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長城》作為我國首次嘗試和好萊塢合作的影片,它在電影史上有什麼意義呢
電影《長城》是好萊塢首次與中國深度合作,完全按照按好萊塢工業水準打造的超級大片,也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第一部工業模式下的電影。資料得知,這個故事並不是張藝謀帶給好萊塢的,而是好萊塢拿著寫了七年的劇本,找到了張藝謀。編劇則是曾經編劇過《諜影重重》系列電影的托尼·吉爾羅伊。最開始傳奇影業創始人托馬斯·圖爾有一個概念性的想法:長城之所以建造的如此宏偉,一定不單單是為了抵禦「人類」。2012年,羅異擔任傳奇影業聯合華誼兄弟在中國創辦的公司傳奇東方的CEO,他來到中國20年,見證了中國電影市場從「零」到全球第二大市場的井噴階段,這一切彷彿都是為了《長城》蓄力,無論是從電影內容還是市場培養方面。在這個合作的最佳時段,他找到了張藝謀,這位中國當代最具「掌控力」的導演。那時《長城》已經籌備了七年,中途還找過《燃情歲月》的導演愛德華·茲威克,但因為種種原因「夭折」了,遞到張藝謀面前的,是一稿「特種部隊」打怪獸的典型好萊塢式劇本。
所以在這部電影創作過程中,好萊塢保證資金,投入技術,同時也規定了劇本走向,電影節奏,而張藝謀在其中做的是「帶著腳鐐跳舞」。同時「借水行船,輸出中國文化」又是張藝謀拍攝這部影片的一個動機和理念:「我一直主張我們要有這樣的合作,我們借用好萊塢這樣的力量和他們喜歡的東西,哪怕是拍一個爆米花的電影,但是我們可以慢慢的,潛移默化的,把中國的一些文化符號傳遞出去。」所以,當電影導演被好萊塢資本綁架,當導演主題先行試圖藉助電影輸出中國文化符號時,便產下了這樣一顆好萊塢類型片與中國文化符號夾雜的不倫不類的怪胎。
錢鍾書曾說:「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花中蜜,無痕有味。」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其深刻的主題、導演的藝術理想、人文精神理應通過鮮活可感的人物形象、邏輯縝密的故事、氣韻靈動的畫面自然而然的滲透出來,而非如此這般迫不及待、急功近利的呈現出來。我們對這部影片的吐槽,不僅僅是因為影片的糟糕,而更多是出自對於一個曾經有思想、有個性、有才華,被稱之為「鬼才」「奇才」的藝術家的失望。坐擁如此充裕的資本、豪華的明星、頂尖的技術,竟然整合出如此平庸的流水線作品,這是絕大部分對張藝謀還懷有期待的觀眾所不能接受的。《長城》再一次證明任何一個暢銷作品,都不可能僅僅是商業算計的分泌物。沒有解決更高級的,讓全球觀眾看到「一種活躍的、靈性的、充滿幻想和好奇的生活」,那輸出文化,就是一句空話。
⑵ 《尚氣》為什麼不在國內上映
《尚氣》不在國內上映是因為這個影片還有很多的問題。
1、這部電影的初衷就不明,部分西方人對於中國人乃至中國文化的偏見是深入骨子的,拍這部所謂討好中國的華裔英雄電影,也不過是因為覺得中國人的錢好騙,稍微花言巧語兩句就有那多人買賬。
2、其次這部電影是由漫畫改變而來的,在漫畫里本就充斥著大量對於中國的偏見,就算官方在電影里有很多刪減,稱已經去除了偏見,但是基於錯誤的起點我們還能奢望它有多麼正確的價值觀。
3、這部電影的男女主演分別是,劉思慕和奧卡菲娜,對於選角本來就讓很多觀眾無語了,不說是對演員的偏見,但是容貌如此標志的父母為何會有劉思慕飾演的尚氣,這壓根也不符合常理,雖然劉思慕好像在電影中的表現很不錯,但是選角本身就有一定的問題。
劉思慕的看法
劉思慕連著發了兩條微博,第一條的大意是這部電影是很棒的,第二條則是說這部電影是在宣揚積極的中國文化,雖然西方媒體經常忽略中國影迷的好,激化雙方的矛盾,但是他還是看到了中國影迷的熱情與善良。作為主演,宣傳自己的電影無可厚非,但是劉思慕平心而論,這部電影真的是沒有任何偏見的在宣揚中國文化嗎,究竟是不是自在觀眾的心裡。
⑶ 電影《浪客劍心最終章》前篇備受好評,這部電影真的像大家說的那麼好嗎
漫改電影《浪客劍心》系列在《浪客劍心:傳說的完結篇》時隔5年之後,迎來了全新續作,也就
是「最終章」兩部曲《浪客劍心 最終章:人誅篇》和《浪客劍心 最終章:追憶篇》。
人誅篇已經於4月23日在日本上映,目前豆瓣評分476人,總得分8.6,可能將刷新前作,成為真正
意義上的「史上
最強漫改」。
⑷ 哪些帶有中國元素的外國影視作品誤導了你對中國的印象
迪士尼的動畫片花木蘭,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但是,徹底混進了中國風和和風,還有神探夏洛克,第2季有關於唐人街的場景,不是那麼的中國,而且發財貓是霓虹金的,像此類的電影還有諸多。
⑸ 電影《長津湖》引外國網友熱議,他們是如何評論這部電影的
要說今年十一國慶檔最火爆的電影作品,非吳京、胡軍、李晨、朱亞文等主演的電影《長津湖》莫屬。 影片自從公映以來,打破諸多記錄。不但在國內掀起了收視狂潮,獲得一致好評,在國外引起的震動也絲毫不遜色。
最後,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到抗美援朝戰爭的一百多年之間,中華民族在多次對外的戰爭中幾無勝例,長津湖之戰不但打碎了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的傲慢和偏見,而且重塑了中華民族面對外國勢力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外國網友紛紛感嘆,自從長津湖之戰勝利之後,中華民族才是真正意義之上的站起來了。
總而言之,外國網友一致認為,電影《長津湖》無論從題材選取,還是電影製作等多個方面,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⑹ 易烊千璽登上爛番茄,國外的觀眾是如何評價《少年的你》的
在易烊千璽登上了爛番茄之後,國外的觀眾對少年的你這個作品都是一致的好評和對他們演技的認可。而且我們都知道,其實爛番茄是北美一個非常著名的電影評價的網站,也是觀眾在評價電影好壞時候一個非常重要的榜單,而爛番茄的新鮮指數越高的話,這個電影越好,少年的你在爛番茄的新鮮度高達100%,也讓我們看到海外的觀眾對於這個作品的認知度也是非常的高。
心血而這個影片能夠收獲這么多人的喜歡,更多的是演員在詮釋這個作品的時候所付出的心血。相信大家可以看到易烊千璽,這一路走來也是經歷了許多,在他的作品能夠收獲這么好的榮耀時,他的知名度也是逐漸提升,海內外的觀眾都非常的喜歡他,也希望他在越來越優秀的同時,能夠讓我們看到他更加強有力的展現,讓大家非常期待他未來能夠帶來更好的作品。
⑺ 《雄獅少年》為什麼把人物畫成咪咪眼是為了沖擊美國獎項嗎
雄獅少年把人物畫成眯眯眼是為了迎合西方評委,不是為了沖擊美國獎項,是為了沖擊法國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這才是動畫領域的盛會,動畫界的奧斯卡,雄獅少年將人物進行設計,可能就是為了迎合這些西方的觀念,畢竟導演都想在國際上揚名。
西方電影獎獲獎一般有兩個因素,影片足夠出色,或者帶有政治成分等盤外因素,導演可能是將目標放在了盤外因素上,希望以這樣的形象去迎合評委,畢竟只要他能夠得獎,那麼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並且他們還已經做好了一些預防措施,雖然這些措施並沒有效果。各種原因讓他們設計了這樣的人物形象。
⑻ 《大魚海棠》在國外獲好評,你怎麼看
《大魚海棠》在國外的好評並非偶然。說實在話,大魚作為一個國漫,客觀評價的話,完全可以說是一個相比較之下的成功作品。
我表哥在國外留學,前幾天發了一個朋友圈。他說他在美國電影院看了大魚海棠,哭了。想想此前我看這個電影時是去年的七月十四日,算是首映吧,相距半年多才剛剛在國外上映。驚訝於時間跨度巨大的同時,我也在想,為什麼我哥會哭?我想不僅僅是感性的問題。
國人們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多數集中於一個詞——「情懷」。何為情懷?所謂的等了十二年,究竟有幾個人真的等了十二年?不說十二年,究竟多少人是跟風而評論?也許真的有期待吧。比如我,十二年前我才剛剛上學,什麼網路什麼國漫我都一無所知。但是在我2014年偶然看到一個介紹時,我就對其念念不忘了。雖然讓我等了兩個雙十一外加大半年,但是最終效果真的沒有那麼不堪。當然多多少少是有一點小失望,對於劇情都頗有微詞,可是完全可以算作國漫的優秀作品了。
我的表哥對動漫並不是很感興趣(在我印象中),和多數國人一樣,心裡對於國漫的評價多數停留在「小孩子家家」之類的方向。畢竟有色眼鏡帶久了就難以摘下來。但是外國人不一樣,一個個此前毫不知情卻偶然發現這部電影的國人們也不一樣,無論外國人還是中國人, 他們是最客觀也是最「純潔」的觀眾。
沒有偏見沒有水軍,在異國他鄉看到了一部滿滿中國風的國漫電影,對於遊子而言究竟有多麼寶貴?
另外,中外的文化差異,導致了中外眾多藝術作品中內涵與外在的差異。對於這個將《逍遙游》中晦澀論述里的奇怪論據——鯤,為主題的電影,外國人會不會有一種新鮮感?神秘的東方文學與 歷史 傳說,對於西方人而言當然十分有吸引力。
有人說這個動漫的畫風與宮崎駿老爺子很像。只能說各有千秋,實際上,畫風這種東西根本沒有什麼因為相似所以抄襲的規定。那麼說的話,這個世界上要有多少漫畫家會死在官司上啊。唯美的畫風和描繪鬼怪的百態並非日本人的專利,「先入為主」的思想應當清理一下了。這部動漫最值得稱道的即是畫風,它中國人記起了鄉愁,讓外國人嚮往了中華。況且3D動畫在歐美爛大街,外國人對於亞洲風格的2D起了興趣自然大有可能。細節處理也非常棒,單說這方面的話,在國漫里真的是非常非常優秀了。
最最值得詬病的,也是最容易挨噴的,當屬劇情了。一個小姑娘為了報恩卻差點毀了整個族人,最後備胎開掛把她送往了人間,萬年備胎,湫,雖然沒死,但是成了靈婆,連備胎都不是了。
這種劇情!很容易!被人罵的啊!!在中國人的道德觀念里,少數人犧牲多數人真的是個應當口誅筆伐的事情啊!
但是老外不一定去品味內涵啊。眾多美國大片,特技炫酷,場面宏大,讓人看了熱血沸騰,青春的烈火像朝陽一樣噴薄欲出!
回過頭來看看劇情,打——回憶——打——回憶——現實——好人葯丸——打打打打——完了完了——開掛——壞人死了
要說這劇情,不都一樣屎嗎,可是多數人就是喜歡這種場面啊——看電影就是為了放鬆,為什麼還有搞得那麼內涵卻一點也不爽?
綜上,我認為大魚在國外的好評原因:1:有在外華人的祖國情節,而沒有所謂的「十二年情懷」。2:水軍勢力小,而且其中的中國特色對於外國人吸引力很強。3:畫風很好,對於普通人的審美觀點很契合。4:劇情的短處已經被覆蓋了,因為這部片子的中國風真的很爽。
首先,我超級喜歡這個電影,從第一次被它感動到一遍又一遍的看它,我已經看了不下20遍了,它真的是一部非常非常優秀的電影,很多細節都能很好的體現它。只是很多人都沒有發現這一點。
在椿被漁網困住時,鯤用刀給她割漁網,其實他也不小心割到了椿,到後來椿回到海底世界從水裡出來時,她是捂著受傷的手臂的。到後來畫面跳轉到整個圍樓時,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一個小小的身影從房頂下去,椿立刻海底世界時湫站在房頂等她,足足等了七天,直到椿回來了他才從屋頂下來。
再說湫吧,不知道有沒有人這樣覺得,其實湫就是神,在夏天飛雪的時候,他問椿:
椿說不相信。
椿說:
另外,這個電影里對湫身份的最直接的一段是湫醉酒那段:
也能說明湫的身份。
還有就是三手擺渡者的區別對待,對椿,他僅僅只是對椿招了招手,而對於湫,他則是脫了帽子對他行禮。
至於故事情節,很多人都覺得女主是個綠茶婊,但是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試問你在害死一個救你的人之後,有誰能夠理智的逃避自己良心的譴責。但女主得知能夠復活鯤時,她的選擇確實是大多數人都會有的選擇。因為當時靈婆和她說會有報應,可是又沒說清是什麼報應,所以她就認為報應僅僅是針對她一個人的,如果她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會連累所有人,她也許就不會再去復活鯤了。
劇中的靈婆,在我看來她是一切的始作俑者,實際上她幫助椿就是為了能夠找到一個接班人,她從椿身上也沒有拿走一半的壽命,而是整個靈魂,椿的靈魂是一朵海棠花,而她拿走了一整朵,然後僅僅只是掰了一片花瓣喚醒了鯤,只是一朵花瓣並不會發生什麼,可是她卻和湫說椿的命已經和鯤連在一起,如果要把鯤送走就要把椿也一起送走。然後愛著椿的湫就心甘情願的把自己的靈魂給了靈婆換走椿的靈魂,並且再也不能見到椿,其實事情原本並不會這么絕,而是靈婆一手造成的,而椿和湫都是她計劃的犧牲者。
其實之前也有預兆,靈婆和椿說人死後所有靈魂都在她那裡,而鼠婆卻和椿說好人死後變成魚歸靈婆管,壞人死後變成老鼠歸她管,這和靈婆所說的不符。
至於鯤,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做為人時的本命,但其實電影裡面也有寫,靈婆翻那個本子第二次時上面寫著:李胤傑卒因溺水壽終十七。
希望大家能帶著我整理出來的這些再把這部電影再看一遍,也許還會有很多驚喜,畢竟這是12年的沉澱,在我看來,它是我們文化的一種體現,無論是建築還是情節人物都很中國風。
在國外能獲好評,在中國就不行,只是所謂的十年情懷,好歹算是個資深漫迷,就動漫中外的評價標准不說差異大,但應該達不到一邊倒。雖說國內的水軍佔了很大比重。 以下個人看法 勿噴
大魚放映前我真是一點都不了解,所以沒什麼所謂的情懷,不要說我寡聞,我對動漫有關的都有接觸,國內外經典辣眼幼齡的都有涉獵 ﹏
說大魚 個人是不喜歡的,首說女主配音,不知道其他人如何,反正有幾段我聽著挺尷尬的,雖然超過國內很多同類,但與一些國外電影的中配有差距的,既然打情懷,不要光搞畫面嘛。
大魚,從看到現在也只記個大概了,人物名,這方面不錯但感覺沒啥用,只是逼格感覺高了點,從另一方面講,三個主角色的名字倒是成功讓人記住了。
劇情 是我愛情觀的問題嗎,還受評論的影響,椿喜歡鯤?(神話里的女孩真好,救一下以身相許)我咋一點都沒感覺,在我看難道不是還救命恩的,湫對椿是喜歡吧,樓上好像有個說全劇湫沒對椿說過,你們不要亂加上湫喜歡椿的設定T_T我好迷茫,是我看的動漫太多,已經與你們脫節了嗎。還有湫被蛇咬,爺爺的死(沒死?)我歸類到椿和鯤身上應該沒啥毛病吧,說沒死人的是不是眼瞎,最後因為愛情(報恩)對抗一村人,這女孩紙的愛情觀真可怕。
總之是部槽點滿滿的動畫了,做的也是蠻成功的,對我這種見過各種設定的少有接受不了的動漫,椿鯤在一起的設定。額我是不追劇的,這種男二犧牲成全的不是挺大眾的 _
順應國內潮流( 3 )
我是僅僅等了8年《大魚》的人
我不敢大舉著自己是元老粉絲的旗幟來說這是一部對不起12年等待的動畫。 我只想說,我看得很爽,音樂美,畫面美,配音美,至於劇情我想豎著中指問那些說這是個綠茶婊的故事的人致敬! 你到底看懂了嗎?如果沒看懂也沒關系,請不要裝作自己很懂的樣子從什麼中國的人文道德來評價它!
影評人過度貶低自家動畫
《大魚》當年口碑兩級分化,確依舊拿了不少獎,它的優點是不可否認的。那些自以為頭腦清醒的影評人,故意地過度打擊這部國產,表面上是要傳達「希望中國動畫認識到路漫漫其修遠兮,還要繼續努力。」卻就是不肯承認《大魚》做得出彩的地方。添油加醋得說什麼對不起12年情懷,我想問你是等了12年的人嗎?還說劇情毀三觀,女主綠茶婊,我又想問你看懂了嗎?
《大魚》劇情你看懂了嗎?
許多人可能習慣了充滿激情,勵志,向上的動畫片,而大魚卻是在平靜的挖掘人性。影片的劇情上運用了許多留白藝術,所以總讓大多數人看完後只能體會到前面我說的淚點吧,也只能感覺這是一場「三角戀」悲劇……但這恰恰是編劇想要的效果,要想一遍就看懂的必定是有豐富的人生閱歷的……所以這部大魚是部可以伴隨我們的成長而有不同解讀的!有以下兩個合理推理你看懂了嗎:
1.整個故事其實是靈婆的一場自我救贖!——他是整個故事的操控者。
2.湫是天神,墮落到椿的世界的神。
美圖來一波
雖然《大魚海棠》這部電影在國內的口碑兩極分化非常嚴重,但是這並不影響它遠播國外,讓久久沒什麼表現的國漫重新煥發出光彩,重新讓世界看到國漫的努力和進步。
1.畫面精美,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傾向。
2.東方特有的鬼怪元素令畫面從滿靈動和神秘之感。濃濃的中國風元素滿足了外國觀眾了解中國這個神秘的東方古國的慾望。
3.在外華人的祖國情結,對中國風的元素有天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畢竟外國人很少接觸到中國動漫,處於一種新鮮的狀態,而且基本上沒有帶有什麼精神負擔,所以就是很自然地看了場電影而已。
對比國內情況,我們應該可以發現兩者給出的評價為什麼截然不同的原因。
國內觀眾在電影上映之前就因為被媒體大肆宣揚的「十二年的等待」弄得太有精神負擔了,或者說,很多國內觀眾是懷著過多的期待走進影院的,有種老闆驗貨的感覺,自然就不太能夠全身心地觀看了。加之國內水軍力量太強了,而很多普通觀眾又容易人雲亦雲,所以就導致了不少評論跟著所謂的「白等十二年」的輿論走了。
其實,拋開所謂的「十二年的等待」不說,因為其實很多的普通觀眾根本就沒有在等,這個說法只是水軍的一個為了奪取眼球,山洞觀眾情緒的一個說辭而已。《大魚海棠》確實是近年來國漫的一次發奮之作了。首先耗時長就讓我們看到了這支製作團隊的耐心。另外,製作精良,畫面精美,配樂應景等等,這些都是許多浮躁的國漫製作團隊應該學習和效仿的榜樣。
《大魚海棠》是國漫走向世界的成功一步,我們要做的是勇敢地邁出下一步,而不是畏畏縮縮,作繭自縛。
實話說,大魚海棠我沒有看,至今我在電影院看過的動畫也只有一部《你的名字》。人們對中國動漫的不認可已經根生,這也確實是因為中國動漫一直低水平造成的。一部動畫如果用心去做,用愛去做,被認可也是理所當然。如果只是想著怎麼能有票房,怎麼能有口碑就算火這一時又能怎樣?
當然這些話不是在說《大魚海棠》,畢竟我沒看也沒資格評論。我只是想說中國動漫現在不論好壞都會被有色眼鏡去看,只有做的更加用心,並且堅持下去才能夠使國人改觀。
至於外國人對大魚海棠的評價可能更加客觀吧,畢竟他們對國產動漫情況也不了解。
沒有給出題目的答案很抱歉。
我不知道《大魚海棠》是否在國外受到追捧,但我想就大魚《大魚海棠》的故事和人物說一說。
1、大魚海棠在講故事上面講的不夠出色,這毋庸置疑,一部分原因在於大魚海棠的預告片彷彿已經把故事的整體框架講完了,說實話,我在看周深的《大魚》mv和陳奕迅的《在這個世界相遇》的mv時有的前段甚至讓我險些哭出來,然而看完整個電影,我發現淚點好像幾乎在mv里說過了,可能因為我看這兩個mv看得有幾遍,再看電影就沒那麼容易淚奔。
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編劇和電影時長的問題,因為《大魚海棠》想要構建了一個世界框架,所以你發現見面有很多傳說人物甚至人類祖先,比如嫘祖、句芒等,其中打醬油的角色比較多,性格不夠鮮明。在我看來如果《大魚海棠》這些打了醬油的角色如果不是用的傳說人物,我不會要求這么高,性格不鮮明也沒關系,然而用了傳說的人物就另當別論,何況《大魚海棠》是要構建一個世界框圖,因此《大魚海棠》羅列了很多傳說人物,卻沒有給相應的靈魂。相反靈婆和鼠婆子到充實一些,但這畢竟是我平常沒聽過的傳說人物。而且必須要知道每個人物都是為整個故事服務了,你不能想要展示中國元素而忽略對人物的把握,造成生搬羅列的現象。
所以電影不好請找編劇和預告的剪輯人員。
2、女主是你們口中說的白蓮花么?我認為不是,你們認為白蓮花一部分是由於季冠霖(配音羋月,羋月被稱了白蓮花),聲音所帶來的印象是起了一些影響的,一部分是你們忘了青春期的女孩的心裡,你們忘了年輕時候的樣子。不提繁重的學業,有大部分女生未成年時不都幻想,哪怕背叛全世界,也要奮不顧身愛一個人,就算與整個世界為敵,那又何妨,可能年紀大一點的當初年輕時沒有這種心情,然而新世紀的孩子不都曾想過么?何況古代也有不顧一切私奔的。青春期的孩子有多叛逆你們記得么?何況保護自己的救命恩人有錯么?
還有白蓮花會真的犧牲自己么?不會吧。但《大魚海棠》的女主因為給族人帶來了災難,真的犧牲了自己,連她自己也沒想到能活過來。她給族人帶來災難你以為她願意么?如果你們父母在你們年輕時告訴你們做什麼事情會受到懲罰,你們會怎麼做?你們會相信虛無縹緲的懲罰么?還不是不撞南牆不回頭?(當然聽話的孩子例外,然而為什麼要做大人眼中的好孩子?)
3、一部分人說抄襲《千與千尋》,我只能說,人物確實借鑒的中國《山海經》和古代傳說。然而我覺得鼠婆子和靈婆性情挺像《千與千尋》裡面的湯婆婆和什麼婆婆的,至少看到鼠婆子和靈婆我會想到湯婆婆。
終語:就這些了,《大魚海棠》只要在故事上再完善相信是個好動畫電影。
這真的是一部很棒的國產動漫,不過豆瓣評分6.5,剛剛及格,個人覺得有些低了。
《大魚海棠》講述了居住在「神之圍樓」里的女孩「椿」,十六歲生日那天變作一條海豚到人間巡禮,被大海中的一張網困住,一個人類男孩因為救她而落入深海死去。為了報恩,她需要在自己的世界裡幫助男孩的靈魂,讓他成長為比鯨更大的魚並回歸大海的故事。歷經種種困難,男孩死後終於獲得重生,但這一過程卻不斷地違背「神」的世界規律而引發種種災難的故事。
電影里有很多細節細細想來都是有關竅的,我也是看過兩遍電影後又看了很多關於電影的深度解析才略知一二的。「不得與人類世界接觸」,是椿世界裡的天規, 當椿、鯤一起玩耍的時候,仔細看他們周圍的場景,四季發生了極速的更迭,說明冬夏已經亂了套。湫去找靈婆,試圖改變命運,又再一次違背了天規,為後來的海水倒灌埋下伏筆。電影里椿三人被雙頭蛇襲擊,是違背天規的一次警告;鼠婆、靈婆的出現以及幫助都有他們的目的,她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有蘊含的深意。海水倒灌,是違背天規的懲罰,也是一切重新開始的意思,是洗去腐朽思想的意思。還有很多的細節值得推敲,慢慢看就會發現他門的深意。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極致中國風色調,滿屏的中國紅和藍色,卻不俗不土,反而呈現的很飽滿、很柔和,真的太美了!還有這部電影的配樂,是 吉田潔的配樂,和畫面很融和沒有很突兀,周深的《大魚》,陳奕迅的《在這個世界相遇》,和影片完美融合 。
所以沒有看過的朋友們可以去看一下,看過的朋友們可以去再推敲一下他的很多細節。
對於這個事情,拾部君只能說,這事中國文化的勝利,由此,大魚海棠內里存有的一些不合三觀的普適性劇情就不再顯得特別重要,極目絢爛的中國文化才是這部創作於海外流行的關鍵性重點。
下面是拾部君近期撰寫的關於這件事的完整回顧,以及一些心得感悟,希望能夠給你帶來有所幫助。
作為2016年國產動漫的年度票房冠軍,國產電影動漫 歷史 上曾經的總票房排行第二的神作(於最近被熊出沒超越了),《大魚海棠》自上映那一刻開始,就沒少成為觀眾們茶餘飯後交談的話語對象,
有得人認為它就是國產動漫復興崛起的代表創作,也有得人會認為它的三觀不正,是會給 社會 帶來不良的風化教育的,應該予以《喜洋洋》那般的封殺禁播。
可不管怎樣,這部動畫也憑借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創造了影片 歷史 上的一個奇跡,且在近日揚帆起航到了海外,而且,這次出征的地域可是最求最為龐大的電影市場,所有影視創作人都夢寐以求的國都---美利堅合眾國。
讓人欣喜的是,《大魚海棠》這部動畫在此次的遠航之旅上不但沒有給我們落臉,還用富有獨特韻味的創作風格俘獲了一大批外海的影迷和專業影評人,大大的提升了國產動漫於國際舞台上方的地位。
看看下方海外權威影評網站的評分,均一是大比例認可這部創作的,部分專業影評媒體就更是毫不吝嗇溢美之詞,
什麼「如果你給它機會,它會讓你屏住呼吸」,什麼「糅結了《千與千尋》的敏感,《降世神通:科拉傳奇》的奢華」,什麼「就像古老的靈魂擁有了新的眼睛來看待死亡」等等,
較比起中國觀眾褒貶不一的態度,從上方的信息我們無一不能看到海外觀眾對這部創作的認可贊嘆。
事實上,中國市場能夠產出如《大魚海棠》此般質量的創作是尤其根本原因,一來是國產動漫市場經歷過接近20年的低幼發展,伴隨著先前的那一批喜愛動漫的狂熱者們的長大,他們對動漫就會提出更加之多的要求,比如內在的意義,比如創作形式上的創新等等。其二,加之海外動漫市場至臻白熱化的競爭也使得國產動漫從業者不得不加足自己的馬力,去創作出更有內涵,更高品質的內容出來,否則在國門逐漸大開的時代趨勢之下,國產動漫行業就只能萎縮甚至消亡。
國產動漫市場其實是存在著數量十分龐大的優秀創作者的,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先前的國漫市場乏力受到誤解和壓制的原因,使得這一大群人才都只能投身在代加工行業,亦或者將動漫創作作為自己的業余興趣罷了。而如今,尤其是國產動漫市場近幾年來的現象級發展速度,也是足夠讓我們欣慰,由此也促就了這樣一方百花齊放的盛景。
於微博上創作自己四格小漫畫的小姐姐成為了國內最大的動漫平台的掌門人了,30歲前仍然只是在做 社會 最底層工作的米二大爺,也在35歲左右成名於動漫圈之中。B站上方許許多多曾經寂寥無名的UP主,也都憑借自己對動漫創作的獨特理解,憑借一部又一部風趣幽默的視頻或圖文創作成就了不世英明。
這是國產動漫最好的時代,也是動漫行業從業者最好的時代,也希望那些對國產動漫存有偏見的朋友能夠暫時放下成見,給予正在蓬勃發展的國產動漫一點兒的寬容,耐心靜候國產動漫大時代的到來。
如果覺得拾部君的回復對你們有幫助,麻煩給我點個 「贊」 吧!
大魚海棠獲得好評其實是在意料之中的。畢竟撇開劇情來說,大魚海棠的背景塑造,音樂製作,以及一直為人所詬病的角色配音以及作畫,都可以說是近年來國產2D動畫電影的一個新突破。事實上從題主給出的國外網友回答截圖來看,對於電影的誇贊也多半集中於這一方面。
不過《大魚》其劇情上的硬傷導致了它無法再更進一步,成為口碑和質量雙豐收的作品。不過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的話結果會有所不同——為什麼偏偏是大魚海棠受到了好評呢?之前國產動畫電影也出過了不少的佳作啊?
主要是因為西方人對於中國——以及其所輸出的文化作品——都有一種很刻板或者傳統的印象,這有可能是遍布西方各國的「唐人街」所造成的影響之一。事實上無論是以前的《中華小當家》還是《反叛的魯魯修》等近年來涉及中國傳統元素的作品,一提到中國無一不想到唐裝,宮殿,紅燈籠,有些還會有滿清時期遺留下來的辮子等等元素。即使涉及到現代 科技 ,也必須是大紅大黃等等傳統的顏色符號。
而《大魚海棠》便是將這類元素發揮到極致的一個例子。大量運用中國傳統的元素以及美術手法,主角名字運用的典故以及一系列神話傳說或者類擬神話傳說的借鑒,使得國外覺得這並不像日本動畫或者美國動畫,他們感覺中國動畫人終於做出了自己的風格。
不過國外對於《大魚》的這番盛贊其實對於中國動畫是有一定負面影響的。因為現在中國動畫缺乏的是創意,缺少好的故事劇本,以神話傳說或者經典名著作為基底的素材終究會用完,而如果未來中國動畫人依然固步自封,那國產動畫前景便也不容樂觀了。
⑼ 美國電影里的中國
剛剛出了一個新的美國片《乒乓特派員》,沖著是一部和中國國球有關的喜劇片,我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當電影結束時,我差不多把能吐的都吐了,太爛了,無聊之極,爛的我都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
盡管有惡搞的成分,但裡面描述中國的地方讓我覺得俗不可耐,導演完全是瞎拍,把中國的國球乒乓球都糟蹋了。仔細的思考了一下,發現在很多美國電影中都有這種現象,這些導演跟商量好了似的,一起有意無意的侮辱中國。我整理了一下,把這些導演善用的手段匯集匯集,大家看看對不對:
一、電影中經常找一些長相怪異的人,說是中國人。有的人是把腦袋剃個半禿,後面留一條不長不短的小辮,裝清朝人。有的體態肥壯,留個八字鬍和山羊鬍,後面留一條小小的辮子,估計是在學蒙古人。《蝙蝠俠前傳:俠影之謎》中,主角在中國蹲監獄,條件之惡劣不說,裡面的獄警跟蘇聯人似的,穿個大風衣,有些囚犯找主角麻煩,一臉橫肉,跟我形容的偽蒙古人一模一樣。這么做完全是妖魔化中國人。
二、要是有女的,都是那種特別丑的,一個個都跟妓女似的,濃妝艷抹,一張大肥臉掛滿了YD。例子太多了,基本每一部都有。
三、關於場景,凡是有中國的鏡頭,不是胡亂編造,就是專門挑一些窮鄉僻壤,讓人感覺中國又臟又亂。當初看《古墓麗影2》,裡面有一段在上海打鬥的劇情,導演發揮了其強大的YY想像力,自己搭了一個居民區的場景,跟貧民窟似的,勞拉和一堆B社會分子就在這幾棟堆著各種垃圾、殘敗不堪的破樓間上躥下跳,打的不亦樂乎,我已經完全把這個電影當笑話看了。
四、凡是情節有中國的,肯定和犯罪有關,比如什麼三合會啊、黑龍幫啊,ammo、viper、MY、contraband一樣不少。還是《古墓麗影2》里,一幫B社會大張旗鼓的倒賣兵馬俑,跟開市場似的。《007之明日帝國》里,中國的將軍和英國的新聞大亨勾結在一起,想挑起戰爭。盡管不想提成龍老大哥,但這也是個標準的例子,《尖峰時刻》系列都和中國的B社會脫不了干係,因為這也是老外導演的。好像中國全國上下都在搞B社會。
五、只要有機會就埋汰一下中國。《逃出克隆島》中,一群醫生打不開一個培養皿,一個人就說到:中國產的破鎖。《阿甘正傳》中,阿甘從中國打完乒乓球回來,接受電視台采訪,記者問中國怎麼樣,阿甘說中國很窮,中國人什麼都沒有雲雲(詳細記不住了,大概是這樣)。
六、老外還經常把中國人和日本人搞錯,經常看電影裡面的中國人穿著一身和服,他娘的不知道我們是世仇啊,白痴導演。
七、美國人用心很險惡,常常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搞小動作。在李連傑出演的一部電影,好像是《致命羅密歐》中,pol.ice讓其表露身份,李連傑掏出一個證件,鏡頭一個特寫,上面寫的好像是「台灣國家安全局」。而且在一些電影中,開什麼國際會議,台灣也作為一個國家出席。這些做法完全實在混淆視聽,變相支持台獨。
八、常常侮辱中國武術,電影里出現一些會武術的常常是群怪胎,《荒野大鏢客》里,飛車party里有個流氓是中國人,剃個禿頭,光個膀子,打架之前還像個瘋子似的亂叫喚,純粹是埋汰李小龍。而且有時先把中國武術描繪的很厲害,然後瞬間被某個美國式的英雄給平了。舉個例子,《飆風戰警》里,一個賊丑的反派和威爾史密斯對陣,先踢了一趟腿,然後說:這是一個中國人教我的。史密斯上去一鐵鍬就把他給打倒了,很多人看到這兒笑了,但這就上了導演的當了,他的目的就是讓人留下一個中國武術只是聲張虛勢的印象,時間長了,別人也就不再尊重中國武術了。
我暫時就想到這些了,平時看電影多注意注意就知道我說的不假了。
美國電影是其文化戰略的一部分,這些問題反應了美國人對中國的巨大誤解和敵意,我們看他們的電影要小心,不要被他們的思想所誤導。
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我們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不要被美國電影中描繪的西方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他們只是一個建國不過二百年的年輕國家,很多地方都有其弊端,這些很少在電影中反應出來。
同時希望我們自己國家的電影能爭爭氣,打到國際舞台,擺正外國人對我們中國的印象。
⑽ 有人看過<<蘋果>>這部電影么那裡的故事情節有什麼好看的啊
該片道德體系混亂。
關於在柏林電影節落敗的佟大為、范冰冰演的《蘋果》在柏林電影節上空手而歸是必然的。觀眾很不喜歡《蘋果》的劇情———它講述了一對民工夫妻,女的被老闆強奸了,男的因此向老闆索要2萬元;就在雙方為錢爭執不下的時候,女的懷孕了,男的更因此加碼:孩子加強奸,總共12萬元。「作為藝術表達,這樣的故事可以寬容。但作為中國人,我們不應該容許這部電影對時代有侮辱性描寫,《蘋果》中失實的描述,就連德國方面的評審專家也看不下去!」
德國評審不解地說:「我到過北京,覺得中國人並不是像電影中描寫的那樣啊!」
《蘋果》就是想利用少數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拿獎,可他們沒想到,連西方人都了解中國並沒有電影中表現的那樣不堪!」被刪了5次的《蘋果》,最終放映時竟以拷貝放映不出來為由,放映了未刪節版。即便如此也未能討到喝彩。據悉,電影局將對此予以追究。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