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產老電影,古裝的,愛情的,對白是那種唱歌形式的,介紹幾部
梁山伯與祝英台 (1954)
天仙配 (1955)
女駙馬 (1959)
牛郎織女 (1963)
花為媒 (1963)
姊妹易嫁 (1963)
摸花轎 (1979)
風雪配(1982)
三打陶三春 (1983)
牡丹亭(1986)
『貳』 呂劇的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迄今有100年歷史。山東省東營市是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區牛庄鎮時家村(原屬廣饒縣)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呂劇的主要創始人。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才使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目錄
呂劇簡介
名稱由來
傳統劇目分類
源流沿革
藝術特點
呂劇歷史介紹
已出版的呂劇作品
角色行當生行
旦行
凈行
醜行
傳統劇目《李二嫂改嫁》
《補天》
《龍鳳面》
《借親》
呂劇知識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樂器
行當
聲腔
服裝
早期重要藝人
當代呂劇名人呂劇簡介
名稱由來
傳統劇目分類
源流沿革
藝術特點
呂劇歷史介紹
已出版的呂劇作品
角色行當 生行
旦行
凈行
醜行
傳統劇目
《李二嫂改嫁》 《補天》 《龍鳳面》 《借親》呂劇知識
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樂器 行當 聲腔 服裝早期重要藝人當代呂劇名人展開 天津市呂劇《李二嫂改嫁》
編輯本段呂劇簡介
[1]呂劇是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曾名「化裝揚琴」、「琴戲」。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三弦、琵琶,稱「呂劇四大件」。是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坐腔揚琴)發展演變而來的。起源於山東以北的黃河三角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的部分地區。最初的呂劇班子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戲曲改革中由山東省戲改組定名呂劇。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2007年10月中旬,首屆呂劇文化藝術節在呂劇的故鄉——山東省東營市成功舉辦。
編輯本段名稱由來
呂劇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很多的說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一、1915年前後,原屬廣饒縣牛庄的時家村(今已劃為東營區)老藝人時殿元,也曾以紙糊毛驢,化德州市呂劇團
裝演唱《王小趕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由於這個稱號欠雅,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呂戲」。 二、1923年,這種驢戲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葯》,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是「呂」字打頭,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 三、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以後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 四、過去說琴書,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五、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有的老藝人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捋與呂同音,於是定名為呂戲(呂劇)。
編輯本段傳統劇目分類
呂劇的劇本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如《小姑賢》、《王定保借當》、《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小戲劇目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運用生動的群眾語言,善於表現各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呂劇唱腔曲調,簡單朴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腔調有四平、二板,有時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有墜琴、揚琴、二胡、三弦等。呂劇、2008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全國25個分團
編輯本段源流沿革
[1]呂劇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名的新劇種,但其表演藝術形式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早在北京市呂劇團
清代中葉,山東南部農村就出現了一種名叫「小曲子」的小曲連唱體曲藝形式。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洋琴(洋琴),故又稱「揚琴」、「洋琴」。歷史上揚琴曾廣泛流行於古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東北的個別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於魯西南,並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台)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南路、北路、東路琴書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盡相同,如東路琴書藝人商業興自稱本路琴書為「改良揚琴」;北路琴書創始人鄧九如自稱「文明揚琴」。到一九三三年鄧九如在天津電台播音時,才定名山東琴書。 光緒初年,廣饒縣(舊稱樂安)北部一帶的農民,為躲避災荒,常隨身攜帶墜琴、節子板等樂器,外出賣藝求生。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邊耍邊唱。後來,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如東寨村的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倆,就曾去安徽風陽拜師學藝。當地流行的鳳陽歌對琴書的表演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藝人們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形式。一些擅長唱工的藝人,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點。如廣饒縣西商村的藝人商業興和妻子關雲霞,長期在煙台、青島一代演唱,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為東路琴書藝術的代表人物;而擅長人物表演的藝人,則致力於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冬,以東路琴書藝人時殿元為首的同樂班,嘗試著將《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用竹、紙、布紮成驢形,加以彩繪,一演員身綁彩驢,做騎驢狀;一演員執鞭趕驢;另有藝人操墜琴、揚琴、竹板等樂器伴奏,演員在音樂聲中載歌載舞。此種表演形式別開生面、生動活潑,初次演出便獲成功。由於《王小趕腳》首次採用驢形道具,群眾又稱此類戲為「驢戲」。此後,時殿元又陸續將一些琴書篇目改為化妝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眾喜愛。 在常年的流動演出中,化妝揚琴藝人經常和京劇、五音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班社在同一集鎮演出,甚至出現「兩合水」、「三合水」(兩個或三個不同劇種同台演出)的情況。這種演出方式對促進化妝揚琴在劇目、表演、唱腔、舞台裝扮、音樂等方面與其他劇種的借鑒融合和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漸從簡單的化裝演出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演出的劇目也從「對子戲」、「三小戲」擴大到本戲和連台本戲;演出的場所也由盤凳子到進入茶園、劇場。1917年(民國六年),由廣饒縣化妝揚琴藝人張鳳輝等人組成的車里班首先進入濟南市演出。此後,不少劇班也紛紛進入濟南城表演。有的班社還經常到煙台、青島甚至東北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該戲的影響。當時較有影響的班子有黃家班、父子班、同樂班、慶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劇種陷入困境。原在濟南城演出的劇團也因演出每況愈下,導致班社萎縮,藝人生活難以為繼。多數藝人返回家鄉,剩下的藝人湊成一個「義和班」維持演出,勉強度日。抗戰勝利後,演出狀況並未好轉,反而愈加蕭條。「義和班」也於1946年末解散,藝人被迫改行,另尋出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化妝揚琴劇種獲得了新生。從1950年起,山東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組織對本省地方戲曲藝術進行了發掘、整理、試驗、推廣,並以化妝揚琴作為改革的重點,選擇《小姑賢》為實驗劇目。此後,藝人們向山東梆子學習,演出了《藍橋會》。在學習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又將現代題材的小說《李二嫂改嫁》改編演出。這期間,由義和班改組成的濟南化妝揚琴劇團也編演了《張大有被騙》、《王秀鸞》等戲,打開了呂劇現代戲的大門。這些改編劇目的上演使化妝揚琴的影響日益擴大,並涌現出郎咸芬、林建華、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員。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後,繼續進行劇目的改革創新工作,先後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傳統劇目,編演了《光明大道》等現代戲。1954年,在華東區戲劇觀摩會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分別獲獎。《李二嫂改嫁》和《借年》於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黑白影片;《兩壠地》於1965年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間,呂劇被禁演。1976年以後,呂劇復興。《半邊天》於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逼婚記》於1979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張王李趙》於1982年獲全國劇本獎。 1979年,廣饒縣呂劇團、墾利縣呂劇團開始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廣饒縣呂劇團為配合計劃生育宣傳趕排新劇《合家歡》,在縣內外巡迴演出。1987年,利津縣京劇團更名為利津縣呂劇團。1984年,東營市文化局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專門開展呂劇研究,深入農村走訪老藝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開「呂劇史料座談會」,邀請20多名呂劇老藝人參加。1986年春,又邀請14名老藝人進行仿演錄像。在此基礎上,於1987年編纂完成《東營市呂劇音樂集成》書稿,於1988年底編纂完成《呂劇起源與發展東營市史料匯編》。這兩部書稿是呂劇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編纂過程中,得到山東省文化廳有關領導、 山東省呂劇界許多專家和名演員 (如李漁、郎咸芬) 的熱情指導與幫助。1991年3月5~8日,舉辦「東營市首屆呂劇匯演」,全市有8個代表隊、240人參加,分專業和業余兩個組進行匯演,演出新創劇目12個。1994年,以廣饒縣呂劇團為基礎,成立「東營市呂劇團」。至1995年底,全市先後有15名呂劇演員獲省優秀演員稱號[2]。
『叄』 呂劇《姊妹易嫁》的詞與譜
毛紀:【四平】實指望今科身得中,見了素花話好說。誰想如今落了榜,我張著個大嘴說什麼?別人迎親抬花轎,我娶媳婦用小車。素花嫌貧不跟我,活活砸了我的鍋!俺放牛娃子好命苦,連個媳婦也撈不著。
毛紀:【四平】想當初含羞帶怒離張家,現如今喬裝改扮試素花。她若是依然執拗不願嫁,我只好一刀兩斷舍棄她;她若是主意改變隨我去,我這個新科狀元就認下她。有道是「君子不念舊時惡」,從今後恩恩愛愛過生涯。
張素花:【四平】敲的什麼鑼鼓吹的什麼笙?傳的什麼聯啟下的什麼紅?圍著綉樓鬧嚷嚷,俺素花心裡擰成了繩。【反調四平】見多少王孫公子騎駿馬,旗羅傘扇把佳人迎。身穿霞帔頭戴鳳,玉帶一端有多麼微風!高聲叫紫燕,低聲喚春紅,家奴院公把太太稱。夏天穿綢羅搖金扇;冬穿皮襖鋪鵝絨。珍饈美味吃不盡,不用下樓有人送。看人家那是一個什麼命?這樣的日子過上一天,也強似那窮家過上百冬!想啥不從想中來,攤了個丈夫偏偏是個放牛的窮後生。那一天李家大姐把我問,她問我配的是哪家相公。她這一問不要緊,我的娘哎!我心撲騰,舌根硬,滿臉好似那紅布蒙,恨不能鑽進那牆窟窿!只得說是個小秀才,我怎能說他是個牧童?【反調二板】我看他漚爛的木頭不能成器;生就的泥鰍一輩子成不了龍;紙糊的舟船下不得水;土柱子怎能當梁撐?放牛的若能當了官,誰還種地受貧窮?他若得中是我的福;他若是落了榜,一刀割斷這根繩!
張素花:【四平】素花心裡開了花,金釵銀鳳頭上插。五色絨花十幾朵,誰知俺毛郎他愛哪朵花?菱花鏡照著我芙蓉面,好似玉女把凡塵下。拿起鏡子仔細瞧,可死妮子在鏡子里呲著個牙。俺笑毛哥來娶俺,你在這里邊笑什麼?恨不得舉手將你打——
張素梅:【四平】方才在樓上幫她梳妝,姐姐她不三不四的說短道長。別人家為辦喜事心歡喜,她的臉跌跌咧咧有尺半長。張口就是命不好,說什麼偏偏攤了個放牛郎?毛哥哥哪一點不配她?忠厚老實人人誇獎。她一心要當官太太,心高妄想當娘娘。爹爹你不能光由她——
張素梅:【四平】姐姐光把脾氣發,老爹爹苦苦叫我去勸她。樓上樓下兩頭擠,真把素梅難為煞。咱的娘下世早撇下姐妹倆,老爹爹吃盡苦把咱拉扯大。每日里為咱心操碎,這幾天他吃不好來睡不下。咱不能替爹爹擔憂慮,大不該掄風嘔氣難為他。你也為爹爹想一想,切莫再翻來覆去不聽話。想當初咱們兩家同受苦,魚水相幫度生涯。下坡剜菜在一起,上山砍柴他幫咱姐妹一同背回家。皆因為毛哥人品好,才把姐姐你許配他。現如今你嫌窮不願把他嫁,這悔親的話兒你叫爹爹他怎對毛哥去回答?眼看天色已不早,好姐姐!你就該歡歡喜喜、高高興興,梳起妝頭戴絨花,再蒙上紅頭把他嫁。
張素梅:【四平】毛哥哥科考不中心懊喪,面帶羞愧我到俺家。我若不把毛哥嫁,他定是冷冷清清、凄凄涼涼、孤身一人轉回家;我若答應代姐嫁,洞房相會說什麼?這真是雨里爬山難上下,冰上過河進退滑。
張素梅:【慢四平】素梅不該把爹爹怨,只怪姐姐她一人差。若不是她翻臉無情要悔親,老爹爹他怎能讓我代姐嫁?姐姐呀!往日里咱二人無話不拉,姐妹倆從未紅臉吵過架。今日里就算我頂撞了你,你應該思一思想一想,思思想想,你妹妹我究竟為什麼?就算俺說錯了一句話,你不該拿著妹妹當了冤家。姊妹的情分你不念,爹爹的恩情也不報答。一心貪慕那富貴榮華。現如今爹爹他盼我一句話,可這一句話,親娘啊!這一句話可叫俺素梅怎麼來回答?
張有旺:【四平】你爹我一輩子就窩囊。想當初咱家貧我身得病,你毛大爺東借西當把咱幫。如今咱日子過得好,你毛哥爹娘下世他受凄涼。他家貧不忘把書念,進京趕考路過咱的庄。你姐姐冷言冷語譏笑他,你毛哥含羞帶氣走匆忙。見此情我著了謊,我跑了老遠才把他追上。連哄帶勸我賠不是,好歹才訂下了今天拜花堂。當初愛好把親定,現如今怎能把人家下眼量?你姐姐越大她越不聽話,想不到她變成了這個樣!
『肆』 白話聊齋的影視劇
大型電視欄目情景劇《白話聊齋》即將開拍
新聞發布會通稿
山東有線電視中心即將與香港恆生偉業集團、淄博聊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拍攝大型電視欄目情景劇《白話聊齋》。9月9日上午,三十多家省內外主流媒體雲集濟南,在山東會堂濟南廳隆重舉行了新劇的新聞發布會。
香港恆生偉業集團董事長殷友發、淄博聊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蒲長春、該劇的導演王野和武文介紹了《白話聊齋》的創作背景、播出製作。之後,山東電視綜藝頻道的簽約藝員為到場嘉賓奉獻了精彩演出,現場表演的歌曲、古裝走秀和小品把觀眾帶到了神秘的聊齋城,帶進了蒲松齡老先生描繪的狐仙鬼怪的世界,讓嘉賓們重新認識了聊齋故事的價值,也近距離感受了《白話聊齋》的精彩。
蒲松齡先生的《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作為短篇小說已獨領風騷三百多年,郭沫若先生高度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齡先生筆下,誕生了《畫皮》、《姊妹易嫁》、《陸判》、《促織》、《成仙》等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故事;留下了聶小倩、嬰寧、宦娘、寧采臣、辛十四娘等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目前我國涌現出了一部部優秀的聊齋電影、電視劇,山東電視綜藝頻道把《聊齋志異》拍攝成大型電視欄目情景劇在國內還是首次。
大型電視欄目情景劇《白話聊齋》是一部古裝情景喜劇,每集選取一個聊齋故事,將故事發生地設置在聊齋城,對故事進行全新演繹。劇作風格力求幽默搞笑,但絕不低俗。創作上編劇們展開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創作思維不受年代限制。本劇製作上介於電視劇與室內劇之間,有大量外景拍攝,相比電視劇更強調戲劇場面和人物台詞,但比室內劇更強調故事性。本劇延承了原著的創作精神,借古喻今,借鬼喻人,揭示人情世態,每集故事能給出一個人生啟示。該劇共52集,每集時間50分鍾,分上下兩回。劇中人物的設置也以原著為原形,辛十四娘、聶小倩、石榴姐姐、燕赤霞、嶗山道士、小香玉等是每回一定出現的人物,其他人物根據情節發展的需要而增減。
該劇由香港恆生偉業集團、淄博聊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和山東有線電視中心聯合拍攝。香港恆生偉業集團成立於1970年,是集投資、古董、拍賣、房地產開發等為一體的多元化集團,已成功投資拍攝過多部影視劇,吸引了眾多港台及大陸藝人的加盟,該公司也很快成為香港影視界一顆閃耀的新星;作為主要投資方的淄博聊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更是花費心思,為情景劇的順利開機做好了充分的准備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後方支持。該劇將採取內外景結合的拍攝方式,主要外景地安排在淄博聊齋城和淄川蒲家莊,聊齋城是淄川蒲家莊投資興建的,是以園林為表現形式,以聊齋故事為主題的組群式的大型名園景區,它位於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這里是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的故里,屬國家4A級旅遊景區,山東省五大旅遊景區之一,已形成柳泉、聊齋宮、狐仙園、石隱園、滿井寺、俚曲茶座、墓園等旅遊景點,使聊齋園的建設初具規模;該劇的劇本、導演、拍攝、製作、發行、播出由山東有線電視中心負責,13年前,山東有線電視中心在大家的關心呵護下,如一抹朝陽,照亮了齊魯大地千家萬戶的熒屏。13年來,山東有線電視中心所屬的影視、綜藝、生活三個頻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目前已覆蓋全省1000多萬有線用戶。《白話聊齋》將由三個頻道中的綜藝頻道負責拍攝和製作,綜藝頻道近年推出了《綜藝滿天星》等全省有重大影響的節目,選拔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選手,部分佼佼者成為簽約藝員,成為《白話聊齋》新劇拍攝的部分演員。另外,《綜藝滿天星》還將從9月27日起,分別在濟南、濟寧、泰安、青島、淄博舉行大規模的《白話聊齋》演員選拔活動,只要你喜歡表演,不分年齡、職業、性別,都可以報名參加海選,有機會成為《白話聊齋》的演員甚至主角。
該劇計劃於2008年10月3日正式開機,並在淄博聊齋城舉行隆重的開機儀式。2009年元月1日將在山東電視綜藝頻道跟廣大電視觀眾見面。第一季計劃拍攝52集, 每集50分鍾,每周六在山東電視綜藝頻道19:40—20:40播出,後將在全國各電視頻道陸續發行、播出,同時推出、發行其它音像製品。相信由香港恆生偉業集團、淄博聊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和山東有線電視中心三方強強聯合,一定會拍攝出高水平、高質量的情景劇,把聊齋故事演繹得更加精彩,讓觀眾進入一個與以往聊齋劇迥然不同的狐仙世界。
『伍』 呂劇傳統劇目有哪些
呂劇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如《小姑賢》、《小借年》、《王定保借當》等,這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呂劇現代戲《李二嫂改嫁》首拍成電影,影響遍及全國。
(1)特色介紹:呂劇,是山東省最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她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呂劇藝術的迅速發展,使呂劇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聲望日高,在全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山東省其他各地、市、縣的呂劇團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至1960年,全省已有專業呂劇藝術表演團體29個;在國內其他地方如新疆、大連、哈爾濱、錦州等地市也相繼成立了呂劇團。1983年以來,省「音協」多次主持召開了呂劇音樂研討會,其中一次呂劇音樂集成研討會於1985年在呂劇故鄉東營市召開,1986年,山東省文化廳舉辦了全省呂劇青年演員大獎賽。呂劇藝術事業人才輩出,後繼有人。呂劇藝術之花將會在我國戲曲藝術園地中更加芬芳多姿。
(2)歷史介紹:呂劇發源於原樂安縣時家村(今東營區牛庄鎮)一帶。呂劇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縱觀呂劇藝術的整個歷史演變過程,大體上是循「山東琴書(說唱揚琴)——化裝琴書(又稱化裝揚琴)——定名為呂劇」之脈沿革和發展的。
山東琴書始稱「小曲子」,後因其伴奏樂器主要是揚琴(早期稱「洋琴」),故又被群眾稱為「唱揚琴的」。山東琴書曲調優美,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最早流行於魯西南一帶地區,其產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說唱琴書的民間藝人進入較大的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稱為「文明琴書」、「山東琴書」等。山東琴書演唱時兩人搭擋對口,對唱和說為主,以表演為輔,唱說和表演緊密結合;演唱時以揚琴、墜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唱者同時也是伴奏者,典型地體現了曲藝形式的藝術特點。這種唱、說和表演渾然一體的民間曲藝演唱形式,是山東琴書由說唱藝術形式發展成為戲曲藝術的基礎條件。
根據《黃河志》記載,在1884年以前,黃河入海口處的廣饒(當時為樂安縣)北部和利津東部並無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節,黃河常常泛濫成災,這一帶的窮苦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以逃荒要飯謀生。於是,以演唱當時民間流行「小曲」形式進行乞討的難民逐漸增多。以「唱曲」討飯遂成為有些人養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動區域也不斷擴大。
此間,牛庄、油郭一帶以演唱民間曲藝為職業的藝人越來越多。在眾多的民間節人中,時家村藝人時殿元(外號時丫蘭)、油郭鄉東寨村藝人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和油郭鄉西商村的四平調藝人商秀嶺脫穎而出,成為當地群眾所說的「大角」。
1880年,山東琴書流傳至樂安北部地區後,得到迅速而廣泛的傳播。尤其是在牛庄、油郭一帶,學唱山東琴書者不計其數。每逢農閑節日,或三五搭擋,或結幫成伙,就地拉攤演唱琴書者處處可見,真可謂「村村聽揚琴、婦孺皆會唱」。
被當地群眾稱為「大角」的時殿元,是今東營區(原廣饒縣)牛庄鎮時家村人,以演唱琴書和民間小調而著名。約在1887年前後,時殿元遠走河南邊學藝邊賣藝達半年之久。從河南回來不久,便開始傳藝授徒,並經常搭夥到各地演唱。在藝術實踐中他獨辟新路而將山東琴書改進發展成為「化裝揚琴」,成為首創呂劇藝術的主要藝人。
1900年前後,由時殿元首倡,崔心悅、崔心慶、譚明倫等人響應,開始對坐唱揚琴進行創造性的革新。他們根據自己多年演唱琴書的實踐經驗,吸收了京劇、五音戲、東路梆子等劇種中可用的藝術表演程式,直接化用了「跑驢」這一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將琴書段子《王小趕腳》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演出時,他們用竹篾、紙、布等材料紮成驢形,並加以彩繪,使之栩栩如生;由崔心悅以青衣應功扮演二姑娘,手提包袱,身縛以驢形,做騎驢之形態;時殿元扮腳夫王小,頭戴氈帽,腰系圍裙,執鞭攆驢;琴師武春田等人伴奏。隨著音樂二人載歌載舞,人物形象生動活潑,唱腔優美悅耳,語言幽默朴實,妙趣橫生,使在場的觀眾耳目一新,興趣盎然,時而開懷大笑,時而閉口靜聽。整個演出,聲、情、做、唱並茂,觀眾交口稱贊。初步嘗試便獲極大成功。於是,一個新的獨具藝術風格的地方戲曲形式——呂劇便由此而產生了。
在將琴書《王小趕腳》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獲得成功、贏得贊譽以後,時殿元等人更是孜孜以求,在藝術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他們根據首次演出的經驗,又陸續將琴書中人物較少的書目如《蘭瑞蓮打水》、《王漢喜借年》等改為化裝演出。繼而又將角色較多、情節較復雜的《雙換親》、《白蛇傳》等書目改為化裝揚琴演出。化裝揚琴的出現,是呂劇藝術形成的開端,為現代呂劇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於「呂劇」這一稱謂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主要說法是因首演化裝揚琴戲《王小趕腳》時以紙糊驢為道具演唱,故被當時的群眾稱之為「唱驢戲的」,或直稱為「驢戲」,「驢」字有失大雅。因「驢」與「呂」諧音,遂演變為「呂劇」。雖然「呂劇」這一稱謂的由來說法眾多,但在解放前,「呂劇」這一名稱卻從來沒有被正式確定。藝人們一般將自己演唱戲稱為「化裝揚琴戲」,大多數群眾也以「化裝揚琴」或「揚琴戲」稱之。
1952年以後,在對化裝揚琴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基礎上,以原「山東省歌劇團」為基礎正式成立了「山東省呂劇團」,「濟南市魯聲琴劇團」也正式定名為「濟南市呂劇團」。至此,呂劇這一名稱被正式確定。
新中國的成立,使呂劇發源地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呂劇再也不是民間藝人求生乞討的方式和手段,而作為一種真正的舞台表演藝術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及廣大群眾的熱愛。以呂劇創始人時殿元的家鄉時家村為中心的譚家、牛庄、陳官、斜里、斗柯、花官、大小宋等村鎮紛紛成立了業余呂劇團。每逢春節和豐收之後,這些業余的呂劇團都以演唱呂劇相慶賀,此俗延至今日而不衰。1956年成立了廣饒縣第一個屬民辦公助的專業呂劇團。1959年12月成立了廣饒縣呂劇團,該團成立後曾多次赴淄博、濟南、河北等省市演出,為呂劇藝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79年在原墾利縣文藝宣傳隊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墾利縣呂劇團。1986年演出的小呂劇《考丈人》曾被山東電視台拍成藝術片在全省播放,並在全國電視藝術片評獎活動中獲三等獎。1988年,利津縣京劇團也根據群眾的要求改為利津縣呂劇團。
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李二嫂改嫁》的改編演出獲得極大成功,使山東呂劇在全國馳名,這是呂劇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一批新的優秀劇目如《姊妹易嫁》、傳統戲《王定保借當》、《光明大道》分別獲得了劇本獎、演員獎和音樂獎。《李二嫂改嫁》和其它劇目曾多次晉京匯報演出,劇團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7年前後,《李二嫂改嫁》、《兩壟地》、《姊妹易嫁》、《王漢喜借年》、《逼婚記》等劇目先後拍成電影藝術片在全國乃至國外放映,在此期間,一大批著名呂劇演員如林建華、郎咸芬、李岱江、李同慶等為廣大觀眾所熟知和擁戴。
(3)旅遊指南:有大型旅遊團來東營旅遊,可組織專場呂劇表演,每場一般在500元左右。
『陸』 80年代古裝戲曲電影
<姐妹易嫁>
不過,很多劇種都有這出戲,不知你看的是哪個劇種.我看的是呂劇,《姐妹易嫁》是呂劇一出很有名的戲。故事講的是:姐妹二人,姐姐從小與放牛娃定親,嫌對方貧窮,想要悔婚。後來放牛娃發憤讀書,考中了狀元,還裝成窮樣子來迎親,姐姐素花說什麼也不肯上轎。妹妹素梅一直在心裡喜歡放牛娃勤奮誠實,代替姐姐出嫁,等到姐姐知道真相,後悔也晚了。
這是呂劇的一出常演不衰的劇目。
『柒』 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影,忘了叫什麼了
呂劇電影《姊妹易嫁》。
『捌』 電影巜姊妹易嫁》是什麼意思
簡單地說.易.顧名思義是替換.替代的意思.姊妹易嫁講的是妹妹替姐姐出嫁.
『玖』 請教四部電影名字和視頻,超級感謝了!
第一個 碧水雙魂 故事梗概
晚霞、阿端是富陽江一帶最負盛名的舞妓和雜耍藝人。晚霞被淮王看中買進府中,因不甘受辱投江自盡;阿端在淮王的逼迫下,雖已筋疲力盡還得一再表演"綢吊"絕技,終因體力不支墜入江中而亡。在江底,阿端被龍宮中歌舞部掌班解姥姥救起,解姥姥引他見過龍君後,把他編入龍窩君的歌舞班。在龍窩君宴請吳江王的宴會上,阿端見到了一位美艷絕倫而又神色凄楚的少女,她那一曲如泣如訴的富陽江歌謠,深深打動了阿端。這少女就是晚霞。共同的身世和遭遇,把兩顆年輕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他們相愛了。不久,晚霞被吳江王看中奉召入府,再次被逼自盡。阿端聽到噩耗,頓時如五雷轟頂,也憤然地跳下了懸崖。這對情侶的剛烈品行和真摯愛情感動了上蒼,晚霞和阿端死而又死,生而復生,終於回到人間結成夫婦。淮王得知這一消息,又派人來抓晚霞。新仇舊恨激起了晚霞和阿端心中的怒火。他們將計就計來到淮王府,戲弄、痛斥、懲治了這個兇殘貪暴的人間魔王。在晨光微熹的江面上,晚霞和阿端乘舟遠去,在悠揚的富陽江歌謠聲中逐漸消失在晨霧里……
第二個:秋翁遇仙記
傳說古代有個老秋翁,雖然家貧如洗 ,卻愛花如命,他在房前屋後都種上了花,小花園奼紫嫣紅,百花爭艷。 一天,老秋翁從惡霸張衙內的管家張 壩手裡,買回一棵三年不開花、快要 枯死的牡丹。經他細心養護、精心培 育,枯萎的牡丹居然開出鮮艷的花朵 。張衙內聞訊闖進秋翁家,想霸佔其 花園。秋翁不答應,張衙內便指使惡 奴將花卉打得稀爛。秋翁萬分痛心, 無奈重整花枝。這時,牡丹仙子變成 村姑,施法幫他使落花返枝。張衙內 得知後,誣告秋翁以妖法惑眾,將其 關進監獄。貪官府尹接受了張衙內的 賄賂,欲判秋翁有罪。牡丹仙子又施 法擾亂了公堂,並警告貪官不得為非 作歹。貪官無奈,只好釋放秋翁。正 在秋翁園內飲酒作樂的張衙內,也被 牡丹仙子施法颳起的狂風吹進河裡淹 死。秋翁重返家園,只見百花開得更加鮮艷。
第三個:姊妹易嫁
前三個基本保證正確,第四個一下子卡住了,明早想起來再告訴你!:)
對了,第四個是拉郎配!!! 哈哈哈哈哈!
『拾』 呂劇 李二嫂改嫁 電影版,郎咸芬主演,在哪兒能看
呂劇視頻(淚灑相思地)(2-5) [368]
山東呂劇名段欣賞:《馬大保喝醉了酒》(2-4) [881]
呂劇《桃李梅》選段:呂煥嶺(濟南市呂劇院)(2-1) [307]
呂劇《父母官》選段:呂煥嶺(濟南市呂劇院)(2-1) [237]
呂劇《龍鳳面》選段:呂煥嶺(濟南市呂劇院)(1-30) [295]
呂劇《梨花獄》選段:呂煥嶺(濟南市呂劇院)(1-30) [140]
山東呂劇(淚灑相思地)選段_--視頻(1-15) [626]
視頻選段-黃河水甜又甜>山東呂劇<都願意>視頻選段-黃河水甜又甜(1-14) [500]
呂劇《王小趕腳》:郭豐慈(濟南市呂劇院) (12-4) [1147]
呂劇《姊妹易嫁》:郭豐慈(濟南市呂劇院) (12-4) [1302]
山東呂劇名段曲目下載(11-30) [895]
呂劇《姊妹易嫁》選段「姐姐光把脾氣發」(9-28) [1675]
山東傳統呂劇《李二嫂改嫁》選段:關房門(9-4) [2520]
精彩選段視頻欣賞>傳統呂劇<借年>精彩選段視頻欣賞(9-4) [2840]
呂劇:拾玉鐲(全場視頻)(8-15) [2660]
呂劇:庵堂認母(全場視頻)(8-15) [1618]
山東著名傳統呂劇《小姑賢》選段:李氏女在偏房(視頻)(8-15) [2929]
山東傳統呂劇《姊妹易嫁》(下)(7-26) [1182]
山東傳統呂劇《姊妹易嫁》(上)(7-26) [2114]
山東傳統呂劇全場視頻呂劇《逼婚記》(下)(6-5) [888]