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熱門電影 > 微電影對中國的偏見外國

微電影對中國的偏見外國

發布時間:2023-02-21 01:35:37

⑴ 成龍:好萊塢不待見中國演員,中國演員在好萊塢只是廉價工!你咋看

好萊塢,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娛樂夢工廠,大概世界各地的明星都希望能在好萊塢一嶄頭角。可能夠叩開好萊塢大門,並站穩腳跟的明星卻寥寥無幾。李連傑、成龍、章子怡這些擁有國際知名度的明星,初闖好萊塢時候受到的冷落和白眼時至今日仍發生在其他華裔明星身上。許多華人影星在接受采訪的時候都發表了一個觀點:好萊塢歧視中國人。

景甜在中美合拍片《金剛骷髏島》里,就徹底淪為了背景板一般的存在。不過李連傑對於這個現象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

現在好多好萊塢大片請華人演員參演,多半是看中內地這個市場。黑人明星曾一度也受好萊塢歧視,但他們團結一致,遇到歧視問題,絕不委曲求全,而好萊塢也漸漸開始重視他們的權益,而我們在面對歧視這個問題上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⑵ 西方對中國文化的偏見

西方對中國的三大偏見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網站5月19日文章】題:西方對中國的偏見曲解未來(作者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基肖爾·馬赫布巴尼)
我們正在進入世界歷史的新時代。讓我們了解一下西方對中國的三大偏見。
西方對世界歷史主導的終結,意味著我們需要丟掉西方文化視角來理解這個新時代。這將需要改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維。而由於頭腦中充斥著偏見,他們得出的往往是錯誤的看法。我將提出三個西方對中國存有偏見的例子來加以證明。
西方對中國想當然的第一個根本性破綻是認為中國最終會像其他所有成功的發達國家一樣加入大西方計劃,並且變得「與我們一樣」。他們相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政府無法繼續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
西方的人口加起來約為8.6億,而中國的人口有13億。對歷史傲慢的人才會以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國文明。事實是,中國擁有屬於自己十分發達而獨特的義化,因此不會被西方同化。
西方對中國想當然的第二個根本性破綻是認為如果不成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國家,中國就會崩潰。在此次金融危機高潮時,西方對中國政權將會崩潰的一廂情願的想法有過最明顯的流露。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西方媒體的報道聲稱中國經濟增長的崩潰如何導致了4萬多起抗議活動,並預測這些抗議將升級並把政府推翻。
幾乎沒有西方分析家指出這其中顯而易見的破綻:它所依據的是這樣一種成見,即中國人民會愚蠢到僅僅因為1年糟糕的經濟表現而推翻一個給他們帶來了30年世界最快經濟增長的政權。同樣,幾乎沒有人能想到,中國政府在處理經濟危機方面表現得比西方國家能幹得多。
西方想當然的第三個根本性破綻是認為中國無法和平崛起。他們認為正如19世紀歐洲新列強的崛起導致戰爭和沖突一樣,亞洲新強國在21世紀崛起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
對任何地區來說,經濟危機才是真正的壓力測試。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遇到的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倘若亞洲地區已經存在隨時可能爆發的地緣政治對立,最近的金融危機本應已經點燃了導火索。
事實剛好相反,什麼也沒有發生。原因何在?因為亞洲國家有一種較強的政治共識,認為如果捲入地緣政治對立的零和游戲,它們就將放棄最好的發展機遇。因此,盡管存在對立,但所有國家都學會了如何處理。因此,中國的和平崛起既非僥幸,也非暫時現象,它是中國領導層高超的地緣政治處理能力的結果。西方對中國的三大偏見 2010.5.21
西方對中國的三大偏見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網站5月19日文章】題:西方對中國的偏見曲解未來(作者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基肖爾·馬赫布巴尼)
我們正在進入世界歷史的新時代。讓我們了解一下西方對中國的三大偏見。
西方對世界歷史主導的終結,意味著我們需要丟掉西方文化視角來理解這個新時代。這將需要改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維。而由於頭腦中充斥著偏見,他們得出的往往是錯誤的看法。我將提出三個西方對中國存有偏見的例子來加以證明。
西方對中國想當然的第一個根本性破綻是認為中國最終會像其他所有成功的發達國家一樣加入大西方計劃,並且變得「與我們一樣」。他們相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政府無法繼續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
西方的人口加起來約為8.6億,而中國的人口有13億。對歷史傲慢的人才會以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國文明。事實是,中國擁有屬於自己十分發達而獨特的義化,因此不會被西方同化。
西方對中國想當然的第二個根本性破綻是認為如果不成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國家,中國就會崩潰。在此次金融危機高潮時,西方對中國政權將會崩潰的一廂情願的想法有過最明顯的流露。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西方媒體的報道聲稱中國經濟增長的崩潰如何導致了4萬多起抗議活動,並預測這些抗議將升級並把政府推翻。
幾乎沒有西方分析家指出這其中顯而易見的破綻:它所依據的是這樣一種成見,即中國人民會愚蠢到僅僅因為1年糟糕的經濟表現而推翻一個給他們帶來了30年世界最快經濟增長的政權。同樣,幾乎沒有人能想到,中國政府在處理經濟危機方面表現得比西方國家能幹得多。
西方想當然的第三個根本性破綻是認為中國無法和平崛起。他們認為正如19世紀歐洲新列強的崛起導致戰爭和沖突一樣,亞洲新強國在21世紀崛起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
對任何地區來說,經濟危機才是真正的壓力測試。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遇到的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倘若亞洲地區已經存在隨時可能爆發的地緣政治對立,最近的金融危機本應已經點燃了導火索。
事實剛好相反,什麼也沒有發生。原因何在?因為亞洲國家有一種較強的政治共識,認為如果捲入地緣政治對立的零和游戲,它們就將放棄最好的發展機遇。因此,盡管存在對立,但所有國家都學會了如何處理。因此,中國的和平崛起既非僥幸,也非暫時現象,它是中國領導層高超的地緣政治處理能力的結果。西方對中國的三大偏見  2010.5.21

⑶ 外國人對中國的偏見和誤解到了何種程度

中國人連寵物都吃

寵物狗是歐洲和美洲的伴侶動物。別談吃飯。如果車主被鎖在車里,他將受到懲罰。但請注意這是一隻寵物狗。中國有些地方有吃狗肉的習慣,但狗肉和寵物狗不一樣!雖然在中國吃狗肉也受到批評,但至少不像歐美人所說的“中國人吃寵物狗”。

中國人開車最爛

說實話,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偏見,但它讓我們感覺偏見而感到自豪。由於李小龍的影響特別大,因為有許多外國人認為中國人的功夫 - 惹不起。

當我們遇到這樣的偏見時,讓他們保留下來,至少讓我們“有偏見”的都顯得端莊。

中國只有三五個大城市

沒有去過中國的人,看中國的宣傳片一般都是北京、上海、香港等大都市。 就像很多沒去過美國的人,只知道紐約,芝加哥,洛杉磯。

因此,只有少數外國人認為中國的幾個主要城市,其他地方是窮鄉僻壤的......那麼,對於這種偏見,讓他們只能“看到它。”

中國人嗓門最大

中國人的聲音大嗎?君不見最大的外國製造的噪音是當地居民。夜晚的生活,有什麼各方。那麼,為什麼外國人總是說最響的中國人?

因為很少有中國人在海外餐館里發出不應該發出噪音的聲音,這就產生了“仇恨”。但總的來說。

大多數中國人不團結,愛情陰謀

外國人也知道中國存在地域歧視,所以他們喜歡放大這個論調,認為中國人很不團結,最鄙視人,也最愛搞陰謀。

⑷ 外國人對中國有哪些偏見

老外應該認為中國人都會武術吧,老外認為中國人都不看紅燈過馬路,而且都不排隊,都隨地吐痰,我想這些都是偏見。老外以為我們中國還是以前那個落後的國家,這是錯誤的,這是偏見,我們中國人已經強大起來,我們中國的經濟已經騰飛起來,讓那些對中國有偏見和誤解的老外一邊兒涼快去吧。

⑸ 外國人對於中國有哪些偏見

有以下偏見:

—中國人都會功夫

是的,他們並不是真的在為中國的發展感到高興,而是沒有想到中國居然已經「超越」了自己的國家,「韓國再也不被中國追隨了」。

⑹ 急!~~!美國電影對中國人有什麼影響和聯系!!

1896年電影首次在中國放映,距離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公開放映電影還不到一年。從那以後的50年裡,大量美國電影被販運來中國分銷到各地。在這50 年中,中國各地影院上映的片目中,美國片佔到了80~85%。作為20世紀中國的一道重要的文化景觀,好萊塢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早在30年代就有人說過,好萊塢已經「取代了傳教士、教育家、炮艦、商人和英語文學,成為中國學習西方工業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最為重要途徑」 。的確,好萊塢的意義從來都不限於文化消費領域,它不僅通過票房收入和電影膠片、拍攝/放映設備的出口對中國經濟產生了直接的沖擊,同時,它還是促銷美國產品的重要手段。美國商務部的一位官員曾明白指出,電影的影響使一些國家對美國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好萊塢稱雄世界與美國經濟利益在全球擴張之間的正比關系已經被許多學者的研究所證明。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對好萊塢在20世紀中國所起的作用做過深入系統的研究。本文在大量原始資料的基礎上,試圖對中美兩國在二十世紀前半期的電影姻緣做一個初步描述。它對基本史實的側重和量化的研究方法可能會進一步激發學界對這一問題的興趣,同時也為將來的深入研究奠定實證基礎。
好萊塢電影藉助美國自由經濟的領先力量,在勢不可當地覆蓋著全球電影市場的同時必然會對中國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的意義遠遠不僅僅是 對於電影的,而且也是對於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傳統的。正如不少人指出過的那樣,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除了在物質屬性的價值外,它們藉由聲音、影像、圖畫、文字等元素交織而現的象徵符號與意理信念,則與文化領域有著關聯,同時這也與主導社會集體價值與國族文化內涵的政治領域形成一種張力」,顯然,好萊塢的全球化在沖擊著中國民族電影工業的同時也通過色彩繽紛的電影形象推銷著美國商業、文化、政治、生活方式和價值理想,影響民族社群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延續,製造美國式的「全球趣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的現實和將來。也正因為這樣,面對好萊塢電影日益緊迫的威脅,與全球此起彼伏的反好萊塢聲音相呼應,「好萊塢與中國電影」的話題在中國便具有了一種更宏大的政治經濟學意義--我們正是試圖在這樣的背景下,考察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全球化戰略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分析中國在好萊塢全球戰略中所處的位置,研究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策略,從而探討中國電影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和生機,尋找中國電影發展的出路,最終獲得面對文化全球化的一種政治立場和態度。「面對好萊塢」因而可以被看作全球化背景中最具理論和實際挑戰性的話題之一。
好萊塢電影藉助美國自由經濟的領先力量,在勢不可當地覆蓋著全球電影市場的同時必然會對中國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的意義遠遠不僅僅是 對於電影的,而且也是對於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傳統的。正如不少人指出過的那樣,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除了在物質屬性的價值外,它們藉由聲音、影像、圖畫、文字等元素交織而現的象徵符號與意理信念,則與文化領域有著關聯,同時這也與主導社會集體價值與國族文化內涵的政治領域形成一種張力」,顯然,好萊塢的全球化在沖擊著中國民族電影工業的同時也通過色彩繽紛的電影形象推銷著美國商業、文化、政治、生活方式和價值理想,影響民族社群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延續,製造美國式的「全球趣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的現實和將來。也正因為這樣,面對好萊塢電影日益緊迫的威脅,與全球此起彼伏的反好萊塢聲音相呼應,「好萊塢與中國電影」的話題在中國便具有了一種更宏大的政治經濟學意義--我們正是試圖在這樣的背景下,考察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全球化戰略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分析中國在好萊塢全球戰略中所處的位置,研究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策略,從而探討中國電影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和生機,尋找中國電影發展的出路,最終獲得面對文化全球化的一種政治立場和態度。「面對好萊塢」因而可以被看作全球化背景中最具理論和實際挑戰性的話題之一。
好萊塢電影藉助美國自由經濟的領先力量,在勢不可當地覆蓋著全球電影市場的同時必然會對中國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的意義遠遠不僅僅是 對於電影的,而且也是對於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傳統的。正如不少人指出過的那樣,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除了在物質屬性的價值外,它們藉由聲音、影像、圖畫、文字等元素交織而現的象徵符號與意理信念,則與文化領域有著關聯,同時這也與主導社會集體價值與國族文化內涵的政治領域形成一種張力」,顯然,好萊塢的全球化在沖擊著中國民族電影工業的同時也通過色彩繽紛的電影形象推銷著美國商業、文化、政治、生活方式和價值理想,影響民族社群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延續,製造美國式的「全球趣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的現實和將來。也正因為這樣,面對好萊塢電影日益緊迫的威脅,與全球此起彼伏的反好萊塢聲音相呼應,「好萊塢與中國電影」的話題在中國便具有了一種更宏大的政治經濟學意義--我們正是試圖在這樣的背景下,考察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全球化戰略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分析中國在好萊塢全球戰略中所處的位置,研究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策略,從而探討中國電影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和生機,尋找中國電影發展的出路,最終獲得面對文化全球化的一種政治立場和態度。「面對好萊塢」因而可以被看作全球化背景中最具理論和實際挑戰性的話題之一。 中國由於人口眾多、經濟潛力巨大,在當今的全球化格局中,國際地位舉足輕重。因而,在美國的「單極化」戰略中,中國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據國際問題專家分析,世界上三個人口大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都極力保持本國獨特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制度,與美國保持著某種抗衡關系,同時,三國的經濟也正呈現復興和發展趨勢,在新世紀同美國的差距將會縮短。因而,即使美國有能力迫使這三個國家實行美式民主自由制度,但如果中、俄、印堅持走不同於美國主導的西方政經發展道路,分別或聯合反對美國,都會使美國「單極化」全球戰略難以成功。基於這樣的分析,21世紀以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可能將有所調整,戰略重心可能從歐洲轉向中東和亞洲,特別是轉向中、俄、印三大國。事實上,美國已經在「將亞太逐年高成長所孕育的數以億計的中產階級,國民所得持續增加所帶來的兆億美元的消費能力,還有未來大規模現代建設所需的資金與技術等等經濟因素,予以數據化的精算,並將亞太這個 「他者」設定為西方國家長期景氣低迷所累積的資本與科技進行再生產的「新疆域」。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也在預計未來趨勢時指出,「西方企業如果不能參與大亞洲的經濟騰飛,不但會喪失商機,更可能被削弱競爭力。毋庸諱言,已經臻於成熟的西方經濟需要外來的新刺激,西方技術和精密產品必須能更廣泛地應用於開拓新的市場,而亞洲就是最具潛力的開發對象。」

⑺ 為什麼外國對中國有偏見

  1. 偏見的是政治問題。民與民都一樣。如果說拿歐洲一些民族歧視來看,就是他們思維上一直傳承著尊卑的老問題。我們也有朝代也有尊卑,但我們思維的儒家思想會更貼切人人平等和諧。擁有爭斗之心的人才會有偏見,就比如不講理的人一般都會有偏見的。

  2. 環境不同,習俗不同,生活規律不一樣,就容易變扭不適;還得用自己常用的習慣方式舒適,所以才有入鄉隨俗。

  3. 入鄉隨俗才會被同化,同化就沒有偏見之分。

  4. 要知道民眾最多的是通過媒體來增長知識,國與國之間的電台播放並不會報道對方的好來貶低自己,只會挑選性的播放,然而比如美國的媒體並不是統一的,而是誰有錢、誰就能買下電台,所以播放的內容都是他們自己定的;就照成了挑選一些比較弱差的外國報道進行播放,民眾天天被洗腦自然而然就習以隨性了。

  5. 每個地方都有好與壞,人除了自身的思維,更多的是被外界傳播的信息導致的。

⑻ 微電影影響到了生活的那些方面

微電影興起於草根,各種參差不齊的「小短片」,來自於各種相機、DV、手機。從視覺停留的角度來講,微電影有其特殊的意義,它能更清楚地讓觀眾記得發生在30分鍾以內的故事,而且在長時間內,依然記憶猶新。微電影是微時代——網路時代的電影形式,名稱富有中國特色,事實上脫胎於國外早已有之的「短片」。微電影之「微」在於:微時長、微製作、微投資,以其短小、精練、靈活的形式風靡於中國互聯網。微電影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傳播形式,不受任何條條框框的束縛。每個有光影夢想的創作者,都可以用鏡頭自由地表達這個世界,讓思想者思想,吶喊者吶喊,行動者行動,用微影追求夢想,用夢想改變世界。「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的形成或者說微時代催生了微電影的誕生發展。微電影形式簡單,短小精悍,恰好在「體型」上契合了受眾即時消費的訴求,它既可以滿足時間上的「碎片化」需要,也可以滿足傳播上的「碎片化」需求。人們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時間「碎片」,包括坐車、等人、排隊等閑暇時間,用3G 手機或網本看完一部「微電影」。如今,廣告需要採用更軟性、更靈活、更易接受的營銷方式,而定製專屬於品牌自身的微電影則成為新的行業趨勢。一方面,微電影比傳統廣告更有針對性,觀看它的人群主要是具有較強購買力的年輕人;另一方面,通過微電影,可以把產品功能和品牌理念與微電影的故事情節巧妙地結合,用精彩的視聽效果達到與觀眾的情感交流,使觀眾形成對品牌的認同感。 希望能夠幫到您!

⑼ 外國人對中國存有偏見和刻板印象的例子

樓主所說的歪果仁兒,這里默認為指歐美西方世界的人們吧,因為日本、韓國人,或者我們的其他東南亞的鄰居們,對中國人的刻板偏見可能會與西方人不同。

首先!

他們對中國人幾乎沒有概念!只對亞洲人有概念 而且他們看到的所有亞洲人,他們都稱之為CHINESE,中國人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在特指我們,而是在指所有長著亞洲臉的人。

並不怪他們,純靠長相,不看行為舉止,穿著言語的話,我們自己也是分不清對方是來自亞洲哪個國家的,

但歐美大部分人不只外觀,甚至連亞洲的不同國家及代表國家的各種文化標簽都無法分辨,

舉個栗子,經常有白人朋友在一個party里興奮的朝我走過來,說:你是中國人?我X!我超愛壽司的,我也超愛漫畫!你們那個PSY簡直牛逼到爆炸!

還有人會和我講:你是中國人? 我X! that's cool! 我姐嫁給了一個中國人,

我說啊 真的嗎? 他:是的! 就在那邊,我帶你去見他

走過去後發現畫風是這樣的:

經過攀談以後, 對方是如假包換的菲律賓人,不是有中國親戚的那種。

我就問那個白人兄弟,尼瑪這也算是中國人? 他卻理直氣壯: they are all chinese to us

我就:

其實和大部分外國人講亞洲文化及人種差異完全是對牛彈琴,就好像一個東歐人和你講塞爾維亞人和波黑人的區別一樣,對於我們來說,分不清楚也有情可原,

何況我們中國還有56個民族,那麼多少數民族的長相也都不同,更不用說什麼南北東西差異了

我有一個水族朋友,長得和東南亞人一模一樣,連自己都經常開玩笑調侃,你讓一個外國人猜他是哪裡人,基本上沒戲

比如讓我猜一個blond (金發)他有可能是德國人,北歐人,美國人,也有可能是西班牙人,西班牙我們都覺得以黑發為主,但是事實上,西班牙也有很多金發的人,因為歐洲從歷史上就是一個大融合,在法國就有很多的波蘭人後裔,他們的後代如果還是和淺發色的人在一起,那麼他們的子孫後代很有可能依然是金發,但他們已經是地地道道的法國人了。

書歸正傳,

既然他們分不清中國還是亞洲其他國家,那麼這些歪果仁對亞洲臉的刻板偏見是什麼呢?

(以下外國人的偏見可能會傷及自尊,玻璃心者別走心,噴子、杠精,請在此時離場)

狗肉專家
西方白左都是玻璃心,聽到吃狗肉這種消息就瞬間高潮,馬上刨根問底,其實亞洲很多國家都吃狗肉,韓國朝鮮都吃狗肉,但是因為我說的以上原因,Chinese是歐美對亞洲人的總稱,所以這個鍋,是我們來背的,而且玉林狗肉節這個東西,在國外的社交網站上曝光度極高,所以這個鍋也就算是實錘了。

大家請看 如果在google中輸入 Yulin 這個拼音,全部都是狗肉節的場景,所以他們這樣評論中國人也就沒什麼稀奇的。(不發表個人觀點,僅陳述,因為無論我站在支持還是反對面,都會被噴)

閱讀全文

與微電影對中國的偏見外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字幕翻譯的瞬時性 瀏覽:849
台灣電影陣頭文化 瀏覽:341
吉祥如意電影都是演員嗎 瀏覽:664
什麼有哪些電影 瀏覽:240
富二代追女孩電影 瀏覽:600
日本有哪些偉大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232
家庭倫理電影中文 瀏覽:728
讀中國電影史 瀏覽:460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電影 瀏覽:128
侍神令不去電影院怎麼看 瀏覽:762
悲傷的電影歌曲 瀏覽:816
電影院一般幾排幾號從哪裡看 瀏覽:383
中國電影一群女特工 瀏覽:754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鮑起靜 瀏覽:682
香港電影無限 瀏覽:813
想看電影的說說 瀏覽:694
電影抓鬼特工隊裡面歌曲 瀏覽:190
免費領取電影票怎麼弄 瀏覽:723
風聲電影中吳隊長受的什麼刑 瀏覽:939
外國電影九頭蛇電影 瀏覽: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