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椰林曲的故事原型
1937年10月的一天晚上,毛澤東把廖承志請到了他居住的窯洞,布置了一項重要的任務:要求廖承志以獨特的便利條件,到香港開設香港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
1938年初,幾經波折,廖承志到達香港,與潘漢年等人秘密研究後,在香港皇後大道18號以一家茶葉商行作為掩護,創立了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
當年10月22日,廣州淪陷。八路軍香港至重慶的交通線,也隨即由原來經廣州、衡陽、長沙,改為從香港乘輪船至廣州灣,經遂溪、廉江入廣西陸川,經玉林、貴縣再乘長途汽車經賓陽、柳州到桂林,返程是由灕江至梧州轉廣東、香港……
電影《椰林曲》中這樣一首清新雋永、活潑輕快的歌曲,後面也隱藏著可敬的犧牲。《椰林曲》海上運送電台的情節,就是取材於菉塘、硇洲、徐聞等地人民給瓊崖游擊隊送電台這一史實。
菉塘交通站老交通員、93歲的林美瑜回憶說,1940年夏,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按黨中央的指示,為海南瓊崖游擊縱隊購買了一部火力發電的大型電台,海南交通員由香港經海上把電台運到西營(霞山)。他和吳德忠護送,林裕和林魁兩個人用貨籠擔著電台,送到海邊一個叫海山宮的小廟里,再從現在海富一帶的位置上送上帆船,然後,又歷盡艱險,把電台安全運到硇洲地下交通站。之後,再轉運到海南。
湛江到海南,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期,菉塘交通站建立的三條地下交通線之一。另外兩條是湛江(時稱廣州灣)至馬來西亞、湛江至香港。
廖承志,是什麼時候把目光投向了湛江呢?
1 廣州灣的優勢
廖承志選擇廣州灣作為白色恐怖時期重要的紅色交通線,並非偶然。
——從地理位置上看,廣州灣地處粵桂瓊三省交界處,水陸交通便利,外可通香港、澳門、東南亞,內可聯華南、西南。特別是海路一線,由於環北部灣大小港灣星棋布,打開突破口,較陸路方便。
——從革命實踐看,當地的地下黨組織也積累了豐富的地下斗爭經驗。由於廣州灣長期處於法帝殖民者、國民黨反動派等各種反革命力量的統治之下,共產黨的革命活動一直處於地下狀態。廣州灣的紅色地下活動,幾乎與黨組織同步誕生。誕生以來,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香港分局、華南分局、廣東省委的直接領導下,在全市城鄉建立了一大批地下交通站、聯絡點。
——廣州灣有一大批優秀的地下工作者,他們黨性堅強、信念堅定。首任中共南路特委書記黃學增,是廣東四大農運領袖之一,倍受周恩來總理的稱贊;1927年任中共南路特委書記的黃平民,與朱德等早期共產黨人一起,曾是中共旅歐支部成員。像這樣政治堅定的共產黨員,還有很多。他們以隱蔽的方式堅持開展革命活動,敢於犧牲,勇於戰斗,表現出堅強的政治素質。
2 落子晨光
廖承志、潘漢年對此瞭然於心。他們進一步研究形勢時發現,在廣州灣的晨光小學,革命活動十分活躍:一所小學校,怎麼會有幾乎可以說是洶涌的革命激情?
很快,他們就摸清了:原來,廣州灣晨光小學校長許乃超,是革命失敗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系的共產黨員。他心底熊熊燃燒的革命理想,從來沒有止熄過。盡管沒有黨組織的消息,但他依然保持著清醒的政治覺悟,一個人默默地在堅持革命活動。這一發現,讓廖承志和潘漢年興奮不己。
黨中央讓廖承志到香港創辦八路軍辦事處,就是為了打通一個連接海外的通道。彼時,戰事緊張,八路軍駐港辦事處必經之地廣州形勢異常嚴峻。尋找新的通道,已經迫在眉睫。
1938年秋,廣州淪陷。
廖承志果斷決定:落子晨光小學,打通廣州灣。
於是,當年10月,他派中共香港海員工委書記潘雲波來到廣州灣。潘雲波拿著廣東省委組織部長連貫的介紹,來到廣州灣晨光小學,接收和恢復了許乃超的組織關系,在晨光小學建立了交通中轉站。
1938年11月,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交通員李沛群帶著連貫的介紹信,來到晨光小學和許乃超接頭。許乃超把李安排在當時湛江最繁華和氣派的寶石大酒店住宿,然後,找汽車把他送到桂林。從此,李沛群經常帶著密件從湛江過往,成為使用這條線路最多的地下交通員之一。
3 地下交通網
不久,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主任李克農也決定,使用桂林經湛江到香港的交通線。這條交通線上的交通員是曾昌明。桂林辦事處把交通聯絡點設在霞山的「而信行」。
1939年2月,日軍侵佔海南島後,大批海南難民逃到廣州灣。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在硇洲島成立「香港瓊崖華僑救濟會分處」,作為瓊崖逃亡出來的難胞落腳點。
1939年8月,為解決經由廣州灣到海南的人員、物資多的問題,瓊崖特委經請示廖承志同意,決定在廣州灣市郊建立一個交通站。瓊崖特委廣州灣辦事處請求中共廣州灣支部幫忙聯系地點。中共廣州灣支部經請示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林林,同意瓊崖特委設在廣州灣的辦事處與中共廣州灣支部共同使用菉塘交通站。
1940年初,菉塘交通站先後在霞山、赤坎城區的「公泰隆」、林呂記、天和國葯等地設立聯絡站、接頭點。
菉塘交通站隨後建立了湛江至馬來西亞、香港、海南三條地下交通線。
這樣,在湛江,就出現了一批由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八路軍駐香港及桂林辦事處,廣東省委和瓊崖特委,中共南路特委、粵桂邊區地委分別或共同建立的地下聯絡點、交通站、交通點。這些地下站點相互交匯,形成了一個縱橫交叉、四通八達的地下交通網,工作觸角延伸到南路各縣、海南、香港、澳門、廣州、廣西、上海、重慶和越南等地。
4 交通網的任務
秘密地下交通網的主要任務是接待、掩護、護送經廣州灣來往於桂林、重慶、香港和海南之間的人員。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周恩來對「搶救文化名人」做出部署:「如有可能,請先至澳門轉廣州灣,或先赴廣州灣後集中桂林」。
作家夏衍在他的《廣州灣通訊》中,記述了他於1938年12月由桂林南下,抵廣州灣待船去香港時的見聞。這位著名作家,曾先後三次往來於這條交通線。1941年,他和陶行知的兒子小陶陶在菉塘交通站隱蔽期間,在村中的小學校里指導推行「小先生制」,還成立了「小先生」委員會。老交通員林梓祥回憶說,他就是當時的「小先生」之一,他曾和一個叫林普忠的人在上坡塘村當過小先生。菉塘,成了革命搖籃。
據不完全統計,這條交通線上往來於海外、香港、廣州、桂林、上海、重慶、海南等地的革命同志數以百計。其中有黨的領導同志張文彬、劉田夫、梁嘉、左洪濤、梁廣、王均予、楊應彬、馮白駒、王國興、馬白山、林李明、莊田,文化界人士夏衍、趙少昂、馬師曾、薛覺先、紅線女等。還有從香港經湛江回海南島的多名瓊崖華僑抗日回鄉服務團成員、從馬來西亞回國的馬共中央委員、組織部長楊少民等人。
傳遞情況、送密件、葯品和重要的器械,也是這張交通網的重要工作。
在敵人嚴密封鎖交通要道的情況下,傳遞密件是十分艱難危險的。但是,交通員們沉著冷靜,機智勇敢,一次次化險為夷,沖破了重重封鎖。1947年3至4月,南路特委交通員吳德忠從香港護送電台密碼回南路。香港分局領導負責同志把裝在雙管煙斗里的密碼交給他時,特別囑咐他,什麼都可以丟失,甚至犧牲性命,但煙斗里的密碼決不能丟。他從香港到江門後,發現敵人設崗檢查,所有過往人員無不被全身搜遍。在危急關頭,吳德忠急中生智,立即掏出煙頭點火抽煙。特務把他隨身攜帶的紙張、牙膏、煙絲、行李,一一嚴密檢查。他鎮定地拿著煙頭一邊抽煙,一邊應付著敵人的盤問,敵人完全沒有料到他嘴裡叼著的煙斗卻藏著黨的密件。就這樣,他順利地把密件送到南路特委。
今天,人們追捧諜戰片,為驚心動魄的情節和英勇機智的地下黨員們叫好;而真實的故事裡,地下黨員們是把頭別在腰帶上,隨時准備著赴湯蹈火。
1943年,許乃超奉上級組織的命令,離開了晨光小學。
後來的革命者接過晨光小學的接力棒,繼續堅持戰斗。像菉塘等一大批地下交通站一樣,這枚在廖承志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棋子,如一位勇往直前的過河卒子,一直堅持戰斗。直到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黎明的曙光照耀湛江大地時,這枚棋子才凱旋收兵,結束了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使命。
今天,故地仍在,物是人非。
暖暖的陽光打在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寬闊的道路上車水馬龍。公園里的大姐隨著歡快的樂曲扭動腰肢,花朵般的孩子們在草坪上奔跑撒歡,不時有人拿出手機拍照,把這歡樂的時光傳遞——這是美好的和平時代,這是快捷的信息時代,然而,又怎能忘記那些身影,他們曾在這塊土地上拋灑英雄鮮血、鋪展出大無畏的智慧,他們偉岸的身影,把那些崢嶸的年代照亮……
② 描寫地下交通員的電影有那些
永不消逝的電波(孫道林主演)
③ 滿是臟話的《地下交通站》,卻是永遠無法超越的經典
國產電視劇到現在,已經發展了62年時間,北京電視台在1958年,播放了我國第1部電視劇,名為《一口菜餅子》,雖然只有20分鍾,但觀眾的反應卻很熱烈。當時的電視劇也是現場直播,因此對演員的要求特別大,不能錯字,不能有雜音,可惜錄像沒有保存,否則現在絕對是經典。
在20世紀初,國內出現了很多情景喜劇,比如《炊事班的故事》《家有兒女》《武林外傳》《我愛我家》,放到現在,每一部都堪稱經典之作。劇中的每一位人物,都有普通人的缺陷,也擁有普通人的優勢,在大是大非的面前,也會保持正確的選擇,走上正確的道路。
不過,在2007年,一部名為《地下交通站》的情景喜劇,正式出現在了人們的面前,但在當時沒有掀起什麼太大的轟動。《地下交通站》是一部抗戰題材的情景喜劇,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反映了我國的抗戰史,英達也算是較為成功的一個演員了,此次的作品讓人們有些難以接受。
雖是一部抗戰作品,但和其他抗日題材的影視,還是擁有很大一段差距的,沒有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沒有戰場上的槍林彈雨,更多的是交通員和偽軍的鬥智斗勇,還有廣大老百姓受苦受難的日子。主要講述了地下交通員,潛伏在鼎香樓做伙計,來獲取偽軍的情報。
該劇較有特點的,應該是反面人物的形象,比如最高指揮官野尻正川,原本是一個殺性十足的劊子手,結果被擊中了右腿,變得一瘸一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每天貪吃貪睡。早在之前在學校里,還經常被黑藤歸三欺負,但現在,卻經常地開始欺負黑藤歸三。
黑藤規三是當地的特務機關長,可以說出一口不錯的漢語,較為喜歡中國的成語和俗語,但在引用的時候,卻表達的不是特別好。黑藤規三由於視力不怎麼好,所以最不喜歡別人說瞎字,一旦聽到,便會急忙打對方一個耳光。其實在劇中,他也是較為可憐的一個人物。
在《地下交通站》中,每一集都會來大牌明星客串,比如大山,陶虹,潘長江,於謙,郭德綱,在劇中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於謙,當時的於大爺還沒有燙頭,留著小中分,和現在的形象,完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與郭德綱的對話,就像是一段相聲一般。
《地下交通站》不能登錄央視頻道播出,因為在作品中,臟話實在是太多了,所以一直不溫不火,但這些特殊的臟話,也成為了該劇特點的地方。每次聽到賈隊長說話,總是感覺特別的喜愛,沒有任何一絲的厭惡,因為如果不說臟話,反而會讓人們難以接受。
越來越多的抗日劇,已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但相比《地下交通站》,似乎還差了一點,也成為了無法超越的經典。《地下交通站》如果放到現在,絕對可以特別的火熱,但因為裡面的臟話,也可能不會通過了,不知大家還有印象嗎,歡迎小夥伴在下方留言。
④ 地下交通站:觀眾錯過太多好演員,「石青山」後繼乏力
在抗戰神劇層出不窮的當下,觀眾聊起抗戰劇,都不自覺的帶著審視的眼神和敬而遠之的態度。近年來,抗戰神劇就像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在這個抗戰神劇生存壓力最大的時期,卻又一部抗戰神劇被觀眾奉為神作,這里的神作指的是極為正面的評價。
說的自然就是《地下交通站》。
《地下交通站》首播於2007年,由英達執導,英壯編劇,吳樾、鮑大志、高亮等主演的情景喜劇。這部劇和《我愛我家》、《閑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等作品一樣,成為了英式喜劇里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此前英式喜劇聚焦的大多是現代生活,以雞毛蒜皮為切入點,引發一系列笑料。《地下交通站》和以往的英式喜劇略有不同,取材於抗戰,要將喜劇融入於偏嚴肅的題材是個不小的挑戰。
再加上當時和英達一起打造出英式喜劇帝國的梁左已經去世,英式喜劇雖然余溫尚存,但是在外界看來已經在走下坡路了。
幸好,英達還是交出了一份好的答卷,現在看來,這張答卷算是英式喜劇最後拿的一次高分成績了。
有2006年播出的《武林外傳》打前哨,《地下交通站》的情景設定並不新鮮,所有故事圍繞一家叫鼎香樓驢肉館展開。主角是在敵方游刃有餘的地下交通員蔡水根(吳樾飾),他的掩護身份是鼎香樓的大夥計。地下黨員、各色群眾、日軍、偽軍、漢奸等正反角色相繼粉墨登場,以戲謔的方式展現了地下黨員和群眾在抗戰中機智和勇敢。
《地下交通站》正反兩面的神劇屬性都是因為劇中的人物塑造,有著觀眾很熟悉的「一捧一踩」套路,反面人物被刻畫一無是處。然而在導演編劇精心鋪排的語言藝術和演員的精彩演繹下,生生化腐朽為神奇。
簡單的劇情也是這部劇「缺憾」之一,不過看似很隨意的劇情,其實也藏著主創們的努力。
主創團隊雖然以創作嬉笑怒罵的作品見長,但是在抗戰這一嚴肅題材面前還是保有一定程度的尊重。在創作初期,主創除了查閱大量史料,還走訪許多老八路。他們在戲說的外衣下,盡量保有 歷史 內核,力求不讓劇情走向不倫不類的境地。劇里許多情節其實都是根據從現實故事裡取材,加以改編的。
創作出來的故事也讓人耳目一新,不論是用計謀引發敵偽內訌,還是在日軍與土匪的矛盾中找到破壞軍火庫的良機,亦或是將內奸引蛇出洞,都頗有看點。
說起看點,還是得回到演員身上。
有才的網友都已經為劇中的角色做了註解,諸如「曲線救國」、「百變金剛」、「空耳天後」、「成語鬼才」等。
「曲線救國」最為知名,說的就是「國民男神」賈隊長。消瘦的身型,中分頭,八字鬍,怎麼看都和男神劃不上等號。賈隊長當然是憑實力取勝了,形象猥瑣,可是金句頻出,在劇中貢獻了密集笑料。
「你六親不認、五毒俱全、不三不四、二話不說、一心撈錢。」
「皇軍沒來時候你們欺負我,皇軍來了你們還欺負我,那皇軍不tm白來了嗎?」
賈隊長雖然目不識丁,但是邏輯無懈可擊,竟找不到一絲破綻。
賈隊長算是這部劇的最大贏家了,以配角之姿把那些主演的風頭都蓋過了,還是個猥瑣反派。
飾演賈隊長的顏冠英其實到48歲才正式出道,此前是熨衣工,這個工作他做了20多年。同時顏冠英還是個文藝中年,在工作之餘他也創作故事,還拿過獎。之後機緣巧合進入劇組當群演,這一踩進去就紮根了。
在《地下交通站》之前,顏冠英就演了不少小配角,皆是入木三分,再配上他的形象,讓人過目後就難忘了。
對於賈隊長這一角色的成功,導演英達和編劇英壯都表現比較淡定。英壯說「觀眾的反應很正常,而且非常正常」。
英達則說道:「過去很多經典電影,如《小兵張嘎》中的胖翻譯等都讓人難以忘懷,喜劇的笑料、包袱都集中在敵人身上,這是普遍現象,這也符合藝術的規律。」
英達所說的藝術規律,在《地下交通站》中尤為突出。
吳樾作為主角,戲份不少,貫穿全劇,可是和配角比起來,他就只能算中規中矩了。甚至吳樾一段戲拍下來,可能還不如「成語鬼才」黑藤一個成語來的搶眼。
出彩的還有膽小怕事卻大事不含糊的掌櫃孫友福、智商感人卻很有俠義的大廚楊保祿、「百變金剛」石青山、和賈隊長「雙劍合璧」的黃金標、貪財但良心尚存的翻譯官白守業、好吃懶做又陰險的憲兵司令野尻正川等。
他們為觀眾呈現了各有特色的熒幕形象,在貢獻密集笑點之外,還很有現實意義。
《地下交通站》的驚喜之處,還在於那些客串演員,每個單元都會出現幾個熟臉,都是聲名遠播的大咖,諸如陶虹、郭德綱、於謙、潘長江等。
這部劇在剛播出的時候並沒有現在這么火,熱度比起2006年播出的《武林外傳》差了一大截。
當然,《地下交通站》在近年火了之後,在熱度和口碑上已經和《武林外傳》處於同一水平線,甚至在一些劇迷心裡,還略勝一籌。
其實因為英式喜劇在業界的知名度,《地下交通站》的單集賣價可不是《武林外傳》可比。80集的《武林外傳》以一集20萬元的價錢賣給了央視,山東衛視拿下僅28集的《地下交通站》則花了近千萬。
之後的回報率也是大相徑庭,央視在《武林外傳》上獲得的廣告費就高達5000萬元,而《地下交通站》則沒有濺起多大的水花,在山東衛視手裡足足捂了五年。
英達最初的選擇其實也是央視,畢竟有央視這樣的大平台就意味著劇集的聲名遠播,就像廣為人知的《閑人馬大姐》一樣。然而雙方最終沒有談攏,《地下交通站》也就沒能和以往的英式喜劇那樣一炮而紅。
連帶著劇里那些出彩的演員也沒有第一時間被觀眾熟知,此後,吳樾漸漸從主角變成配角,顏冠英、高亮(飾大廚楊保祿)、鮑大志(飾掌櫃孫友福)、 趙衛東(飾黑藤規三)、熊偉(飾黃金標)等出彩演員依舊名聲不顯,默默在一些影視作品裡演戲份不多的配角,之後也少有出彩作品問世。
把抗戰和喜劇結合的想法最早其實英壯提出了,英達聽後很感興趣,但是也很忐忑。畢竟把這么嚴肅題材拍成喜劇在當時還是比較少的,稍有不慎就跌入谷底。為此主創試探性的去徵求立項,沒想到通過了,提出這個想法的英壯自然是成了《地下交通站》的編劇和導演組成員,還在劇中演了 石青山一角 。
英壯可以說是英達一手帶起來的,早年英達拍《我愛我家》的時候缺錢缺人手,就找來了堂弟英壯輔助梁左擔任編劇。伺候英式喜劇的諸多作品裡,都能看到英壯的身影,從導演、編劇到演員,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
遺憾的是,當英壯少了英達這個主心骨之後,就顯得後繼乏力了。
到了2011年,英式喜劇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少有佳作出現。英壯在此時又想起了《地下交通站》這個題材,於是拍了續集《二號交通站》,導演編劇都由他自己擔任。
《二號交通站》里,顏冠英、鮑大志、熊偉等主創都回歸了,但是這部劇不論是在劇情還是演員表演上都遠不如首部。
現在回過頭來看,《地下交通站》在英式喜劇里像是一個標志,承前卻沒有啟後。本以為《地下交通站》是英式喜劇的再度崛起,沒想到只是余暉中的最後一抹亮光。
⑤ 怎樣評價《地下交通站》
《地下交通站》評價:該劇匯聚了英氏最強陣容的創作班底,同時邀請了眾多著名影星擔綱出演。秉承了英氏喜劇的一貫風格,在借鑒動作片、間諜片、懸疑片、驚險片的成功經驗基礎上,加大喜劇性元素的使用。
(5)地下交通員老電影擴展閱讀:
劇集簡介
1940年前後冀中某小縣城安邱的一個驢肉館鼎香樓為背景,通過以蔡水根為首的幾位共產黨員的地下活動。以喜劇的形式,反映了當時我國人民艱苦卓絕英勇無畏的抗戰史,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鮮活的正反面人物形象。他們之中有將敵人玩弄於股掌之上。
卻頗得日偽賞識的我黨地下交通員、鼎香樓的大夥計蔡水根,有沉穩老到卻以一個唯利是圖的驢販子面目出現的聯絡員馮世昌,有聰明伶俐、刁鑽古怪、表面上以賣煙卷為生的「小八路」、「老黨員」小石頭,有神出鬼沒敢於當面戲弄日本特務頭子而對方卻渾然不覺的百變金剛。
武工隊長石青山;也有善良膽小的掌櫃孫友福,正直魯莽的廚師楊保祿,年老糊塗卻是非分明的東家齊老太太;還有兇殘、愚蠢時常無意中充當我方保護傘的日本憲兵司令野尻,狡詐、偽善、卻屢遭失敗,最後被八路軍武工隊成功使用反間計。
並在地下黨員的協助下讓鬼子認為是精神病而調回保定的日本特務頭子黑藤,流氓假仗義卻時常被我方利用的偽軍隊長黃金標,無賴、貪婪卻時常被敵我雙方痛打的漢奸偵緝隊長賈貴。通過這些人物的活動熱情地謳歌了我方的機智與勇敢,真實地展現了廣大普通民眾的苦難與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