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合集】60年代農村題材的老電影,【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60年代農村題材的老電影,免費高清資源在線觀看
劇名:哥倆好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Ⅱ 誰記得小時候在村頭放電影的事嗎,都有誰搬凳子占過位的
記得小時候的農村,落後又閉塞,日子單調乏味,當時的電視機還沒有普及,文化 娛樂 極其匱乏,看一場免費的露天電影,對於農村孩們來說高興萬分。
還記得童年時,村裡有人家辦什麼喜事,晚上就會請人來放電影,當村裡的大喇叭廣播說天黑放電影時,,各家各戶就會早早吃晚飯,我哥哥忙搬起家裡小凳子跑去占個最佳觀影位子,外村沒帶凳子來看電影的人,就找塊磚頭來坐,不一會就擠滿黑壓壓的一大群人,來晚了擠不進去的,被人擋著,急忙踮起腳尖來看,還有小孩子會騎在父親的脖子上,有的孩子會爬上附近樹上和人家牆頭上看,也有的乾脆到電影幕布的反面去看。
那時農村放映的露天電影主要以戰爭片為主,比如說《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小兵張嗄》、《渡江戰役》、《雞毛信》、等等……當時,電影題材少,有些片子都是巡迴放映的,這個村子放完,下個村還繼續播放,因此每部片子大家看過幾遍甚至十幾遍,但是人們一點也不覺得看煩了,每次都會從重頭觀看到底,仍然津津有味,樂此不疲。記得小時候看過印象最深的是《少林寺》,這部片子講述是隋末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覺遠為父報仇」的故事,精彩故事與打鬥征服了很多人喜愛,當時掀起了青少年對少林寺功夫狂熱崇拜。可見這部影片當時引起多麼大的反響,
如今的我們,可選擇電視電影節目很多,有時會去影院看3D,4D大片,就是找不回當年濃濃農村電影感覺了,也許童年熱鬧的露天電影永遠是最美好的回憶了!
小的時候有許多地方到了晩上就放露天電影。如,六公司大院,拖廠,礦山廠等等都放露天電影。
那時候只要聽說哪裡有露天電影。我和鄰居的小姐妹一起就急急忙忙吃晚飯。連作業也顧不上寫。高高興興一路上嗯著小曲,蹦蹦跳跳去看露天電影。離我住的最近的地方是軸承廠。軸承廠的圍牆很低。我們倆個人,一個人踩在另外一個人身上爬上圍牆,上面那個同伴再把我也拉上圍牆。我們就坐在圍牆上看露天電影。許多人和我們一樣,都是坐在圍牆上看露天電影!
現在條件好了。電影院到處都是。再也不用翻牆頭看電影了。坐在電影院里舒服服的看電影!而且現在家家戶戶都買了電視機,電腦, 娛樂 設施齊全,可以足不出戶的在家,玩電腦,看電視!
我們村後面是縣磚廠,他們也總放映電影。但他們有時候在禮堂放映,賣票,有時候票還不好買。我哪時候十七,八歲,有時候和村裡夥伴們就扒窗戶進去看。
到了六八年農村就有下鄉青年了,這群人總愛打仗。有一次,在後面磚廠看電影。我和我的一個夥伴咱倆一起去的,我個子高,後面有人扒拉我一下。我說,你幹嘛啊,結果這個小子上來就給我一拳。還沒等我伸手呢,我夥伴從旁邊上去就給哪個小子一個大嘴巴。這旁邊的人就都起來了,我一瞅不好,這小子旁邊得有五六個人。我一拉我夥伴咱倆就開跑,後面哪幾個小子就追。磚廠有都是地方躲,咱倆三拐兩拐就貓起來了。
結果第二天聽說,哪幾個小子是我們村河南哪個大隊的青年。哪天晚上真跟人家打起來,我倆非吃虧不可。實際上我不愛打架,可我哪個夥伴愛打架。他比我小一歲,他二姐念小學時跟我一個班的,不過他二姐比我大兩歲。我哪個夥伴在七十年代未,接他父親班了,也走出了農村。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我在縣建築公司上班。就收了一個小徒弟,他家離我家能有三,四里路遠,在河南,跟我家不是一個大隊的,他父親是大隊的放映員。這就方便多了,有時候,他父親把放映機晚上拿我家去放映。哪年我在農村蓋了三間磚瓦房,屋裡抹的是白灰牆,放映電影不用掛銀幕,直接往白灰牆上放映。現在回想起來在農村看露天電影,另有一種享受。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哪個年代也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沒事的時候回憶起來心裡感覺還是有點留戀的。這是我的回答。
太記得了,我是七九年出生的,屬於七零後啦。那時候最高大上的 娛樂 可能就是看電影了。
我出生在山東膠東的一個小山村,印象里比較貧窮落後,小朋友沒有玩具,沒有零食,天天就是滿街跑,大點的就幫父母干點活。那時候電影是鄉里統一安排播放的,村與村之間輪流放,鄰村有電影的時候大人和大點的孩子都會跑去看,像我這種小屁孩就不要想了,家裡大人不允許,所以就很期盼自己村裡播放電影,那時候沒等天黑和吃完晚飯,放電影的大隊部的院子里就跑滿了小孩子,就開始忙著佔座位,然後小夥伴輪流回家吃飯,在吃飯的時候再從父母那裡軟磨硬泡的要來兩角錢,去商店買上一包五香瓜子,什麼牌子早忘了,撰在手裡不捨得吃,手心都出汗了。
後來村裡的一個老師家裡買了電視
Ⅲ 想買設備在農村家鄉巡迴放電影,有市場嗎
想買設備在農村家鄉巡迴放電影,可現在的電影在農村已退出了 歷史 舞台,在農村放映電影根本沒人去看。
我曾經就是一個愛看電影者,可那是在沒有電視、沒有電惱、沒有手機、不通網路的年代。小時候最盼望的是能夠看一場電影,一看到掛起演電影的幕布,就會早早地搬個橙子去占坐位,即使是看的同一部電影片兒,會一直跟著走好幾里地竄很多個村子。晚上看過的電影中英雄形象,我們小夥伴們會模仿好幾天。我就曾扮充過傳寶、王成、李向陽,只是誰也不願充當漢奸和反動派,打仗的電影是我們最愛看的片。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電視上有了電視連續劇,網通了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後來又可在手機上看電影了,坐在家裡睡在炕上搜一搜就什麼也解決了。
這些年農村也來過放映電影的,只是村幹部安排一個廣場,並且在村廣播上通知了村民前去觀看,可真正去觀看的沒有幾個人。我是曾經熱愛看電影的人,初先在夏天放映電影時還去看過幾次,觀看電影的僅僅有很少幾個人,並且這些觀看電影的人也只是一邊拉家常,一邊消磨時光,整個心情根本不在乎電影演的是什麼內容,這樣觀看了幾次也就再不登場。我也曾和放映電影人交流過,他說上面給他們定了任務,該放映幾場必須放映幾場,完不成任務的場數要受到經濟處罰。放映電影場次多少由數據控制,不管有人看沒人看又必須堅持放映完。這就出現了在農村放映電影時,沒人觀看繼續放映的現象。
從以上的情況看,我認為你買設備在農村家鄉巡迴放映,這個項目已不適合現時的農村發展需要了,這樣的投資根本沒必要,如果你想以此賺錢那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各地的情況不相同,我講的只是我們這里的情況。只供參考,歡迎網友們評論批評指正。
市場需要培養。農村的婚喪嫁娶等活動正被一些不良習俗困擾,如能將電影參與,可能會有改變。但是,經濟效益難說。如果低成本為主家活動做份小片,以加片形式演播,可能會對市場推動有作用。
你好,答:三十年前放電影到現在,可能還有政府給你一個,下鄉放電影值業,但是現在網路那麼好, 科技 那麼發達,手機里的電影比下鄉放的電影好看多了,手機里可以看到美女,但是電影里看不到,所以說下鄉來放電影,給錢也沒人看了,你們說呢?
農村電影在以前那可是好事,十里八鄉都會跑去看,隨著電視的普遍,電影就成了晚上戀愛,戀人的去處,到了現在,手機網路的普及,電影以成為 歷史 ,我記得頭兩年有的電影廠家雇農村人在農村放眏頭一年,有幾十個人看,第二年放了去看得不少,看會都回家了,把放點影的扔那了,後來沒人來放了,所以我想說的是電影以成為過去,農村市場也沒人看了。謝謝你的提問
說實話現在電視都懶得看了,誰還在外面看電影啊。
問:想買設備在農村家鄉巡迴放電影,有市場嗎?
在農村家鄉"巡迴″放電影,你只能是公益,不是市場。
"巡迴″放電影,那肯定是露天電影,露天電影只能隨便看,沒法賣票,不賣票哪來的收益?沒收益叫市場嗎?
露天電影你賣票圈起繩子,人家在繩子外邊看,你沒掙到錢。
即使你是公益電影,白看不要錢,可多數人玩手機連電視都是擺設不去看,你銀幕前能去坐幾人?
我們村裡放過巡迴露天公益電影,看電影的十幾個人,從沒超過二十人,這是公益,如果賣票呢?
在農村家鄉放電影想有市場能掙到錢,只能按我說的一個方法,除此之外,根本不行。
那就是你的農村必須在距離大城市二十公里之內,開一個電影院,你必須是電影發行公司的親盟兄弟,全中國的所有新片大片,必須由你在你距離大城市二十公里之內的電影院里來首映,那你肯定有市場。
那時看電影的人都是開豪車來的,你光建停車場就須一千畝地,不盡管你自己發財,還能帶動一方經濟,鄉親們會跟你一起發財。
如果你不是電影發行公司的親盟兄弟,放電影只靠過時的片子"巡迴″,那感謝你的公益。
現在各個地方都有電影下鄉政策,這里可以領政府補貼,你需要到各地市區文化局去咨詢。
辦好手續拿到名額後會給你發一套設備,你需要一個月完成多少放映次數就行,這些電影都是文化局提供,一半會給你一個盤,裡面有數據需要放多少次。
每次在放文化局任務的前後你完全可以再用自己的設備放一場電影,這樣你就會得到雙份的收益。
倆場電影剛好符合巡迴播放的標准,第二天還不會影響農民的勞作。
不收費有市場,若收費,估計不會太好,現在電視電腦普及了,很多影視劇都能收到,不想花錢的不去看,坐在家裡暖暖和和看電視舒服的很。
放電影是個老事新提了,過去那可是群眾的熱門 娛樂 ,聽說那個村裡放電影,早早的吃過晚飯,小夥伴們吵吵鬧鬧的直奔電影場去了,那個高興勁就不用提了,而且看了一部電影,都能談論好幾天。因此當時的大人小孩對於電影抱有無限的熱愛,有時聽說某生產隊放電影了,晚上人們都去了,結果因為放映員沒來,當晚沒放,大家白跑一趟,於是打道回頭,這里往回走,那邊往這來,於是黑天地里就互相高聲問詢:一邊問咋回頭啦,那頭說,不好看都是老片子,什麼片子啊!戰斗英雄白跑路。那邊沒回過味的人一頭興奮,你們不看咱們看,於是他們又去了。反正那時候的人雖然窮但有精神,小孩子們頭腦在那時世叫聰明,騙人的電影名字都能編出來,戰斗英雄白跑路、空來一回、被窩戰斗、飛毛腿你來去,反正說的這些假片名當時能騙到大人呢。只不過一會就屬餡了。
要說現在這年頭要有買電影機放電影,恐怕不是太流行了,現在家家有電視,而且人人有手機,都可以網上觀看。如果抱著玩的太度可以買的,現在的極光投影機也不貴,買了以後到小區的廣場放影也行,要想掙錢也可以點歌,如果有頭緒的晚上可以到工廠或工地去放影,包一晚上百兒八十的錢應該能的。但是這是靠人脈關系的。
如果沒有人脈關系,想放電影的前景極不樂觀,在家裡倒還不失 時尚 ,想自娛自樂的可以賣,想拿它掙錢的最好打消念頭,必竟大的電影時代己過去了,現在是家庭影院的太多,坐在家裡看大片己是人人都會玩了。必須考慮周全後購買。
你好,我來回答你的問題吧。
你這個想法要是再早30年,能發大財,30年前,也就是1990年,那時候我剛出生,農村一個村有電視的也沒兩家,而且還是黑白電視。大部分人是沒看過電視的,突然有了電影,怎麼形容呢,沒見過那個場面的是想像不出來的,如果聽說哪個村晚上有電影,十里八鄉的人都會吃完飯跑過去看。那真叫一個熱鬧。放電影的也很忙,如果有人要請他們放電影,通常要提前一個月預約,要不然都排不上號,到家裡以後,要好酒好菜招待,最後還要收兩百塊錢。90年的兩百塊錢,都能買頭豬了。可以想像那是放電影有多掙錢。
如果你這個想法放在2000年,那麼也是可以掙到錢的,那時候家裡基本上都有了電視,但是電視節目比較單一,以電視劇為主,而且廣告頻率很高,時間還很長。所以放電影還是能吸引到人的,看電影的還很多。所以也能發個小財。
那麼,如果是放在2010年,那就不行了,那時候VCD,DVD,電腦都慢慢的在農村出現,大人和還洗足不出戶都能欣賞到好看的電影了,所以那時候放電影就沒那麼多人看了,記得那時候村裡有一家放電影,最後剩下幾個孩子在看,主人看快沒人了,就把家裡的瓜子拿出來給小朋友們吃,讓他們看完再走。
放到現在,如果你買一套放映設備,估計連本都掙不回來。因為,我們村已經好多年沒人放電影了。所以,干點別的吧。
Ⅳ 到農村免費播放電影要辦證嗎
我覺得這個不需要吧,因為你是免費給鄉親們播放電影的,這是好事。可能就需要到當地文化部門報備一下。
Ⅳ 上世紀70、80年代反映農村的老電影有哪些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反映農村生活的老影片許多。像《青松嶺》《喜盈門》《春苗》《金光大道》《月亮灣的笑聲》《許茂和他的女兒》等。
這此當今農村故事的喜劇片大多數反映七八十年代農業學大寨精神實質,反映新時期農戶為早日改進社會主義社會鄉村新風貌,勇於同一天斗、同地斗、同階級敵人斗的紅色精神。
70時代鄉村老電影大全有《偵察兵》,《閃閃的紅星》,《黑三角》,《渡江偵察記》,《小花》,《火紅的年代》,《創業》等。
80時代農村老電影有《人生》,《大橋下面》,《城南舊事》,《人到中年》,《紅高梁》,《芙蓉鎮刁,《牧馬人》,《駱駝祥子》,《知音》,《喜臨門》,《月亮灣的笑聲》,《天雲山傳奇》,《廬山戀》,《第二次握手》,《戴手銬的旅客》,《城南舊事》等。
Ⅵ 你還記得70.80年代農村放電影的經歷嗎
夏天: 一地瓜子殼、腿腿蚊子包、人人自帶凳、足足幾村人、影幕正反看、老少眼直盯、青年軋熱鬧、趁機找對象、看到桃色境、心跳手不正、起鬨吹叫子、嚇跑大姑娘、中間暫休時、忙著找茅坑、小孩手中抱、頭無著落靠、大人只管己、繼續等下續、一部心酸淚、哭得噠噠涕、一部喜鬧劇、笑聲滿天飛……,電影結束,下次再回!!![笑哭]
我是1976年10月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的,那個時期的鄉下文化大多是電影。隔三差五的周邊的村莊都有放電影的,影片大多都是看過的,為了消磨時間,我們男女知青結伴而行。農村那時放電影就像過年一樣,有的連續放二三天,外村的來看電影,就像是走親戚。放電影前,早早就把凳子放在銀幕前,特別是孩子們的高興勁,很有意思。
那時的文化主要還是匱乏。
看一場露天電影,在農村人眼裡,遠遠勝過現在人看春晚,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最高精神享受!
農村的電影生活是從知道要放電影時開始的,一個村要放電影了,都是提前通知的,從這時開始,村子裡就開始沸騰了,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無論是否已經得到消息都要告訴一番。大人們開始緊鑼密鼓地把自己家的活忙活完好靜心地看電影,孩子們開始設計准備自己看電影時吃的小食品,當然不是買而是自己到山裡采。
放電影當天,大隊要派一掛馬車到公社裡把放映設備和放映員接到村子裡,這時孩子們就成群地圍在放映地了,帶著好奇心看著這些設備;成年人就老早地幫著放映員架設銀幕,銀幕最初是窄的,後來變成寬銀幕了;待到黃昏時分,全村的男女老少、全家的老小,就紛紛的從四面八方向放映場聚集。不過,因為當時 社會 治安不好,家裡要留一個看家的,一般都是老年人。
那個時代電影片子少,還是黑白的,經常重復放映,那也百看不厭,甚至電影的台詞都能背下來。
那時農村放電影,是一個社交大平台,通過看電影,全村百姓在溝通交流,小夥伴們在加深感情,年輕人通過看電影談成戀愛的也不在少數。當然,因為擁擠了、擋視線了、踩腳了等等,口角的、打人甚至打群架的也時有發生,不過這也不影響人民對看電影的迷戀程度,因為很多人都是步行十里八村跟著放映員看電影的。
那個時候看電影不只是文化,更是一種生活,是過來人的一種永恆記憶,美好的!
回憶起少時看電影,那是非常興奮的事。當年我村有驗軍,又是公社駐地,看電影的次數各外多。當著到部隊的放影車駛來,那心情別提多高興了。經常不吃飯就直奔放影場,早早的等待著電影的播放。今天想來還存在時的感覺。
71年的,那時家裡都沒有電視 ,村裡放電影成了一件大事,喇叭通知時間,很早就搬個小凳子去佔地方,那時候村裡放電影真是熱鬧,幾乎全村的人都過來看電影,不愛看的也過來湊熱鬧,鄰村的年輕人也登著自行車 過來乘機看有沒有好姑娘。[笑]
那時候雖然落後,窮!但是人都很單純,過的很快樂,沒有現在的車貸,房貸的工作壓力,沒有現在的人心叵測……
現在的到底怎麼了,生活條件這么好,可是人每天都生活在忙忙碌碌之中,壓力、攀比、嘲笑是現在人都有的素質。吃的好東西比以前多了,用的也都是現代化了,但唯一就是病人比以前多了,也更年輕化,可怕的癌症卻成常態了!
這是現在人共同的話題,回憶以前很有感觸,但是只能在記憶當中!
我是古稀老人,親歷五十年前的農村文化生活,如果有電影看,就是特別快樂!
那時候的人民公社,除了廣播站讓農村家家都有廣播音箱之外,還有電影院或者放影隊。電影院看電影,大部分是免費的,節假日全天輪番播放最新的影片,就需要花兩毛錢買電影票入場。其他時間只有夜晚放一兩場電影看看。
放影隊,就是去各個建設工程的工地或者生產大隊放電影,全部都是免費的。例如,大型水庫建設工程,一般都是幾萬人,按照人民公社為施工團,分別駐扎在周圍山頭上,每天晚上,各個公社的放影隊播放各種電影,那可是非常熱鬧的地方!
再例如,電影隊輪流到各個生產大隊放電影,都是免費的,一般都是當時的熱播片。播放正片之前,首先播放半小時左右的科普宣傳政策講解的節目。
還例如,駐軍營地,普遍都有電影隊或者電影院,經常免費為人民播放電影;周圍的各個人民公社電影隊,也去駐軍營地慰問放電影,就是當地軍民聯歡晚會;
還有大型的國防施工現場,一般都是施工工期很長,人員很多的五湖四海的民兵,周圍的各縣電影隊輪流來放電影慰問一下 ,幾乎天天看電影。
特別慶幸的是,看過電影《洪湖赤衛隊》之後,湖北省歌舞團《洪湖赤衛隊》劇團來到我們這里,現場演出《洪湖赤衛隊》,他們都是明星啊!
電影院
小時候家在三線廠,每個月一次的電影放映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歡樂!放映前都會提前通知,最興奮的就是孩子,每個人都從家裡抱著小板凳,甚至拿著塊磚頭到影院前的空地上佔位子,廠醫院的一側院牆就是放映的幕布,每次放映完,大家都意猶未盡,興高采烈的討論著回家去[呲牙][呲牙][呲牙]
我七十年代在新疆托克遜縣伊拉湖鄉(原稱前進公社)下鄉當知青時,條件差看一場電影要跨一至三個大隊,路途遠,我就到老鄉家借用毛驢(關系好才給借)騎著毛驢去看電影(看電影人多沒有座的椅子,我就騎著驢看)電影基本上都是樣板戲和抗日、援朝的老電影……
Ⅶ 村裡/社區里最早可以看電影是什麼時候 早期電影一般是在什麼場地播放的誰出的錢是否需要購票 以前
我不是老農民,但是我是在農村長大的!我記得小時的電影全是在村子裡的打麥場或者村大隊部里看的!因為打麥場或者村大隊部里的空間大,空闊,村裡人晚上就去那看電影.通常這電影都是免費的,村大隊出錢,去的時候只要拿把扇子,帶上板凳就行了!而且渴了,還有賣冰糕的!一毛錢一根兒, 看完電影十點多,回家一睡!基本上也就是每年的夏天會放的場次多一些,其他時候就沒有了.最喜歡村大隊的那個老頭喊大喇叭了:"社員同志們,社員同志們,今兒黑界(今天晚上),村大隊放電影,成龍演的啊,趕緊來,趕緊來看電影來",現在想想,真的很是愜意!!!
Ⅷ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場面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非常熱鬧的場面,因為大家會將這樣的活動當做是逢年過節一樣來慶祝。在當時的農村想要看一場電影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說平時工作哪怕再累大家也都會非常的興奮,因為他們會期盼著看電影。很多人做完了農活以後雖然特別的辛苦,但是他們卻依舊笑得特別的開心,因為他們都在等待著電影的播放,並且當時的小孩子也特別喜歡在這樣的氛圍下看電影。
其實當時的小孩子不一定能夠看得懂電影裡面正在播放的內容,但是他們還是會看得非常的開心,因為這是一種集體的氛圍感。每當電影日來臨的時候他們就會提前到到達看電影的地方,並且早早的開始等待,雖然說小孩子們平時也會鬧鬧騰騰的,但是在這個時候他們都會非常用心的看電影。
Ⅸ 在農村該放些什麼電影
肯定農村題材的啊
《求求你表揚我》挺好看的,范偉、陳好等,裡面的一些語言很朴實,最初聽的時候會笑,但之後會覺得很經典。
《盲山》《光榮的憤怒》也不錯
《茉莉花開》很好看
《我的父親母親》章子怡主演,不錯
《別拿豆包不當干糧》《男婦女主任》都很好看的
《落葉歸根》很精彩,一定要看,趙本山大叔主演
《芳香之旅》范偉和張靜初主演,也挺好看的
《耳朵大有福》范偉主演,看過時間長了,也不太記得了,就是覺得很好看,我就是喜歡看國產片,農村題材的都喜歡看。呵呵
《那山那人那狗》、《一個都不能少》
《秋菊打官司》鞏俐主演的好像。《二嫫》我在中央六台看的
《喜盈門》好早之前看過的農村題材的電影,很感人,但是感覺很和諧。記得結局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餃子,呵呵
Ⅹ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什麼場面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非常壯觀的場面,因為來看電影的人有很多,在這個時候非常容易出現人擠人的情況。而且在這個時候大家也會非常的開心,同時也會讓大家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體驗。即使被蚊蟲叮咬,大家也不會選擇回家。是看電影的非常多,所以很多人站在最後面,根本不知道電影里演的是什麼。
所以很多年輕人體會不到他們的那種快樂,因為大部分年輕人會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這個時候大家也體會不到,看露天電影的那種心情。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的娛樂活動,還有一些朋友可能會跟朋友一起去游樂園玩耍。然而在他們那個年代,唯一的娛樂活動可能就是看露天電影了。甚至還有一些人坐在了別人家的牆頭上去看電影,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之後,也讓很多人覺得如今的生活非常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