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呂劇是哪的
呂劇是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曾名「化裝揚琴」、「琴戲」。是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坐腔揚琴)發展演變而來的。起源於山東以北的黃河三角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的部分地區。最初的呂劇班子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戲曲改革中由山東省戲改組定名呂劇。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2007年10月中旬,首屆呂劇文化藝術節在呂劇的故鄉——山東省東營市成功舉辦名稱由來
呂劇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很多的說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一、1915年前後,原屬廣饒縣牛庄的時家村(今已劃為東營區)老藝人時殿元,也曾以紙糊毛驢,化裝演唱《王小趕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由於這個稱號欠雅,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呂戲」。 二、1923年,這種驢戲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葯》,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是「呂」字打頭,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 三、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以後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 四、過去說琴書,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五、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有的老藝人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捋與呂同音,於是定名為呂戲(呂劇)。
[編輯本段]源流沿革
[1]呂劇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名的新劇種,但其表演藝術形式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早在清代中葉,山東南部農村就出現了一種名叫「小曲子」的小曲連唱體曲藝形式。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洋琴(洋琴),故又稱「揚琴」、「洋琴」。歷史上揚琴曾廣泛流行於古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東北的個別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於魯西南,並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台)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南路、北路、東路琴書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盡相同,如東路琴書藝人商業興自稱本路琴書為「改良揚琴」;北路琴書創始人鄧九如自稱「文明揚琴」。到一九三三年鄧九如在天津電台播音時,才定名山東琴書。 光緒初年,廣饒縣(舊稱樂安)北部一帶的農民,為躲避災荒,常隨身攜帶墜琴、節子板等樂器,外出賣藝求生。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邊耍邊唱。後來,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如東寨村的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倆,就曾去安徽風陽拜師學藝。當地流行的鳳陽歌對琴書的表演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藝人們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形式。一些擅長唱工的藝人,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點。如廣饒縣西商村的藝人商業興和妻子關雲霞,長期在煙台、青島一代演唱,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為東路琴書藝術的代表人物;而擅長人物表演的藝人,則致力於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冬,以東路琴書藝人時殿元為首的同樂班,嘗試著將《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用竹、紙、布紮成驢形,加以彩繪,一演員身綁彩驢,做騎驢狀;一演員執鞭趕驢;另有藝人操墜琴、揚琴、竹板等樂器伴奏,演員在音樂聲中載歌載舞。此種表演形式別開生面、生動活潑,初次演出便獲成功。由於《王小趕腳》首次採用驢形道具,群眾又稱此類戲為「驢戲」。此後,時殿元又陸續將一些琴書篇目改為化妝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眾喜愛。 在常年的流動演出中,化妝揚琴藝人經常和京劇、五音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班社在同一集鎮演出,甚至出現「兩合水」、「三合水」(兩個或三個不同劇種同台演出)的情況。這種演出方式對促進化妝揚琴在劇目、表演、唱腔、舞台裝扮、音樂等方面與其他劇種的借鑒融合和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漸從簡單的化裝演出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演出的劇目也從「對子戲」、「三小戲」擴大到本戲和連台本戲;演出的場所也由盤凳子到進入茶園、劇場。1917年(民國六年),由廣饒縣化妝揚琴藝人張鳳輝等人組成的車里班首先進入濟南市演出。此後,不少劇班也紛紛進入濟南城表演。有的班社還經常到煙台、青島甚至東北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該戲的影響。當時較有影響的班子有黃家班、父子班、同樂班、慶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劇種陷入困境。原在濟南城演出的劇團也因演出每況愈下,導致班社萎縮,藝人生活難以為繼。多數藝人返回家鄉,剩下的藝人湊成一個「義和班」維持演出,勉強度日。抗戰勝利後,演出狀況並未好轉,反而愈加蕭條。「義和班」也於1946年末解散,藝人被迫改行,另尋出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化妝揚琴劇種獲得了新生。從1950年起,山東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組織對本省地方戲曲藝術進行了發掘、整理、試驗、推廣,並以化妝揚琴作為改革的重點,選擇《小姑賢》為實驗劇目。此後,藝人們向山東梆子學習,演出了《藍橋會》。在學習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又將現代題材的小說《李二嫂改嫁》改編演出。這期間,由義和班改組成的濟南化妝揚琴劇團也編演了《張大有被騙》、《王秀鸞》等戲,打開了呂劇現代戲的大門。這些改編劇目的上演使化妝揚琴的影響日益擴大,並涌現出郎咸芬、林建華、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員。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後,繼續進行劇目的改革創新工作,先後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傳統劇目,編演了《光明大道》等現代戲。1954年,在華東區戲劇觀摩會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分別獲獎。《李二嫂改嫁》和《借年》於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黑白影片;《兩壠地》於1965年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間,呂劇被禁演。1976年以後,呂劇復興。《半邊天》於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逼婚記》於1979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張王李趙》於1982年獲全國劇本獎。 1979年,廣饒縣呂劇團、墾利縣呂劇團開始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廣饒縣呂劇團為配合計劃生育宣傳趕排新劇《合家歡》,在縣內外巡迴演出。1987年,利津縣京劇團更名為利津縣呂劇團。1984年,東營市文化局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專門開展呂劇研究,深入農村走訪老藝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開「呂劇史料座談會」,邀請20多名呂劇老藝人參加。1986年春,又邀請14名老藝人進行仿演錄像。在此基礎上,於1987年編纂完成《東營市呂劇音樂集成》書稿,於1988年底編纂完成《呂劇起源與發展東營市史料匯編》。這兩部書稿是呂劇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編纂過程中,得到山東省文化廳有關領導、 山東省呂劇界許多專家和名演員 (如李漁、郎咸芬) 的熱情指導與幫助。1991年3月5~8日,舉辦「東營市首屆呂劇匯演」,全市有8個代表隊、240人參加,分專業和業余兩個組進行匯演,演出新創劇目12個。1994年,以廣饒縣呂劇團為基礎,成立「東營市呂劇團」。至1995年底,全市先後有15名呂劇演員獲省優秀演員稱號[2]。
[編輯本段]藝術特點
[1]呂劇音樂是在從民間俗曲演變而來的「坐腔洋琴」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成。其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既是「戲曲」又是「曲藝」 。其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兼唱曲牌。曲調簡單朴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種。 呂劇的伴奏樂器分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其次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嗩吶等,可視劇情酌情增減。新中國成立後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樂器。伴奏多採用「學舌」(對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場伴奏樂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鑼、小鑼、大鐃鈸、堂鼓、打鼓等。鑼鼓經均自京劇等劇種吸收。 呂劇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聲為主,個別高音之處則採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處理,聽起來自然流暢。呂劇的唱腔講究以字設腔,以情帶聲,吐字清晰、口語自然。潤腔時常用寫滑音、顫音、裝飾音,與主要伴奏樂器墜琴的柔音、顫音、打音、泛音相結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帶出的過渡音、裝飾音渾然一體,使整個唱腔優美順暢。 呂劇使用的語言屬北方語系的濟南官話。其重字規律和讀音咬字方法都與普通話多有近似之處。呂劇傳統劇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濟南官話為標準的基礎上偏重於上韻;而現代戲的道白則直接使用濟南官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呂劇善於運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群眾語言作為劇詞,並以此來塑造人物形象。
[編輯本段]角色行當
[1]呂劇在化裝揚琴時期表演形式比較簡單。多是幾個人搭檔,演唱一些故事簡單、角色又少的劇目。如《王小趕腳》、《光棍哭妻》、《三打四勸》等。演唱時坐成八字形,揚琴居中,其他樂器分列兩旁。演員各持樂器,自拉自唱。演唱者根據其演唱技能和自然條件來劃分角色。此時雖已有生、旦、丑等角色的分工,但並無嚴格的行當區分。藝人們將這種狀況稱之為「有腳色,沒行當」。呂劇傳統的舞台表演中生活動作較多,少有成套的的表演程式。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由於受五音戲、萊蕪梆子等地方劇種和京劇的影響,使呂劇的表演藝術得到豐富和提高,腳色行當體制也日趨完善,但仍保持以「三小戲」為主體的演出特點和生活化的演出風格。 呂劇的角色行當體制是按照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劃分的。 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諸行 小生多扮演劇中年輕公子、儒生,以念唱為主,唱腔講究情緒變化,行腔自然,注重褶片、水袖、摺扇等功夫。如《王定保借當》中的王定保、《借年》中的王漢喜等人物; 老生飾演的角色多戴黑三髯,故又稱須生、胡生。其所扮角色多為劇中正派人物,表演穩重大方,要求唱腔渾厚,注重褶片、袍帶、髯口、帽翅等技功。如《打焦贊》中的楊六郎、《玉清樓》中的宋江; 娃娃生為扮演戲中的兒童角色,表演天真,念唱爽朗,另須具備一定的武打功夫。如《穆桂英掛帥》中的楊文廣等; 武生系扮演劇中的武士、俠客一類的角色。注重腰腿功和刀槍把子套路。 旦行:包括青衣、花旦、閨門旦、彩旦、武旦、老旦等類 青衣,扮演成年婦女角色。重唱工,要求行腔委婉流暢、字正腔圓、清亮細膩,並具水袖、圓場功夫,表演時情感充沛。如《小姑賢》中的李榮花、《井台會》中的藍瑞蓮等; 花旦,扮演活潑熱情的青、少年女性角色,要求唱腔甜潤,吐字清晰、身段靈活嬌俏。如《姊妹易嫁》中的張素花、《王小趕腳》中的二姑娘等; 閨門旦,扮演未出閣的大家閨秀或貧苦人家有教養的妙齡少女。道白注重聲韻,唱腔委婉纏綿,形體端莊,注重水袖、摺扇等功夫。如《逼婚記》中的洪美蓉等; 花旦,又稱彩婆子,扮演滑稽、狠毒、搬弄是非的婦女,其表演動作及台詞多源於生活。如《小姑賢》中的刁氏、《龍鳳面》中的後娘等; 武旦,扮演劇中有武藝的女子,要求身段輕捷靈活。如《打瓜招親》中的陶三春、《打焦贊》中的楊排風等; 老旦,扮演劇中老年婦女,表演側重老態,要求唱做念白穩重大方。如《穆桂英掛帥》中的佘太君等。 凈行:花臉 呂劇中以花臉行為主要角色的傳統劇目較少,僅有《王定保借當》中的李武舉、《溫涼盞》中的洪彥龍等幾個花臉角色,尚未形成該行當獨有的成套表演程式。新中國成立後該行當的角色才逐漸增多,如《打焦贊》、《打瓜招親》等劇中的武花臉表演。 醜行:包括小丑、老丑、武丑 小丑多扮演劇中不戴髯口的醜行角色。其表演生活氣息濃厚,語言豐富通俗,道白多用鄉音方言。常扮演劇中詼諧、刁鑽或姦猾等不同性格的角色。如《王小趕腳》中的王小等。 老丑主要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表演生動風趣。如《洗衣記》中的田二洪等角色。 武丑角色在呂劇傳統劇目中並不多見,只是後來由於移植吸收其他劇種的劇目才逐漸形成該行當。
[編輯本段]傳統劇目
呂劇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如《小姑賢》、《小借年》、《王定保借當》等,這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 [3]呂劇20世紀初開始登台亮相,到20世紀中葉達到鼎盛。20世紀五十年代是呂劇的輝煌時期,名角薈萃,新戲迭出,與安徽的黃梅戲同台進京演出。隨著新《婚姻法》的宣傳,呂劇《李二嫂改嫁》唱紅大江南北。 《李二嫂改嫁》:講述的是解放戰爭時期山東解放區農村,年輕寡婦李二嫂過著孤苦伶仃的生活,經常受惡婆婆「天不怕」的折磨。青年農民張小六在勞動生產中幫助她,她也在生活上照顧張小六。二人由此產生了愛情,卻受到了舊習慣勢力和婆婆的反對。「天不怕」和其族弟李七商定,趁張小六支前的時候,另行說媒,破壞李二嫂和張小六的愛情。李二嫂參加了婦救會和識字班,在婦女主任的幫助下,沖破了封建勢力的束縛,同「天不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終於和從前線立功回來的張小六結為恩愛夫妻。劇本通過李二嫂這一藝術形象,反映了在政治上翻身解放的農村婦女要求婚姻自由的強烈願望;反映了婦女解放中所遇到的自身的思想斗爭及與外部世界的沖突。 1951年山東省文聯戲曲研究室首演。1954年山東省呂劇團上演。郎咸芬扮演李二嫂,楊瑞卿扮演張小六,王俊英扮演張大娘。郎咸芬的演唱,低回委婉,聲情並茂。她根據人物性格結合唱腔設計的舞蹈動作,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李二嫂的思想感情,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該劇獲文化部頒發的全國戲曲劇本獎。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補天》:講述的是建國初期,為固土守邊,二十萬時代青年奔赴新疆建設兵團,開發西部邊疆,但是他們的婚姻卻成了大問題。為此,國家緊急征調兩萬女兵入疆。於是八千山東姑娘踏上了西去的征途。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環境使這批從碧海藍天下走來的山東姑娘所懷抱的夢想與現實發生了錯位。《補天》以史詩劇的手法生動記述了發生在特定時空和特定環境下的一段真實歷史故事。該劇表現了獻身祖國邊疆的青年們不屈的犧牲精神,弘揚了人與人之間的寬容、和諧之美。 《龍鳳面》:講的是繼母陶氏乘丈夫出外經商,逼家院丁奎害死前妻子女梁子玉、梁賽金,兄妹二人聞訊逃走,又被猛虎沖散。幾年後新科狀元梁子玉下榻官驛,命四衙官獻面。梁賽金為義父解憂,親做家傳龍鳳面,才得兄妹團圓。 《借親》:程孝金與一錠金訂親後都聞對方醜陋,程母便裝病,要趙女一錠金過門探病。趙家怕露馬腳,便借馬大保之女金蓮頂替,程家也找長工幫喜冒名。不料弄巧成拙,反倒促成幫喜與金蓮的美事。
呂劇知識
板式:四平、慢四平、快四平、反四平、二板、慢二板、反二板、二平、反二平、二六、反二六、六水、反流水、散板、反散板、尖板、搖板、回龍、娃娃腔(又名娃娃調)、鳳陽歌等。 曲牌:曲牌多數來自「山東琴書」明清以來的民間小曲,娃娃腔、蓮花落、羅江怨、疊斷橋、呀二喲、靠山調、普地錦、想思、打茶文、亂彈、樓上樓、呀兒僧、上合調、迎春調、小上墳、慢鳳陽歌、鳳陽垛、打棗竿、陰陽句、(又名樓上樓)、後娘打孩子、大漢口、漢口垛、(又名上合調)、下合調、畫扇面、絲羅扣等。 吹打曲牌:迎賓、送客、祝壽、擺宴、拜堂等曲牌。 樂器:四大件:墜琴(主弦)二胡、洋琴、三弦(現一般用琵琶)。其他:高胡、古箏、笛子、笙、竹笛、長笛、嗩吶、海笛(小啦叭)、大提琴、電子琴、貝司等。 打擊樂器:板鼓、板、堂鼓、定音鼓、大鑼、小鑼、湯鑼、鈸、荷葉鈸、小鈸、蘇鑼、木魚、梆子、碰鈴等。 鑼鼓點:(也叫鑼鼓經)一擊鑼、陰鑼、四擊頭、大鑼垛頭、小鑼垛頭、叫頭、回頭、沖頭、快沖頭、收頭、鳳點頭、帽兒頭、住頭、抽頭、長垂、慢長垂、快長垂、串垂、亂垂水底魚、一封書、紐絲、滾頭子、撲燈蛾、緊急風、、絲鞭、望家鄉、崩登倉、八打倉、扎多衣等 行當:呂劇的行當比較簡單:生行有:老生、小生、小生又分:窮生、(飄帶生)、短打、武生等。 旦行:旦行也較簡單,有:青衣、花旦、閨門旦、小花旦、武旦、老旦、彩旦、騷旦、潑辣旦 凈行:一般為「花臉「為主。 醜行:俊丑、小花為主。 呂劇聲腔藝術,有:大嗓、嗓小、二本嗓、真聲、假聲、真假聲、雲遮月、潤(念YUEN)腔、行腔、拖腔、塌中、走調、跑調、不搭調、冒調、荒調、涼弦、走弦、跑弦、不復弦、強板、撤板、頂板、閃板、過板、俏板、丹田音、嘎調、平聲、仄聲、合轍、押韻、氣息、換氣、偷氣、存氣、氣口等。 水衣子(也叫溻褂子):演員穿服裝(戲裝)以前,貼身穿的一種開大巾上衣,是保護戲裝用的,一般是用棉白布做成,也有用油布做成,是為演員出汗保護戲裝用的。 竹衣子:用細竹節穿而成的一種上衣,一般劇團沒有,唱角用的,在胖襖外,為的是保護服裝,一般為:蟒和道袍之用。 胖襖(墊肩):是生行演員,扮演古裝戲時,為了體形的美觀大方好看,穿的一種用棉花白布做成的上衣。 大襪子:是用白布做成的一種長筒襪子。
並非原創,復制粘貼的,若自己寫則寫不全,也寫不好,那就是對提問者的不負責
『貳』 呂劇的簡介
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迄今有100年歷史。山東省東營市是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區牛庄鎮時家村(原屬廣饒縣)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呂劇的主要創始人。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才使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目錄
呂劇簡介
名稱由來
傳統劇目分類
源流沿革
藝術特點
呂劇歷史介紹
已出版的呂劇作品
角色行當生行
旦行
凈行
醜行
傳統劇目《李二嫂改嫁》
《補天》
《龍鳳面》
《借親》
呂劇知識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樂器
行當
聲腔
服裝
早期重要藝人
當代呂劇名人呂劇簡介
名稱由來
傳統劇目分類
源流沿革
藝術特點
呂劇歷史介紹
已出版的呂劇作品
角色行當 生行
旦行
凈行
醜行
傳統劇目
《李二嫂改嫁》 《補天》 《龍鳳面》 《借親》呂劇知識
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樂器 行當 聲腔 服裝早期重要藝人當代呂劇名人展開 天津市呂劇《李二嫂改嫁》
編輯本段呂劇簡介
[1]呂劇是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曾名「化裝揚琴」、「琴戲」。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三弦、琵琶,稱「呂劇四大件」。是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坐腔揚琴)發展演變而來的。起源於山東以北的黃河三角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的部分地區。最初的呂劇班子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戲曲改革中由山東省戲改組定名呂劇。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2007年10月中旬,首屆呂劇文化藝術節在呂劇的故鄉——山東省東營市成功舉辦。
編輯本段名稱由來
呂劇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很多的說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一、1915年前後,原屬廣饒縣牛庄的時家村(今已劃為東營區)老藝人時殿元,也曾以紙糊毛驢,化德州市呂劇團
裝演唱《王小趕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由於這個稱號欠雅,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呂戲」。 二、1923年,這種驢戲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葯》,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是「呂」字打頭,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 三、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以後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 四、過去說琴書,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五、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有的老藝人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捋與呂同音,於是定名為呂戲(呂劇)。
編輯本段傳統劇目分類
呂劇的劇本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如《小姑賢》、《王定保借當》、《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小戲劇目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運用生動的群眾語言,善於表現各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呂劇唱腔曲調,簡單朴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腔調有四平、二板,有時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有墜琴、揚琴、二胡、三弦等。呂劇、2008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全國25個分團
編輯本段源流沿革
[1]呂劇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名的新劇種,但其表演藝術形式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早在北京市呂劇團
清代中葉,山東南部農村就出現了一種名叫「小曲子」的小曲連唱體曲藝形式。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洋琴(洋琴),故又稱「揚琴」、「洋琴」。歷史上揚琴曾廣泛流行於古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東北的個別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於魯西南,並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台)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南路、北路、東路琴書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盡相同,如東路琴書藝人商業興自稱本路琴書為「改良揚琴」;北路琴書創始人鄧九如自稱「文明揚琴」。到一九三三年鄧九如在天津電台播音時,才定名山東琴書。 光緒初年,廣饒縣(舊稱樂安)北部一帶的農民,為躲避災荒,常隨身攜帶墜琴、節子板等樂器,外出賣藝求生。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邊耍邊唱。後來,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如東寨村的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倆,就曾去安徽風陽拜師學藝。當地流行的鳳陽歌對琴書的表演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藝人們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形式。一些擅長唱工的藝人,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點。如廣饒縣西商村的藝人商業興和妻子關雲霞,長期在煙台、青島一代演唱,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為東路琴書藝術的代表人物;而擅長人物表演的藝人,則致力於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冬,以東路琴書藝人時殿元為首的同樂班,嘗試著將《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用竹、紙、布紮成驢形,加以彩繪,一演員身綁彩驢,做騎驢狀;一演員執鞭趕驢;另有藝人操墜琴、揚琴、竹板等樂器伴奏,演員在音樂聲中載歌載舞。此種表演形式別開生面、生動活潑,初次演出便獲成功。由於《王小趕腳》首次採用驢形道具,群眾又稱此類戲為「驢戲」。此後,時殿元又陸續將一些琴書篇目改為化妝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眾喜愛。 在常年的流動演出中,化妝揚琴藝人經常和京劇、五音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班社在同一集鎮演出,甚至出現「兩合水」、「三合水」(兩個或三個不同劇種同台演出)的情況。這種演出方式對促進化妝揚琴在劇目、表演、唱腔、舞台裝扮、音樂等方面與其他劇種的借鑒融合和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漸從簡單的化裝演出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演出的劇目也從「對子戲」、「三小戲」擴大到本戲和連台本戲;演出的場所也由盤凳子到進入茶園、劇場。1917年(民國六年),由廣饒縣化妝揚琴藝人張鳳輝等人組成的車里班首先進入濟南市演出。此後,不少劇班也紛紛進入濟南城表演。有的班社還經常到煙台、青島甚至東北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該戲的影響。當時較有影響的班子有黃家班、父子班、同樂班、慶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劇種陷入困境。原在濟南城演出的劇團也因演出每況愈下,導致班社萎縮,藝人生活難以為繼。多數藝人返回家鄉,剩下的藝人湊成一個「義和班」維持演出,勉強度日。抗戰勝利後,演出狀況並未好轉,反而愈加蕭條。「義和班」也於1946年末解散,藝人被迫改行,另尋出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化妝揚琴劇種獲得了新生。從1950年起,山東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組織對本省地方戲曲藝術進行了發掘、整理、試驗、推廣,並以化妝揚琴作為改革的重點,選擇《小姑賢》為實驗劇目。此後,藝人們向山東梆子學習,演出了《藍橋會》。在學習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又將現代題材的小說《李二嫂改嫁》改編演出。這期間,由義和班改組成的濟南化妝揚琴劇團也編演了《張大有被騙》、《王秀鸞》等戲,打開了呂劇現代戲的大門。這些改編劇目的上演使化妝揚琴的影響日益擴大,並涌現出郎咸芬、林建華、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員。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後,繼續進行劇目的改革創新工作,先後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傳統劇目,編演了《光明大道》等現代戲。1954年,在華東區戲劇觀摩會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分別獲獎。《李二嫂改嫁》和《借年》於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黑白影片;《兩壠地》於1965年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間,呂劇被禁演。1976年以後,呂劇復興。《半邊天》於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逼婚記》於1979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張王李趙》於1982年獲全國劇本獎。 1979年,廣饒縣呂劇團、墾利縣呂劇團開始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廣饒縣呂劇團為配合計劃生育宣傳趕排新劇《合家歡》,在縣內外巡迴演出。1987年,利津縣京劇團更名為利津縣呂劇團。1984年,東營市文化局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專門開展呂劇研究,深入農村走訪老藝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開「呂劇史料座談會」,邀請20多名呂劇老藝人參加。1986年春,又邀請14名老藝人進行仿演錄像。在此基礎上,於1987年編纂完成《東營市呂劇音樂集成》書稿,於1988年底編纂完成《呂劇起源與發展東營市史料匯編》。這兩部書稿是呂劇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編纂過程中,得到山東省文化廳有關領導、 山東省呂劇界許多專家和名演員 (如李漁、郎咸芬) 的熱情指導與幫助。1991年3月5~8日,舉辦「東營市首屆呂劇匯演」,全市有8個代表隊、240人參加,分專業和業余兩個組進行匯演,演出新創劇目12個。1994年,以廣饒縣呂劇團為基礎,成立「東營市呂劇團」。至1995年底,全市先後有15名呂劇演員獲省優秀演員稱號[2]。
『叄』 馬大寶喝醉酒選段呂劇原唱是誰
李岱江。
《馬大保喝醉了酒》是山東呂劇《借親》中的經典唱段。唱腔悠揚纏綿,表演朴實敦厚。尤其是李岱江先生在《借親》里馬大保喝醉了酒這段唱,小腔不斷韻味十足,將一個小商販馬大保的形象刻畫的出神入化,這段唱傳唱幾十年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呂劇《借親》是山東省呂劇的傳統經典劇目,該劇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演員表演風趣幽默。
馬大保喝醉了酒唱詞:
馬大保喝醉了酒忙把家還,
只覺得的天也轉來那個地也轉。
為什麼那太陽落在那東山下?
月出正西明了天哎明了天噢。
今天的生意沒好運,
一天也賣不了幾個銅錢。
我馬大保心內煩,
抬腿走進了燒酒店。
哎 掌櫃的你給我打上二斤酒,
再給我弄盤炒三鮮!
哎別看我衣裳穿的破,
我喝酒從不少給錢!
酒館以內 喝罷了酒,
邁步就把家來還,
生意虧本兒債又增,
喝酒解愁我把心寬!
走過了大街我就穿小巷,
哎 大門不遠就在眼前!
趕快的推開了愁容,
我就換笑顏,
免得的叫女兒看見了不喜歡 。
『肆』 李漁的主要成就
李漁同志不僅在墜琴伴奏中具有精深造詣,而且在呂劇作曲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自1954年他為第一批呂劇劇目之一的《劉海砍樵》作曲後,至1975年的20餘年中,先後在《借親》、《朝陽溝》、《姊妹易嫁》、《沂河兩岸》、《豐收之後》、《紅嫂》、《釵頭風》、《半邊天》等數十齣呂劇優秀劇目中擔任音樂設計。其中,他創作的許多唱腔t如「馬大保喝醉了酒」、「熬雞湯」、「革命情誼深似海」、「晨雞高唱天將亮」等,堪稱呂劇唱腔巾的精品,被廣泛傳唱至今,倍受群眾喜愛。
1958至1985年間,省呂劇團所演出的數十齣劇目,所拍攝的電影藝術片、灌制的唱片、錄音磁帶、電視錄像中的墜琴伴奏多出自他手。尤其在《借親》、《姊妹易嫁》、《沂河兩岸》等劇目中的演奏,深得行家的好評和廣大聽眾的贊許。
在「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受迫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又煥發藝術青春,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熱愛的呂劇藝術之中。此間,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被省呂劇團委以主持藝委會日常工作的重任,並擔任了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山東卷·呂劇篇》的主編。1985年離休後,他仍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李二嫂後傳》、《彩石崖》、《乾隆醉酒》等電視劇作曲,以病弱之軀為呂劇的振興與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伍』 老公借親弟弟的錢婆婆讓出利息,應該嗎
按說,借錢出利息是理所應該。
親人之間借錢給出利息是本分,弟弟若收是應該,不收是情分。但是借錢方必須要有給的態度,才能維護家庭關系的和諧度。
婆婆讓哥哥出利息,也許是出於維護家庭關系,也許是傳達弟弟的意思。
總之,借別人錢不能抱怨別人,做好份內的事無愧於心,也能挺直了腰板兒做人。
『陸』 呂劇的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迄今有100年歷史。山東省東營市是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區牛庄鎮時家村(原屬廣饒縣)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呂劇的主要創始人。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才使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目錄
呂劇簡介
名稱由來
傳統劇目分類
源流沿革
藝術特點
呂劇歷史介紹
已出版的呂劇作品
角色行當生行
旦行
凈行
醜行
傳統劇目《李二嫂改嫁》
《補天》
《龍鳳面》
《借親》
呂劇知識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樂器
行當
聲腔
服裝
早期重要藝人
當代呂劇名人呂劇簡介
名稱由來
傳統劇目分類
源流沿革
藝術特點
呂劇歷史介紹
已出版的呂劇作品
角色行當 生行
旦行
凈行
醜行
傳統劇目
《李二嫂改嫁》 《補天》 《龍鳳面》 《借親》呂劇知識
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樂器 行當 聲腔 服裝早期重要藝人當代呂劇名人展開 天津市呂劇《李二嫂改嫁》
編輯本段呂劇簡介
[1]呂劇是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曾名「化裝揚琴」、「琴戲」。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三弦、琵琶,稱「呂劇四大件」。是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坐腔揚琴)發展演變而來的。起源於山東以北的黃河三角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的部分地區。最初的呂劇班子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戲曲改革中由山東省戲改組定名呂劇。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2007年10月中旬,首屆呂劇文化藝術節在呂劇的故鄉——山東省東營市成功舉辦。
編輯本段名稱由來
呂劇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很多的說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一、1915年前後,原屬廣饒縣牛庄的時家村(今已劃為東營區)老藝人時殿元,也曾以紙糊毛驢,化德州市呂劇團
裝演唱《王小趕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由於這個稱號欠雅,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呂戲」。 二、1923年,這種驢戲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葯》,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是「呂」字打頭,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 三、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以後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 四、過去說琴書,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五、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有的老藝人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捋與呂同音,於是定名為呂戲(呂劇)。
編輯本段傳統劇目分類
呂劇的劇本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如《小姑賢》、《王定保借當》、《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小戲劇目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運用生動的群眾語言,善於表現各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呂劇唱腔曲調,簡單朴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腔調有四平、二板,有時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有墜琴、揚琴、二胡、三弦等。呂劇、2008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全國25個分團
編輯本段源流沿革
[1]呂劇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名的新劇種,但其表演藝術形式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早在北京市呂劇團
清代中葉,山東南部農村就出現了一種名叫「小曲子」的小曲連唱體曲藝形式。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洋琴(洋琴),故又稱「揚琴」、「洋琴」。歷史上揚琴曾廣泛流行於古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東北的個別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於魯西南,並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台)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南路、北路、東路琴書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盡相同,如東路琴書藝人商業興自稱本路琴書為「改良揚琴」;北路琴書創始人鄧九如自稱「文明揚琴」。到一九三三年鄧九如在天津電台播音時,才定名山東琴書。 光緒初年,廣饒縣(舊稱樂安)北部一帶的農民,為躲避災荒,常隨身攜帶墜琴、節子板等樂器,外出賣藝求生。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邊耍邊唱。後來,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如東寨村的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倆,就曾去安徽風陽拜師學藝。當地流行的鳳陽歌對琴書的表演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藝人們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形式。一些擅長唱工的藝人,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點。如廣饒縣西商村的藝人商業興和妻子關雲霞,長期在煙台、青島一代演唱,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為東路琴書藝術的代表人物;而擅長人物表演的藝人,則致力於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冬,以東路琴書藝人時殿元為首的同樂班,嘗試著將《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用竹、紙、布紮成驢形,加以彩繪,一演員身綁彩驢,做騎驢狀;一演員執鞭趕驢;另有藝人操墜琴、揚琴、竹板等樂器伴奏,演員在音樂聲中載歌載舞。此種表演形式別開生面、生動活潑,初次演出便獲成功。由於《王小趕腳》首次採用驢形道具,群眾又稱此類戲為「驢戲」。此後,時殿元又陸續將一些琴書篇目改為化妝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眾喜愛。 在常年的流動演出中,化妝揚琴藝人經常和京劇、五音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班社在同一集鎮演出,甚至出現「兩合水」、「三合水」(兩個或三個不同劇種同台演出)的情況。這種演出方式對促進化妝揚琴在劇目、表演、唱腔、舞台裝扮、音樂等方面與其他劇種的借鑒融合和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漸從簡單的化裝演出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演出的劇目也從「對子戲」、「三小戲」擴大到本戲和連台本戲;演出的場所也由盤凳子到進入茶園、劇場。1917年(民國六年),由廣饒縣化妝揚琴藝人張鳳輝等人組成的車里班首先進入濟南市演出。此後,不少劇班也紛紛進入濟南城表演。有的班社還經常到煙台、青島甚至東北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該戲的影響。當時較有影響的班子有黃家班、父子班、同樂班、慶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劇種陷入困境。原在濟南城演出的劇團也因演出每況愈下,導致班社萎縮,藝人生活難以為繼。多數藝人返回家鄉,剩下的藝人湊成一個「義和班」維持演出,勉強度日。抗戰勝利後,演出狀況並未好轉,反而愈加蕭條。「義和班」也於1946年末解散,藝人被迫改行,另尋出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化妝揚琴劇種獲得了新生。從1950年起,山東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組織對本省地方戲曲藝術進行了發掘、整理、試驗、推廣,並以化妝揚琴作為改革的重點,選擇《小姑賢》為實驗劇目。此後,藝人們向山東梆子學習,演出了《藍橋會》。在學習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又將現代題材的小說《李二嫂改嫁》改編演出。這期間,由義和班改組成的濟南化妝揚琴劇團也編演了《張大有被騙》、《王秀鸞》等戲,打開了呂劇現代戲的大門。這些改編劇目的上演使化妝揚琴的影響日益擴大,並涌現出郎咸芬、林建華、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員。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後,繼續進行劇目的改革創新工作,先後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傳統劇目,編演了《光明大道》等現代戲。1954年,在華東區戲劇觀摩會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分別獲獎。《李二嫂改嫁》和《借年》於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黑白影片;《兩壠地》於1965年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間,呂劇被禁演。1976年以後,呂劇復興。《半邊天》於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逼婚記》於1979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張王李趙》於1982年獲全國劇本獎。 1979年,廣饒縣呂劇團、墾利縣呂劇團開始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廣饒縣呂劇團為配合計劃生育宣傳趕排新劇《合家歡》,在縣內外巡迴演出。1987年,利津縣京劇團更名為利津縣呂劇團。1984年,東營市文化局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專門開展呂劇研究,深入農村走訪老藝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開「呂劇史料座談會」,邀請20多名呂劇老藝人參加。1986年春,又邀請14名老藝人進行仿演錄像。在此基礎上,於1987年編纂完成《東營市呂劇音樂集成》書稿,於1988年底編纂完成《呂劇起源與發展東營市史料匯編》。這兩部書稿是呂劇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編纂過程中,得到山東省文化廳有關領導、 山東省呂劇界許多專家和名演員 (如李漁、郎咸芬) 的熱情指導與幫助。1991年3月5~8日,舉辦「東營市首屆呂劇匯演」,全市有8個代表隊、240人參加,分專業和業余兩個組進行匯演,演出新創劇目12個。1994年,以廣饒縣呂劇團為基礎,成立「東營市呂劇團」。至1995年底,全市先後有15名呂劇演員獲省優秀演員稱號[2]。
『柒』 傅奇的人物生平
香港著名男星傅奇,原名傅國梁,祖籍浙江寧波,一九二九年生於沈陽。曾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土木工 程系讀書。他學習成績優異,是個跳級生,因此,年僅二十歲就大學畢業了。
傅奇從小喜歡體育,在學校讀書時,經常書包不放就在里弄打球,多次因忘記回家吃飯挨母親的罵。傅奇雖然學的是工科,但他卻對文學和音樂有濃厚的興趣,並且是個電影迷,看了很多中外影片。在看了香港長城公司出品的《一家春》一片後,傅奇渴望看看該片的主要演員夏夢、石慧、陳娟娟、平凡等人。於是,一九五二年七月中旬的一個晚上,他與一位朋友來到長城公司攝影場參觀。當時長城公司正在拍攝古裝片《孽海花》,湊巧,傅奇要看的幾位演員都在場,他親睹演員們的風采,直到深夜才依依不捨地離去。就在傅奇參觀攝影場的時候,長城公司的負責人袁仰安、沈天萌發現他是一個演戲的人才,於是,通知他來公司試鏡頭。傅奇接到通知後,「興奮得連聲音都顫抖了,特意到理發店去了一次,穿得整齊齊來到攝影場」。試鏡頭時,傅奇「把事先准備好的台詞,說了一遍,拍完三個鏡頭竟一溜煙地逃走了,回家之後,再也睡不著覺了。」出乎他的意料,他竟然真的被錄取了。就這樣,這位土木工程師毅然踏入電影圈。 傅奇加入長城公司後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與石慧共同主演的《蜜月》。該片描寫一對新婚的年輕夫婦,因為結婚時鋪張浪費,欠了許多債款,當他倆向親友借貸時,遭到冷嘲熱諷,於是決心還清債務,重過儉朴而愉快的生活。當傅奇那英俊而又敦厚的面孔出現在銀幕上的時候,港、澳、海外千萬觀眾都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久,傅奇又在《小舞娘》一片中,扮演一位青年樂師。為拍好片中一個打鼓的鏡頭,他特請一位「鼓王」教他打鼓。天氣酷熱,別人都去游泳,只有傅奇為了學藝關在家中,穿著游泳褲汗流浹背地苦練打鼓技藝。平時吃飯或與朋友談話,他的手腳也離不開打鼓的動作。一個多月後,手法也逐漸熟練起來,演奏時鼓聲節奏磐然可聞。盡管這個打鼓的動作,在銀幕上只是一瞬間的短鏡頭,卻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傅奇早期拍攝的影片,很多都是與石慧共同主演的。除《蜜月》、《小舞娘》外,還有《藍花花》、《情投意合》、《借親配》、《龍鳳呈祥》等。由於他倆把年輕人蘊藏在內心深處的純潔而又誠摯的愛情,以朴實而又自然的演技表達得惟妙惟肖,廣大觀眾一致認為他倆是銀幕上最理想的一對情侶。一九五四年,這對「銀幕情侶」真的結為終身伴侶。
除石慧外,傅奇還與夏夢聯合主演過《綠天鵝夜總會》、《甜甜蜜蜜》、《白領麗人》、《碧波仙侶》;與陳思思聯合主演過《美人計》、《春雷》、《雙槍黃英姑》;與朱虹聯合主演過《情竇初開》等影片。
戲路特點
傅奇是個戲路寬廣、能夠適應多種角色的演員。特別是他塑造的喜劇人物,不落窠臼,別具一格,他不誇張,不用小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表演渾厚而不輕佻。 文革期間,傅奇、石慧這對「斗委會」成員在香港積極參加「反英抗暴」活動,結果被港方拘捕,囚禁一年多才獲得釋放。文革後,石慧淡出幕前,出任多項電影組織公職,傅奇則成立電影公司,與內地合作拍出《少林寺》、《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叫好叫座的佳片。傅奇夫婦舉家移居加拿大,他們的女兒傅明憲亦曾進演藝圈發展,但如今已嫁入豪門,棄藝從商了。
『捌』 請介紹一種戲曲
【越劇】1、簡介:越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形式。越劇僅次於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亦有「全國第二大劇種」之稱。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地,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由來:清末起源於浙江嵊縣,即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由當地民間歌曲(落地唱書)發展而成。3、特點: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越劇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起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演變。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4、優秀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王老虎搶親》、《五女拜壽》、《紅樓夢》、《祥林嫂》、《西廂記》、《桃花扇》、《何文秀》、《玉堂春》、《血手印》、《打金枝》、《玉蜻蜓》、《碧玉簪》、《西園記》、《春香傳》、《白蛇傳》、《孟麗君》、《山河戀》、《李娃傳》、《北地王》《九斤姑娘》、《沙漠王子》、《盤妻索妻》、《盤夫索夫》、《送花樓會》、《柳毅傳書》、《陸游與唐琬》、《胭脂》、《追魚》、《情探》、《漢宮怨》、《春江月》、《桐江雨》、《花燭淚》、《孔雀東南飛》5、了解更多:http://ke..com/view/16781.htm6、參與討論:http://tieba..com/f?kw=%d4%bd%be%e7(網路·越劇吧)『玖』 石慧的參演電影
年代 名稱 角色 合演 1952 一家春 淑女圖 洪波、劉戀、歐陽莎菲、鄭玉茹 百花齊放 唐真、平凡、劉戀、胡小峰 蜜月 1953 兒女經 龔秋霞、蘇秦 孽海花 平凡、蘇秦 1955 視察專員 臹離開我 1956 小舞娘 價汛寓 1957 鸞鳳和鳴 小鴿子姑娘 傅奇、金沙、孫芷君 鳴鳳 鳴鳳 小鴿子姑娘 垃圾千金 丁香姑娘 夫唱婦隨 1958 蘭花花 笑笑笑 玉手擒凶 1959 借親配 豆蔻年華 血染少心 錦上添花 真假千金 大毛/朱迪 1960 脂粉小霸王 1961 雷雨 1962 生死牌 王玉環 陳娟娟、高遠 1963 劉海遇仙記 江漢、藍青、石磊 1964 龍鳳呈祥 1965 滄海遺珠 1966 小忽雷 蟋蟀皇帝 1969 卧虎村 1970 少芳蹤 映山紅 屋 1976 泥孩子 1977 生死搏鬥 江龍、平凡 1979 冤家 1988 棋王 1989 復仇大世界
『拾』 李岱江的成長簡歷
1933年12月出生山東省莘縣城內文昌街。
1944年莘縣解放後,入世隆抗日完小學習。
1949年秋 考入平原省陽谷縣安樂鎮師范學習。
1951年參加平原省聊城專署文工隊。
其間參加「寶山參軍」,歌劇「王秀鸞」評劇「子女婿」排練和演出。
1952年 參加平原省文藝整風,其間排演並演出了以評劇形式演出的「救濟(急)包」。
1953年 平原省撤銷後,被分配山東省實驗歌劇團後改為山東省呂劇團,任演員。參加了在濟南大觀電影院的第一次公演。演出劇目《井台會》是魏奎元。《小姑賢》飾王登雲。
1954年 隨團赴上場參加華東區第一屆戲曲觀摩會演,參加了呂劇「井台會」(展演劇目)(飾魏奎元)。
1955年 晉京匯報演出。
其間曾到中央實驗歌劇院學習傳統訓練,並得到崑曲大師侯永奎先生的肯定與表揚。(註:我們學習練功訓練結束時,侯永奎與韓世昌,最後驗收,侯永奎先生問我跟誰練功,練了幾年功。最後侯老師說:園場不錯,好好練功。)
1955年冬 隨團參加赴朝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演出任務。
1956年底 赴長春電影製片廠,參加「李二嫂改嫁」舞台藝術片和「借年」的拍攝工作。
1958年 赴福建前線慰問解放軍。 同年於山東省委禮堂為劉少奇主席,王光美同志演出,並親切接見了我們,還詢問了呂劇的起源,為什麼叫呂劇,當時的省委書記舒同志做了回答,問到誰是團長,貴姓,劉梅村同志作了回答,劉主席,你姓劉我也姓劉,我們是一家嘛。
1960年 為主席演出,《借親》演出結束後,毛主席接見我們幾位演員(郎咸芬,林建華,李岱江,王俊英,常蘭,劉艷芳)
1959年 為郭沫若先生演出《借親》,他還給我們寫了一首詩,看呂劇團演出《借親》書贈,東風送暖百花香,開到芙蕖韻滿塘,一片清芬無限意,大明湖畔柳絲長。
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3年 參加了香港電影製片廠拍的「姊妹易嫁」,並為劇中人毛紀配唱。
1964年 晉京匯報現代戲「沂河兩岸」我飾演支部書記李永春。 其間並進入中南海為朱德總司令(委員長)演出「沂河兩岸」,「龍鳳面」。
同時,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為周總理演出了「沂河兩岸」。演出結束後,康生代表總理到後台接見,他說:「總理叫我代表他給同志們祝賀,因為他要到機場接一個外國代表團,沒有時間了。呂劇團演的沂河兩岸,反映了生產斗爭,完全成功,完全成功,完全成功!這是總理親口說的。」
自從事呂劇事業以來,幾次重大的活動我都參加了:五十年代到朝鮮,六十年代到福建,七十年代到廣西,八十年代到老山。
1989年 被文化部批准為尖子演員,並受到山東省人民政府嘉獎。
1992年 被國家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4年 領導指示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