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流浪地球真的是國產科幻片的開始嗎
《流浪地球》絕非中國科幻片的希望,但《流浪地球》過硬的口碑質量,再到春節檔票房大爆,確實為中國科幻片開了一個很好的頭,樹起一個較差高的標桿。
《流浪地球》對於未來的中國科幻片而言,有著很大的示範和引領作用。站在中國電影史上,甚至會因為首部硬科幻特效大片,再到過硬的口碑質量和票房效應,而載入史冊。
現在《流浪地球》郭帆團隊,無非早點站了起來。
最後,《流浪地球》上映大爆確實證明,它或許不是中國科幻的希望,但絕對為中國科幻電影開了個好頭,立下標桿了示範,中國科幻加油。
更多關於《流浪地球》和中國科幻電影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
『貳』 電影頻道放過搶一根火柴的科幻動畫電影
電影頻道曾經放過這部搶一根火柴的科幻電影
科幻片是類型片的一種,該類作品採用科幻元素作為題材,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影視作品。
科幻片所採用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時間旅行等等。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故事背景,用宇宙飛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許多科幻電影會表現出對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關注,以及哲學方面如人類處境的探討。一些科幻電影是從科幻文學作品改編而成,但科幻電影會注重擷取其中的文學或人文方面的元素,而無視科幻文學比較注重的科學嚴謹性和邏輯性。
2020年8月,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1]。
中文名
科幻片
外文名
science fiction film
定義
電影類型片的一種
特點
情節包含科學奇想
快速
導航
基本模式
發展歷程
歷年作品
亞類型
區別
評析
走進現實
相關文件
基本定義
要准確地判斷什麼電影是科幻電影是很難的一件事。科幻電影並沒有一個被廣泛認同的准確定義。實際上,科幻電影可以看做是科幻文學的一種衍生品(因通常為文學作品的翻拍)。以下是科幻電影的一種定義:
科幻電影是一類嘗試以未知事物滿足觀眾的電影,滿足人類對未來的想像或是現實社會的沖突。它注重於真實科學、推想性科學或思辨科學以及經驗性方法,並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將它們與魔法或宗教中的超驗主義互相結合起來。
這個定義假設了在經驗主義(現實世界)和超驗主義(超自然現象)之間存在著連續的過渡地段。科幻電影可以劃分在這個地段中靠近經驗主義的一側,而恐怖電影和奇幻電影則在靠近超驗主義的一側。然而,科幻電影和恐怖電影的結合也不在少數,其中有名的有1931年的《弗蘭克斯坦》以及《異形》系列。
基本模式
一、背景多樣但內部邏輯嚴格,對於科幻片來說,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並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換年代,但實際上它要敘述的真正內容所佔據的期限仍然很有限;類似地,科幻故事發生的地點看似不著邊際,但實際上也非常有限。雖然好萊塢科幻片在想像上天馬行空,但它在邏輯規則上卻最為嚴格,講求一個內部真實性統一連貫而不矛盾的虛幻世界。
以上內容來源網路
『叄』 十大公認星際科幻電影都有哪些
世界十大科幻電影有《E.T.外星人》、《人工智慧》、《第九區》、《黑客帝國》、《復仇者聯盟》、《V字仇殺隊》、《楚門的世界》、《源代碼》、《阿凡達》、《盜夢空間》。
《楚門的世界》是派拉蒙影業公司於1998年出品的一部電影。由彼得·威爾執導,金·凱瑞、勞拉·琳妮、諾亞·艾默里奇、艾德·哈里斯等聯袂主演。
影片講述了楚門是一檔熱門肥皂劇的主人公,他身邊的所有事情都是虛假的,他的親人和朋友全都是演員,但他本人對此一無所知。最終楚門不惜一切代價走出了這個虛擬的世界。
影片評價
《楚門的世界》因為有著離奇設計的劇情,因而讓很多觀眾為之著迷。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部跟奧斯卡擦肩而過的電影卻被越來越多的影迷所津津樂道。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影片故事情節的商業化成功運作外,還跟導演彼得·威爾在電影中注入了很濃的象徵成分有關。
導演把桃源鎮比作了伊甸園,或者說,比作了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電影中的導演克里斯托弗則可看作是上帝之子基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三十歲之前的楚門,幾乎就是克里斯托弗一手創造出來的,這跟上帝造人如出一轍,後來楚門的反抗則可以看作是人類對上帝的反叛。
『肆』 美國的科幻電影為什麼那麼成功
目前為止,史上票房最高的10部電影里,美國科幻電影獨佔7席,它們分別是《阿凡達》(27.9億美元)、《星球大戰之原力覺醒》(20.7億美元)、《侏羅紀世界》(16.7億美元)、《復仇者聯盟》(15.2億美元)、《復仇者聯盟2》(14.1億美元)、《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13.4億美元)、《鋼鐵俠3》(12.1億美元),為什麼美國科幻電影會如此成功?
科幻電影取材的漫畫作品和小說也很重要。像《復仇者聯盟》取材於美國漫威(Marvel)漫畫,旗下還有《鋼鐵俠》、《綠巨人》、《美國隊長》等作品,在北美漫畫與圖像小說銷量Top10里,占據榜單的半壁江山;還有《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已經創下5億冊銷量,在全球擁有眾多的哈利·波特迷。把這些科幻漫畫和小說拍成電影,自然受到廣大書迷的追捧。
『伍』 為什麼中國無法大規模拍出像國外那樣的科幻片大片
隨著我們慢慢的長大,我們也對許多電視電影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國內拍的電影越來越沒辦法滿足我們觀看電視的需求,許多人就去觀看國外的電影,就會發現我們國家電影有一個弊端,為什麼中國沒有辦法大規模拍出像國外那樣的科幻大片?
第三,就是我們國家對於科幻類型電影的需求不高,所以,科幻類型的電影沒有危機感,有要求有期待才能夠進步,因為我們的觀眾一直沉迷於對小鮮肉的喜歡,所以,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明星拍的電影,不管劇情多不好,都會看下去,這也間接的降低了導演或者編劇對於劇情的製作,所以,我們看到的電影就沒有讓我們驚艷的感覺。
現在我們國家的電影製作正在一步步向前發展,希望我國的電影製作能夠越來越好。
『陸』 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什麼
《流浪地球》的成功個人認為有以下三種主要原因。
結語:該片的特效針對性很強,用句俗話來形容「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從而在特效選擇方面,多是以靜態/動態的背景場面,或者遠景和宏觀效果為主,細節和微觀展示部分很少。說白了該片的特效部分,讓人感受到「奇觀」的部分並不多,反而更多是帶給觀眾對世界觀的認知,一個被冰封的世界,一個被火烤的家園,一個逃離太陽系的地球,被木星引力捕捉的星球。在此基礎上,增強對氣氛的渲染。
『柒』 在你看來,流浪地球是不是我國拍攝的最成功的一部科幻片
就憑流浪地球取得的超過40億的票房來說,絕對算是中國所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科幻電影。
說實話,流浪地球絕對算是我國科幻電影的一大進步,也代表了我國電影質量的一次重大的飛躍,可以說這部電影向世界證明,並不是只有其他國家才能做出這種科幻題材的好電影,中國也可以,中國在特效上的水平已經有了巨大的飛躍,並且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後可以說是好評如潮,刷新了票房的記錄,就憑其超過40億的票房來說,這絕對算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最成功的一部電影。
雖說只有國外的那些英雄電影才能夠干出這樣偉大的舉動,誰說只有國外的片子才能夠拍出整界地球拯救全人類的情節,我們中國也同樣可以。
『捌』 國產科幻電影的元年我們可能真的等到了...
我們離國產科幻電影還有多遠?
從2014年,我國電影票房和300億只差一步之遙的時候,好多電影人就預言2015年是國產科幻電影的元年,那時候中影集團手握《超新星紀元》、《流浪地球》、《微紀元》三部科幻片,游族影業宣布自己的《三體》計劃、寧浩擔綱《鄉村教師》的編劇、張藝謀也宣布籌劃自己的首部科幻電影《長城》。
形勢看上去一片大好。
這兩年間,我國電影票房不斷飆升,然而原定今年7月上映的《三體》跳票,無限期地推遲上映;《蒸發太平洋》和《不可思異》打著國產科幻片的旗號,收獲了一片罵聲;號稱「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可能」的《九層妖塔》,票房和口碑也雙雙撲街。
這時我們不禁疑問,我們真的拍不好科幻片嗎?
從硬體上看,科幻電影由於製作成本都較高,國外優秀的科幻電影投資動不動就過億,國內科幻電影遲遲沒有發展,曾經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錢。
2015年我國電影票房440億,其中國產電影的票房為271億,大量的資本湧入到電影行業。
網傳星爺的《美人魚》投資3億,《盜墓筆記》的投資也在2億以上,如果真的有好的項目,資金並不是最大的問題。
我國的特效產業也並沒有落後美國多遠,所有能用錢買到的軟體硬體我們都有,中影懷柔數字基地里的設備,無論硬體還是軟體,都可以說是世界一流的。
那既然是這樣,那我們究竟差在哪?
◆◆◆◆◆◆
電影產業發展的差距
科幻電影幾乎自電影誕生之時,就已出現。
1895年12月28日,電影第一出現在大眾視野中,1902年,電影大師梅里埃就已經拍出了《月球旅行記》,電影講了一群科學家坐著大炮飛到了月球上,和月球上的小怪獸鬥智斗勇好不容易才又回到了地球。
雖然這部短短十五分鍾的電影現在看來幼稚可笑,可是卻代表了當時電影的最新技術。
1927年,德國表現主義大師弗里茲·朗的《大都會》就已構建出了一個宏大的反烏托邦童話,這這部電影里,未來的大都會分為兩個階級,整個城市依靠資本家建造的巨大機器生存……
《大都會》是史上最昂貴的無聲電影,其2001年的修復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世界文獻遺產。
隨著電影科技的不斷發展,科幻電影也在不斷的發展。從最初惹人眼球的B級片到對科技的深刻反思,再到現在的炫技大片,科幻電影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電影類型,已經發展出了自己成熟的電影產業。
【特效合成前後對比(五角大樓地下廚房段落)PS:幕後拍攝時,快銀腳下是跑步機(總共有高低兩台,一綠一藍),前方則是大功率風筒,身上綁威亞則是為了保持平衡。】
庫布里克在 1968 年拍出了《2001太空漫遊》
斯皮爾伯格在 1982 年拍出了《E.T.》
而我們從馮小剛 1997 年的《甲方乙方》開始,才擁有了真正的商業片。
1997 年電影史上的另一個傳奇,是《泰坦尼克號》。
由於電影產業的差距,整個科幻電影行業的成熟度以及從業人員的教育、經驗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好萊塢在十年以前就出了特效製作的官方白皮書,提出了特效製作的統一的方法和統一格式,製片人和導演也早已對如何運用特效了如指掌。
而我們獨立操作過科幻片的工作人員都很少。
這個差距基本等同於《甲方乙方》和《泰坦尼克號》在技術層面的差距。
科學觀念的差距
世界上第一部科學小說是1818年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818年正處於工業革命和科技的飛速發展時期,只有當科學技術開始塑造人類生活,深刻影響人類未來時,才會促使人們用科學幻想這樣一種新形式去思考科學化的明天和未來將是什麼樣的景象。
此時我們的清政府已經閉關鎖國61年了。
自從文藝復興開始,人的理性思想從蟄伏中蘇醒並不斷成長,逐漸形成了理性的鮮明特色——審視與反思,歐美是工業社會下成長的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在與自然的斗爭中使社會繁榮,創造價值。
他們所追求的是「 人化的自然 」。
相比之下,中國作為古老的農耕社會,對科技並沒有很大的需求,如果現在去鄉間看一看,會發現現在的農耕工具與幾百年前相比,並沒有很大的進展。
在對於自然的態度上,我們追求的是「 天人合一 」。
雖然劉慈欣、王晉康、何宏偉、郝景芳等優秀的科幻小說作家不斷在國際科幻小說領域嶄露頭角,為科幻電影提供了優秀的原創故事,但畢竟本土的科幻小說還很有限。
自文藝復興起,幾百年的思維鴻溝需要時間來平復。
◆◆◆◆◆◆
我們還能不能拍科幻片?
依託特效的科幻片製作周期很漫長,平均後期製作周期在一年半到五年之間。
詹姆斯·卡梅隆用5年時間製作出了《阿凡達》,郭敬明用一年半做出了《爵跡》,雖然質量天差地別,可是中國的投資方會更青睞《爵跡》。
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等待一部作品,大部分還是想賺快錢。
歐美的科幻電影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彗星來的那一夜》、《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時間旅行的熱門問題》
以《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為例,作為一部科幻電影,卻沒有特效的運用。整個電影的場景集中在男主人公的家,故事發展通過對話推動,但是卻絲毫沒有讓觀眾覺得厭倦,相反,觀眾緊跟著主人公的思緒,相信主人公所說的話,在影片結尾的時候甚至覺得自己的人生觀被顛覆。
這類科幻電影的「科幻」二字只是背景,「創意」先行,才能揚長避短。
另一方面,網大也許是孕育中國科幻片的另一個溫床。
雖然網大發展的前期出現了一批粗製濫造的搶眼球的作品,但是目前的網大門檻在一點點提高,已經有大量作品涉獵科幻題材。
如《全金屬裂痕》、《超能外星女友》、《黃金十二宮》等,已經上線,為科幻片探路。
講述中國版E.T.故事的《東方寶典》也將在春節期間上線。
網大受限制較少,不依賴明星造勢,使想像力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
不管其他類型的電影發展得多好,科幻片總能給人驚喜。成功的科幻電影不在於成本有多高、有多少明星,而是腦洞的驚喜。
國內的這些號稱自己拍的是科幻片的導演們(《九層妖塔》、《蒸發太平洋》、《不可思異》,不要左顧右盼,說的就是你!),在硬科幻上死磕的成效不高,就拜託在軟科幻領域多下下功夫,總跟著別人後面燒錢也沒什麼意思,不是么?
中國的科幻電影能走多遠,能有怎樣的成績,一切都是未知數。
科幻電影,永遠在路上 。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殺死爛片。等你哦~~
『玖』 古天樂說中國人也能做好科幻片,科幻片的亮點是什麼
古天樂說中國人也能做好科幻片,科幻片的亮點不僅是在於大場面特效之間的爆炸轟鳴,而且也是在於講述一個完整並且有科學邏輯的故事。同時也能夠燃起觀眾對於科幻的興趣愛好。而古天樂對於中國科幻片的信心是非常讓人開心的,只不過科幻片的製作難度也非常大。而且劇情也是非常關鍵的,科幻片雖然說是人們想像出來的,但是也不能完全是無厘頭的想像,他其實也是要基於當下科學現狀來進行推斷,並且擁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科幻片絕對不是騙小孩兒的東西,而是更加要以科學的頭腦來編寫劇本,所以這樣的一個劇本光是製作難度就很大了,可能很多編劇至少需要一兩年的創作時間。而且大部分國內的編劇可能對於科幻片領域涉足的也不是很多,所以創造的難點就更大了。
科幻片確實是非常宏觀的一個東西,而且也能夠真正展現出宇宙的魅力,所以這更加需要許許多多電影人為之努力,不斷奮斗,才能夠將中國科幻片徹底的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