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個樣板戲都有哪幾部
八大樣板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止今沒有超越的。紅燈記,沙家濱,智取威虎山,白毛女,龍江頌,奇襲白虎團,海港,杜鵑山,紅色娘子軍等等。不止八部,將近二十部。都是歌頌工農兵勞苦大眾的,滿滿的正能量,人們喜聞樂見,大部分國人都能來兩句。真正做到了文藝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
「 樣板戲 」,全稱" 革命樣板戲 ",是 特定 歷史 年代的特定產物。
對於 親身經歷過 那個特定 歷史 年代的人來說,每個人對"樣板戲"幾乎都 了如指掌, 隨口都能唱上幾段 。
而對於 沒經歷過 那個特定 歷史 年代的人來說,「樣板戲「對於他們不亞於 天方夜譚 ?
並由此產生了若干 疑問 ,譬如對八個樣板戲及其後的作品名稱 眾說紛紜 ,有的甚至認為" 樣板戲只有八個 "等等,等等。
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 誤解 。
本人以親身經歷,以當年官方媒體的 確鑿證據 ,明確的列出八個樣板戲作品的 准確名稱 ,以及 樣板戲的發展脈絡 ,作為本提問的回答。
" 樣板戲 "的稱謂 提出於 1966年10月。
叫響於 1967年5 6月。
當年的《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等" 兩報一刊 "把京劇《 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等八個文藝作品稱為" 八個革命樣板戲 ",或八個樣板戲。
1968年7月1日, 鋼琴伴唱《紅燈記》 上演,與先前的「八個革命樣板戲」相提並論,被稱為" 第九大樣板戲 "。
從1970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 鋼琴協奏曲《黃河》,京劇《龍江頌》《紅色娘子軍》,舞劇《沂蒙頌》,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舞劇《草原兒女》,京劇《平原作戰》《杜鵑山》 等作品,使樣板戲的數目增加到了 十七個 。
假如當年的" 樣板戲 "叫作 樣板"作品" ,對於八個樣板戲來說,稱為 八個樣板作品 ,倒也 無可厚非 。
因為"作品"一詞,既可以包括 京劇 作品,也可以包括京劇作品之外的 任何藝術門類的作品 。
問題恰恰在於 八個"樣板戲"中的舞劇《 紅色娘子軍》《白毛女》 ,正如其前綴一樣——是 舞劇 ,而 根本不是什麼"戲" ?
尤其是排名第十的 鋼琴協奏曲《黃河》 , 實在不是什麼「戲」 ?
因此,當年的官方權威媒體《人民日報》等,也只好 含糊不清 的宣布「 革命樣板戲,現在已有十六七個了」。
1974年下半年,推出了京劇 《磐石灣》《紅雲崗》《審椅子》《戰海浪》。
1975年上半年,又推出了《 津江渡 》等京劇劇目。
雖然有的已經在電台播出並拍成電影公映,但是不久 文革 就 結束 了,所以它們的影響都不大。
這就是當年" 樣板戲"的 歷史 及其發展脈絡 。
順便說一句,既然提問的前提就是" 八 "個樣板戲,"都有"的當然只能是 哪些 ?而不可能是哪" 幾 "部?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謝謝關注!
所謂樣板戲,是文化大革命1966 1976年,由江青主抓的現代京劇和芭蕾舞劇,分別是《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後來又相續創作出交響京劇《杜鵑山》、《磐石灣》、
以及芭蕾舞劇《沂蒙頌》,正如周恩來總理在建國20周年國慶招待會所言:「以樣板戲為標志的文藝革命蓬勃發展…」那個時期,樣板戲家喻戶曉,人人均會哼唱,電影院、戲院樣板戲一花獨放。
八個樣板戲有《沙家浜》《紅燈記》《海港》《奇襲白虎團》《紅色娘子軍》《智取威虎山》《龍江頌》《白毛女》 照片是在海南省儋州一個鄉村博物館拍攝的。
Ⅱ 樣板戲分別有哪些劇團編演
中國京劇團【紅燈記】【平原作戰】【紅色娘子軍】、上海京劇團【智取威虎山】【海港】【龍江頌】【磐石灣】、北京京劇團【沙家浜】【杜鵑山】、山東京劇團【奇襲白虎團】【紅雲崗】、貴州京劇團【苗嶺風雷】、中國舞劇院【紅色娘子軍】、上海舞劇院【白毛女】和中央樂團的交響音樂【沙家浜】
Ⅲ 1966年至1976年拍攝的故事片電影有哪些
謝謝提問,就個人看到過的如下,歡迎補充。
火紅的年代、春苗、艷陽天、青松嶺、長城新曲、偵察兵、金光大道、紅雨、閃閃的紅星、打擊侵略者、奇襲、飛虎、激戰無名川、南海長城、南海風雲、海霞、海島怒潮、鄉村新人、征途、黑三角、獵字99號、405謀殺案、沸騰的群山、楓樹灣決裂、歡騰的小涼河、創業、沙漠的春天向陽院的故事、平原游擊隊(新)、渡江偵察記(新)、南征北戰(新)、延河戰火、小字輩、雁鳴湖畔、刑場上的婚禮、紅牡丹、傷痕、生活的顫音、天雲山傳奇難忘的戰斗、年輕的一代(新)、紅河激浪、她從霧中來、海外赤子、柳暗花明、天山紅花、自豪吧!母親、
在特殊的十年,中國的電影市場,並不像某些人說的,只有八個樣板戲,有些電影拍攝的相當不錯,堪稱經典。
其中的代表作是《閃閃的紅星》,電影內容情節緊湊,引人入勝,畫面干凈,最讓人耳熟能詳的,是電影中的三首插曲,《紅星照我去戰斗》,《紅星歌》和《映山紅》至今傳唱不衰。
還有一部戲劇電影,河北梆子《寶蓮燈》,郭德綱演唱的《叫小番》也是河北梆子唱腔,這部拍攝於1975年的電影,唱腔優美,扮相俊俏,尤其是二郎神的哮天犬出場,每次都能引得觀眾們鬨堂大笑。
在那個年代,除了樣板戲,還有一類題材,也受到觀眾的追捧,那就是戰爭片。50年代,一些經典的黑白戰爭故事片,重新拍攝成彩色電影,《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總體來說,翻拍的不如老版的經典,有些畫蛇添足的感覺。
還有一部《平原作戰》
,雖然是新電影,卻是向50年代拍攝的《平原游擊隊》致敬的作品,《平原作戰》中的趙永剛,雖然塑造的英雄形象完美無缺,但和致敬作品中的雙槍李向陽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我個人覺得,當時最出色的
戰爭片,是《激戰無名川》,那時候的演員是真正的赴湯蹈火,爬冰卧雪,志願軍戰士用高射炮打飛機,拆除定時炸彈,當時看的緊張的不得了,雖然已經過去這么多年,這些經典鏡頭還歷歷在目。
這十年不就是文革十年的電影嗎!有哪些不知道,肯定也不會少吧!有些還是翻拍的呢!如《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等!這里就說本人看過的,小學一年級時包場看電影,看過的是《青松嶺》,此外還有《紅雨》,看的最多的就是樣板戲《沙家浜》、《杜鵑山》《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還有好像是《磐石灣》吧?有一次還包場兩部樣板戲,一下午!
1966年—1976年拍攝的電影故事片按順序是:1966年長影《雁鴻嶺下》、北影《紅色郵路》《女飛行員》《紅石鍾聲》、珠影《大浪淘沙》,1973年長影《艷陽天》《青松嶺》(重拍)《戰洪圖》(重拍),1974年長影《鋼鐵巨人》《向陽院的故事》《創業》《平原游擊隊》(重拍)、北影《偵察兵》《南征北戰》(重拍)、上影《火紅的年代》《渡江偵察記》(重拍)《無影燈下頌銀針》《一副保險帶》、八一《閃閃的紅星》,1975年長影《車輪滾滾》《長城新曲》《金光大道》(上集)《黃河少年》《沙漠的春天》、北影《烽火少年》《海霞》《紅雨》《決裂》、上影《第二個春天》《小將》《戰船台》《春苗》、八一《激戰無名川》《雷雨之前》、珠影《小螺號》、西影《碧海紅波》《阿勇》,1976年長影《雁鳴湖畔》《長空雄鷹》《鎖龍湖》(上集)《芒果之歌》《山村新人》《金光大道》(中集)、北影《沸騰的群山》《牛角石》《青春似火》《海上明珠》《山花》《反擊》(未發行)、上影《征途》《難忘的戰斗》《金鎖》《年青的一代》(重拍)《阿夏河的秘密》《歡騰的小涼河》《江水滔滔》《新風歌》、八一《南海風雲》《南海長城》、珠影《楓樹灣》《山裡紅梅》、西影《開山的人》、峨眉《寄託》、廣西《主課》。
不管有哪些,凡正這一時期拍攝的影片是深受人民大眾喜愛的,不管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正能量,能鼓舞啟迪人的智慧和力量。
《金光大道》《艷陽天》《青松嶺》《年青的一代》《第二個春天》《春苗》《紅雨》《火紅的年代》《山村新人》《無影燈下頌銀針》《長城新曲》《牛角石》《雁鳴湖畔》《渡江偵察記》《偵察兵》《紅燈記》《沙家浜》《海港》《龍江頌》《戰洪圖》《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沂蒙頌》《紅雲崗》《向陽院的故事》《祖國啊母親》《豹子灣的戰斗》《沙漠里的春天》《閃閃的紅星》《杜鵑山》《盤石灣》《平原游擊隊》《平原作戰》《紅石村》《反擊》《盛大的節日》《創業》《海霞》《小螺號》《奇襲白虎團》《審椅子》《長空雄鷹》《激戰無名川》《沸騰的群山》《漁島怒潮》《決裂》《青春似火》《 難忘的戰斗》《江水滔滔》《十月的風雲》《青春》《兩個小八路》
66年至76年,10年文化大革命,距今日30多年啦,是我兒時的回憶,記得上小學二年級,學校組織看電影《閃閃的紅星》,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 陋天電影看的不少>,同一去的,回來時幾個要好的一起回家。第二天學校談觀後感,潘東子成為我們那一代人的偶像。在就是樣板戲,記憶深刻。其他的《南征北戰》《奇襲》《春苗》《渡江偵察記》,有一部戰斗片《偵察兵》王新剛老師主演的,是戰斗片的精典。寫了不少,是不是文不對題?
十年間,拍攝了屈指可數的故事片,滿打滿算也不超過一巴掌!就這幾部故事片,它們背後充滿著鮮為人知的 故事!
《創業》:作家張天民根據開發大慶油田的創業事跡,創作出的故事片。審核時遭江青刁難未通過,作者致信當時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鄧小平馬上把信轉交毛澤東,經批示後才公映。
《決裂》:反映大學從工農兵中招生,否定十七年教育成就的故事片。公映後,兩句流行語隨之產生: 馬尾巴的功能;這就是資格 (指手上有老繭子就是上大學資格,見圖片)
《偵察兵》:1974年上映,偵察兵神乎其神,敵人都是草包。此片後被封存。
《春苗》,以赤腳醫生春苗為主要人物,反映農村衛生醫療領域的階級斗爭,不久被封存。
《青松嶺》,以農村階級斗爭為主題的故事片。老貧農張萬山與富農後代錢廣之間圍繞著生產隊趕大車的車老闆子的故事,展開了 貧下中農必須牢牢掌握「鞭桿子」 的斗爭。張萬山反復說:旱煙一經錢廣過手,保證跑了味……
《閃閃的紅星》:根據作家李心田的小說改篇。以紅軍後代潘冬子為中心人物的故事片,1975年公映。故事好,布景好,歌曲好。其歌曲《紅星歌》《小小竹排》《紅星照我去戰斗》《映山紅》等,久唱不衰。
—
—※4月25日於長春※——
首先我是80後,我小的時候經常看的兩部電影,電影就是閃閃紅星和平原游擊隊。
我們小的時候都嚮往閃閃紅星裡面的小演員潘冬子。勇敢機智,智斗胡漢三。
應該說閃閃的紅星是一部愛國電影,是讓青少年看了心情澎湃,激情昂揚的一步少兒電影。在那個年代,我們小的時候,電視里邊閃閃的紅星幾乎是隔兩個月或者一個月播放一次。小的時候我記得家裡面有一個14寸的黑白電視機還是熊貓牌的。現在這個牌子的電視機好像已經在市面上看不到了。每當電視里播放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家裡就有好多小朋友聚在一起看,看完了以後,我們就扮演電影里的角色,有的演胡漢山,有得演潘冬子,然後就這樣相互嬉鬧,好不熱鬧。這部電影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很多快樂,很多歡樂,尤其是李雙江演唱的閃閃的紅星,這首歌曲也深深的映入了我們的心中。
平原游擊隊,反映滄州一帶,德州一帶游擊隊,抗日戰爭的題材的一部電影。李向陽這個名字也深深的映入在我們80後這一代 社會 主力青年的心中。
這部電影也是每逢過年過節,各電視台必放的一部電影。90年代的農村彩色電電視機幾乎很少。這部黑白的老電影,讓每一個家庭看到了英勇無畏的李向陽。每次看完這部電影,都點燃了我們心中激情昂揚的細胞,那麼奮進,那麼興奮。我記得那時我們還要揚言,長大以後也要參軍,到部隊做戰斗英雄,保家衛國。那時的雄心壯志,現在想起來還歷歷在目。
60年代和70年代的中國電影。是我們這代八零後童年時光的回憶,沒當再次看到這樣的電影都能點燃我們心中的激情
Ⅳ 49年以後所有國產電影名字
1950年( 27部)
1趙一曼★
2光榮人家
3衛國保家
4紅旗歌
5鋼鐵戰士★
6劉胡蘭★
7高歌猛進
8遼遠的鄉村
9內蒙古人民的勝利
10白毛女 ★
11人民的戰士
12保衛勝利果實
13在前進的道路上
14呂梁英雄
15鬼神不靈
16民主青年進行曲
17女兒親事
18和平保衛戰
19農家樂
20大地重光
21人民的巨掌
22武訓傳
23太平春
24思想問題
25我這一輩子★
26腐蝕
27生命交響曲 1951年(17部)
1鬼話
2新兒女英雄傳★
3陝北牧歌
4走向新中國
5女司機
6勝利重逢
7團結起來到明天
8上饒集中營★
9海上風暴
10翠崗紅旗
11兩家人
12我們夫婦之間
13姐姐妹妹站起來
14紅樓二尤
15關連長
16彩風雙飛
17有一家人家 1952年(8部)
1葡萄熟了的時候
2六號門★
3一貫害人道★
4龍須溝★
5南征北戰★
6方珍珠
7美國之窗
8勞動之花 1953年(8部)
1豐收
2草原上的人們 東影★
導演: 徐韜
烏日娜 恩和森 樹 海 葉賀 廣佈道爾基
3結婚
4智取華山★
5金銀灘
6為孩子們祝福
7紡花曲
8太陽照亮紅石溝
1954年(15部)
1英雄司機
2春風吹到諾敏河
3沙家店糧站
4土地
5無窮的潛力
6一件提案
7雞毛信★
8斬斷魔爪
9三年
10偉大的起點
11淮上人家
12渡江偵察記★
13山間鈴響馬幫來★
14一場風波
15不能走那條路
1955年( 16 部)
1祖國的花朵
2猛河的黎明
3神秘的旅伴★
4夏天的故事
5平原游擊隊★
6羅小林的決心
7董存瑞 ★
8怒海輕騎★
9哈森與米加拉
10天羅地網★
11水鄉的春天
12青春的園地
13湖上的斗爭
14閩江橘子紅
15南島風雲
16宋景詩 1956年( 28 部)
1虎穴追蹤★
2撲不滅的火焰★
3新局長到來之前
4馬蘭花開★
5哥哥和妹妹
6馬
7媽媽讓我出嫁
8皮包
9不拘小節的人 ★
10如此多情
11上甘嶺★
12國慶十點鍾★
13祝福★
14為了和平
15春天來了
16小白旗的風波
17秋翁遇仙記★
18誰是兇手
19母親
20落水記
21小夥伴
22李時珍★
23兩個小足球隊員
24鐵道游擊隊★
25家★
26沙漠里的戰斗
27這決不是小事情
28沖破黎明前的黑暗 ★ 1957年( 33部)
1暴風雨中的雄鷹★
2寂靜的山林
3未完成的喜劇
4牧人之子
5母女教師
6蘆笙戀歌★
7邊寨烽火
8尋愛記
9地下尖兵 ★
10復試
11青春的腳步
12羊城暗哨★
13洞簫橫吹 海燕
14球場風波
15牧童從軍
16海魂★
17椰林曲
18情深誼長★
19女藍五號★
20霧海夜航
21幸福
22阿福尋寶記
23鳳凰之歌
24護士日記★
25乘風破浪★
26不夜城 江南
27戰斗里成長★
28水
29柳堡的故事★
30五更寒★
31激戰前夜★
32穿山巨龍
33大木匠 1958年(85部)
1花好月圓★
2民兵的兒子
3紅孩子★
4水庫上的歌聲
5黨的女兒 ★
6徐秋影案件
7懸崖
8古剎鍾聲★
9她愛上了故鄉
10工地青年
11女社長
12黎明的河邊★
13東風
14心連心
15患難之交
16三年早知道
17並肩前進
18畫中人★
19列兵鄧志高
20服務員
21新的一課
22帥旗飄飄
23春水長流
24傷疤的故事
25快馬加鞭
26天下無難事
27紅領巾的故事
28春雷
29寶山之歌
30風箏
31上海姑娘★
32生活的浪花
33探親記
34山裡的人
35十三陵水庫暢想曲???
36一天一夜
37柳湖新頌
38平凡的事業
39夜走駱駝鈴
40紅色的種子
41深山裡的菊花
42小康人家
43巨浪
44戰斗的山村
45翠谷鍾聲
46聰明的人
47誰是被拋棄的人
48第三次實驗
49鋼人鐵馬
50油船火焰
51典型報告
52長青樹
53蘭蘭和冬冬
54三毛學生意
55鐵窗烈火★
56大躍進中小主人
57前方來信
58布穀鳥又叫了
59千女鬧海
60林 沖★
61大風浪里的小故事
62 20天革個命
63英雄趕派克
64重要的一課
65兩個巡邏兵★
66苗家兒女
67長虹號起義★
68魯班的傳說
69三八河邊
70愛廠如家
71三個戰友
72黑山狙擊戰★
73長空比翼★
74英雄虎膽★
75渡江探險
76一日千里
77破除迷信
78永不消逝的電波★
79返老還童
80金鈴傳★
81海闊天空
82狼牙山五壯士★
83縣委書記
84陽關大道
85社會主義第一列車
1959年(61部)
1船廠追蹤
2鋼鐵飛車
3康莊大道
4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上)★
5錫城的故事
6笑逐顏開
7試 航
8冰上姐妹
9五朵金花★
10風從東方來
11草原晨曲★
12朝 霞
13黃河飛渡
14雲霧山中★
15青雲曲
16海上神鷹
17金玉姬
18換了人間
19戰火中的青春★
20流水歡歌
21前 哨★
22林家鋪子★
23無名島★
24礦燈
25飛越天險
26風暴
27青春之歌★
28水上春秋
29糧食
30綠州凱歌
31好孩子
32黃浦江的故事
33聶耳★
34今天我休息★
35萬紫千紅總是春★
36向海洋
37喬老爺上轎★
38林則徐★
39老兵新傳★
40鋼鐵世家★
41春滿人間 ★
42沙漠追匪記★
43地下少先隊
44香飄萬里
45地下航線 ★
46不老松
47回民之隊★
48江山多嬌
49海鷹★
50萬水千山★
51烈火真金
52英雄島
53赤峰號
54友誼
55戰上海★
56漁島之子
57雪海銀山
58天山歌聲
59敢想敢做的人
60你追我趕
61兩個營業員 1960年(47 部)
1鴻雁
2太陽剛剛出山
3昆侖鐵騎
4再生記
5鐵道衛士 ★
6烽火列車★
7神秧手
8羌笛頌
9我們是一代人
10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
11五彩路
12以革命的名義★
13春暖花開
14耕耘播雨
15紅旗譜★
16革命家庭★
17六十年代第一春
18闖 關
19激 流
20馬蘭花★
21摩雅傣★
22她們的心願
23風流人物數今朝
24向陽花開★
25十二次列車
26三八線上★
27林海雪原★
28紅鷹展翅
29勐壠沙★
30奇 襲★
31英雄詩篇
32新隊員
33慧眼丹心
34碧空銀花
35永恆的友誼
36抗旱曲
37草原風暴
38兩代人
39嘉陵江邊
40親 人
41父子倆
42革命風暴戰勝龍卷風
43他們在戰斗
44綉江山
45劉三姐★
46十級浪
47 地下航線 ★ 1961年(20 部)
1馬戲團的新節目
2萬 椿
3冬 梅
4暑假的禮物
5洪湖赤衛隊★
6暴風驟雨 ★
7北大荒人
8 51號兵站★
9枯木逢春★
10春催桃李
11紅色娘子軍★
12英雄小八路★
13突破烏江★
14碧空雄師
15巴山紅浪
16延安游擊隊
17達吉和他的父親 ★
18遠方星火
19風雪大別山★
20雞毛飛上天 1962年(22部)
1七天七夜
2甲午風雲★
3爐火正紅
4花兒朵朵★
5昆侖山上一棵草 ★
6停戰以後 ★
7阿娜爾罕
8錦上添花★
9李雙雙★
10魔術師的奇遇★
11女理發師★
12燎 原
13大李小李和老李 ★
14東進序曲 ★
15哥倆好★
16槐樹庄★
17地雷戰 ★
18鄂爾多斯風暴
19碧海丹心 ★
20英雄坦克手
21南海潮
22生命的火花 1963年(28 部)
1冰山上的來客★
2自有後來人
3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4滿意不滿意 ★
5兩家人
6冰雪金達萊
7汾水長流
8紅河激浪
9早春二月★
10小兵張嘎 ★
11兄妹探寶
12飛刀華★
13如此爹娘
14北國江南
15紅 日 ★
16水手長的故事★
17金沙江畔 ★
18寶葫蘆的秘密 ★
19蠶花姑娘 ★
20球迷
21野火春風斗古城★
22農奴★
23抓壯丁★
24怒潮 ★
25奪印 ★
26跟蹤追擊 ★
27桃花扇 ★
28七十二家房客 ★ 1964年(24部)
1獨立大隊 ★
2兵臨城下 ★
3英雄兒女★
4南海的早晨
5女跳水隊員
6小 鈴 鐺★
7青年魯班
8小二黑結婚 ★
9千萬不能忘記
10草原雄鷹 ★
11青山戀
12阿詩瑪 ★
13豐收之後★
14白求恩大夫
15家庭問題
16霓虹燈下的哨兵★
17李善子
18血 碑
19岸邊激浪
20帶兵的人
21雷 鋒★
22分水嶺
23逆風千里 1965年(21部)
1山村會計
2浪濤滾滾
3三進山城 ★
4小足球隊
5景頗姑娘 ★
6黃沙綠浪
7特快列車 ★
8這是我應該做的
9青松嶺 ★
10年青的一代 ★
11路考
12櫃台
13烈火中永生 ★
14舞台姐妹 ★
15山村姐妹
16打擊侵略者★
17紅色背蔞
18苦菜花 ★
19龍馬精神
20秘密圖紙 ★
21地道戰 ★
22天山的紅花 ★ 1966年中國拍攝的電影
1雁紅嶺下 ( 長影 導演 常甄華 主演 趙文瑜 張園 史健 )
2紅色郵路
3女飛行員
4紅石鍾聲
5他們在成長
6大浪淘沙
7戰洪圖★ 1966-1970年間主要拍攝反映各條戰線偉大成就的紀錄片,片名都是《新聞簡報》第XX期,一般都不長,在放映其它國產或者外國電影(主要是社會主義國家拍攝的)之前放映。1970年2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1部:《智取威虎山》(京劇)
八一電影製片廠1部:《紅燈記》(京劇)1971年2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1部:《紅色娘子軍》(舞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1部:《沙家浜》(京劇)1972年5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與上海電影製片廠合拍1部:《海港》(京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1部:《龍江頌》(京劇)
上海電影製片廠1部:《白毛女》(舞劇)
八一電影製片廠1部:《紅色娘子軍》(京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1部:《奇襲白虎團》(京劇)1973年4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與上海電影製片廠合拍1部:《海港》(京劇,重拍)
長春電影製片廠3部:
《艷陽天》、《戰洪圖》、《青松嶺》1974年17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4部:
《杜鵑山》(京劇)、《偵察兵》、《南征北戰》(重拍)、《送貨路上》(湖南花鼓戲)
上海電影製片廠4部:
《火紅的年代》、《無影燈下頌銀針》、《渡江偵察記》(重拍)、《一副保險帶》
八一電影製片廠2部:
《閃閃的紅星》、《平原作戰》(京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5部:
《創業》、《鋼鐵巨人》、《平原游擊隊》(重拍)、《向陽院的故事》、《半籃花生》(越劇)、
珠江電影製片廠1部:《沙家浜》(粵劇)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部:《園丁之歌》1975年24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6部:
《決裂》、《海霞》、《紅雨》、《草原兒女》(舞劇)、《烽火少年》、《渡口》(河北梆子)
上海電影製片廠6部:
《戰船台》、《春苗》、《第二個春天》、《小將》、《人老心紅》(淮劇)、《揀煤渣》(淮劇)
八一電影製片廠4部:
《沂蒙頌》(舞劇)、《激戰無名川》、《紅燈記》(維吾爾語歌劇)、《雷雨之前》
長春電影製片廠5部:
《金光大道(上集)、《車輪滾滾》、《長城新曲》、《黃河少年》、《沙漠的春天》
西安電影製片廠2部:《碧海紅波》、《阿勇》
珠江電影製片廠1部:《小螺號》1976年40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7部:
《反擊》、《山花》、《沸騰的群山》、《寶蓮燈》(上、下集,河北梆子)、《青春似火》、《牛角石》、《海上明珠》
上海電影製片廠13部:
《歡騰的小涼河》、《年輕的一代》(重拍)、《磐石灣》(京劇)、《征途》、《難忘的戰斗》、《江水滔滔》、《審椅子》(京劇)、《新風歌》、《金鎖》、《阿夏河的秘密》、《管得好》(呂劇)、《三定樁》(萊蕪梆子)、《小店春早》(黃梅戲)
八一電影製片廠4部:
《南海長城》、《紅軍不怕遠征南——長征組歌》(舞台藝術片)、《南海風雲》、《紅雲岡》(京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7部:
《雁鳴湖畔》、《芒果之歌》、《長空雄鷹》、《鎖龍湖》、《山村新風》、《金光大道》(中集)
西安電影製片廠1部:《開山的人》
珠江電影製片廠3部:《楓樹灣》、《山裡紅梅》、《紅霞萬朵》(黃梅戲)
峨嵋電影製片廠2部:《寄託》、《春潮急》
廣西電影製片廠1部:《主課》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部:《兩張圖紙》(湖南花鼓戲) 暫時只能從網上找到1950-1976年的電影,僅供參考。
Ⅳ 革命樣板戲的「樣板戲只有八個」是誤傳
「樣板戲」指文革時期(1966年至1976年)主管文藝的江青特別關注的舞台藝術作品,包括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紅色娘子軍》、《平原作戰》、《杜鵑山》、《磐石灣》、《紅雲崗》,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草原兒女》、《沂蒙頌》等大戲,京劇《審椅子》、《戰海浪》、《江津渡》等小戲,以及「革命交響音樂」(是交響樂伴唱,或是名為戲的清唱劇,實屬於聲樂套曲)《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鋼琴伴唱《紅燈記》和鋼琴協奏曲《黃河》等音樂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或者再加上京劇《龍江頌》等六七個劇目。此外當時(主要是文革後期)公演的戲劇作品還有京劇非樣板戲的很多劇目(《鐵流戰士》、《蘆花淀》、《瑤山春》、《苗嶺風雷》、《草原銀河》、《紅色少年》、《三斤化肥》等等)、各種地方戲劇目和話劇劇目等等。
1967年5、6月間,已有的八個樣板作品,即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七個戲劇,及「交響音樂」《沙家浜》,在首都集中上演,並被高度贊譽和宣傳。這時報紙上有一篇著名的評論文章,即《人民日報》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其中五次出現了「(這)八個革命樣板戲」的字樣。這篇文章,或許還有同時的其它文章,讓人們知道也記住了「樣板戲只有八個」。「樣板戲」發展了新作品以後,也不斷有過不再提「八個」的報刊文章。但是「樣板戲只有八個」已先入為主,而且這些文章幾乎再也沒有提到數目字了,盡管有「革命樣板戲進一步發展」之類的字樣,很多人卻對文章中擴大的「樣板戲」名單視而不見了。
本來,說「樣板戲只有八個」的多數人就是人雲亦雲,他們也不關心是哪八個劇目以及這類劇目有沒有超過八個。而且,文革過後揭批「四人幫」時的傾向性思維,使人簡單地認為江青等人以八花取代百花來抵制文藝繁榮,這個錯誤便得到進一步的流傳和認可。
「樣板」本是工業生產用的模具。早在1958年大躍進時期,隨著「趕比超」勞動競賽的開展,到處「樹立樣板」,用「樣板」表示「榜樣」、「模範」的作法得以流行。1965年3月16日上海的《解放日報》發表短評《認真地向京劇〈紅燈記〉學習》以後,這個詞開始用於文藝作品。樹立學習的楷模是很普通的事情,所以「樣板戲」之「樣板」並沒有模具或者其它特別的含義。說既然為「樣板」就只能是「八個」,更是無稽之談。
「樣板戲」一直同時存在三種稱呼:俗稱為「樣板戲」,非正式稱呼為「革命樣板戲」,正式稱呼為「革命現代京劇」(開始有「革命現代京劇」和「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兩種稱呼,最晚在1970年,「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因有重復和拖沓之義而停用)或「革命現代舞劇」(開始為「革命現代芭蕾舞劇」,最晚在1970年,因當時多數芭蕾舞劇為歐洲古典題材,「芭蕾」二字似乎帶有非無產階級色彩而停用)。非正式稱呼是一些劇目的統稱,因此「革命樣板戲」用於報刊文章和通常的宣傳中。而單個劇目名稱總是伴著正式稱呼這個前綴,所以,在電台戲劇節目、劇本、劇照、電影片頭、單個劇目的演出海報上、戲單上和舞台報幕時,只能見到正式稱呼,報刊文章在評論或提到單個劇目時也只使用這個前綴。有些人不清楚這三種稱呼的區別,於是,早先的強勢宣傳和群眾對俗稱的頻繁使用,後來的電台廣播日夜播放和劇照家家張貼,或者更後來的新劇目先後單個出現,就引起了一些錯誤記憶。例如:從1971年林彪倒台到1975年反擊右傾翻案風時一度不提「樣板戲」了(那兩年是有一些詞語上的變化,但不涉及「樣板戲」)。「(革命)樣板戲」後來改稱「革命現代京劇」和「革命現代舞劇」了。後來的劇目不是「(革命)樣板戲」而是「革命現代京劇」了。
所謂的「革命樣板戲」里除了樣板戲劇作品,其實還有少量樣板音樂作品。老百姓往往誤以為「交響音樂」《沙家浜》等作品不是「樣板戲」,所以非專業的大眾的理解倒是正確的。最初,文革小組顧問康生把七個戲劇和「交響音樂」《沙家浜》隨意地統稱為「八個革命樣板戲」,尚可將錯就錯,畢竟「交響音樂」《沙家浜》和鋼琴伴唱《紅燈記》算得上是京劇清唱。可是,後來「革命樣板戲」中卻出現了更加異類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一方面,「革命樣板戲」的名稱簡便通俗並且已被普遍接受,不便為了一個《黃河》而改稱「革命樣板舞台藝術作品」之類。另一方面,媒體為避免貽笑大方又不得不含糊其辭。「初瀾」在1974年7月發表的《京劇革命十年》中說「無產階級培育的革命樣板戲,現在已有十六、七個了」。這個江青直接控制下的文藝評論寫作班子竟然似乎說不準樣板「戲」的數目,就是因為名單中顯示有《黃河》。在一些報刊文章的正文里,有時用「等等」在名單里隱去《黃河》而統稱「革命樣板戲」,有時在顯示有新劇目和《黃河》的名單後不做統稱,或者統稱「革命樣板作品」,反正就是不敢明確說《黃河》是「戲」。這就是新劇目被誤認為只是「樣板作品」而不是「樣板戲」的根源。
1967年6月,《人民日報》率先號召「普及革命樣板戲,推動文藝革命的發展」,直到文革晚期媒體上仍在號召「進一步掀起普及革命樣板戲的熱潮」。從事實上看,後來的「樣板戲」劇目也同前「八個」一樣,都是被普及的對象。正因為它們都是「樣板戲」,學術界才會相提並論。
文革過後,有人以為「樣板戲只有八個」並以為是包括《龍江頌》在內的前八個戲劇而稱其為「八大樣板戲」,有人僅僅把「樣板戲」新劇目當作「樣板戲」看待,或者認為是「非正式」的「樣板戲」,並造出原本沒有的「准樣板戲」、「亞樣板戲」和「廣義樣板戲」等不明不白的詞語,都是主觀錯誤。
總之,與「旅鼠集體自殺」稍似,「樣板戲只有八個」只是個傳說。
Ⅵ 樣板戲中「四李」女演員 人人漂亮唱功好 如今兩人72歲李炳淑77歲
喜歡樣板戲的朋友們,還記得當年因主演樣板戲電影而紅極一時的「四李」女演員嗎?
想當年,她們都處於最好的年齡,以最佳的狀態,為觀眾呈現了各自的拿手好戲。
她們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唱功更好,每個人都被各自的戲迷所深深喜愛。
哪怕是到現在,她們都依然擁有很高的聲望,以及專屬的地位。
只是,當年的四個人,現在已變成三個人了。其中的「大李」已經去世了。
那麼,她們都分別是誰呢?
她們分別是—— 李麗芳、李炳淑、李維康和李元華 。
親愛的朋友們,請問你還記得她們嗎?
咱們先說 李麗芳 吧。
她在這四個人中年齡最大,所以又被稱為「四李」中的「大李」。
李麗芳1932年出生於一個演藝世家。很小就跟隨自己的姐姐李慧芳開始學藝。
她擁有極高的天賦。早在40年代就已經成為京劇舞台的一位「名旦」。那時,她才只有十幾歲。
新中國成立後,李麗芳先是加入總政京劇團,然後又進入中國京劇院四團。後來在1958年,為了支援西部建設,她來到寧夏組建了寧夏京劇團。
李麗芳給觀眾留下印象最深的角色,無疑就是現代京劇樣板戲《海港》中的方海珍了。
她那雄渾、壯美又很清雅的演唱,著實令人回味無窮。
但其實李麗芳最初演的現代戲,不是《海港》,而是《杜鵑山》。她當時在劇中扮演女主角賀湘(也就是後來楊春霞扮演的柯湘)。
那是1964年夏天,北京舉辦了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這次演出大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京劇團都各自上演了新編的現代戲。其中寧夏京劇團上演的就是《杜鵑山》。演出後極受歡迎。
而當時上海京劇院演出的是《海港的早晨》(後改名為《海港》),女主角的扮演者有童芷苓、楊春霞等人。
李麗芳因在《杜鵑山》中扮演女主角很成功,所以北影廠准備將該劇搬上銀幕時,也定下李麗芳繼續演柯湘。而正當李麗芳為此做准備時,她卻突然接到通知,調她到《海港》劇組扮演方海珍。
李麗芳那天生嗓音洪亮的優勢,在《海港》中得到了全面的發揮。她因此一舉成名。
後來《海港》被拍成電影,李麗芳仍是女主角。而隨著電影的上映,她一下子成為了全國觀眾心目中的偶像。
她那一頭短發的干練模樣,當年不知感染了多少觀眾呢。
大家因為現代京劇樣板戲而認識李麗芳。但其實她演唱的傳統戲也非常好,像《穆桂英掛帥》、《呂布與貂蟬》、《花木蘭》等,都深受廣大戲迷的喜愛。
只是,這位好演員,已於2002年4月29日去世,享年70歲。
我認識的一位戲迷朋友對我說,在她小時候,家裡的牆上貼著兩張美女的劇照,一張就是李麗芳扮演的方海珍,而另一張,則是李炳淑扮演的江水英。
江水英是現代京劇樣板戲《龍江頌》中的女主角。她的扮演者李炳淑,比李麗芳正好小10歲,但唱功卻同樣十分了得。
李炳淑出生於1942年,是安徽宿州人。她14歲就進入宿縣京劇團 學戲 ,1959年考入上海戲曲學校深造。她嗓音清亮甜潤,唱腔婉轉悠揚,聽來令人盪氣回腸。
1961年她從上海戲曲學校畢業後,先是在戲校的京昆實驗團做演員,並因演《楊門女將》而初露鋒芒。1970年她成為上海京劇院二團演員,在現代戲《龍江頌》、《審椅子》等劇中出演女主角。
更多觀眾認識她,當然還是通過《龍江頌》這部現代京劇樣板戲電影。她那動情的演唱,以及質朴的表演,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那個年代,幾乎人人都學會了她演唱的「手捧寶書滿心暖,一輪紅日照心間……」
而她手捧寶書的造型,也成為了大家最為熟悉的一個畫面。
她是那個年代最紅的明星和演員。
後來她還在傳統京劇改編的電影《白蛇傳》中扮演白素貞,同樣大受歡迎。
如今,這位「梅派」傳人77歲,雖早已退休,但仍孜孜不倦地向青年演員傳授技藝,被弟子們譽為「不倒的常青樹」。
而李維康和李元華這兩位同齡演員,一位是《平原作戰》中的小英,一位是《龍江頌》中的阿蓮。
當年她們在這兩出樣板戲戲中出演角色時還非常年輕,而今兩人也都72歲了,可依然堅守在各自的舞台上。
李維康在自己12歲那年就開始登台演出了。1965年,她還在中國戲曲學院念書呢。中國京劇院的導演阿甲就看中了長得漂亮唱功又好的她,將她調到中國京劇院演翠屏(也就是後來《平原作戰》中的小英)。那時,她只有18歲。
但其實《平原作戰》這出戲也是一波三折,李維康能演上小英這個角色,也經歷了太多磨難。好在是金子總會閃光。最終,她在現代京劇樣板戲《平原作戰》中成功地扮演了這個抗日女英雄的形象。並且隨著電影《平原作戰》的上映,她也成為了當時家喻戶曉的一位明星。
李元華的成名,似乎比李維康還更早一些。
當李維康在中國戲曲學院讀書和練功的時候,李元華也考入了上海戲曲學校,並憑借甜美的嗓音和超高的悟性,而備受關注。那時,當她在舞台上演出梅蘭芳先生的名劇《宇宙鋒》時,大家都覺得她將是一顆未來之星。
這顆未來之星很快就在現代京劇樣板戲《龍江頌》中散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芒了。1966年,她被《龍江頌》劇組選中,成為了其中江水英和阿蓮的扮演者。
而後來《龍江頌》被拍成電影,李元華所扮演的阿蓮,那活潑的性格,清爽的短發造型,一下子就打動了眾多年輕觀眾的心。她由此成為太多人心中的女神。
李維康和李元華,兩個人都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出名,而且後來除了在京劇表演上取得巨大成就外,在其他藝術領域方面,也收獲頗豐。
李維康很早就參加了電視劇的演出,在85版的《四世同堂》中成功塑造了韻梅這個角色,還一舉拿下了第四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視後稱號。
而後來李元華不僅主演了電影《北斗》,而且更為我國民族歌劇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她曾在《白毛女》、《鳴鳳》等歌劇中出演女主角,所扮演的喜兒和鳴鳳不僅獲得郭蘭英等老藝術家的認可,同時更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如今,這兩位藝術家雖已都不再年輕,但對藝術的追求之心,卻始終未變。我們依然在眾多的晚會現場,看到她們活躍的身影。在此,讓我們祝福她們——身體 健康 ,永葆藝術青春。
親愛的朋友們,當我們今天再次說起昔日的樣板戲「四李」演員時,不知喚起了各位怎樣的記憶呢?在四位演員中,各位最難忘和喜愛的是哪位呢?歡迎大家通過留言區,與更多朋友進行互動吧。
另外為了使大家更好地重溫經典老電影,和老藝術家們的精彩表演,我們專門創辦了一個專欄,並且會不定期上傳大家所喜愛的內容,歡迎大家關注、轉發和訂閱哦。
我是雅清,再次感謝大家的關注和捧場,咱們明天同一時間,再會。
Ⅶ 70年代好看的老電影
哈哈 夠你看的 各種藝術形式都有些
文革時期 1970--1976 電影一覽表
(包括舞台藝術片總共大約95部)
1970年2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1部:《智取威虎山》(京劇)
八一電影製片廠1部:《紅燈記》(京劇)
1971年2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1部:《紅色娘子軍》(舞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1部:《沙家浜》(京劇)
1972年5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與上海電影製片廠合拍1部:《海港》 (京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1部:《龍江頌》(京劇)
上海電影製片廠1部:《白毛女》(舞劇)
八一電影製片廠1部:《紅色娘子軍》(京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1部:《奇襲白虎團》(京劇)
1973年4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與上海電影製片廠合拍1部:《海港》 (京劇,重拍)
長春電影製片廠3部: 《艷陽天》
《戰洪圖》
《青松嶺》
1974年17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4部: 《杜鵑山》(京劇)
《偵察兵》
《南征北戰》(重拍)
《送貨路上》(湖南花鼓戲)
上海電影製片廠4部: 《火紅的年代》
《無影燈下頌銀針》
《渡江偵察記》(重拍)
《一副保險帶》
八一電影製片廠2部: 《平原作戰》(京劇)
《閃閃的紅星》
長春電影製片廠5部: 《創業》
《鋼鐵巨人》
《平原游擊隊》(重拍)
《向陽院的故事》
《半籃花生》(越劇)
珠江電影製片廠1部: 《沙家浜》(粵劇)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部:《園丁之歌》
1975年24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6部: 《海霞》
《紅雨》
《決裂》
《草原兒女》(舞劇)
《烽火少年》
《渡口》(河北梆子)
上海電影製片廠6部: 《戰船台》
《春苗》
《第二個春天》
《小將》
《人老心紅》(淮劇)
《揀煤渣》(淮劇)
八一電影製片廠4部: 《沂蒙頌》(舞劇)
《激戰無名川》
《紅燈記》(維吾爾語歌劇)
《雷雨之前》
長春電影製片廠5部: 《金光大道(上集)
《車輪滾滾》
《長城新曲》
《黃河少年》
《沙漠的春天》
西安電影製片廠2部: 《碧海紅波》
《阿勇》
珠江電影製片廠1部: 《小螺號》
1976年41部
北京電影製片廠9部: 《反擊》
《山花》
《沸騰的群山》
《寶蓮燈》(上、下集,河北梆子)
《青春似火》
《牛角石》
《海上明珠》
《百花爭艷》 (音樂歌舞)(1976-5)
《南疆春早》(76年12月)
上海電影製片廠13部:《歡騰的小涼河》
《年輕的一代》(此片系重拍)
《磐石灣》(京劇)
《征途》
《難忘的戰斗》
《江水滔滔》
《審椅子》(京劇)
《新風歌》
《金鎖》
《阿夏河的秘密》
《管得好》(呂劇)
《三定樁》(萊蕪梆子)
《小店春早》(黃梅戲)
八一電影製片廠4部: 《紅軍不怕遠征南——長征組歌》(舞台藝術片)
《南海風雲》
《紅雲岡》(京劇)
《南海長城》
長春電影製片廠7部: 《雁鳴湖畔》
《芒果之歌》
《長空雄鷹》
《鎖龍湖》
《山村新人》
《金光大道》(中集)
《半邊天》(呂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1部: 《開山的人》
珠江電影製片廠3部: 《楓樹灣》
《山裡紅梅》
《紅霞萬朵》(黃梅戲)
峨嵋電影製片廠2部: 《寄託》
《春潮急》
廣西電影製片廠1部: 《主課》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部:《兩張圖紙》(湖南花鼓戲)
Ⅷ 審椅子的電影劇情
一九六二年夏天的一個夜晚,某生產隊的民兵王德全在村裡僻靜處發現一把土改復查時歸公的紅木椅,又發現地主分子黃三槐在附近出現,引起他的懷疑,他帶黃進村去見生產隊長丁秀芹。丁秀芹趕到現場,不見了椅子,卻拾到富裕中農沈家昌遺落的煙袋。她冷靜地分析了這種復雜的情況,然後找到椅子和與此有關的人,以「審」椅「察」人的辦法,旁敲側擊,試探出當事人的不同態度;進而抓住問題的症結,順藤摸瓜,查獲黃三槐暗藏在椅座夾層中的變天帳,粉碎了黃三槐妄圖復辟變天的陰謀。
Ⅸ 廣東漢劇的主要劇目
廣東漢劇經典劇目《齊王求將》和漢劇現代戲《一代麥種》等被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成戲曲藝術影片發行;大型古裝漢劇《蝴蝶夢》、《白門柳》、《花燈案》等10多個劇目,被中央電視台、廣東電視台攝製成舞台劇或電視劇播映。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陸續推出《蝴蝶夢》、《深宮假鳳》、《白門柳》、《塵埃落定》、《黃遵憲》等多出優秀劇目。
廣東漢劇院立以來上演劇目一覽表:
古代戲:(173個)A:B:百里奚認妻 白蛇傳 白水灘 白門柳 霸王別姬 包公與妞妞 包公牽驢 包公斬侄 罷宴 逼侄赴科 碧蓮盜砂 別洞觀景C:長亭別 春江月 春娘曲 重台別 柴房會 程咬金巧配良緣D: 斷橋 杜十娘 打花鼓 打孟良 打麵缸 打洞結拜 打漁殺家 膽劍篇 貂蟬 店別 大腳皇後E: 二度梅 二進宮F:鳳冠夢 鳳落梧桐 法場奠酒 訪鼠測字G:高文舉 高望過關 姑嫂比劍 廣東案 桂枝寫狀 貴妃醉酒 過火焰山 櫃中緣 蛤蠟廟 郭子儀拜壽 改容戰父·斬情任俠H:花燈案 憾戀 花碗情 寒衣謎 蝴蝶夢 胡月 合銀牌 漢宮怨 換烏紗 虹橋贈珠 和冤結親 紅書寶劍 活捉三郎J:揭陽案 姐妹花 借官記 借女沖喜 擊鼓罵曹 金蓮戲叔 巾幗縣令K:空城計 孔明拜斗 枯井奇案L:煉印 辣妓 攔馬 林則徐 林昭德 林沖夜奔 藍繼子 拉郎配 柳如是 蘆花雪 蘆花盪 六郎罪子 洛陽失印 梁四珍與趙玉粦M:罵閻羅 梅江月 梅花渡 孟姜女 孟良搬兵 穆桂英掛帥 穆桂英下山 馬武奪魁 N:鬧龍宮 鬧地府 鬧江 鬧嚴府 女審 南天門 拿潘虹 牛郎織女P:盤夫 盤腸戰 盤貂 潘金蓮 平貴別窯Q:秦香蓮 秦香蓮後傳 奇雙會 搶傘 琴心盟 丘逢甲 清風亭 七姐下凡 齊王求將 秋胡戲妻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R:讓傘 熱嫁冷婚S:射鵰 三岔口 三打王英 殺嫂 索夫 搜書院 僧尼會 十五貫 十三妹 拾玉鐲 試夫 試妻 送京娘 宋江殺惜 宋江與山妹子 審誥命 仕林祭塔 審頭刺湯 時遷偷雞 深宮假鳳 失·空·斬T:探樓 討荊州 挑女婿 棠棣之花 團圓之後W:五台山 五台會兄 武松打店 翁媳會 王昭君X:西施 西廂記 縣界邊 幸福山 喜脈奇案 徐九經陞官記Y:宇宙鋒 意中緣 御河橋 楊排風 玉箏記 玉堂春 游武廟 轅門射戟 陰陽河 岳雷醉酒 義子登科Z:撞碑 走雪 昭君行 昭君出塞 狀元媒 張三認妻 趙匡胤雪夜訪良臣 正氣歌 現代戲(66個)A:愛情的騙子B:半邊天 檳榔山下 補鍋 背新娘C:傳槍 塵埃落定D:奪印 渡口 打銅鑼 大接訪E:F:風雪擺渡G:公孫倆 柑子紅了 高山哨所H:伙計 貨郎計 海鷗 紅燈記 紅松店 黃遵憲J:家內有家 驚蟄 接繩上路 交印 借牛 激戰三河壩K:會計姑娘L:路遇 綠嶺紅星 兩個女紅軍 龍淵戰鼓 辣椒嫂戲郎 老榕樹下的故事M:明伯辦案 苗嶺風雷N:O:P:平原作戰Q:麒麟老道 情結 奇襲白虎團R:人民勤務員 人約豐收後S:送車 十大傻 石匠上京 審椅子 勝利在望 山鄉風雲 社長女兒 沙家浜 三十六封家書T:童心曲 台灣舞女 騰龍江上W:葦塘星火X:狹路逢Y:游鄉 一袋麥種 一對紅聯 一門忠烈 一盒微型膠卷 一次平常的戰斗 燕雙飛Z:轉唐山 追報表 智取威虎山
Ⅹ 宋玉慶的介紹
宋玉慶,八個樣板戲」之一《奇襲白虎團》男主角嚴偉才的飾演者。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戲從藝,1949年6月8歲時,就進入了中共膠東軍分區「娃娃兵」京劇團,一向被梨園界視為「老革命」的《紅燈記》中李奶奶飾演者高玉倩,論「資格」還應該排在其後。
宋玉慶老師,享譽國內外的京劇名家,是京劇舞台上難得的文武老生全才。1964年,文化部在北京舉辦京劇現代戲觀摩大會,年僅22歲的宋玉慶在《奇襲白虎團》中用全新的京劇表演理念成功塑造了現代軍人形象,演出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這個年輕的後起之秀吸引了包括連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蓋叫天等京劇大師的高度關注,大家公認宋玉慶是一個前途無量的京劇天才。1970年《奇襲白虎團》拍成了彩色電影,偵查英嚴偉才的藝術形象打動了無數戲迷,也把無數人帶進了京劇藝術的大門。
(10)老電影審椅子擴展閱讀:
「樣板戲只有八個」是誤傳
「樣板戲」指文革時期(1966年至1976年)主管文藝的江青特別關注的舞台藝術作品,包括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紅色娘子軍》、《平原作戰》、《杜鵑山》、《磐石灣》;
《紅雲崗》,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草原兒女》、《沂蒙頌》等大戲,京劇《審椅子》、《戰海浪》、《江津渡》等小戲,以及「革命交響音樂」(是交響樂伴唱,或是名為戲的清唱劇;實屬於聲樂套曲)《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鋼琴伴唱《紅燈記》和鋼琴協奏曲《黃河》等音樂作品。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或者再加上京劇《龍江頌》等六七個劇目。
此外當時(主要是文革後期)公演的戲劇作品還有京劇非樣板戲的很多劇目(《鐵流戰士》、《蘆花淀》、《瑤山春》、《苗嶺風雷》、《草原銀河》、《紅色少年》、《三斤化肥》等等)、各種地方戲劇目和話劇劇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