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正確地認知什麼是科幻電影
一些科幻電影是從科幻文學作品改編而成,但科幻電影會注重擷取其中的文學或人文方面的元素,而無視科幻文學比較注重的科學嚴謹性和邏輯性。科幻片是類型片的一種,該類作品採用科幻元素作為題材,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影視作品。
⑵ 有一個科幻片,講的是一個宇宙飛船上有最後的人類,它掉到外星球的大海里了,後來飛船里的人變成了僵屍,
的確是《深空失憶》。這名字翻譯得倒挺有科幻氣勢的,但是跟影片情節不很搭勾,英文原名《Pandorum》,潘朵姆,其實是深空飛行生物副作用的一種,稱作深眠後遺症,指太空船員在深度睡眠後醒來失憶的並發症,進而演化成妄想並導致瘋狂,視為航天的地獄警鍾。
本片顧名思義,也就是要在深眠後遺症上大做文章,你以為是這樣的,But no。
影片其實分成兩條線,一條是背景線,卻是和主題息息相關的,講星際移民飛船極樂號在航行過程中,船員加洛在得悉地球毀滅的消息後崩潰了,並患上了潘朵姆症,殺了同組兩人,並將沉睡的其他船員喚醒,推到貨艙自生自滅,當他殺害大部分船員後感到厭倦,又重新返回深眠,下次他以佩頓上尉的身份醒來,並再次失憶,直到他找回潘朵姆的記憶後,又一次爆發。。。
而另一條才算是全片的劇情主線,就是醒來後的機組工程師鮑爾,想方到達飛船的核反應堆進行重置以阻止核反應堆熄滅,飛船動力熄火。但是他不知道在他沉睡的900多年裡,注射人體增益物質以適應新家園坦尼斯星球的人類乘客,已經進化成了吃人的異形怪物,並代代繁殖,於是這就達到了一個科幻電影經常遇到的局面,就是男女主人公不畏艱難險阻,殺出重圍以求生天,同行還包括一個勇敢的亞洲人,和一個姦猾的老印第安人,當然,後兩人鐵定死了,一人重於泰山,一人輕於鴻毛。。。總之,這一切,都是你能在相同套路的科幻電影里能夠有本可循的。
⑶ 科幻小說套路總結
科幻小說管用套路,其實只需4種科技,初始階段就能無敵
雙木夕觀世界
2018-12-06 18:18
關注
科幻小說管用套路,其實只需4種科技,初始階段就能無敵
文:雙木老弟
說起科幻小說,老弟我也是看了很多很多,什麼系統流的、主角天才流的、繼承文明流的。。。各種從現實發展到未來,劇情跌宕起伏,煞費作者苦心。中間還有各種各樣的人冒出來試圖打主角的臉,不過最後都會以失敗告終,然而老弟一直想不明白,明明作者只需要憋出4種科技就能在初始階段無敵,為什麼非要整那些沒用的給自己增加風險呢?
第一種,人工智慧
如果說主角是普通人,一開始沒有資金、沒有基礎,那麼人工智慧就是最直接、最廉價的高科技。一台電腦、一個黑科技、加上主角的,敲敲鍵盤就能實現在互聯網領域無敵。很多人可能不清楚互聯網的威力,就拿馬雲的支付寶來說吧,統治了網路,也就統治了支付寶,只要你能做出馬爸爸團隊都發現不了的假賬,就能一本萬利。至於銀行,那對於人工智慧來說更是小兒科,大片壞賬他們自己都沒處理好呢,多一些也沒人能看出來。
第二種,電力無線傳輸
前期有了人工智慧斂財,無線電力傳輸就有了實現的可能,畢竟這個科技並不算是太黑的科技,早在特斯拉期間,就已經有傳聞說電力無線傳輸科技出現,只不過被某些方面封鎖了而已。主角要做的僅僅是在過去的黑科技上完善,比如更大的范圍,更小的損耗,還有就是將接受電力的設備盡可能的變小。
第三種,量子計算機
如果說人工智慧是老虎,那麼在量子計算機上的人工智慧就是神獸「白虎」,當計算機的運算速度突破了極限,那根預言其實沒什麼差別。掌握所有的前提條件之後,所有的結果,其實都在計算機的運算之中,如果出現意外,那就說明前提條件還存在缺失。很多行為專家通過分析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可以大概率的預言一個人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這一點在犯罪行為學領域相當常見。
第四種,納米機器人
納米機器人,很多科幻小說中常見的科技,也是少數可以從主角一開始就可以使用,一直持續到大結局的科技。只要計算量足夠,能支撐起納米機器人的運行,可以說它是無敵的一種科技。想像一下,造出無數納米機器人的主角,在空氣中到處遍布,做不到要誰活就活,但是可以做到要誰死就死!用空氣的地方,就有納米機器人監控,偷襲是不存在的。
相信只要掌握了上面四種科技,主角在初期就可以掌握全局,實時監控全球,走過最艱難的時期。當然了,安全有了保障,再研發出核聚變科技,就真的走向人生巔峰了,這應該也是最快的成功路徑。
科幻常用梗
轉自DBR 9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解釋不通,穿越時空。
篇幅不夠,平行宇宙。
定律不足,高維人族。
轉自阿sa卓哥 7
科學劇場,神學捧場
宇宙太大,我們太小
劇本拿出,套路太少
合理規劃,哲學臭腳
對立統一,雙軸畫圈
十字交錯,折疊光速
來去自如,不知歸路
隨心所欲,不如吃雞
吐槽一下國內科幻網文
轉自文文日報-主編 關注
沒錯標題說的就是某些小說網站的科幻分類,最近想找科幻小說但一搜索卻全是些不知所謂的超級XX至尊XX我的XX帝國,感覺與其放到科幻倒不如放到玄幻和都市分類中去。這讓我想到了早期美國科幻小說界所受到的評價,他們【指作者】不過是把某個本應發生在農場之中的牛仔和偷牛賊的故事搬到了太空,把偷牛賊換成了星際海盜罷了。他們在超越光速的驅動器上翻著跟頭互相用左輪槍射擊,至於相對論,誰管他呢。
如今國內科幻分類網文中的一部分也同樣適應於這個評價,他們不過是把某個本應發生在XX大陸上的故事搬到一個星球上,主角在不同星球間的移動就好像是玄幻小說中從XX界到XX界,弱的時候打人,強一點打大陸,再強一點打星星之類簡單粗暴的設定。這才不是科幻,請投到玄幻類。科幻,科幻先有科學再有幻想,這個分類意味著這本書的主線是要有科學的參與的,不是開頭出來一點科學或者開頭說這是未來,後面突然開始修煉的玄幻換皮書。
舉個作者不走心的例子
1現代社會主角練武雙臂2000T力量破碎虛空,怕不是高速公路上的大卡車都能隨便破碎虛空
2能量放出來是有顏色的,不同屬性還有不同顏色,你是霓虹燈嗎
為了以防萬一提前與未來的鋼精辯駁一下
1有人肯定要說你那莫能行你去寫呀,你不寫就沒有評價的資格。難道你評價個電影還要會拍電影嗎,而且我還真會在接下來的專欄中寫科幻小說和設定
2有人要說這是軟科幻,那軟科幻如何分辨呢,答案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有一個或一些架空元素但主體仍是現實的科學。比如星球大戰有原力但大家打仗還是用槍和飛船,質量效應有零號元素和異能但大家還是坐飛船對轟,異星歧途有超時空引擎但大家還是老老實實造飛船,走進修仙雖然看起來是玄幻,但人家事實上是給現實宇宙加上了靈力這一變數,將靈力看作一種特殊的物質,雖然最後彷彿又走向了玄學的老路。
就這樣,我只希望別再看到披著科幻皮的玄幻了
⑷ 為什麼很多歐美科幻都是一個套路
因為對這些國家來說科技很發達,對電影大多都是都以電腦製造來作電影環境的。這就為了票房大賣做了鋪墊,因為科幻比那些現代版更有吸引力,更具有色彩,更刺激,更能吸引眼球。像我國電影都是老片,都是抗日為主,那是我國追求歷史!然而像美國等國家就都以玄幻電影為主,追求於未來。對他們來說科幻電影的視覺效果的逼真就說明了這個國家的科技的發達程度。
⑸ 對比原著,電影《流浪地球》評價到底怎麼樣
劉慈欣的星辰大海和家國情懷,邁出悲情的第一步。
前有《三體》的爛尾樓,後有沈騰領銜的勁敵,誰都不曾想到,開局就一個吳京一個劉慈欣的《流浪地球》,竟成了賀歲檔名副其實的黑馬,進而引發現象級話題,並成功的搶到了44億票房,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上漲。
先不談設定、劇本、節奏、人設的問題,單說《流浪地球》的成功,一靠愛國情懷的紅利,二靠為開創中國科幻電影開山的名頭,三靠純熟的好萊塢同類型電影套路。
至於錦上添花的適時炒作、不忘初心的創作態度、貫徹始終的家國情懷,是吃透了中國觀眾的心理,有的放矢的妙招。
對國內院線的國際化大片一向忌憚,得了被害妄想症,總覺得會被「洗錢片」坑了。被資本控制之下的主創們,眼裡就頂著一個錢字,於是,請個國際明星就敢自稱國際,湊齊個位數的露臉明星就敢吹巨制,用上幾秒五毛特效就敢自稱科幻。
在《流浪地球》上,至少看到了錢都花在了視覺特效上,場景設計大氣,細節營造用心,時時處處的視覺震撼與心靈感動,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不能說《流浪地球》達到了五星好評的程度,畢竟,中國的電影工業,還遠未達到支撐起精良大製作的成熟度,但只要有成功者,就一定會激發更多的人。跟風也好,創新也罷,只要用心,我全都要。
⑹ 美國大片怎麼凈拍些科幻片,而且都是一個套路,怎麼不拍點歷史故事什麼的
妹國大片之所以歷史片比較少,是因為一共只有500年左右的歷史。哪像我們國家,有那麼多的素材和故事可以拍。他們沒法拍,總不能拍猴子吧。哈哈哈哈
⑺ 科幻電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科幻片,顧名思義即「科學幻想片」,是「以科學幻想為內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點是從今天已知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成就出發,對未來的世界或遙遠的過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①科幻片從誕生之初便與科幻小說締結了不解之緣,如梅里愛拍攝的《月球旅行記》,改編自兩部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和《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威爾斯的《隱身人》、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柯南道爾的《失去的世界》等科幻小說被搬上銀幕後,引發了系列電影拍攝,科幻文藝中常見的題材,如科學狂人、星際旅行、時空穿梭等在此時出現,形成最初的套路。好萊塢則延續了改編科幻小說的傳統,如《侏羅紀公園》、《人猿星球》、《少數派報告》、《星際艦隊》等,並將其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片種。
滿意請採納
⑻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是一部怎樣的科幻片呢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是一部2007年出品的獨立電影Richard Schenkman執導,傑洛米·貝斯拜編劇。本片改編自科幻作家傑洛米·貝斯拜生前完成的最後一部小說。作為總投資一萬美元的小成本獨立電影,其成功跳脫了「激光加金屬」等傳統科幻片的固有套路,以純對白形式推進,演繹著話劇式的軟科幻。其實這是一部舞台劇。不管一個人活多長時間,他始終無法超越他的時代。什麼是知識,什麼又是記憶?人的大腦才是最能穿梭古今的利器。
現實生活中,人們嘗嘗用「超出了科學能夠解釋的范疇」來闡釋無法證實的問題,而該片則恰恰截選了科學與宗教之間的灰色地帶,以作者那強大而不凡的創作功底來填補投資及技術的欠缺之處。整部影片也在場面調度、台詞設計、人物表演、道具場景等細節上下功夫,觀影過程中,觀眾無需時刻捕捉絢爛的視覺特效場面,卻深深被這個製作團隊弄得內心波瀾壯闊。稱此片為低成本獨立電影的典範之作,應當之無愧。
⑼ 如何評價電影《金剛》
重拍經典永遠都是「雙刃劍」。
有了1933年版和被認為最經典的1976年版在前,如何突破「珠玉在前」的形式,是擺在2005年版《金剛》最棘手的問題。
⑽ 《流浪地球》在製作上有哪些新的突破
第一,《流浪地球》注重現實,立足根本。為了凸顯保證科學嚴謹性,該劇組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的4名科學顧問,為電影提供現實的理論支持,不因為此電影而誤導國人對科學知識的認知。
第五,影片實拍場景多。像這樣包含太空、末日等元素的科幻災難大片,歐美大多數會採用虛擬數字模擬,而《流浪地球》中身處地下城、運載車、空間站的內部鏡頭大部分都是實拍,這對於從來沒有過多經驗的中國主創團隊來說是一個巨大飛躍,而且用少量的投資就拍出了能夠媲美國外巨制的史詩性與硬核感,值得被銘記。
第六,劇組精神以及影片內涵非凡。《流浪地球》的概念設計師張勃表示:「國內科幻電影目前還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體系,一整套的系統都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該劇組在資金不足,沒有前車之鑒的情況下,依舊堅持多年的拍攝,符合中國傳統美德。而且《流浪地球》與歐美科幻片的最大不同,就是面對災難時的態度。中國人獨有的情感文化是整個影片都凸顯出中國人民團結一致,熱愛家園的決心,這還飽含著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漂泊與思鄉的詩意,中華兒女對祖國的歸屬感與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