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熱門電影 > 老電影思想

老電影思想

發布時間:2023-01-29 10:14:05

① 有哪些思想深刻的經典電影推薦

韓國電影《寄居蟲》《辯護人》《熔爐》《密陽》《殺人回憶》《計程車司機》等,質量確實不錯,很多描述政治的,社會失衡的,犯罪等題材,挺有深意的。
樓主也可以看一下老電影,比如《肖生克的救贖》《霸王別姬》《小鞋子》《阿甘正傳》《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傳說》《綠里奇跡》《美麗人生》《美國麗人》《海上鋼琴師》《本傑明巴頓》這類九幾年的評價高的老電影。
《綠皮書》《羅馬》《波西米亞狂想曲》最新奧斯卡獲獎影片也推薦。
另外,本人非常喜歡石頭姐,《The Help》看過不下5遍,講黑人女僕的。

② 愛聽老歌,愛看老影片,真的會導致思想落後嗎

不會,很多人也有這樣的愛好,我也是更喜歡聽老歌,看看電影
這只是一種愛好。和思想關系不大。

③ 推薦幾部有思想內涵的電影

《巴比龍》
《肖申克的救贖》
《美國往事》
《教父》
《鋼琴師》
《天堂電影院》
《第七封印》
《七武士》
《亂》
《六個夢》
《美麗人生》
《美麗心靈》
《深海長眠》
《風吹麥浪》
《碧海藍天》
《英國病人》
《搏擊俱樂部》
《大魚》
《然情歲月》
《大河戀》
《奔騰年代》
《勇敢的心》
《與狼共舞》

④ 為什麼有人說老電影比現在的電影好看你怎麼看

老一輩的電影演員都是藝術家,他們的作品都是為人民服務的。現在的演員都是戲子,都是為錢服務的,是戲弄觀眾的。

老電影比現在的電影好看最根夲原因是老一輩電影工作者對電影藝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形成的。這些作品大部門是在貫徹毛主席提出的"雙百方針」政策影響下下產生的。這些老電影不但從政治,文化領域占居了宣傳陣地,還整整宣傳教育了幾代人,幾乎每部電影都是精品。

所謂的老電影,大部分都是八十年代前的影視作品,那時的導演,演職人員思想單純,他們拿著不多的薪水,在演技事業上互相學習,互相補短,演好每一個角色,都能對 歷史 和觀眾有個交代,思想上要求上進,演技上追求完美,不賣弄風騷,沒有打情罵俏那一套,規規矩矩演戲,堂堂正正做人,不急功近利不浮躁,所以那時的電影觀眾都稱道。早期的地道戰,地雷戰,英雄兒女,永不消失的電波,平原游擊隊,後期的知音,樂山大佛,青松嶺等等一大批那時的電影,至今使人難忘,也沒有聽說那個導演和某演員有緋聞,更沒有男女演員互相爭風吃醋搶角忙,一切都有劇組按排,沒有打招呼這些不正之風。所以那時拍攝的電影純真有人看有人贊,至今口碑仍然好。

老電影里的女演員各有各的美!除了美,還有各自蘊含的某種打動我們的東西,比如:純朴、陽光、幽怨、火辣、果敢等等!現在的女演員美的千篇一律!這種千篇一律的「美」如同一張薄紙,再無其他,讓人「過目就忘」!這是我最近幾年看新老電影時產生的強烈的對比感覺。

一直到90年代,我對電影是不加選擇的挨個看,沒有「爛片」的概念。記得唯一一次讓我郁悶的是《動物世界》,就是趙忠祥解說的《動物世界》!不是我不喜歡,而是我萬萬沒想到真的就是把電視節目直接搬到了大銀幕!誰能想到後來,電視綜藝搬到大銀幕還會屢屢創下高票房!

爛片彷彿是在一夜之間泛濫起來的!先是張藝謀、陳凱歌等大導演,後來是各色人等擠入導演行列輪番「轟炸」!就像郭德綱說的:大量的「廚子」等外行擠進來了!不是導演的導電影和沒演技的演電影,與沒醫術的上手術台、不是建築師的蓋樓房有什麼區別?

老電影好看,是因為把電影當成藝術作品在創造!現在爛片多,是因為把電影當成商品在製造!當一個「抄襲作家」的系列爛片不斷獲得高票房時,製造電影的門檻就被踩爛了!

這可能是時代的必然:過去,就連一件衣服、傢具,都會當成藝術品創造,現在,一切都放在流水線上製造!當「美」——包括藝術作品及人的面容——被高昂的金錢放到流水線上製造,「美」反倒變得一文不值了!不僅僅電影如此,我們還是看開點吧。

老電影里的故事情節,大多離不開毛主席那個戰爭年代,毛澤東思想,開創,奮發圖強,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以孝,德,品質憂,愛國,愛情,生動而又有活力,真誠,朴實的人民,用勤勞的雙手,打拚出來的藍天,令後人敬佩,沒有虛偽,值得當今年輕人學習。

不是有人說老電影好看,而是老電影缺實和絕對的好看。

原因是,當年的老一代電影演員,他們每演任何一部電影作品,是演的既真實,又形象,同時還能生龍活虎的,刻畫出故事裡真實人物的一舉一動,看的觀眾是熱度不減。

反觀現在的電影電視演員,他們根本就演不出故事裡人物的特定形象,也沒有過去電影演員特有的素質本能,在這種情況下,現在的電影電視,自然就無法與過去的影片相比較了!

例如,現在的演員,讓他們演個八路軍指戰員,那真是臉上冒光,渾身胖乎乎的簡直沒一點八路軍的味道,在加上新時代的軍裝布料,那真是在醜化當年八路軍指戰員的美好形象,讓老年觀眾是越看越頭大。

其次,戰爭年代的紅軍也好,八路軍也罷,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之中,根本就穿不上一件向樣的軍裝,更不用說心寬體胖了!

有了這二者之間的相比較,現代演員,他們還能演出個好效果?

有人說,老電影比現在的電影好看,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

第一,朴實無華,通俗易懂的故事,是老電影能夠吸引觀眾的一個重要方面,比方說老電影《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雖然這些影片既沒有什麼曲折復雜的情節。有沒有那些花里花哨的特技,更沒有男歡女愛那些東西,但這些影片顯得很真實、很通俗、很貼近觀眾。

第二,當時的那些導演,如謝晉、成蔭、謝鐵驪等既有很豐富的生活經驗,又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對自己所表現的題材很熟悉,對中國百姓的審美習慣很了解,所以他們導演的作品就不會出現『』失真』』、『』穿越』』這種情況。還有就是演員,當是的那些演員,每當需要拍片的時候,他們就會到跟片中主人公近似的環境中去體驗生活。
如王心剛拍《海鷹》時就去海軍艦艇部隊熟悉生活,所以,他演的海軍快艇中隊長就演的得心應手。所以說,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創作的靈感和創作的源泉,這一點對編導和演員來說都很重要。正因為中國老電影人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從而創作出不少電影佳作,這些優秀的作品深受觀眾們的喜愛。所以,人們感到老電影比新電影好看。

同感。不僅僅是老電影比現在電影好看,老歌曲比現在歌曲好聽,尤其是是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的歌曲,經久不衰。老電器比現在電器耐用,所有老物品比現在物品更耐用,等等,相信大家都有生活體驗。

奇怪?隨著時代的進步, 科技 的發達,按理說,現在的絕對比以前的更好,質量更可靠才是。但現實恰恰相反。

為什麼會這樣?一切向錢看觀念使然。功利思想作祟,浮躁,造假。

老電影真實,新電影虛假!老電影像"南征北戰",是陳戈飾演師長,項堃飾演敵張軍長!"英雄兒女",是田方飾演王政委,劉世龍,劉尚嫻飾演兒女!這么多年過去,這些真實的經典影片,一直沒有忘記!

老電影比現在的電影好看多了。好就好在他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政治性藝術性高度統一,有藝術加工,沒有故意造作,無限誇大的現象,能起到教育群眾鼓舞群眾的作用。如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上甘嶺,洪湖赤衛隊等都是百看不厭的經典之作。電影屏幕上不會有摟摟抱抱親嘴接吻的鏡頭,滿滿的正能量。再看現在的電影,不管是戰斗片還是生活片都離不開愛情這條主線,擁抱接吻上床什麼鏡頭都放出來。戰爭影片中把敵人描寫得不堪一擊,我方打出的槍彈還會拐個彎擊中敵人,天下有這種神奇的槍嗎?抗戰劇拍成神劇,難怪很多抗日戰爭出來的老戰士說不看戰爭片。再說過去的電影基本上都有主題歌曲,優美動聽有感情。上了年紀的人都喜歡看以前的影片不願意看現在的。

⑤ 電影1942,想表達什麼思想,我看不明白

故事分兩條線索展開:
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展現他們的掙扎和痛苦,他們的希冀和憤怒。
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並最終導致了自己失敗的命運。

⑥ 中國老電影的一些資料

當我們回顧60年來中國電影的發展道路時,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電影的蛻變和新生是與中國社會的變革聯系在一起的,從電影的內容、樣式,到生產、營銷方式,都在不斷的變革中。在這六十年裡,中國的電影經歷了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的轉變;經歷了從單一的樣板戲到現在的類型片初見雛形的局面。這些發展都在表明,新中國的電影一直在不斷地進行著自我變革。

1949-1966:「工農兵電影」和「寫重大歷史題材電影」

從1949年新和國開始,中國電影事業便進入了嶄新的時代。從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裡,是新中國電影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雖然也受到政治氣候的嚴重干擾,經歷了幾起幾落的波折,走了一條曲折的道路。但是,電影工作者經過不懈努力,在17年裡共攝制了600多部題材相當豐富的故事片,在數量與質量上較建國前的影片都有一些突破。

這一階段的電影的電影可以概括為"工農兵電影"和"寫重大歷史題材"這兩大類的電影。1949年4月,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由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這是國營電影製片廠生產的第一部體現工農兵方向的故事片。"有意思的是,三大電影基地之一的上海電影製片廠在新中國生產的第一部影片是《農家樂》,一工一農,一南一北,昭示著新中國電影的未來走向。

從1953年開始,新中國進入了有計劃地、大規模地經濟建設時期,從第一個五年計劃起,中國的電影反映的就是在實現工業化道路,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的新人和新事。像《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李雙雙》、《五朵金花》、《老兵新傳》、《阿詩瑪》等影片,能夠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與當時的電影工作者們貼近社會民眾生活有很大的關系。

"寫重大題材"的口號是在電影指導委員會的會議上提出的。當時,受到蘇聯戰爭電影的影響,電影管理者要求電影追求"史詩性",甚至採用行政命令手段,強制創作者去寫"重大題材"。如反映抗美援朝的題材,要求必須具有史詩規模,規定影片中要出現中朝兩國最高領導人和最高將領,並且要表現中朝人民的友誼,中朝軍隊的團結,以及戰爭的戰略思想等等。反映土改的電影,也要求全面反映土改中各階層人物的態度和土改政策的各個方面,成為指導土改工作的教科書。

這類作品是由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承擔的,它們藝術地再現了1921年建黨前後到建立新中國之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艱苦卓絕的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的革命斗爭事跡。這裡面的一大批作品經過時間的淘洗,已成為"紅色經典",像《白毛女》、《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霓虹燈下的哨兵》、《野火春風斗古城》、《紅色娘子軍》等,精品之多,影響之大,前所未有。

大批擅長拍攝革命歷史題材的導演,像成蔭、崔嵬、凌子風、蘇里、謝鐵驪、李俊等,都是直接從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過來的,是革命隊伍中的一員,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人物的感情、生活的質感和思想的表達都是有說服力的。而近年,這些電影頻頻被改編,像《小兵張嘎》、《霓虹燈下的哨兵》等等,時間足以證明這些電影的魅力。

當時的電影工作者和解放了的人民一樣,充滿了高漲的革命激情和旺盛的創造精神,在極短的時間內,他們將電影形式與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結合起來,立志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主義電影。可惜,"政治本位論"嚴重束縛了十七年時期電影工作者的手腳,使他們不能完全施展出抱負。"文革"的到來,又把電影引向一條完全陌生的道路。
1966-1976:中國電影「戴著腳鐐跳舞」

"文革"開始後,除了"老三戰",十七年電影被連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樣板戲"電影。60年代的人對這個詞彙應該不會陌生。1966年《人民日報》發表過一篇文章,首次將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並稱為八個"革命藝術樣板"或"革命現代樣板作品"。

樣板戲中的人物總而言之就是三突出、高大全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形象。他們在精神上無限高尚、高大,但是卻不是普通人,不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慾。因此他們是一群現實中不存在的理想主義色彩十分濃郁的英雄。是按照神話中塑造神的手段加以塑造出來的。

因為電影中的人物都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所以"樣板戲"電影的創作者就必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京劇表現方式怎樣進行電影化處理?二是如何創造出絕對理想的英雄人物。難為了那些一流的電影工作者們,他們戴著腳鐐跳舞,找到了一種方法,去表現這種理想化的英雄。當年的電影藝術家們摸索出的"紅光亮"、"敵遠我近、敵暗我明、敵小我大、敵俯我仰"等拍攝手法,雖然是極刻板和教條的,但也為這根從廢墟上生長出的"枝條",增添了意外的光澤。

⑦ 求跪:老電影《海峽》的簡介和思想感情(急!!!)

簡介:1954年9月,一艘往來於青森和函館的客輪在海上沉沒,大批的乘客遇難。阿久津是青函隧道技術調查團的成員,正在津輕海峽進行調查,偶然地救了一個想自殺的女孩牧村多惠,並將他帶到阿連經營的食品店工作。1956年,阿久津向上級匯報,認為青函隧道可以挖掘。第二年他被派往明石海峽調查,在故鄉結婚生子。1964年,日本鐵路公司成立,青函隧道開始動工,阿久津也來到青森。由於多惠的幫助,他招了一批立志為青函隧道獻身的年輕人。施工後由於風大浪險的惡劣環境,兩個月里工程只挖了五米。為完成父志,阿久津不顧風濕病折磨,始終戰斗在施工現場。就在父親病逝那天,隧道中發生冒頂事故,地下水洶涌而出。阿久津帶著工人和技術人員奮力搶救,雖然不斷有人負傷甚至犧牲但無人畏縮不前,終於制服了坑道滲水。日本最長的隧道完工了,阿久津在父親的墓前獻上了一束青森的草花。

⑧ 尋一部老電影。可以控制別人思想的一個東西,好像是個外星遺落地球的東西。

電影「宿主」,不過是2012年的

⑨ 你是如何評價老電影的

死而後生的鏡頭跟巴黎野玫瑰里貝蒂的死如出一轍。你所能想像到的自由其實就讓它永遠留在達不到的狀態好了,即使破窗而出,循晨霧越草坪逃遁,還是沒有出路。[至少我嘗試過。嘗試也是需要勇氣的。難道這還不夠嗎?]小麥只是太過隨心所欲,不受世俗的影響。可惜,人們眼中容不下另類,只會墨守成規。他偶爾一些行為是顯得比較瘋狂,卻影響了其他人,在瘋人院里本可以逃出去的他,舉行了一場狂歡之後,為了一個人留下來了。第二天早上,再次打開鎖的他因為同伴的自殺,想要殺了護士長。最後卻遭到嚴厲的懲罰。

我勒個遠遠的去,再看下去我都要穿越瘋人院啦!豆瓣9.0的打分就是沖著深刻的揣度意義去的吧,神經病院還想有personality呢,多狗血多夢幻的想法,這在某些社會都不成立!俺不愛看這種對抗社會體制的片紙,#肖克申的救贖#通篇的沉悶讓人振奮,而這片紙表面的輕松中讓人壓抑,欣賞不來!麥克墨菲的身份是一個反社會的危險分子,他不過是一個想越獄的罪犯。反而另一部同樣講述60年代精神病院的電影《移魂女郎》強調感性溝通,更容易觸及脆弱的靈魂,當中的反思和批判遠比一個奔跑的印第安人來得深刻。

當chief進球的那一霎那,我好像也是其中的一員,跟著一起鼓掌。麥克帶領「精神病大隊」出遊抱得大魚而歸,that was amazing!比爾在破了處男之身不再結巴麥克的每一次策劃和執行都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生機和希望,但結局我早已料到,他不可能逃掉,只深深記得他帶給我們的啟示:要自由,做自己!對此片保留意見,生活中的我們經受著各種冷暴力,無形枷鎖套的每個人喘不過氣,護士長無處不在。

太深奧了,看不大懂。沖破一種制度容易,創建一種新制度難。中國幾千年來,不斷重復的歷史,已經明示。喊醒可以,沖破可以,新的世界應該怎樣呢?以前看的。尼科爾森的表演,嘖嘖。最後酋長奔向的未知,但仍然熱血沸騰。看在它是我啟蒙片之一加了些分數。壓抑的片,看完也沒搞清楚誰是瘋子,世界太亂,大家的接受度越來越大,以至於每個人都在半真半假的開玩笑,每個人都相似又不同,每個人正常又神經。

很多地方不是很懂。比方出海,以及狂歡之後沒逃走。瘋人院像某個國家,瘋人院里有各種各樣的人。現實可能更殘酷,面對惡劣環境有時只能適應從這點上來看,chief是明智的那一類人,忍辱偷生,卧薪嘗膽,這種人常常是最可怕的~額葉切除手術,詭譎配樂,體制化隱喻。傑克尼科爾森和凱文史派西都一樣讓我不喜歡,但又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演技。放在以前的我應該是覺得痛快的吧,現在我在想大個頭出去了又能怎樣呢。自由和制度不可調和。於自身,只好狹義的折中,偷得半分快樂。

世界是一架太大的鋼琴,只能上帝才能彈奏。世界也是一個永無邊境的瘋人院,逃到哪裡都逃不出。劇情張力無可比擬。對自由的謳歌讓人熱淚盈眶。微觀隱喻,整個社會都是瘋子,「我們和外面混蛋沒區別」。核心不是什麼不自由毋寧死,若是也非身體上的而是精神上的。這精神上的不自由,來自各種禁錮思想的體制,讓人習慣了自己的安全島,不敢踏出去。自己鎖住自己,「逃避自由」,才最可怕。麥克的作用是喚醒人們的意識,就像影片本身希望做到的。

什麼是瘋子?某種程度瘋子只是一群失去話語權的弱勢群體。瘋子就該被剝奪自由?也許他瘋的原因就是因為不自由,就是因為不被理解、不被寬容,因為被冷落、被誤解、被鄙棄。此時,一般的人選擇了屈服、改變、適應,而瘋子選擇了抵抗。自以為是的醫生們以為用葯物、用電流、用手術就可以治療精神病人,結果只是讓人們看清了他們的無知冷酷。在瘋子的眼裡,你也是個瘋子!

閱讀全文

與老電影思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間有大愛電影觀後感小學生 瀏覽:604
新神榜哪吒重生電影免費突突兔 瀏覽:787
蠟筆小新最恐怖的十大電影 瀏覽:112
新疆人電影演員 瀏覽:156
一個人演的電影科幻 瀏覽:609
微信如何給對方發電影 瀏覽:585
如何把電影保存到優盤 瀏覽:770
有哪些特別好看的喜劇電影 瀏覽:639
適合離婚女人看的勵志電影 瀏覽:86
去掉電影字幕的最好方法 瀏覽:772
玩命快遞1電影國語版 瀏覽:526
扣扣看電影 瀏覽:408
哪些電影有二元對立 瀏覽:817
哪個平台漫威電影都有 瀏覽:666
僵屍恐怖看電影 瀏覽:507
懷孕三個半月能看電影嗎 瀏覽:46
青檸影咖都有什麼電影 瀏覽:198
找搞笑視頻電影大全 瀏覽:98
買房子就像看電影一樣 瀏覽:887
四個人的搞笑電影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