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2部經典反恐電影---恐怖襲擊,驚天營救(下)
1:《93航班》豆瓣評分7.8
93航班的劇情簡介 · · · · · ·
用另一個角度,另一段歷史,來懷緬9•11,來激勵人們繼續齊心向前。
就在世貿大廈和五角大樓遭到恐怖襲擊的那個黑色日子,新聞報道了一場災難——93航班被恐怖分子劫持,之後墜落在賓夕法尼亞洲,機上45人全部罹難。
社會廣泛猜測,航班上的恐怖分子本來打算把飛機用以襲擊華盛頓。 然而機上所有乘客和工作人員卻一致抗敵,力挽狂瀾,以自己的犧牲保住了更多人的性命。
2:《鷹眼》豆瓣評分7.1
鷹眼的劇情簡介 · · · · · ·
中東某地,美國軍方的情報系統鎖定了一名目標人物,總統不顧系統電腦運算出的建議處理方式,下令定點清除,由此引發了意外的連鎖反應……公司小職員傑瑞(Shia LaBeouf 飾)的生活平淡乏味,時常手頭拮據,連房租也成了問題,由於供職於軍方的孿生兄弟意外過世,傑瑞趕回家中參加葬禮,但此行歸來後,傑瑞發現家中居然堆滿了武器,隨即趕到的FBI破窗而入將他逮捕。與此同時,名叫蕾切爾(Michelle Monaghan 飾)的女人從大街上的電子廣告牌上得知自己的兒子被某人綁架,綁架者擁有超乎尋常的能力,能夠控制電子產品並監控一切。這名綁架者引導傑瑞擺脫FBI,最終上了蕾切爾的車,兩名陌生人被迫合作,在FBI的追捕中落入了神秘綁架者的計劃……究竟綁架者是誰?他又有何居心呢?
3:《哈迪塞鎮之戰》豆瓣評分7.5
哈迪塞鎮之戰的劇情簡介 · · · · · ·
2005年11月,伊拉克西部城市哈迪塞(Haditha)。兩名伊拉克武裝分子在路中央埋下自製的炸彈,炸毀途經此地的美軍陸戰隊的汽車,一等兵米格爾•特拉澤斯在爆炸中身亡。此舉激怒了陸戰隊的士兵,他們迅速對周邊的伊拉克平民進行報復性的襲擊,包括孩童在內共計24人遇害,此舉震驚世界。
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4:《孤獨的生還者》豆瓣評分8.0
孤獨的倖存者的劇情簡介 · · · · · ·
阿富汗國會大選召開在即,為了保證大選的順利進行,美國海軍陸戰隊聯合特種部隊對轄區進行一系列徹底的清查。在某個動盪的地區,前塔利班頭目艾哈邁德·沙赫趁機做大,成為了一個美國急欲除掉的眼中釘。根據線報,沙赫的武裝部隊隱藏在某個山區,海豹偵察小隊中尉麥克·墨菲(泰勒·克奇 Taylor Kitsch 飾)帶領丹尼·迪茨(埃米爾·赫斯基 Emile Hirsch 飾)、麥特·阿克塞爾森(本·福斯特 Ben Foster 飾)以及馬庫斯·拉特爾(馬克·沃爾伯格 Mark Wahlberg 飾)三名隊員前去搜尋情報。但是他們的行蹤很快被當地的牧羊人發現,雖然對方是普通的平民,可卻為小隊提出了難題。處決牧羊人,小隊將面臨軍事法庭的審判;釋放牧羊人,這四個美國軍人將可能陷入前所未有的滅頂之災中……
本片根據馬庫斯·拉特爾(Marcus Luttrell)的同名回憶錄改編。
5:《反恐戰場》豆瓣評分7.2
反恐戰場的劇情簡介 · · · · · ·
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密集的槍聲和巨大的爆炸聲撕裂了高檔住宅區的寧靜。針對西方人的恐怖襲擊導致上百人死亡,甚至聯邦特工人員也在混亂中喪生。這一事件使原本矛盾重重、暗流涌動的國際局勢再次緊張起來。FBI派出探員羅納德·弗魯瑞(傑米·福克斯 Jamie Foxx 飾)及其小隊前往沙特,他們要在5天之內找到幕後的指使者。然而調查比想像中更加困難,沙特當局似乎不願美國插手「國家內務」,FBI探員不僅要應付恐怖分子設下的重重障礙,還要試圖克服來自沙特官方的阻撓與干擾。
為了達成共有的目標,身處不同文化背景的兩國調查人員漸漸達成共識,而這一時刻危險正偷偷向他們逼近……
6:《謊言之軀》豆瓣評分7.0
謊言之軀的劇情簡介 · · · · · ·
羅格·菲利斯(萊昂那多·迪卡普里奧 Leonardo DiCaprio 飾)曾是一名穿梭於炮火硝煙中的戰地記者,如今他受雇於CIA,成為美國方面潛伏在伊拉克的特工,隨時追蹤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阿爾薩里姆(Alon Aboutboul 飾)。他的上司愛德·霍夫曼(羅素·克勞 Russell Crowe 飾)在遙遠的美國坐鎮,他憑藉手中的電腦掌控大局。
通過一個不願當人肉炸彈的恐怖分子的供述,羅格得知阿爾薩里姆正在策劃新一輪的恐怖襲擊。在接下來的沖突中,羅格的助手不幸身亡,自己也多處負傷。就在他還未康復之際,又被霍夫曼派往了阿曼。另一方面,對手不斷散播與美國軍方達成合作的謠言,這令身處虎穴的羅格頓時陷入莫大的危險之中……
㈡ 恐怖襲擊的電影有哪些
1,《恐襲波士頓》
《恐襲波士頓》是由彼得·博格執導,馬克·沃爾伯格、凱文·貝肯、約翰·古德曼、J·K·西蒙斯、米歇爾·莫娜漢主演的災難片,於2017年11月17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聚焦於2013年發生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事件,講述了在波士頓恐襲發生後,FBI和當地警方在102小時內全力緝捕真凶,阻止了犯罪分子下一步攻擊行動的故事。
2,《7月22日》
《7月22日》是保羅·格林格拉斯執導的劇情電影,由安德斯·丹尼爾森·李、拉爾斯·阿蘭茲-漢森等出演,2018年年9月5日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該片講述了挪威最致命的恐怖襲擊之後發生的真實故事。
3,《危機13小時》
《危機13小時》是由邁克爾·貝執導,查克·霍根編劇,約翰·卡拉辛斯基、帕布羅·施雷柏、托比·斯蒂芬斯、詹姆斯·貝吉·戴爾、馬克斯·馬蒂尼、多米尼克·福穆薩等主演的政治戰爭類電影。該影片主要講述了六名士兵組成的護衛隊駐扎於利比亞班加西美國領事館前對抗敵人的故事。
4,《空中營救》
《空中營救》是佐米·希爾拉執導、連姆·尼森、朱麗安·摩爾、斯科特·麥克奈利、米歇爾·道克瑞、內特·派克、傑森·巴特勒·哈納、安松·蒙特主演的懸疑動作片。
該片講述的是一名空警被一個神秘人要挾索要1.5億美元,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內把1.5億美元轉入秘密帳戶,飛機上面就會每隔二十分鍾死掉一個人。空警面對這個要挾開始了和恐怖勢力的周旋,最終神秘人被揪出,飛機平安降落。
5,《奧林匹斯陷落》
《奧林匹斯陷落》由導演安東尼·福奎阿執導,摩根·弗里曼、傑拉德·巴特勒和艾倫·艾克哈特等聯合主演。影片於2013年12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電影講述了朝鮮激進分子駕駛大型AC130軍用飛機和白宮叛國者內外勾結,攻陷白宮,俘虜總統,企圖控制核按鈕毀滅美國,但是勇敢的男主角力挽狂瀾,在危難關頭不僅拯救了總統,而且破壞了恐怖分子的陰謀,最後成為全美國的大英雄。
㈢ 有什麼電影史反應911恐怖襲擊的
您好 樓主 以下影片相信可以向您推薦。
華氏911(2004)
片 名: Fahrenheit 9/11
譯 名: 華氏911
導 演: ( 邁克爾·摩爾 Michael Moore )
主 演: (本·阿弗萊克 Ben Affleck) (史蒂夫·旺德 Stevie Wonder) (小布希 George W. Bush) (詹姆斯·貝克 James Baker III) ( Richard Gephardt) ( Tom Daschle)
上 映: 2004年06月22日 美國 更多地區
地 區: 美國 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 白: 英語 阿拉伯語
評 分: 本站評分..7.6/10 ( 4票 ) 詳細
IMDb評分7.7/10 ( 49752票 ) 詳細
顏 色: 彩色
聲 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Dolby Digital)
時 長: 122
類 型: 記錄 戰爭
這部紀錄片反映了這屆美國政府的某些側面,試圖說明為什麼美國會成為仇恨與恐怖活動的目標,為什麼美國總是很容易就捲入到戰爭之中,指出了911後對石油的貪婪在瘋狂的反恐戰爭中起著絕對的作用,也分析了布希家族與本·拉登之間所謂的關系是如何導致他們成為勢不兩立的敵人。
滿意請點擊左下角 採納為滿意回答 謝謝!
-------------------------------------------------------------
㈣ 4個美國特工去阿拉伯為一個被恐怖襲擊炸死的同事報仇的電影叫什麼
你說的應該是傑米·福克斯主演的電影《改朝換代》,請及時採納~
㈤ 求一部電影
通天塔http://www.mtime.com/movie/44726/
「巴別塔」這個詞取自於《聖經》第十一章,講的是洪荒之後,諾亞方舟上留下的人類妄自尊大,竟然想修一座通天塔與上帝見面,於是上帝非常生氣,混亂了他們的語言,造成思想無法統一,文化產生差異,分歧,猜嫉等各種問題接踵而來。於是,這座塔也便成了一個泡影。「巴別塔」這個詞在希伯萊語中意為「混亂」。
如果說「巴別塔」這個詞可以直指影片的內核,那麼「蝴蝶效應」一詞則多少可以解析此片的結構問題。「蝴蝶效應」是由氣象學家洛倫茲於1963年提出的,大概意思是指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映,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關於影片的結構似乎可以不說了,導演亞利桑德羅是一個玩結構的高手,《愛情是狗娘》《21點》都是出自他的手,而這種交措敘事結構的影片最近也出不少,從《低俗小說》到《撞車》莫不如此。所以在評論時筆者還是按照順序進行,這樣雖然缺少了導演那種「混亂」的本意,但的確是更為清晰一些,也可以看出蝴蝶效應的可怕來。
影片開始於摩洛哥的沙漠中,但實際上那蝴蝶偶爾振動的翅膀卻在日本,即聾啞女孩的父親將槍支送給了摩洛哥人哈桑的手中。其實我們很難說女孩的母親用槍支自殺在前,還是這個父親送槍在前,但這無關緊要,只是憑借著一桿步槍,故事便發生了。
哈桑將槍倒手之後,兩個孩子游戲之時無意中射殺了一位美國遊客,由於事件發生在摩洛哥這個阿拉伯國家,於是事態變得充滿了政治意味,甚至說整個國際都陷入一種恐怖襲擊事件中,大家的關注早已超越了那個日本父親送槍那麼簡單的事。
為了擺脫這種窘狀,摩洛哥警方迅速破案,兩個孩子也是一死一被抓,但那位美國遊客卻已經送進了醫院。但身在異鄉的美國遊客卻不知道自己的兩個孩子同樣出現了問題。一個墨西哥保姆帶著兩個小孩前往墨西哥參加婚禮,在回來的路上卻遭到了某名的懷疑,於是兩個孩子平白地在荒漠中度過。
與此同時,日本那位聾啞女孩極度想引起別人的注意,青春萌發之時險些釀成苦果,而自己父親送槍一事也終於水落石出了,當然那個所謂的恐怖襲擊事件也就不攻自破了。
整個故事看起來是如此的荒謬,其內在的聯系也並不是那麼地緊密,無論是保姆問題還是送槍之舉都並沒有將這三地發生的事件結構故事之中去,那麼,我們看到的可以說是三個獨立的故事,發生地分別為美國邊境,摩洛哥與日本。
保姆由於帶著僱主家的孩子回墨西哥返回之時由於誤會而造成了嚴重的後果,雖然兩個小孩平安無事,但對於這個在美國生活了16年的女人來說,這卻是一場真正的災難,她不得不被驅逐。美國的移民政策對於這種外來人是極度脆弱的,而那誤會的產生也是由於一種美國人對墨西哥人的敵意,誤以為是某某嫌犯。一個墨西哥人想真正地融入進美國社會幾乎是不可能的,生活16年竟然連做工的資格都沒有,這是一個巨大的反諷。
東京的故事發生在一個聾啞女孩的身上,首先這種殘疾身份的確立已經表明了女孩對外界社會的渴望,但事實上,她根本達不到自己的心願,於是,她將性的出讓當作自己融入社會的一個方法,暴露,吃搖頭丸,泡迪廳,這一切都是她極力想融進社會,成為社會一分子的手段,但事實上,她並沒有成功。於是,她陷入了一種絕望之中,對警察講述自己母親跳樓一節實際上是她對生命渺茫的一種表現,她逃離社會的一種極端可能性。在她的幻想中,母親跳樓的瞬間,父親是處於睡眠狀態,這實際上也表明了她在家中得不到父親關愛的現狀。於是,我們看出這種青春期的少女最渴望的就是來自於父親的關懷。當女孩脫光了衣服站在警察面前的那一刻,她試圖尋找一種類似於父親的關愛。
影片的重頭戲發生在摩洛哥,兩名少年由於游戲而槍擊了美國遊客,於是這件事立即被敏感的定義為恐怖襲擊事件。於是,所有人都緊張了起來,摩洛哥警方忙著破案,遊客忙著自救,而闖禍的少年則忙著逃避。彼特所扮演的遊客處於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下,言語不通,交通不便,通信障礙,這一切都是他必須要面對的,必須忍耐的,但妻子卻身處生死關頭。不過,作為這對有著問題的夫婦來說,這次關乎生死的考驗卻將他們的隔閡消除了,也許只有在生與死之間的時候,人們才能夠真正地坐下來勾通一下,即便是夫婦。而兩名少年卻陷入一種可怕的狀態,從影片的鋪陳來說,兩個少年生活在山裡,是閉塞無助的,開槍實際上是他們走出去的方法之一,是他們能力的一種體顯。但可惜的是,他們這槍打錯了地方,無聊的閉塞的生活害了他們,在關乎國際恐怖問題的時候,他們只能選擇逃跑,哥哥也終於被打死了,兩個孩子成為悲劇者。最大的反諷莫過於美國政府的發言,當事實擺在觀眾面前的時候,我們看到了美國政府一意孤行的那種認定,恐怖襲擊,這種定性是美國人天生的一種思維,尤其是在阿伯拉國家遇到了這種事情,這一方面表現了美國人無聊的政治手段,而另一方面也體顯出美國人強烈的危機感,似乎認為自己是全球同愾的對象。
三個地方講述了三個故事,其實最小的故事那日本的聾啞女孩,它表現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種困難,不僅僅是和外界的接觸,即便在家庭中,女孩與父親之間也是無話可說的。雖然影片結尾女孩赤身被父親懷抱著,但這真能意味著那種心與心的交流嗎?導演的用意是好的,但東京的燈光高樓則將這種用意無情的迷失了。同樣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那對美國乘客必須通過生與死的考驗才能將他們的愛情繼續下去,這豈不是一個悲劇嗎?
如果說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存在著一種悲哀的話,那麼國與國之間的溝通便是一種可怕的敵意了。美國與墨西哥間雖然接壤,但所有政策中的名不副實,所有觀念上的疑慮都體顯在保姆的這段故事中。而真正的敵意自然是美國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對峙,由槍擊事件引出的美國政府第一反應便是一種敵意的象徵,這種敵意是長期存在的,也是所有媒體都津津樂道的。但事實上,這的確是一件意外,於是,那種敏感的敵意便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諷刺。
人類社會由於無法溝通由於誤會而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無論僅僅限於個人還是擴大到某些民族之間,某個國與國之間,都是非常可怕的,也許都將會演變成一種敵意。當影片中彼特在上飛機時與阿拉伯人握手告別的時候,導演還是留有一絲善念的,但如果彼特的妻子死去了呢?也許龍卷風便會颳得更猛烈一些了。
這部影片所體顯的不僅僅是美國本身的問題所在,雖然對美國政府的移民及主觀國家意見有一定的反諷,但也表現出一種更為人本位的溝通關系,所以在今年的奧斯卡角逐中顯然顯得立意極其高遠,而且極有力度。成為今年的最大熱門獲獎影片當屬情理之中
㈥ 找一部講「9.11」恐怖襲擊的電影
華氏911(2004)
片 名: Fahrenheit 9/11
譯 名: 華氏911
導 演: ( 邁克爾·摩爾 Michael Moore )
主 演: (本·阿弗萊克 Ben Affleck) (史蒂夫·旺德 Stevie Wonder) (小布希 George W. Bush) (詹姆斯·貝克 James Baker III) ( Richard Gephardt) ( Tom Daschle)
上 映: 2004年06月22日 美國 更多地區
地 區: 美國 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 白: 英語 阿拉伯語
評 分: 本站評分..7.6/10 ( 4票 ) 詳細
IMDb評分7.7/10 ( 49752票 ) 詳細
顏 色: 彩色
聲 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Dolby Digital)
時 長: 122
類 型: 記錄 戰爭
分 級: 義大利:T 瑞士:14 冰島:12 馬來群島:18PL 澳大利亞:M 美國:R 加拿大:14 加拿大:14A 香港:IIB 冰島:L 阿根廷:13 巴西:12 加拿大:G 智利:14 捷克:12 丹麥:11 芬蘭:K-15 法國:U 德國:12 愛爾蘭:15 科威特:(Banned) 荷蘭:12 挪威:11 秘魯:14 菲律賓:PG-13 葡萄牙:M/12 新加坡:NC-16 韓國:15 西班牙:13
加入站內收藏夾 查看評論及點評 對本電影評分·外文別名:
Fahrenheit 911 (USA) (working title)
·華氏911劇情介紹:
◆劇情◆
這部紀錄片反映了這屆美國政府的某些側面,試圖說明為什麼美國會成為仇恨與恐怖活動的目標,為什麼美國總是很容易就捲入到戰爭之中,指出了911後對石油的貪婪在瘋狂的反恐戰爭中起著絕對的作用,也分析了布希家族與本·拉登之間所謂的關系是如何導致他們成為勢不兩立的敵人。
影片不但直接指向布希家族與富裕的沙特人包括皇室、沙特駐華盛頓大使和本·拉登家族在社會與經濟上的聯系,也表現了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美軍和伊拉克普通人的種種真實的狀況,其中尤為關注與戰爭相關的平凡人,像在戰爭中受到傷害的伊拉克民眾;像萊拉·利普斯科姆這樣因在戰爭中失去兒子而轉變對布希政府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的看法的平凡母親;像進入巴格達普通家庭逮捕無辜市民的美軍;像厭惡伊拉克戰爭的美軍大兵;像那些成為美國新兵源的密歇根州的貧困的非裔美國黑人。
影片以一種反諷的口氣敘述著從2000年美國大選到如今的伊拉克戰爭中美國人所經歷的一切,試圖探尋出海面下冰山的全貌。在這部影片中,邁克爾·摩爾「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多用總統布希自己的言語和表情來傳達信息。比如發生911事件時,布希總統正在美國一所小學中視察,當他的助手輕聲告訴他飛機撞擊了五角大樓和世貿大廈的消息時,布希先是一臉受到驚嚇的表情,而後時間雖然在一分一秒的過去,布希總統卻好像永遠不會從凳子上站起來一樣的呆坐著,盯著他手中孩子們那寫著「我的寵物山羊」的教材。邁克爾·摩爾用畫外音說「總統是否在想他應該多多出現,多做些工作?」他的這句評論其實是與電影中早些出現的布希經常呆在
==================================
還我911真相9/11: Press for Truth7.4
影評(0)|收藏(2)
年代:2006產地:美國
導演:Ray Nowosielski
主演:Kristen Breitweiser 喬治·W· 布希 Patty Casazza ...
類型:紀錄片
㈦ 求一部電影,講中東地區恐怖襲擊的,其中一幕是白天炸一次,然後晚上等醫護警隊什麼的都來現場後再次引爆
【反恐王國/改朝換代】?黑人影福克斯帝主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