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刺殺小說家》採取的是什麼敘事手法
電影《刺殺小說家》採取的是雙線敘事手法。這也是國產奇幻電影較為少有的,從敘事手法來看,其基本做到了兩個世界過渡流暢。但雙線敘事意味著更多的視角和線索,過於多元導致的重點失焦是《刺殺小說家》不能忽視的問題。影片想要探討的主題有很多,親情、友情、復仇、覺醒……但任何一個主題的演繹在這個龐大的世界面前都略顯單薄。
而最具價值的主題——赤發鬼這個「偽神」的崩塌,是最為輕描淡寫的。作為異世界的終極反派,赤發鬼的構成是十分復雜的,他曾是威名赫赫的開國將軍,卻在追逐成神的路上成為了「鬼」,頗有「屠龍少年終成惡龍」的韻味。
赤發鬼的覆滅將會重塑許多普通人的價值體系,教會人們正確地看待善惡與人性,整個異世界都應受到震動。如果將這個主題作為著力點,那麼影片的社會價值將會再上一個台階。
(1)還有哪些電影採用敘述的手法擴展閱讀:
總覺得差點意思的電影《刺殺小說家》
《刺殺小說家》改編自雙雪濤的同名短篇小說,作者說,當初完成這部作品只用了兩周,僅僅是為了抒發心中的憤懣。可就是這樣一篇一氣呵成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花了四個編劇兩年的時間,足以見得團隊在劇本打磨中花費的心血。
但是這還遠遠不夠,每個IP的影視化都是一次作品的重生,編劇不僅要拓展故事的廣度,更要夯實劇情的地基,讓人物的每一個行為都經得起推敲。
總的來說,《刺殺小說家》可以稱得上是一部質感十足的賀歲大片,拋開劇情的小瑕疵來看,《刺殺小說家》是一場視覺盛宴,它帶給觀眾極致的感官滿足,影片中宣揚的「改變現實」在疫情過後的新年顯得十分熱血,兩個世界集聚了現實主義屬性與幻想主義色彩,向大銀幕前的人們傳遞著希望和想像的力量。
㈡ 有沒有國產電影採用倒敘線性敘事手法
有,在國產影片當中缺少的是倒敘線性敘事,而《守望者:罪惡迷途》正在吃這只螃蟹。
《守望者》屬於典型的三段式敘事,影片在一個故事扣一個故事中層層推進,但並非按照正常時間的敘事,否則這將只是一部平淡無奇的商業驚悚片。
這也是導演兼編劇在處理本片劇情時提前把善惡結果告之的原因,而高潮前置的手法並未使影片失色,因為觀眾的胃口已經被吊起來了。
好奇心驅使大腦皮層去探究主人公陳志輝暴力犯罪的根源,而這一切就理所應當地直接步入了影片設置的故事敘述脈絡當中,也就抓住了本片成功的根本要素。
《守望者:罪惡迷途》啟發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性的抉擇很脆弱,人命某種程度上也並不比草芥頑強,無論屬於他人還是自身,人性本質上也並沒有善惡之分,一如美醜其實並無明顯界限,只是人為劃歸出了界限,這就是現實的世界,而只有堅守自我內心的光明才能走出罪惡迷途的黑暗。
㈢ 電影敘事的角度
了解一部影片,我想先從宏觀的方面談起。首先我們來聊一下電影敘事。提到電影敘事,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電影敘事的角度。寫作分為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等角度,電影敘事也是如此,總共分為4個方面。(1)第三人稱視角這種視角使敘述者處於一個純粹旁觀的狀態去審視一切,講述一切,彷彿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所以這種傳統的第三人稱視角也被人成為「全知全能」視角。此類影片數不勝數,例如金·凱瑞主演的電影《楚門的世界》就是這一視角的典型,況且真人秀締造者在天上的演播室俯瞰整個世界的架勢,用來舉例這種「全知全能」視角再合適不過了。(2)第一人稱視角這種敘事視角以主人公為講述者,有別於第三視角的全知全能,使觀眾更具有代入感。隨著故事發展,觀眾跟隨主人公的經歷去經歷,好像在聽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一段故事一樣。這類影片如《城南舊事》,這部電影開場就是自傳式的童年回憶,以老年的我回憶童年的我,敘述自然也是以第一人稱童年的我來進行的。(3)第二人稱視角第二人稱視角有別於第一人稱那麼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也不同於第三人稱那樣的純粹旁觀、知曉一切的全知全能。第二人稱的敘述手法既能保持相對的客觀性,又能增強故事劇情的親近感,使得具有更強的真實性與代入感。如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就是採用這種第二人稱敘事的手法,我們了解主人公是通過瑞德的視角從而進行了解的,劇中很多東西都是通過瑞德了解的,包括主人公監獄中的反思等都是通過瑞德這個視點去進行剖析解讀的。這種表現形式就是第二人稱敘事的代表。(4)多視角敘事電影敘事的視角並不總是一成不變的,導演們大膽的創新使得電影這門有別於文學和戲劇的光影藝術多了無限可能。有些電影的視角是不固定的,視角的切換,從多種角度看待同一事件,通過不同的人進行不一樣的陳述,往往達到單視角難以表現的藝術效果。《公民凱恩》就是這一類型的影片,通過記者的視角,不同采訪對象的視角,不同第一視角的切換看待同一件事,尋找問題的答案。這種視角不固定、來回切換的表現形式就歸為多視角敘事的范疇。㈣ 有哪些劇情普通,但因敘述手法獨特而吸引人的電影
視頻《我不是王毛》是16年上映的戰爭喜劇片,這部好評如潮的國產作品從視聽言語效果上看,最大特性便是全片採用黑白畫面和方言對白的表現方式。黑白鏡頭的拍攝貫串到底,來描畫這個故事。直到結局處,才呈現了一些彩色鏡頭。用黑白顏色來渲染畫面,之前也有其它戰爭作品表現過。
假定和歐美國度的戰爭題材電影中止比擬,本片的拍攝手法以及故事情節與美國視頻《辛德勒名單》很類似。就兩者在視聽言語表達上的比照來看,後者也是通篇採用黑白畫面展示給觀眾,到最後結部分分才呈現彩色畫面。兩部作品都採用黑白畫面,把戰爭的嚴酷和小人物的凄慘命運等故事情節和背景傳送給觀眾,並且襯託了一定的凄慘現象。
本片片尾處,日軍軍官拿著手槍對「狗剩」家人問話,然後逐一處決的橋段和《辛德勒名單》里德軍軍官在火車站槍斃猶太人的畫面,一模一樣。它們都充沛的表現出了侵略者的殘忍以及無辜百姓的凄慘。此外,從聽覺效果上看,《辛德勒名單》在拍攝過程中,音樂效果也做的很不錯,拍攝中聲音的銜接性一揮而就。談及配樂的感染力,從頭到尾充溢著小提琴的獨奏,悲涼感穿透人心。在視聽言語的表達上華美無比,卻又如此深化,讓觀眾止不住的潸然淚下。
無論生活多麼困苦,都不要輕言放棄。這句話是電影《我不是王毛》歇盡全力教會觀眾的。
㈤ 電影《革命者》中,用了哪些敘事手法來拍攝
《革命者》主要講述的是李大釗先生,以李大釗先生去世的整個過程為時間線,描述了李大釗先生革命斗爭的每個重要環節,豐富了革命先驅者在無限黑暗中的研究和斗爭過程,再現了他"關心國家,關心人民"的真摯心靈,展示了他愛國愛民的革命形象,堅定的決心,,為了正義而犧牲生命,然後最終回歸到死亡。
電影《革命者》中,採用了倒敘和碎片式的方法來拍攝,沒有連貫性的手法,更讓觀眾體會到了臨行時的絕望,以及曙光來臨時的歡愉,但是他們看不到了,他們也沒有準備要看到,他們只是想讓我們替那些前行者們感受光明的世界,這一切只源於我們同根同祖。
㈥ 電影的敘事手法都有什麼怎樣描述電影的敘事結構
敘事手法有:影像、聲音符號化。影像,聲音符號化,敘事學至此開始用於電影作品的實際分析上,變成研究電影文本的科學方法。
可以通過三個層面描述敘事結構:
1.第一個層面:
敘事結構的組織關系和表達方式,可稱為本文結構或總體結構,它與蒙太奇結構含義相當,是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
2.第二個層面:
敘事結構是電影整體系統的組織關系,如類型片結構模式,它在總體結構之上。
3.第三個層面:
在總體結構之下,即影片內部各元素的組合關系,如情節、畫面、剪輯組合關系。電影敘事結構參與元素更多,因而更復雜,需有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布局才能講好故事。
(6)還有哪些電影採用敘述的手法擴展閱讀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結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
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巴特認為「本文無所謂構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運用,本文沒有一個極盡的整體,也沒有終極結構。
㈦ 請各位電影達人幫我介紹幾部敘事方式比較特殊的,有特點的電影
介紹你一部新片致命魔術The Prestige (2006)
片子的敘事方式非常特殊,可以說有點混亂,但是你看到結尾處就會感嘆到導演的功力。總之很好看,大致看下面這個敘述吧。
克里斯托弗·諾蘭在《致命魔術》中,再次展示了自己對於電影敘事結構的精妙操作。影片的開始採用類比蒙太奇,將老道具師Cutter為女孩講解鳥籠魔術和時間軸上更為推前的Angier最後一場演出聯繫到一起,完成了倒敘開場,比《失憶》中轟炸式的倒敘,更加圓潤自如,並由Cutter的「prestige」一詞,呼應主題同時完成轉場,電影自然過渡到法庭部分。Borden因被目擊在水箱旁看著Angier溺斃而被捕,有重大殺人嫌疑。在獄中Borden得到了Angier生前的日記,由日記引出時間軸比最後演出更為推前的Angier科羅拉多之行部分,結構再次進入倒敘,更為巧妙的是:Angier的日記中,記載了他對於Borden日記的破譯過程,並由Borden的日記,話說從頭,開始了整個故事的正敘。這樣講起來似乎有些晦澀,我嘗試著做了如下的簡圖:
1、Borden日記所記載的二人成長恩怨史在時間軸上最為靠前,定義為A段,最後到Borden寫給Angier關鍵詞Tesla。
2、Angier日記從科羅拉多之行開始,記錄了他前往科羅拉多尋找Tesla,一邊破譯Borden日記,以及第一次試驗Angier版瞬間移動魔術,此段緊接A段,定義為B段。
3、在Angier科羅拉多之行開始後,到第一次試驗瞬間移動,也就是B段的時間里,Borden的生活也在繼續,主要講了他和妻子Sarah以及情人Olivia之間的問題,定義為B'段。
4、Angier回到倫敦開始,直到他最後一場演出時消失在舞台上,定義為C段。
5、Borden的妻子在爭吵後自殺,到Borden多次去看Angier表演瞬間移動,直到最後一場之前,是C段平行的Borden部分,定義為C'段。
6、D段為Borden在後台看到Angier溺斃,受審,遇到Caldlow爵士的律師,閱讀Angier的日記,絞刑。
7、E段為最後的高潮戲,Angier的死。其中有多次閃回,並交待了重要劇情,但不做詳細分解了。
8、F段為Cutter為小女孩講解鳥籠魔術,直到電影結束。
以上為按時間軸順序的劇情,在電影中,大體上變成如下結構:
|.F1.||.C2.||.D1.||.B1.||.A.||.B2.||.B'.||.C1.||.C'.||.D2.||.E.||.F2.|
從這個結構軸上可以看出電影的敘事結構是多麼的復雜,實際上在A、B、D三部分是相互交叉的,比上圖更復雜,E部分也多次閃回到A、B、B'等部分,不做詳細分解。
㈧ 好萊塢有哪些經典敘事手法
好萊塢經典敘事系統的核心是前面已經提到的連續性剪輯,連續性剪輯代表了好萊塢經典敘事的特徵,既是對戲劇化故事和類型化人物的發展,又是好萊塢製造夢幻和歡笑的基本前提,因為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簡潔方便而又真實可信的銀幕世界。由於經典敘事系統的剪輯旨在實現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別使用的順序便具有了特殊涵義:先是建制鏡頭展現整體環境和人物,然後是中景的鏡頭交待人物的動作和反動作,再切入近景鏡頭(包括特寫)將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現給觀眾,最後還得回到全景鏡頭來結束段落敘事或重建新的時空關系。
㈨ 多視角重復敘述同一地點同一段時間內事件的電影有哪些
多視角重復敘述同一地點或者同一段時間內的事件電影有非常多。
比如說心迷宮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是作為我們國產中的一部懸疑劇。他採用的就是多視角,以及多個分線去描寫故事。這部電影具有非常幽默,但是在這個幽默中也揭露一些現實生活中的人性的可怕。從電影的一開始就圍繞著一具屍體而展開了三條分線。在開頭就給觀眾留下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可笑的是在這部電影中,除了兩個人有真正的犯罪行為之外,其他人都沒有真正的犯罪行為,但是卻為了包庇某一些人而做出了這種舉動。這部電影也是在暗暗示我們,如果當我們作為劇中的那一些人,我們是否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這種描寫方法在我們國產的片子當中是比較少的。我認為是一部非常不錯的電影。
都想要讓自己的罪行減輕一些,可以掩蓋自己的過失。這個是多視角敘述事情的一個非常典型的電影。
㈩ 有哪些劇情普通可是因敘述手法獨特而吸引人的電影
《星際穿越》、《贖罪》、《落水狗》、《蝙蝠俠》三部曲等電影,拋開其他因素以及其中的敘述手法來看,其實在劇情方面都可以說十分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