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幻電影對現實有什麼意義
意義是,至少使得人們抱有期望,存在希望。而幻想,都是當下沒有實現的內容,要不然就不叫科幻了,這些其實也是人們所嚮往的。科幻都是出於,對未知的渴望、對未來的期許、對科技的敬畏,甚至對科學和未來的恐懼。可以說,科幻小說、電影,都會引起人們對未來的各種情緒,不管怎樣,有情緒比沒有情緒,漠不關心要好得多。
2. 美國科幻電影發展歷史
一、19世紀末到192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長期。
19世紀末,帶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幾乎和娛樂電影同時在法國誕生,比如1895年的《機器屠夫》,1897年的《一位20世紀的外科醫生》等。但這些影片也許更像是在使用電影技術變魔術。直到1902年法國人梅里埃推出《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才標志著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出現。1910年代,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和英國,似乎在拍攝關於外星人和未來戰爭的題材的科幻片上一馬當先。不過隨著好萊塢製片廠制度的出現和發展,美國在科幻電影製作上奮起直追,生產了《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10)、《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13)等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於1916年生產的一部長達105分鍾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它開創了水下攝影的先河。到了1920年代,美國科幻片開始和歐洲分道揚鑣。和德國《大都會》(Metropolis,1927)等歐洲科幻片相比,好萊塢科幻片更注重傳奇的情節、快捷的節奏、驚險的動作和高超的特技。這一時期好萊塢科幻片代表作有《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和《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
二、1930年代和194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熟期。
從1930年代開始,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偏愛帶有恐怖、悲觀和浪漫色彩的瘋狂科學家主題,並且開始連篇累牘地拍攝科幻電影系列片。比如,這一時期出品了《科學怪人》(1931)、《科學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和《科學怪人的兒子》(The Son of Frankenstein,1939),類似的還有《化身博士》系列和《飛俠哥頓》系列(Flash Gordon)。而《隱身人》(The Invisible Man,1933)和《金剛》(King Kong,1933)都是當時產生的名作,它們延續並發展了好萊塢電影在特技運用和情節安排上的長處,並已經產生了獨特的程式。到了1940年代,由於二戰的影響,好萊塢科幻片處於一個止步不前但卻相對穩定的狀態,在這個十年中生產的科幻片幾乎都是從前題材的「後續系列」,比如《隱身女人》(The Invisible Woman,1940)、《隱身人歸來》(The Invisible Man Returns,1940)和《隱身人復仇記》(The Invisible Man』s Revenge,1944)。不過,這也同時鞏固了好萊塢科幻片的敘事模式。在1943年上映的《蝙蝠俠》(The Batman)中,日本科學家成為了邪惡的敵人,將好萊塢科幻片和戰爭宣傳結合在了一起,這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三、1950年代和196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繁榮期。
1950年代,也許是冷戰籠罩在人們心理上的恐懼陰影加強了人們的想像力,好萊塢在此期間產生了大量科幻片佳作,它們常以外星人、怪獸或核戰爭為主題,也更加依賴特技的運用。比如《地球停轉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X放射線》(Them!,1953)、《兩萬英尋下的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1953)、《火星人入侵》(Invaders From Mars,1953)、《外星人大戰地球》(The War of the Worlds,1953)、《盜屍者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惑星歷險》(Forbidden Planet,1956)、《蒼蠅》(The Fly,1958)和講述核戰爭的《海濱》(On the Beach,1959)等。冷戰對好萊塢科幻片的影響持續到了1960年代,比如1968年的《太空登月記》(Countdown)就以美蘇軍備競賽為想像的源泉。但正是在1960年代,產生了科幻片歷史上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這部美英合拍的影片無論在故事情節、思想內涵還是特技效果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四、1970年代和198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在特技和故事之間保持平衡的時代。
特技的使用對好萊塢科幻片而言從來都是舉足輕重的,而隨著視覺效果技術的發展,特技和故事之間的張力逐漸開始加大。究竟應該怎樣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很多導演做出了他們的嘗試。喬治·魯卡斯(George Lucas)的《THX1138》(THX1138,1971)和《星球大戰》(Star Wars,1977)、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1973)、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Alien,1979)無疑是70年代幾個成功的範例。到了8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好萊塢科幻片的特技效果製作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神奇體驗,而同時這些科幻電影又能提供給他們一個值得品味的故事。比如喬治·魯卡斯在80年和83年相繼推出氣勢宏大的《星戰之帝國反擊戰》(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星戰之傑迪歸來》(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y),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溫情脈脈的《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終結者》(The Terminator,1984)以及羅伯特·澤米基斯(Robert Zemeckis)的《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等。
五、1990年至今:好萊塢科幻片在高科技中探索前進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大量倚賴電腦合成影像(CGI),並將其發揮至極,但在同時卻忽視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90年代以後的好萊塢科幻片在故事上乏善可陳,在視覺效果則上富有極大的沖擊力,畫面也更加精美逼真。《獨立日》,《侏羅紀公園》系列,《星戰前傳》第一部(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等影片將觀眾培養得對那些花費高昂的特技大場面甚至開始司空見慣起來。當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腦特技在銀幕上趨向於飽和的時候,好萊塢科幻片也同時開始迷失了方向。隨著科技的進步,好萊塢科幻片開始探索新的主題,比如克隆技術和智能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3. 科幻電影對現實有什麼意義
我覺得他科幻電影不會在,永遠是科幻,在未來它一定會有一部分能夠實現,所以科幻電影對於未來的意義可能就是預測吧,有這樣的一部電影,就是我們人類對於未來一個新方向的展望和想像。
4. 這部「科幻電影史里程碑之作」,你真的看懂了嗎
2013年,一部只有兩位演員參演的好萊塢科幻電影,一舉摘得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七項大獎,它就是被《阿凡達》的導演卡梅隆盛贊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太空題材影片」、被《好萊塢報道者》評價為「徹底把科幻電影掀翻」的科幻電影《地心引力》。
那麼這樣一部擁有諸多贊譽,一躍成為「科幻電影史里程碑之作」的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整部電影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探索者號太空梭的兩名宇航員瑞恩·斯通和沃夫斯基在艙外進行哈勃望遠鏡的維修工作時,遭到了太空碎片的襲擊,瑞恩·斯通未能及時躲避襲擊而脫離太空梭在太空中漂浮,同事沃夫斯基在營救她時,連接兩人的繩索突然斷開,在氧氣不足的情況下,沃夫斯基主動將一線生機讓給瑞恩·斯通,自己則消失在深邃漆黑的太空里。
好不容易回到艙內的斯通博士在經歷空間站著火,逃離過程中被降落傘牽絆、燃料不足想要關掉氧氣試圖自殺等小危機和小高潮,以及最後成功登上「天宮一號」的大高潮後,最終成功返回地球。
在《地心引力》的開篇,導演以黑屏字幕提示那些已習慣了好萊塢科幻電影中轟鳴而至的宇宙飛船,兵器碰撞的宇宙大戰的觀眾,這里是「沒有聲音傳播介質」的太空。影片對於真空環境的聲音處理其實是為設定背景的真實性服務,使科幻空間變得真實可感。出於對真實性的考量,影片打破了觀眾的審美習慣,沒有如其他科幻片一般添加飛船的聲音。所以在電影開篇的第一個鏡頭中,首先是巨大的藍色地球占據大半個屏幕,影片開始近1分鍾,觀眾才透過兩位主演的對白辨識到太空梭的存在。沃夫斯基在太空漫步時,斯通博士被捲入太空時,也只有對話的聲音和由於驚慌大聲喊叫的聲音,深刻體現出人類在太空中的無助,孤獨以及渺小。
影片運用大量的長鏡頭展示了廣袤無垠的太空。電影開篇,蔚藍的地球占據了大半個畫幅,隱隱約約的對話持續了有近1 分鍾之久,「探索者號」才開始顯現出來。而且為了避免長鏡頭帶來的疲勞,鏡頭一直處於緩緩的旋轉之中,從客觀到主觀,從遠到近,通過景別和機位的變化,將人物活動的范圍流暢的呈現在觀眾眼前,並且完全沒有破壞人物運動和畫面造型的連貫性。
「太空本身就是一個隱喻」,導演阿方索·卡隆如是說。人類探索以及試圖征服宇宙的慾望從來沒有停止過,以太空為背景的影視資料極多,大多塑造的都是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地球式」的想像中的太空。而在《地心引力》開篇,導演以黑屏字幕的方式,高度還原了一個真是的太空環境。
「生命在太空無法生存」 這句話彷彿是太空對於人類的警告。
深邃寧靜漆黑的太空並沒有適合人類生存的條件,沒有氧氣,沒有傳播聲音的介質。而人類自創的在太空中生存的條件——太空梭,衛星等,最終也會導致人類作繭自縛,自食惡果。
電影以太空中真實存在的「太空垃圾」作為一系列事故發生的源頭,正是對人類征服太空帶來的生態破壞的反思。同時,太空是對人類生存困境的隱喻。失去地心引力的人類,在茫茫宇宙中漂浮、掙扎。看似廣袤無垠的宇宙,實則孤獨,冰冷,封閉,與當代人的生存境遇不謀而合。
因此,「家」這一概念在影片中不僅代表著一種生存空間,也代表著人類心靈的棲息地。地球上的家大大小小,而對於活動在太空的瑞恩·斯通和馬特·沃夫斯基來說,家與「地球母親」的意義是相同的。浩瀚壯觀的太空下,他們談論最多的依舊是地球。執行任務時沃夫斯基播放的鄉村音樂,「尼羅河上的日出」,「半個北美洲都沒有辦法登上網際網路了」,「中部地區」等,對於他們來說,有難以言盡的親切感。
瑞恩·斯通在完成了第一場考驗之後,在氧氣幾乎用盡的情況下返回空間站中,此時的她脫下航天服,漂浮在半空中。機艙內的失重狀態使她蜷縮起身體,背景畫面是機艙內的漂浮著的管子,由於視覺疊加效果,此時的斯通博士猶如在母體中的嬰兒。而之前一次次出現的連接她和沃夫斯基,她和空間站的繩索,同樣也具有「臍帶」的隱喻含義。而這一切都是「地球製造」,與空間站的聯系就是與「地球母親」的聯系。
當斯通博士乘坐「天宮一號」返回地球後,她降落的地點是大海。瑞安脫下航天服,打開艙門從水中游出,隱喻著一個嬰兒從滿是羊水的母體子宮出世。地球幾乎百分之八十有水組成的,生命的起源與水息息相關,生命的進化過程也是由海洋到陸地的,斯通博士從水中通向大地,同時也象徵著生命的進化過程。
而當瑞恩博士從海中游到岸邊,她五體投地趴在沙灘上,臉頰緊貼大地,沙灘上泥土的質感讓她安心,她情不自禁的道謝,既是對於生命的感恩,也是向地球母親的致敬。當她顫抖著雙腿一點點站起來的時候,慷鏘有力的音樂響起,導演給她的雙腳一個特寫鏡頭,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宗教式隱喻的鏡頭:
在古希臘神話中,大地女神蓋婭的兒子巨神安泰俄斯之所以力大無窮、戰無不勝,就是因為他在與敵人戰斗時,只要立足於大地上,就能從大地母親那裡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鏡頭從腳部特寫進行仰拍,站在大地上的斯通博士此時顯得十分高大,充滿力量和自信。
同時,女主角的太空逃離之旅也是生命意義的尋回之旅。
在整部電影中,斯通博士一共有兩次談到她自己的女兒。
第一次是在自己被沃夫斯基找到,兩人一起返回空間站時,她講述了女兒意外去世的故事,而當時她正在開車。從那個時間起,她生活的全部意義已經坍塌,女兒的去世帶走了她全部的生活樂趣「只是悶頭開車,會聽車載廣播,但只是開著,並不介意內容。」
此時的斯通博士悲傷而絕望,第二次涉及自己的女兒時,她已經經歷了重重考驗,每一次都危及生命,尤其是最後在聯盟號燃料用盡,她關掉氧氣閥試圖自殺,在意識昏迷中,夢到了已經去世的沃夫斯基。
「幹嘛非要活著,活著有什麼意義」
「關鍵是你現在要怎麼做」
「如果你准備回去,就得打起精神振作起來」
「你得腳踏實地,重新開始生活」
瑞恩在沃夫斯基的激勵下重新找回生活的意義。
此時的她已經卸下了因女兒去世而背負的沉重的枷鎖,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她一邊鎮定自若的操作程序,一邊禱告似的請求已經去世的馬特沃夫斯基:
你會看見一個褐發小女孩,頭發很亂,都打結了,因為她不愛梳頭發,不過沒關系。他的名字莎拉,你能不能告訴她,媽媽找到她的紅鞋了,她一直都在找那雙鞋,其實就在她床底下,替我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和一個深吻,告訴她,媽媽想她。告訴她,她是我的天使,我非常驕傲。告訴她我絕對不會放棄,我非常愛她。
電影中兩次通過「女兒」這個角色傳達了創作者對於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的思考。女主人公在最後關頭,准備沖出聯盟號,去往 「天宮一號」的那句充滿希望的「別再悶頭開車了」,是她再次找到生命意義後的有力宣言。
導演在最新科技的加持下,為《地心引力》打造出一個最真實的虛擬化太空,通過一場逃離與重生之旅,探索擺脫了「地心引力」束縛的人類在太空中的生存境遇,傳達了導演對於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的思考,同時,通過表現人類對於太空的種種「惡行」以及最終的「自食惡果」,反思了人類對於太空愈加膨脹的征服之路。
5. 科幻電影的標志是哪一部
這幾部電影可以稱得上科幻電影史的里程碑:
1902年的《月球之旅》,這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改編自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
1968年的《2001:太空奧德賽》(就是樓上說的《2001漫遊太空》。
1977年的《星球大戰》,以及後來這整個系列,把特技鏡頭在科幻電影中用到了極致。
1982年的《E.T.》,標志著藝術在科幻電影中的勝利。
1999年開始的《黑客帝國》系列(又譯《矩陣》《二十二世紀殺人網路》),不僅特技水平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其高超的思想內涵也是科幻電影史上任何一部電影難以企及的。
6.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是什麼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是《月球之旅》。
該片片是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靈感來源於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和H·G·威爾斯的小說《最早登上月球的人》。
十九世紀的法國有一位文學天才,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他將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科幻寫作,他所著的經典之作《月球之旅》,以及《不可思議的旅程》被法國電影大師級的製作人喬治·梅里斯搬上了銀幕,雖然這部1902年版的《月球之旅》只有21分鍾的影片長度。
但在科幻電影史上卻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這部影片融合了兩位科幻大師的作品,除了《月球之旅》,還有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月球上的第一批人類》。
(6)科幻電影史與其表示含義擴展閱讀
《月球之旅》劇情簡介:天文學院院長在一次會議上提出天馬行空的月球旅行計劃。他和另五名大膽的天文學家監制出了炮彈艙和大炮,並在軍隊的幫助下乘坐炮彈艙順利登月。
興奮過後六名天文學家精疲力竭的在月球表面睡去,渾然不知許多星星悄然觀察著他們熟睡的樣貌。最後一場寒冷的降雪喚醒了他們。眾人躲藏到地洞中卻不慎用雨傘驚擾了月球人,於是一場慌亂的冒險開始了。
7. 史上經典科幻電影有哪些
終結者2
著名電影雜志《電影周刊》在評選20世紀最值得收藏的一部電影時,此片以最高票數位居第一。這部電影在電腦特效技術已經相當完善的2000年可謂一大新聞。但這部電影的冠軍地位決非浪得虛名,這與它所表現出的強烈的美國式個人英雄主義風格和出色的電影平衡性和完美特效是分不開的。
2001太空漫遊
該片絕對不是一部純粹意義的科幻片,它帶給我們的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深層次思考,告訴我們的是人類永恆的絕望,正因為有這樣深邃的思想意義,也使得這部科幻片不像日後的《星球大戰》那樣廣受歡迎。但是,它絕對是一個里程碑。
黑客帝國
該系列描寫了一個富含哲學元素的龐大科幻故事.還受了其他因素的影響:數字朋客(Cyberpunk,賽博朋克),神話,計算機科學,精神哲學,香港動作電影.還包含了諸多宗教概念,包括印度教,基督教,無神論,諾斯替教,佛教.
星球大戰
有的電影將註定不僅只是電影。
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在1977年的問世,創造了一個現代神話。因其前所未有的太空場面,紛繁復雜的星系斗爭,它被稱為「繼廖西開辟紅海之後最為壯麗的120分鍾」。
異形
如果說有哪部電影開創了恐怖電影的新紀元,那一定就是《異形》系列。 1979年出品的《異形》第一集開啟了恐怖電影的新模式,成功的將科幻與恐怖結合在一起,並賦予了深深的內涵:「異形」的世界中浸透了七十年代美國文化大動盪的特色,外來的沖擊以及自身的壓力使當時的人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那感受就如同在黑暗中真的潛伏有外星生物一樣。
回到未來
本片賦予時間旅行新的想像力,劇情驚險刺激,對白幽默風趣,令人回味無窮。1989年的第二集延續了第一集的故事線,並引進平行宇宙的概念;1990年的第三集把故事帶到19世紀的西部牛仔世界。
E.T外星人
侏羅紀公園
本片通過由電腦技術設計的"活"恐龍,滿足了人們想看到真恐龍的願望,給觀眾帶來全新的震撼感受,獲第66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等三項金獎。
獨立日
轟動一時的好萊塢科幻動作片,以地球遭到外星人入侵為賣點,大肆宣揚美式英雄主義。出色的特效場面,令本片橫掃1996年度全球電影票房榜,以北美3億,全球8億多的總收入,成為當時僅次於《侏羅紀公園》的賣座片
銀翼殺手
這部充滿陰郁、壓抑的作品中,始終貫穿著對人和人的價值的思辨。一方面人類試圖消滅由自己親手製造出的在各方面都強於自己的復制人,而另一方面復制人為了生存的權利與人斗爭的矛盾,迫使觀者不得不透過復制人的命運來反思自己:什麼是生命?以及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等等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問題。
8. 美國好萊塢科幻電影的發展史,一定要是科幻電影 最好分為幾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特點以及代表作
自從1910年代開始,好萊塢就開始了科幻電影的拍攝,歷代的導演、演員為觀眾呈現了許多優秀的科幻影片。全世界超過一半的科幻影片均為美國生產。
但是美國科幻電影發展和壯大也經歷了相當長的歷程,並且一直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的。縱觀美國科幻電影的歷史,可以把美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分為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繁榮期、平衡期等幾個時期。
美國科幻影片萌芽時期特點:
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美國科幻電影的萌芽期。科幻影片的興起讓美國電影出品人感覺到了科幻電影中巨大商業利潤,便開始了科幻電影製作和發行。1910年美國導演塞爾·道利(Searle Dawley)拍攝了根據瑪麗·雪萊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無聲影片《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雖然這部影片只有短短16分鍾的時長,卻是美國科幻電影的起源,對以後美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自此好萊塢先後生產了由斯圖爾特·帕頓導演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16年)、由哈里·霍伊特導演的《迷失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由盧西恩·哈伯德導演的《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等。
這一時期的科幻電影以低製作成本的B級片為主,故事情節簡單、人物塑造單一。有大部分影片為無聲影片,科幻鏡頭大都以多次曝光的方法拍攝,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特技,其中有一部分影片還充滿了恐怖色彩。
9. 很多人都喜歡看科幻電影,那麼世界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是什麼
月球旅行記
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是一部1902年拍攝的法國黑白無聲科幻電影,英文名為A Trip to the Moon?。這部電影大致上基於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以及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小說《月球上的第一批人》(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喬治·梅里愛擔任了這部電影的編劇和導演,全片全長14分鍾,16幀/秒。
月球旅行記被認為是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其創新的動畫效果也非常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