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末代皇帝
(1)慈禧在位期間登上王位的皇帝有同治、光緒
(2)他們是西藏的喇嘛,因為滿清扶植密宗,所以宮廷中多喇嘛,慈禧去世後這些人也參與祭祀大典。
(3)慈禧死了以後嘴裡含的是珍珠或麝香之類的葯丸,有防腐作用。
(4)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由他來輔佐溥儀
(5)英國
(6)根據真實的歷史來拍,材料主要來源於溥儀生前所著的《我的前半生》和紫禁城清宮檔案史料。當然也有藝術想像,比如最後的那隻蟈蟈,就屬於超現實主義了。
(7)義大利導演貝托魯齊拍,當時獲得60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中國政府破天荒開放故宮讓其拍攝,據說頗毀壞了些文物,片子出來後在中國也受到了「離我們的歷史片觀念太遠太遠」的質疑。
⑵ 求末代皇帝電影劇情簡介,要按電影中年份分段的劇情簡介
1、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繼任皇帝,在香煙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咽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第二日她便在儀鸞殿去世。
2、1912年,三歲登基當了宣統皇帝。辛亥革命後被廢除。幾經輾轉後他變成了日本軍國主義扶持上台的「傀儡」。
3、1945年,偽滿洲國皇帝溥儀,被日本關東軍挾持准備去日本。在沈陽東塔機場候機時,被空降的蘇聯紅軍逮捕。
4、1919年,英國教師庄士敦作為溥儀的外籍老師受聘入宮,14歲的溥儀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庄土敦任教的4年裡,他備受溥儀的敬重,師生情誼深厚。後來跟隨溥儀逃亡天津並一直照顧到1931年。
5、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廢帝溥儀,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衛生間企圖割腕自殺。他也被管理所長救起,從此開始了接受審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6、1956年1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講話,發表《論十大關系》的基本觀點,明確提出溥儀等人是「大蔣介石」,對他們處理方式,只能是逐步地改造,而不能簡單地處決。從這以後,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度過三年時光。
其間,他認真進行改造,或者在東北各地參觀游覽,或者專心寫前半生的自傳,或者在高牆內的醫務室以及房前屋後參加輕微勞動。
7、1959年12月4日上午,撫順戰犯管理所首批特赦戰犯大會召開。由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的代表宣讀給特赦人員的通知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書-1959年度赦字001號。溥儀特赦後,在妹妹家住了半個月以後,溥儀搬到了政府安排的一間旅館里。
8、1960年2月16日,溥儀拿著北京市民政局的介紹信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報到。2月18日,溥儀正式上班。第一個月,溥儀只負責澆水和搞衛生;第二個月轉到扦插繁殖溫室。三個月以後,溥儀先後分配到觀察溫室和繁殖溫室。
9、1967年,溥儀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來總理聞訊後指示將他安排到首都醫院進行中西醫會診。在病情最危急時,周總理又指派蒲輔周去給他看病,並轉達周總理對他的問候,後因醫治無效,於1967年去世。
⑶ 電影《末代皇帝》的簡介
電影《末代皇帝》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
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廢帝溥儀,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衛生間企圖割腕自殺。中國戰犯管理所所長發現情況有異,急敲衛生間的門,敲門聲使溥儀陷入了回憶。
1908年的一個冬夜,清宮衛隊長敲開了醇親王府的大門,按慈禧太後旨意把3歲的溥儀接進宮中教養,准備接位。 在香煙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咽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舉行登基大典時,溥儀在大臣陳寶琛身上發現了一個裝著蟈蟈的小籠子。他對蟈蟈的興趣顯然要超過幾千名跪在他腳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後,溥儀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獨的孩子。
溥儀從回憶中驚醒過來。他也被管理所長救起,從此開始了接受審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3)老電影末代皇帝2擴展閱讀
《末代皇帝》是由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尊龍、陳沖、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義大利上映,其3D修復版於2015年6月在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
1988年,該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等九個獎項 。
角色信息:
(1)愛新覺羅·溥儀,中國的最後一個皇帝,從小自我尊大,沒人管教。三歲登基當了宣統皇帝。辛亥革命後被廢除。幾經輾轉後他變成了日本軍國主義扶持上台的「傀儡」,1945年,他又成了蘇聯紅軍的俘虜。最終改造成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
(2)婉容,作為溥儀的正統皇後,她具有貴族的血統,接受過西方教育。溥儀一心想復辟清朝,對她不管不顧,使她自甘墮落,吸上了鴉片,和溥儀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3)文綉,一個從封閉走向自由的代表。以照片入選皇妃,早婉容一日迎娶入宮,以便大婚時跪迎皇後。她家原來只是一個沒落的滿清貴族,她自己也是一個很封閉的女人,但是後來接受了新的知識和觀念,意識到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利,終於爭取到和溥儀離婚,迎來了自己的自由。
(4)庄士敦,1919年,英國教師庄士敦作為溥儀的外籍老師受聘入宮,14歲的溥儀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庄土敦任教的4年裡,他備受溥儀的敬重,師生情誼深厚。後來跟隨溥儀逃亡天津並一直照顧到1931年。
(5)監獄長,戰犯管理所所長,照顧溥儀並幫助溥儀改造自己的思想,有著極大的熱心和耐心,然而在文革的時候他被紅衛兵迫害批鬥,溥儀認出他並想幫助他,卻被紅衛兵一把推到地上。
⑷ 末代皇帝觀後感
其實說到末代皇帝,觀後感那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就給你說說吧,那是幾年前了,同學向我推薦了《末代皇帝》這部經典老片,距離電影上映的1987年已經過了20多年,我卻第一次走進它。它帶給我的是滿滿的震撼。
《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是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的一部傳記電影。影片詮釋了溥儀一個作為皇帝的人的故事,和傳統的「史實」和「傳說」都無關,認為溥儀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無法擺脫被囚禁命運的生命個體,是成份復雜、面目模糊的一個可以和觀眾進行心靈溝通的人。
該片用閃回的手法來表現溥儀的一生,根據溥儀的回憶,現實與過去交叉,在在3小時38分鍾內講述60年的事情。定義電影《末代皇帝》似乎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裡面的演員是中國的,場地是中國的,故事情節是中國的,但不能算是中國電影,它曾獲得1987年奧斯卡九項提名,九項全拿的殊榮,是由一個老外導演創造的。然而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好影片。
影片從戰犯管理所這一場景開始,要求每一名戰犯交代罪行。在審訊中,溥儀回憶了自己的一生。
三歲的小溥儀被擁上皇位,登基時連龍椅都坐不住。一個人孤零零呆在偌大的紫禁城裡,沒有父母的懷抱,沒有兄弟的陪伴,只有那黃瓦紅牆,和前朝留下的每天抹著能嚇死人的白粉胭脂等死的舊妃子和陰不陰陽不陽的變態太監。
一個王朝從興起到滅亡,最後的皇帝往往都處於某種尷尬的歷史背景,一個沒有權利的溥儀,一個自三歲進宮再沒有過父母兄弟關愛的溥儀,一個被時代過渡推著走著迫害著的溥儀,一個讓我感到無限無奈和同情的,大清國的最後的皇帝 。
⑸ .電影末代皇帝影評
對於溥儀,我想我只能用張愛玲的一段話來表達我的感悟:「他不是籠子里的鳥。籠子里的鳥,開了籠,還會飛出來。他是綉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緞子屏風上,織金雲朵里的一隻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
溥儀的老師,陪伴他多年的長者,庄士敦這樣說:「皇帝自從登基那天就成為了自己領地里的囚徒,在退位後仍是。但是現在他長大了,他會問為什麼他是所有中國人中唯一的一個不能踏出自己家大門的人。我想皇上是地球上最孤獨的男孩了。」
無奈,尷尬,落寞,凄慘,悲涼,諷刺,可憐的難以稱其為壯志難酬的理想,簡單的逃離夢想卻在出了囚籠又進監獄中破滅。我能體會到的所有悲劇性的字眼幾乎一涌而出,一個人生的傳記卻如一隻被囚禁的孤鳥一樣,而且是如此大的喜劇,鬧劇,黑色幽默劇,悲劇在那個激盪碰撞的年代構制的精雕細琢的巨大樊籠末代皇帝這只囚鳥承受的過程就是這個故事最大的看點,如果說同情弱者是人類的天性,當人類認為一個競爭對象失去了抗衡的能力,並逐漸失去了被批判,被輕視的價值,於是我們會同情病人,弱者,貧苦人。把溥儀看成病人,弱者,貧苦人並不帶有輕慢的鄙視而是一種喟嘆。喟嘆中體味這一部如戲般矛盾的人生,稱之為傳奇未嘗不可。
影片開始不久小溥儀被垂死的慈禧招入紫禁城宮中,陰暗的殿中,泥塑的羅漢和泥塑般的臣子,嬪妃,嬤嬤,太監,正中央是瀕死的慈禧,醜陋的褶皺,陰陽怪氣的聲音,妖魅的形象,讓我感覺溥儀來的這地方從一開始便是恐怖的。小溥儀就在這個環境下被授予萬年(Ten Thousand Year)皇帝,旋即慈禧口含黑珍珠結束了淫亂的一生。真龍之身在體載灃也要下跪(夫對子屈膝也只有在中國可見吧),可這時的溥儀只有一句話"我們什麼時候回家……"。
逐漸,他接受了自己已是至高無上的皇帝的事實,他被告知能任意做一切事情,但是年幼的溥儀在浴盆中欣喜異常,他歡呼著"I am the son of heaven"。但他得到的伊始也就離失去一切不遠了。他的奶媽給他睡前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棵大樹和一陣風,樹倒了,猴子就都散了。看到這想導演還真是有手段,這不就是中國「樹倒猢猻散」的道理嗎,大樹將傾,倒下的猴子們即使是猴王也是顧不得的,封建王朝即將覆滅,皇帝的處境不言而喻。喊著自己是天之子的他不知道其實自己真正的只做了短短3年的皇帝。
至此他開始了逐漸丟失的人生,成年後的他被迫與感情至深的奶媽分離甚至都沒有道別的機會,誰說他可以為所欲為他知道連自己的奶媽他都無法留住,他哭著說"她不是我的奶媽,是我的蝴蝶"。接下來他又被告知自己並不是唯一的天子,在紫禁城外已經經歷了風風火火的革命,有更大的竊國大盜與他分享了這至高無上的稱號,他開始恐慌讓手下的太監喝掉墨水,以證明自己的權力威力,可除了這樣他還有什麼權力呢?他被自欺欺人的告知"在紫禁城裡你永遠是皇帝,但在外面不是,外面是個民國,還有個總統"。
在與他的外國教師庄士敦的對話中,庄說道"為什麼措詞重要。如果你不能說出你的本意,皇上,那你就不會說話算數了。一個紳士應該永遠說話算數"。而溥儀的回答是"朕不是紳士,朕被禁止說心裡話,他們常告訴朕該說些什麼"。聽到這里真是無盡的悲涼與同情。
年後的溥儀圖強改革整頓宮廷卻被賊臣愚弄欺騙,直到後來被軍隊逼迫退位正式離開紫禁城,迎接他的是士兵們的歡呼和炫耀功德旗幟。他帶著墨鏡默默走出宮門。我看不出他的失望與痛苦,感覺溥儀一生的感情都是隱忍的,我會替他失落,我無法不同情他!皇宮外面並不是他想私奔出去的歐洲,到了滿洲日本人的領地他更加失去了權利,他被迫作秀,又被兒戲般撤掉帝號,他先後失去了兩個妃子,文綉是主動提出離婚,婉容想生一個孩子保住溥儀搖搖欲墜的皇位加之婚姻生活的苦悶,她偷偷懷了侍衛的孩子,可孩子一生下來就被毒死,並被日本人強行帶離了溥儀。
以上的一切都是這只囚鳥求不得的苦痛,於是他不斷地想逃,他養了小白鼠把它放到錦囊里,養了蟋蟀把它放到木盒裡,他孤獨,這些小動物正是他自己!影片中曾多次出現了頗有意味的一句話"open the door"!一句是小時候他想看看紫禁城以外的世界卻被侍衛攔住,他捧著白鼠向逐漸關閉的大門跑去,門關上的前一刻我以為他會把手中的白鼠放出去替他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他卻憤怒的將小白鼠摔死在門上,以此來宣洩他對這囚籠的控訴!第二次是文綉離他而去他追出門在冬日的雪地里說出,那時的"open the door"已是軟弱無力了。耳邊想起影片的配樂《where is the arm》,樂聲委婉泣訴。
悲傷的話說了那麼多電影結尾依然精彩意味深長。年邁的溥儀走入了太和殿,傍晚的柔光鍍在金鑾殿上,溥儀的腦海中浮現的應該是從前的溫暖的回憶吧,他蹣跚的想跨過圍欄在龍椅上坐上一坐,這時他被一個小紅領巾阻止住。多巧妙地設計,在影片的結尾,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皇帝與新社會戴紅領巾的兒童相遇,是一個象徵的死亡與另一個象徵的希望嗎?慈祥的溥儀從龍床後拿出了那個裝蟋蟀的木盒,紅領巾打開木盒發現蟋蟀還在,但轉眼間溥儀已經不見了。這里顯而易見是個象徵性的手法,蟋蟀被放出來而溥儀已經被新的時代所埋葬了。
那個蟈蟈,象徵著一個孩子最初的童真。藏在那張龍椅上,也藏起了他所有的想往。
無論是小時候的他還是長大後的他,其實都一樣。他的家只有紫禁城那麼大,他的世界只有那麼大。
本片的編劇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詮釋了溥儀悲慘又無奈的一生。影片在165分鍾內不斷閃回敘述了他61年的人生,其實更多是敘述了中國那61年動盪的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下的所有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似乎顯得更清晰些。要說藝術原於生活且高於生活,《末代皇帝》是一典範。
影片主要參考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黃昏》和溥儀的《我的前半生》,在資料、工作人員上都是中西結合,最後是以貝托魯奇帶著對溥儀的個人同情和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而拍成了此片,在商業、藝術、觀眾群上達到了一定的成就,同時又滿足的導演的個人心理,可為近乎完美了。
此片各方面都可感到導演的獨巨匠心。片頭的設計使人急於想了解我國宮廷的神秘和悠久的帝王文化,讓觀眾的觀看慾望立刻而起。影片一開始的時間點用的十分妙。1950年,綏汾河火車站,是蘇聯收容所向中國政府交接偽滿戰俘的時刻,也正是溥儀本人前後半生的轉折點,這使之後整個影片完整、緊湊、有序而又不亂,影片不緊沒有一個多餘鏡頭,相反每一個鏡頭之間的組接幾乎都有很深的寓意,多個隱喻蒙太奇的使用讓觀眾的內心始終隨著影片波動起伏。此簡單舉三處,便可稱經典——
鏡頭一: 一個天真無暇的孩子已被送進一片千瘡百孔的禁宮中,在目睹慈嬉駕崩全過程後全然不知此時殘酷的現實,依然天真地走到已是攝政王的阿瑪前,問他是否可以回家了,阿瑪無任何言語,卻是向他深深一拜,瞬時間,一切不言而喻。孩子的地位立刻變得何等的尊貴,何等的獨特,何等的不逢時代!一個政治犧牲品就這樣誕生在即將崩塌的王朝中。由此便可想像,孩子將來的成長過程是多麼扭曲。
鏡頭二: 這是影片前後出現的那隻蟈蟈
1909年,宣統皇帝的登極大典上,3歲的小皇帝早已被這氣勢龐大卻顯得極為冷清的破典禮鬧得心煩不已,惟獨師傅陳寶深腋下的那隻蟈蟈吸引了他,片中所表達的這是他們第一次「相見」,此後,隨著時代不斷變化,它永遠地「隱居」深宮不再出現。直到半個世紀後,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公民的溥儀買了門票重逢了已是旅遊景點的紫禁城,年過花甲的他在欲走進太和殿寶座時被看守人的孩子攔住,幾句簡單而賦有哲理的交流後,溥儀向孩子交取他的「證明」,拿著那個積滿灰塵的小籠子,孩子很納悶,轉身欲問個明白,而溥儀卻已消失了……此時,一隻變了色的蟈蟈爬上孩子的紅領巾。這是它的第二次出現。一隻在寶座下存活了半個世紀的蟈蟈—— 一個活生生的歷史見證者。如此深層的隱喻,或許在貝托魯奇的眼中,皇帝終究是應該被承認的,罪過不是他生來就有的。當時的歷史背景:1967年,中國文革最瘋狂最動盪的那年,百姓的極度信仰依舊存在,只不過不是皇帝,而是另一個偉人。當時的溥儀已在彌留之跡。所以影片中所表達的一切不言而喻:紅色風暴的社會,連交通也變成了綠燈停紅燈行,改造溥儀的共產黨人同樣被共產黨人「改造」著,一切都逃不過歷史的變遷。此時的故宮已無遊人再入,所以在片中當老年溥儀踏入宮門的那一刻起,觀眾或許就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魂了,魂歸故里……
大清朝的歷史在溥儀的身上畫下了句點,處於亂世的背景下,一個小毛孩挑起了國家重任,一直在孤獨與救世中徘徊,一心想要重振大清王朝,最終卻弄個一敗塗地。其實歷史題材的電影是最難拍的,因為往往會被人來回推敲其真實性,而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在這部電影中所要表現的不單單只是一個末代皇帝的歷史,而是一個無奈於命運安排的人。歷史道不清,說不完,溥儀是一個朝代的終結,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始。通過電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身為末代皇帝的悲哀與蒼涼,皇帝是世上最孤獨的人,更可況是溥儀呢。
⑹ 經典電影推薦之《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是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尊龍等主演的傳記電影。外國人拍中國故事,角度比較特別。總結特點有三。推薦分8.8分。
第一,敘事比較客觀。西方電影寫實性比較強,所以這部電影較為嚴謹客觀的復原了清朝最後歲月社會的一貌,是唯一一部在故宮實拍的電影。
第二,情感比較生澀。外國人講中國晚清故事,雖然敘事嚴謹,但情感不自然,就像外國人講漢語一般,不能嫻熟自然,台詞和人物情感不夠細膩,甚至生硬。
第三,有部分意識形態上的抹黑。對解放後審訊溥儀的片段,有的個別人物塑造有抹黑成分。
最後慨嘆,溥儀妄想恢復祖業無視現實,跟日本人合作,走入一條邪路。如果他能正視現實,去西方避難或許是另一番人生。當然,歷史不容假設,悲歡離合都是當事者和歷史洪流的選擇,有的時候他們甚至無法抉擇。
⑺ 求末代皇帝電影劇情簡介,要按電影中年份分段的劇情簡介
《末代皇帝》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SF9vypEY18Gc_J6qcgKDeA
1、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繼任皇帝,在香煙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咽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第二日她便在儀鸞殿去世。2、1912年,三歲登基當了宣統皇帝。辛亥革命後被廢除。幾經輾轉後他變成了日本軍國主義扶持上台的「傀儡」。3、1945年,偽滿洲國皇帝溥儀,被日本關東軍挾持准備去日本。在沈陽東塔機場候機時,被空降的蘇聯紅軍逮捕。
⑻ 電影《末代皇帝》共幾版
四個版本
原聲英語版--提交奧斯卡評獎委員會及公映。
漢語配音版--中國國內上映版,會講漢語的演員的角色全部由本人配音。
原聲英語加長版--影碟版,為了出售影碟。
漢語配音加長版--影碟版,為了出售影碟。會講漢語的演員的角色全部由本人配音。
⑼ 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怎麼樣
第一,我們談論的是《末代皇帝》這部電影,而不是溥儀這個人物的真實歷史。如果想要通過一部電影而去了解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一定是會有偏差的,因為一部電影多少都有戲說的成份,而且一部好的電影一定是帶有導演的個人情緒和私人解讀的,即這個視角和觀點是有立場的、有偏見的;而我們想要了解的歷史真相應該是公正的,不帶立場的,客觀的。(這里如果要深究「歷史」的含義,以及人類有沒有可能寫下、記錄下「真實」、「客觀」的歷史,這是一個史學觀的哲學課題,太大了,不深入討論。)
這不是一個歷史題材科教片,但它是不是了解溥儀和那段歷史的好電影?答案是肯定的。
純粹地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看,《末代皇帝》是不是一部好電影?答案更是肯定的。
我其實一直都不太敢談論《末代皇帝》這部電影,因為一談起來我就很悲觀。我前後看過這個電影三遍,第一遍是我小學的時候,和父母一起在家看DVD,映像不深;第二遍是2013年,放給美國的朋友,一起看的,看完後十分噓唏,感慨萬千;第三遍是今年初,自己一個人看的,做了許多筆記,思考了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