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部美國科幻電影
世界知名科幻電影編年簡表(1970-1979)
最早給科幻電影帶來藝術內涵的,是那時的一些經典科幻小說。如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英國作家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威爾斯的《隱身人》、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等等,都被各國影人搬上銀幕。其中,影片《化身博士》在解放前還在中國放映過。盡管編導在改編原作時不可能完全保留其藝術魅力,但小說本身出色的思想內涵還是多少能保存下來的。與此同時,當時的蘇聯電影界也將《阿埃里塔》搬上了銀幕。
1926年,德國電影界推出了默片時代最偉大的科幻巨片《大都會》,這部影片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科幻藝術領域,被視為二十世紀十大影片之一。影片耗資達7百萬馬克,拍攝時間長達16個月,動員演員多達三萬餘人,最後完成的影片長達四個小時。所有這些紀錄不僅在當時,也保持了幾十年內。
《大都會》代表了電影界內部在科幻藝術領域的原創能力,也把科幻電影的藝術性提高了一大步。這部電影情節完整,主題深刻。畫面、音樂極富美感,一掃科幻電影僅僅涉及魔法而與藝術無緣的歷史。
在同時,能夠體現電影界自己的原創能力的科幻片還有《賭徒--馬布斯博士》、《西方先生在布爾什維克國奇遇記》、《人魔》、《叛國者》等。其中頗有硬科幻色彩的德國影片《F?T?P不回答》在世界范圍內都有影響。
正在科幻電影穩步走向更深的藝術殿堂時,二次大戰的爆發中斷了這一進程。
二、二戰以後到70年代科幻電影的低潮區,也可算是文藝期。
二戰以後,科幻電影開始復甦。大量科幻經典的再拍攝成了其中一個重要力量。這其中,完成於1953年的《星際戰爭》成為影響最大的一部。這部影片改編於威爾斯的《兩個星球的戰爭》,除了將背景由英國改為美國外,也根據將近半個世紀的科技發展改變或添加了一些內容。不過情節整體上延續了原來的故事。從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科幻電影發展到今天,是一步步積累起來的漫長過程。以今天的眼光看,它的表現手法已經很幼稚了。特別是影片開始時用了很大一段時間介紹太陽系各行星的自然狀況,說明為什麼火星人最後選擇地球作為入侵目標,這種科普式的段落已經不存在於今天的科幻電影里了。
五十年代,日本電影人製作了他們最成功的系列科幻電影《哥斯拉》。這是一個身高百米,沉睡千年的恐龍式巨怪,在原子彈襲擊東京時被驚醒,從此與人類為敵。日本的"哥斯拉"形象與美國好萊塢後來的改編不同,代表著被人類侵害的大自然的反抗,有著一定的思想內涵和悲劇色彩。
冷戰格局的維持和西方思想界的動盪,也在外部影響著科幻電影。導演奇才庫布里克將黑色幽默帶入科幻電影中,拍攝了名片《奇愛博士》。這部科幻電影辛辣地諷刺了西方世界的戰爭狂人。在隨後拍攝的《發條桔子》里,現代派荒誕離奇的表現手法和當時流行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結合在一起,展示了社會生活的虛無和恐怖。這是一部幾乎完全沒有特技的科幻電影,它能夠在電影史上站住腳,依靠的是深刻的思想內涵。1966年發表的著名科幻短篇《獻給阿傑爾農的花》很快被改編成科幻電影《查理》。主演羅伯斯滕還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1968年,《太空漫遊2001年》和《人猿行星》兩部巨片相繼問世,使那個時代的科幻電影達到了高峰。《人猿行星》改編自彼埃爾?布爾的同名小說。影片細致地表現了人類文明的困境和危機。片尾處主人公在自由女神廢墟上的鏡頭堪稱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畫面。
同年出品的《太空漫遊2001年》改編自克拉克的同名科幻小說,也吸取了《童年的終結》等作品的一些思想。該片成本巨大,場面恢宏。也忠實地體現了克拉克原作的思想主題:在渺小的人類面前,宏偉的宇宙完全是一種冷漠的存在。這部影片在電影語言上精雕細刻,堪稱藝術精品。
1973年,美國還產生了一部在當時影響平平的科幻片《西部世界》。後來,製作人拍攝了它的續集《未來世界》,在美國科幻電影史上也沒有留下什麼反響。但《未來世界》卻是文革之後中國人接觸到的第一部科幻電影,它擁有的中國觀眾遠遠多於美國觀眾。
日本人將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搬上銀幕,大獲成功。電影忠誠於原作,在渲染民族危機時沒有過多的民族主義情緒。不久,日本又製作了一部類似的影片《首都消失》,描寫日本首都東京被連電波都無法穿透的濃霧鎖閉,日本科學家尋求解救辦法的故事。這部片子的思想內涵和藝術色彩遠不及《日本沉沒》。
不過,直到那時為止,科幻電影普遍被視為票房毒葯。像節奏緩慢的《2001年太空漫遊》如果拿到今天放映,會令半數以上的青少年觀眾昏昏欲睡。科幻電影市場日益下滑,一直到七十年代末。
三、高科技時代的科幻電影(70年代中期以後至今)
1977年,盧卡斯執導的《星球大戰》與觀眾見面。這部影片不僅挽救了每況愈下的科幻電影市場,而且開創了科幻電影的新時代--高科技時代。在此之前,科幻電影的特技水準與其它片種不相上下,而從此以後,科幻電影成了最新特技技術的實驗場,領導著電影特技的發展方向。
《星球大戰》的情節十分簡單,復制了科幻文藝史上早期"太空劇"的特徵。不過,盧卡斯根據日本武士文化構築的"傑迪武士"還是提高了影片的內涵,使之染上濃郁的東方神秘主義色彩。在迄今為止製作的四部《星球大戰》系列影片中,以第二集《帝國反擊戰》的思想境界最高。這不僅因為它是四部影片中惟一的悲劇,而且因為滲透在整部影片中的宿命感與使命感。影片結尾盧克與父親在搏鬥中相認的場面令人如梗在喉。可以說,去掉了與"傑迪武士"有關的情節,那些單純的太空大戰情節吸引不了那麼多觀眾。
盧卡斯在藝術上的潛力有限,製作完《星球大戰》第三集《傑迪的歸來》後便放棄導演工作,轉而去搞電影特技公司,研究新的拍攝技術服務於其他製作人。其中以數字特技為最出色。這種特技技術與當年的有聲片一樣,徹底地改變了電影的風貌。
與《星球大戰》同時,情節更為單純的《超人》也是科幻電影高科技時代的到來標志。這部影片改編自三十年代開始的美國同名連環畫,並以無懈可擊的特技製作贏得巨量觀眾。不過,真正能在藝術水準上給科幻電影以提高的,還是斯皮爾伯格。
斯皮爾伯格是在"電視時代"成長起來的第一代美國人。他自己也承認,看書遠比看影視作品要困難。他的父親曾經是坎貝爾主編的科幻雜志《類似》的忠實讀者。在這些影響下,斯皮爾伯格從小便養成了電影思維的習慣,並且把科幻作為其電影生涯的主要題材寶庫。
《E?T》的誕生,標志著藝術在科幻電影中的勝利。這部影片的特技並不復雜,情節也很簡單。能夠贏得世界各地不同種族無數觀眾的,是影片的童真情懷與濃郁的感情色彩。從《侏羅紀公園》直到2001年上映的《人工智慧》為止,兒童一直是斯皮爾伯格影片中的主要角色。這些兒童角色並不是出現在他的兒童片中,而是被用來與成人世界進行對比,揭示成人世界的枯燥乏味、虛偽無情。這種表現手法幾乎是斯皮爾伯格的特殊標志。
值得一提的是,斯皮爾伯格不僅是科幻電影大師,同時也是拍攝紀實風格影片的大師。從早期的《太陽帝國》、到晚近的《拯救大兵雷恩》,在情節的真實性方面,斯皮爾伯格達到了電影界的巔峰水平。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實際上體現著科幻藝術的內在規律:用寫實的手法表現超現實情節。
八十年代另一部值得稱道的科幻片是《回到未來》。主人公自八十年代回到五十年代,遇到自己尚未相識的父母,由此展開一系列喜劇情節。這是一部傳統的時代旅行題材作品,但在斯皮爾伯格的監制之下,成為一部展示代際文化變遷的作品。影片中,主人公向年輕時的父母和他們的同學彈奏搖滾樂,然後向目瞪口呆的觀眾們說,將來你們會聽懂的。這句台詞裡麵包含著對代際文化沖突的展示。
好萊塢向來盛產電影的續集,特別是一些高票房收入的影片,如《異形》系列和《蝙蝠俠》,這兩部片子的票房都很高,而且一連都是四集,異形和人,誰是真正的異形,其實險惡的人心比表面上兇殘的異形更可怕,而且這兩部片子的視覺特級都很棒,特別是異形系列,可以感受到導演詹姆斯.卡麥隆和大衛.芬奇的不同風格。
在表現人性受到機械文化侵蝕這個主題上,《機械戰警》一片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影片中,一名警員在執行任務時身負重傷,大部分身體機能已經停止。科學家們將他的中樞神經系統和少部分存活機體分離出來,配以機械肢體,於是他成為刀槍不入,威力強大的《機械戰警》。但是影片最重要的情節,是機械戰警從深埋的記憶中找回「自己的前世"的過程。這個在法律上已經死亡的人,逐漸恢復了人的情感與道德觀。於是在觀眾看來,他主要不是一個威力無窮的角色,而是一個頗值得同情的人。比如主人公因為失去了人類的身體,只能遠遠地關注自己妻子。觀眾莫不為之感動。
1990年,《全面回憶》與觀眾見面。在片中,人類已經可以為自己植入各種記憶。一個助紂為虐的間諜為了打入反叛者內部,將全新的記憶植入自己的頭腦,使自己成為一個新人,並最終受到反叛者的信任。就在反叛者即將被掃盪的時候,新的自我卻反叛了舊的自我,站到受害者一邊推翻了火星獨裁者的統治。這部影片除了浩大的場面外,對人的個性本質的描述也令人無法忘懷。
《終結者》可是說是我目前看過的最好的一部科幻題材的電影,電影中特別是續集中的電腦特技水平開創了進入九十年代的特技新水平,我們驚嘆液體機器人的變形及其鍥而不舍的工作精神,這一點上,無疑是我們人類所欽佩的和沒有的,在影片中,導演極力賦予機器人所謂的人性,教他們如何更好的生活和相處,在這一點上大大地豐富了影片中僵硬的硬碰硬的機器人之間的對抗,深化了影片的主題。
1995年,在當時創下世界電影成本紀錄的《水世界》以票房慘敗而收場,但那卻是一部藝術上極為出色的影片。影片描寫了在被水淹沒的世界上,一群群蒙昧狀態的人尋找"干土"的過程。其間當然不乏追逐打鬥的場面。但是,影片對原始狀態生活環境的描繪卻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僅是背景,甚至演員的言行舉止間也剔除了"文化"的痕跡。粗獷和蠻荒的風格貫穿影片始終。
要藝術還是要視覺奇跡,往往也是科幻片編導需要調和的兩個動力。畢竟許多觀眾看科幻片,為的就是欣賞其中的視覺奇跡。在《彗星撞地球》一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兩種動力的調和。全片的絕大部分時間里沒有多少特技畫面,一直是用現實主義手法,講述大災難前人類社會的各種反應,讓災難成為試驗,激發出個人在平時難以表現的內心世界。情節和人物塑造都臻上乘。在結尾處,編導還是製造了前所未有的銀幕奇觀:幾百英尺高的海浪沖上大陸,灌滿內地的山川平原。沒有結尾幾分鍾的鏡頭,《彗星撞地球》算不上是一部科幻片。而沒有前面的大部分情節,《彗星撞地球》也算不上一部有藝術水準的科幻片。相比之下,同題材的《世界末日》被製作成驚險樣式的影片,自始至終地保持著快節奏。
1999年出現的《黑客帝國》給二十世紀的科幻電影留下了一個出色的結尾。這部獲得奧斯卡多種獎項的影片除了驚人的數碼特技外,其思想內涵也是高超的。異化這個主題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達到令人不寒而慄的程度。影片結尾處,世界在主人公的眼裡還原為流動的數字,帶給觀眾的是深厚的宗教般的開悟體驗。
科幻電影之所以在美國開辟了高科技時代,並不單單是美國的技術優勢和金錢使然。對電影真實性的追求應該是更重要的動力。讓觀眾把奇跡當作奇跡,和讓觀眾把奇跡當成現實的東西來接受,這是從低到高兩種層次的電影表現手法。在銀幕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只有什麼是不可信的。這應該說是整個電影的藝術追求,當然也是科幻電影這個片種的藝術追求。美國科幻片的編導們持之以恆地力求將"不可能"變為"很可信",這才是那些眼花繚亂的特技技術得以發明出來的動力所在。
科幻電影的高科技時代產生了兩個結果,一是科幻電影代替了科幻圖書,成為科幻藝術的主流媒體。直觀的科幻電影配上簡單的字幕,可以迅速流傳到世界各地,為不同文化的人們所欣賞。現在我們走進街邊任何一家音像製品商店,都能很方便地找到這個時代的美國著名科幻電影的光碟。如果哪家商店沒有這方面的存貨,會被認為是品種不全。
其次,自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的世界各國均有科幻電影佳作產生的局面,被美國科幻電影一統天下所取代。整整二十年間,世界其它地方能達到美國科幻片水準的歐洲電影作品只有法國呂克?貝松導演的《第五元素》。
對於大量觀看科幻電影的愛好者來講,這種局面也帶來一種枯燥感。因為美國科幻電影畢竟有它自己的風格。只接觸一種風格的科幻片,慢慢就會覺得乏味。
世紀末另一部影片也體現了科幻電影的藝術水準,那就是《入侵腦細胞》。影片中的變態殺手將受害女子囚禁在地下室的水箱里,漫漫地放水將她殺死。當警方抓到殺手時,他已經因為發病而永遠昏迷。警方請心理學家運用先進技術,進入殺手的夢境,尋找受害人被囚禁的地點。這部電影的意識流色彩非常強烈。但更令人稱奇的是,意識流本來以非理性為邏輯出發點,而這部過半時間由意識流畫面組成的影片,出發點卻是非常理性的科學技術。這也是科幻藝術特殊表現力的體現。
2. 什麼是科幻影片啊
科幻電影最大的特點是它的主題是描寫人與科學、人與自然的關系,其內容探討的是人類散漫原始的天性與科學的精確性的沖突與融合、科技力量的發展對人類社會和人性的推動或扭曲作用、人類在宇宙的地位與去向、人類個體及整體的孤獨。科幻電影是科學與藝術的交會,科學這個因素在電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故事背景的締造者也是情節發展的推動者,如果把科學因素從科幻電影中剝離,則電影將徹底解體,這一點是區分科幻電影與非科幻電影最重要的標准。但科幻電影中的科學和通常意義上的科學是不同的,它是幻想的科學,是一種科學的可能性。
比如可以看看這些作品
全是科幻系列
http://mall.sc4888.com/PdtList.aspx?SortId=1922
3. 科幻片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1、背景多樣但內部邏輯嚴格,對於科幻片來說,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並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換年代,但實際上它要敘述的真正內容所佔據的期限仍然很有限。
2、人物塑造比較簡單,好萊塢科幻片大多希望觀眾將注意力集中於特效和情節,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於其它類型片來說是較為簡單。
3、「激勵事件」往往具科幻因素,比如時間的錯位、外星人的入侵、恐龍公園的建立等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應。
4、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義、珍惜人生這樣傳統而永恆的價值。
科幻片所採用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時間旅行等等。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故事背景,用宇宙飛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它注重於真實科學、推想性科學或思辨科學以及經驗性方法,並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將它們與魔法或宗教中的超驗主義互相結合起來。
(3)科幻電影中的藝術擴展閱讀
科幻片的走進現實: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些科幻片中的事物正在走進現實,納米機器人就是其中的一例。1987年上映的美國科幻大片《驚異大奇航》中,科學家把縮小到幾納米(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的人和飛船注射進人體血管,讓這些超微小的「參觀者」直接觀看到人體各個器官的組織和運行情況。
納米級的技術在當時只是一種科學幻想,但如今已出現在現實世界。納米機器人(nanorobot)的研發成功,就是這一嶄新技術的完美體現。有關專家預言:用不了多久,個頭只有分子大小的神奇納米機器人將源源不斷地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
中國科學家和未來學家周海中在1990年發表的《論機器人》一文中甚至預言:到21世紀中葉,納米機器人將徹底改變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 為什麼美國科幻電影如此成功
一提到美國的科幻電影,幾乎所有人都會對其稱贊不已。的確,美國藝術家們憑借自己的強大資金保障和高端的科技水平,製作了許多高質量的科幻作品,其中包括《星球大戰》(Star Wars)系列、《終結者》(The Terminator)系列等硬科幻電影。拿2010年上映的一部影片《阿凡達》(Avatar)來說,在全球賺得了27億美元的票房。其火爆程度可見一斑。2014年上映的《星際穿越》(Interstellar)更是憑借其精美的畫面和前沿的天體物理理論贏得了全球影迷的青睞。此外2015年上映的反應倫理道德的科幻電影如《機械姬》(Ex Machina)同樣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深思。總體來說,美國的科幻電影從故事情節、畫面渲染以及科學理論方面都體現的世界級水平。
一、美國的科幻電影成功的現實因素
美國科幻電影體現了世界級水平的原因可以說是多方面的。首先便是科學理論的支撐。根據科幻文藝家Hubert?W?Frank的定義,「科幻電影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故事」。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科幻電影是虛構的,但是它在原則上還是要符合一定的科學規律。也就是說,「科」要在此類電影中做理論支撐,而「幻」只是藝術表達手段,「科幻」就是將科學理論做一定程度上的藝術升華,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先進的科學理念。比如在《終結者2》(Terminator 2:Judgment Day)中曾經出現過一個「液體金屬機器人」的反派角色。它可以更具環境的需要變化成各種形態且有自動癒合的功能,正是這些奇特的功能使得少年時代約翰?康納(John Connor)的逃亡顯得異常艱辛。可能人們覺著液態金屬聽上去像是天方夜譚,但事實上,雖然還是初級階段,但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了液態金屬,而且可以改變其形狀。在2015年3月23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官方網站上登出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了「液態金屬可在吞食少量物質後以可變形機器形態長時間高速運動,實現了無需外部電力的自主運動,從而為研製實用化智能馬達、血管機器人、流體泵送系統、柔性執行器乃至更為復雜的液態金屬機器人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在2004年上映的《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這一經典之作裡面就又運用到了一個科學概念溫鹽環流。又如在《星際穿越》中運用的「引力彈弓效應」使飛船僅用14個月就從火星飛往土星,而正常飛行卻需要數年;不僅如此,該片還大量使用了「蟲洞」理論及相對論,使看似不可思議的情節有了權威的科學支撐。所以說成功的科幻電影一定要以科學理論為基礎,這樣製作出來的電影才會讓人們感覺真實而非胡編亂造。而這也是為何「科」是「幻」的基礎。
2.雄厚的資金保障。其次便是資金投入方面。毋容置疑,美國科幻電影的攝制擁有足夠的資金作為後盾,其每部優秀的科幻作品基本上都是投資過億。還是以先前提到的《阿凡達》為例,「《阿凡達》的製作費用超過了2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宣傳費用等。」可以說,巨大的資金投入讓電影在特效製作及後期渲染上得到了提升,從而進一步從藝術表現上升華了主題。
二、美國的科幻電影成功的文化因素
如果說先進的科學理念巨額的投資是美國科幻電影成功的外部因素的話,文化因素則應該屬於內部因素。且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處於主導地位。同時,文化會對民族心理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向該民族對待事物的態度和對事物的選擇施加持續性的影響。
1.美國的時間取向。美國學者弗洛倫薩?克拉克洪在1961年出版的《價值取向的變奏》一書認為有五種價值取向,其分別是人的天性取向,人與自然的關系取向,時間取向,活動取向及社會關系取向。而在時間取向中,又分為過去取向、現在取向以及未來取向,並認為美國的時間取向屬於「未來型」。雖然在美國文化里也有「現在」和「過去」的影子,但是對「未來」的嚮往已經遠遠超過了對「現在」和「過去」的把握,因為美國人認為「來自過去的時間流(the temporal flow)在現時中略微緩行,但卻飛快向未來賓士」所以總體來說,美國社會傾向於「未來型」的時間取向。
2.從時間取向分析美國的科幻電影的成功。既然美國的時間取向屬於「未來型」,那麼在這種文化的大背景下,美國科幻電影大多數都和這種文化導向是吻合的。因為科幻電影是基於現實的科學對於未來發展的展望,美國人可以通過科幻電影合理想像目前某種科技可能會給將來的美國帶來怎麼樣的影響,然後就可以對該種科技進行理性的評判。
在上世紀80、90年代拍攝《終結者》系列時,正逢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也正是意識到了有可能在將來人類會越來越離不開電腦而最終被電腦「天網」所統治,屆時啟示錄將由人類自己書寫。而電影中的大部分預測在當今的生活中正在發生。試想,在當今社會人們對電腦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以至於沒有電腦和網路人們就無法正常生活。另外,自上世紀越來越多的不明飛行物被「發現」以來,人類對於地球外生命越來越好奇。為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曾多次發射飛船試圖尋找外星人的蹤跡。但是,假如地球外生命的文明程度遠高於地球文明時會出現什麼狀況?如果他們是邪惡的,是好戰的種族,地球人又改何去何從呢?會不會再次出現象當年西方人入侵美洲、非洲時掠奪、殘殺當地民眾的慘劇呢?假如我們找到的地外生命是低等生命或發展程度低,我們會不會去掠奪他們呢?那麼人類到底該不該主動尋找外星人呢?正是由於科技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和控制,美國人才會熱衷於科幻電影,所以類似於《外星人ET》(E.T. the Extra-Terrestrial)、《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等影片才廣受歡迎。同時,也正是在「未來型」為時間取向的影響下,對未來世界的渴望激發了眾多劇作家和導演的潛能,他們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和強大的藝術和科技手段為我們描繪了諸多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從一定程度上更加廣闊地打開了人們的想像力。
所以說,成功的科幻電影一定要通過對未來給現實或未來以啟迪,給民眾一個保護生態,保護地球重要性的啟示。而這正是科幻電影的精髓所在。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民眾酷愛科幻電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觀看電影作為茶餘飯後的娛樂活動。但是,人們已經不滿足於電影對於生活本身的描寫,逐漸開始轉向對想像力的刻畫。其中的代表便是科幻電影。而在科幻電影的世界中,美國正是通過其強大的資金和科技優勢保證了其科幻電影在娛樂性、藝術學及科學性的平衡結合,給觀眾以視覺和科技的盛宴。美國科幻電影的成功因素也是值得借鑒的。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藝術的表現手法也在不斷成熟。所以只要能在「科」與「幻」之間做到平衡勢必會拍攝出,甚至是超越美國科幻電影的作品。
5. 科幻片的電影模式是怎麼樣的
以影片攝制時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學原理或科學現象作為劇作基礎,展現某一虛構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的影片,即為科幻片 。科幻電影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 。
1.奇觀與獵奇
從梅里愛開始,科幻影片就與令人目眩的奇觀密不可分。宇宙太空、宗教神話、異域探險、歷史傳奇、童話世界……在梅里愛的數百部長短不一的影片中,遍布了各種奇觀和幻想。但科幻題材對梅里愛而言,並非科學的延伸,而是藉以呈現景觀的道具。梅里愛的興趣並不在於將電影作為「敘事藝術」來發展。他更為看重的是電影作為奇觀呈現工具的能力。正如喬治·薩杜爾所評價的:「梅里愛利用特技經常是為了使人感到驚奇,它本身成了一個目的,而不是一種表現手段……梅里愛發明的是未來電影的音節,但他應用的卻是莫名其妙的咒語而非表達意思的語句 。」
梅里愛使得科幻電影烙上了無法抹去的奇觀胎記,縱觀好萊塢影壇,從1968年的《太空漫遊2001》到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從1976年的《星球大戰》到1999年的《黑客帝國》……史詩般的太空旅行場景、幾可亂真的史前恐龍形象、場面宏大的太空戰爭、幻如靈境的虛擬世界……無一不是藉助奇觀效應大賺票房。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影像一次次的沖擊觀眾的視網膜,無數次觀眾以為奇觀已經達到了極致而若干年後更大的奇觀卻總是呼嘯而來。或許,好萊塢科幻片如果失去了高科技的特效包裝,那麼它便失去了最精彩的形式;而這個形式一旦被剝離出去,我們會發現它的內容已經所剩無幾——實際上,好萊塢科幻片的內容即在於它的形式,形式便是它的內容。完全的,徹徹底底的奇觀轟炸。
奇觀是電影的本質之一。科幻電影興起的幾十年中,獵艷奇觀的天性驅使著人們湧入影院,把大把大把的鈔票塞入好萊塢的腰包;而好萊塢也看準了科幻電影的斂財天賦,將科幻電影的奇觀特性一次次的強化乃至異化。當觀眾某一天對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奇觀報以鼾聲的時候,估計好萊塢視覺系的科幻導演只能將海洛因粉末撒在電影院的空氣中,別無它法刺激觀眾的神經了。
2.與科幻
6. 美國科幻電影的成功之道
就我個人而言,我總結了一下我所看到過的美國科幻電影,找到了幾點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特點。
1 。美國科幻電影的特技技術不一般,這點在好萊塢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其特技場面宏大,逼真細膩。。當然,這里指的是80年以後的。
2.美國電影的劇情簡單明了。雖然內涵不咋地,但大程度滿足了觀眾對奇葩的需求。美國科幻電影大多追求的是故事的一目瞭然,所以不會出現《無極》等100年內都沒人看得懂的電影。
3.俊男美女齊上陣。。。這個不說了。就是為了滿足觀眾在審美上的要求。
4.大多是著名小說游戲傳說漫畫或電視劇改編,使人有一種親切感,與普及感。這點很多國家也做到了,比如說西遊記,但為什麼別的大多數國家失敗了,原因很簡單……劇情被改的昏天地暗。。
5.美式電影風格和美式電影招牌。在我看來,就動作格鬥而言,美式格鬥以取代了中式格鬥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就電影招牌而言,
好萊塢更是做絕了。。
7. 什麼是科幻電影_電影介紹
科幻片是採用科幻元素作為題材,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影視作品。那麼你對科幻片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什麼是科幻電影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什麼是科幻電影
科幻片所採用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時間旅行等等。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 故事 背景,用宇宙飛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許多科幻電影會表現出對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關注,以及哲學方面如人類處境的探討。一些科幻電影是從科幻文學作品改編而成,但科幻電影會注重擷取其中的文學或人文方面的元素,而無視科幻文學比較注重的科學嚴謹性和邏輯性。
要准確地判斷什麼電影是科幻電影是很難的一件事。科幻電影並沒有一個被廣泛認同的准確定義。實際上,科幻電影可以看做是科幻文學的一種衍生品(因通常為文學作品的翻拍)。以下是科幻電影的一種定義:
科幻電影是一類嘗試以未知事物滿足觀眾的電影,滿足人類對未來的想像或是現實社會的沖突。它注重於真實科學、推想性科學或思辨科學以及 經驗 性 方法 ,並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將它們與魔法或宗教中的超驗主義互相結合起來。
這個定義假設了在經驗主義(現實世界)和超驗主義(超自然現象)之間存在著連續的過渡地段。科幻電影可以劃分在這個地段中靠近經驗主義的一側,而恐怖電影和奇幻電影則在靠近超驗主義的一側。然而,科幻電影和恐怖電影的結合也不在少數,其中有名的有1931年的《弗蘭克斯坦》以及《異形》系列
科幻電影基本模式
一、背景多樣但內部邏輯嚴格,對於科幻片來說,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並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換年代,但實際上它要敘述的真正內容所佔據的期限仍然很有限;類似地,科幻故事發生的地點看似不著邊際,但實際上也非常有限。雖然好萊塢科幻片在想像上天馬行空,但它在邏輯規則上卻最為嚴格,講求一個內部真實性統一連貫而不矛盾的虛幻世界。
二、人物塑造比較簡單,好萊塢科幻片大多希望觀眾將注意力集中於特效和情節,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於 其它 類型片來說是較為簡單。人物的維度較少,表面和內心較為一致,性格沒有變化或只有簡單的變化。但近些年來這種狀況也有所改變,科幻片也開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對人物內心的沖突和矛盾以及生活中的苦惱和困難的描述開始加大力度。
三、“激勵事件”往往具科幻因素,比如時間的錯位、外星人的入侵、恐龍公園的建立等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應。和其它類型片一樣,科幻片的沖突也包括內心沖突、人際沖突、外界沖突(包括社會沖突和更大的環境沖突)這幾個層面,但一般來說,科幻片中最大的沖突是人與大的環境力量的沖突,比如自然災害來襲、外星生物侵略等。
四、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義、珍惜人生這樣傳統而永恆的價值。
科幻電影的區別
以影片攝制時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學原理或科學現象作為劇作基礎,展現某一虛構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的影片,即為科幻片 。科幻電影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 。
1、奇觀與獵奇
從梅里愛開始,科幻影片就與令人目眩的奇觀密不可分。宇宙太空、宗教神話、異域探險、歷史傳奇、童話世界……在梅里愛的數百部長短不一的影片中,遍布了各種奇觀和幻想。但科幻題材對梅里愛而言,並非科學的延伸,而是藉以呈現景觀的道具。梅里愛的興趣並不在於將電影作為“敘事藝術”來發展。他更為看重的是電影作為奇觀呈現工具的能力。正如喬治·薩杜爾所評價的:“梅里愛利用特技經常是為了使人感到驚奇,它本身成了一個目的,而不是一種表現手段……梅里愛發明的是未來電影的音節,但他應用的卻是莫名其妙的咒語而非表達意思的語句 。”
梅里愛使得科幻電影烙上了無法抹去的奇觀胎記,縱觀好萊塢影壇,從1968年的《太空漫遊2001》到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從1976年的《星球大戰》到1999年的《黑客帝國》……史詩般的太空旅行場景、幾可亂真的史前恐龍形象、場面宏大的太空戰爭、幻如靈境的虛擬世界……無一不是藉助奇觀效應大賺票房。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影像一次次的沖擊觀眾的視網膜,無數次觀眾以為奇觀已經達到了極致而若干年後更大的奇觀卻總是呼嘯而來。或許,好萊塢科幻片如果失去了高科技的特效包裝,那麼它便失去了最精彩的形式;而這個形式一旦被剝離出去,我們會發現它的內容已經所剩無幾——實際上,好萊塢科幻片的內容即在於它的形式,形式便是它的內容。完全的,徹徹底底的奇觀轟炸。
奇觀是電影的本質之一。科幻電影興起的幾十年中,獵艷奇觀的天性驅使著人們湧入影院,把大把大把的鈔票塞入好萊塢的腰包;而好萊塢也看準了科幻電影的斂財天賦,將科幻電影的奇觀特性一次次的強化乃至異化。當觀眾某一天對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奇觀報以鼾聲的時候,估計好萊塢視覺系的科幻導演只能將海洛因粉末撒在電影院的空氣中,別無它法刺激觀眾的神經了。
8. 那些年科幻電影里的黑科技有哪些成為了現實
電影中的2001與現實中的1969
無論是光怪陸離的的星際穿越,還是頹垣敗井的廢土世界,科幻電影架空的時空,一直在努力營造距離感和割裂感拉長時間維度,將觀眾迅速帶入科幻世界。不過,正如火爆的《頭號玩家》,科幻電影的最大價值在於天馬行空描繪出可以跨越銀幕的硬核科幻,人工智慧,作為硬科幻電影的寵兒,充當了填補觀眾探尋未來意義心理溝壑的潤滑劑。
自1965年正式提出人工智慧算起,50多年,AI在好萊塢電影和現實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大銀幕上,以夢工廠為代表的電影製作公司,塑造了無數出神入化的AI形象,成為普羅大眾對科技崇拜的源泉所在,滿足了人類對未知生活方式的嚮往。
一定程度上,科幻電影也成為科技行業的啟蒙者,行動電話之父馬丁庫帕就承認,他發明第一台行動電話正是受了《星際迷航》中「通訊器」(communicator)的啟發。正如迪斯尼動畫電影中,總會有一個捧哏的話嘮動物角色,人工智慧機器人也是科幻電影的標配。伴隨著電影塑造的經典AI根深蒂固形象,人工智慧被視為下一個從銀幕上走出來的科技。
《星際迷航》中的通訊器
電影2001年:人工智慧飛船邁向木星
現實1969年:登月飛船算力不如手機
1968年一部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的電影橫空出世,這就是《2001漫遊太空》,電影將未來鎖定在了33年後的2001年,「發現一號」太空飛船向木星進發執行太空任務。除了飛行員和宇航員,還有一台具有人工智慧、掌控飛船的電腦哈爾9000,哈爾9000被設定為一個永遠不需要關機,從不出錯的人工智慧形象,它可以用自然語言溝通,帶有人類情感和趨利避害的生物屬性。
哈爾9000(圖片引自網路)
哈爾的聲音溫和友善,讓人產生發自內心的暖意,在茫茫太空孤獨旅行,它也成為了人類最好的交流夥伴。
影片大篇幅展示了2001年人工智慧哈爾與人類的互動,比如與鮑曼下國際象棋並輕松贏了對方。它可以毫無障礙的理解人類的語言和情感,甚至能夠在人類躲著自己談話的時候,讀出唇語。在得知自己會被強行關機之後,哈爾還能夠作出先發制人的反應。最終,在殺死三位宇航員之後,哈爾被男主拔出了記憶板。
哈爾與人類下國際象棋(圖片引自網路)
這部電影展現了人們對2001年的暢想,盡管我們距離「未來」已經過去17年,人類仍未實現隨心所欲的漫遊太空,但當時一些接近想像力巔峰的預測已經實現。比如電影出現的iPad、視頻通話的雛型已經普遍使用,甚至iPod的名字都源於電影維修小飛船的名字Pod。
視頻通話(圖片引自網路)
電影中iPad的原型(圖片引自網路)
而哈爾作為人工智慧的雛型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Siri在內的現有語音助手都是對哈爾的一脈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上映幾個月後,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26年以後的1997年,IBM深藍超級計算機打敗世界排名第一的國際象棋選手加里卡斯帕羅夫,讓深埋電影中的隱喻變為現實。
NASA登月導航計算機算力綜合不如手機(圖片引自NASA)
《2001漫遊太空》寄託了人類開拓星球的思潮,但1968年的現實是,即便登月用的導航計算機主頻也只有2.048MHz,所有登月電腦的性能加起來都不如現在一部手機的運算能力,更不用談人工智慧所需要的強大算力和海量數據的支撐。
80年代到90年代的很多電影很少有揉入硬科幻的人工智慧形象展現,無論是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慧》還是《機械公敵》、《月球》、《銀河系漫遊指南》AI 機器人 Marvin,電影更多的是披著科幻外衣去對人性復雜的探討,鮮有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
電影《人工智慧》(圖片引自網路)
集中在2013年到2014年上映的幾部電影,開始繼續從硬科幻的角度探討人工智慧,與此前天馬行空的機器人相比,這些人工智慧形象更加超前,但也更加接近現實。
電影中的2025與現實中的2016
電影2025年:手機女友成為現實
現實2016年:語音識別與人類打平
《星際穿越》大量展示了蟲洞、黑洞、多維空間以及廣袤的星際旅行場景,諾蘭導演甚至邀請到了天體物理領域的頂尖大牛基普索恩擔任影片的科學顧問,保證了影片科幻屬性足夠硬。TARS作為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帶給觀眾很多亮眼之處。
《星際穿越》中的智能機器人(圖片引自互聯網)
在電影中,TARS會說話能思考,甚至能夠麻溜利索的變形在滔天巨浪撲來之前拯救安妮海瑟薇。在解密引力之謎甚至在五維空間里,TARS都以恪盡職守的高級助理形象出現,高效完成任務指令,可以說缺少TARS,人類的智慧無法完成這項艱巨的太空任務。而重建TARS時,那個幽默度的橋段讓冰冷的機器形象多了一份人性。
《星際穿越》中的智能機器人(圖片引自互聯網)
觀眾偏愛TARS,更多在於,相比於無所不能的機器人,TARS沒有被設定為擬人形象,不銹鋼拼接起來的外觀更符合人類世界設定下的工業產品,與現實更接近。
而約翰尼德普在《超驗駭客》的人工智慧突破就顯得驚世駭俗,你能想像有一天你的軀體死去精神意識卻被保留在互聯網上,而且可以無所不能,《超驗駭客》打造的一流的科幻概念超越了很多硬科幻設定的范疇,將我們能想像到的人工智慧進一步升級,以去實體化的虛擬形態存在。
電影《超驗駭客》(圖片引自互聯網)
在電影中,生化形態的人工智慧高概念讓德普無所不能,與此同時去中心化的生存方式讓他無處不在,如同正在火熱的區塊鏈,這種繁衍形態讓傳統勢力很難通過拔電源將其消滅。
電影《超驗駭客》(圖片引自互聯網)
如果說《星際穿越》和《超驗駭客》還距離我們認為的人工智慧太遠,電影《Her》所打造的智能環境簡直是死宅單身狗的天堂。故事發生在17年以後的2025年,內向宅男西奧多托姆布里遭遇分手後,尋求一款叫做OS1的智能操作系統聊以慰藉,操作系統化身為一名叫做薩曼莎的「女性」(斯嘉麗約翰遜聲),她風趣幽默又善解人意,她學習和進化的速度讓西奧多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能夠幫助以寫情書為本職工作的男主檢查拼寫和語法。
電影《Her》(圖片引自網路)
薩曼莎脫胎於類似蘋果HomePod/亞馬遜Echo這樣的智能音響,以機器人女友的形象對外展示,並以卡片機的終端對外銷售。OS1所代表的人工智慧比17年前的智能音響有了長足的進步,它所有的交互通過自然語言完成,背後有一套完成的養成邏輯,依靠語音、圖像識別和神經網路演算法,能夠與用戶溝通迅速成長,並依靠與數千名用戶「談戀愛」不斷進化,達成完美情侶,可以說這一形象幾乎滿足了人類對未來智能伴侶的所有想像。無疑,在眾多人工智慧形象中,OS1更接近我們真實生活。
OS1幫助男主檢查語法和錯別字(圖片引自網路)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計算機科學家 Pierre 受電影中 AI 作音樂的啟發,研製了一款先進的能作曲的 AI —— Avia,不僅所作曲子出了專輯,應用到重要慶典、NVIDIA GTC 2017中,而且 Avia 還成了國際作曲家。
OS1的終端形態更像目前的智能手機(圖片引自網路)
這是觀眾的反饋,同時也有這足夠牢固的現實基礎。OS1有著足夠強大的演算法和硬體配套,與現實生活中的智能音箱相同的交互邏輯和演化路線,增強了用戶的認同感。
從亞馬遜Echo到OS1還有17年的路要走。
單拿語音識別來說,從1952年貝爾實驗室研製了第一個可十個英文數字的特定人語音增強系統一Audry系統,到2016年微軟發表論文稱語音識別上的技術已經高於專業的人工速記員,達到了與人類同等交流對話的水平,中間走了64年。這背後涉及到的卷積神經網路及LSTM神經網路,以及自由格人機界面聽覺訓練雖非易事,但我們有理由相信17年以後的Echo就是OS1的原型機。
從2001年走到2025年,科幻電影所塑造的人工智慧形象愈發保守,好萊塢電影開始通過與現實接軌的方式應對觀眾的審美疲勞。對應到現實世界,人類的人工智慧則來到了一個集中爆發的階段。在看過了無數個哈爾、Marvin、TARS之後,我們也正在按照電影中的酷炫思路打造活生生的人工智慧。
比如AlphaGo,它是第一個擊敗人類職業圍棋選手、第一個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的人工智慧程序,和IBM的深藍超級電腦有著同樣舉足輕重的意義,意味著人工智慧的時代從電影銀幕走到現實中來。
人工智慧對弈圍棋(圖片引自谷歌)
Google的AI法寶還不止有AlphaGo,引入NMT神經網路的Google翻譯、會主動管理照片的Google Photo、像OS1跟你聊天的Google Allo、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以及更幫你看到東西的Google Lens都是Google組裝一款超級人工智慧終端的模塊化產品。
而這一切模塊化產品都可以組裝在一款智能手機上,尤其是5G網路帶來的速度和數據支撐,被認為是人工智慧最終爆發增長的終端。隨著移動設備的增加,數據也逐漸海量,尤其是5G時代,大數據的支撐,讓人工智慧有了爆發基礎。
手機中Siri曾經被視為人工智慧在現實中的形象,但爛尾的效果最終讓Siri成為眾人調侃的形象,甚至對消費者對人工智慧產生了負面影響,據一份2016年的調查顯示,只有3%的用戶在公共場合使用過Siri,如此尷尬的數據以至於最後庫克不得不連夜從Google挖人。
手機人工智慧初探
4月4日,蘋果公司宣布,前一天離職的谷歌前搜索兼AI高級副總裁John Giannandrea(約翰詹南德雷)加入蘋果,擔任「機器學習及人工智慧戰略」總負責人,成為蘋果第16位核心管理層高管,直接向CEO庫克匯報。急切的挖人舉動讓蘋果的AI焦慮一覽無遺。
吾家有AI初長成 Jovi初探銀幕夢想
除了蘋果,趕赴人工智慧這波浪潮的手機公司大有所在,並開始為人工智慧打造形象,這裡面還包括打造AI品牌Jovi的vivo,Jovi和哈爾、TARS、Alexa一樣,是駐留在智能手機中的人工智慧。
現在Jovi雖然只是探索AI的第一階段,但卻為人工智慧提供了很好的演化路徑。背靠驍龍AIE(人工智慧引擎),以驍龍神經處理引擎(NPE)軟體框架和神經網路(NN)庫為介面的異構計算方案。其具有廣泛接納性的邏輯,極高的兼容性,精準而龐大的計算力,成為了Jovi AI的推動力,並為消費者量身打造實現智能場景應用的vivo X21手機。
vivo打造的人工智慧想像Jovi
功能上Jovi 助理擁有系統全局級的智慧識屏功能,可以讓用戶的所有操作節點智能化,替代繁瑣重復甚至需要思考的操作,讓我們可以高效管理生活和工作事物。比如在界面中長按一段文字即可觸發識屏功能,該功能會快速識別並智能提取用戶長按的文字信息,然後用戶就可以就此信息進行快速查閱/擴展及相關操作。
Jovi人工智慧
AI應用到相機,Jovi則可以自動識別你的膚質、膚色、性別、年齡,並且會學習你的使用習慣,在你每次自拍的時候為你選擇一種最適合的美顏效果。回望2001年的哈爾,Jovi正在替代它的角色,只不過不是在宇宙飛船,而是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你定了車票、機票,它會提醒你時間、目的地天氣和機場路況;你上網購買了快遞,它會告訴你快遞單號是多少並一鍵幫你快速查詢物流;如果你喜歡看球賽,它會幫你跟蹤歐冠和NBA賽事;它能在你出行前,為你安排行程。
Jovi人工智慧
我們可能習慣了手機作為一個冰冷的連通機器,但Jovi賦予了機器血肉,Jovi能夠不斷地學習,就像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夥伴一樣,認識越久就越懂你的需求,隨時給你最好的生活建議,並打理好了生活的一切。
未來,你和手機不再是簡單的交互,而是養成關系,Jovi所代表的人工智慧可以被養成高效貼心的商務管家,也可以被養成為體貼入微的女友。它不會隨著你更換設備而丟失,正如《超驗駭客》中的德普一樣,跟隨互聯網隨遇而安。現在Jovi所代表的手機人工智慧,正在朝《Her》中的2025年走去。
盡管霍金臨終前曾警告人類要警惕人工智慧,但他仍然承認「創造AI的成功可能是我們人類文明歷史上最大的事件,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面都會因為人工智慧改變。」
我們會在「綠洲」里匯聚,還是在2049相遇
時間隨著電影往前走,在《銀翼殺手2049》中的2049年,城市已經失控並崩潰。虛擬人工智慧喬伊成為復制人K慰藉的對象,在2049年依靠全息投影投射成像的虛擬人可以隨意出售,除了沒有實體,她已經完全和人類無異,情商智商超高也更為體貼,成為不少宅男傾慕的對象。
電影(銀翼殺手2049)中的虛擬投射人工智慧(圖片引自網路)
作為一款成熟的人工智慧產品,我們在電影里見證了喬伊從機械裝置投影到投影設備移動化全新升級的過程。盡管很多人認為復制人是鬼扯,但這個投射裝置的升級讓不少人認為在2049年更容易實現。距離2049還有21年,依靠現有的人工智慧基礎,我們相信喬伊真的有可能在2049年從銀幕走出來與我們相遇。
可移動版喬伊(圖片引自網路)
無獨有偶,斯皮爾伯格在《頭號玩家》中也將2045年設定為世界崩潰的邊緣,眼花繚亂的VR世界讓快要涼了的VR廠商起死回生,終於有了用例可以背書。人工智慧也好,VR也好,都是科技高速發展的終極產物,或許那天世界依舊運轉良好,我們和朋友在「綠洲」里相聚,回家在2049里纏綿。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科幻電影則完全源於天馬行空的想像,科幻與現實看似兩條平行的世界,我們深信二者的時間線和想像力最終會因為不懈努力在未來交匯在一起,這一天我想並不遙遠。
9. 科幻電影中通常都會有什麼,它們是用電腦特效製作出來的
科幻電影中通常都會有 (龐大的怪物),它們是用電腦特效製作出來的。
10. 分析科幻電影的藝術特色
我覺得是將虛擬的刻畫的十分真實,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