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80年代初有一部國產電影叫《傷痕》的主演是誰
李仁堂、謝芳等。
⑵ 8090年代電影女主臉上別人留了疤,用口香糖貼上去掩蓋傷疤化妝, 一個人帶著孩子 做舞女
第二夢的臉上的蝴蝶應該是在傷痕的基礎上自己紋的,為了掩蓋傷痕和自己的真實身份。
因為第二夢應該就是無雙城主的女兒。
證據如下:
聶風和步驚雲奉雄霸之命共同進攻無雙城,無雙城中有個女主角和聶風產生感情,但被雄霸和無雙城主雙方反對,無雙城主希望那女嫁給另一個城的公子,聯手對付雄霸的吞並,女主不同意,殺了那個公子和聶風逃跑,碰上懸崖,失足墜落。
失去感情的聶風和步驚雲最終殺死無雙城主,拿回無雙劍奉獻給雄霸,但終日鬱郁寡歡,一次執行任務中掉落山谷,遇到第二夢。沒有證據表明第二夢是無雙城主的女兒,但從聶風的感情上來看,第二夢很可能是掉落懸崖的無雙城主女兒。
聶風昏迷在谷中的時候,喊著那個無雙城主的女兒的名字,第二夢在旁邊流淚,並在聶風醒來後,自稱第二夢,並蓋著一個白紗遮面。
如果第二夢和無雙城主的女兒不是同一個人,那麼為何要蓋住面龐?為何在谷中第一次見到聶風時流淚?無雙城主的女兒在掉落懸崖之前,是很漂亮的,變成第二夢後多了個傷
疤,顯然是掉落懸崖時碰傷的。當然也有可能是懷戀聶風,自己紋的,但肯定不是病。
第二夢有個叔叔家豬皇,不是親生,顯然是豬皇救了掉落懸崖的第二夢。
第二夢自稱第二夢,是把無雙城主女兒比成聶風的第一個夢的話,第二夢顯然是第二個夢,中國雖然有第這個姓,但極少見,風雲的作者沒那麼偷巧用這個
姓,肯定是喻意。
風雲後來的故事:聶風入魔,步驚雲認識了楚楚,得到絕世好劍並斷了一隻臂膀,豬皇幫助聶風和第二夢換血解除魔道,最終清醒的聶
風和步鏡雲一起推翻了雄霸。第二夢換血死亡,給聶風留了兩個孩子。
⑶ 80年代有哪些電影讓你念念不忘
現在的電影早已失去了,電影該有的味道更多的都是充斥著商業氣息,因此很多的人都會開始懷念80年代電影的純粹,那時候的電影沒有過多的鮮艷服裝道具。更多的是靠人物的演技和情節取勝,這些優秀的電影即使是放到今天來看,也仍然會非常的打動我們,在所有的電影當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三部:《城南舊事》《巴山夜雨》《紅高粱》
一《城南舊事》城南舊事是80年代電影中非常典型的代表,他講述了不同階級生活的現狀和苦難。最為讓人動容的是劇中的因子,軟糯的口音加上清新可愛的外表,彷彿一陣清風吹在人的心上。清新明快的敘事風格,彷彿讓人回到了小時候,因此那句著名的話,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好像我分不清好人和壞人,生動的表達出了一個小孩子內心的純潔世界,這就是我們的小時候無憂無慮又懵懂天真。
⑷ 傷痕電影les在線觀看
很多LES電影都可以在熱拉TV上找到
熱拉的公眾號里也會定時發推送 回復關鍵詞就能看
關注一下theLapp就好了
⑸ 一個混血兒的死,一首深情的《草帽歌》,一部日本傷痕電影,還有什麼
日本著名導演佐藤純彌說過一段話:人在奮斗的頭十年裡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隨後的十年是為了賺錢,第三個十年則開始反思曾經做過的事情。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這樣的。
如果換成一個國家,似乎佐藤純彌的話也可以適用,這個國家是二戰後的日本。
戰後的日本人為了生存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然後經濟經過快速發展不僅解決了溫飽也再次成為經濟強國,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時,很多日本人開始反思過去,也出現了他們的傷痕文學。
在反思日本戰後歷史上,做的比較好的電影就是《人證》,也就是《人間的證明》,筆者更願意叫它《人性的證明》。
一、一部不那麼出色的推理電影
《人證》改編自日本社會派推理小說家森村誠一的小說《人性的證明》,這部小說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日本著名詩人和詞作家西條八十的《草帽歌》,這部小說也是森村誠一「證明三部曲」的首部和成名作。
《人證》的開頭還是不錯的,短時間內,一個在日本社會並不多見的黑人被殺,身邊留有一部西條八十的舊詩集。一個做招待的女孩在雨夜被撞隨後失蹤。
不過,該片出場人物很少,因此觀眾並不難猜到誰是兇手,要看的只是解謎過程。然後劇情迅速分成三條線糾纏在一起走下去。
兇手八杉恭子和混血兒喬尼的關系是一條線,八杉恭子的兒子恭平撞死了人逃亡美國是一條線,警察棟居心中關於父親在當年被美軍士兵打死的回憶是第三條線(國內公映版本好像刪除了棟居父親是因為救八杉恭子被打死的這個細節)
可以說,這三條線推理難度都不大,謎底也很快被揭開,比如阿鍾老太太的表妹直接一句「那個女人叫八杉恭子」就把所有謎團給公布了,因此如果你是沖著推理破案來的,那這部電影恐怕會讓你失望。
《人證》的成功主要是因為該片中有濃厚的歷史傷痕和關於人性的反思。
二、影片內外滲透的歷史傷痕
《人性的證明》,這本小說最開始定調的兩個字就是「證明」,原因是作者森村誠一早年的經歷,那時候他很窮,用積蓄買了一條美軍軍用褲,沒想到正趕上美軍打擊黑市交易,稽查隊發現森村誠一穿著軍褲就斷定他是黑市交易來的,於是不需要什麼程序當街讓他脫下來,周圍的人都在圍觀,那一刻森村誠一死去的心都有,這份屈辱並不只來自於當街脫褲,更多是因為他無法證明自己有資格在公開場合穿這條褲子。
美軍、圍觀、屈辱和證明,這是電影《人證》里的幾個要素,在森村誠一的親身經歷里都可以找到。
過了這么多年,《草帽歌》依然魅力不減,這裡面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純真的人性,在一部人性扭曲的電影里更顯得彌足珍貴。
《人證》的最後一個鏡頭也許是巧合,佐藤純彌非常喜歡用大的標志性的建築去代表自己的電影,《追捕》最後一個鏡頭是東京的國會大廈,《人證》的最後一個鏡頭是美國的代表,曼哈頓和世貿雙子塔。
⑹ 電影傷痕拍攝於哪一年
電影《傷痕》拍攝於2007年,拍攝地點在美國。該片講述的是16年前科羅拉多州的某個小鎮上,Ernie Bishop,一位送葬者,替小鎮帶來無法抹滅的傷痕,Bishop在地下室囚禁虐待年輕的俘虜們,讓他們從鏡子里看到自己是如何地切割、傷害、拷打他們。
16歲的Joan(安琪拉比莉 飾)從Bishop的毒手逃出,並且一刀宰了他,結束了這個令人心驚膽戰的事件,成了當地的英雄。
16年後,移居外地的Joan回到小鎮探視侄女,卻發現有個兇手對小鎮展開了血腥襲擊,手法殘忍無情似Bishop,受害消失的人數一個個增加……
⑺ 高分求一部歐美電影
詳細劇情 美國南部,新奧爾良,卡特里娜颶風肆虐。某間醫院里,奄奄一息的黛西(凱特·布蘭切特)將一本回憶錄交給了女兒卡蘿琳(朱莉婭·奧蒙德)。回憶錄的主人,是一位叫本傑明·巴頓(布拉德·彼得)的男子。 1918年,一戰進入尾聲。歐洲戰勝的那天,新奧爾良一個姓巴頓的家裡,一個男嬰呱呱墜地。小巴頓甫一出生,便似乎與眾不同:母親難產而死,接生的醫生嚇得魂不守舍,而父親更狠心把這個初生嬰兒丟棄到了老人院門口!當老人院的黑人大嬸發現小巴頓時,她同樣嚇得不輕--眼前這個幼小的嬰孩居然一生下來就是個滿頭白發、一臉皺紋的古稀老頭!然而,善良的大嬸並沒有嫌棄這個棄嬰。她收留了本傑明,並悉心照顧。 在偏僻的老人院,貌若八十歲老頭的本傑明並不顯突兀。於是,年復一年,他快樂地長大了。說來也怪,本傑明的生物鍾似乎是倒退著走的--別人越活越老,他卻越活越年輕。直到有一天,這個十二歲的小老頭遇上了前來探望祖母的六歲小女孩黛西。 黛西一天天長大,成為了芭蕾舞者。而越來越年輕的本傑明則意外去了俄羅斯,不僅和一名英國間諜的妻子伊麗莎白(蒂爾達·斯文頓)有了一段情,還捲入了二戰風雲。戰爭結束之後,本傑明回到了新奧爾良,又重遇了昔日的小夥伴黛西。他如今面如冠玉,她亦是女性風韻十足;他繼承了父親的遺產和工廠,她則是芭蕾事業騰飛的強勢女性。然而時隔30年終於「長」得年齡相仿的兩人之間,雖然彼此相愛,卻橫亘著一道不可跨越的時光之牆:他註定回到年輕小伙,而她卻必定會逐漸老去。短暫的好時光之後,痛苦的抉擇如期而至...... ◎看點 1922年,「爵士年代」的美國文學名家費茨傑拉德提筆寫下一篇名為《本傑明·巴頓奇事》的短篇小說。72年之後,後生好萊塢輾轉開始籌備電影改編,同年,當紅小生布拉德·彼得在《秋日傳奇》中的颯爽英姿,迷得淑女朱莉婭·奧蒙德七葷八素。1999年,初出茅廬的大衛·芬奇與布拉德·彼得攜手,闖入《搏擊俱樂部》。2006年,彼得染白了發須,於《通天塔》中和影後凱特·布蘭切特做了夫妻,是年影片七項奧斯卡提名傲視群雄。三個月前,又是那個叫彼得的傢伙,和另一位影後蒂爾達·斯文頓玩起了《閱後即焚》的把戲,過億美金的全球票房,足以讓他人覬覦。 這一串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瑣事,奇妙地串聯成了本片的「發跡編年史」。而無論是餘威尚存的名家名篇,各有交集的演員陣容,還是長達14年的影片籌備歷程,似乎都暗自劍指一個目標--長篇巨著!別的不提,光一覽曾為影片心動的過客大名(朗·霍華德、斯派克·瓊斯、查理·考夫曼、加里·羅斯等等),都極有山風欲來的架勢。這也難怪:極具奇幻色彩的故事、生離死別的探討、跨越近一個世紀風風雨雨的劇情,本片天生就有股子史詩的瀟灑味道!而為影片製作最終砸下的$1.5億重金,同樣每一個子兒都叫囂著它真金不怕火煉的大手筆。 如果你憂心近三個小時的片長會是對看客耐心的煎熬,那麼須知,為改編執筆的正是談笑間幾十年灰飛煙滅的《阿甘正傳》的編劇。用他的舉重若輕,對付隱射美國近代史的百年滄桑,想必正是最佳拍檔。而在率先揭曉的美國國家影評會獎上,導演芬奇憑本片先下一城贏得了最佳導演勛章,則是它即將烽火燎原的絕佳信號。 ◎獲獎概況 獲/提 年份 獎名 獲獎項目 頒發對象 提名 2009 第81屆奧斯卡 最佳影片 提名 2009 第81屆奧斯卡 最佳男主角 布拉德·皮特 提名 2009 第81屆奧斯卡 最佳女配角 塔拉吉·P.·漢森 提名 2009 第81屆奧斯卡 最佳導演 大衛·芬奇 提名 2009 第81屆奧斯卡 最佳改編劇本 埃里克·羅斯(Eric Roth)與羅賓·史威考德(Robin Swicord) 提名 2009 第81屆奧斯卡 最佳藝術指導 提名 2009 第81屆奧斯卡 最佳攝影 提名 2009 第81屆奧斯卡 最佳音效合成 提名 2009 第81屆奧斯卡 最佳原創音樂 提名 2009 第81屆奧斯卡 最佳服裝 提名 2009 第81屆奧斯卡 最佳電影剪輯 提名 2009 第81屆奧斯卡 最佳化妝 提名 2009 第81屆奧斯卡 最佳視覺效果 2009 第81屆奧斯卡 最佳藝術指導獎 2009 第81屆奧斯卡 最佳化妝 2009 第81屆奧斯卡 最佳視覺效果
幕後製作
「黑色」的大衛·芬奇電影 在過去的15年間,芬奇憑著他的勤奮還有那種骨子裡的「挑釁與自命不凡」創作了大量的打上「大衛·芬奇式」標簽的電影——《異形3》、《七宗罪》、《心理游戲》、《搏擊俱樂部》、《戰栗空間》、《十二宮》。在這些影片里充滿了大衛·芬奇慣常的陰郁、憂沉、哀傷的基調,並且通過燈光的布置和攝影技術的運用營造這種低沉的氛圍。在他的影片里很少使用自然光,大量的使用人造燈光以製造配合影片基調的光影效果。「這樣做是為了讓觀眾能擁有和主演拍戲時一樣的心情和感受,一種不安定的情愫或者說有些偏執狂的意味。」芬奇說道而芬奇電影里的英雄,在影片結束時都會經歷一些因為命運改變而帶來的精神創傷。 當被問及為何要創造如斯基調的電影時,芬奇說道:「我不認為電影就只扮演取悅觀眾,娛樂大眾的角色。我的興趣在於傷痕電影。」芬奇提及的「傷痕」,不僅包括演員演後的那種感受,也包括觀眾在看後心裡所留下的那種淡淡的哀傷。「有很多人認為我的電影是黑色的,是暗淡的,同時也有些扭曲,而我並非故弄玄虛,我只是想引發大家的思考。正如《本傑明·巴頓奇事》一樣,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我所想的就是我們必須確定同情本傑明的真實原因,是因為他的疾病,還是因為他的『詛咒』,或者是其他。這是我們拍攝整部片子的基礎,而只要堅守了這個基礎,我們就能解釋為什麼在片中他就是要去到那些他該去的地方,找他應該找的人,做他應該做的事。」 感人的劇本 這部影片的劇本經歷了兩位編劇的打磨——羅賓·史威考德和曾憑借《阿甘正傳》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的艾瑞克·羅斯。大衛·芬奇表示,「羅賓·史威考德的版本讓我覺得這是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而當我讀到艾瑞·克羅斯重新改編的劇本後,我覺得它包含了更多人們對於『生死命題』的追問,包含人類生命和情感的脆弱性。片中的主人公整個童年都被垂垂老矣的人群所包圍,時常面對死亡的他卻能十分適宜的應對,這本就是一個心理挑戰,盡管他的心理成熟度很低,僅僅是個初生嬰兒。試想想,如果我們剛出生時就面對一大群85歲左右的老年人,我們會有什麼樣的體會。」 演員塔拉吉·P·漢森在片中飾演奎尼,這個角色在菲茨傑拉德的原著中僅僅只是主人公本傑明的保姆,而在編劇的筆下她卻搖身一變成為了本傑明的替身母親。塔拉吉在采訪時說,「因為有了這個身份的改變,讓我不得不觸景生情,可以說我不是在演戲,我只是在表現我自己。記得影片里我和本傑明之間有這樣一段對話,我告訴他,『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從外表上來對你進行判斷,而不會去了解你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樣的話我也常常對自己的兒子說——作為一個非洲裔的美國母親。這也是我最喜愛這個片子的一個部分。」 對於影片的結尾部分,艾瑞克·羅斯將「感動」放在了首位,他說,「我們所有的人都會經歷父母的辭世,兒女的生長、成熟,自己的老去。我希望這部電影能夠使人們用一種好的方式來化解一生中緊隨而至的悲傷;同時,我也希望這部影片能夠在青年群體中產生共鳴,希望能與他們通過影片進行對話,讓他們能體會時間流逝和韶華不再的真正意味,盡管這也許並非是他們目前必須面對的問題。」 高難的視覺特效 對於一部主人公要從老年變成青年的影片,如何攻克特效製作的技術難關成了很多人都想知道的秘密。「處於耄耋之年的本傑明其實是一個合成體,用電子成像捕捉布拉德·皮特的面容,然後安在其他人的身體上。」導演大衛·芬奇在介紹影片的部分製作時說道,「依照我們的想法,這個合成體一定要做得天衣無縫。在觀眾眼前出現的就是一個整體,絲毫看不出是一個合成體。難點在於布拉德·皮特的面部表演,由於是電子成像,必須對其表演時的臉部面容進行動態捕捉,以保證其真實性。對於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無論做什麼樣的特技效果,必須讓觀眾在第一時間認出那就是布拉德·皮特。」芬奇對特效技術要求甚高,為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在特技效果和後期製作方面最後還追加了成本。「盡管最後的影片還不完全令我滿意,但也實在很難想像如何能把它做得更好。」 花絮 ·本片改編自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寫於1922年的同名短篇小說。 ·電影製作方和Levi's品牌服裝有緊密的合作。為突現其真實性,該影片大量採用了Levi's的懷舊系列。 ·布拉德·皮特的小女兒在本片串演了小角色,出演本傑明和黛西的女兒。 ·本片將是泰德·漢森出演最後的一部電影。
⑻ 什麼是傷痕電影名詞解釋,注意是傷痕電影不是傷痕文學
傷痕電影,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的電影類型。也泛指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一種電影創作思潮,是中國在「文化大革命」後出現的一種電影現象,後來成為80年代電影表現手法的主流。主要是表現「文革」等「左傾」政治運動給國民帶來的精神物質上的巨大傷害,以及對國家民族前途的反思。傷痕電影是一種時代呼聲,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在80年代的中國社會造成廣泛影響。
基本介紹
「文革」結束後,社會的整體認知發展很迅速,電影藝術風格也多元化起來了,在這期間,伴隨著傷痕文學的發展,電影也出現了傷痕電影,這些電影均以反映特定歷史階段源於「政治路線錯誤」導致的個人不幸遭遇、以及表現個人內心的情感創傷為主要內容,表現荒謬的「文革」政治對國民精神的愚弄、理性被放逐的現實,表現個人的追求、理想被極端的政治所吞噬,表現最基本的人倫情感(愛情、親情、友情)被荒謬的政治扭曲的痛苦的情緒記憶。譬如1979年的《生活的顫音》和《苦惱人的笑》、1980年《太陽和人》、1980年《巴山夜雨》、1980年《天雲山傳奇》、1981年《小街》、1982年的《牧馬人》、1985年的《黃土地》、1986年《芙蓉鎮》等八十年代的電影,以及九十年代的部分電影《活著》、《霸王別姬》等等。傷痕電影與當代電影創作在主題、內容、人物形象上有明顯的不同,部部作品充滿悲情主義的色彩,彰顯著人道主義的思想,注重被壓抑的情感的宣洩,突出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在「文革」結束後,特別是在開放的80年代,曾引起巨大共鳴。
後續發展
傷痕電影創作者用獨特的電影表現手法,在思想解放與主流意識形態政治的呼聲中一道完成了對「文革」等「左傾」政治運動的批判,但是,由於現實因素的局限性,對於歷史的反思不能夠做到徹底,加上被強行劃分創作意圖與立場,所以始終未獲得真正的超越性。這樣一來,傷痕電影就未徹底完成理性啟蒙,加上90年代社會歷史的價值失范的現實導致電影理性價值的普遍缺失,傷痕電影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少。回顧「文革」結束後的七十年代末至今,電影並沒有因為時代的發展而徹底拋棄曾經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所以其實傷痕電影至今也在延續,只不過拍攝的方式有新的表現手段和新的藝術風格,讓電影的意境更加深遠,更加具有藝術價值與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