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科幻片的電影模式是怎麼樣的
以影片攝制時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學原理或科學現象作為劇作基礎,展現某一虛構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的影片,即為科幻片 。科幻電影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 。
1.奇觀與獵奇
從梅里愛開始,科幻影片就與令人目眩的奇觀密不可分。宇宙太空、宗教神話、異域探險、歷史傳奇、童話世界……在梅里愛的數百部長短不一的影片中,遍布了各種奇觀和幻想。但科幻題材對梅里愛而言,並非科學的延伸,而是藉以呈現景觀的道具。梅里愛的興趣並不在於將電影作為「敘事藝術」來發展。他更為看重的是電影作為奇觀呈現工具的能力。正如喬治·薩杜爾所評價的:「梅里愛利用特技經常是為了使人感到驚奇,它本身成了一個目的,而不是一種表現手段……梅里愛發明的是未來電影的音節,但他應用的卻是莫名其妙的咒語而非表達意思的語句 。」
梅里愛使得科幻電影烙上了無法抹去的奇觀胎記,縱觀好萊塢影壇,從1968年的《太空漫遊2001》到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從1976年的《星球大戰》到1999年的《黑客帝國》……史詩般的太空旅行場景、幾可亂真的史前恐龍形象、場面宏大的太空戰爭、幻如靈境的虛擬世界……無一不是藉助奇觀效應大賺票房。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影像一次次的沖擊觀眾的視網膜,無數次觀眾以為奇觀已經達到了極致而若干年後更大的奇觀卻總是呼嘯而來。或許,好萊塢科幻片如果失去了高科技的特效包裝,那麼它便失去了最精彩的形式;而這個形式一旦被剝離出去,我們會發現它的內容已經所剩無幾——實際上,好萊塢科幻片的內容即在於它的形式,形式便是它的內容。完全的,徹徹底底的奇觀轟炸。
奇觀是電影的本質之一。科幻電影興起的幾十年中,獵艷奇觀的天性驅使著人們湧入影院,把大把大把的鈔票塞入好萊塢的腰包;而好萊塢也看準了科幻電影的斂財天賦,將科幻電影的奇觀特性一次次的強化乃至異化。當觀眾某一天對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奇觀報以鼾聲的時候,估計好萊塢視覺系的科幻導演只能將海洛因粉末撒在電影院的空氣中,別無它法刺激觀眾的神經了。
2.與科幻
『貳』 分析科幻電影的藝術特色
我覺得是將虛擬的刻畫的十分真實,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叄』 電影有什麼樣的藝術形式
由於電影的樣式和片種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報道某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或歷史事件活動的記錄片,也有運用各種美術手段和材料製作的美術片,還有記錄舞台藝術表演的戲曲片等等。在這些種類中又包含若乾片種。如故事片中有喜劇片、西部片、愛情片、科幻片等;美術片中有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記錄片中有傳記記錄片、文獻記錄片、新聞記錄片等。它包括文學、戲劇、繪畫、建築、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成分,所以被稱為綜合藝術。 所謂綜合藝術,指綜合幾種藝術成分而構成的藝術樣式。其特徵是: 集體創作。包括編劇、導演、演員、美術、攝影、錄音多個創作部門藝術創造的有機配合; 利用現有的一切藝術表現手法。電影有含文學成分的描寫和結構,有含戲劇成分的對話、內心獨白、形體動作、面部表情,有含音樂成分的歌曲和與畫面融合的視覺形象; 廣泛的群眾性文化。電影的構成是用活動著的畫面和各種音響表達、表現世界各國的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但是,電影的綜合性並不是指各種藝術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將各種藝術形式包含的藝術成分融匯貫通變成新的東西加以表現。它除具有一般文學藝術的共性特徵外,還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這在於電影藝術的表現工具與別的藝術表現工具不同。電影是用攝影機來反映的。攝影機具有真實記錄反映對象及其運動的時空轉換這一特點,由此形成特殊的電影表現手法和電影敘述語言,將各種藝術成分有機統一組合成新的藝術表現形象。 正因為如此,作為藝術的電影,雖然是誕生於眾多古老傳統藝術如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之後的最新最年輕的藝術,但也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以讓我們知道它的誕生日期的藝術。自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正式公映自己製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獲得成功至今僅百年的歷史。而古老傳統的藝術,其中有的已經歷了上千或數千年的滄桑,它們問世的時日,就連專門研究藝術史的專家學者們也無從稽考。電影和古老傳統的藝術相比,它只能算個小弟弟。但是它後來居上,後生可畏,最年輕的藝術——電影,以其無可比擬的藝術魁力,闖進了世界藝術之林,一躍而成為最富群眾性最具影響力的與世紀同齡的藝術巨人。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於它年輕,有它自己的優勢。因為電影不僅是誕生於古老傳統的藝術之後,而且它是吸取和消化了這些藝術的所長而又揚棄了它們的所短,有機綜合了多種藝術因素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因此,多種藝術門類的有機綜合,是電影藝術最突出的美學特性,綜合性是電影美的本質所在。 早期的電影研究家們從電影像誰這一命題出發,探討電影藝術的基本持性和電影美的奧秘。他們所持的觀點和所得的結論各不相同,大相徑庭。有人認為電影像文學,有人認為電影像戲劇,也有的認為電影像繪畫,還有的說像音樂等等。不一而足。於是便有「可見的文學」、「電影詩」、「視覺交響樂」、「沉默的旋律」諸如此類的說法,試圖從電影美學的層次上對電影美的本質作出界說。這些見解雖知其相對的合理性依據,但在今天看來,其各執一端的片面性,則是顯而易見的。電影既像誰也不像誰,電影就是電影,因為電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多種藝術的因素、集它們於一身的綜合藝術。 電影中包容了文學的因素,因為它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系的方法,從文學的各種體裁中廣泛吸取營養,如從詩中汲取抒情性,從散文中汲取紀實性,從小說中汲取敘事性。在敘事手法上又借鑒了文學中的主觀敘述和客觀敘述,外部描繪和內心剖析以及多種形式的結構原則等。總之,無論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敘事的方式,電影都借鑒了文學的經驗而具有文學的因素。電影中存在的戲劇因素,表現在演員表演、場面調度、矛盾沖突和懸念等一系列藝術方法和手段的運用。電影中的音樂因素,表現在通過旋律配合畫面,以營造環境氛圍、渲染情感和節奏變化。至於電影中的繪畫、雕塑、攝影等因素,不僅表現在造型性和視覺再現性上,對構圖、色彩和光影的處理上,借鑒了這些藝術的經驗,而且電影中的許多專用術語如畫面、色調、影調、鏡頭、焦距等等,也都是從這些藝術中借用過來的。 電影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系的方法,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到敘事形式等各個方面都借鑒了文學的經驗、方法和技巧,因而具有文學的因素。但文學進入電影』,由於受電影的制約,經過消化、融合,已發生了質的變化,而非電影加文學。電影中的文學因素和作為語言的藝術的文學有質的區別。因為盡管電影廣泛借鑒文學塑造藝術形象的經驗、方法和技巧,但文學是通過語言文學這一唯一的媒介塑造文學形象,而電影則是通過畫面和音響以及電影所獨具的特殊表現手段——蒙太奇來塑造銀幕形象。作家用語言來寫故事、寫人、寫人的靈魂。文學形象是通過抽象的語言符號給讀者以聯想,銀幕形象則是通過可見的畫面和可聞的聲音具體地直接地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可見電影中的文學因素決不是電影加文學。 電影從繪畫中吸取營養,包括構圖、光影、色彩、線條的運用和處理,具有繪畫的因素,但繪畫進入電影並非電影加繪畫,電影中的繪畫因素受電影制約,與繪畫藝術有質的區別。繪畫再現生活的手段是線條和色彩,電影的手段是畫面,並且有聲音與之相配合。繪畫中的造型形象只能是化動為靜,靜中見動,不能表現對象的連續運動,銀幕中的造型形象則始終是不斷變化著的連續運動的造型形象。 電影從戲劇吸取營養包容了戲劇藝術的因素,但戲劇進入電影,因受電影的制約被消化融匯也產生了質的變化,並非電影加戲劇。電影的時空觀念和處理同戲劇的時空觀念和處理有著質的區別。舞台空間是固定的,銀幕空間是不斷變化的。舞台時間是現實的物理時間,銀幕時間則可以自由延長、壓縮、停滯的非物理時間。因此戲劇的時空表現受到限制,而銀幕的時空表現則有很大自由。不僅如此,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也存在著質的區別。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共時共地,同時完成,這是戲劇表演的特點;而電影表演則是另外一種情形:表演者在場表演,欣賞者缺席;欣賞者在場欣賞,表演者缺席,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不可能共時共地,也不是同時完成。因此,這就決定了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各有自身的特殊規律而非一致。 其他各門藝術進入電影,同樣要產生質的變化,凡此種種,說明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並不是各門藝術簡單地相加拼湊在一起,而是經過了化合的有機的綜合整體。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而形成綜合性的審美特性,就其實質來說,乃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有機綜合。正因為如此,作為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的新型藝術——電影,它克服了傳統的純時間藝術難以充分表現空間和傳統的純空間藝術難以表現時間的局限與不足,既可以充分表現時間又可以充分表現空間,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現潛力和藝術可能性。由此也不難看出,包容了多種藝術門類的電影的綜合性實質,還在於它是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綜合,它克服了純視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聽覺形象的審美需求和純聽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視覺形象的審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視聽兩者之長的優勢,成為一門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
求採納
『肆』 沈騰馬麗合體創作科幻電影《獨行月球》,我國科幻電影有哪些特點
在看電影的時候,觀眾們覺得中國的科幻電影特別有趣。看完電影之後,觀眾們覺得中國科幻電影會給他們帶來希望。科幻電影在製作的過程當中,還會加入很多的搞笑劇情。所以說這部電影上映之後,觀眾覺得這部電影非常精彩,而且沈騰和馬麗的表現也非常好。
科幻電影當中還會突出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的責任感。通過這樣的描寫,會讓大家感受到人物的偉大,同時也可以看到他們的進步。所以在看科幻電影的時候,大家也能夠感受到導演的想法。他們覺得導演想要給觀眾們,呈現出更多浪漫的劇情。所以在人物關系方面,導演也表現的非常用心。在《獨行月球》這一部電影中,大家也感受到了導演的細心。
『伍』 科幻電影的定義是什麼 有什麼共同點
定義:科幻片是類型片的一種,該類作品採用科幻元素作為題材,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影視作品。科幻片所採用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時間旅行等等。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故事背景,用宇宙飛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在某些情況下,科幻電影會與魔法或宗教中的超驗主義互相結合起來。許多科幻電影會表現出對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關注,以及哲學方面如人類處境的探討。
共同點:
一、背景多樣但內部邏輯嚴格,對於科幻片來說,故事可以發生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任何時候,並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換年代,但實際上它要敘述的真正內容所佔據的期限仍然很有限;類似地,科幻故事發生的地點看似不著邊際,但實際上也非常有限。雖然好萊塢科幻片在想像上天馬行空,但它在邏輯規則上卻最為嚴格,講求一個內部真實性統一連貫而不矛盾的虛幻世界。
二、人物塑造比較簡單,好萊塢科幻片大多希望觀眾將注意力集中於特效和情節,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於其它類型片來說是較為簡單。人物的維度較少,表面和內心較為一致,性格沒有變化或只有簡單的變化。但近些年來這種狀況也有所改變,科幻片也開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對人物內心的沖突和矛盾以及生活中的苦惱和困難的描述開始加大力度。
三、「激勵事件」往往具科幻因素,比如時間的錯位、外星人的入侵、恐龍公園的建立等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應。和其它類型片一樣,科幻片的沖突也包括內心沖突、人際沖突、外界沖突(包括社會沖突和更大的環境沖突)這幾個層面,但一般來說,科幻片中最大的沖突是人與大的環境力量的沖突,比如自然災害來襲、外星生物侵略等。
四、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義、珍惜人生這樣傳統而永恆的價值。
『陸』 科幻故事裡藝術形象有哪些
1、化身博士
是英國作家史蒂文森的小說《化身博士》中的主角,亨利·傑基爾利用自己研究出的秘葯,將自己的人性中的「惡」分離了出去,但沒有想到,分離出去的惡竟然變成了一個獨立的人格,並顯現出來,隨即在大范圍內殺人,最後在絕望與苦惱下自盡。
2、騾(Mule)
美國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所著《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兩部作品中的重要人物。他誕生於蓋婭星系,長相醜陋,是個突變種,擁有控制人類情感的能力,能夠把最強硬的敵人改造成忠誠的部下。
他的存在破壞了哈里·謝頓(同為小說人物)為心理史學定下的「研究對象的隨機性和自發性」的前提,直接威脅了謝頓計劃的有效性。小說中寫到他是罕見的變異人類個體,無法生育後代,所以自稱為「騾」。
3、弗蘭肯斯坦
是瑪麗·雪萊創作的長篇小說《弗蘭肯斯坦》中的人物,是一個瘋狂的科學家。後來用以指代「頑固的人」或「人形怪物 」。
4、約翰卡特
他是《火星公主》的男主角,美國騎兵上尉卡特為拯救老朋友突然飛到了火星。他在火星上同幾個民族和國家打過交道,參與了多次搏鬥和戰爭,同火星公主德婭·索利斯發生了戀情。為了拯救被異族俘虜的公主,卡特歷盡艱險,表現出地球人的大智大勇,最後不僅救出了公主,還為火星居民贏得了和平和友誼。
5、羅輯
劉慈欣長篇科幻小說《三體》系列人物,《三體2:黑暗森林》的主角和《三體3:死神永生》的線索角色。本是玩世不恭的大學教授,因偶遇葉文潔並得其提點而遭到ETO的追殺,一無所知地參與面壁計劃,期間與庄顏結婚並育有一女。
『柒』 什麼是科幻片
首先,我們也許可以把「科幻片」(science fiction film)定義為包含著某種因素的電影:這些因素是基於科學(包括現有的科學和假設的科學)而假想出來的;在今天的世界中,它們是不可能發生的,或還沒有發生的。科幻片與魔幻片、靈異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其被幻想出來的因素必定有一個科學理性的支持,哪怕這個科學依據看起來很瘋狂。比如《時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1980)可以被稱作一部科幻片,因為片中的主人公回到過去是藉由一種在影片中被科學證實了的催眠術。而《土撥鼠日》(Groundhog Day,1993)就不是科幻片,因為影片並沒有把男主角突然被迫反復過著同一天的理由告知觀眾;如果影片向我們解釋:那是因為他的時間機器出了故障,那麼這就能成為一部科幻片。喬治里葉的《月球之旅》是電影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幻片
解析
科幻片,顧名思義即「科學幻想片」,是「以科學幻想為內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點是從今天已知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成就出發,對未來的世界或遙遠的過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1]科幻片從誕生之初便與科幻小說締結了不解之緣,如梅里愛拍攝的《月球旅行記》,改編自兩部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和《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威爾斯的《隱身人》、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柯南道爾的《失去的世界》等科幻小說被搬上銀幕後,引發了系列電影拍攝,科幻文藝中常見的題材,如科學狂人、星際旅行、時空穿梭等在此時出現,形成最初的套路。好萊塢則延續了改編科幻小說的傳統,如《侏羅紀公園》、《人猿星球》、《少數派報告》、《星際艦隊》等,並將其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片種。
目前國內對科幻片的態度基本是從科學與幻想相結合的角度,或者電影的奇觀本性進行談論。如邵牧君在評論中稱「科幻電影的妙處即在於只要某種科學設想一露頭,它就能虛構出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人和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活躍了人們的想像。」[2]
也有部分觀點認為科幻片與神話故事有關,或將「神話」作為一個描述性詞彙,用以形容「科幻片」,但均認為科幻片與科學無關,只是恐怖片的變種。如美國電影理論家V.索布恰克及其著作《銀幕上的外層空間——美國科幻電影》,稱科幻電影與科學「根本沒有關系」;周傳基則發表評論,指「所謂的科幻片只不過是現代封神榜」,《星球大戰》是「最古老的神話故事,亦即沒有任何信息量的陳詞濫調,騎士與公主」。[3]
盡管如此,普遍的觀點還是認為,「當科學觀念、藝術想像和電影手段三者結合時,科幻電影隨之產生。」[4]H.弗蘭克給科幻片下的定義是:「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其主題基本有如下四種:宗教與反叛主題、凡爾納式科學享樂主義主題、權力與秩序主題、罪惡與拯救主題。
歷史
從電影史的發展來看,盡管「科幻電影」一詞出現於1926年左右,但是早在電影誕生之時,科幻片的雛形就已隨之產生,如法國導演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1902年)、《太空旅行記》(1904年)和《海底兩萬里》(1907年)。縱觀科幻片的發展,除了早期的法國電影之外,美國科幻電影自誕生後,就以迅猛的勢頭成為主力,無論是資金、技術,還是經驗和文學積累,其他國家都無法望其項背。
20世紀50年代是科幻片的第一個高潮。為其繁榮提供動力的,是科技尤其空間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以及二戰結束之後冷戰思維的影響和人類對前途的恐懼感,如羅伯特.懷斯的《地球停轉之日》(1951年)。
隨著越戰結束,各種運動蓬勃興起,以及電腦技術的迅速發展,70年代迎來了科幻片的第二個高潮。以法國的《阿爾發城》、前蘇聯的《索那裡斯》以及庫布里克的《2001:漫遊太空》(1968年)為先導,直至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年)形成氣候,科幻片也從B級製作逐漸升為A級大製作。
80年代中後期以來,數字技術的飛速進步,工業化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以及消費觀念的變化,科幻片在掀起第三次高潮的同時也被末世情結所佔據。以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1984年)拉開黑色序幕,經過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1993年)、凱文.雷諾茲的《未來水世界》(1995年)、呂克.貝松的《第五元素》(1997年)等影片的綴聯,直到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國》(1999~2003年),均呈現出注重視聽、表象的特點,末日景象紛紜而至。
與此同時,為了最大限度上迎合各種口味的觀眾,類型的拼貼和融合已經成為科幻片的一個重要特徵,許多影片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科幻片,但卻在某種程度上毫無質疑地具備科幻元素。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實現幻想提供了保證,也能成為新的科學幻想的源泉。科幻電影的有趣現象是,它在想像空間中,最先進的科技所表現的,常常與古老的神話有關,甚至直接選取神話為己所用,如《駭客帝國》、《少數派報告》、《X戰警》等。恰如皮洛所言:「一個發展電影和神話的比喻手段的新時代已經開始。」
『捌』 美國電影的特點有什麼啊
1、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重視個人成就、崇拜個人奮斗,講究個人價值最大程度的實現。
美國電影是灌輸個人主義的主要工具,從《蜘蛛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們」一次次讓美國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來到地球是「為了美國式的真理和正義」,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認同美國具有拯救並主導世界強權地位的天然能力。
2、美國電影很注重鏡頭和敘述場景的精雕細琢,自由女神像、星條旗、曼哈頓街道都是時常出現的鏡頭。
無論是現代科技製作出來的震撼鏡頭,還是藝術浪漫的日常生活場景的展示,都會激起一部分觀眾對美國的嚮往。
3、美國電影善於將精神內核和商業外殼有機結合,價值觀傾向被包裝在具有強烈視聽效果的表層結構之下。
美國影視產業不僅為美國帶來巨額經濟利益,帶動了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推銷了美國的價值理念,營造了一個有利於國家形象傳播的「美國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態」。
(8)科幻電影有哪些藝術特徵擴展閱讀:
美國電影傳播策略:
1、打造產業化的運作模式。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便形成企業生產模式,即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商業化運作管理,實現生產製作與傳播發行的緊密集合。
電影製作、發行和放映,條塊分割,分工合作,責任明確。電影製片方、發行方與技術團隊等通常是長期的固定合作夥伴,利益緊密相關。同時,美國電影的蓬勃發展和融資渠道廣、資金雄厚密不可分。
2、實施全媒體的宣傳營銷。
在傳統媒體時代,美國電影按報紙、廣播、電視的視聽說特點,三管齊下,打造全方位的電影傳播路線。在新媒體時代,美國電影充分利用網路的互動性,使新舊媒體平台相配合,實施全媒體的營銷策略
『玖』 電影有哪些藝術特徵
電影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電影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
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9)科幻電影有哪些藝術特徵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
1888年10月,法國電影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在英格蘭西約克郡利茲城進行了一項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他使用自己的單鏡頭攝影機和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紙質膠片接連拍攝了《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茲大橋的街景。
『拾』 電影有哪些藝術特徵
電影藝術的特點
1、綜合性。
電影既不是戲劇,也不是繪畫,也不是文學,也不是音樂,它包含了這些藝術的共性,而同時又表現了它們全部的差異。
2、運動性。
反映的是運動的畫面、鏡頭、運動的故事情節。
3、逼真性。
電影藝術通過攝影等現代化手段把現實生活中的人、景、事、真實地再現出來,使觀眾消除了距離感,感覺外部世界發生的一切都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有逼真性。
現代科技的發展賦予了逼真性必備的條件:攝影機、錄相機為紀錄現實生活提供了物質條件電影由無聲到有聲,由黑白到彩色的技術進步,逐步實現了完整地還原現實的目的。影院放映由普通銀幕到寬銀幕,更接近於人的眼睛觀察事物的視角,使人能獲得現實中觀察事物的實際感受。
你看一幅畫面,你會說這並不是現實,不過是幅藝術作品。而在攝影面前你卻不能這么說,你意識到相片上的形象就是現實,無法否認現實就是這個樣子。
4、蒙太奇性。
所謂蒙太奇就是依照情節的發展,和觀眾注意力和關心的程度,把一個個鏡頭合乎邏輯地,有節奏地連接起來,使觀眾得到一個明確、生動的印象,從而使他們正確地了解二件事情的發展的一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