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什麼經典的科幻電影
1) 星球大戰系列:開創了一個電影神話。 2) 異次元駭客(第十三層):應該說它比黑客帝國的構思更精妙。 3) 超人:所有漫畫類科幻電影的代表。 4) 終結者(1、2):科幻電影經典中的經典。 5) 12猴子:如此引人深思的科幻電影真不多見。 6) 黑客帝國系列:引發了對現實和未來網路發展的思考,形成了一種黑客文化。 7) 移魂都市(黑暗城市):風格另類的科幻片,結尾出人意表。 8) 超時空接觸:比較嚴肅地探討外星文明問題的力作。 9) 千鈞一發:描寫未來社會人的基因問題的驚險影片,內容和主題俱佳。 10) 2001漫遊太空:經典作品,以嚴肅的科學性和預見性著稱。《E.T 》:一提到科幻電影,總是首先想到這一部,因為每次看這部電影,我都會不爭氣的哭。 《蝴蝶效應》:說老實話,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一直想知道如果我能回到過去殺死自己,那麼我還會不會存在。看來,在思考這個問題的人不僅僅只有科學家。 《第五元素》:首先是被那首女高音吸引後才看的電影,感覺不錯。 《迷失太空》:在《科幻世界》上看到介紹後看的,其中的親情描寫很感人。 《時空訪客》:讓·雷諾的作品......對了,樓主不要搞笑的。 《回到未來》、《終結者》、《星際迷航系列》、《星球大戰系列》、《黑衣人1、2》、《獨立日》:說得太多了,我就不啰嗦了。 《12猴子》:布魯斯·威利斯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個人意見,還不如《虎膽龍威》。 《古今大戰秦俑情》:被這部電影感動過,可能是童年的記憶太過深刻,插曲《焚心以火》很好聽。 《霹靂5號》:非常老的片子,以前在正大劇場放過的。 《飛碟領航員》:也是正大劇場播過的老片子,說一小男孩和外星生物的故事。 《大都會》:建議樓主去找一下1927年版的,默片時代的科幻經典,雖然是無聲電影,但會給人帶來一種不同的感覺,對於我來說,那是一種震撼。 PS:2001年,手冢治蟲原作,大友克洋完成腳本,林太郎導演的動畫《大都會》也是非常棒的作品。 《地球停轉之日》:介紹里都說這是科幻史上最經典的里程碑電影之一,所以我找來看了,感覺還不錯,有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感覺」> 《2001太空漫遊》:大概是我笨吧,我並不是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不過人人都說是經典,也說一下吧。 《阿波羅13號》:一部取材真實事件的災難片,因為真實,所以有點感人。 《火星任務》:火星人是地球人祖先?地球生命來自火星? 《2010超時空出擊》:號稱《2001太空漫遊》姐妹篇,不過個人更喜歡這部與木衛二有關的電影。 《超時空接觸》:連個UFO都看不到的電影,不過真的很不錯。 《深淵》:非常不錯的電影,富有人文色彩。 《天兆》:說麥田怪圈的。 《猿猴星球》:提到外星太空類電影,一定要說這部的,不過個人不是很喜歡。 《V》:也是不得不說的一部。講了一群貪婪卑鄙的外星人(其貪婪卑鄙的程度跟某些人類不分上下)來到地球,密謀掠奪我們這個行星的資源。很黑色的。 《4400》:請原諒一下,我有點記不清這部電影的名字了,就記得這個數字,說外星人綁架了4400個地球人的故事。 《世界大戰》:有兩部同名電影,都不錯。 《你來自什麼星球》:很早以前在錄像廳里看過的電影,當時的名字被翻譯成了《外星怪胎》。很不錯哦! 《太空牛仔》:幾位老人家的故事,別小看老人家。 《費城實驗》:說二戰時美軍的秘密試驗,幾個人來到當代的故事。 《星際之門》:老電影老電影,那個巨大的門給我的印象那叫一個深哦! 《時光倒流70年》:也是穿越類的經典之作。 《時間裂縫》(《海市蜃樓》):嗯,這個片子也是老電影了,很多人都對其中某些情節有印象。天空中那一條長長的裂縫和那些怪模怪樣的東西,恐怖而又驚險。 《黑洞頻率》:原來無線電也會穿越。
⑵ 人類奴役史萊姆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是混剪,不是一部電影。
裡面綠色的史萊姆出自電影:飛天法寶 Flubber(1997)
⑶ 影向標|此片飽受爭議,萬眾矚目
《長城》
3.5分
影評人、在《科幻世界》開有科幻電影專欄。
恭喜張藝謀導演!挾金獅金熊功力,成功躋身好萊塢二流怪獸大片導演之列!電影緊張有序,按五個方隊,六個階段展示了我文明古國的長城、響箭、孔明燈、鼓樂隊、火葯等神器,場面壯觀,氣氛熱烈,四夷賓服!特效和場景真熱鬧很花錢,堪稱人山獸海的一場視覺獸宴!真的就是一部故事中規中矩(節奏倒是還不錯,至少不拖沓),角色平平淡淡,特效熱鬧華麗的二流怪獸大片啊。
2. 劉宇清:5分
電影學者、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The Great Wall用「長城」作為片名,既不妥當,也不地道。不管怎麼評價歷史上的長城,它都在當今中國人的心中具有某種象徵意義和文化內涵。內容與片名完全是文不對題,說俗了叫「掛羊頭賣狗肉」,說重了叫「欺世盜名」。實在想不出好的名字,不妨把英語The Great Wall翻譯成「高牆」,或者叫「饕餮」,甚至用那個幼稚得令人發笑的「Xinren」(信任),也不該盜用「長城」的名字!因為做人要誠實!
對於影片本身,我想借用石川先生和戴錦華老師的概念來描述。第一,這是一場用「團體操」美學組織起來打怪獸的游戲;第二,這是一場服食了「技術春葯」之後的視覺狂歡。影片剛開始,我以為自己把中國的「塞外」與美國的「西部」搞混了,錯把「印第安人」聽成了「契丹人」,這分明是一部好萊塢套路的西部片呀!自從看見了城樓,看見了成群的軍隊,進入團體操表演式的戰斗場面,才敢確信這是一部張藝謀「調度」(而不是導演)的影片。
看完電影,又不由得質疑導演在影片創作過程中的作用。編劇、製片和主演都是「外邦」,用簡單的情節和宏大的場面,千方百計證明那兩個試圖盜取黑火葯的白皮膚的「賊」、「混混」或「騙子」也懂得「信任」,同「我們」是一樣的人,可以為人民、集體、國家或信仰而戰,而另一個像西域人的騙子必須被炸死,順便還要惡心一下宋朝的皇帝。好萊塢的目的完全實現了。而作為出品人的喇培康收獲了什麼呢?政績?業績?票房?也許,只有滿臉的口水和一地的雞毛。
女主選了個花瓶,已經讓人無語。男配的表演僵化做作,則徹底令人憤怒。這是一部糟踐中國演員的作品,真心為張涵予、劉德華、彭於晏感到不值。如此無情地吐槽一部影片,在我這個最善良的影評人還是第一次。絕不是針對張藝謀導演,我很尊敬他,而且評價標准都源於他在《英雄》之前的成功經驗。同時,我也深深地擔憂,張導演如果離開了電腦數字技術和光電效果,還會不會拍電影?!
3. 賽人:5分
影評人、CCTV6《電影報道》(前身為《中國電影報道》)策劃。
4. tyger tyger:5分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中文系碩士導師、電影學者。
費了許多人工,許多錢,許多臉,節省的是演技。有些可惜。但隨它去吧,錢,他肯定會賺回來的。
5. 胤祥:4分
電影學者。
做了這么大一個局,死了這么多人,潑了這么多獸血,摳了這么多圖,就為了捧一個景甜……還是蠻拼的嘛,反正大家各取所需就好了。有時間重新排一遍奧運開幕式,那麼故事講得上氣不接下氣肯定不是時長的問題(起承轉合少一番兒呢),套《安德的游戲》蟲族設定的梗,要說的無非也就是所謂異族異種的問題(求同存異哈哈哈)。對比《十三釵》這次好歹中國這邊有了行動者的主體位置(然而依然沒有視點權),終於是「幫助」「合作」和「信任」而非「拯救」的結構,誰說不是秀肌肉啊——這么看來,電影的事實遠比影片本身要有趣。4分全給實效美服化道,跟這種片談故事合理性和演技純屬自找沒趣。
6. 風間隼:4分
影評人。
商業電影是集體勞動的結晶,拉民的配樂、威塔公司設計的怪獸,工業光魔的特效都是不應該抹煞的亮點。英語台詞也達到了好萊塢中等水平。屬於張藝謀的則是大紅大綠、戲曲式的戰陣場面、玻璃彩畫和團體操……所有讓人反胃的一切。《進擊的巨人》里有個「拜城牆教」,我覺得張國師可以當他們的教主,率領他不知所謂的「五禽戲軍團」拱衛牆內「家畜的幸福」。當然,說到底這還是個景甜電影,張藝謀居然不拍他最愛的偷漢子了,就是明證。
7. U兔:4分
電影類書籍譯者。
確實花了好多錢,但這又怎麼樣呢?無聊的故事,架空的情感,空喊的熱情,完全談不上節奏,總體很幼稚,好像小男孩在擺弄自己五顏六色的玩具兵。看完感覺特別空虛,無力吐槽。很討厭把動物體當敵人濫殺的設定。片尾曲做作得很,跟影片氣質很搭。
8. 妖靈妖:4分
製作金額是A級但內容與形式段位在B級的中美合拍片,走馬觀花高歌猛進地展示視覺奇觀,劇作上並沒有做到東西通吃,反而帶著一種審慎的干澀。
9. 徐元:4分
電影媒體人、曾在《電影世界》主編、時光網及《大眾電影》副主編,現為《人間電影大炮》製作人。
陳凱歌和他的《道士下山》並不孤獨,大家也錯怪了李仁港和《天將雄師》,而《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真是受委屈了。
10. 大旗虎皮:4分
北京大學教授。
充分證明中國電影只是做好特效而不選好演員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11. 大奇特:3分
歐美老電影愛好者、DVD收藏發燒友。
拍給西方人看的好萊塢流水線作業,別跟我提完成度,完成度不是應該的嗎?合拍片還有很多路要走。國師在奧運美學上引入了《僵屍世界大戰》《星河戰隊》和《超人》隕石梗。如果《黃金甲》是奧運前的試水,那《長城》就是奧運後的習作。無用功太多,民族化的恩怨情仇難引共鳴。美國怪獸片怪獸是賣點,國師的怪獸片明星是賣點,還不懂得隱藏怪獸的訊息,急於露出真容。那些擰巴在一起的中國元素和鄉土配色也可以稱之為輸出中國文化的話,中國電影和合拍片可真不爭氣。景妹子倒是有進步的,她已然撐起傳奇怪獸片半邊天,接下來她還將出現在《金剛2》和《環太平洋2》里,表老黑她了,要黑片不黑人。
12. 胡續冬:3分
詩人,譯者,隨筆作家,執教於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這部片子活生生地告訴我們,一個意識不到自己的創造力已經僵化到何等糟糕地步的老導演如果不及時退休的話後果是多麼可怕,再強勢的後期製作都會被無情地毀掉。如果老老實實地按照標準的好萊塢商業片路數拍,可能還不至於如此惡劣,但某導演在裡面添加的阻斷正常敘事進程的形式感私貨多到令人發指,多年來一直為人所詬病的色彩癌加倍爆發,再加上不知是與編劇團隊溝通有問題還是其他什麼原因造成的慘不忍睹的劇情,最後這部原本可以成為一部標准視覺奇觀片的電影莫名其妙地變成了某體育盛會開幕式團體操大回顧、孔子學院總部年度宣傳片、本土娛場男色巨型PPT和某女演員後台之謎的混合版。
13. 桃桃林林:3分
影視自媒體人,運營微信公眾號「桃桃淘電影」、微博「桃桃淘電影」、優酷視頻「桃淘好萊塢」和「本周院線新片」。
失望透頂。西式的特效怪獸與張藝謀大型精神文明建設一樣的方隊團體操格格不入,好像一邊准備打仗,一邊要上台表演,更像一個中西結合失敗的怪胎。五軍設定完全是擺設,搞不懂有何意義。所謂好萊塢經典劇本模式,實際就是爛梗與套路。故事講得無趣,節奏也不好,別甩鍋演員了,誰演也是爛片。
14. 汽車大師:3分
電影撰稿人。
大場面都是些魔幻片、怪獸片的陳芝麻爛穀子,剩下那些東方獵奇元素怎麼看怎麼別扭,五彩戰隊敞亮干凈的戲服違背了優秀好萊塢製作的基本法則。
15. 獨孤島主:2分
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
人物極其扁平,用了一大堆明星充實畫面,卻大部分都成為炮灰。諸如霧中激戰及人山獸海的場面都相當可觀,但整體敘事完全草率、直莽、bug叢生,因此視覺上的刺激成為唯一的看點。一部僅靠場面與明星臉、幾乎取消了有效的敘事內核的故事片,本身已經價值有限。如要進一步討論所謂東西方文化議題,就更加沒完沒了,這種情形又不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對《大紅燈籠高高掛》和《菊豆》的討論,那時候的「偽民俗」,指向明確,文化抱負強烈,今天的各類奇觀,已經百分百是資本的游戲,與「觀賞」本身無關了。
16. 西帕克:2分
影評人、電影媒體從業者、藍光收藏愛好者。
一堆好萊塢編劇弄個東方「獨立日」,20年前的爛梗用到現在,也算是另一種和好萊塢爆米花接軌。完全從西方視角出發,但真正買票被坑的估計還是中國觀眾。中文字幕翻譯一股濃濃的現代感,經常自我發揮,太讓人出戲。
17. 悉尼卡通:1分
影視劇編劇、影評人。
別跟我提工業標准,准確說是別侮辱工業標准,彷彿爛劇本就不是偽劣產品似的!對!爛!不是有瑕疵,不是差強人意,是爛!跟我念!了岸!爛!只是這部每一個毛孔里都冒出槽點的片子實在全方位滿足了我的惡趣味,別人怎麼看不知道,我是從頭笑到尾,各種經典片段亂入:那個從長城內部機關一路攀升的長鏡好像《狂暴之路》,人有車頭噴火吉他真金屬,我有周傑倫附體的雙截棍鼓手;而長城軍區領導班子帶頭鼓起的經久不息之掌,又在提醒我前陣子《我不是潘金蓮》里大會堂的畫面;而軍區司令直沖一線,在無關緊要的偵察任務中主動獻身露出的舒緩表情,終於讓全片馬特呆萌的苦大仇深得到合理理解——「你們丫的領個便當就殺青了,我呢?!」就連塔上琉璃的七色光,都失卻《金陵十三釵》教堂中的神聖含義,而在鹿晗的深情回眸里染上了幾分彩虹平權色彩!總之你只要別拿這片真當回事,可著勁地自己找樂子,就會玩得很開心。
至於部分左翼影評人會揚旗怒罵資本製造文化垃圾,部分國師影評人由本片暢談一帶一路、文化輸出,部分別有用心影評人逮著汴梁城的盛況尋覓一星半點張藝謀的政治隱喻,那是他們的玩法,大家開心就好。最後插一條硬廣:饒是杜比影院那麼好的暗部表現和3D照明亮度,那麼多本片一號的大特寫,我都找不到一點瑕疵,可見人家膚質真的好。請問上面一句是給誰做的硬廣:A.杜比影院;B.本片一號;C.某滴眼液;D.某英語培訓機構。
18. 吳李冰:1分
常用筆名LOOK、影評人、《虹膜》電影雜志編輯總監。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毫無意義的土鱉產品。
⑷ 《科幻世界》這是怎麼了
幾天前,有讀者爆料銀河獎徵文《無主》全文抄襲斯蒂芬·金的《重型卡車》一文。銀河獎是中國大陸唯一的科幻小說獎,由《科幻世界》舉辦,代表著中國科幻創作的最高水平。劉慈欣、葉永烈、王晉康等人都曾獲得過銀河獎。
抄襲的作者叫李卿之,是一名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在網友的截,他口氣十分大,自稱國內作者只有死了十年以上,還被推崇的作品的人才值得他讀。而在網友的爆料中,李卿之向《科幻世界》投稿的7篇作品。
其中5篇是抄襲的。除此外,他的多部作品刊登在雜志《不存在科幻》上,其中《前途渺茫》抄襲自斯蒂芬·金的《夜半濤聲》,還有一篇抄襲自斯蒂芬·金的《殺人機器》《不存在科幻》雜志稱李卿之「擅長寫人,喜歡看亞伯拉罕和喬治·馬丁的作品」。
而在2月1日《科幻世界》發布的微博中,編輯小雪也對《無主》給出了高度評價:……荒誕、暴力、血腥、黑色幽默,這種基調一直彌漫著全文,像粘稠的石油緩緩蔓延至每個人的腳下。故事雖然不復雜。
但李卿之老師的筆力很是不錯,人類的恐懼與無措表現得淋漓盡致,畫面感躍然紙上,讓人不禁想起一個又一個經典恐怖電影場景。現在想來,這個贊譽十分諷刺,因為原作者斯蒂芬·金就以寫恐怖小說而聞名。
他的閃靈、迷霧、魔女嘉莉、1408幻影凶間、小丑回魂均被改編成恐怖電影。覺得《無主》會讓人想到恐怖電影,絲毫不令人意外。李卿之身為慣犯,專逮著斯蒂芬·金一個人抄,因此被送外號——摸金校尉李大人。
事發後,《科幻世界》發布了道歉聲明,取消了該作品的稿費和評獎資格,將李卿之的其他投稿悉數退回,並對審讀過程中存在的疏漏表達了歉意。但部分網友並不買賬,指責《科幻世界》的編輯水平一般。
連斯蒂芬·金的作品都沒看出來。認為編輯連基本的搜索查重都不懂。還說銀河獎含金量太低,阿貓阿狗都可以當編輯,打假全靠讀者。甚至把中國科幻文化不行都怪到了編輯頭上。面對這種種的責難,難道真的是編輯的錯。
查重軟體很難查出洗稿作品雖然李卿之全文抄襲短篇集《守夜》中的《重型卡車》一文,但由於抄的是國外作品,經過了二道翻譯,再加上李卿之把背景、人物和語句都進行了二次修改,只保留了故事脈絡。
哪怕是查重軟體,也很難查出洗稿作品。查重軟體的機制是將每一句拿到網上搜索相似語句,如果用詞不同,軟體是根本分辨不出來的。此外,李卿之屬於跨領域抄襲,斯蒂芬金創作的領域主要是恐怖小說。
而且十分高產,近40年來幾乎每年出版一部長篇小說,創作過千萬余字,《科幻世界》的編輯沒有讀過《重型卡車》,實屬正常。編輯也屬於受害者,不去責怪抄襲者,而一味怪到編輯身上,是不公允的。
如果硬要說《科幻世界》有做得不到位地方,那就是對抄襲者,只是單純的發布聲明+退還稿費,並沒有述諸法律。3抄襲「一本萬利」,導致抄襲泛濫成災抄襲之所以泛濫成災,和抄襲的「一本萬利」有關」。
《科幻世界》此前也出過抄襲事件,編輯部的處理不外乎發布公告+追回稿費,沒有任何述諸法律的意思。抄襲者篤定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不會有任何實質上的損失,所以屢禁不絕,小月我理解維權的困難和雜志精力不夠。
這是所有原創平台都面臨的問題。但行業內的普遍不追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對抄襲的寬容。如果抄襲的頂格處罰,只是退稿費的話,還會有多少人抱著僥幸心理,通過洗稿來賺取不義之財。
⑸ 《科幻世界》曾經介紹過的關於時間倒流的電影
不是電影,是篇文章。
講的是火災,他不挺的穿梭時空來延長自己的生命。
狄拉克海上的漣漪
就是這個名字。
每次他操作儀器的時間是消耗的時間,不是1s。
他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可發現永遠都是不可能改變的。
http://www.blogcn.com/wzfl/article/20057/22435280.shtml
迪拉克海上的漣漪(the ripples on the Dirac sea)
原文載於《科幻世界》
文/傑弗里•蘭迪斯 譯/邵莉敏
⑹ 一部小說或者電影,未來世界人類已經滅絕,最後只有一個機器人和滿地球的細菌
科幻世界 2018年9月封面故事
巨像與微塵 文/鍾推移
⑺ 《終結者》系列,標準的反科學電影
我發現一個特點,現在世面上看見的科幻小說、科幻電影,絕大多數都是反科學題材, 不是邪惡科學家毀滅人類,就是邪惡技術毀滅世界。 好像除了這些東西,就再也沒有其它題材可寫可拍了。其導向性,就是讓觀眾產生一種意識,即: 科學技術即風險,發展越快越完蛋。
(《終結者》劇照)
在很多科幻迷心中,如果要評選電影史上最出色的一部科幻題材電影,《終結者》絕對是首選。扣人心弦的追殺、驚艷的特技效果,迄今為止都讓人震撼無比。但是,從本質上來說,這部電影宣揚的是末世論,直接指出 科技 的發展會給人類帶來毀滅。從本質上來講,《終結者》系列極端誇大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屬於標準的反科學影片。
《終結者》系列的情節很老套,說的是未來人工智慧「天網」發展到一定程度,已經擁有高度的人格智慧,所以人工智慧向人類文明宣戰,它操控核大國爆發戰爭,幾乎毀滅了整個世界……
如果遏制核大戰的爆發呢?電影給出的方案就是,派遣主角提前幾十年去消滅發明「天網」的科學家。
這就是在暗示電影觀眾, 科技 發明非常危險,必然帶給人類「黑暗命運」,與其冒險發展 科技 ,不如提前把 科技 扼殺在萌芽階段。甚至應該立法禁止相關領域的研究。相信只要看過這個系列的觀眾,都會有這個念頭。於是,導演卡梅隆的目的就達到了。
(《終結者三》)
這個在全球都大名鼎鼎的導演卡梅隆,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卡梅隆這個人一貫積極的提倡「回歸自然」,反對一切工業化。他本人還興沖沖的跑到巴西參加當地人的反水壩遊行。包括他後來執導的《阿凡達》,其實也是一部反科學電影。反科學最終都要走到反人類。那裡面有當年美國70年代搞迷幻運動的東西。包括喬布斯這樣的美國青年人跑到發展中國家體驗當地的宗教。《阿凡達》故事裡邊有一個設定,就是那棵樹是所有靈魂集中的地方,這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宗教觀念。女科學家把它說出來以後,礦區老闆就說,你們是不是嗑了葯?這實際上就是再現當年美國的這種運動。年輕人為了神秘的宗教體驗,去吃一些民間違禁化學品。
中國新時期電影市場是在2002年,由《英雄》開始啟動。當年只有10億票房,到去年增加了幾十倍。所以,絕大多數電影從業者都在過去十幾年開始入行。而他們所借鑒的,就是高概念模式,外加悲觀的未來觀。科幻作家鄭軍曾經去問一位科幻電影項目策劃人,為什麼你們在科幻片里設定未來,就只會寫人類要毀滅?他對鄭軍說,他根本沒看過相反的科幻片!所以,他就只會拍「毀滅」「末日」之類的東西。
這些具有反科學、宣揚悲觀主義的科幻電影,同樣影響到了國內科幻小說的創作。國內科幻小說作家中除了劉慈欣、江波等寥寥數人,幾乎都具有神秘主義和反科學的傾向性。有些還非常明顯。科幻界大佬王晉康寫了一個《逃出母宇宙》三部曲,第二部《天父地母》中的情節有典型特徵,說地球科學家發明了卵生人,為了避難設法帶著幾百個卵殖民外星,然後在外星球上繁衍後代,這些後代成為了外星人。由於當初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刪除、拋棄了很多不實用的宗教、哲學知識,所以外星人的 科技 發展高歌猛進,一路進化為高度發達的機械文明。於是,他們喪失了人性,用他們進化的很厲害 科技 ,回過頭入侵母星地球,把地球人幾乎滅絕了。於是乎,在序言中,江曉原寫道,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宗教的指引。似乎沒有宗教的約束,科學技術就會四處作惡一般。
回到《終結者》系列電影,我們看不見問題的解決方案,只有令人絕望的核戰爭、無盡的追殺、血腥和恐怖。只要是看過《終結者》的人,基本上都會對人工智慧產生恐懼感,認為這個東西萬萬不能搞,還是「原始狀態」好。其中的一些極端者,甚至認為應該摧毀一切 科技 和工業化。比如,田松教授就是一個例子。田松認為,工業化就是罪惡,是地球的癌症,人類應該回歸到刀耕火種的「純天然」生活中去。因為,只有這樣,科學技術才不會出現,而田松認為科學技術就是「原罪」。
(核爆)
像其他一些來自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在不斷的渲染核恐怖,卻看不到核武器有效地遏制戰爭的現實: 如果把1945年核武器誕生之日作為分界點,把20世紀分成前後兩半,我們可以看到沒有核武器的前半死於戰爭的人數比有核武器的後半要多得多;對比越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可以發現精準轟炸下的戰爭總傷亡人數要比地毯式轟炸少很多。
由於國外科幻界反科學思潮盛行,所以也自然而然的影響到了國內。國內的科幻事業起步較晚,《科幻世界》在20世紀80年代才創刊,當時編輯們不懂應該怎麼樣搞科幻,只懂一概向國外學習,國外是什麼樣,他們就學什麼樣,以為那才是科幻的正確路線,而這一時期正是反科學思想猖獗的時期。這也造成了《科幻世界》這一國內科幻界主流刊物上,永遠有一種題材最多:毀滅。
這些反科學的科幻小說或者電影,它們有個冠冕堂皇的口號,叫做「反思科學」。但是在實質上,永遠是反別人,不允許反自己。於是,「反思科學」就在實質上變為「反科學」。這個就是現在科幻界的真相。
(反科學題材泛濫)
其實,真正給人類 社會 帶來負面影響的,不是科學,也不是技術,而是工業化。
工業化確實會給世界帶來一些負面,比如,排放污染等等。但是解決問題不能依靠一關了之。有理工科思維的人,都具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量化」,一種是「取捨」。如果按照極端環保人士的話,既然工業化造成生態環境污染,乾脆把所有的工廠全部關閉。但是,懂得「量化」和「取捨」思維的人,就會進行精心的量化計算,知道如果關閉所有的工廠,會造成人類 社會 多少損失,而多大程度的污染是我們可以承受的,再依次來制定解決方案。而反科學的人,他們不會去量化和取捨,他們要的就是一個,關、關、關,統統關掉。
就如同《終結者》系列電影中所傳遞的思想:想要解決潛在的「危險」,就是以前消滅科學家,提前消滅潛在的技術。其實,這些所謂的「危險」 ,不過是某些人的胡思亂想罷了。
對於《終結者》系列為代表的反科學科幻題材,我希望有專業人士站出來予以揭露。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後代的子孫會認為這個年代反科學才是科幻主流。
作者:懷疑 探索 者
⑻ 科幻世界詳細介紹
[編輯本段]雜志簡介
《科幻世界》創刊於1979年,前身是《科學文藝》和《奇談》,至今已有三十年的歷史;有數據顯示《科幻世界》發行量最少的一期僅七百份,而今天是近四十萬;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志,曾獲得「世界科幻協會最佳期刊獎」、「中國國家期刊獎提名獎」,並入選「中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雙獎期刊」,曾承辦過1991年世界科幻協會年會,是中國科幻期刊中一面歷久彌新的金牌。楊瀟,阿來,秦莉曾先後任雜志社社長,其中阿來任社長期間曾以《塵埃落定》獲茅盾文學獎。
《科幻世界》成功舉辦了』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以及07年成都國際科幻奇幻大會暨銀河獎頒獎筆會,在國際科幻世界享有盛譽。《科幻世界》入選「全國百種重點社科刊」,是中國期刊界一個響亮的品牌。在科幻小說之外,《科幻世界》亦設立有「科學」、「驚奇檔案」、「躍遷層——揭示幻想如何向現實躍遷」、「幻聞」等欄目,皆由資深編輯執筆主持,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選擇科學,與幻想同在。」這便是《科幻世界》風靡於大中學生、廣大青年人和所有科幻愛好者中的真正原因。
《科幻世界》以發表科幻小說為主,一年一度的「銀河獎」是中國科幻業界內代表中國科幻整體水平的最高獎項。國內知名科幻作家,皆在此受到全國科幻讀者的矚目。
除了《科幻世界》,科幻世界雜志社現在還辦有《科幻世界·譯文版》(單月科幻、雙月奇幻)、《飛·奇幻世界》和《小牛頓》;另外曾辦過《科幻世界畫刊》、《科幻世界·幻想譯文版》(現與科幻世界·譯文版合並)、《驚奇檔案》、《飛》等。並且不定期地推出《星雲》,以刊登一些優秀原創中長篇科幻小說;目前,《星雲》已經出版六本,分別為《星雲》(天意)、《星雲Ⅱ·球狀閃電》(球狀閃電)、《星雲Ⅲ·基因戰爭》(基因戰爭、飛呀飛、回憶蘇格拉底)、《星雲Ⅳ·深瞳》(去死的漫漫旅途、無名氏、深瞳)、《星雲Ⅴ格蘭格爾5號》、《星雲Ⅵ·掉線》(掉線)。
我們可以在科幻世界的官方網站(幻想在線www.sfw.com.cn)上看到許多幻想小說,以及科幻世界的十年資料庫。
此外,科幻世界雜志社還與多家出版社策劃了「世界科幻大師叢書」、「世界奇幻大師叢書」、「世界流行科幻叢書」、「游戲科幻小說」和「美國最佳科幻小說年選」等,為中外科幻文學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科幻世界》雜志社介紹
成員
社長、總編:李昶
副社長:劉成樹
副總編:姚海軍
編輯部主任:楊楓
發行部主任:劉成樹
文學編輯:劉維佳、李克勤、明先林、陳穎、遲卉、王魁寧、劉維唯、屈暢、姚雪
美術總監:張城鋼
美術編輯:王瑩瑩 徐傑
編務:賀靜
社址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人民南路4段11號
《科幻世界》官方說明
科幻世界雜志社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專業科幻出版機構,旗下擁有《科幻世界》、《飛·奇幻世界》、《科幻世界·譯文版》和《小牛頓》四種深受中國青少年讀者歡迎的暢銷期刊和幻想類圖書項目。科幻世界系列期刊及圖書擁有數量龐大的忠實讀者,在中國幻想類期刊市場上,特別是在大、中城市的期刊市場上,穩定保持著95%以上的市場佔有率。
科幻是高科技時代的專屬文化語言,科幻類期刊、圖書則是暢銷書目上的重要部分。作為國內科幻業界的主力軍,科幻世界雜志社一直致力於中國科幻文化市場的培育,每年一度的中國科幻銀河獎徵文催生出大批優秀科幻作家和科幻佳作。1991年,科幻世界雜志社代表中國科幻業界成功主辦的世界科幻協會(WSF)年會,被WSF評為「WSF成立以來最隆重最成功的1991年年會」。1997年,科幻世界雜志社遍邀全世界的科幻作家、科學家、宇航員參加』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其輝煌永載中國科幻史冊。
隨著《哈利·波特》、《魔戒》等境外奇幻文化對國內文學出版市場的沖擊,科幻世界雜志社創辦《飛·奇幻世界》,以此為陣地,擎起國內原創奇幻文學的旗幟;同時以《科幻世界·譯文版》為窗口,向國內讀者引薦國外幻想文學精品。科幻世界再一次站在了中國奇幻文學的前沿陣地上。
為了讓國人的想像跟上時代,為了打造中國科幻圖書品牌,科幻世界雜志社與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強強合作,於2003年正式啟動了中國科幻「視野工程」。「視野工程」的三大支柱叢書「世界科幻大師叢書」、「中國科幻基石叢書」和「流行科幻叢書」,以專家的視角,廣泛運用刊物、網站等專業媒體的宣傳攻勢,掀起了又一輪科幻熱潮。2004年,「科幻大師叢書」更榮獲了由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國際合作出版促進委員會、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出版參考》雜志社等出版界權威組織頒發的2003年度引進版社科類優秀暢銷圖書獎。「科幻世界出品」已在國內科幻小說讀者群中樹立起了鮮明的品牌意識,「科幻世界雜志社編輯」便是科幻圖書質量的品質保證,讀者認購的風向標!~~
⑼ 有一個一直手的可憐小機器人快要沒電了,救了一個過馬路遇到危險的小女孩之後就沒電的倒下了什麼電影呀
這個不是電影\r\n就是《科幻世界》1998 年第10期 上的一篇校園科幻《為了生存》\r\n不信你網路下全文就知道了:\r\n\r\n一切都緣於一場不幸的事故。現在,我只能獨自在這顆紅色行星上守住電台,等待著四個月後的救援。\r\n 其實我應該慶幸我的好運氣,至少這里沒有惡劣的天氣,氧氣充足不會讓我悶死。可是周遭卻一派死寂,一看就知道,我不可能在這里找到任何食物。而我當前的任務很簡單明確:找到食物,活到救援飛船到來。\r\n 我現在僅有少得可憐的一點兒干糧,一把我最喜愛的古老的左輪手槍——如果我不能用它打獵,至少還可以用它來自殺,還有一台克隆機和一些高能燃料。高能燃料雖然不能當飯吃,至少還可以生火取暖,或燒烤食品——雖然我沒有食物。可克隆機,盡管它完好無缺,如果現在給它高能燃料,再放上一點我的表皮,就會憑空跳出一個我來,但我現在並不急於復制一個\\「我」來與我談天說地,並分享我少得可憐的干糧。最可惱的是干糧無法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