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淘金記電影分析
《淘金記》是由查理·卓別林執導、編劇及主演的經典無聲電影。這部由查理·卓別林 ,佐治雅·凱爾,馬科姆·威特,亨利·伯格曼,麥克·斯維恩 等主演的家庭喜劇片,該片的故事情節取材自唐納·派莫的短篇小說。片長96分鍾,製片成本923,000美元,上映於1925年6月26日,是一部黑白無聲片。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流浪漢從淘金到成為富翁並收獲愛情的故事。
該片的拍攝於1924年,以美國淘金熱潮為背景,講述了在那個貧苦的年代,大量的窮苦人民被迫背井離鄉,來到偏遠危險地方淘金,想要發財暴富的夙願。影片著重拍攝了幾個主人公,通過滑稽,諷刺,幻想等搞笑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狀,表現了人們欺弱怕強,阿玉奉承的社會心理,同時也表達了因果報應以及善有善終的世俗報應。如影片中的壞人,在人們以為他傷害了持有金礦者即將暴富的時候,電影卻給了他一個壞人作惡終將得到上天懲罰自作自受的悲慘結局。而卓別林飾演的小不點,在影片中是一個善良,單純的人,他像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天真又有些遲鈍可愛。包括片中的吉姆,老實忠厚,所以影片的最終她們找到了金礦,並成為了百萬富翁。尤其是影片的結局,在小不點成為上等人時,他想起了心中的女孩,正巧又出於意外的在船上遇見,終成眷屬。這樣理想美滿的結局,也許是導演是對現實人們善良的一種嘉獎與鼓勵,又或許是參夾了導演自身從貧苦到富有經歷一種美好的願望理想的實現。
1992年該片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這部電影在多項世界性的影史十大佳作評選中均居前列,堪稱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喜劇。獲得的主要獎項有1927年日本電影旬報獎最佳外語片,1943年第15屆奧斯卡金像最佳音響效果提名,第1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提名。這部電影充分的表現出了卓別林的創作風格,尤其是他在技術視覺效果的處理上,以及默片的動作幽默性上具有超凡的功力。
而這部電影中,也留下了許多的經典片段成為了後世參考模仿的對象。像經典的煮皮球的片段,兩個飢餓的人,沒有吃的,小不點把自己的皮鞋很有儀式的放在鍋里煮,一個雪白的大襪子露出來,一隻鞋子被當成食物,皮鞋被他當成了美味的佳餚,等不及吉姆要求他快點的時候,他還象徵性慎重的再煮一會,在皮鞋上桌時,小不點同樣是很有儀式感的把鞋子當成美味一般,先吃鞋帶,再吃鞋底,表現出十分享受的滑稽感。還有在他與女生跳舞時,他的用拐杖拉褲子,結果把狗牽住了,還一個勁的把狗踢開,最後被絆倒的場面更是十分的具有喜劇性。包括影片中,小不點在夢中為心儀的女孩跳的麵包舞,在屋裡兩個人打架總是用槍口對著他,懸崖邊木屋的驚險等片段將滑稽敘事,悲劇色彩,和抒情進行了巧妙的結合,使這部電影成為了卓別林最有趣的作品之一,在多項世界電影史佳作評選中均居前列。
卓別林不僅導演了《淘金記》這部作品,他還有很多佳作如《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凡爾杜先生》等作品在默片時代,他的喜劇作品深入人心,他不懼甚至危險的拍攝了《大獨裁者》講述希特勒的喜劇作品。但在後續的作品中,再也沒有作品像《淘金記》這樣主人公既成為大富翁又抱的美人歸的美滿結局。而僅僅這部96分鍾的電影也被他的前前後後剪輯了27遍之多,值得一提的是《淘金記》的拍攝共有2500個礦工參與,但他們的片酬卻很少,一天酬勞與他們本來的薪水相差無幾。
卓別林出生於英國,他從小就加入了少年劇團,1912年9月,他被選中參加卡爾諾劇團在美國的巡迴演出,1914年上映了處女電影《謀生》,往後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一生中他最主要的成就是獲得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終身成就獎 ,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奧斯卡金像獎榮譽獎 。盡管在電影上,卓別林創造了默片時代的喜劇巔峰,但是在生活上,他並不是那麼的光鮮靚麗,他有過幾次婚姻,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也許與他小時候自身的家庭不幸有關,他的父母婚姻破裂,母親患有精神病,而他自己好像也患有抑鬱症。
他是一個極具創造力和幽默性的優秀導演,但在個人情感上,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渣男,甚至他在人物評價中也備受爭議,有人說他的電影有表現出對種族的歧視,對他十分的不滿。但在電影史上,他帶給了人們歡樂,給後世留下了經典,他是喜劇之王,他的經典小鬍子,拐杖,帽子以及蘿卜褲深入人心,這獨特的標志性的喜劇特色將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2. 淘金記簡介
卓別林他最鍾愛的作品——《淘金記》,也是他最有趣的作品之一,在多項世界性的影史十大佳作評選中均居前列,堪稱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喜劇。在這部作品裡,卓別林扮演主要角色查理,但由卓別林加入了很多想像力豐富而且喜劇效果出色的素材,像經典的「煮食皮靴」場面,以及「小包面舞」、「帶狗跳舞」、「別人打架而槍總對著自己」、「懸崖木屋險象橫生」、「查理變公雞」等等(太多了,寫幾個就行了),都成為後世參考模仿的對象。在影片的風格上,本片將滑稽敘事、悲劇色彩、抒情韻味三者作巧妙的平衡結合,使它成為別林作品中更上一層樓的成熟期代表作。往後的作品增加了不少社會批判色彩,反不如本片直接關注十九世紀末阿拉斯加淘金潮中的小人物來得那麼單純和樂觀。例如本片安排流浪漢查理既成為大富翁又搶得美人歸,這種圓滿的結局是他以後的作品沒有的。劇情方面,本片描述流浪漢查理隨著大批貧民到阿拉斯加淘金,蹌跟地跑進通緝犯拉遜躲藏的小木屋。拉遜想把查理趕出屋外,不料大風又把一名魁梧的尋礦人吉姆吹了進來。吉姆搶到拉遜的槍,宣稱自己是木屋的主人。暴風雪太大,三人餓得受不了。拉遜出外找尋食物時打死了警察,奪得雪撬和口糧,回程時,他發現吉姆正在開發金礦,便不再回小木屋。查理餓極,便把皮靴煮了來吃,還吃得津津有味。吉姆不肯吃皮靴,在幻覺中把查理當作火雞,舉槍要殺,混亂中跑進了一頭大熊,兩人合力把熊打死,飽餐一頓之後便分道揚鑣。吉姆回到自己的礦坑,發現已被拉遜侵吞,拉遜打昏吉姆之後逃走,卻失足跌下深谷。查理則來到小鎮上的舞廳,邂逅舞女喬治亞,還幫她擺平了暴發戶賈克的騷擾。其後,查理幫富翁漢克看家,在門口又巧遇喬治亞,不禁大喜過望,邀她在除夕夜來吃晚飯。結果,喬治亞沒有赴宴,查理卻在幻夢中為她表演了一段小麵包舞。失去記憶的吉姆在鎮上重遇查理,要求他幫忙找尋金礦所在地。兩人經千辛萬苦回到小木屋,卻遇到大風雪,把整間木屋刮到懸崖上半天吊。吉姆用繩子救起查理時,小木屋落下了萬丈深淵,而他們發現金礦正在那裡。結果,查理與吉姆成了富翁,坐頭等艙回鄉,卻在船上三等艙巧遇潦倒的喬治亞。查理大喜過望,與喬治亞在新聞記者的鏡頭前熱情相擁。
3. 淘金記講的是什麼 淘金記的簡介
1、《淘金記》講述的是一個流浪漢從淘金到成為富翁並收獲愛情的故事。
2、《淘金記》(The Gold Rush)是由查理·卓別林執導、編劇及主演的經典無聲電影。這部由查理·卓別林 ,佐治雅·凱爾,馬科姆·威特,亨利·伯格曼,麥克·斯維恩 等主演的家庭喜劇片,片長96分鍾,1925年上映。
3、1992年該片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這部電影在多項世界性的影史十大佳作評選中均居前列,堪稱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喜劇。它是查理·卓別林本人最鍾愛的喜劇作品。
4. 淘金記中小人物的成功軌跡和必要因素
《淘金記》描寫的是1898年在美國掀起的淘金熱潮中,流浪漢夏爾洛為謀生
計,歷盡艱辛的一段「淘金」遭遇。卓別林沒有平鋪直敘地去交代淘金的具體過程,而是以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和獨特的喜劇表現手法,圍繞夏爾洛的所見所聞,以及他與周圍各類人物富有喜劇性的矛盾糾葛,著力寫人。由此既辛辣地嘲諷了世紀之交由貧困造成的淘金熱又對以夏爾洛為代表的美國底層人民的厄運和境遇寄予深切的同情。
影片一開始展現的就是被漫天大雪覆蓋著的一大片貧民窟,前面是綿延起伏的一個個山崗,從山崗下面的村落,直到聳立在遙遠前方的山嶺,那連綿不斷的尋找金礦的人群,宛如螞蟻一般地蠕動著。這組畫面極其形象地反映了在金元帝國里,人們為了擺脫貧困,拋妻別子,選離家園,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淘金夢中,亟盼一夜之間能挖出一塊大金礦而變成百萬富翁。夏爾洛的淘金喜劇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
卓別林塑造的夏爾洛形象,不止一次地在他不同題材的影片中出現過。如果說過去夏爾洛是從攝影棚內用布景搭成的狹窄的貧民區走來的,那麼《淘金記》則讓夏爾洛更多地置身在廣闊的大自然實景中,使影片更具有一種喜劇的詩意和蒼涼的真實感。喜劇電影的基本特徵是使人發笑,讓觀眾在笑中有所思,有所得。從卓別林的夏爾洛系列來看,大部份都是以諷刺或嘲笑丑惡現象,從而肯定美好事物或理想為主要內容的,在這里諷刺與喜劇須臾不能離開。
《淘金記》中的夏爾洛雖然身材瘦小,但卻樂於助人、敢於見義勇為,從來不畏懼那些貌似強大的對手,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例如夏爾洛在蒙的卡羅舞場里,為了給舞女喬佳解危,他明知道自己不是惡少賈克的對手,但還是挺身而出,擋住了賈克的去路。當對方揮拳向自己打來,機靈的夏爾洛立即閃身躲開,結果撞落了掛鍾,而那鍾又正好砸在賈克頭上,一場風波立刻化險為夷。有意思的是,夏爾洛回首看到賈克昏倒在地上,他還以為這是自己的「戰績」,於是洋洋得意地走出了舞場。觀眾看到這里都暢懷地笑了。卓別林作為一個恪守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人道主義者,就是用夏爾洛引起的笑聲,無情地嘲諷和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丑惡行徑,從而鼓舞起千千萬萬小人物對生活的信心。這場戲正是通過夏爾洛與賈克的矛盾沖突,把夏爾洛那種耿直、正義而又略帶幾分天真的喜劇性格和賈克依仗財勢、驕恣蠻橫的神態在人物動作中顯示出來了。喜劇電影同樣要求准確地反映社會矛盾,並通過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巧妙情節和強烈的誇張手法,用笑的手段來體現人物性格。《淘金記》在這方面是很有特色的。
卓別林還非常善於捕捉生活中某些偶然現象,賦予其一定的社會內容,然後藉助電影手段,讓人們在生動的視覺形象里窺探到人物的內心奧秘。影片中夏爾洛「飢不擇食」與吉姆誤把夏爾洛當成「公雞」的兩場戲就既蘊含著一定的思想寓意,又饒有喜劇情趣。這兩場戲的處理,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濃烈的喜劇風格,動作誇張,畫面上出現的笑料——「吃皮鞋」、「變公雞」,看似荒誕,但絕無硬滑稽之感。吉姆把夏爾洛看作一隻大公雞,幾欲殺而食之的幻覺,不但隱喻人吃人的殘酷,而且也是依據這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流浪漢的心理軌跡和情緒邏輯生發出來的。特別是幾組表現人物特殊精神狀態下的主觀鏡頭能使觀眾同影片中的人物一同去觀察,去感受,產生身臨其境的藝術效果。卓別林的早期電影能如此嫻熟地運用主觀鏡頭的自如變化,來造成觀眾和人物認同的獨特效果,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這確是難能可貴的。 喜劇人物的性格行為所以能讓人發笑,不論是暢快的笑,還是辛酸的笑,始終離不開他所處的窘迫境遇,亦即人物同周圍環境發生的矛盾。夏爾洛在風雪交加的小木屋內外的種種遭遇,可以說無不如此。影片結尾,夏爾洛歷盡艱辛淘得金塊,成為百萬富翁衣錦榮歸,甚至意外地在輪船上巧遇喬佳,有情人終成眷屬。這種「大團圓」結局帶有某種因果報應的成份,未免過於「理想化」了。但細細品味,之所以作這樣的處理,也正表明了作者對那個沒有公理的社會現象的無可奈何,因而才為弱小者安排了這么一個「善有善報」的結局。總之,影片盡管沒有指明那個社會的出路何在,但它在暴露資本主義世界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罪惡現象,打破人們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幻想方面,還是有其深刻意義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中,響起了一陣誣蔑卓別林的鼓雜訊,說他是拒絕服兵役的懦夫。卓別林堅守著自己的創作陣地,傾聽人民群眾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呼聲:「我仍是人,不是狗!」他在1918年拍出了《狗的生涯》,影片中的夏爾洛不肯應征從軍,寧願帶著他的小狗過狗一般的流浪生活。這可以說是卓別林小時候在倫敦蘭倍斯貧民區見到過的一個露宿街頭的失業者,如今重現在戰爭的苦難歲月里。卓別林構想了隱喻深刻的兩場戲:夏爾洛在職業介紹所門前同失業的人群搶飯碗;他的小狗在大街上同一群餓狗搶骨頭。夏爾洛沒有搶到飯碗,可是不忍心眼看自己的小狗挨餓便去同群狗格鬥,搶回了那些失去的骨頭。從如此帶有悲劇色彩的情節中展開喜劇性的描寫,充分抒發了卓別林作為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藝術家,對人生哲理的探求和對和平幸福的嚮往。
從1919年開始,卓別林成了獨立製片人,充分地發揮了集編、導、演(後來還加上作曲)於一身的奇才。1921年,拍出了他的第一部長片《尋子遇仙記》,該片可以說是卓別林的自傳電影。約在1919年,卓別林和一個5歲的兒童演員賈克*柯根交上了朋友,可能由此預想到把自己童年貧苦生活同夏爾洛的不幸遭遇結合起來,構成了這部喜劇片的新基調——深刻動人的凄涼感。從夏爾洛偶然遇到一個被遺棄的嬰兒,引出了一對父子相依為命、同甘共苦的流浪生活。卓別林在這里又一次把喜劇性與悲劇性揉成一體。如果說,我們從夏爾洛的身上看到了成年的卓別林,那麼現在又從孩子的身上看到了童年的卓別林。當時卓別林已成了百萬富翁,可是他從來也沒有忘記自己窮苦的童年,是怎樣在母親的苦心撫養下度過的。影片中夏爾洛百般地照顧孩子,正體現了銘刻在卓別林心靈上的慈母之愛。孤兒院要把小孩弄走,夏爾洛父子同來人大打出手,也是根據當年卓別林兄弟倆被捉進漢威爾孤兒院的遭遇進行藝術加工的。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卓別林越是有成就,越是認識並實踐這一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因此,他的喜劇主題更加嚴肅,情節更加真實,動作更加簡煉,引起的各種笑聲也就更加深刻而有回味。不過,卓別林沒有放棄他人道主義的想像。在《尋子遇仙記》的結尾中。由現實化入幻境,在夏爾洛的夢中,貧民窟變成了仙境,以孩子同發了財的生母的大團圓作為結束。這與《淘金記》中夏爾洛最後成為百萬富翁的結局在「理想化」上是一脈相承的。
卓別林為了發掘夏爾洛的形象,前後花了二十餘年的工夫,共計拍了近七十部夏爾洛喜劇系列片。卓別林的眼力雖然局限於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終究沒有能夠給夏爾洛指出「得到尊嚴」的道路,但他曾經這樣說過:「電影的目的就是把我們帶到美的王國。這個目的,只有在緊緊地沿著真實的道路前進時才能達到。只有現實主義才能使群眾信服。」
5. 卓別林經典風格的體現,《淘金記》充滿諷刺,無聲卻擲地有聲
看完《淘金記》這部電影,我覺得論有多少滑稽的表演,也無論結局如何,這都是個虐心的故事,或許是因為充滿了諷刺的意味,我常把卓別林和比利·懷爾德當成一類人,在他們拍攝的那些喜劇中,那些小人物永遠是那麼的卑微,在愛情中也總是卑微的一方,看起來卻津津有味。本片充分表現出卓別林的典型風格,尤其是他處理視覺形象和啞劇的超凡功力。
卓別林的電影幽默溫情卻又讓人深思。人性的貪婪與邪惡及對於愛情的渴望與苦惱,時代諷刺,全都在這部電影中了。配樂恰到好處,野蜂飛舞配上漫天暴風雪,太贊了!其實這部作品,比名氣更大的《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電影都要好看。美滿的結局或許將諷刺意味降低,但卻讓觀者溫暖。
6. 喜劇經典《淘金記》講述了什麼
這是世界著名電影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喜劇片的經典之作。
故事情節是這樣的:流浪漢夏爾洛去淘金,遇上胖子吉姆,他們歷盡艱辛,找到金礦,成為暴發戶,夏爾洛與他一直愛慕的喬治亞喜結良緣。故事本身並不新奇,但是卓別林充分調動電影手段製造喜劇效果,非常成功。
影片一開始就渲染了環境,突出了夏爾洛的險惡處境;他在白雪茫茫的荒原上亂闖,似乎迷失了方向,在畫面中,他的身後出現一隻熊,而他卻根本沒有察覺。影片把一種災害的可能發生與主人公對此毫無意識這兩種對立的因素通過視覺形象表現出來,既有喜劇效果,也預示了夏爾洛將要面臨的危險處境。同時也為影片定下基調:這是一部具有悲劇性因素的喜劇片。
構成這部影片的是許多段落,每個段落有自己的基本主題。這些主題往往是嚴肅的,但在影片的敘述過程中卻充滿了喜劇場面。卓別林靠這些喜劇場面的逐漸積累,突出每個段落的基本主題。例如夏爾洛在小屋中遇到了逃犯拉森和大個子吉姆,他們共同受到飢餓威脅,卓別林以飢餓的威脅為主題,設計了一系列獨特的喜劇場面。夏爾洛把皮鞋煮了,然後分而食之,這還不夠可笑。可笑的是他們模仿參加盛大宴會的方式吃皮鞋,把鞋帶當做通心粉,用叉子捲起來吃,把鞋當做雞肉,但是吐出來的不是雞骨頭,而是鞋釘。接著吉姆因飢餓而喪失理智,影片以吉姆的主觀視點表現,夏爾洛在吉姆眼中像雞一樣走路,隨後變成了碩大的雞,吉姆想打死夏爾洛充飢。這種主觀鏡頭表現的幻覺在卓別林影片中並不多見,它不僅加強了喜劇效果,也暗示出嚴肅的主題:當人們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就有可能喪失理智而自相殘殺,人為了追求財富(在這部影片中是淘金)就會發展到人吃人。由此可見,他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是深刻的,而表達方式卻是非常巧妙的。
喜劇一般難於塑造豐富的正面人物形象,特別是用抒情感傷情調,表現帶有悲劇性的命運,而《淘金記》卻表現得很成功。這主要體現在夏爾洛與舞女喬治亞的愛情方面。開始夏爾洛陷入了可悲的境地,他對喬治亞一見鍾情但看來卻沒有發展關系的希望。影片的剪輯巧妙地突出了這點:他看著迷人的喬治亞,發現她也笑容可掬地向這個方向看,他受寵若驚,迎上前去,才發現她根本沒有注意他,而是在頻頻向他身後站著的傑克眉來眼去地調情。後來,她與傑克鬧別扭,為了氣他,故意要找一個舞場中最不起眼的舞伴,因此挑上了夏爾洛,可見他在她眼中的地位。他成為人們嘲笑的對象,先是褲子要掉,他用手杖勾住;後來他順手抄來一根繩子拴住褲子,我們會以為他總算渡過難關,不料繩子那一頭拴著一隻狗,這狗去追一隻貓,又把夏爾洛拉倒,造成一場混亂的鬧劇。觀眾盡管被逗笑,但始終同情夏爾洛這個被侮辱的小人物。這個段落的高潮是夏爾洛的夢幻。除夕夜,他苦苦地等待喬治亞及其他舞女赴會,而她們早把這事忘在腦後,在舞廳與傑克尋歡作樂。對比十分鮮明。這時夏爾洛陷入夢幻境界:喬治亞等人飄然而至,央求他表演節目,他用叉子叉起兩個梭子形的小麵包,當做舞女的腳,隨著音樂節奏,模擬舞女的舞姿,在桌面上翩翩起舞。這是電影史上的一個經典段落,卓別林的模擬舞蹈技藝高超,富有韻律,本身有極強的喜劇性,而且突出了他的感情純真質朴,反襯出喬治亞等人的庸俗和缺乏人性。這里,感傷情景和喜劇場面完滿融合,使人意識到,最可笑的地方恰恰也是悲劇性最強的地方。觀眾是含著淚在笑。
這部影片在利用道具製造喜劇的視覺效果方面也有獨到之處。例如夏爾洛和吉姆住的小木屋被風刮到懸崖邊,觀眾發現他們危在旦夕,而他們卻渾然不覺,於是導演利用小木屋在懸崖邊上的平衡做為懸念,製造了大量喜劇噱頭。但是觀眾一方面為他們的處境擔心,另一方面卻並不真正相信他們會摔得粉身碎骨,因為前面的喜劇情調已經確立,所以觀眾從他們的狼狽處境中感受到的只是喜劇性快感。由於是無聲片,這種喜劇性不是來自語言和音響,而是來自視覺。觀眾親眼看到他們面臨一個又一個的危機,而又逢凶化吉,必然會發出會心的笑。
影片的結局是完滿的大團圓,這在卓別林的喜劇片中是少見的。這個結尾在影片內容方面意義不大,但是在喜劇結構方面有作用,它平衡了喜劇性和悲劇性所佔的比重,使影片喜劇性占上風,滿足了觀眾的同情心,他們希望這位始終受欺辱的小人物最終交好運。
7. 何謂對比蒙太奇試舉《淘金記》的一例鏡頭,進行分析說明
電影鏡頭語言包括蒙太奇,而蒙太奇涵蓋不了鏡頭語言。
所謂鏡頭語言,是指全、中、近景的定格特寫鏡頭和鏡頭的推、拉、搖、移及其組合。而蒙太奇主要是指鏡頭編輯中的不同時間、空間、角度、或其它表現要素的組合。這在一種固定的鏡頭語言上是無法做到的。
《淘金記》充分表現出卓別林的典型風格,尤其是他處理視覺形象和啞劇的超凡功力,像經典的「煮食皮靴」場面,以及「小麵包舞」、「帶狗跳舞」、「別人打架而槍總對著自己」,「懸崖木屋險象橫生」等,都成為後世參考模仿的對象。
本片將滑稽敘事、悲劇色彩、抒情韻味三者作巧妙而平衡的結合,使它成為卓別林作品成熟期中的代表作。
(7)淘金記用了哪些電影手段擴展閱讀
卓別林對社會底層人物的真實描繪吸引了左翼知識分子,但與此同時,這在保守的美國引發了右翼人士的警覺。聯邦調查局早就1923年初就開始記錄有關他的活動和他助手的檔案。長期擔任聯邦調查局局長的埃德加·胡佛視他是一個特別目標,指派特工們對他進行了多年的跟蹤和監視。
但卻未發現卓別林支持美國共產黨的任何證據。麥卡錫主義者用他在二戰時期的愛國行為,特別是他當時發表支持美國當時盟國蘇聯的講演來指控他,右翼記者被指使發動針對他的行動,聯邦調查局還在幕後操縱精神錯亂的女演員瓊·巴里指控卓別林是她孩子的父親。
美國軍團等右翼組織立刻投入了打壓卓別林的活動,放映卓別林電影的影院被封鎖,好萊塢沒有人再敢與卓別林和他的家人有任何聯系。
8. 《淘金記》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淘金記》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25 黑白片(無聲) 74分鍾
美國查爾斯·卓別林影片公司攝制(1942年卓別林為影片配樂並重新剪接後重新發行,1956年又再次發行)
編導:查爾斯·卓別林 攝影:R.H.托塞羅 傑克·威爾遜主要演員:查爾斯·卓別林(飾淘金者查利) 麥克·斯旺(飾吉姆)湯姆·默里(飾拉遜) 喬治婭·海爾(飾 *** 喬治婭)
【劇情簡介】
在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發現金礦的消息,使大批貧民蜂擁而來。流浪漢查利也是其中的一個。
查利頭戴圓頂帽,足登大皮靴,肥大的褲子配過於短小的上衣,揮舞著竹手杖在白雪皚皚的山路上踽踽獨行。這次多了一件道具:一個包著帳篷的包袱。山高路滑,風雪漫天,又凍又餓的查利踉踉蹌蹌地來到拉遜的小木屋前,被大雪塊埋沒的屋門口。拉遜是一個被通緝的逃犯,他發覺有人在門外便提槍出來尋找。查利乘機鑽進屋去,並偷吃拉遜的食物。拉遜發現了他,要他滾出去,但大風時而把查利吹出,時而又把拉遜吹出,在一片混亂之中,大風突然又刮進另一個找礦人吉姆。拉遜舉槍威脅查利和吉姆,吉姆上前奪槍,混戰中槍口總是對准查利,嚇得他到處躲藏。身高力大的吉姆奪得了槍,宣布自己是木屋的主人。
為了尋找食物,拉遜在外出時被便衣警察截住,他打死了警察,奪得了雪橇和給養。他發現了吉姆正在開發的金礦,便留了下來,不再回小木屋去。
在小木屋裡,餓極了的查利把腳上的大皮靴煮了,邀吉姆同吃。查利吃得津津有味,把鞋帶像繞通心粉似地繞在叉子上,把鐵釘咬了又咬,宛如魚骨頭。吉姆不肯吃皮靴,在幻覺中把查利當成了火雞,端槍要殺,嚇得查利趕緊逃命。在混亂中,從外面闖進一頭大熊,被吉姆用毯子蒙住了頭的查利錯把大熊當成吉姆,死抱住熊腿不放。最後吉姆打死了大熊,兩人飽餐一頓,決定分道揚鑣。
吉姆回到自己的金礦所在地,發現已被拉遜侵吞。拉遜打昏了吉姆,奪路而走,不慎跌下深谷。
查利來到淘金者聚居的一座小鎮上,在熱鬧的舞場門口張望,然後走向當鋪,用包袱換了點錢,走進舞場。在舞場上,美麗的 *** 喬治婭不堪暴發戶賈克的騷擾,找上了查利解悶。查利受寵若驚,錯以為贏得了喬治婭的愛情。在和喬治婭跳舞時,過於肥大的褲子直往下掉,他順手抓來一條繩子束在腰上,沒想到繩子另一端系著一條狗,引得舞客們哈哈大笑。賈克見喬治婭垂青查利,大為憤怒,和查利廝打起來,查利無意中撞倒一座大鍾,把賈克打昏。查利揚揚得意,離開了舞場。
查利找到了一個替金礦主人漢克看家的工作。喬治婭和一群女伴外出遊玩,在漢克家門前與查利不期而遇。查利錯以為是來找他的,大喜過望,殷勤招待,臨別時他提出邀請喬治婭除夕晚上來吃飯,她答應了。查利高興得在屋裡狂舞,不慎打破了枕頭,鴨絨像雪片般蓋住了查利。
除夕之夜。查利備下豐盛晚餐,等候喬治婭前來。八點過後仍杳無人影。查利昏昏欲睡,在幻覺中看到喬治婭和女伴們翩然光臨,他興高采烈地為她們表演小麵包舞:他用兩支叉子叉起兩個小梭子麵包,在桌上摹仿芭蕾 *** 的腳部動作,惟妙惟肖,引得女人們大笑。但幻影突然消失,查利痛苦地走到門口,茫然若失地望著遠處的舞場。
由於被打昏而失去了記憶的吉姆在小鎮上巧遇查利。他認出了查利,要求他幫他找到曾被拉遜佔去的金礦所在地。兩人經過千辛萬苦,只找到了小木屋,沒有找到金礦。在小木屋裡,查利喝水時喝錯了酒,醉倒在地。屋外又颳起大風雪,小木屋被刮到懸崖上。從屋裡伸出的一根繩子正好卡在岩縫里,小木屋一半在崖上,一半懸空,令人心悸,在屋裡熟睡的兩人卻全然不知。
查利從酒醉中醒來,發現在屋裡走動時,屋子總是跟著他傾斜,還以為是宿醉未醒,並不在意。吉姆起來後,屋子晃動得更厲害,查利為了查看究竟,用力撞開被冰封的後門,一下子懸在了半空。吉姆急忙把他救回。屋子愈來愈傾斜,兩人在地板上滑來滑去,險象環生,卻總也無法從前門爬出去。最後吉姆踩在查利頭上,來到屋外,驚喜地發現這里正是他們尋找的金礦所在地。就在吉姆用繩子吊上查利的一瞬間,小木屋落下了萬丈深谷。
查利成了百萬富翁,他和吉姆乘坐頭等船艙回鄉,窮愁潦倒的喬治婭也在船上的三等艙里。兩人不期而遇。查利大喜過望,喬治婭也真情相待。在新聞記者的鏡頭前,兩人擁抱熱吻。
【鑒賞】
卓別林對他自己的作品,最鍾愛的就是《淘金記》。他在發行該片後公開聲明放棄版權,以便讓更多的觀眾看到它。在1952到1972這20年裡,卓別林因與美國交惡,拒絕在美國發行他的全部影片,而《淘金記》則是唯一的例外。
《淘金記》確有許多獨到之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把滑稽敘事、悲劇色彩和抒情韻味高度均衡地揉合到了一起。最早提出這一非常恰切的評價的是法國電影研究家讓·米特里。在《淘金記》問世之前,卓別林已經在這三方面表現了卓越的才能,但都是散見於不同的影片里。唯有在《淘金記》里,我們才欣喜地發現了像「小麵包舞」、「鴨絨花舞」、「帶狗跳舞」、「煮食皮靴」、「懸崖木屋」等一系列令人捧腹、令人哽咽而又富於美感的神奇場面。
《淘金記》的故事情節來自唐納爾·派蒂的一篇小說,但這篇無名的小說只能說是給卓別林提供了創作靈感而已。羅伯特·弗拉哈迪於1922年拍攝完成的紀錄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生活情狀的著名影片《納努克》肯定也是卓別林的靈感來源之一。雖然卓別林在拍攝此片時並未去阿拉斯加的冰原,而是在內華達州的叢山裡取景的。在1898年的阿拉斯加淘金潮中,有成千上萬的貧民慘死於冰天雪地之中,流浪漢查利加入了這個隨時有喪生危險的行列,既是迫於貧困,同時也出於貪圖金錢,追求個人飛黃騰達的慾望,這是和查利一貫的非英雄色彩相一致的。他仍然保持著心地善良、助人為樂,甚至自不量力地亂抱不平的可愛品質,但也一如既往地欺軟怕硬,詭計多端。面對強者吉姆,他竭力奉承,丑態百出;受雇為居民掃雪,他把東家門前的積雪掃到西家門前,然後又要西家出錢雇他清掃,但一旦發現斂錢的對象是警察時便逃之夭夭了。
可憐的流浪漢在淘金者的世界也仍然是個受人欺凌、愚弄的對象。在餓極了的吉姆眼裡,他竟變成了一隻火雞,差點送命在槍下。喬治婭受賈克玩弄,為了報復,她玩弄了查利的感情。別人在打架,槍口卻不知怎麼總是正對著他。賈克把喬治婭給他的情書轉送給他,在腳下卻使絆子捉弄他。
《淘金記》的喜劇性來自查利對人類最基本需要的渴求:愛情、住房和食物。餓極了的查利煮食他的大皮靴,從而演出了精采絕倫的吃鞋場面。他架勢十足地切割著鞋底,姿態優美地叉起了鞋帶,津津有味地嘬吸著鞋釘,慢吞細嚼,興致盎然,就差其味無窮地大喝鞋湯了。美人兒主動邀他跳舞,使他喜出望外,不爭氣的肥大褲子屢屢下滑,找褲帶卻錯找了系狗繩,別出心裁的滑稽設計令人捧腹。受喬治婭作弄而不自知的查利,在雪花般飛舞的鴨絨花雨中狂舞,以及在幻覺中為喬治婭跳小麵包舞,更是卓別林作品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單項表演節目。為躲避風雪的小木屋也是生發出大量喜劇性場面的道具。從前門灌進來的大風使拉遜無法把查利推出,但強勁的過堂風一下就把查利從後門吹出了木屋。吊在懸崖上的小木屋隨著查利的左右跑動而左右傾斜,他在幾乎是垂直的地板上跌打滾爬,怎麼也爬不出去。對於可憐的小人物來說,小木屋不再是給他提供庇護的「朋友」,而成了瘋狂地折磨、隨時會毀滅他的「敵人」。
然而,查利最終成了百萬富翁,並且還贏得了美女的愛情。《淘金記》的這個結尾在卓別林以前的影片里是從未有過的。即便是像《查利當提琴手》、《狗的生涯》和《尋子遇仙記》等有一個圓滿的結尾的影片,卓別林也總要讓觀眾感到這無非是一場幻夢或一次故意的諷刺,絕非真正的幸福降臨到了查利頭上。在《查利當提琴手》里,「成功的愛情」原是一場沒有醒來的幻夢。在《狗的生涯》里,失業者查利勾引歌女成功,和她私奔了。他們最後結了婚,並得到了一筆錢和一隻搖籃,但那筆錢是從賊手裡偷來的,而搖籃里放的不是嬰兒而是一條小狗。《尋子遇仙記》里的流浪漢從漫遊天堂的夢中醒來,雖然發現孩子又回到了他身邊,但他依然是個窮光蛋。《淘金記》則不然。查利是真的成了富翁,喬治婭為他的痴情所感動,真的投入了他的懷抱,這里沒有暗示任何災難來臨的徵兆,也絕非一場幻夢。卓別林對於讓流浪漢終於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的結尾不是沒有懷疑的。在攝影記者給查利和喬治婭拍照時,他倆不斷親吻,身體動來動去,卓別林讓攝影記者說了一句語意雙關的話來結束影片:「您把片子搞壞啦。」卓別林顯然准備受到影評界對這一虛妄結尾的嚴厲批評。
卓別林在拍攝《淘金記》時,他的事業正處於頂峰。後來折磨他的許多不愉快事件還都未發生。這也許是導使他的影片的社會批判精神有所減弱的原因。另一方面,在《淘金記》之前拍攝的《巴黎一婦人》(由卓別林任編導,但不主演,並且不屬卓別林的流浪漢影片系列),在賣座上成績不佳。卓別林說,他的錯誤在於他給這部影片安了一個過於絕望的結尾。討好、遷就觀眾的心理便可能對卓別林的《淘金記》發生了影響。在《淘金記》獲得了空前的票房成功之後,卓別林因陷入和麗泰·格雷的離婚案受到了美國報界的無端攻擊,把郁積已久的對卓別林「嘲弄美國社會」的憤恨一起發泄出來,使一場反卓別林的運動的規模發展到了令人難以相信的程度。在接著而來的影片《馬戲團》里,流浪漢查利愛上了馬上女舞蹈演員,她保護他,鼓勵他,使他當上了正式的丑角。幸福的前景在他眼前閃現了。但她後來卻愛上了走鋼索的小夥子,把他忘得乾乾凈凈。馬戲團走了,他又失業了,他重又孤獨地站在一堆垃圾面前發愣。並且,從此以後,無論是《城市之光》、《摩登時代》,愛情的幸福和財富再也沒有降臨到小人物查利頭上了。
本片1952年在比利時由9個國家的63位著名導演評選的「世界電影12佳作」中名列第二;1958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由26個國家的117位電影史家評選為「世界電影12佳作」第二名;1952年英國《畫面與音響》雜志邀請國際知名影評家評選的「世界電影10大佳作」中名列第二;1962年在西雅圖由292位影評家評選的「美國電影14佳片」中名列第二;1978年法國《前台》雜志評選的「世界電影10大佳作」中名列第八。
9. 淘金記電影美學特徵
淘金記電影的滑稽美學特徵。在這場全美淘金盛幕中真正因淘金致富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數人都將此生送在這個陌生的地方,這明明就是悲慘的素材故事卻被別林發掘成喜劇這真是他自己獨特的特點,精妙的喜劇情節滑稽的外表和諧趣的形體動作為卓別林非同尋常的喜劇所帶有的哲理內涵提供了前提。
淘金記影評介紹
本片充分表現出卓別林的典型風格尤其是他處理視覺形象和啞劇的超凡功力像經典的煮食皮靴場面,以及小麵包舞帶狗跳舞別人打架而槍總對著自己,懸崖木屋險象橫生等都成為後世參考模仿的對象,本片將滑稽敘事悲劇色彩抒情韻味三者作巧妙而平衡的結合,使它成為卓別林作品成熟期中的代表作。
往後的作品增加了不少社會批判色彩反不如本片直接關注小人物來得那麼單純和樂觀,例如本片安排流浪漢查理既成為大富翁又搶得美人歸這種圓滿的結局是他以後的作品沒有的,本片是卓別林本人最鍾愛的作品也是他最有趣的作品之一在多項世界性的影史十大佳作評選中均居前列。
10. 卓別林拍攝的《淘金記》有哪些藝術和音樂上的運用
《淘金記》影片在藝術上也非常成功,詼諧、幽默、誇張、滑稽,每一部分都有懸念和各自的情調、節奏,具有音樂的結構特點。如第二部分——諧謔曲,第三部分——快板,第四部分——慢板,第五部分——由慢板到快板。而查理的「小麵包舞」、煮吃皮鞋、查理與吉姆在小木屋裡的幾場戲,成了電影藝術史上的經典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