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國強主演的《高山下的花環》你看過嗎
沒看過,現在關於那些實力派老演員的作品,除非主動去搜索,否則很少有年輕人看過,因為各大平台都在推送更有流量的作品,也是挺遺憾的。
㈡ 關於電影《高山下的花環》(衛國軍魂)
《高山下的花環》又名;衛國軍魂 對越自衛還擊戰經典老電影
導演:謝晉 演員:呂曉禾.....梁三喜 唐國強.....趙蒙生 何偉.....靳開來 童超.....雷震 蓋克.....韓玉秀 王玉梅.....梁大娘 劉燕生.....吳爽 斯琴高娃..楊改花 倪大宏.....段雨國 何毅.....金小柱 石磊.....雷凱華 賈雨嵐.....柳嵐李丹軍....炊事班長 管宗祥.....金彥中 李振平.....一班長 胡宗琪.....高幹事 洪軍.....一排長上映日期:1984年 影片類型:劇情 / 戰爭
圍繞著個普通邊防連隊,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戰前、戰中和戰後的生活進程,塑造了眾多的豐富的藝術形象,並展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用比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來再現對越自衛還擊這一歷史事件,
劇情;
解放軍某部宣傳處幹事、高乾子弟趙蒙生,一心想調回城市。自衛反擊戰前夕,他憑借母親吳爽的關系,懷著曲線調動的目的,臨時下放到某部九連任副指導員。九連連長梁三喜已獲准回家探親,他的妻子玉秀即將分娩。趙蒙生不安於位,整日為調動之事奔波。梁三喜放心不下連里的工作,一再推遲歸期。排長靳開來對此忿忿不平,替連長買好車票,催他起程。可是,九連接到開赴前線的命令。梁三喜失去了探親的機會,趙蒙生卻接到回城的調令。全連戰士嘩然,梁三喜嚴厲斥責了趙蒙生臨陣脫逃的可恥行為。輿論的壓力迫使趙蒙生上了前線。吳爽不顧軍情緊急,竟動用前線專用電話,要求雷軍長將趙蒙生調離前線,當即遭到雷軍長的譴責。九連擔任穿插任務。鏖戰中,一個個戰友為國捐驅,梁三喜為掩護趙蒙生而犧牲;「小北京」因臭彈未發而身亡。趙蒙生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經受了考驗。戰後,在清理戰友的遺物時,梁三喜留下的一張要家屬歸還620元的欠帳單,使趙蒙生震驚不已。烈士的家屬紛紛來到駐地,梁三喜的母親和玉秀用撫恤金及賣豬換來的錢,還清了三喜因家裡困難向戰友借的債。這一高尚的行動震撼了人們的心靈,趙蒙生和戰友們含著熱淚,列隊向烈士的家屬,舉手致以最崇高的敬禮。
獲獎記錄
本片於1985年獲第五屆 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最佳男主角獎(呂曉禾)、最佳男配角獎(何偉)、最佳剪輯獎(周鼎文), 第八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呂曉禾)、最佳男配角獎(何偉)、最佳女配角獎(王玉梅) , 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一等獎。
㈢ 《高山下的花環》:建議重播!這是最震撼人心的電影,如今被遺忘
高山肅立,英雄長眠於此!
天空嗚咽,秋風蕭瑟襲人,彷彿在訴說著烈士的壯懷激烈。他們正值芳華歲月,卻把一腔熱血灑在這祖國的邊陲,只有那一片片潔白無聲的花環做伴……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一部好電影的標准,說復雜點,就是具備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能夠折射出復雜多變的人性,讓人性在劇情沖突中得到凈化,最終殊途同歸——人性的純粹。
進一步來說,就是能夠直擊觀眾心底最柔軟的神經,進而穿透人們的靈魂,讓每個觀眾都能在電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從而引起強烈的共情和共鳴。
再進一步,就是你看電影的時間再長也感覺很短,你感覺再累也會願意支撐著看完,你常常自吹淚點很高也會忍不住淚流滿面。這,就是經典電影的力量。
而《高山下的花環》就是這樣的一部好電影,它具備上述經典標準的所有元素,以至於讓我在不同年齡段看到它時,都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
20歲看它的時候會拍案而起,30歲看它的時候會默默流淚,40歲看它的時候會陷入長久的沉思。相信等到我50歲60歲時,再看它又會產生不一樣的感覺。
看到油頭粉面的趙蒙生就心生厭惡,得知他去前線的目的是鍍金,在戰爭到來時他的媽媽又搞曲線調動,國家危機時刻他拿著調令就要回後方時,我胸中的怒火伴隨著梁三喜的一句話而燃燒:
「中國,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是啊,這個國家不光是我們的,可也是你們高乾子弟的,倘若在國家危難時刻都選擇退縮,都想當逃兵,都只顧著自己,那國家該由誰來保衛?
難道還真像靳開來所說的那樣,「打起仗來,還得靠我們這些庄戶孫」嗎?
當愛發牢騷的靳開來臨危受命,在戰爭打響前從一個老排長提拔為副連長,就預感著他身上會充滿悲劇色彩。
可是當看到他痛罵當逃兵的趙蒙生時,又感覺特別過癮,特別解氣,特別舒服。那種痛快淋漓的感覺,就彷彿是自己走進劇中大罵趙蒙生是個膽小鬼一樣。
當攻克敵人陣地,在越軍掩體里看到一袋袋寫著「中國大米」的糧食,想想我們自己勒緊褲腰帶、從嘴裡一點一點省下吃的來救濟他們,而這個喂不熟的白眼狼卻恩將仇報反咬一口時,正處在20歲血氣方剛年齡的我,又怎麼可能不拍案而起?!
是的,剛開始看不慣靳開來發牢騷,可是又知道他發的有道理,更知道他說出了很多人想說而不敢說的心裡話,在這方面大多數人選擇了隱忍、含蓄,只有這個血氣方剛的靳開來更像個鋼鐵漢子。
電影中用性格製造沖突,讓我感覺像靳開來這樣的人就在我身邊,就在我家所在的村裡、胡同里,就在大街上的吆喝聲和街頭巷尾的人群里……
二百億換不來他一捆甘蔗?!
當靳開來說出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我感覺他是替即將被渴死的全連官兵說的,替我和觀眾們說的,替全國老百姓說的。
砍幾捆甘蔗,這是多麼理所應當的事!
可是,當靳開來在回來的路上踩響了地雷,我的心中一陣酸楚,感覺他就是那個敢於擔當的大英雄,他是為了全連官兵而犧牲的,就應該是國家的大英雄!
這個想法,自認為沒有疑問。
令人震驚的是,戰後評功受獎的時候,連里給靳開來上報的三等功沒有批,原因是他的犧牲是因為砍甘蔗,而砍甘蔗就是違反了群眾紀律,違反紀律就不能立功。
當趙蒙生在電話里和上級據理力爭,當雷軍長說出「 不給靳副連長立功,天理難容 」這句話,當全連幹部戰士都在為靳開來遭受的不公平而氣憤填膺,我也會和這些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還有「小北京」因臭彈而犧牲,當看到臭彈箱子上的生產日期是「1974—4」這個「特殊」年代的產品,心中又會升起一股怒火來。
20歲的我,看不慣這個,看不慣那個,因此看《高山下的花環》時很少流淚,覺得當兵的就應該保家衛國,哪怕是流血犧牲也決不能後退半步。
30歲的我不一樣了,有了一些 社會 閱歷和跌跌撞撞,也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是妻子眼中的頂樑柱,是父母眼中的未來和期望,是兒女心中的那片天。
因為懂得,所以才會淚流滿面!
梁三喜犧牲後,當他的母親和妻子為了省下幾塊錢車費,而步行了半夜山路才來到部隊,當看到梁三喜妻子玉秀抱著年幼的女兒。我瞬間淚如雨下:
今生今世,白發蒼蒼的母親失去了唯一的兒子,體弱多病的妻子將獨自撐起一個家,年幼女兒將永遠不能喊一聲爸爸。
這個家,從此以後,天塌了!
當梁大娘從口袋裡掏出一塊布,接著又小心翼翼地一層一層打開,然後顫巍巍地拿出一疊整整齊齊的錢放在桌上,然後鄭重其事地說:
「 三喜欠下了620塊錢。這是隊伍上給的550塊撫恤金,這是我賣了一頭豬的70塊,總共是620塊。 」
相信看到這一幕的您,一定會像我一樣淚流滿面,我們生活在這個 社會 上,還不知道世間竟然會有如此心靈純粹的人,她的兒子為國捐軀了,她竟然要 子債母還!
她的兒子是國家的英雄,她把人生最寶貴的兒子都獻給了國家,可是她老人家不但沒有向部隊和國家提出任何要求,而且還要賣掉一頭豬去替兒子還債。
敢問世間,還有多少如此純粹的人?
寫下這些文字,我已是淚流滿面。
還有靳開來的老婆孩子,她們來部隊以後什麼也沒有得到,因為靳開來連個三等功也沒有評上,就連那個軍功章也是趙蒙生的,她們娘倆的未來又有誰來管呢?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就是因為時隔三十多年了,在當今大片雲集、優秀電視劇如潮的年代裡,我仍然會時常想起它,並隔一段時間就看上一遍。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導演把每個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很立體:
英雄不再臉譜化,不全是高大上;貪生怕死之輩也可以被高貴的心靈所觸動;高乾子弟一樣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
梁三喜,這種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是絕對存在的,他是來自沂蒙老區的烈士後代,他愛兵如子又以身作則,他對黨忠誠又深愛祖國,他是任何時代都需要的大英雄。
趙蒙生,革命家庭出身,高乾子弟,養尊處優,父親為革命犧牲,母親身居高位還救過雷軍長的命,他母親的做法遭到了雷軍長的堅決拒絕,我們應該拍手稱快。
可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們是趙蒙生的母親又當如何?自己的丈夫為革命犧牲了,現在唯一的兒子又將慷慨赴死,難道想把兒子留在後方的想法很可恥嗎?
當然,導演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此,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 社會 多元化的一面,因為任誰也不會相信部隊官兵全是梁三喜那樣的高大全英雄。
靳開來,這是另類英雄的代表,劇中人物沖突的杠把子、炮筒子,全團最著名的牢騷大王,因此當了多年排長的他就是提拔不了,只是在上戰場前才給了一個「送死的官」——副連長。
他是劇中擔當英雄的代表,是作為悲劇英雄出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在心底深處感受他的不公平遭遇,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把你我的悲憤情緒徹底激發出來。
雷凱華,革命英雄主義代代相傳的優秀代表,他是雷軍長的獨生兒子。事實上也確實有很多高乾子弟慷慨赴死,他們也是捍衛祖國尊嚴的英雄。
該劇的經典之處,就是沒有像以往的作品那樣一味地歌功頌德,總是站在很高的道德制高點上,用近似神化的高大全英雄標准來塑造正面人物形象,反之就是用一無是處和壞的透頂的方式去塑造壞人。
簡單說,就是好的無可挑剔,壞的一無是處。說實話,這樣的影視作品是脫離了實際的,其生命力也必定不會長久。
這也正是《高山下的花環》所刻意迴避的問題,也是它的過人之處,做到這一點更彌足珍貴。因此,它才能在諸多戰爭題材電影中脫穎而出,經久不衰。
寫作不易,歡迎留下您寶貴的足跡!
㈣ 高山下的花環觀後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我整理的高山下的花環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影片《高山下的花環》。這部影片以對越自衛反擊戰為背景,通過一系列感人的畫面,熱情歌頌了以梁三喜、靳開來為代表的人民子弟兵。 我坐在靜靜的影院里,銀幕上英雄的身影時時催我熱淚盈眶。當戰鬥打響後,九連連長梁三喜帶領他的戰友擔任了穿插任務。他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可是,當他們攻佔主峰後,隱藏的殘敵向他們開了槍。在生死關頭,他用自己的身軀掩護了指導員,而他卻永遠地倒下了。在那些滿腦子銅臭的人眼裡,烈士的功績似乎可以成為換取家人榮耀的本錢,但是,他這位沂蒙老區農民的兒子,在部隊開赴前線之前給妻子的信中卻這樣寫道:「…...「如果我犧牲了,望你按政府的條文規定享受烈屬待遇,切切不可向組織提出半點額外萎求。
……國家也不富裕,我們要多想想國家的難處:」 一聽著這感人肺腑的話語,怎能不令人淚流滿面啊!我不禁想起魯迅先生的一段話:「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象梁三喜這些「位卑未敢忘憂卿」的戰士,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嗚?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有著英雄的人民、英雄的軍隊呀。
望著銀幕上樑三喜的高大形象,我聯想到生活中另外的一『種人,他們干什麼都講價錢,把人生看做一筆交易。有一位小青年眼看著一位老人掉在河裡卻無動於衷,並習於呼救的人說:「我下去救人,給多少錢?,,這種人和梁三喜相比,真有天壤之別!如果每個人都能象梁三喜那樣,每時每刻都想著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我們的 「四化」大業還愁不能實現? 電影結束了,我隨著緩緩的人流走出影院,陣陣涼風吹拂著我的面頰,梁三喜的話語久久縈繞在我的耳畔:「祖國是你的,也是我的。」我覺得這話是對我們每一個人說的。是的,祖國也是我的,我要加倍地努力學習,用我的智慧編織出最美麗的花環獻給祖國和人民,來告慰那些獻身祖國的英雄。
10月2日下午,根據安排,我隊全體官兵組織觀看了《高山下的花環》教育專題片。該片生動展示了戰爭情況下,戰士們為保衛祖國做出的巨大的犧牲,啟示我們:作為每個中國人都應牢記「中國是我的,可也是你的」這一道理。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以對越自衛反擊戰為背景,描述了戰爭情況下人物特點及事例,著重把鏡頭重點放在了最平凡的戰士身上,老百姓身上。影片中許多情節讓人觸動:梁大娘的三個兒子老大打鬼子死了,老二文革時被壞人整死了,老三反擊戰犧牲;將軍把自己的兒子送上戰場;老一輩農民子弟兵的戰斗素養和奉獻精神……還有人物個性刻畫最為鮮明的靳開來,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軍營男子漢應該背負的責任和擔當,要具備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意志,要有堅決完成任務的毅力和決心。
觀看完畢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電影中表達的情感始終打動著我,戰友情、親情、愛情,以及對國家的拳拳赤子之心,真摯而熱烈。作為一名消防人,我們應緬懷先烈。我們要牢記保家衛國的宗旨使命,更要加強學習,築牢思想防線,講規矩,繼續發揚湘潭消防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優良傳統,綻放消防人的光芒!
平凡的歲月,不少平凡的英雄;崢嶸的年代,更不缺硝煙中的英魂。《高山下的花環》觀看已久,每一個鏡頭卻仍歷歷在目。它以最精簡的手筆,最朴實的鏡頭,帶我們穿越時空,看向那硝煙滾滾的時代。
面對戰爭,並非人人都生來是英雄。指導員趙蒙生也曾企圖逃避,他畏懼,他迷茫,這也正是未經歷戰爭的大多數人的寫照。可戰火與死亡不會因此消退,而是逼迫人們成長。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不少英雄都是這樣歷練而來。面對生死的離別,情同手足的兄弟犧牲,再怯懦的靈魂也會覺醒,再柔弱的羔羊也會咆哮。而放眼未來,我們雖身處和平年代,但戰爭卻並不曾遠去。我們未歷經死亡,但我們有軍人的血性;我們或許畏懼傷亡,但我們絕不退縮;我們並非生來英雄,但濃烈的硝煙終會帶給我們重生。
面對戰爭,人人又都生來是英雄。無論是心直口快的靳開來,還是無私奉獻的梁三喜,他們都在時代的洪流下被推向戰爭。每一名戰士身後都有幸福的家庭,牽掛的父母,可面對戰爭,他們都義無反顧的放下一切,沖鋒在前,以血肉之軀築起鋼鐵長城。靳開來說:「幹了這碗酒,烈士陵園見!」面對生死未卜的戰爭,為了身後千千萬萬家燈火,無數戰士前赴後繼,用鮮血與生命將「英雄」刻印在祖國邊疆。
戰爭殘酷,卻也造就了烈士真情。面對斷水的危機,副連長靳開來冒著違反紀律的風險為戰士砍甘蔗,也最終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正是這「生命之水」解決了連隊的燃眉之急,為部隊的勝利鋪平了道路。面對戰爭的爆發,雷師長義無反顧的將獨子「北京」送上戰場。他才華橫溢,卻又默默奉獻,雖然年少,卻鬥志高遠。這樣優秀的人才,並沒有擺架子,比後台,而是扎實工作,立根基層,卻不幸犧牲在戰場。在戰爭年代裡,正是有無數像他們這樣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革命先輩做為中流砥柱,我們的部隊才會在千百次戰斗中攻堅克難,帶領全國走向勝利。
當然,英雄史詩永遠傳唱,但我們也不能忘記血與痛的教訓。趙蒙生的母親曾數次力圖調動兒子遠離戰爭;組織領導因不喜靳開來的心直口快而扣去他烈士名譽;「北京」甚至為兩顆早已過時的臭彈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這些我們都不能忘記。即使是在新時代的當下,這樣的情節也時有發生:位高權重的官員為孩子「開後門」;喜歡甜言蜜語的領導厭惡真正有益的逆耳忠言;日常後勤的疏忽令戰士們在訓練中傷病百出…站在時代的浪潮前,我們更應銘記歷史,銘記這些先輩用生命換來的教訓。一支強大的軍隊,永遠是一支善於總結的軍隊,只有克服這些陋習,肅清軍隊風氣,才能使我們走的更高更遠。
身為新時代的軍人,我們肩負祖國建設的重擔。我們或許並非生來英雄,但定要在時代的浪潮中爭當英雄。我們要將將祖國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將奉獻與拼搏記在心間。無論是在硝煙中浴血的戰士,抑或在和平時期為國奮斗的百姓,他們都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的力量,教會我們中國人的自豪,我們又有何理由不努力學習,刻苦訓練?牢記前人的經驗與教訓,傳承先輩的意志與精神,祖國的希望就寄託在我們身上,我們定會不負使命,砥礪前行!
星期四,我看了一個經典紅色影片《高山下的`花環》,講述了革命戰爭的故事。
連隊的一位指導員拿上一個花環,獻給了可敬可愛的連長。記者采訪指導員,指導員回憶起當時的場景:
當時,連長吳三喜把指導員介紹給其他軍人,並讓他擔任指導員。有一天,指導員浪費糧食,把一個雪白雪白、乾乾凈凈的香饅頭扔進了水溝,連長全體教罵了所有軍人:不能浪費糧食,要節約。解散以後指導員坦白的告訴連長,饅頭是自己扔的。後來,指導員的媽媽寄信給兒子:你們軍隊要打仗了,十分危險,你趕緊撤離軍隊吧。指導員也很想逃跑,便和連長說:「我不參加這場戰鬥了!」連長當著全體軍人的面罵了指導員,說他是膽小鬼,就知道當逃兵……指導員聽了連長的教訓後,決定參加戰斗。
連長對所有的軍人說:「每個人不能做逃兵,要去和侵略我們中國的人抗戰到底。如果犧牲了,要讓自己的兒女當抗日英雄。」指導員聽完後,把手指頭咬出血,在布上寫了6個字——我決不當逃兵。
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許許多多的人犧牲了,連長犧牲了,副連長犧牲了,還有一些戰士也犧牲了。
最後,指導員回到了家中。把連長唯一留下的紙條遞給了連長的父母,還到墓地給連長獻了花環。
軍人是多麼的偉大,為了百姓能過上安定的生活,勇敢地犧牲了。
寒假裡,我們來到當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的前沿廣西西南部旅遊,汽車沿著邊境公路行駛,並通過友誼關口岸進入越南,實地重溫了那段讓人難以忘懷的歷史。
今天,我們觀看了以中國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為背景的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梁三喜,趙蒙生等人的英雄事跡讓我們感動的熱淚盈眶,正是他們的奮不顧身,鑄就了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才有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本領,將來成為棟梁之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我們的力量。
觀看電影,我們不僅感動於英雄的壯舉,更對戰場的硝煙,戰斗的場面,戰爭的殘酷刻骨銘心,滿目瘡痍,遍地狼煙,觸目驚心,聯想到旅遊時,參觀的昔日對越自衛反擊作戰時,解放軍走過的路,跨過的橋,翻過的山,一望無邊的雷場,低矮的貓耳洞。如今山連著山,峰連著峰,相望,相守,任由野草雜樹在懷抱里瘋長。條條碧水,在山峰間回繞,歸春河,一衣帶水,板約瀑布,德川瀑布肩並著肩,手拉著手,中越遊客友好互動,友誼的電流通過緊扣的雙手傳遞。巨大的反差,讓我們震撼,更讓我們感慨莫名。
電影結束了,電影里的畫面和寒假旅遊的畫畫在腦海里不斷變換,一切的一切,沉重地告訴我們,戰爭是殘酷的,和平是美好的。我們要珍惜今天美好的和平生活,不僅要用友誼的紐帶把各國人民聯結起來,讓戰爭沒有存在的土壤,更要富國強兵,能戰方能止戰,保衛我們偉大的祖國,保衛全人類來之不易的,和平美好的幸福生活。
㈤ 中學生電影高山下的花環觀後感
《高山下的花環》是一部表現和平時期局部戰士的影片,卻將戰爭作為背景,突出的是人的情感,情感是人的情感,而人是社會的人,是社會矛盾的承載體。以下是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電影高山下的花環 觀後感 ,歡迎閱讀。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觀後感1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影片《高山下的花環》。這部影片以對越自衛反擊戰為背景,通過一系列感人的畫面,熱情歌頌了以梁三喜、靳開來為代表的人民子弟兵。我坐在靜靜的影院里,銀幕上英雄的身影時時催我熱淚盈眶。當戰鬥打響後,九連連長梁三喜帶領他的戰友擔任了穿插任務。他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可是,當他們攻佔主峰後,隱藏的殘敵向他們開了槍。在生死關頭,他用自己的身軀掩護了指導員,而他卻永遠地倒下了。在那些滿腦子銅臭的人眼裡,烈士的功績似乎可以成為換取家人榮耀的本錢,但是,他這位沂蒙老區農民的兒子,在部隊開赴前線之前給妻子的信中卻這樣寫道:「如果我犧牲了,望你按政府的條文規定享受烈屬待遇,切切不可向組織提出半點額外萎求。」
「……國家也不富裕,我們要多想想國家的難處。」一聽著這感人肺腑的話語,怎能不令人淚流滿面啊!我不禁想起魯迅先生的一段話:「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像梁三喜這些「位卑未敢忘憂卿」的戰士,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嗚?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有著英雄的人民、英雄的軍隊呀。
望著銀幕上樑三喜的高大形象,我聯想到生活中另外的一種人,他們干什麼都講價錢,把人生看做一筆交易。有一位小青年眼看著一位老人掉在河裡卻無動於衷,並習於呼救的人說:「我下去救人,給多少錢?」這種人和梁三喜相比,真有天壤之別!如果每個人都能象梁三喜那樣,每時每刻都想著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我們的「四化」大業還愁不能實現?電影結束了,我隨著緩緩的人流走出影院,陣陣涼風吹拂著我的面頰,梁三喜的話語久久縈繞在我的耳畔:「祖國是你的,也是我的。」我覺得這話是對我們每一個人說的。是的,祖國也是我的,我要加倍地努力學習,用我的智慧 編織 出最美麗的花環獻給祖國和人民,來告慰那些獻身祖國的英雄。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觀後感2
《高山下的花環》,我是在激動和震撼的情緒下把它一口氣看完。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小說,掩卷回味,我好像也到了那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透過那濃濃的戰火,我看到了一個個最可愛的英雄,他們那樣光彩高大:連長梁三喜無私奉獻,舍己為人;副連長靳開來豪爽大度,身先士卒;戰士薛凱華胸懷大志,才華過人;軍長「雷神爺」嫉惡如仇,一身正氣;愛開小差的趙蒙生經歷了戰場中血與火的洗禮,最終為戰爭的勝利立下了大功。
當我看到連長梁三喜那封遺書時,我的淚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來。你聽他說:「秀:我除了給你留下一張帳單外,沒有任何遺產留給你。
幾身軍裝,摸爬滾打全破舊了,唯有一件新大衣……」你再聽他說:「人窮志不能短。再說我們的國家也不富,我們應多想想國家的難處!」都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可這封家書,價值何止萬金?歷史中的英雄可歌可泣,永垂不朽。在和平年代也有無數的英雄。在去年那場突然來臨的汶川大地震中,我看到了我們中國人在災難面前是如何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如何團結一致重建家園。他們是英雄。
在北京奧運會賽場上,在那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看到了中國運動員如何用自己的汗水和淚水,讓那一面面承載著所有中國人驕傲、自豪與夢想的五星紅旗,在嘹亮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是運動員們通過他們頑強拼搏,勇往直前,永爭第一,讓我們挺起胸脯告訴世界:我們中國是富饒而強大的!他們是英雄。這無數的英雄 事跡 給我鼓舞,給我力量,教我奮發,催我上進,使我懂得了做人的尊嚴,懂得了如何做一個新中國的少年。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我也要做「英雄」。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觀後感3
《高山下的花環》是一部讓人難以忘懷的老電影,它在壯麗的悲劇中,熱情謳歌了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飽含著對解放軍戰士無私奉獻的贊美與歌頌。影片中描寫了普通軍人對祖國高尚的赤誠之心,塑造了像梁三喜一樣來自普通百姓的優秀的解放軍戰士,也刻畫了愛開小差的趙蒙生經歷了戰場中血與火的洗禮,最終為戰爭的'勝利立下了功勞的形象。
看了這部影片我被深深感動了。為了國家和人民,為了祖國的安寧,他們在戰場上英勇的殺敵,為國犧牲,而他們犧牲後撫恤金只有500元!媽媽和我哪一件衣服不要幾百元呢!令我震驚的是那些戰士犧牲後留下的帳單居然要拿他們的撫恤金來償還!
電影中感人的鏡頭有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有「我外公今年已80高齡,他參加過淮海戰役,身在槍淋彈雨中的前線,那是怎樣一種感覺?小時候我常常無知的問,他便不不急不忙的給我講那些驚心動魄的戰場上事情。」我雖不太明白,但是可以想像,那是怎樣一種生離死別?那些戰士叔叔都很年輕,他們把青春獻給了這片土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歲月悠悠,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昨天,歷史中的英雄可歌可泣,永垂不朽。今天的和平年代裡,也有無數的英雄為國獻身。2003年抗擊非典,有的護士阿姨獻出寶貴的生命。天津港大爆炸,許多我們消防官兵獻出生命!5.12大地震中又涌現多少令人感動的生死瞬間啊!……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無數烈士乃至更多中華民族兒女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嗎?他們給我鼓舞,給我力量,教我奮發,催我上進,使我懂得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作為一個新中國的少年,我只有好好學習,擁有更多的科學 文化 知識,長大後才能更好的為國家和人民貢獻出自已的力量。我永遠記得老師告訴我們的一句話:少年強則國強!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觀後感4
也許,人到了一定年紀,便喜歡懷舊。最近,由於紀念父親去世20周年的原因,到南寧書城買了《高山下的花環》DVD,再看一遍,流了淚。多年沒有好好流過眼淚了。第一次看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應該是在小學。網路一下,該片於1984年開始放映。掐指算來,30年已過去。
父親參加了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那時,父親在前線;母親帶著我,在廣東某部隊隨軍生活。依稀記得,戰爭期間,母親不時和我到軍部,千方百計探聽前方情況。當然,一同前往的,還有不少家屬。大家緊張、焦急、憂慮,生怕聽到自己的親人犧牲或負傷的消息,氛圍令人窒息,似乎可以聽到急促的心跳聲。有家屬扛不住壓力,突然就哽咽,突然就捂住臉,突然就痛哭。一幫人便陪著抹眼淚。也有堅強的,但緊鎖眉頭、神情嚴肅的樣子,令我銘記至今。從小經歷過這些情景,使我具有較強的抗壓能力,至今面對許多別人認為是「很大事情」時,都能夠從容淡定。工作中如此,生活中如此。
父親好好地從戰場上凱旋歸來了。16年過後,也就是1995年4月22日,父親去世。那時,我參加工作不到一年。家庭的變故,母親和我、妹妹著實茫然無策許久。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梁三喜、靳開來等同志為祖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親人,不向國家多索取一分一毫。我流著淚想,如果僅是期盼著軍功章和豐厚的.獎金,他們會那麼勇敢地、那麼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嗎?如果沒有對國家、對人民的深厚感情,他們是絕對不會扛槍上戰場的!
2007年,家族重修族譜,明確了十條家規祖訓,其中第一條就是「熱愛祖國,響應祖國號召,依法履行應盡義務,完納應交課稅」。我的族人和親屬,參加了抗日戰爭、抗美援朝、對越自衛還擊戰,保家衛國,不怕流血犧牲。此外,第六條:務正業,戒劣行、壞習慣;第七條:切戒借公濟私、貪污腐化;第八條:切戒挑撥離間,瓦解集體;第十條:切忌侮辱尊長,欺凌孤寡——這幾條訓誡,對於公職人員來說,仍有較強現實意義。
這與當前中央所強調的反腐倡廉,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和平時期,需要大力弘揚主旋律,需要發揚中華民族 傳統文化 ,需要全體中國人 愛崗敬業 、樂作奉獻。我的族人和親屬,無論是將軍、博士、億萬富翁,還是農民、職員、普通百姓,他們安分守己,走在擁擠的人群中,也許並不顯眼。但是,該為國家挺身而出時,沒有人甘做縮頭烏龜。我想,「中國夢」的實現,也許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
這篇 文章 ,有些凌亂。沒有認認真真寫電影觀後感,沒有認認真真寫父親。我也不是太清楚真正想寫的是什麼。父親的一幅畫作忽然浮現我的腦海:山水間,松樹傲然挺立。畫作兩邊是 對聯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的確是父親的真實寫照。
做人做事有原則,該怎樣就怎樣吧。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觀後感5
星期四,我看了一個經典紅色影片《高山下的花環》,講述了革命戰爭的 故事 。
連隊的一位指導員拿上一個花環,獻給了可敬可愛的連長。記者采訪指導員,指導員回憶起當時的場景:
當時,連長吳三喜把指導員介紹給其他軍人,並讓他擔任指導員。有一天,指導員浪費糧食,把一個雪白雪白、乾乾凈凈的香饅頭扔進了水溝,連長全體教罵了所有軍人:不能浪費糧食,要節約。解散以後指導員坦白的告訴連長,饅頭是自己扔的。後來,指導員的媽媽寄信給兒子:你們軍隊要打仗了,十分危險,你趕緊撤離軍隊吧。指導員也很想逃跑,便和連長說:「我不參加這場戰鬥了!」連長當著全體軍人的面罵了指導員,說他是膽小鬼,就知道當逃兵……指導員聽了連長的教訓後,決定參加戰斗。
連長對所有的軍人說:「每個人不能做逃兵,要去和侵略我們中國的人抗戰到底。如果犧牲了,要讓自己的兒女當抗日英雄。」指導員聽完後,把手指頭咬出血,在布上寫了6個字——我決不當逃兵。
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許許多多的人犧牲了,連長犧牲了,副連長犧牲了,還有一些戰士也犧牲了。
最後,指導員回到了家中。把連長唯一留下的紙條遞給了連長的父母,還到墓地給連長獻了花環。
軍人是多麼的偉大,為了百姓能過上安定的生活,勇敢地犧牲了。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觀後感6
小說以1979年的中爭為背景,描寫了解放軍一個連隊開赴戰場前後的一段經歷。九連連長梁三喜來自沂蒙山區,生活清貧,帶兵嚴厲。,由於放心不下連隊里的工作,一再推遲探親的假期。新來的指導員高乾子弟趙蒙生卻在「走後門」進行「曲線調動」,無心連隊的事情。戰爭打響後,九連擔任打穿插的任務。梁三喜帶領連隊在崎嶇的山路上奔走,和敵人進行著殘酷的搏鬥,終於佔領了陣地的主峰,而梁三喜為了救趙蒙生卻犧牲在陣地上。他留下的是一張染著鮮血的欠賬單。
梁三喜的.母親梁大娘和妻子韓玉秀抱著三個月大的女兒從火車站走了一百多里地來到部隊。她們走時,從衣襟里掏出一疊人民幣交給趙蒙生,讓他代梁三喜還上欠賬單上的錢,而這些錢是全部的撫恤金加70元。戰士們嚎啕大哭,要替梁三喜還錢。梁大娘堅持認為這是梁三喜的遺言,不能違抗。
這篇小說的最大特點是,以歪風寫出正氣,以悲哀寫出雄壯。用對比的手法塑造出各種人物,寫出人物的各種情感,具有強烈的思想震撼力和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