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十年代的電影特效是怎麼製作的
在上世紀電腦方興未艾的時候,大概是70年以後,到80年之間的時候,電影特效的組成部分非常復雜,有以下幾個方式是比較主流的
1、在拍攝好的電影膠片上製作,這個成本很高昂,因為需要很多拷貝來製作。比如像同場景下的同一個人出現進行復數動作,就需要將演員單獨拍攝一段動作後從膠片上一格一格的摳下來,配合背景進行二次曝光。另外,像激光神馬的也是這個道理
這種無需純色背景,而像星球大戰中的激光製作很簡單的。舉例說下,比如說兩組膠片,A是舉槍射擊,B是熒光燈管的全畫面拍攝,比如紅色、藍色、綠色這種。那麼在A拍攝完成後,順著槍口方向和煙火爆破效果之間,逐幀刻出一條漸進的鏤空線條,將剪裁好的B貼在A下面進行二次拍攝
然後我們就可以得到一段帶著激光飛舞的A片段,即C了。而之後,將C與其他片段組合,拷貝後,就可以拿到電影院去放映了。
2、模型的製作使用,這個同上面,很早在黑白電影時就有過了,最出名的模型莫過於星球大戰,但單價成本最高昂的卻是鐵達尼號……
3、SGI圖形工作站,這種東西效果類似於現在的電腦,不過很明顯那會電腦沒那麼發達,所以說對於完整視頻的處理根本無法想像,所以被稱之為圖形工作站,因為處理製作時都是單幀進行的。
====================
至於一樓所說的純色背景,這個在拍攝膠片時確實被電影人認識到了,但並不是必然肯定是藍色的,在最早時期,使用白色背景的更多,然後經歷了拍什麼背底的片段,用什麼顏色的背景;青色、藍色、綠色這樣一個階段
到現在為止,仍然會有因為背景需要而改變純色幕布的情況出現
====================
嗯,值得一說的是終結者2的那個液態機器人,在這部電影的拍攝中,上述三種方法都使用到了。
特效師先將機器人T-1000(後稱T1K)的扮演者製作出一個完整比例的模型,芭比娃娃那麼大的。然後將其擺放成不同動作進行逐幀拍攝(單幅畫面),然後將其放入圖形工作站上進行身上的效果處理(比如創口、比如透明液態化等等)
最後,將這段視頻進行摳像,再輸出、沖洗成膠片和原始拍攝素材進行二次曝光製作成成品。
(打字不易,知道這些東西也不易,所以說,採納答案吧)
B. 年代久遠的電影,是如何製成高清片的呢
當然是用電影的母盤(解析度非常高,當然是相對於電視來說),然後用計算機進行數字修復,之後在重新製作成高清晰的版本
前面所說的解析度是對於電視來說,目前數字視頻與數碼攝像道理是一樣的,現在很多電影和照片仍然再用膠片拍攝,就是說數字攝錄目前還不能完全取代膠片的還原效果,同樣,以前的電影也是膠片攝錄,那個時候製作VCD或DVD也是用膠片母盤復刻壓縮而成,如果用母盤進行重製,以現在的數字技術,製作出來的效果一樣非常出色 ,並不是說現在的高清版是用以前的VCD或DVD來製作的,那肯定是不可能
再通俗的解釋給你聽,普通的膠片拍攝出來的效果放大倍數可以等值於現在數碼相機的2000W以上的像素,一些專業的反轉片甚至能等效達到5000萬像素,現在普及型數碼相機也就發展到1000多W像素是吧,甚至更專業的中幅120,中大4*5,大幅8*10 ,像素都是幾億幾十億,所以膠片經過數碼修復重製之後是可以還原成像現在的所謂老片的高清版
C. 為什麼老電影不能重映
首先,周星馳的電影是重映過的。而且就在不久之前,2014年10月。
《大話西遊》修復重映,周星馳一分錢票房也拿不到。
其次,哪部影片能商業放映,是發行方、影院和觀眾的三方博弈的結果。在尚未有明確的可復制的盈利方式出現之前,老電影在影院重映,還是會很少見的。
就像一位專業的觀眾談到《阿甘正傳》重映時所說:「對於一部幾十年前的電影,他們能做什麼呢?我不認為IMAX能讓它畫質完美,它只是通過數字技術將其轉製成巨幕格式而已。」
D. 老電影是怎麼拍的難道那些外國人還會來當臨時演員,戰時
新中國50,60年代拍的電影中的「外國人」,有的是請在華外國人,比如《白求恩大夫》中的「白求恩」,《停戰談判》中的美國顧問,是一位叫譚寧邦的外國人。其他的則是中國演員化妝的。其中有些是有混血,比如邱岳峰的《珊瑚島上的死光》。還有請新疆人演蘇聯人,如《熊跡》。
E. 我想問,電影和電視劇都是用膠卷么 又或者專業的解釋下什麽拍攝手法成本最高,效果最好。
現在除了個別導演的愛好,已經很少人用膠卷拍電影了。很久很久以前,電影和電視拍攝都是用膠卷的,因為成本問題,後來電視拍攝逐漸採用了高分辨錄像帶拍攝,而電影仍舊採用膠卷,因為在當時的技術環境下,膠卷是最好而且解析度是最高但價格最貴,只有電影工業可以承受,電視劇承受不起。再後來,就都換數碼拍攝了,因為數碼方便,還省了膠卷轉化數字信號的問題,方便後期製作。
如果說單純的拍攝成本高,肯定是膠片拍攝,早上、上午、中午、午後、下午、黃昏、晚上、屋裡、水下......不同的場景需要用不同的膠片才有好效果,這裡面都是錢,你也永遠無法估計演員會NG多少次,每NG一個鏡頭損失的就是一段段廢膠片。而一部90分鍾的電影,每秒24幀膠卷畫面,需要126900幀,一盤電影膠卷大約500幀,需要260盤膠卷,總長度大約3~4公里,按富士VIVID ISO250膠卷市場價大約1000人民幣一盤,總開支大約26萬。這個是估算的價格,不同環境需要用不同ISO的膠卷,不同ISO的膠卷費用不同,所以價格應該超過30萬,而且是不計算損耗的價格,理想的損耗通常是片長的兩倍以上,也就是計算了最低損耗的話膠卷開支接近90萬。再就是膠片要轉化為數字信號進入後期,要保證最好的質量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有可能逐幀逐幀的高解析度掃描,例如電分掃描,一幀畫面電分為4K解析度大約200~400M左右,每M大約5毛成本,126900幀全部電分數字化得多錢?最少1200萬!
F. 網上有些很老的電影卻有1080P或者720P這種高清版本是怎麼弄的
大哥,膠片的清晰度始終都是很高的,只不過當時電視沒1080P這個條件而已,不代表膠片達不到1080P。
通常大片都是用35mm膠片拍出來的,那麼35MM的膠片到底是多大呢?告訴你民用的膠卷通常就是35MM的(翻翻家裡的老底片通常都是35mm的。)那麼現在的數碼單反相機已經有全畫幅的了(全畫幅就是說感光晶元尺寸和35mm的膠卷感光尺寸一樣大,既36*24MM)。
說簡單點,35mm的電影膠片如果每一張都用現在的設備掃描轉換成數字信號可以掃出約2000萬像素,而全高清的格式是1920*1080(200萬像素)不過電影膠卷通常顆粒較粗,所以保守估計按照現在的高清格式再翻一倍的解析度可能就是膠卷電影的解析度極限了(即約4000*2000的解析度)。現在RED ONE已經有更高解析度的攝影機了(好像是5000X3000多的)
當然有些膠片會進行一些數碼修復,畢竟年代久了么,再好的東西也不易保存啊,特別是膠片這種本身就不大容易保存的東西。
G. 中國老電影是如何拍攝的
攝影術同樣產生於19世紀的歐洲。1839 年,法國人達蓋爾根據文藝復興以後在繪畫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並使用化學方法,將形象永久地固定下來,「達蓋爾照相法」產生。1872 年,最先將「照相法」運用於連續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里奇。他曾在 5年的時間里,多次運用多架照相機給一匹正在奔跑的馬進行連續拍攝的實驗,並於1878年獲得成功。 1882年,法國人馬萊利用左輪手槍的間歇原理,研製了一種可以進行連續拍攝的「攝影槍」。此後他又發明了「軟片式連續攝影機」。終於以一架攝影機開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組照相機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在歐洲,許多國家中的科學家、發明家們也都研製了不同類型的攝影機。其中,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和他的機械師狄克為了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間隔進行移動,而發明了在膠片兩邊打上孔洞的牽引方法,解決了機械傳動的技術問題。「活動照相」的「攝影術」得以完成。 目前國內第一本引進講解電影拍攝的圖書為電子工業出版社的《大師鏡頭:低成本拍大片的100個高級技巧》,第一次將電影拍攝技術介紹給非專業人群。內容涵蓋拍攝打鬥鏡頭、追逐鏡頭、恐怖鏡頭、出場與退場、車內場景、對話場景、爭吵沖突場景、愛情激情場景等各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