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老電影藝術家於洋的生平還有簡歷
(1930.10.4-) 演員、導演。
祖籍:山東龍口市。中國影視演員、導演。原名於延江。1945年長春市文化中學肄業。曾在長春市公安局任職,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文化教員。1947年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在《留下他打老蔣》、《橋》、《中華女兒》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修班學習。1957年畢業後主演《英雄虎膽》、《青春之歌》、《暴風驟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轉任導演,拍攝《戴手銬的「旅客」》、《大海在呼喚》等影片,並導演《哪兒是我的家》等電視連續劇。是中國影協第四、五屆理事。1989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團長。第19屆金雞百花節獲得「終身成就獎」
演出影片1947:留下他打老蔣
1949:橋、中華女兒
1950:衛國保家
1951:走向新中國
1952:葡萄熟了的時候
1954:山間鈴響馬幫來
1955:怒海輕騎
1958:生活的浪花 英雄虎膽 山裡的人
1959:飛越天險 礦燈 青春之歌 水上春秋 糧食
1960: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 革命家庭 五彩路
1961:暴風驟雨
1966:大浪淘沙
1974:火紅的年代偵察兵
1975:第二個春天
1980:戴手銬的「旅客」
1982:大海在呼喚
1989:女賊
1993:大海風 導演故事片
1977:萬里征途
1980:戴手銬的「旅客」
1982:大海在呼喚(與楊靜合作)
1984:騎士的榮譽(與德勒格爾瑪合作)
1985:駝峰上的愛(與楊靜合作)
1987:孤帆遠影
1993:大海風
2003:驚濤駭浪
物生平於洋是山東省黃縣(今龍口市)人,1930年10月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六歲那年,闖關東的父親病死關外,家鄉又遭災,這突來的天災人禍,迫使母親帶著他流落到東北。在長春,他遭受過孤兒院的虐侍,也飽嘗過流浪街頭的凄苦。直到替人做傭人的母親攢下點血汗錢,才把他送進小學讀書。1942年,偽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為一部兒童片挑選臨時兒童演員,於洋抱著自己找些活路以減輕母親負擔的心理經人介紹去應試。結果被選中。於是,在半工半讀生活中,他接觸了電影表演。
1945年,他那在八路軍中工作廠多年的哥哥隨部隊來到長春,找到了他,並引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十五歲的於洋參加革命隊伍後,當過公安戰線上的偵察員,參加過暴風驟雨般的土改運動,以後又作為解放軍的文化幹事,參加過四平保衛戰、長春圍殲戰,並在某部炮兵團獲得過四野頒發的渡江戰役紀念章
1947年11月,於洋奉命來到興山的東北電影製片廠,參加《留下他打老蔣》的拍攝。在這部短故事片里,他扮演我軍連長。從此,他正式開始了電影演員的生活。
《留下他打老蔣》的導演伊琳,做為於洋在電影藝術上的第一位啟蒙老師,首先教給於洋的是:「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這一革命文藝宗旨。並且還告訴他,在表演中生活是基礎,沒有真實感受,表演就不可能真實。同時,陳波兒、王濱等都對於洋有過殷切的希望和具體的幫助。
1948年我國人民電影的第一部故事片《橋》開始拍攝。在這部影片中,我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作為國家的主人出現在銀幕上。於洋在影片中飾演了青年工人吳一竹。他的表演純真、質朴,表現出獲得翻身解放的煉鋼工人,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勇於克服困難的可貴品質。
1949年,於洋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之後,於洋還參加拍攝了《中華女兒》、《衛國保家》等多部影片。在拍攝這些影片的過程中,他接觸到劉瓊、謝添、陳強、張平等很多有經驗的老演員。從他們身上學習了許多長處,並且運用到自己的創造中來。他尤其不能忘懷自己的良師與益友——藍馬。於洋與藍馬是在1951年拍攝《走向新中國》時結識的。在影片中,藍馬飾工程師,於洋飾煉鋼工人。從體驗生活,到實地拍攝,他們一直在一起。影片《山間鈴響馬幫來》(1953)中黛烏這一形象的塑造,就是他在這方面的一次可喜嘗試。黛烏是一位苗族青年,邊寨的聯防隊長。於洋以富於激情的表演,塑造了這位勇敢、頑強、純朴、坦率的苗族青年形象,得到觀眾的喜愛。
1955年,於洋進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訓練班,集中學習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為主的現實主義表演理論。如果說,從前他是在廣泛的學習和探索中走過來的,那麼這次學習,帶給他一次運用理論系統地總結自己過去藝術上成敗得失的機會,從而使自己的表演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其重要標志,就是他在電影學院表訓班畢業後不久,在影片《英雄虎膽》(1958)中塑造的我軍偵察員曾泰的形象。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是於洋演員生活的黃金時代。他連續參加《飛越天險》(1958)、《青春之歌》(1959)、《礦燈》(1959)、《水上春秋》(1960)、《暴風驟雨》(1961)等影片的拍攝,塑造了趙中凱、江華、傅東山、華小龍、肖隊長等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其中《暴風驟雨》中土改工作隊肖隊長的形象塑造很有光彩。他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把當年參加上改時見到過的幾個工作隊長的精神風貌、言談舉止,經過藝術加工,熔鑄到肖隊長的形象中,把自己當年飽含深情訪貧問苦的情景溶化在肖隊長與貧農趙玉林等人物的感情交流中,語言和動作真切自如,在肖隊長這個形象身上顯示了於洋那種剛毅、深沉、真摯、富有激情的表演風格。
1964年,於洋參加了影片《大浪淘沙》的拍攝。他扮演了主要角色靳恭綬。這個人物耿直、倔強,勇於追求真理,願為真理而獻身。於洋生動地塑造了一個追求革命、不斷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演得真實貼切,很好地體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鮮明個性。影片攝制完成後,還沒來得及上映,「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這部影片包括於洋所塑造的靳恭綬的形象,也以莫須有的罪名遭到批判。粉碎「四人幫」以後,影片才同觀眾見面,受到好評。「文化大革命」中,於洋在中止了一段銀幕形象創作後,曾參加了《火紅的年代》、《第二個春天》等影片的拍攝。
2003年,於洋出演電影《驚濤駭浪》之後,便處於隱退狀態,長達7年未參加電影與電視劇的拍攝演出。直到2010年,「老偶像」 再度出山,在《天堂秀》中飾演一個德高望重、「泰山北斗」級的老藝術家。於洋表示,他之所以出演該劇,主要因為被題材吸引,被劇集中所透出的濃郁蘇州文化吸引。
② 47年後《偵察兵》演員近況 王心剛89歲於洋90歲 多位老戲骨已去世
譚大哥說,在1974年,最好看的國產電影是《偵察兵》。沒有之一。
他至今都還記得,當時人們擁擠在狹小的購票窗口,爭相購買電影票的情景。其中有兩個小青年,因為最後一張電影票歸誰所有,還差點打了起來。
譚大哥是位老影迷,他幾乎看過那個年代的所有老電影。如今68歲高齡的他,每每談起那些舊日影像,仍然滔滔不絕,如數家珍。他對它們,實在太熟悉了,也實在太有感情了。
譚大哥說, 當年看《偵察兵》,有一半的人是為了看王心剛,另一半的人,是為了看安震江。
這話有誇張的成分,但細想想,卻不無道理。
看王心剛,是因為他長得帥,看安震江,是因為他演得好。
那麼,如今47年的時間過去了,大家還記得這部《偵察兵》嗎?還記得其中的那些演員和老藝術家們嗎?今天,雅清就想和大家一起,來重溫和回顧一下呢。
其實,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偵察兵》並不算是一部特別優秀的電影。編造的痕跡太重了。但我還是看了好幾遍。也不知為啥,反正就是覺得挺過癮的。裡面的好多台詞,我都倒背如流。
而且,裡面匯聚了好多我們所喜歡的大明星啊。單是「22大明星」就有王心剛、於藍和於洋,另外八一廠當時的當家花旦楊雅琴扮演女主角,而著名演員安震江、於紹康、方輝等在其中演反派, 真可以說是群星薈萃啊。
那麼他們如今都有些什麼樣的變化呢?他們的現狀和近況如何呢?
王心剛扮演郭銳
王心剛太帥了。
尤其是穿上敵軍制服的造型,簡直帥出天際。
當時王心剛其實已經被總政任命為八一廠的廠長了。但他更多的時間卻是在北影廠拍戲。70年代他在北影廠拍了好幾部電影,如《偵察兵》、《大河奔流》、《傷逝》等,都是北影廠的作品。
《偵察兵》這部電影在劇情方面有許多漏洞,但因為是王心剛擔任主演,所以仍然收獲了良好票房。這充分說明,在那個年代,明星同樣具有廣泛影響力。
王心剛出演偵察參謀郭銳時,已經42歲,但他的人物造型依然帥氣。而且他的做派也非常瀟灑,將一個智勇雙全的偵察英雄塑造得栩栩如生。如今,很多影迷提到影視劇中的偵察兵形象,首先想到的,就是王心剛扮演的郭銳。
這之後,王心剛又在《知音》中扮演了蔡鍔、在《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中扮演了明成祖朱棣,在《我的長征》中扮演了王瑞。他演戲一直演到70多歲, 作為「22大明星」之一,他是我國觀眾最喜愛的電影演員,是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
如今王心剛89歲,依然瀟灑帥氣,風采迷人。
楊雅琴扮演孫秀英
1966年,楊雅琴被調入八一廠。在這之前,她因在電影《地雷戰》中扮演田嫂,和在《苦菜花》中扮演娟子,而被大家所熟知。
當時是特殊時期,八一廠的演員隊伍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所以楊雅琴一進廠,便受到重用。她先是參加了重拍版《海鷹》和第一版《南海長城》的拍攝(均未完成),然後在北影廠拍攝的《偵察兵》中出演了女主角孫秀英一角。
70年代中期是楊雅琴的藝術創作高峰期,她陸續在《第二個春天》、《青春似火》、《蒙根花》、《我的十個同學》等電影中出演女主角。其端莊秀美的銀幕形象非常深入人心。
時間進入80年代後,楊雅琴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在一些電影中為新一代的銀幕花旦們如潘虹、劉曉慶等配戲,陸續出演了《漩渦里的歌》、《心靈深處》、《西子姑娘》等電影。
1992年,楊雅琴在八一廠辦了內退,然後跟隨第二任丈夫去了香港。而當她重回北京時,卻已經形容枯槁,好像換了一個人。1997年9月29日,楊雅琴因患癌症去世,年僅53歲。
她這一生,在事業上有過輝煌時刻,但在 情感 上卻一直並不順心。她有過兩段婚姻,但都並不如意。到最後,她也並沒找到真正所愛。
周森冠扮演村幹部
周森冠是一位好演員。但卻跑了一輩子龍套。在北影廠演員劇團,他參演的電影非常多,但基本上一次主角也沒演過。
他1953年從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畢業後,就進入到了北影廠,而他所扮演的第一個角色,就是一個老農民。此後,他又在《平原游擊隊》中扮演喊「平安無事嘍」的老人,又在《國慶十點鍾》中扮演張大力、又在《糧食》中扮演發成、又在《小兵張嘎》中扮演楊大爸等。
在我的記憶里,他在《偵察兵》中所出演的村幹部,和在《小花》中所出演的何翠姑的養父何向東,都給我們留下了難忘印象。
這位老戲骨演了一輩子,直到1992年,72歲的他還在《天若有情》中出演了角色。1994年,他因病去世,享年74歲。
於藍扮演孫大娘
《偵察兵》是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所主演的最後一部影片。
在這之前,她在銀幕上塑造的眾多形象,都非常深入人心,如《龍須溝》中的程娘子,《翠崗紅旗》中的向五兒,《革命家庭》中的周蓮,《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等。她的表演風格朴實無華卻又充滿激情,極具個人魅力。
然而在特殊年代,她和丈夫田方作為北影廠的重點「黑幫」被打倒,隨後被下放到北京郊區大興縣天堂河的北影廠「五七幹校」參加勞動。而也正是在這里,於藍落下了一生的殘疾,那就是在一次勞動中,她不慎從房頂上摔落下來,最終導致面部肌肉不自覺抽搐。這就使她無法再正常拍攝特寫、近景等鏡頭。
所以在主演完《偵察兵》之後,於藍就從幕前,轉到了幕後,從事起了導演工作。她執導了《薩里瑪珂》等電影,又負責成立了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並出任首任廠長。她兢兢業業地工作一直到80歲才退休。
於藍是我國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是大家所喜愛的「22大明星」。2020年6月27日,於藍去世,享年99歲。
關長珠扮演孫誠
關長珠是王心剛非常欣賞的一位演員。他最看好的,就是關長珠嚴謹的創作態度,和他為了角色可以舍棄一切的敬業精神。所以在拍攝《偵察兵》時,王心剛就對大家說,這樣的好演員不培養,培養誰?
關長珠作為一名演員,同樣擁有出色的外形。他形象英俊,五官酷似因主演《平原游擊隊》中的李向陽而走紅的郭振清。但他又比郭振清更加秀氣,這使他的銀幕形象顯得更加俊美。
關長珠在《偵察兵》出演的是一個配角,但導演卻給了他好多個特寫。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劇組對他的重視。
上個世紀60年代,關長珠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就被分配到了北影廠,先後參演了《偵察兵》、《 激戰無名川 》、 《丁龍鎮》、《祭紅》、《藍色檔案》、《客從何來》等影片。後來他轉到幕後,從事起了電影剪輯的工作。
如今他已是79歲的老人了,早已退休,在北影小區過著平靜的日子。
不知大家在看《偵察兵》這部電影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其中的反派演員,個個都演得很精彩。
於紹康扮演還鄉團頭子
大家對於紹康的印象,也許更多的是來自於《海霞》中的劉阿太,和《喜盈門》中的仁文爺爺。但其實《偵察兵》中的還鄉團頭子,也是他所塑造的令人難忘的一個角色。
這個角色雖然戲份不多,但於紹康卻通過自己的演技,將這個人物塑造得活靈活現。尤其是在王心剛扮演的郭銳面前卑躬屈膝的樣子,著實令人忍俊不禁。
我一直都覺得於紹康是北影廠最好的演員之一,擁有豐富的表演經驗和技巧,這使他無論塑造怎樣的角色,都顯得十分得心應手。但遺憾的是,他也很早就去世了,1994年5月3日,北影老戲骨於紹康就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69歲。
邵沖飛扮演黃宇軒
邵沖飛這個名字很多觀眾都不熟悉,但他在《偵察兵》中所出演的敵炮團團長黃宇軒,卻是那麼活靈活現,呼之欲出。我覺得他和安震江所扮演的王德標一起,呈現了這部電影中最多的笑料。
在影片中,他所扮演的黃團長「智商」有點低,被王心剛扮演的郭銳,耍得團團轉,到最後知道真相後,卻又「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好按照郭銳的吩咐,如實招供。但邵沖飛的表演真是出神入化,將角色在不同狀態下的言談舉止拿捏得十分到位。
③ 求 關於上山下鄉的電影或者是反映60到80年代的人民生活的國產電影
《反擊》(北影76年 《決裂》的姊妹片,於洋主演。最具代表性的「文革」電影)
註:1977年後上映的部分影片,也有拍攝於1976年的,有的稍做修改,冠以1977年出品的不在上表之列。
「文革」後期,「四人幫」把《春苗》、《決裂》、《第二個春天》、《戰船台》、《難忘的戰斗》五部影片樹為樣板電影,把預計在1977年元旦上映的《反擊》作為重磅炮彈,「新時代的獻禮片」。
附上目錄----1975年10月1日----
《春苗》(上影75年)
《第二個春天》(上影75年)
《戰船台》(上影75年)
《長城新曲》(長影75年)
《紅雨》(北影75年)
《小螺號》(珠影75年 黑白)
----1976年1月1日----
《決裂》(北影75年)
《金光大道·上集》(長影75年)
《黃河少年》(長影75年)
《碧海紅波》(西影75年)
----1976年1月31日----
《沸騰的群山》(北影75年)
《難忘的戰斗》(上影75年)
《沙漠的春天》(長影75年)
《阿勇》(西影75年 黑白)
----1976年3月8日----
《節振國》(長影65年 京劇)
《年青的一代》(上影75年重拍)
《雷雨之前》(八一75年)
----1976年5月1日----
《牛角石》(北影76年)
《阿夏河的秘密》(長影76年)
《長空雄鷹》(長影76年 黑白)
《金鎖》(上影76年)
----1976年5月23日----
《開山的人》(西影76年)
----1976年7月1日----
《歡騰的小涼河》(上影76年 雙銀幕)
《楓樹灣》(珠影76年)
----1976年8月1日----
《南海風雲》(八一76年)
《雁鳴湖畔》(長影76年)
----1976年10月1日----
《山花》(北影76年)
《芒果之歌》(長影76年)
《新風歌》(上影76年)
《鎖龍湖·上集》(長影76年)
《南海長城》(八一76年)
《青春似火》(北影76年)
《山村新人》(長影76年)
《江水滔滔》(上影76年)
《寄託》(峨影76年)
《山裡紅梅》(珠影76年)
----1977年1月1日----
《征途》(上影76年)
《海上明珠》(北影76年)
----1977年2月18日----
《金光大道·中集》(長影76年)
《主課》(廣西76年)
《連心壩》(上影76年)
----1977年4月----
《春潮急》(峨影76年)
----1978年6月----
《南疆春早》(北影76年)
④ 70年代有一部反應海軍造船的電影忘了叫什麼名字,請問有人知道嗎
是不是就叫《軍港之夜》呀?那歌兒挺好聽的,真的。
⑤ 第二個春天的介紹
電影《第二個春天》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75年出品。該片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由桑弧、王秀文聯合執導,於洋、楊雅琴、井立民、張憲、高博、康泰、茂路、張瑜等領銜主演。主要劇情是:20世紀60年代的第一個春天,海軍某支隊政委馮濤被派往東港的一個造船廠任工委書記。剛一到就遇上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海鷹」號艦艇試航起火爆炸,為此廠長齊大同把希望寄託在由所謂「兄弟國家」引進的「飛魚」上。在馮濤的帶領下,展開了一場艱巨的戰斗:是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還是從「兄弟國家」的所謂「援助」中找出路?經過群眾和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終於在第二個春天,勝利建成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型戰艦「海鷹」號。
⑥ 需查著名電影老演員於洋所攝幾部電影影名
上映時間 劇名 扮演角色 導演 合作演員
2018 越活越來勁 李二冬 劉流, 周英男 劉流, 閆學晶
2012 藍調海之戀 ---- 鄭真 韓棟 , 王曉
2010 金色驛站 ---- 廣春蘭 秦怡
2009 錦綉花園 ---- 邱懷陽 楊利偉 , 於藍
2003 驚濤駭浪 ---- ---- ----
1998 昨日的承諾 ---- 楊在葆 楊在葆
1997 相逢在雨中 ---- 曾劍鋒 姚嘉
1993 大海風 齊廠長 於曉陽 周麗華
1993 拓荒者的足跡 ---- 蘇菲 焦晃, 王惠
1989 女賊 ---- 於曉陽 方舒, 鄧婕
1987 孤帆遠影 ---- ---- ----
1985 駝峰上的愛 ---- ---- ----
1984 騎士的榮譽 ---- ---- ----
1982 大海在呼喚 ---- 於洋 , 楊靜 張燕 , 趙聯
1980 戴手銬的旅客 ---- 於洋 邵萬林
1977 萬里征途 ---- ---- ----
1976 反擊 江濤 李文化 胡朋
1975 第二個春天 馮濤 桑弧 , 王秀文 楊雅琴
1975 翦翦風 ---- 張美君 張冰玉 , Ru-yu Chang
1974 偵察兵 政委 李文化 王心剛 , 金征源
1974 火紅的年代 ---- 傅超武 , 孫永平 婁際成
1966 大浪淘沙 ---- 伊琳 劉冠雄 , 史進
1963 小鈴鐺 ---- 謝添, 陳方千 石小滿, 馬佳
1961 暴風驟雨 肖隊長 謝鐵驪 高保成
1960 五彩路 浦巴 魏榮 李墨丹 , 劉沛
1959 青春之歌 ---- 陳懷皚 , 崔嵬 謝芳
1959 糧食 王團長 魏榮 張平 , 秦漢
1959 水上春秋 華小龍 謝添 舒適
1959 飛越天險 ---- 李恩傑 張浩然, 李紫平, 周森冠
1958 生活的浪花 ---- 陳懷皚 楊靜, 魏鶴齡
1958 英雄虎膽 ---- 嚴寄洲, 郝光 王曉棠, 張勇手
1954 山間鈴響馬幫來 ---- 王為一 孫景璐, 馮奇
1953 葡萄熟了的時候 ---- 王家乙 杜德夫, 李百萬
1950 衛國保家 ---- 嚴恭 楊靜, 車毅
1942 迎春花 ---- 佐佐木康 李香蘭, 木暮實千代, 浦克
⑦ 大佬誰有第二個春天(1975)年於洋和楊雅琴等人聯合主演的在線免費播放資源高清
《第二個春天》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FJl5fokAvgYuSQvLI2pNMQ
導演:桑弧/王秀文
編劇:劉川/賀寶賢
主演:於洋/楊雅琴/高博/康泰/井立民/張憲/茂路/張瑜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1975-10-01(中國大陸)
片長:96分鍾
該片講述了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斗爭,伴隨著新中國的建立,中國人民終於揚眉吐氣當家做主人了。然而為了確保新中國在健康、和平、有序的環境下持續發展,國防建設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此前我國國防方面得到了老大哥蘇聯的援助,只不過早日發展自主軍工才能使中國人民的腰板挺得更直。1960年春天,我國自行設計的新艦艇「海鷹號」試航爆炸,東港1060造船廠廠長不顧工人們的反對,決定放棄海鷹號,轉而寄望於蘇聯援助的「飛魚」。新近走馬上任的工委書記馮濤則實事求是,深入群眾,決心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繼續海鷹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