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浪地球》中的重聚變發動機到底有多強
發動機一直都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核心,因為只要有足夠厲害的發動機,就能夠進行遠距離的星際航行,人類已經能夠進入太空生存,現在需要的就是強大的發動機保證能夠在宇宙中旅行的動力保障。在「流浪地球」中,科學家們研究出了重聚變發動機,這種機器可以使用重元素來
這些發動機光看推力單位就知道其中的差距,如果不計算各種損失和差別,一台重聚變發動機大約就相當於1861億台RD-170發動機或是2205億台F-1發動機。現在就算是生產這些現實可用的機器都需要非常大的消耗,更不要說是電影中的重聚變發動機了。人類現在的目標是掌控核聚變,可控核聚變已經初步被人類掌握,但是想要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路要走。 可控核聚變如果能夠實際應用到現實中並且普及的話,人類社會將會進行一次非常大的科技進步,也許下一次的科技大爆發就在完全掌控核聚變或是人工智慧成熟的時候。近代涌現了許多偉大的科學家,讓近代科學幾乎是飛躍式的發展,世界不再是距離,太空才是未來。
2. 《流浪地球》里1萬台行星發動機這種大規模設備同時運行的可能性在現實中存不存在
不存在,首先現在就沒有重元素聚變的科技,再說這只是科幻電影,按實際來說 電影中出現的發動機的推力,十七年都不足以讓地球停止自轉(原著中用了450年才到木星),更何況是到木星。並且實際中也不需要這樣的發動機來推動地球。
3. 《流浪地球》中的150萬噸推力,真的能推動地球嗎
前兩年電影流浪地球大火,可以說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一扇大門。當然除了他的票房之外,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在流浪地球里邊兒提出的那個設想。假如真的有一天太陽走向了末日,將會摧毀太陽系內的一切東西,那麼人類是否可以帶著地球一起向遠處的新人類家園流浪?當然在電影裡面依靠著一些發動機,最後實現了流浪地球的計劃,但是如果放到實際中,這樣的景象能實現嗎?
所以可以完全告訴大家,電影中提到的離子發動機產生的推力根本沒辦法撼動地球。而且在流浪地球計劃當中最致命的一環,那就是如果地球以這樣的速度逃離出太陽。那麼地球是如何維持自己的生態平衡的,要知道在之前地球一直按照公轉和自轉的規律圍繞著太陽旋轉。基本上萬物都是在這樣的影響下進行凈化和生長的。離開太陽將會對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造成致命的打擊,同時最值得注意的一點,那就是2000年的長途跋涉,將會面臨更多的災難。
4. 請問什麼是行星發動機,具體原理是什麼
行星發動機通過重聚變技術,來達到使地球移動的目的。赤道附近有轉向發動機,不直接推動地球,用以停止地球自轉且輔助地球前行。
行星發動機是科幻電影、小說《流浪地球》中,聯合政府為使地球脫離太陽系,前往比鄰星而開發的巨型工程,共有12000台,人類在北半球的亞歐大陸、美洲大陸和赤道上集中建造了無數龐大的行星發動機。
(4)科幻電影里的發動機擴展閱讀:
《流浪地球》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郭帆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科幻片;
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領銜主演。該片於2019年2月5日(農歷大年初一)在中國內地上映。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
5. 流浪地球中他們重啟的發動機祖是哪個發動機
《流浪地球》中行星發動機採用的是「重聚變技術」,不是氫氣。這種技術類似於核聚變,但可以釋放出比核聚變還要強的能量。(重聚變技術是劇中虛構的一種科技,請大家不要太較真)
行星發動機雖然以現在的技術還無法製造出來,但其科學理論是合理的,因為其原理與核聚變類似。通過挖掘地球岩石,然後進行提煉,分離出重元素。每一台發動機下面都有一個巨大的燃燒室,日夜不停地為發動機提供動力。在發動機的四周分布著密密麻麻的運輸管道和大量的挖掘機。人類現在已經可以熟練掌握核能,以及不可控的核聚變(氫彈爆炸)。
核聚變只需要很少的物質就能釋放出強大的能量,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費燃料」,因此理論上是可以支撐地球去「流浪」的。根據劇中的描述,人類為了讓地球流浪,足足把地球地殼挖低了40米。
《流浪地球》講述的是中國人在面對天災時與命運抗爭的態度,還有與傳統好萊塢科幻片的不同。中國人為什麼選擇帶著地球走,而不是像西方國家一樣製造宇宙飛船。那是因為我們不會為了所謂的精英,所謂的人才,而犧牲無辜的百姓。中國人有人情味,而不是西方國家只講利益。
6. 《流浪地球》用10000台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這將會消耗多少氧氣
看過《流浪地球》的小夥伴都知道,流浪地球是我們中國拍攝的一部科幻片,該片講述的就是地球為了躲避急速膨脹的太陽,決定在地面上建造10000座行星發動機來推動地球,直到逃離到4.2光年之外的新星系。看到這小夥伴們一定有一個疑問非常好奇,既然人類在地球上建造了那麼多的發動機,那麼這些發動機會消耗掉多少氧氣呢?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最後校長認為,行星發動機工作時是不需要消耗氧氣的,這和火箭發動機一樣,只不過行星發動機採用的是核動力,而火箭則是固體燃料,對此小夥伴們你們覺得現實中我們可能推動地球嗎?
7. 電影中人類給地球裝上了發動機,這種設想在現實中有沒有實現的可能性呢
電影中人類給地球裝上了發動機,這種設想在現實中沒有實現的可能性。從理論上講,強烈的核聚變是可能的,因為這是在紅巨星的中心發生的,它也發生在人類的粒子加速器中。事實上,人類並不打算發展重核聚變,人類目前正在發展受控核聚變氘或氚核聚變氦,這是氫彈的原理,如果你能真正掌握這項技術,一個生物可以獲得遠超過百萬倍的石油和煤的能量儲備,將會開發出核聚變,這是在太陽中發生的聚變反應,如果掌握了,人類就會擁有無限的能量。
電影中最大的弱點是推動地球本身,地球本身並不是一個堅硬的固體,它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軟”得多,在發動機的推力下地殼像脆弱的蛋殼一樣,最有可能是發動機直接飛向地幔,赤道上的發動機的方向被拋進了太空。地球表面的板塊已經在移動,地球的引擎可能只是在拉板塊,而不是地球本身。
8. 行星發動機的概念最早是那本小說提出的就是流浪地球裡面那種。
行星發動機,是2019年中國內地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虛構的的一種巨型機械,用於推動地球飛行。(最早也是由同名小說《流浪地球》里提出的)
根據劇中的介紹,行星發動機是經過聯合國批准,由全世界人民共同協力完成的巨型機械,一共建造了1萬台。每一台發動機高約11千米,佔地面積達3000平方千米(約等於上海市總面積),採用「重聚變技術」來產生動力,單台可以提供160萬億噸的推動力。
「重聚變技術」是劇中虛構的一種科技,是通過挖掘地球內部的岩石,然後用化學提煉的方式來分離重元素,從而產生能量。劇中,人類為了給發動機提供動力,足足將地球的地殼挖低了40米。
所有發動機都位於北半球,其中最大的轉向發動機位於赤道地區。劇中所提到的發動機位置分布在:
中國北京,上海,杭州,新疆喀什,濟南。
日本大阪。
新加坡一號,二號。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蘇拉威西。
俄羅斯索契。
義大利都靈。
德國柏林。
埃及開羅。
法國巴黎。
美國洛杉磯。
9. 《流浪地球》中所提到的150萬噸的推力究竟有多大
巨型離子電動推動發動機將離子加速到幾乎等於光速的水平,然後將它們排出,從而產生驅動力。每個這樣的引擎可以產生 150億噸的驅動力,電影中有 10,000 個引擎,這是 105萬億噸的驅動力。然而,太陽對地球的吸引力是 3.5*10 到第2 的能量。因此,准確地說,盡管 105萬億噸的驅動力非常大,但將地球推出太陽系是不夠的。
這是一種新型發動機,因為傳統發動機需要大量能源,效率不高,將地球從太陽系推開是困難的。只有新引擎才能有效利用資源,同時提供更強大的推力。離子電動發動機的效率是傳統發動機的十倍,排氣速度也是傳統發動機的 100 倍。因此,離子電推動發動機在節能和動力方面是首選。實際上,這部國內科幻電影之所以受到如此高度贊揚。
關於以上的問題今天就講解到這里,如果各位朋友們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區分享你們個人看法,喜歡我的話可以關注一下,最後祝你們事事順心。
10. 科幻作品中的離子電推發動機在現實中沒有可能研究出來
大家口中的電推一般指的就是離子電推進發動機,我們在很多科幻片中都見到過它的身影,比如《普羅米修斯》中的普羅米修斯號飛船就裝載了四台炫酷無比的離子發動機,登陸異形星球的場景實在震撼。不過請不要以為離子發動機只是停留在科幻片中,早在1959年美國物理學家哈羅德·R·考夫曼就製造出了第一台離子發動機,當時用的推進劑是汞。
當然無論是空間電推還是大氣層內的離子發動機去得突破性進展,對於人類來說都是福音,前者是人類深空載人探測的敲門磚,而後者則可以將人類從化石燃料時代過渡到電能時代,這很重要,因為電能比化石燃料取得更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