為什麼被禁
據電影《一秒鍾》官微透露,張藝謀新片《一秒鍾》因技術原因,無法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放映。
《一秒鍾》是由張藝謀執導,張譯、劉浩存領銜主演,范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20年11月27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張九聲為看女兒影像不惜冒重罰穿越千里黃沙,途中偶遇尋找廢舊膠片做燈罩的劉閨女和從不失誤的電影放映員范電影,三人結下不解之緣的故事。
劇情簡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看電影是人們重要的精神享受。西北某地,沒趕上場次的逃犯張九聲(張譯飾)悄悄從農場溜出,就是為了看一場電影,那是一盤宣傳性質的新聞膠卷帶,他相信在那盤膠片中有他的女兒的「一秒鍾」影像。
為了找到這膠片,他開始瘋狂起來。在追尋電影的過程中,他偶遇了想要膠片的劉閨女(劉浩存飾)以及放電影從未失誤過的范電影(范偉飾),因為一場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H. 看看張藝謀的《懸崖之上》,他到底打了多少人的臉
從很久以前肇始,娛樂圈就成了流量的主場,無論什麼電影都離不開流量的投影。然而《懸崖之上》卻一個流量大腕都沒有,全部演技派,憑實力迎來好評。
足以說,張藝謀用尚無流量超巨星的《懸崖之上》,辛辣打了有的是人的臉。看做諧調執導的首部諜戰影視,張藝謀再一次用闔家歡樂高超的導演功夫,交出了一份正中下懷的答卷。而這部電影所以能在點映時就好評如潮,也不只是靠張藝謀的優秀,這是一部國民皆優的好作品。
組成部分人在黑暗中殉節,卻沒有人冷暖自知,心明如鏡她們叫什麼,生前閱歷過好傢伙。
她們的妻兒或是至死也不辯明,他們早已有過該當何論偉大的終生。
她倆有旁人體味不到的寒冷,她們用信仰點亮了凌晨,然而他們卻萬年留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
不管時段歸西了多少年,不論我輩知不知道他們的現名,這些英雄豪傑,都不該被咱倆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